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本土玩家“剿杀”冰淇淋赛道
36氪· 2025-07-28 12:06
本土品牌正在不断崛起,或将重新定义冰淇淋赛道的格局。 又一品牌破千店! 7月24日,现制冰淇淋品牌"波比艾斯"宣布门店数量突破1150家,覆盖全国27个省份、150余个城市。 波比艾斯快速扩张的背后,当下冰淇淋市场的竞争正在日益白热化,本土玩家不断崛起,国际巨头却遭遇困境…… 从3平米小店到千店规模! 2010年,一家面积仅3平方米的小店——佩乐甜品站,在长沙黄兴步行街悄然开业。凭借优质出品,这家迷你小店曾创下日销冰淇淋4000支的纪录。 三年后,随着品牌升级,"首创现烤华夫冰淇淋"的成功推出,佩乐甜品站更名为"波比艾斯",并在赣州开出了首家加盟门店。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波比艾斯的门店总数已超过500家。近两年,品牌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已在浙江、江苏、湖南、广东等27个省份、150 多座城市落地,门店总数突破1150家。 这也意味着,过去一年半,波比艾斯新增门店超650家,这个数字是此前13年总和的1.3倍。 将现烤的华夫饼作为冰淇淋底托,是波比艾斯一大亮点。顾客下单后,店员将现场烤制的华夫饼制作成托底,再搭配现制的冰淇淋,一个波比艾斯冰淇淋 就完成了。托底现做,既保证了口 ...
销量雪崩,马斯克画的“饼”还香吗?
36氪· 2025-07-28 10:52
特斯拉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225亿美元同比减少12%创近十年最大降幅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16% [2] - 2025年Q2交付量3841万辆环比增长14%但同比仍下降13% Model3/Y交付量3737万辆同比下滑12%其他车型交付10394辆同比暴跌52% [5] - 2025年Q1净利润409亿美元为近五年首次个位数当季交付量3367万辆同比下降13% [1] - 汽车毛利率从Q1的162%历史低点小幅回升但汽车销售收入同比下跌166%至166亿美元 [7] 市场销售动态 - 2025年上半年Model3/Y在中国销量分别下滑1132%和1671%欧盟市场销量同比下降33% [3][4] - 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特斯拉全球份额降至13%中国和欧洲份额分别萎缩至76%和09% [6] - Model Y焕新版推动Q2交付量环比回升库存天数增至24天同比增加33% [5][7] 产品战略调整 - 取消原定2025年量产的25万美元Model 2项目转向开发更实惠车型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 [7][9] - 推出六座版Model Y L定位40万元级家庭SUV差异化主打性能而非舒适配置 [12][13] - 现有产品矩阵停滞Model3/Y上市超5年而中国竞品平均每月推新车型 [6] 技术研发投入 - 2024年资本支出超100亿美元重点投入AI训练及推理技术应用于汽车领域 [15] - FSD获荷兰监管预批准中国市场扩大试点Robotaxi已在奥斯汀运营目标年底覆盖50%美国人口 [18] - 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5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Grok-4大模型将整合至车载系统 [18] 品牌与领导层 - 62%潜在买家因马斯克政治立场影响购买意愿美国消费者品牌认可度Q2降至32% [6] - 马斯克资源倾斜至xAI/SpaceX等非汽车业务内部人士称其"对造车失去兴趣" [7][14] - 公司估值逻辑转向对马斯克科技愿景的博弈而非传统财务分析 [20]
只是从山脚开车到山顶,这个比赛为啥火了一百多年?
36氪· 2025-07-28 10:41
特别是里头的爬山赛环节,一台车从出发到终点一分钟不到就结束了,不仅时间短,赛道也简单。与其说是比赛,更像是每台车的动态展示,少了点激 情。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那么到了明年六七月份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关注点从欧洲转到美国,看看另一场几乎和古德伍德同时举办、狠车同样扎堆,但惊 险刺激程度远超前者的爬山赛: 问大伙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赛车比赛得是怎样的画风,才能让参赛的车子都是这样式儿的? 前一阵结束的古德伍德速度节大伙应该都看了吧,因为小米 SU7 Ultra 的"外卡"参赛,今天的古德伍德应该是历年来国内关注度最高,同时也是中国车企 亮相最密集的一年。 活动嘛好看是好看,但说实话我是真没看爽。 结果不只是那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大伙就跟跑上瘾了似的,即使赛事主办方一直在换,参赛的车手数量以及参赛的车型种类缺一直在增加。 刚开赛的时候还只有开放式车轮组和摩托组,后来开始出现原厂车组、拉力赛车组、以及最好看的无限制组。 最后,甚至连十分抽象的卡车头也参与到比赛里了。 过程中,从山底冲到山顶的最速成绩也是一直在被刷新。首届派克峰爬山赛的冠军成绩是 20 分钟出头,现在同样长度的赛道,最速记录已经被降到了不 到 8 ...
天津110+首店上新,万象城、大悦城上演“顶流之争”
36氪· 2025-07-28 10:41
天津首店经济迎来现象级爆发。 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天津有111家品质首店、28家一般首店强势入驻,同比2024上半年(48家)增长131%,创下近三年新高。 当"首店经济"进入2.0阶段,天津不再满足于"有就好",而是追求"高而精"。高能级首店的集中涌现,成为此次爆发的核心特征。 全国首店中,海底捞买手店以"餐饮+零售"的跨界模式重构消费场景; 国际品牌的加速入津更具风向标意义,法国闪电巴黎将法式烘焙的精致带入城市消费场景; 美国The North Face以L4+旗舰店强化户外生活方式渗透; 天津首家JORDAN WORLD OF FLIGHT门店盛大启幕,这也是继北京、成都、杭州后的全国第四家WOF门店; 英国Aquascutum则以百年英伦品牌的底蕴填补高端服饰市场空白; 这些品牌的布局,既丰富了消费选择,更推动天津商业与国际潮流的深度接轨。 整体来看,天津首店经济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头部商圈的国际品牌矩阵与创新业态,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核心动能。 01. 天津首店经济数据深度分析 商圈的能级分化与协同发展构成了最鲜明的脉络,和平路、友谊路与鼓楼三大商圈以59. ...
预算一千万,还能买到上海内环内新房吗?
36氪· 2025-07-28 10:24
大家购买城市中心的房子,是不是都需要大户型?最看重的点,除了位置还有哪些核心元素?配套要完善?交通网络要发达?房子一定要大吗? 市中心的小户型房子会不会有人买? 人口较少的家庭,比如丁克或或老两口,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在市中心置业是不是一定也要买100平米以上的户型? 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内环内千万左右总价(小户型)的房子现在还有多少?未来还有没有市场? 01 上海在2006年开始执行的"7090"政策在2024年进行了调整,内环内新盘的小面积户型占比随之开始降低 2006年开始,上海要求所有新审批及新开工的商品住房项目,其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必须占项目总面积额70%以上,所 以06年开始,大部分新盘(即使是内环内的)都是以100平米(高层)/90平米(多层)以下的小户型为主。 一个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这样超大城市的市中心的房子,是不是都应该是改善型高总价大户型? 而在2024年8月27日,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 放宽中小套型住房的面积标准:多层住宅从90平米放大至100平米,小高层从从95平米放大至110平米,高层从100平米放大至120 ...
安卓智能手表“祖师爷”归来,或将开启全新的时代
36氪· 2025-07-28 10:14
早在2015年11月初,也就是将近10年前,我们三易生活接触到了评测生涯中的第一款"正统"智能手表产 品,国行版的MOTO 360(第二代)。 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整个智能手表产业还远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有看过我们三易生活以往相关内 容的朋友估计还记得,当时谷歌找了一批完全不懂得如何设计腕表的手机厂商入局最初的"谷歌表"生态, 结果就是造出了许许多多造型丑陋、设计完全只是"腕上一块屏"的产品。再加上彼时苹果的Apple Watch大 打"时尚"牌,相比之下造型简陋得如同儿童电子表的"谷歌表",很自然地很快就被市场抛弃了。 不过即便是在当时"谷歌表"产品力普遍拉胯的背景下,MOTO 360也凭借着优雅的圆形表身设计,给初次 尝鲜智能手表的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我们的记忆里,彼时智能手表行业还曾一度兴起了以"圆 表"为尊,争抢着要实现"100%正圆表盘(因为MOTO 360表盘并非正圆)"的风尚。 当然,MOTO 360好看归好看,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作为最早期的"谷歌表",MOTO 360诞生得太早,以 至于它研发的时候,行业里还不存在真正适用于高端全智能手表的SoC方案。所以初代MOTO 360采用 ...
下载量暴跌80%,AI社交终于涨不动了
36氪· 2025-07-28 10:14
2023 年,AI+ 聊天机器人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主打情感陪伴功能的AI社交应用崛起。 然而,经历了2024年的百花齐放和白热化竞争,AI社交应用在 2025 年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以国内两大头部 AI 社交应用为例——字节的猫箱和 MiniMax 的星野,二者今年的国区双端日下载量从巅峰时期的 2 万+暴跌至 7 千以下,跌幅超过腰 斩。 这些数据像一桶冷水,把原本热火朝天的 AI 社交赛道浇了个半凉。投资人收手、大厂转为观望,商业变现艰难、大模型运算却在不停烧钱。留给创业者 的时间不多了——是继续在原本的赛道死磕,还是谋求转型? AI 社交还未"死透",但不能沿用老思路去做。 AI 社交应用为什么难做? 替代品威胁高,用户选择多。ChatGPT 等大模型应用本身具备聊天机器人功能,不仅无需用户另外下载 AI 社交应用,还掌握更多与用户日常交流的上下 文,已足够满足情感陪伴需求。用户花一份订阅费用、甚至免费就能获取的服务,自然不愿再花双份钱。 玩法同质化,内卷严重。AI 对话缺乏高质量的剧情设计和引导,虚拟角色缺乏辨识度,用户体验严重趋同。各平台还在靠打价格战、甚至靠"擦边"、"猎 奇"、"违禁词少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科技巨头猛砸钱
36氪· 2025-07-28 10:13
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布局 - 美团近一个月密集投资它石智航、星海图等机器人企业,过去三年已投资30家相关企业 [1][2] - 京东领投众擎机器人与千寻智能,并成立具身智能部门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沈徽领衔 [1][4] - 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巨头通过投资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等企业布局该赛道 [4] 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与产业化进展 - 美团7月初领投它石智航1.22亿美元天使+轮和星海图超1亿美元A++++轮融资 [3] - 宇树科技G1型号价格降至9.9万元且被抢购一空,智元与宇树合力拿下中国移动1.2亿元订单 [10][15] - 优必选刷新国内人形机器人单笔最大订单记录,Walker S2计划年内交付500台投入智能制造 [15][17]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优势 - 中国掌控全球60%稀土产量和92%加工产能,特斯拉Optimus单台需2-4公斤钕铁硼磁铁 [9] - 中国供应链被英伟达CEO称为"世界奇迹",宇树科技G1价格优势体现成本控制能力 [10] - 中国工程师数量是美国的7.78倍,政策将人形机器人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2] 人形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 - 摩根士丹利认为机器人将重塑中国制造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6] - 美银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达100万台,2060年保有量30亿台 [19] - 行业爆发节奏可能快于电动车,基础服务业应用或于2026-2027年推广 [17] 行业格局演变可能性 - 科技巨头可能通过并购整合赛道,如美团与银河通用合作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16] - 创业公司可通过工业场景差异化布局突围,如千寻智能聚焦工业巡检 [16][17] - 当前机器人执行简单任务效率仅达人类30%,行业仍处早期阶段 [16]
抖音爆火的“相亲鉴定师”,为何成为全网吸粉新赛道?
36氪· 2025-07-28 09:56
行业概况 - 相亲鉴定师通过"刑侦式"分析相亲对象条件走红,形成短视频平台新兴赛道,典型代表包括@侃哥指男、@军师无念、@探长杰森等创作者 [1][3][4] - 行业爆发源于年轻人婚恋焦虑,传统婚介信任缺失催生"避雷"需求,相亲鉴定师以透明化分析模式降低决策成本 [7][12] - 头部创作者通过垂直细分策略突破同质化,如女性向拆弹(@军师无念)、男性向鉴渣(@反串小王)、海外留学生高端局(@软软星)等垂类,其中@软软星抖音涨粉超20万 [19][21][23] 内容特征 - 采用黑板拆解+数据推理的"刑侦小剧场"形式,如@软软星通过购车时间线推导财产分割风险,知识密度高且具互动性 [13][15][17] - 独创风险标签体系:将未言明信息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如"未提体重=潜在200斤肥胖"、"BBA即奥迪A4非奔驰宝马"等 [10][19] - 内容同质化隐忧显现,如"身高过5减4"、"收入取谷不取峰"等公式被广泛复制 [27] 商业模式 - 采用"漏斗式分层服务"变现,以10元、88元等小额试错策略替代传统婚介高额预付费模式 [25][26] - 部分从业者触及合规暗礁,如用身份证推算户籍信息、无资质售卖相亲课程等灰色操作 [27] 用户洞察 - 单条分析视频可获18.5万点赞(@军师无念),@探长杰森55个作品吸粉51万,其"彩礼万能公式"被奉为相亲圣经 [4][21] - Z世代在小众圈层形成强归属感,垂直内容更易引发共鸣,如北美留学生对"绿卡陷阱"话题的高关注度 [23]
智驾的问题,到底有多大?
36氪· 2025-07-28 09:52
测试争议与行业反应 - 懂车帝测试被质疑存在"选择性"测试,车企掌握证据但集体沉默,因测试有央视和公安部支持[1][2] - 测试通过率差异显著:城区项目最高77%(转盘路汇入),高速项目最低22%(白天临时施工)[2] - 特斯拉获得第一引发国际舆论发酵,加剧国内特粉与爱国粉对立[3][4] 智能驾驶技术现状 - 中国智能辅助驾驶缺乏统一安全标准,车厂各自设定控制逻辑和参数[6] - 行业数据表明智驾系统已预防百万次潜在碰撞事故,但0.001%风险仍存在[11] - 车企营销存在矛盾:既强调"辅助驾驶"又宣传"接近自动驾驶"的安全性[16] 测试变量与安全争议 - 测试变量无法完全控制,因实际道路参与者行为不可预测[6][8] - 同济大学教授指出测试本质是流量驱动,冲突设计(如排名和特斯拉参与)放大传播效果[9] - 实验室碰撞测试五星评级无法完全对应现实事故场景,智驾同理[6][8] 用户认知与技术风险 - 用户易高估智驾能力,典型事故反馈为"撞车前完全信任系统"[12] - 华为前技术专家提出自动驾驶必然存在事故率,需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责任[14] - AI领域专家警示智能驾驶需避免军备竞赛心态,安全应优先于商业利益[16][17] 行业反思与教育意义 - 测试客观上唤醒公众对智驾安全性的认知,但负面舆论可能掩盖技术进步[9][11] - 智驾责任界定模糊:车企鼓励使用智驾险,事故后却归责于消费者[16] - 行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如何在L2阶段提升安全性而非过度营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