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七八月的欧洲,被游客“挤爆”了
36氪· 2025-07-28 17:51
欧洲旅游市场趋势 - 2025年暑期赴欧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76%,欧洲有望迎来创纪录游客数量 [1] - 去年全球约7.47亿国际游客到访欧洲,南欧和西欧接待70%游客 [3] - 西班牙去年外国游客达9400万人次,今年或突破1亿人次,游客体量是当地居民两倍 [4][5][6] 热门目的地过度旅游问题 - 罗马许愿池、斗兽场等景点游客拥挤,排队超两小时,体验感差 [1] - 巴黎展馆排队严重,交通拥堵,打车困难,高温加剧体验恶化 [3] - 巴塞罗那中国游客密集,当地计划削减邮轮码头数量以缓解过度旅游 [7][24] 小众目的地崛起机遇 - 西班牙巴斯克地区中国游客仅几千人,适合高净值家庭客群深度体验 [9][10][17] - 巴斯克地区以美食(22家米其林餐厅)、避暑气候(日均20℃)及山海风光为特色 [10][12] - 圣塞巴斯蒂安贝壳海滩、Mutriku天然泳池等小众景点受游客青睐 [13][15] 中国游客消费力与市场策略 - 2024年中国游客在西班牙人均消费超2900欧元,总消费18.28亿欧元 [20] - 72%中国游客计划暑期访欧,54%每日预算100-200欧元,29%超200欧元 [22] - 巴斯克旅游局瞄准中国市场,目标两年内吸引1万中国游客,主打高定制化产品 [18][20] 行业供需结构变化 - 中西直飞航班暑期增至每周61班,较2019年翻倍,座位数增35.9% [22] - 旅行社转向非标产品开发,满足游客碎片化需求成为竞争关键 [20] - 西班牙需平衡流量分布,推动小众目的地开发以缓解热门城市压力 [24]
3A大作登陆 macOS,硬件先天不足,苹果游戏梦难圆?
36氪· 2025-07-28 17:49
苹果在Mac游戏领域的布局 - 近几年苹果持续在macOS图形协议上发力,吸引开发者推出原生游戏,Mac AppStore已能运行《控制》《刺客信条:影》等3A大作[4] - 尽管macOS能运行游戏,但Mac硬件性能和软件生态限制了实际游戏体验,顶配M4 MacBook Air运行《赛博朋克2077》仍无法维持60fps[6] - 公司发力游戏领域旨在证明M系列芯片性能并掌握内容生态,通过游戏展示硬件能力并防止流量外溢至Steam等第三方平台[8] Mac作为游戏硬件的局限性 - 系统限制表现为大多数游戏仅面向Windows开发,硬件限制表现为多数Mac性能不足,仅能运行轻量级网游[9] - Apple Silicon时代架构转变使Mac无法通过BootCamp运行Windows游戏,虚拟机性能和API缺失进一步限制兼容性[11] - 硬件设计存在先天不足:M系芯片为轻薄设计服务,散热能力有限,统一内存架构和高物理分辨率对3A游戏支持不佳[13] 苹果游戏战略的矛盾与挑战 - 公司游戏布局存在方向矛盾:Apple Arcade主打轻娱乐订阅服务,同时引入《赛博朋克2077》等3A游戏,战略定位不清晰[14] - 开发者适配意愿不足,大厂仅少数主动支持macOS版本,移植成本高导致生态建设缓慢[17] - 缺乏内容孵化机制,依赖开发者自发适配导致游戏数量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生态[17]
空调在东北卖爆,小米偷家格力美的
36氪· 2025-07-28 17:43
行业格局与市场潜力 - 东北空调市场因高温天气销量激增七八倍,安装师傅产能不足导致积压订单数万至十几万[1] - 黑吉辽三省每百户空调保有量仅15.6/21.5/65.6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潜力巨大[3][6] - 中国城镇和农村每百户空调理想保有量应为234/161台,当前175/111台存在33%/45%增长空间[47][48] 渠道与安装特征 - 东北安装效率仅为其他地区1/3(哈尔滨5-7台/天 vs 河南15台/天),墙体厚度达1米增加施工难度[7] - 空调行业"三分货七分装",安装标准(内机高度2米、抽真空时间10分钟/匹)直接影响性能[8] - 经销商掌握90%安装服务资源,家电企业依赖其完成销售/配送/安装/售后全链条[10][11] 格力经销体系创新 - 首创"打款压货+淡季返利"模式,通过货物返利(非现金)绑定经销商并降低终端售价[17][19] - 成立区域股份制销售公司,与经销商合资管理渠道,实现利益深度绑定[20] - 该模式使格力1996年超越春兰,持续领跑20年[22][23] 美的渠道革命 - 2006年启动自建物流(安得物流),2015年推行T+3柔性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25][26][27] - 2017年取消二级代理商,一级代理商转型服务商,渠道层级从5层压缩至3层[31][32] - 2019年价格战中美的主打机型较格力低700-800元,市占率完成反超[33] 小米的破局策略 - 借汽车门店扩张(4个月新增4000家)反哺家电渠道,要求汽车经销商同步开设小米之家[36][37][38] - 汽车门店面积优势适合展示空调,店均客流量达普通门店2倍,形成流量互补[41][42] - 汽车业务提升品牌高端心智,带动空调等品类均价年增超20%,销量从2018年起步跃居行业第四[43][44][45] 竞争态势与未来趋势 - 小米2023年空调销量680万台位列第四,2025年目标进入前三,2030年冲击双雄[2] - 空调需求向"一室一台"升级,沿海地区户均保有量已达2台以上[46] - 欧洲/东南亚市场成为潜在增量空间,行业格局仍存变数[49]
三菱汽车在主战场东南亚用新款SUV抗衡中国车
36氪· 2025-07-28 17:40
三菱汽车新款SUV发布 - 公司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发布新款7座中型SUV "Destinator",搭载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和5种驱动模式,定于7月23日上市 [2] - 新车型定位为提振印尼市场的战略车,尺寸与丰田MPV"Kijang Innova"相当,比公司现有热销车型Xpander更大 [2] - 计划到2025年在印尼销售1万辆,占公司2024年印尼销量的逾1成 [3] - 印尼工厂年产能从22万辆提升至25.5万辆以配合新车生产,同时向周边东盟国家出口 [3] 印尼市场现状 - 印尼拥有2.8亿人口,新车市场为东盟最大,2024年公司市场份额8%排名第三,落后于丰田(逾50%)和本田(11%) [5] - 2024年印尼新车销量同比减少14%至86万辆,2025年1-6月同比再减9% [5] - 日本车企在印尼份额从长期90%以上降至2025年1-6月的84%,面临比亚迪等中国品牌以平价EV的竞争 [5] - 公司社长表示将集中经营资源于东南亚市场,认为需求中长期会恢复 [2][5]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计划在印尼启动EV本地化生产,考虑生产享受税收优惠的混合动力车 [5] - 2020年后公司将经营资源集中到东盟,预计2025财年全球销量87.8万辆中东盟占32% [5] - 东盟营业利润从2019财年636亿日元降至2024财年198亿日元 [7] - 预计2025财年合并营业利润减少28%至1000亿日元,其中美国关税政策影响400亿日元 [7] 行业竞争环境 - 东盟市场总人口约7亿,中产阶层增加带来市场潜力 [7] - 日本车企在东南亚份额持续下降,公司通过增加EV产品线寻求突破 [2] - 公司考虑与日产在美国工厂共同生产SUV应对关税问题 [7] - 日产、本田、三菱三家公司仍保留合作框架,可能进行北美市场合作 [7]
2025 WAIC 银河通用机器人多场景技能集中亮相
36氪· 2025-07-28 17:13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银河通用亮点 - 公司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yVLA驱动Galbot机器人完成自主推理、零遥操的真实展示,成为大会"镇馆之宝"[1][3][4][6] - 在领导人巡馆期间,Galbot为李强总理精准取送商品,展示全天候稳定工作能力[4] - 公司荣获2025 WAIC SAIL大奖,该项目覆盖商业、工业、服务等多个真实应用场景[22] 技术突破与核心优势 - GroceyVLA突破传统"视觉+轨迹规划"分离设计,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驱动的闭环控制商用能力[10] - 模型支持软包装、硬盒、塑料瓶等多种形态商品的精准抓取,实现跨品类统一抓取策略[9] - 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实现高达89%的抓取成功率,研究成果被ICRA 2025接收[22] - 开发通用定向可达性映射(GORM)技术,提升机器人六自由度基座下的全身操作泛化能力[22] 商业零售领域应用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已落地,支持24小时不间断商品配送与库存管理[23] - 新实体店面可在两天内完成部署,兼容开放式货架、精密抽取货架等复杂结构[23] - 已获得100家门店订单,北京地区近十家门店实现常态化运营[23] - 单店配备超5000种药品、6000个货道,数万盒药品由Galbot单人管理[23] 工业制造领域应用 - 在汽车零件SPS分拣中精准识别和抓取目标工件,分辨近似零件避免误抓[13] - 面对人为捣乱能快速定位正确工件,实现灵活应对和自我校正[15] - 与国际知名汽车企业达成合作,进行应用落地测试[15] 工业物流领域应用 - 在料箱转运作业中自主识别箱体位置与形态,智能规划搬运动作[16] - 与极氪汽车工厂合作,搬箱效率已达人类工人水平[18] 城市服务领域应用 - 机器狗形态实现垃圾自主捡拾与巡检,对复杂动态环境高度适应[19] - 能够胜任家庭清洁、灾害救援等多样化任务[22] 行业影响力与未来规划 - 创始人王鹤博士受邀参加多场重要论坛,分享前沿技术成果[24][26] - 坚持"技术服务于现实场景"发展理念,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能展示"走向"真能用"[26] - 将持续深化多方协作,打造开放共赢的具身智能生态[26]
一周要闻·阿联酋&卡塔尔|卡塔尔宣布申办2036年奥运会/阿布扎比港务集团在华设立首个国际办事处
36氪· 2025-07-28 17:01
阿联酋投资与商业动态 - 阿布扎比港务集团在北京设立首个国际办事处,将领导协调集团在中国和亚洲的商业和投资活动,物流部门Noatum Logistics也将在此运营新商业分支机构 [2] - 阿联酋与欧盟就"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展开讨论,双方认为该协议将在深化经贸协作、拓展私营部门合作及促进共同增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3] - 阿联酋银行业投资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4月底达7743亿迪拉姆(约2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阿布扎比银行投资额最高达4089亿迪拉姆(约1110亿美元) [3] - 阿布扎比主权基金ADQ完成对中东快递巨头Aramex的控股收购,合计持有63.16%股份,Aramex将被纳入ADQ的交通与物流业务板块 [4] - 德国资产管理公司DWS Group计划在阿布扎比设立中东首个办事处,该公司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达1.01万亿欧元(约1.36万亿美元) [4] 阿联酋房地产与交通发展 - 迪拜房地产市场2025年上半年交易额超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5%,吸引94717名投资者同比增长26%,其中新投资者占比62% [5] - 中铁十八局承建的迪拜LIV LUX精品住宅楼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以194.75米檐高刷新滨水住宅天际线 [5] - 阿布扎比机场2025年上半年接待旅客1580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其中扎耶德国际机场旅客量达1550万人同比增长13.2%,新增16个国际目的地 [5] - 阿联酋航空宣布开通杭州-迪拜直飞航线,将于2025年7月31日启航,这是其在中国内地的第五个门户航点 [3] 阿联酋科技与航天 - 阿联酋卫星公司Space42获得6.9亿美元融资,用于开发下一代地球静止卫星Al Yah 4和Al Yah 5,以增强国防和民用领域的安全通信能力 [6] 卡塔尔投资与商业动态 - 卡塔尔第二季度新成立2911家非卡塔尔公司,同比增长640%,商业注册和许可证数量分别增长15.66%和2.04% [7] - 沪东中华造船为卡塔尔能源项目建造的第51艘LNG运输船"阿尔玛哈比耶"号命名,该船容量17.4万立方米 [7] 卡塔尔体育与活动 - 卡塔尔正式申办2036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建立在成功举办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的基础上 [6] 中东市场服务与活动 - 36氪出海推出"出海中东社群"和系列讲座,帮助企业了解中东市场信息并创建交流平台 [7] - 36氪出海将联合迪拜IFZA自贸区举办线上活动,解析迪拜落地路径与关键决策 [10] - KrASIA面向中国出海企业发布全新英文媒体服务,约60%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商业人群 [13] - 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吸引超17000位出海人加入,提供全球跨境资讯和定期交流活动 [15]
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张伟:出海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企业的全面变革 | 2025出海大会
36氪· 2025-07-28 17:01
全球化3.0时代的三大战略窗口 - 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加速释放,RCEP落地三年来持续释放便利化红利,物流与检疫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出海通关成本显著降低 [4] -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价值跃升,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宁德时代占据全球57%的电池市场份额 [5] - 数字技术驱动的范式革命,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全球领先,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每天推出4000款新品 [6] 企业出海面临的四重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的泛安全化,科技、贸易、投资等领域常被贴上国家安全标签 [7] - 合规治理的本土化鸿沟,欧盟ETS和CBAM要求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合规,东南亚劳工法与数据隐私法与国内差异显著 [8] - 人才结构性短缺,跨文化管理人才稀缺是普遍痛点 [9] - 供应链韧性的隐形挑战,部分企业盲目跟风布局却忽视当地产业链配套不足、政策波动等问题 [10] 成功出海的四大核心能力 - 战略锚定,从跟随者到规则共建者,华为推动5G标准、宁德时代主导电池技术规范 [11] - 本地化深耕,传音手机针对非洲用户优化拍照算法,海尔在东南亚推出应对潮湿气候的空调 [12] - 风险防控,借助AI技术实现合规前置,通过大数据监测各国政策变动、舆情风险 [13] - 价值共创,在非洲建厂时雇佣本地员工、参与社区公益,在欧洲布局时联合本地企业研发 [14] 长三角企业出海的差异化路径 - 高端制造出海,依托宁波汽车产业链、苏州智能制造等基础,推动制造+研发一体化布局 [15] - 数字经济赋能,借助杭州数字产业优势,将国内成熟的数字营销+供应链模式复制到海外 [15]
16U搭载,小米探索连续光变技术,手机影像又有新活儿能整了?
36氪· 2025-07-28 15:23
手机影像技术发展 - 小米16 Ultra或将搭载连续光变技术 提升手机长焦表现 但该技术此前在手机市场未成功普及 [1][2] - 连续光变技术可实现标定焦段区间内无损光学变焦 显著提升视频录制体验 但面临体积暴增问题 例如尼康2470 F/2.8镜头长达126mm 重805g 远超定焦镜头 [4][6] - 精密机械结构易受损 手机使用环境复杂 抗冲击性成挑战 OPPO和vivo曾尝试连续光变技术但未落地 OPPO 2021年发布85mm-200mm连续光变技术后无进展 vivo概念机APEX 2020采用6.2mm厚四群组镜片模组也未量产 [6][8][9] 连续光变技术难点 - 需解决高精度滑轨 透镜组和驱动马达的高成本问题 同时需优化末端焦段小光圈带来的亮度对比度变化 [9][10] - 某手机高管公开表示不愿投入该技术 行业认为实现成熟商用仍需较长时间 [10] - 历史显示华为伸缩镜头 小米努比亚可变光圈等创新技术仅沿用一两代便退场 连续光变可能面临类似昙花一现风险 [14] 替代性影像创新方向 - 外挂镜头成为新思路 小米MWC 2025推出磁吸式M43传感器模块 通过LaserLink传输数据 结合手机AI ISP算力提升成像质量 [15][19] - 外置镜头在光学性能上优于算法补偿 但存在便携性问题 需厂商进一步优化 [19] - 传感器潜力挖掘受关注 华为Pura80系列通过调校老款一英寸传感器实现反超 vivo X200 Ultra用三颗大底传感器通过无损裁切覆盖五个焦段 [19][20] 行业发展趋势 - 手机影像未来将做减法 连续光变技术有望将多镜头整合为单一模块 兼顾性能与手感 [22] - 技术下放与用户需求形成双向循环 专业功能普及推动大众产品进化 进而反哺专业场景创新 [23]
从“年轮”到“旋涡”:汪苏泷与张碧晨的原唱之战,争的到底是什么?
36氪· 2025-07-28 15:16
《年轮》原唱之争事件分析 事件核心争议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引发争议,QQ音乐平台对《年轮》张碧晨和汪苏泷版本的"原唱"标签进行多次调整,张碧晨版一度改为"演唱者",汪苏泷版标注为"原唱",引发热搜 [2] - 汪苏泷团队声明《年轮》为"双原唱"并宣布收回授权,同时提及《梦幻诛仙》也为"双原唱"歌曲 [3] - 张碧晨工作室反驳称张碧晨是《年轮》"唯一原唱",依据是2015年首个公开发行版本且合同无多版演唱者约定,但认可《梦幻诛仙》为"双原唱" [3] - 张碧晨工作室后续声明张碧晨享有全球永久演唱权但"今后将不再演唱",旺仔小乔发文致歉 [4] "原唱"定义与行业惯例 - 百度百科定义"原唱"为首次公开发行时完成首个录音版本的行为主体,但该定义非法律明文规定,更多依赖市场认知与行业惯例 [6][9] - 实体唱片时代"原唱"通常指首个发行的录音版本演唱者,互联网时代发行门槛降低导致多版本并存现象 [10] - 影视OST行业存在"双原唱"或"多原唱"惯例,如《知否知否》有胡夏/郁可唯对唱版及单独版本,《永夜星河》有王心凌、张远、丁禹兮等多版本 [11][13][16] - "双原唱"认定需满足:同一时间段制作、发表时间接近、为同一影视/游戏主题、收录于同一OST专辑 [17] - 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且《年轮》男女版为《花千骨》OST同期计划,行业认可其"双原唱"主张 [18] 版权与授权问题 - 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有权收回授权,法律上可停止对外许可演唱,但需注意对已授权第三方的违约风险 [21] - 张碧晨主张的"永久演唱权"可能是行业合同中常见的附加权利,如特定场景下的永久演唱许可,但需明确授权范围是否合法 [23] - 影视OST合同中常见片方要求永久授权用于宣传,张碧晨的"永久演唱权"可能源于此类约定 [25] 行业影响与启示 - 事件凸显音乐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对"原唱"定义需结合发行时间、合同约定、创作背景及行业惯例综合判断 [18] - 法律框架下需通过完善合同明确权利边界,避免超范围授权或单方违约风险 [25] - OST制作中多版本演唱需提前约定权利分配,如《梦幻诛仙》明确"双原唱"性质 [3][13]
数字化业务需求总拎不清,怎么破?
36氪· 2025-07-28 14:49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对于信息中心而言业务部门的需求永远是谜一般的存在。近日某企业信 息部门员工在群内就需求的问题求助,内容如下: 怎样才能把业务需求了解的清清楚楚,很多时候业务人员不会或者不知道怎么把业务流程讲清楚,一句 话需求普遍存在,在调研的时候也是问多少答多少,对于信息部门而言,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业务知识储 备,最终调研出来的需求也是片面的,挖掘不出背后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业务部门认为自己把需求讲 得很清楚了,而信息部门却认为正因为业务部门的需求没讲清楚,需求收集不彻底,所以数字化项目做 不好,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破? 以上问题很常见,也让信息部门头疼不已。将以上问题总结一下就是: 从表面看就是能力与沟通的问题,但深层次反映的是企业内部协作机制的不完善。在大部分的传统企业 里,数字化建设的压力往往给予了信息部门,而业务部门则缺乏足够的参与和配合。这种分工不均导致 信息部门孤军奋战,难以全面掌握业务需求。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信息部门为了体现其价值与能力往往会 选择自行解读需求,或者替业务部门做出需求决策,从而"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离业务实际需求越 来越远,最终导致项目偏离初衷。而业务部门的问题就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