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i8 vs. ES8,小鹏做增程,蔚小理无法回避的竞争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1 07:34
产品规划与发布节奏 - 蔚来2025年规划9款车型,包括蔚来品牌6款(ET9、4款焕新版、1款新车)、乐道品牌2款(L90等)、萤火虫品牌1款,其中ET9、ES6和EC6焕新版已发布完成[5][7] - 小鹏2025年计划推出7款车型,包括G6/G9焕新版、G7、新款P7、MONA M03 Max版和增程车型,其中G6/G9焕新版已上市[5][7] - 理想2025年至少推出5款车,包括L系列智驾焕新版、Mega Home版、全新i8/i6,其中L系列焕新已一次性发布完成[5][7] - 三家车企将焕新车型集中在上半年发布,下半年主推全新车型[8]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蔚来自研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已搭载ET9/ES6/EC6,研发团队约500人耗时4年[13][14] - 小鹏采用纯视觉路线实现全域智能辅助驾驶,G6/G9焕新版升级5C超充电池和高通8295芯片[16] - 理想推出VLA司机大模型方案,支持语音指令控制智能驾驶,并自研星环OS操作系统[17][18][20] - 三家车企均自研操作系统:蔚来Sky OS、小鹏AI天玑、理想星环OS,开发周期均为4年[22][23] - 芯片自研方面,蔚来神玑已量产,小鹏图灵芯片预计Q2上市,理想舒马赫芯片即将推出[24] 市场竞争与战略差异 - 2025年销量目标:蔚来44万辆、小鹏38万辆、理想70万辆(官方否认)[9] - 产品定位差异:小鹏价格下限低于20万元,与蔚来/理想竞争相对缓和[27] - 技术路径差异:理想全面转向VLA司机大模型,小鹏采用端到端方案并建立10EFLOPS算力的世界基座大模型[25][26] - 营销策略差异:蔚来集中发布会传播,小鹏通过社交账号预热拉长周期,理想控制产品信息释放节奏[9][11] 产品焕新特点 - 共性升级:颜色、舒适性、主动安全配置、座舱和辅助驾驶能力提升[12] - 蔚来ES6/EC6焕新亮点:神玑芯片下放、雪松智能系统、圆弧设计语言[13][14] - 小鹏G6/G9焕新特点:取消Pro版统一Max版、5C超充电池、高性价比定位[16] - 理想L系列焕新:Pro版增配激光雷达、Max/Ultra版升级Thor-U芯片[17]
他们争论何为豪华,捷豹路虎忙着打造379万的高定限量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1 07:34
财务表现 - 2024/25财年全球营收290亿英镑与上一财年持平,税前利润25亿英镑同比增长15%,息税前利润率8.5%,净现金达2.78亿英镑实现净负债清零[4][5] - 利润增长主要源于揽胜、揽胜运动版和卫士的高价值车型销售,其中卫士销量11.5万台同比增长0.7%,揽胜运动版批售量增长19.7%[4][8] - 连续十个季度保持盈利,为近10年最佳盈利记录[5][7] 中国市场策略 - 中国中大型SUV市场整体下滑19%背景下,揽胜品牌逆势增长6%,150万级以上超豪华SUV市场连续27个月销冠,年销量19825辆超过第二至第七名总和[8] - 70-100万级别SUV区间路虎卫士登顶销量榜首,J D Power 2024售后服务满意度豪华车细分市场第一[8] - 推出379 5万元全球限量2台的揽胜SV中国十周年高定版,融合中西奢华元素,发布会前即售出1台[9][10] 品牌重塑成效 - 2年前细分揽胜、卫士、发现、捷豹四大品牌后,SV系列总销量近800台,客户店内停留时间从45分钟延长至超1小时,进店成交率提升[8][15][16][18] - 揽胜品牌55周年之际,携英国王室典藏座驾来华强化品牌底蕴,强调"豪华的终极是专属定制"[12][15] - 新现代豪华主义理念通过差异化客户体验实现共鸣,如"士在八方"平台等举措[16] 电动化与智能化布局 - 揽胜纯电版将保持燃油车性能标准(如900mm涉水深度),不刻意区分能源形式而强调"更安静、更快"[20] - 百万级电动车市场仍待成熟,公司坚持产品力优先策略,未设定激进时间线[18][20] - 正与国内顶级智能化伙伴寻求合作,注重用户真实需求而非跟风技术噱头[21] 产品与技术底蕴 - 揽胜开创豪华全地形SUV细分市场,拥有多项行业第一(如首款全铝车身SUV、最快量产SUV等)[12] - 卫士车型在J D Power新车质量、智能化体验等研究中位列前茅[8] - 电动化推进中坚守ATRS全地形科技等核心优势[20]
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会是中国车企的舒适区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9 21:15
巴西汽车市场发展历程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巴西成为全球汽车厂商投资热点 德国 美国 意大利 法国等跨国车企纷纷进驻 [3] - 2011年巴西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将工业产品税IPI上调30% 同时要求65%以上零配件本地化生产才可享受税收优惠 [6] - 2014-2015年巴西经济衰退 汽车年销量从330万辆骤降至240万辆 导致多家国际车企关闭工厂或裁员 [11][12] - 2021年福特关闭巴西三家工厂 结束数十年制造业务 同期大众巴西累计亏损37亿美元 通用注资22亿美元 [12] 中国车企巴西布局 - 早期进入阶段(2009-2015年): - 奇瑞2009年出口巴西 2011年投资4亿美元建厂 成为首个在巴西设厂的中国车企 [6] - 江淮2011年创下年销3.8万辆纪录 宣布投资9亿雷亚尔建厂(后因合作问题受阻) [9] - 比亚迪2015年建成电动大巴工厂 涵盖电池模组组装和研发功能 [9] - 新能源转型阶段(2023年后): - 比亚迪2023年收购福特旧厂 规划建设年产1万就业岗位的综合生产基地 [23] - 长城汽车2021年收购奔驰工厂 2024年7月投产 规划年产能5万辆 [25] - 吉利与雷诺合作 利用巴拉那州工厂生产零排放车型 [26] - 广汽计划投资超10亿美元建厂 并设立研发中心 [23][25] 巴西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 - 政策激励: - 2015年免除纯电动车进口关税 2018年启动Rota 2030计划 目标2030年新能源车占比30% [14] - 2024年推出Mover计划 提供190亿雷亚尔税收激励 同时逐步提高新能源车进口税至35% [16][21] - 市场表现: - 2024年巴西新能源车注册量17.7万辆(+85%) 纯电占比35% 占新车总销量7% [30] - 比亚迪占巴西电动车70%份额 混动车25%份额 2024年销量76,713辆(+327%) [16][17] - 奇瑞2024年销量60,933辆 长城29,218辆(+154%) [19] 中国车企竞争优势 - 技术价格优势:比亚迪每10辆电动车占7辆 奇瑞瑞虎8成为巴西总统官方用车 [16][19] - 产业链协同:依托巴西锂矿资源 本地化生产降低供应链成本 [32] - 区域辐射效应:巴西生产可免税出口南美共同市场国家(需本地化率≥40%) [32] 市场挑战与竞争格局 - 基础设施不足:充电设施短缺 新能源车2024年仅占总量7% [33] - 传统车企反击:大众 丰田等承诺2030年前投资超1000亿雷亚尔发展混动技术 [34] - 政策风险:进口税逐步提升至35% 劳工法规严格 [21][33]
不到2万美元,订单超10万,贝索斯的电动小皮卡能火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9 21:15
电动汽车市场现状 - 美国电动汽车价格持续上涨,主要由于汽车制造商在动力、续航里程、屏幕尺寸和智能化功能上的竞争[3] Slate Auto公司战略 - Slate Auto旨在打破高价趋势,推出经济型电动汽车,将权力交还给被忽视的消费者[5] - 公司推出Slate Truck基础款,价格约为27000美元,补贴后可低至19900美元[5] - 公司采用回归本质的理念,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定制,而非奢华配置[5] Slate Truck产品特点 - 基础款配备52.7千瓦时电池,目标续航里程240公里,高配款84.3千瓦时电池,续航385公里,支持30分钟快充至80%[7] - 车辆尺寸小巧,长4435毫米,宽1793毫米,高1760毫米,轴距2766毫米,重量1634千克[7] - 最大载重量650千克,最大牵引重量454千克[7] - 基础款配置简陋,包括手动布质座椅、钢轮毂、手摇车窗和小屏幕[8] - 提供超过100种选装件,包括合金轮毂、扬声器、雾灯和车身贴膜,最引人注目的是可拆装SUV转型套件[10] 市场反应与需求 - Slate Truck在亮相后两周内获得超过10万个可退款预订订单[12] - 价格亲民(补贴后低于2万美元)和模块化设计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13][15] - 目标客户为中小企业主和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填补轻型电动商用车的低价空白[17] - 当前市场电动皮卡价格普遍较高(特斯拉Cybertruck起价约6万美元,Rivian R1T约7万美元),Slate Truck价格远低于竞争对手[19] 融资与资金支持 - 2023年底完成A轮融资1.11亿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杰夫·贝索斯、马克·沃尔特和General Catalyst等[27] - 2024年底完成B轮融资5.89亿美元,公司估值飙升至近12亿美元[29] - 贝索斯的资金支持帮助公司规避传统车企的高成本环节,实现无经销商直销和极简工厂模式[35] 盈利模式 - 核心逻辑是通过低价电动车吸引客户,再通过增值组件、车队管理软件和售后服务提升利润[31] - 基础款利润率仅5%,但定制化配件毛利率高达60%[33] - 未来可能通过与亚马逊合作,探索低成本电动商用车的可能性,补充Rivian的市场空缺[33] 面临的挑战 - 产能问题:初创公司量产经验不足,可能面临交付延迟[38] - 政策风险: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可能影响价格竞争力[38] - 品牌信任度:低价可能引发消费者对质量的担忧[38] - 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模块化设计可能影响车辆安全性和耐用性[38] - 竞争环境:传统车企和特斯拉可能推出低价车型挤压市场空间[38] 市场前景 - Slate Truck凭借低价化、模块化和定制化优势,有望在2026-2030年间抢占部分轻型商用车市场份额[39]
争抢“专用车之都”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8 21:31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概况 - 2007年12月随州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 2008年3月正式揭牌 全国每十辆专用汽车有一辆为"随州造" [4] - 随州专用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超600亿元 是当地第一支柱产业 拥有30公里专汽长廊 270多家相关企业 [4] - 随州能生产8大类7000多种型号专用车 40多个产品填补市场空白 拥有8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和9件中国驰名商标 [4] - 2024年随州专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 产量超15万辆 新能源专用车产量增长近15% 出口额翻番至3亿美元 [4] 十堰商用车产业基础 - 十堰是东风汽车摇篮 有12家整车企业 3167家零部件企业 可生产1100多种车型 4000多种零部件 [7] - 2023年十堰获"中国商用车之都"称号 年产能达百万辆 每1分半钟有1辆东风商用车下线 [8] - 十堰专用车产业集群含3个专业园区 56家资质企业 年均生产10万辆 覆盖六大类3162个产品 [10] - 2024年十堰规模以上专用车企业产量6万辆(增15.7%) 2025年一季度产量2.5万辆(增8.6%) 全年目标9万辆 [10] 十堰专用车产业升级规划 - 十堰计划打造千亿级专用车产业集群 2027年产量目标15万辆 [13] - 2025-2027年计划市县统筹4.35亿元财政支持 46.75亿元金融信贷 3亿元物流补贴 3.15亿元科技创新投入 [17] - 东风商用车将聚焦新能源 智能化 国际化三大方向 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 [18] - 十堰市委书记指出专用车产业面临新技术变革 多元市场需求 产业生态重构三大趋势 [18] 产品与市场表现 - 东风12T以上专用底盘2024年销量5万辆 市占率40% 新能源底盘渗透率12.6%高于行业 [10] - 东风商用车专用底盘累计销售超30万台 服务全国34省1300县市 覆盖环卫 消防 冷链等场景 [10] - 东风天锦 天龙底盘与300多家改装企业合作 布局超3000个专用车品种 份额保持行业第一 [11] - 湖北一专油田专用车产品连续两年全国销量第一 将拓展应急救援和后勤保障车型 [18]
哪些车企许下承诺又反悔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8 21:31
汽车制造商战略转变案例 - 迈凯伦从坚持不生产SUV到因所有权变更被迫进入SUV市场 [6] - 劳斯莱斯从2011年宣称不生产电动车到2023年推出全电动Spectre车型 [7][10] - 法拉利CEO曾誓言不生产SUV但最终推出Purosangue车型 [11][13][14] 产品策略调整案例 - 凯迪拉克1976年宣称生产最后一批敞篷车但1984年重新推出新款 [15][17] - 福特坚持18年只生产T型车最终因竞争压力推出A型车 [19][22][23] - 道奇宣称Durango SRT Hellcat仅生产一年但后续持续推出新款 [24][25][26] 行业趋势影响 - SUV热潮促使多个豪华品牌如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等推出SUV车型 [13] - 敞篷车在20世纪70年代因安全法规和空调普及面临市场萎缩 [17] - 电动车技术发展推动传统豪华品牌改变产品规划 [10]
“新车白菜价,二手车都不会这么低!”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7 20:01
车展促销策略 - 上汽荣威全新i5通过国补和省补叠加优惠后价格从6.89万-9.09万元降至2.68万元起,降幅显著[4][6] - 荣威纯电D6和iMAX8DMH插混车型对标竞品价格低2万元,D7DMH比竞品低5000-1万元[6] - 东风风神奕炫2025款叠加权益后焕新厂补一口价5.79万-6.99万元,2024款风神奕炫车展期间5.99万元包牌[8] - 东风奕派eπ007限时一口价低至9.99万元起,eπ008低至16.36万元起,可能叠加区补[10] - 起亚狮铂拓界车展直降6万元至11.98万元起,嘉华直降6万元至22.99万元起[10] 合资品牌促销 - 东风本田S7一口价19.99万元,思域降至9.49万元起,英仕派优惠后12.98万元起[12][14] - 长安福特锐际限时一口价11.98万元起,蒙迪欧1.5T舒雅型一口价12.58万元起[12] - 广汽丰田锋兰达官方限时一口价8.98万元起,汉兰达综合优惠7万元至17.98万元[12] - 东风标致508L综合优惠至高22000元,2025款5008至高补贴39000元[14] 市场趋势 - 2025年华中车展展出面积近8万平方米,较往年10万平方米有所缩减[18] - 2025年1-4月新能源车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2.7万元(13.3%),燃油车平均1.8万元(9.5%)[19] - 2025年新车降价规模相对温和,价格战压力减缓[20] 其他品牌促销 - 吉利帝豪最高优惠2.5万元,最低起售价5.09万元[16] - 东风日产仅展出纯电轿车N7,未展示轩逸等燃油车型[16] - 广汽传祺M8及E9限时一口价20.18万元起,可叠加至高3.5万元以旧换新礼[10]
印巴空战与吉利整合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7 13:49
印巴冲突与军事体系化 - 巴基斯坦在空战中以0:5战损比碾压印度,导弹和无人机对攻中也占据压倒性优势[4] - 印度武器库杂乱导致数据链互不兼容,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美国阿帕奇等装备割裂,连油料标准都不统一[4] - 巴基斯坦采用全套中国装备(歼-10CE、霹雳-15导弹、ZDK-03预警机等),数字化空战体系通过数据链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形成代差优势[4] 吉利战略转型 - 吉利发布《台州宣言》,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转向体系化发展[5] - 2022-2024年吉利系有极星、亿咖通、路特斯、极氪四家公司上市,加上2021年沃尔沃,形成九大上市公司资本版图[5] - 战略思路从资本扩张转向主业聚焦,几何品牌并入吉利,极氪与领克合并,极氪计划从纽交所退市并入吉利汽车[5] "一个吉利"战略整合 - 吉利提出"一个吉利"概念,明确极星、smart、路特斯等非全资品牌不纳入收购计划[8] - 整合涉及供应链、中央研究院、领克与极氪合并,智能驾驶和座舱整合中出现效率与利益不一致问题[10][12] - 整合后研发环节预计每年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额外节省几十亿元,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将显著降低[16] 整合效益与目标 - 极氪与领克合并后销售费用从2024年一季度21.7亿降至2025年一季度20亿,管理费用从7.5亿降至6.4亿[23][24] - 研发费用率从13.2%降至11.9%,资本开支从6.9亿降至3.2亿[24] - 目标包括增长性效益超5%,研发效力、管理效益和营销费用效率提升15-20%[20] 品牌定位与爆款策略 - 极氪定位豪华科技,领克定位潮流运动,银河定位高价值新能源,中国星聚焦节能智能化燃油车[20] - 通过"两横七纵"思路推进组织融合,打造爆款体系和方法论,而非单一产品[21] - 极氪与领克合并后实现智驾系统平台化,三四个月内完成共用H7智驾系统[24] 管理架构调整 - 李东辉任吉利控股副董事长,安聪慧任CEO,淦家阅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戴庆出任轮值总裁[24]
赔付率高达103.3%,特斯拉的保险业务陷入困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5 22:32
新能源汽车保险现状 - 新能源汽车保险因安全问题和维修费用高成为车主痛点,保费普遍高于燃油车或遭遇拒保 [3] - 特斯拉在美国推出UBI保险业务,国内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也设立保险公司 [3] 特斯拉保险业务运营数据 - 特斯拉保险业务已扩展至美国16个州,利用车辆驾驶数据定价但赔付率持续高于行业 [4] - 2022年行业平均赔付率80.1%,特斯拉为116.6%;2023年行业75.4%,特斯拉114.7%;2024年行业66.1%,特斯拉103.3% [8] - 2024年特斯拉保险费收入约9.92亿美元,但高赔付率导致难以盈利 [11] 特斯拉保险模式问题 - 安全评分系统缺乏透明度,车主因算法不合理导致保费上涨引发争议 [12][14] - 针对特斯拉车辆的破坏行为增加(如撬锁、砸窗),可能进一步推高保费 [14] - 平均碰撞修复费用比燃油车高32%,维修成本压力显著 [18] 客户服务与改进措施 - 车主投诉维修流程缓慢、沟通不畅,最长电话等待时间近7小时 [16] - 推出AI客服系统以缩短等待时间,但用户评价两极分化 [16][17] - Model Y保险费率同比上涨30%,超豪华品牌保费更高 [17] 业务挑战与行业对比 - 特斯拉需平衡竞争力保费与高理赔支出的矛盾,行业认为其处于关键转折点 [17] - 传统保险企业未采用特斯拉的驾驶数据定价逻辑,实际事故率与维修成本假设未达预期 [11][14]
红外热成像:智能汽车的“全天候之眼”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5 22:32
行业概述 - 全球汽车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 [3] - 技术从军事领域向民用转化,成为智能汽车安全与感知层核心配置 [3] 技术突破 - 非制冷型探测器技术成熟使成本从60万元降至几百元,高德红外12μm探测器实现前装量产,睿创微纳6μm芯片分辨率达1920×1080 [7] - 轩辕智驾红外芯片通过德国莱茵TÜV双认证(AEC-Q100/Q104),国内首家获此资质 [7] - AI算法实现目标分类(行人绿框/车辆黄框),0.1秒内触发预警,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睿创微纳双光谱系统支持千米级目标锁定 [8] - 高德红外实现9大核心技术、4000余道工序国产化,轩辕智驾AA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从15万台提升至100万台 [11] - 高德红外2024年首发500万像素高温中波制冷探测器,分辨率2560×2048,双色双波段设计提升复杂环境可靠性 [11] 应用场景 - 夜间驾驶:奥迪A6L夜视系统标记行人/动物,奔驰S450集成大灯闪烁提示,夜间事故率降低需求显著 [13] - 智能驾驶:滴滴Robotaxi测试显示雾霾天气(能见度<50米)红外识别准确率优于传统方案 [14] - 商用车:轩辕智驾红外设备可提前10分钟预警电池热失控,高德红外设备助陕汽重卡降低30%机械故障率 [15] - 智能座舱:睿创微纳红外算法监测驾驶员疲劳行为,轩辕智驾红外系统联动空调实现个性化温控 [15] - 特种车辆:东风猛士917蛟龙战甲搭载红外夜视系统提升越野安全 [19] 市场竞争格局 - FLIR Systems占全球车载红外市场25%,博世、大陆集团集成红外至ADAS系统 [21] - 中国企业高德红外、睿创微纳突破国际垄断,高德红外与东风/广汽合作年产能百万套,睿创微纳芯片搭载比亚迪仰望U8 [21] - 非制冷探测器成本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高德红外产品价格从1万元降至500元以下,中端车型渗透率从2022年5%升至2024年18% [22] - 区域差异:欧美政策驱动商用车应用,中国新能源/基建双轮驱动,东南亚/拉美市场偏好高性价比方案 [22] - 2024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78.66亿美元,2025年预计85.33亿美元,中国份额持续提升 [23] 未来趋势 - 技术融合:超光谱成像结合可见光/红外/紫外数据,边缘计算实现毫秒级本地处理(如EFISH-SBC-RK3588方案) [26] - 成本下探: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芯片成本仅为传统方案1%,2027年车载红外系统均价或降至2000元以下 [26] - 标准建设:中国主导制定ISO 18251-2:2023填补国际标准空白,睿创微纳开源平台吸引500家开发者加速AI迭代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