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
搜索文档
黄仁勋:我和雷军总是在聊AI,不是我劝特朗普改变对华芯片政策的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16:39
英伟达动态 - 公司创始人黄仁勋与雷军会面讨论AI话题 并表达对小米SU7 Ultra版本的欣赏 [1] - 黄仁勋强调AI对中美两国都是百年难遇的机遇 [1] - 公司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中文演讲 肯定中国AI企业DeepSeek、腾讯、阿里巴巴、MiniMax、百度等对全球AI发展的贡献 [1] H20芯片进展 - 公司已获美国批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 将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且完全兼容的GPU [1] - H20芯片是为遵守美国出口限制而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AI加速器 [2] - 公司表示目前已有大量H20芯片订单 部分企业正在等待正式发货通知 [1] - 今年4月美国政府曾限制H20芯片对华出口 严重影响了该产品线 [2]
基金圈大瓜,传博时基金600万天价年终奖被扒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14:20
博时基金薪资泄露事件 - 疑似博时基金内部工资单泄露 包含工号、部门、姓名、职级、薪酬等敏感信息 [1] - 财务人员月薪范围1 385万至2 75万元 固收部门总监级别(I6/I7)月薪超12万元 资深员工(I5)月薪5-8万元 [1] - 表格数据显示不同职级薪资差异:I7 1级月薪12 5万元 I5 3级8 5万元 I3 3级3 5万元 [2] 高管薪酬与业绩对比 - 陈某杨综合年薪达772万元(月薪13 5万+年终奖610 3万) 但其管理的中长债基规模仅200亿元 未进入公司前十 [3] - 陈某杨管理产品历史业绩:博时双月薪任职回报97 97%(年化7 24%)排名1/84 博时安康18个月定开年化5 02%排名23/475 [3] - 招商证券2022年高管年薪超300万元 2023年降至300万元以下 或与"限薪令"传言相关 [5] 人才流失与行业格局变化 - 陈某杨在博时任职17年后于2023年9月离职 转投中欧基金任固收投资总监 [4] - 博时固收团队多名核心成员相继加入中欧基金 包括邹凯(持股3 5103%)、王某(原研究部总经理)等 [8] - 中欧基金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显著 达2022年Q2的近三倍 同期博时债券规模下降 [11] 公司规模与行业排名 - 博时基金当前规模1 04万亿元 公募排名第7 但较2022年Q1万亿规模几乎零增长 [9] - 南方基金规模已超博时25% 富国基金也实现反超 博时从2022年行业前五跌落至第七 [11] - 三年间博时新发68只基金(总数达394只) 但规模增长停滞 [9] 限薪令下的薪酬结构调整 - 金融业限薪传言从2023年5000万封顶逐步下调至350万元 [5] - 陈某杨通过"股权+薪酬"模式入职中欧 认缴90万元持股上海睦亿投资3 5103%(间接持有中欧基金8 5462%股份) [7]
“反水”,特朗普遭遇重大挫败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06:37
美东时间周二,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互现,截至收盘,纳指涨0.18%,道指跌0.98%,标普500指数跌 0.4%。 芯片股走高,英伟达涨超4%,台积电涨超3%,费城半导体指数涨1.27%;银行股多数下跌,贝莱德、 富国银行跌超5%,但花旗集团股价上涨3.7%,收于2008年以来最高。 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涨2.77%。百度、阿里巴巴涨超8%,哔哩哔哩涨超 7%,京东涨超4%,拼多多、网易涨超2%。 共和党议员反水 特朗普支持的加密监管法案遭遇重大挫败 值得一提的是, 7月15日,比特币、以太坊、BNB、Solana、艾达币等加密货币集体跳水。其中,比特 币的跌幅一度超过5%,价格最低下探至11.63万美元。而在此前一天,比特币刚创下12.31万美元的历史 新高。 究其原因是,几项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支持的与加密货币相关法案,周二在美国联邦众议院未能通过关键 的程序性投票。媒体分析称,这对加密行业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 众议院最终投票结果为196票赞成、223票反对,其中有13名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一起投票反对该程序性动 议。众议院保守派此前也曾通过否决程序性步骤来表达不满。目前尚不清楚这次投票对法 ...
经常吃鱼油的人和不吃的,若干年后区别在哪?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行业背景 - 现代人饮食结构普遍存在高油高盐高脂肪问题 导致血液中油脂堆积 [2] - 深海鱼富含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EPA/DHA)被证实可改善思维能力 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降低痴呆风险 [7][9][11] - 普通鱼类Omega-3含量低且易被高温烹饪破坏 日常饮食难以满足需求 [13][14] 产品技术 - 采用挪威冰岛无污染海域的鳕鱼沙丁鱼为原料 生长周期短且重金属污染风险极低 [21] - 通过专利提纯技术实现95%纯度 每粒含1200mg Omega-3(510mg DHA+610mg EPA) 浓度达91% [24][26] - 采用rTG型分子结构 吸收率优于TG/EE型 无需肝脏代谢即可直接吸收 [30] 质量认证 - 获得IFOS五星全批次认证 该标准对成分安全性新鲜度辐射等维度进行严格检测 [33][34] - 每批次产品均通过独立检测 采用独立胶囊包装防止氧化 [40][44] 市场定位 - 定位高端鱼油市场 被称为"鱼油之冠" 单盒60粒售价299元(日常价360元) [46][48] - 主打30岁以上人群心脑健康养护场景 建议每日1粒持续调理 [51][53]
上架好丽友惹恼会员,有人已给山姆总部写信:我花钱办卡,你卖普通超市就能买到东西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山姆会员商店选品争议 - 核心争议点在于会员对山姆选品质量下滑的强烈不满 主要针对下架高回购率商品(太阳饼 米布丁 低糖蛋黄酥)和上架争议品牌(好丽友派 溜溜梅) [1][3][8] - 低糖好丽友派虽为山姆特供新品(减少80%糖分 增加30%可可含量 售价49.9元/48枚) 但收到300多条差评 消费者质疑其实际甜度过高 [3][5] - 会员认为260元年费对应的"严选服务"价值被稀释 质疑与普通商超(永辉等)同质化 [12] 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危机 - 好丽友因2022年"配料表双标"风波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尽管官方澄清配方全球一致 但消费者疑虑未消除 [8] - 卫龙 徐福记等大众品牌入驻引发会员"违和感" 认为与山姆中产目标客群的健康品质定位不符 [8][10] - 社交媒体显示会员对选品团队的信任度显著下降 有会员甚至向总部写信投诉 相关帖子获近千条评论 [9][12] 沃尔玛中国业绩表现 - 沃尔玛中国Q1净销售额达67亿美元(+22.5%) 可比销售额增长16.8% 电商业务增长34% [13] - 山姆会员店贡献显著 会员收入增长超40% 会费收入在春节旺季增长35个百分点 [13] - 2024年山姆中国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显示业务整体仍保持扩张态势 [13] 商品策略调整影响 - 争议商品(如徐福记燕麦藜麦蛋糕 芥末味板烧虾饼)虽为山姆特供 但品牌调性与会员预期存在落差 [10] - 特色商品(蛋黄酥 杨枝甘露等)下架与大众品牌入驻形成对比 直接触发会员对"差异化"价值的质疑 [8][12] - 客服回应称将改善商品品质 但未具体说明选品标准调整原因 [3]
吉祥航空一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背后王均金家族财富超200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吉祥航空服务争议事件 - 7月9日HO1860航班因发动机机械故障取消起飞,公司为旅客安排住宿及补偿并致歉 [4][5][6] - 2月23日HO1256航班被曝向乘客发放过期10天的坚果零食,涉及一半乘客 [8][11] - 公司事后提供1000元/人补偿金但被指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引发舆论质疑 [10][11][12] - 2023年7月HO1851航班延误致乘客中暑,解释为雷雨天气导致空调对接失败 [13][14] - 2023年末浦东机场事件被指偏袒外籍旅客,公司回应为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14][15] 公司运营数据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吉祥航空累计投诉量超4700起,九元航空超3200起 [2][15] - 2024年一季度营收57.22亿元(同比+0.05%),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7.87%) [16] 均瑶集团发展历程 - 1991年王均瑶兄弟承包长沙-温州航线开创中国民营包机先河 [17][18] - 2004年王均瑶去世后由弟弟王均金接任,集团形成五大业务板块 [19][20] - 目前拥有吉祥航空、爱建集团、大东方、均瑶健康四家A股上市公司 [2][19] - 航空板块以吉祥航空为核心,2014年成立九元航空拓展低成本市场 [19] 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 - 王均金通过上海均瑶集团(持股46.42%)和均瑶航空投资(持股1.64%)控制吉祥航空 [22] - 王均金个人持有均瑶集团36.14%股权及均瑶航空投资32.19%受益股份 [22] - 王均瑶之子王瀚持有均瑶集团35.76%股权,与王均金为一致行动人 [22] 家族财富变动 - 王均金家族2024年财富209.5亿元,较2022年高点352.4亿元缩水142.9亿元 [3][22]
特朗普VS鲍威尔,谁更“懂”美国经济 今晚CPI揭晓答案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美国6月CPI数据预期与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美国6月CPI数据可能成为验证关税是否推高通胀的关键指标,市场普遍预期通胀将加速上升,这可能影响美联储的降息决策和金融市场走势 [2][3][5] 今晚CPI数据市场预期 - 市场预期6月CPI同比上涨2.7%,高于前值的2.4%,环比预计上升0.3%,高于前值的0.1% [5] - 核心CPI同比涨幅预计从2.8%升至3%,环比涨幅从0.1%升至0.3%,为1月以来最高水平 [5][6] - 经济学家预计家具、玩具、汽车等受关税影响的商品价格将加速上涨,服务业通胀也可能回升 [7][8] - 纽约联储调查显示,约75%企业已通过涨价应对关税成本上升 [7] 金融市场反应与美联储政策 - 美联储官员对降息持谨慎态度,认为通胀可能在夏季上升 [9] - 交易员预计9月降息概率为70%,低于6月底的普遍预期 [9] - 高于预期的CPI数据可能推迟美联储降息,并阻碍美股涨势 [10] - 摩根大通预测:若核心CPI月率高于0.37%,标普500指数可能下跌1%-2%;若低于0.23%,可能上涨1.5%-2% [10][11][12] 通胀细分构成的重要性 - 服务业通胀占CPI权重的57%,核心商品通胀仅占20%,若服务业通胀回升,市场可能更担忧非关税因素 [8] - 道明证券预计商品价格涨幅加速,服务业无法抵消其影响 [8] - 美国银行预计核心CPI加速,受二手车价格反弹和关税相关上涨推动 [8]
长视频的中场战事:精品化、短剧和AI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长剧市场现状 - 2025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上新271部剧集,较2024年同期的237部略有增加,但热播期集均有效播放量全面缩水,仅《漂白》一部集均播放量超5000万,4000万以上仅2部,3000万以上仅4部,而2024年同期前十名均超3000万,剧王《庆余年第二季》达1.1亿 [3] - 行业进入转型阵痛期,大量注水剧被淘汰,高品质剧集溢价能力增强,但头部作品数量减少,中腰部剧大面积哑火,近300部新剧多数反响平平 [3][4] 平台策略调整 - 腾讯视频从"赌超级爆款"转向提升整体项目成功率,降低平均亏损水平,鼓励主创专注创作、前置剧本开发及突破自我天花板 [6] - 爱奇艺采取"80%迎合市场+20%追求艺术价值"策略,减集数和时长但增加项目数和总预算 [6] - 优酷推出"优酷原创"厂牌,聚焦强叙事、系列化、国际视野的精品内容,三家平台均强调提升成功率与头部剧高溢价 [7] 短剧冲击与应对 - 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红果平台月活1.73亿逼近优酷,长视频付费会员增长停滞,腾讯视频会员数徘徊1.15亿-1.2亿,爱奇艺会员数从1.3亿峰值降至1亿左右 [5] - 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爱奇艺品牌广告收入从2018年110亿缩至2024年40多亿,芒果超媒从54.53亿降至20.15亿 [5] - 平台转向精品化短剧,爱奇艺推出"短剧场"和"微剧场",腾讯视频将10%-20%剧集预算投短剧,优酷成立微短剧中心并调整APP界面优先级 [13][16] 行业困境与挑战 - 2025年Q1剧集开机量同比跌超50%,为近四年最低,行业年产量或仅200部,面临产能萎缩导致人才流失风险 [10][11] - 编剧能力不足制约精品率提升,新人培养需时间与项目支持,部分腰部编剧转行短剧或失业 [9][12] - 平台盈利依赖"成本紧缩+会员涨价",增长动力不足,短剧增量价值有限,爆款率低于红果等流量平台 [17][22] 未来战略方向 - AI技术应用加速,腾讯视频成立AI影视表达工作室,爱奇艺推出"跳看"和"桃豆"助手,聚焦工业化效率提升 [18][19] - 出海布局扩大,爱奇艺覆盖东南亚、北美、日韩和中东北非,国际版用户超1亿,腾讯视频WeTV下载量达2.5亿 [20] - IP衍生开发推进,爱奇艺建设线下乐园及VR剧场,探索"文旅+IP"和内容电商,但投入回报周期仍存不确定性 [21]
“我打下江山,他收割财富”,前员工怒控“核酸大王”张核子暴富后“卸磨杀驴”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20:51
核心观点 - 核子基因在疫情期间通过核酸检测业务快速扩张,累计检测量超7亿人次,2020年半年狂揽4.5亿元[17] - 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实验室资质不合格、样本丢失、假阴性报告等问题[10][11][12] - 业务提成纠纷频发,公司频繁变更提成方案,并以"大会战"名义克扣员工应得报酬[23][25][40] - 疫情后公司迅速衰落,员工从近5000人缩编至数百人,22家子公司已注销[43] - 创始人张核子被指投机商人作风,转型直播等新业务未获成功[45] 业务扩张模式 - 采用"业务人员前线开拓+总部快速资质办理"的扩张模式,业务员发现疫情立即赶赴当地抢占市场[7] - 初期通过跨区送检规避实验室不足问题,后期快速建设本地实验室[7] - 通过人海战术和居间介绍人从老牌检测机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17] - 累计检测量超7亿人次,2020年半年营收达4.5亿元[17] 内部管理问题 - 实验室存在资质不合格、卫生环境差、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10] - 因人力不足导致样本丢失,部分实验室在未完成检测时直接上传阴性结果[11][12] - 区域负责人为冲业绩超负荷接收样本,增加假阴性风险[16] - 高管派系斗争严重,抢夺业务员客户资源[18][21] 薪酬纠纷 - 公司频繁变更提成方案,2021年4月制度规定独立发展渠道提成10%,但实际执行5%[23][25] - 以"大会战"名义克扣提成,事后补发通知将项目定性为"大会战"[40] - 多名员工通过诉讼维权,但判决结果多有利于公司[25][35][37] - 深圳某医院项目2000万合同仅支付业务员58.93万元提成[26] 疫情后转型 - 核酸检测业务突然终止导致上市计划流产,原计划转向港股[43] - 尝试转型直播业务但销售额为0,张核子亲自出镜也未能带动流量[45] - 通过购买写字楼等固定资产减免税费,降低租金成本[44] - 公司规模从近5000人骤降至数百人,22家子公司已注销[43]
王俊凯也带不动?植物医生IPO大喊重研发却悄悄缩减超20%研发人员
凤凰网财经· 2025-07-15 15:17
公司概况 - 公司以"4500家门店、1400万会员"数据启动A股IPO,成为国内首个单品牌美妆上市企业[1][5] - 董事长谢勇持股79.14%,IPO前进行上亿元分红并为主要受益人[1] 内控与合规问题 - 报告期内累计收到16张行政处罚单,涉及虚假宣传、供应链监管不力等问题[1][5] - 全资子公司因价格欺诈、未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等被罚,单笔罚款最高2.5万元[5] - 加盟商销售含禁用成分"苯乙基间苯二酚"化妆品被罚8.5万元,虚假宣传"国礼"属性被罚0.5万元[6] - 截至2025年5月31日,32家直营门店未取得卫生许可证[6] 财务表现与渠道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1.17亿/21.51亿/21.56亿元,增速仅1.6%/0.22%[7] - 同期同行增速显著:林清轩从7.59亿港元增至13.28亿港元,贝泰妮从50.14亿增至57.36亿元[7] - 经销渠道收入连续下滑,2024年减少221.55万元,经销商数量净减少169家(2022年初3999家→2024年底3830家)[8][9] - 直营渠道收入增长4096.75万元,2024年498家直营店贡献7.89亿元,单店平均收入158.51万元 vs 经销店35.65万元[10] 研发与营销投入 - 宣称累计研发投入超2亿元,但研发人员两年减少36人(降幅21.69%),总员工数增加259人[13] - 2024年销售人员达2601人,为研发人员20倍[14] - 核心技术依赖委外研发,王牌产品石斛兰系列技术多为购买[14] - 2024年销售费用7.43亿元,为研发费用10倍以上[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