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吉利汽车6月13日全情报分析报告:「汽车价格战下吉利的应对举措」对股价有积极影响
36氪· 2025-06-13 21:31
吉利汽车股价表现 - 6月13日股价放量下跌2 39% 收盘价16 34港元 较昨日下跌0 40港元 交易量9689 39万股 换手率0 96% 成交额15 78亿港元 [4][5] - 短期股价承压 3日累计跌幅6 74% 5日累计跌幅8 92% 但较过去一年平均收盘价仍微涨0 20% [5] 价格战应对策略 - 推出限时补贴 星愿车型降价9000元至5 98万元起 较指导价优惠13% [7] - 宣布不再新建汽车生产工厂 转向优化现有产能 控制资本支出 [7] - 董事长李书福呼吁行业尊重产业规律 反对投机性扩张 [7] 舆情分析 - 价格战事件全网舆情总量807条 正面占比51 9% 负面仅13 5% 呈现积极倾向 [8] - 主要传播渠道为微信平台 占比12 76% [10] - 近期舆情影响力前三事件:5月销量表现 与比亚迪竞争 产销业绩披露 [18] 市场影响评估 - 短期利好:降价提升价格竞争力 有望刺激销量增长 [14] - 长期利好:产能优化增强财务稳健性 品牌战略聚焦提升行业地位 [14] - 争议观点:新能源转型存在资源分散问题 财务指标显示扩张压力 短期促销与长期战略存在矛盾 [20]
九牧进化论:一场AI时代下的卫浴重构
36氪· 2025-06-13 21:31
AI科技时代下的卫浴行业变革 - 全民AI时代来临,AI技术正从技术领域扩散至中国制造业,驱动效率跃升与模式革新 [1] - 卫浴行业领军企业九牧探索AI与卫浴场景深度融合,重构人与空间、社会的组织生态 [1] - AI成为锻造中国制造业"穿越周期的系统韧性"的关键工具 [3] 中国制造业的AI革命 - AI与制造业深度耦合,驱动全链条系统重构,推动产业从"规模化生产"向"智能化定制"跃迁 [4] - 2024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超40%,家电企业海外智能产品营收占比超40% [4][5] - 卫浴行业借力AI引爆"五化蝶变":场景化、家电化、健康化、绿色化、国际化 [7] 场景化转型 - 未来十年"场景化"将成为卫浴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9] - 62.5%用户将空间智能化作为卫浴产品选购首要因素 [12] - 九牧发布AI BATH场景品牌,实现四大场景智能重构:新如厕、新淋浴、新洗漱、新安全 [12][14] 家电化趋势 - 2025年7月起智能马桶等产品须通过3C认证,标志智能卫浴纳入家电管理体系 [16] - 59%消费者将AI智能化视为家电选购首要因素,高收入群体达65% [16] - 九牧智能马桶翻转冲刷技术使冲厕音量低至38分贝,解决气溶胶飞溅与返味难题 [18][20] 健康化发展 - 卫浴空间具备高频使用、强隐私性及高密度身体交互特性,成为健康数据理想入口 [25] - 九牧智能马桶嵌入AI无感识别技术,实现两分钟居家无感轻尿检 [26] - 九牧与医药连锁企业合作,探索"智能马桶进药店"创新模式 [27] 绿色化转型 - 九牧智能马桶绿色黑灯工厂实现365天关灯作业,生产效率提升67%,产品合格率达99% [33] - 每年节电1.3亿度、减排9万吨、节约用水相当于5个杭州西湖水量 [33] - 五金工厂废水处理分27股分质分流,水综合回用率约60%,重金属回收率达98% [34] 国际化布局 - 九牧收购法国THG与德国Poggenpohl博德宝,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40] - 亮相西班牙Casa Décor国际设计展,被评价为"重新定义卫浴空间边界" [40][42] - 在东南亚市场落实"一国一策"战略布局,与欧美日韩卫浴巨头展开竞争 [42] 中国卫浴的未来发展 - "五化跃升"代表中国卫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场景化、家电化、健康化、绿色化、国际化 [45] - 中国制造业未来将沿三大轴线进化:功能智能向具身智能、硬件销售转向场景订阅、技术单点突破升级为生态共生 [45] - 优秀中国科技企业正在共同编写"人机共生"的新工业文明 [45]
「降价王」沃尔沃:新车直降十余万,老车主不干了
36氪· 2025-06-13 21:31
沃尔沃汽车降价策略与销量压力 - 2026款沃尔沃XC60限时售价下降超过14万元,全新XC90限时售价下降16万元,S90起售价下降近10万元至12万元 [3][5][8] - 多款车型上市即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主要因新车型享有更高权益(如价值1万元终身免费保养)而老款未覆盖 [5][7] - 公司回应称不同购车时期政策差异属正常,但未平息用户对品牌忠诚度的质疑 [5][7] 全球及中国市场销量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全球销量17.22万辆同比下滑6%,中国市场销量3.33万辆同比下滑12%,欧洲市场下滑8%,美国市场增长8% [10] - 5月全球销量5.98万辆同比下滑12%,电动化车型销量2.63万辆同比下滑20%,纯电车型下滑27% [11] - 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主因高端细分市场萎缩20%及新能源竞争加剧 [11] 电动化转型与产品力挑战 - 公司2017年提出全面电动化战略,但2025年纯电销量占比目标(50%)进展缓慢,当前纯电车型占比仅19% [10][12] - 产品迭代速度慢,主力车型XC60多年仅小改款,智能化技术落后国产新能源品牌 [11] - 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43%,但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下滑15% [10][11] 财务压力与成本削减措施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29亿瑞典克朗同比下滑11.7%,营业利润19亿瑞典克朗下滑59.5%,息税前利润率降至2.3% [14] - 计划2026年前节省180亿瑞典克朗成本,近期宣布全球裁员3000人(含1200名瑞典员工) [14] - CEO称市场面临电动车竞争加剧、价格战及关税等逆风 [14] 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 - 燃油车时代以"安全"为核心标签,新能源时代被调侃仅剩安全优势 [16] - 公司高管强调不会牺牲安全换取短期生存,但用户认为单一卖点不足以应对竞争 [16] - 年初"杂牌音响"事件冲击品牌形象,4S店赠品涉假引发信任危机 [16]
30年才能回本,在东京圈买房不划算了?
36氪· 2025-06-13 21:31
东京圈住宅投资吸引力下降 - 东京圈新建住宅市盈率(PER)在2024年上升至28.93倍,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超过英伟达股票24.2倍的PER [3][4][5] - 住房PER连续五年同比上升,过去大多维持在20倍左右,2008年房地产"迷你泡沫"时期仅达22倍 [6] - 东京圈新房平均价格首次突破1亿日元(70平方米),同比上涨17.7%,涨幅远超租金3.2%的涨幅 [6] 住房PER与股票PER对比 - 东京圈住房PER(28.93倍)高于三菱地所(18.3倍)、三井不动产(16.6倍)等大型房地产股,与瑞可利控股(29.3倍)、卫材(28.0倍)相当 [4][5] - 白金高轮站新房PER达53.07倍,表面收益率仅1.88%,低于2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约2.2%) [8][9] - 表参道(51.95倍)、麻布十番(44.05倍)等市中心热门地区PER显著高于东京圈平均水平 [8][9] 二手房市场动态 - 东京圈二手房(建成10年)PER达28.87倍,与新房(28.93倍)几乎持平,创历史新高 [9] - 麻布十番等地区二手房PER(53.25倍)超过新房(44.05倍),出现"倒挂现象" [10] - 新房供应少的地区(如涩谷、神谷町)二手房更受追捧,价格更高 [10] 房价上涨驱动因素 - 东京圈人口流入、海外投资者及国内富裕阶层投资资金推动住房需求 [8] - 新房价格涨幅(17.7%)远超租金涨幅(3.2%),显示非自住需求占比提升 [6][8] 住房PER的长期影响 - PER为40倍时,购房相当于预付未来40年租金,且需承担贷款利息、修缮及房屋老化成本 [10] - 专家认为住房PER调整不可避免,但租金难以上涨,未来可能通过新房价格下跌实现PER回落 [10]
今年计划投入4亿,贝壳重申「建生态」,不走捷径
36氪· 2025-06-13 18:01
贝壳发展历程 - 7年前贝壳上线后8个多月连接约1.7万家门店 成为地产赛道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公司 [1] - 核心法则为开放连接打通再造 通过VR等技术实现线上化数字化 同时ALL IN人店模式提升线下服务标准化 [2] - 7年间楼市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 贝壳模式逐渐被行业认可 成为中小经纪品牌可借助的力量 [2] 平台运营数据 - 截至2024年底贝壳活跃门店数量达49693家 行业困难4年仍保持正增长 [3] - 2024年推出"1+5个2"战略 从平台强管理转向共建生态 通过赔付共担门店积分制等机制增强牵引力 [3] - 2023年投入9000万元专项资源赋能门店 2024年计划增至4亿元聚焦机制建设和服务承诺 [5] 行业价值定位 - 经纪公司核心价值为房源信息提供和交易服务 贝壳前期主要发力房源透明化和服务标准化 [8][9] - 2021年后市场波动加剧 贝壳开始关注B端稳定性 品牌店东核心需求为收入和管理助力 [11] - 买方市场下门店面临三重挑战:变化大成单慢管理难 易导致服务品质下降或恶性竞争 [12] 战略举措 - 推出"1+5个2"战略 包含门店积分制等10项举措 通过生态牵引托举"看长"力量 [13] - 门店积分制覆盖约1.2万家门店 累计分享1.1亿元权益值 品牌服务承诺为700万客户提供近40亿元保障 [13][21] - 推出品效商圈限制无序扩张 升级共治机制成立区域共治理事会实现平台生态自我进化 [14] 运营机制 - 设置"店东直达号"倾听反馈 上线5个月收到76城近4000条建议 [19] - 保持技术投入 超3000名工程师专注线上展示AI应用等 实现线上线下服务闭环 [23] - 通过平台投入→店东资源→经纪人提升→客户满意的长路径验证"慢即是快"理念 [23]
2.9元咖啡坑惨了库迪店员
36氪· 2025-06-13 18:01
门店运营现状 - 库迪咖啡门店日均单量因京东外卖补贴激增至500杯,部分门店峰值达700杯[2] - 北京鼓楼热门景点店日均500单,到店与外卖比例均衡,节假日单量更高[5][7] - 湖北某门店单日接单超1100单,仅京东平台就有950单待履约,但门店面积不足5平米且仅配置1台咖啡机[7] - 员工劳动强度大,早高峰6:30到岗,单店2人轮班制下每分钟需出1杯咖啡,部分全职员工奖金仅几十至300元[7][11] 价格战与成本结构 - 京东秒送平台库迪咖啡单价低至5.9元(含1元打包费),部分区域探至2.9-3.9元[9] - 单杯材料成本5-6元,实收6.9元下利润空间有限,依赖平台补贴维持[13] - 官方测算单店毛利45%-55%,实际冬季约40%,夏季因加冰提升至50%,年均49%[13][14] - 标准店开店成本51万-66万元(含设备22万-25万、年租金18万、水电3万),商场店成本高15万[14] 加盟商盈利模型 - 日销500杯(单价10元)时日流水5000元,净利2200元,月净利3.6万元(扣除3万水电人工)[16] - 回本周期1-1.5年,但利润依赖平台补贴,补贴结束后15%服务费率可能导致亏损[16][17] - 外卖补贴集中于部分门店,单店加盟商实际利润未随单量同步增长[17] 行业竞争与战略挑战 - 库迪与瑞幸采用相似打法(产品、供应商、选址),但瑞幸2023年净收入344亿元,供应链效率显著领先[19][20] - 库迪以加盟模式扩张,总部通过抽成服务费盈利,但低价策略导致加盟商闭店率高[20][22] - 京东每月2亿元补贴短期内提升库迪品牌声量,但供应链和产品短板在补贴结束后将暴露[22][23] 消费者与运营问题 - 爆单导致配送延迟(部分订单次日送达),店员需处理骑手冲突、退单等沟通问题[4][11] - 低价策略下用户忠诚度存疑,存在"补贴停则需求降"风险[13][2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关于声意的下一层想象
36氪· 2025-06-13 18:01
腾讯音乐并购喜马拉雅 - 腾讯音乐拟以12.6亿美元现金加不超过5.1986%的A类普通股收购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另获不超过0.37%的激励股份 [3] - 喜马拉雅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达2.24亿元,2024年突破5亿元,连续9季度盈利 [5] - 喜马拉雅2023年底全场景月活用户达3.03亿,内容覆盖459个品类,总时长超36亿分钟 [6][12] 长音频行业竞争格局 - 早期由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完成市场教育,后腾讯、字节等巨头入场,小宇宙APP以社区黏性突围 [5] - 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2023年各平台通过垂类细分(如网文、商业财经)提升用户黏性 [11] - 喜马拉雅与220家头部出版社、150家网文平台合作,拥有520万本有声书累计播放8170亿次 [12] 音频商业化与场景创新 - 喜马拉雅覆盖98%网联车型,与80+车企合作,车载用户日均收听95分钟 [15] - 车载场景商业化分三阶段:定制开发→会员分销→品牌电台+AI Agent集成,2025年车展推出AI实时语音互动功能 [18] - AI Agent"小雅"实现商业化,"波波"助手的7日访问留存率达15%,AIGC内容占比6.6%,月活用户渗透率14.8% [21][23] 技术战略与内容生态 - 自研"珠峰AI音频大模型",支持情感输出、语种互译,建立535种合成音色库降低创作门槛 [21][23] - 采用"PGC+PUGC+UGC"战略,2023年活跃创作者290万,头部IP如"有声的紫襟"贡献优质内容 [12] - AI工具深度融入创作生态,AIGC内容达2.4亿分钟,推动内容生成效率提升 [20][23] 行业趋势与对标案例 - Spotify转型音频平台后2024年首次全年盈利,验证多元化内容(播客+有声书)的可行性 [8][10] - 国内音乐流媒体面临短视频冲击(快手音乐年播放量3864亿次),横向延伸至长音频成突破方向 [10] - 并购有望串联"耳朵经济"场景,技术联合或突破行业盈利天花板 [11][13]
大厂搞AI,谁赚到钱了?
36氪· 2025-06-13 07:34
大厂AI变现能力分析 - AI成为全球科技圈最强共识,国内外巨头和创业公司集体押注AI [4] - Midjourney以40人团队实现年收入5亿美元,人均创收166万美元 [4] - 国内大厂从2023年开始在财报中强调AI重要性,2024年Q1集体释放"AI带动营收增长"信号 [5] 大厂AI布局分类 - 模型即产品:围绕自研大模型推出的C端和B端应用,如百度文小言、腾讯元宝等 [8][9] - 模型即服务:面向B端客户提供API或定制模型训练,百度智能云、阿里云排名前二 [10][11] - AI即功能:将AI嵌入现有业务提升效率,如快手、字节优化内容分发 [13][14] - 卖铲人:提供算力基础设施,代表企业华为、寒武纪、商汤 [15][16] 第一梯队企业表现 - 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从2022年259亿增至2024年317亿,2025年Q1同比增长40% [20] - 阿里云智能集团2025年Q1收入301亿同比增长18%,AI产品连续七季度三位数增长 [21][22] - 腾讯广告Q1收入319亿同比增长20%,游戏收入增长24%创近3年新高 [25] - 华为ICT基础设施业务2024年营收3699亿同比增长4.9%,云计算营收385亿增长8.5% [26] 第二梯队企业表现 - 快手可灵AI 2025年Q1营收超1.5亿,AI生成直播切片日均GMV同比增长超300% [28] - 字节基础架构团队利用大模型优化系统成本,近三年节省超10亿元 [29] - 美图2024年总营收33亿同比增长23.9%,AI设计室应用收入2亿创增长纪录 [30] 第三梯队企业表现 - 科大讯飞2025年Q1营收47亿同比增长27.7%,但净亏损2亿因AI研发投入较大 [31] - 昆仑万维AI短剧应用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达1.2亿美元 [31] 资本市场反应 - 美图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127.42%,阿里和快手涨幅均超40% [32] - 百度发布文心一言后港股当日涨幅最高超15%,昆仑万维推出天工大模型后市值最高近800亿 [33] AI投入与挑战 - 腾讯2024年研发投入超700亿,阿里近600亿,未来3年将再投3800亿 [37][39] - C端AI产品同质化严重依赖底层模型,用户黏性弱付费习惯未形成 [40] - B端服务面临价格战,开源模型崛起打破闭源模型溢价壁垒 [41] - AI短期难实现正现金流,但能提升公司市场定价 [43]
8点1氪:印度坠机事故造成至少265人死亡,机上仅1人幸存;韦东奕涨粉速度获世界纪录认证;哪吒汽车CEO被员工围堵讨薪
36氪· 2025-06-13 07:34
航空事故 - 印度航空公司波音787客机坠毁,机上242人中仅1人幸存,地面至少50人受伤[5] - 事故总死亡人数达265人,现场搜救已结束[5] 资本市场动态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深交所上市委通过[3] - 杰华特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4] - 腾讯研究以150亿美元收购韩国游戏开发商Nexon[8] - "UPDF"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聚焦AI+商业化[21] - "因诺惟康"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用于产品管线临床推进[22] 科技公司动态 - 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承认集团扩张过度,将聚焦AI和云基础设施[8] - 阿里巴巴承诺未来三年投入超380亿元扩展AI基础设施[8] - 腾讯QQ因系统BUG导致游戏广告异常弹窗,已修复[9] - 腾讯副总裁称王者荣耀AI"绝悟"可秒杀比赛级玩家[9] - 阿里钉钉老员工元安离职,曾发长文引发马云关注[9] - 高德地图在日本上线打车功能,覆盖东京等热门城市[18] - 公牛集团与阿里云达成全栈AI合作,将探索端侧智能方案[19] - 美泰与OpenAI合作开发AI玩具,预计年内推出首款产品[20] 汽车行业 - 哪吒汽车CEO被员工围堵讨薪,公司面临内部动荡[6][7] - 小鹏汽车计划明年在香港推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车型[10] - 广汽丰田宣布与小米汽车合作,接入"人车家"生态[10] - 广汽丰田与华为深化合作2.0,升级至全域面到面合作[12] 人工智能与硬件 - 智能眼镜销量同比增长800%,2025年中国市场预计达275万台[13] - 夸克发布国内首个高考志愿大模型,推出三大核心功能[20] 国际科技动态 - 马斯克敦促欧洲尽快批准特斯拉FSD技术落地[15] - SpaceX"星舰"第八次试飞失败因发动机硬件故障[16] - 英伟达CEO称首枚GPU在法国生产,马克龙表态要制造最先进芯片[16] - OpenAI与沙特PIF、印度信实等讨论400亿美元融资计划[19]
营收破10亿,覆盖欧美市场,短途交通公司获追创创投2亿投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6-13 07:34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坦途科技近期完成2亿元B轮融资 投资方为追创创投 这是自去年6月以来完成的第二笔数亿元融资 [4] -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突破 实现自主开发 加速新品类布局 [4] - 公司将在酷玩车 高尔夫球包车等新品类上重点发力 并持续开拓全球化市场 [3][4] - 新品类车型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发布并陆续投放市场 [5] 公司背景与市场定位 - 坦途科技成立于2020年10月 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短途出行场景的全球化创新型科技公司 [4] - 公司总裁毕业于清华大学 在高速/超高速电机核心技术研发与软硬件系统集成领域拥有十余年经验 [4] - 公司布局新品类主要考量两点:一是新品类市场潜力大 竞争格局分散 存在市场机遇 二是电动滑板车行业即将步入成熟期 需要布局第二 第三增长曲线 [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高端自主品牌NAVEE电动滑板车已扩充至多个产品系列 包括N系列 V系列 S系列 G系列 ST系列 GT系列 K100系列 [5] - 公司具备以三电为核心的整车全正向开发能力 包括结构研发能力 高效电机 电池BMS系统 CAE软件四大核心技术能力 [8] - 在动力方面 自主研发的1200W中置电机峰值扭矩达60Nm 支持45km/h持续高速骑行且动力无衰减 [8] - 在续航方面 已实现近260km超长续航 且大风 严寒情况下不掉速 不跑电 [8] - 在减震方面 行业首创摇臂减震及C型钢减震技术 减震缓冲效果行业领先 [8] 市场表现与增长 - 2022-2024年 公司实现每年营收翻倍增长 其中2024年营收超10亿元 [9] - 目前产品已覆盖欧洲 北美 中东等全球主要市场 并正同步布局国内市场 [8] - 计划推出针对封闭场景内用车 如校园 景区等场景的电动滑板车产品及解决方案 [8] 行业概况 - 全球短途出行整体市场规模超650亿美金 中国厂商占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7] - 短途出行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 智能化趋势 但传统厂商在核心零部件和智能化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7] 投资人观点 - 追创创投高度认可坦途科技在短交通出行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市场前景 [10] - 投资人看好团队的技术突破能力 快速落地效率和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10] - 期待公司重新定义全球消费者的短途出行体验 让出行更智能 更高效 更可持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