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芯闻
icon
搜索文档
三巨头竞逐面板级封装
半导体芯闻· 2025-06-17 18:05
FOPLP技术发展现状 - FOPLP(扇出型面板级封装)成为继CoWoS后最受瞩目的先进封装技术 台积电命名为CoPoS 力成命名为PiFO 日月光沿用FoCoS 目的是在市场上进行区隔 [1] - 国内封测厂推行FOPLP技术已有约9年时间 但初期因良率问题导致终端应用落地缓慢 主要应用停留在RF IC、PMIC等成熟领域 近期在台积电推动下开始转向消费性电子和AI等更高阶应用 [1] 主要厂商技术进展 - 力成在FOPLP技术领域耕耘最久 2019年已实现量产 目前是全球唯一具备大规模FOPLP生产能力的厂商 看好AI时代高阶逻辑芯片异质封装将采用更多FOPLP解决方案 [2] - 台积电计划2026年设立首条CoPoS实验线 选址采钰 大规模量产厂将落户嘉义AP7 目标2028年底至2029年间实现量产 首家客户预计为NVIDIA [2] - 日月光已拥有一条300x300面板级封装量产产线 采用FanOut制程 主要应用于电源管理芯片和车用领域 认为600x600规格若进展顺利将成为主流 [2] 技术应用前景 - 相较于面板厂停留在RF IC、PMIC等应用 日月光、台积电、力成主要锁定高阶产品应用 [3] - FOPLP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良率问题 以及整体性能和价格是否具有竞争力 [3]
本田也要投资晶圆厂
半导体芯闻· 2025-06-17 18:05
本田入股Rapidus的战略意义 - 本田计划2025下半年入股日本半导体新创公司Rapidus 此举不仅强化供应链稳定性 更牵动日本车用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转型 [1] - 车用芯片占整车价值比重逐年上升 半导体从车辆配角变为核心元件 推动全球车厂加强供应链掌控力 [1] - 日本政府主导的Rapidus计划原本以国家战略为主 随着丰田 Sony NTT等企业加入 本田参与可能标志日本车厂集体转向半导体自制化时代 [1] Rapidus的技术与资金挑战 - Rapidus选择直接研发2纳米GAA技术而非成熟制程 技术源自IBM合作 但当前仍处原型阶段 2027年量产面临重大技术障碍 [2] - 先进制程需EUV设备 先进封装等基础设施 学习曲线陡峭 三星英特尔等巨头在GAA制程良率上仍遇瓶颈 [1] - 公司存在庞大资金缺口 量产所需资金远未到位 [2] 日本车用半导体生态转型 - 本田加入象征Rapidus从政策驱动转向产业驱动 需更多需求方参与形成本土芯片生态正向循环 [2] - 若2纳米制程2027年量产成功 将帮助本田降低对海外晶圆厂依赖 在自驾AI 车用边缘运算等领域取得芯片定制主导权 [3] - 该项目是日本汽车与半导体产业链融合的测试案例 成功可能建立以本土为核心的先进芯片生态系 改变长期依赖海外供应的局面 [3]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考量 - 美中科技对抗与台海局势使日本车厂难以忽视依赖台积电的风险 本土备援供应可提升系统性韧性 [2] - 车用芯片需极高可靠性与安全性 Rapidus当前无法大规模供应车规芯片 但未来技术成熟可能改变产业格局 [3]
美国芯片,减免30%税
半导体芯闻· 2025-06-17 18:05
半导体行业税收政策动态 - 参议院税收法案草案提议将半导体制造商的投资税收抵免额度从25%提高到30% 旨在鼓励芯片制造商在2026年底前加大新设施投资 [1] - 该税收法案计划在7月4日前提交总统 需经参议院修改后全体投票 并获众议院批准才能成为法律 [1] - 税收抵免是《芯片与科学法案》核心条款 该法案提供390亿美元赠款和750亿美元贷款 但25%税收抵免被视作最具价值条款 [1] 芯片法案受益者与争议 - 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和美光是《芯片法案》主要受益企业 税收抵免构成多数公司激励措施的最大组成部分 [1] - 台积电将美国投资承诺从650亿美元提升至1650亿美元 成为政策激励典型案例 [2] - 特朗普政府正审查拜登时期发放的半导体补助金 商务部长指部分拨款"过于慷慨" 拟重新谈判台积电等企业条款 [2] 企业资金落地情况 - 英特尔已收到78.65亿美元《芯片法案》资金中的22亿美元 其中15亿美元定向用于俄亥俄州新奥尔巴尼项目 [2] - 特朗普推动废除《芯片法案》引发市场担忧 可能影响英特尔俄亥俄州项目剩余资金获取 [2]
三星发力玻璃技术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三星电子玻璃基板技术进展 - 公司正在开发用于先进半导体封装的玻璃基板技术,预计2028年首次亮相,以满足AI芯片需求 [2] - 采用玻璃替代传统硅基板可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性能,目前研发小于100×100毫米的小型面板原型 [4] - 玻璃中介层支持3D堆叠设计,相比2.5D硅中介层封装,能增强面积、信号完整性、功率效率和热管理 [4] - 生产将利用天安工厂的面板级封装(PLP)技术,而非晶圆级封装(WLP) [4] 半导体制造行业竞争格局 - 台积电同步开发300×300毫米玻璃面板,计划2027年通过扇出型面板级封装(FOPLP)技术投产 [6] - 三星与台积电可能成为首批推出玻璃基板AI芯片的厂商,技术商业化时间点预计在2028年 [6] - 行业正从硅基板向玻璃基板转型,两家公司引领技术潮流 [6] 玻璃基板对AI芯片技术的影响 - 玻璃基板技术有望提升AI芯片的效率和成本效益,支持更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 [8] - 技术革新将推动半导体设计进入以性能与效率优先的新阶段,应用范围覆盖消费电子、汽车、医疗等领域 [8] - 玻璃基板或成为未来AI芯片技术的核心组件 [8]
光掩模的关键挑战与突破方向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掩模技术发展 - 曲线掩模成为关键创新,多光束掩模刻写技术实现复杂形状,提升器件性能并降低成本[3][4] - 计算工具(如掩模工艺校正、高级仿真)广泛应用,减少实验需求并优化结果预测[3][5] - 曲线形状简化制造流程,ILT输出可制造曲线形状,物理掩模与目标形状匹配度提升[4] 193i浸没式光刻技术 - 混合OPC策略结合曲线与简单图案,局部优化以降低计算负荷[5] - 机器学习应用于建模,捕捉蚀刻效应等物理模型难以处理的部分[5] - 前端计算工具(含机器学习)显著提升光刻结果预测精度,推动193i技术寿命延长[5] 曲线掩模应用障碍 - 基础设施需重构,曼哈顿几何假设下的工具需适配曲线参数调整复杂性[6] - GPU计算资源不足,多数掩模厂仍依赖CPU工作流程,计量工具需改进以分析二维轮廓[7][9] - 标准文件格式支持不足,EDA工具转换可能引入错误,端到端流程存在差距[8] EUV防护膜挑战 - EUV防护膜能量损耗高(进出各一次),使用寿命短且更换成本高昂[10][12] - 内存应用因冗余设计倾向放弃防护膜,逻辑芯片(如GPU)因高敏感度可能采用[11][13] - 碳纳米管薄膜研究活跃,但存在碎裂风险且耐久性不足(<10,000次曝光)[14] 防护膜与掩模寿命 - 无防护膜需频繁清洁掩模版,吸收层损耗缩短使用寿命[11] - 扫描仪污染风险降低减少防护膜需求,透射率提升或推动更广泛应用[13] - DGL膜导致20%吞吐量损失,替代方案(如碳纳米管)尚未成熟[14]
马斯克: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不能共用!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 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认为人工智能、数字神经网络与摄像头结合是最适配道路系统的方案[2][6] - 国内新势力如华为、理想则主张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强调其在雨雾天气的安全性优势[6][7] - 小鹏汽车支持视觉+大模型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远距离探测中存在信息密度低、易受干扰等缺陷[8][9][10] 激光雷达技术局限性 - 激光雷达远距离探测时能量密度呈平方反比衰减,192线激光雷达在200米外的信息获取能力弱于800万像素摄像头[10] - 多径效应导致复杂地形下信号失真,主流激光雷达帧率不足摄像头一半,影响高速移动物体识别[10] - 近红外光波长特性使其易受雨雪雾干扰,几米内形成噪点,穿透性弱于毫米波雷达[11] 视觉方案技术优势 - 高分辨率摄像头可更有效区分远距离目标(如塑料袋与电瓶车)[10] - 摄像头帧率更高,配合大模型能减少高速场景下的识别误差[10] - 特斯拉补充麦克风用于识别紧急车辆声音,增强环境感知维度[6] 行业技术路线对比 - 华为强调激光雷达对安全性的不可替代性,认为摄像头存在致盲风险[6][7] - 小鹏指出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伪命题,实际应用中受物理定律限制[9][10] - 特斯拉认为多传感器冲突可能导致系统自相矛盾,纯视觉方案更符合道路设计原理[6]
ADI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 - 人形机器人因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表演"扭秧歌"引发广泛关注,区别于传统机器人,其双足直立行走能力和具身智能技术提升市场期望[1] - 行业仍处早期发展阶段,硬件层面需突破芯片技术瓶颈以解决潜在问题[1]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的类比 - ADI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系统、高算力芯片、执行器和电源管理等方面与智能汽车高度相似[2] - 核心差异在于形态设计、器件可靠性要求及执行功能复杂度,尤其是"灵巧手"需实现多关节灵活抓取与力度控制[2] ADI的技术布局与解决方案 - 提供传感器、GMSL/以太网连接系统、电机控制模组、振动监测、60Ghz通信模块等全系列产品[5] - GMSL技术累计传输超20万亿公里(2光年),支持单通道传输视频/音频/控制/数据/电源,适配工业及消费电子领域[9] - 自研GMSL芯片(MAX96717/MAX96724)和千兆以太网收发器ADIN1300优化机器人内部连接[10] 关键子系统创新 - 隔离器件ADuM3165/ADuM3166支持动态USB 2.0速率,ADN4622+MAX4950A组合保障抗噪数据传输[11] - 机械臂关节控制方案ADMT4000实现±0.25°精度,支持46圈(16,560°)无源多圈记忆,无需电池[12][14] 灵巧手技术挑战 - 灵巧手需集成更多传感器与AI算法,同时简化内部连接结构,是产业链重点攻关方向[15] - ADI在传感、连接、控制、执行四大领域持续布局以应对需求[17]
半导体设备市场,风云突变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概况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同比增长21%至3205亿美元 环比下降5% [1] - 各地区表现分化:中国大陆同比降18%至1026亿美元仍为最大市场 韩国同比增48%至769亿美元 中国台湾同比暴增203%至709亿美元 [3][5][8] - 中国大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47%萎缩至32% 韩国超越中国台湾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5][8] 区域市场深度分析 韩国市场 - 存储芯片复苏驱动设备需求:三星/SK海力士启动"产能补库存" HBM产能爆发带动设备订单激增 [8] - 政策支持显著:"K-半导体战略"提供30%税收抵免 2025年对三星/SK海力士补贴超50亿美元 [9] - ASML在韩国市场营收占比达40% 单季交付23台High-NA EUV光刻机占全球出货量58% [8] 中国台湾市场 - 台积电扩产为核心驱动力:3nm产能提升25%至每月10万片 2nm试产线启动采购单价35-38亿美元EUV光刻机 [11] - 先进封装爆发:CoWoS产能计划从35万片/月提升至65-75万片/月 联电同步布局FOWLP封装 [13] -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协同提升设备交付效率 [14] 北美市场 - 英特尔"脉冲式扩产"特征明显:18A制程采购推高2024Q4设备支出 2025Q1环比降41%但同比增55% [15] - CHIPS法案补贴推动本土化:亚利桑那工厂设备采购额同比增70% Foveros 3D封装设备需求增80% [15] 日本市场 - 同比增20%主要源于Rapidus 2nm试产线及台积电熊本工厂设备采购 [18] - 环比降18%受季节性波动及中国春节供应链停工影响 [18] 欧洲市场 - 同比暴跌54%至87亿美元 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14nm以下产能占比不足5% 设备市占率低于10% [20][22] - 《芯片法案》执行不力:拨款仅占计划10% 英特尔德国工厂延期 [21] 中国大陆市场挑战与机遇 - 国产设备进展:北方华创全球排名第6 28nm设备替代率超40% 但7nm以下仍待突破 [27][34] - 技术封锁影响:ASML对华EUV光刻机出货停滞 14nm以下刻蚀机/薄膜设备销售占比大幅下降 [25] - 长期战略:中微公司称零部件自主可控率已达90% 电子束检测/离子注入设备为待突破难点 [34] 行业周期判断 - 2025Q1环比回调5%属季节性波动 全年仍处增长轨道 SEMI预测2025年晶圆厂设备支出达1100亿美元 [35][38] - 结构性分化明显:AI驱动HBM/先进制程需求旺盛 成熟制程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36][37] - 预计2025H2进入扩张期:全球晶圆厂产能环比增7% 5nm以下先进节点占比提升 [36][38]
中国如何赢得芯片与稀土之争?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中美贸易与技术争端 - 中国利用稀土出口限制作为反制美国关税的武器 美国制造商因出口许可受限面临停产威胁 [2][3] - 稀土磁铁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战略价值 涉及从汽车座椅到导弹等多种设备 [3] - 美国在稀土供应链建设上投入不足 仅拨款4 39亿美元 远低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数千亿美元投资 [5] 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芯片代工头部企业自2019年中以来累计投入335亿美元资本支出和40亿美元研发 [4] - 华为年度研发支出达1800亿元人民币 计划开发3纳米芯片但仍落后美国一代技术 [4] - 中国政府设立475亿美元半导体投资基金 加速技术追赶 [4] 新能源技术发展态势 - 美国电动汽车供应链面临崩溃风险 预计2030年电池产能将下降75% [5] - 锂离子电池技术政治化导致美国未来可能更加依赖中国供应 [5] - 中国在清洁电力技术领域(稀土 太阳能电池板 锂离子电池)已建立领先优势 [6] 军事技术变革趋势 - 稀土磁铁技术推动电机小型化与高效化 类比半导体对冷战军事技术的革新 [4][5] - 无人机等新型武器系统依赖稀土磁铁和锂离子电池技术 [5] - 美国军事装备可能面临关键矿物短缺风险 影响未来战场竞争力 [6]
材料新突破!科学家将绝缘体变成半导体
半导体芯闻· 2025-06-16 18:13
新型半导体有机硅材料 - 密歇根大学研究发现新型硅树脂可充当半导体,打破硅氧键仅为绝缘体的传统认知,通过调整硅氧键角度(基态140°→激发态150°)实现电荷流动通道 [3][7] - 该材料具备柔性电子应用潜力,可应用于平板显示器、柔性光伏电池、可穿戴传感器及智能服装等领域 [3][5] - 共聚物链长直接影响带隙变化:链越长电子跃迁能量越低(红光发射),链越短能量越高(蓝光发射),通过控制链长可呈现完整色谱 [2][8] 分子结构与导电机制 - 材料由笼状结构有机硅与线性有机硅共聚组成,电子通过Si—O—Si键轨道重叠实现传导,激发态下键角扩展至150°形成导电通路 [7] - 链长与导电性正相关:长链降低电子传输能量需求,使材料更易吸收/发射低能量光 [7][8] - 传统硅酮因绝缘特性仅呈透明/白色,而新型共聚物通过链长调控首次实现多色发光 [8] 实验验证与特性展示 - 研究人员将不同链长共聚物按长→短排列试管,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烧杯彩虹",直观验证链长-光能关联性 [2][8] - 材料突破性在于将电惰性硅酮转化为半导体,为柔性电子设备提供新解决方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