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
搜索文档
美国全球禁用华为昇腾芯片等三项“指导意见”:推美国,拦中国!
是说芯语· 2025-05-14 09:47
美国BIS最新AI芯片出口管制政策 -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撤销拜登政府的"AI扩散规则",该规则原定于2025年5月15日生效,涉及对使用受控GPU训练大模型的出口限制 [3][20] - BIS发布三项新指导意见:1) 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华为昇腾芯片 2) 警告美国AI芯片用于中国AI模型训练的后果 3) 要求美国公司防范芯片转运风险 [4][21] 华为昇腾芯片的全球禁令 - BIS首次明确将华为昇腾芯片纳入"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管辖范围,宣称任何国家使用该芯片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 [4][6] - 该政策通过扩大"明知"(knowledge)概念的法律解释,使采购使用华为芯片的第三方企业面临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风险 [6][7] - 战略意图在于迫使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在华为与英伟达之间"选边站",配合美国近期推动沙特、阿联酋采购英伟达GPU的外交行动 [12][13] 美国AI技术全球推广战略 - 美国政府形成三支柱政策:1) 放松国内AI监管 2) 推动"美国技术栈"全球化 3) 精准封锁中国关键技术获取 [7][8] - 微软、AMD等企业建议政府制定"精明的出口管制",确保盟友持续获得美国AI组件,避免重蹈5G竞争中替代方案不足的覆辙 [10][11][12] - 采用冷战时期"巴特尔法案"类似策略,以技术供给为杠杆迫使第三国与中国技术脱钩,但历史表明此类政策执行难度大 [14][15] 模型权重管制的政策真空 - 拜登政府原"AI扩散规则"包含对训练计算量超10^26次方的大模型权重出口管制,现被废除后形成法律空白 [16][17] - 新指导意见仅作风险警示,未明确云服务商提供算力支持中国模型训练的具体罚则,缺乏EAR正式条文支撑 [17][18] - 供应链管控重点转向防范芯片转运,但第三条指导意见更多是合规提示而非强制性义务 [18][21]
先全球禁用华为芯片,后召集美国系的AI大侠们齐聚沙特,意欲何为?
是说芯语· 2025-05-14 07:16
美国BIS新规对AI芯片的管制措施 -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事务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指示BIS停止执行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并强调特朗普政府将与盟友推进AI技术的包容性战略[3] - BIS宣布加强针对海外AI芯片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明确禁止全球范围内使用华为昇腾芯片,警告使用美国AI芯片训练中国AI模型的潜在后果,指导美国企业防范供应链转移风险[3] - 特朗普政府此次行动被视为贸易战和科技战的延续,可能对阿里、腾讯、字节或DeepSeek等中国科技公司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3] 华为及国产芯片厂商的机遇 - 华为昇腾芯片在国内市场仍可正常使用,主要客户并不担心美国管制措施的影响[3] - 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芯片厂商可能迎来市场情绪利好,国内客户应把握机会提升产业地位[5] - 建议国内三大运营商等企业公开宣布采购华为芯片,明确支持国产芯片产业发展[5] 中美科技博弈态势 - 美国此次管制措施被视为针对中国制定的政治手段,实际执行难度较大[5] - 阿联酋被允许进口100万个英伟达芯片,这些芯片可能最终流向中国市场[3] - 特朗普政府采取更激进的科技限制措施,中国企业需做好被制裁准备,坚定支持国产芯片发展[5] 国际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首次重大国际访问,抵达沙特阿拉伯[5] - 美国主要AI企业高层集体出现在沙特,可能涉及AI领域的国际合作或竞争[5]
突发!美国商务部正式废除拜登时代的人工智能扩散规则
是说芯语· 2025-05-13 22:25
美国AI及半导体政策调整 - 美国商务部废除拜登政府AI扩散规则 该规则原定2025年5月15日生效 新政府认为其扼杀创新并增加监管负担 [2] - 特朗普政府将推行包容性AI技术战略 同时防止技术流入对手国家 取代原有政策 [3] - BIS发布联邦公报通知正式撤销AI扩散规则 并计划推出替代方案 [3] 半导体出口管制强化措施 - 美国加强对海外AI芯片出口管制 特别针对华为Ascend芯片 认定其使用违反出口管制 [3] - 发布警告称美国AI芯片用于训练中国AI模型将产生潜在后果 [4] - 向美国公司提供指南 帮助保护供应链免受技术转移策略影响 [5] 政策影响与目标 - 政策调整旨在确保美国保持AI创新前沿地位 巩固全球AI主导权 [6] - 原AI扩散规则被指破坏美国与数十国外交关系 将其降级为二级国家 [2] 中国半导体发展动态 - 中国开展"IC独角兽"半导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征集活动 推动行业进步 [1]
高盛和摩根大通对中芯国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
是说芯语· 2025-05-13 20:25
核心观点 - SMIC管理层对客户需求持积极态度,认为本土化生产趋势及多元化代工伙伴关系将支撑需求,计划2025年保持资本支出以把握长期增长机遇 [2] - 公司维持长期毛利率目标20%不变,短期ASP压力被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产品组合升级抵消,汽车产品ASP更具持续性 [3] - 高盛看好SMIC长期增长潜力,驱动因素包括本土无晶圆厂客户需求增长及毛利率逐步恢复,当前股价低于历史平均市盈率 [4] - JP Morgan认为SMIC收入增长前景疲弱,高折旧成本挤压毛利率,成熟12英寸晶圆ASP承压,维持减持评级 [8] 业绩与财务数据 高盛预测 - 2024年收入预计8.03亿美元,2025E增至9.199亿美元,2026E达11.244亿美元 [6] - 毛利率从2024年18%提升至2025E 20.8%,2026E进一步升至22.7% [6] - 2025年净利润预计774百万美元,EPS 0.10美元,2026E净利润1.315亿美元,EPS 0.16美元 [6] JP Morgan分析 - 一季度收入环比仅增2%,低于指引6-8%,ASP下降抵消出货量强劲增长(环比+15%) [7] - 二季度收入指引环比下降4-6%,主因工厂良率问题导致ASP疲软,2025年收入增长预期下调至10-11% [7] 行业与市场动态 - 本土化生产需求增加及中国IC设计公司订单增长利好SMIC等本土代工厂 [2] - 12英寸晶圆需求强劲,受益于消费补贴推动的DDIC需求及汽车、工业领域补库存 [7] - 高盛强调国产替代红利,摩根大通关注供需失衡和成本压力,两家对毛利预测接近(20-22%) [9]
解决“卡脖子”:龙芯与国产EDA成功适配!
是说芯语· 2025-05-13 10:52
龙芯中科与合见工软技术适配 - 龙芯中科3A5000/3A6000桌面终端电脑与合见工软PCB设计软件UniVista Archer成功实现国产化适配,形成从芯片到设计工具的全自主技术链 [2] - 3A6000芯片性能较上一代提升约50%,软件优化后数据读取效率提高30%,响应速度提升近40% [2] - 百万引脚项目设计规则检查时间缩短至15分钟,大幅提升复杂电路板设计效率 [2] 技术突破与产业意义 - 解决高端电路板设计软件90%依赖国外垄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99.8%国外文件格式转换准确率 [4] - 构建"国产技术朋友圈",形成芯片硬件-设计软件协同生态,推动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4] - 全流程国产化方案降低软件授权成本,避免供应链断供风险 [4] 应用场景与行业影响 - 支持百万级引脚超大规模项目设计,优化铜皮/线路调整功能,适配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高精度领域需求 [5] - 兼容国产操作系统,实现从硬件、软件到数据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5] - 标志着电子设计从"依赖国外工具"到"全自主可控"的跨越,为全球竞争奠定技术基石 [5]
全球新建晶圆厂分布地图
是说芯语· 2025-05-13 08:16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格局 - 中国大陆2027年在全球12寸成熟制程晶圆代工市场份额预计提升至47%,2023年为29%,2024-2027年产能年均增速27% [2] - 2019-2024年全球新建128座晶圆厂,中国大陆占比30%,扩产高峰集中在2019-2021年 [2] - 2019-2021年全球新建57座晶圆厂(中国大陆占44%),总投资3080亿美元;2022-2024年新建71座(中国大陆占18%),总投资4460亿美元 [3] 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企业竞争力 - 中芯国际1Q24起稳居全球第三大代工企业,3Q24产能利用率90%;华虹同期产能利用率105%,显著高于联电的71% [9] - 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企业人力成本优势显著:2023年人均薪酬24.09万元,较台湾地区低80.9%,综合成本较台湾同业低约11% [10] -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仍低:12英寸硅片、光刻胶、电子气体及湿电子化学品2022年国产化率分别为10%、10%、15%和10% [10] 12英寸成熟制程供需分析 - 全球12英寸成熟制程呈现结构性分化:28nm持续满载,40nm/55nm/65nm/90nm面临产能过剩 [13] - 全球纯晶圆代工市场(剔除台积电高端制程)规模预计从2023年322.57亿美元增至2027年472.71亿美元,CAGR 10.0% [13] - 中国大陆12英寸成熟制程产能2024-2027年CAGR预计26.8%,显著高于海外市场的3.6% [13] - 2024-2027年全球12英寸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预计维持73%-75%,28nm保持高位,40nm等节点或长期过剩 [14] 8英寸制程市场趋势 - 8英寸制程供需增速均放缓:CIS、LCD驱动等产品向12英寸迁移,需求增长受限 [14] - 2024-2027年全球8英寸产能利用率预计分别为73%、74%、82%、85%,整体维持80%左右 [14]
关税调整下的半导体行业:短期红利与长期博弈——日内瓦会谈后的产业链重构与技术竞合
是说芯语· 2025-05-12 18:23
政策框架与执行机制 - 中美半导体相关关税从最高145%降至30%,中国对美反制关税从125%降至10% [2] - 90天缓冲期至2025年8月12日,若未达成共识,24%税率可能恢复 [2] - 半导体设备、AI芯片等敏感领域仍被排除在关税减免之外 [2] 产业链成本重构与市场格局分化 - 中芯国际进口EUV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成本降低18%-22%,单台EUV光刻机关税减免达2.3亿美元 [4] - 台积电、联电等企业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对华出口成本下降15% [5] - 高通、英特尔等企业预计2025年下半年在华销售额环比增长12%-15% [6] 长期博弈与结构性挑战 - 美国仍通过"实体清单"限制中国获取EUV光刻机、EDA软件等关键技术 [7] - 国产28nm刻蚀机中标率从2024年22%升至2025年37% [9] - 全球供应链区域化重构导致企业合规成本上升,某封装企业因USMCA规则成本增加8% [10] 细分领域差异化影响 - 上海微电子计划2025年底实现28nm DUV光刻机量产,目标良率85%以上 [11] - 沪硅产业12英寸硅片产能达60万片/月,毛利率仅10%-17% [11] - 英伟达A100、H100等AI芯片进口成本下降24%,但可能受"芯片法案"补贴限制 [12] - 中芯国际28nm车规芯片产能预计2025年增至15万片/月 [12] - 长电科技2.5D封装产线良率达99.5%,但3D封装仍落后台积电 [13] 企业应对策略 - 中芯国际将20%设备采购转向日本和欧洲 [14] - 闻泰科技、卓胜微等企业增加3-6个月芯片库存 [15] - 国家大基金二期向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注资200亿元 [16] - 华为海思2025年一季度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8% [16] 未来趋势 - 半导体行业呈现"短期成本改善、长期竞争加剧"格局 [19] - 未来90天谈判是关键,若达成长期协议可能推动行业复苏 [19]
国产GPU出货量统计
是说芯语· 2025-05-12 16:36
中国AI芯片市场格局 - 2024年中国GPU市场由英伟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70% [2] - 华为昇腾为市场份额第二大厂商,占据23%的市场份额 [2] - 其他厂商(包括百度、天数、寒武纪、沐曦、燧原、太初和摩尔线程)合计市场份额仅为7% [2] 国产GPU厂商表现 - 百度在除英伟达和华为之外的厂商中出货量最多 [2] - AMD和Intel的AI芯片在中国市场基本没有份额 [2] - 部分国产GPU公司未出现在榜单中,可能因数据保密或销售情况不佳 [2] AI芯片应用场景分布 - AI芯片应用中,推理任务已成为主要场景,占比58% [4] - 训练任务在AI芯片应用中占比为33% [4] - AI应用爆发的势头在2023年已开始显现 [4][5] FPGA市场现状 - 在中国AI芯片市场中,FPGA的市场占有率和供应商营收均趋近于0 [7] - FPGA在当前的AI浪潮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被GPU和ASIC全面压制 [7]
重磅!中美互降超100%关税
是说芯语· 2025-05-12 16:21
中美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美双方同意在未来90天内大幅降低关税 美国对中国商品关税从145%降至30% 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 [2] - 美国将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关税 保留剩余10%的加征关税 并取消第14259号和第14266号行政令的加征关税 [2] - 中国将在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关税 保留剩余10%的加征关税 并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的加征关税 [3] - 中国将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3] - 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落实上述举措 [2][3] 半导体行业动态 - 中国IC独角兽联盟正在征集半导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 企业可申请入围 [1] - 该联盟为半导体行业提供投稿和商务合作渠道 [4]
国产最强服务器CPU曝光!
是说芯语· 2025-05-12 13:19
产品规格与性能 - 海光C86-5G处理器拥有128个物理核心,通过四路SMT技术可支持512个线程 [2][3] - 处理器支持16通道DDR5-5600内存,最高容量达1TB,数据传输带宽相比英特尔8通道DDR5-4800提升80% [2][5] - 提供128条PCIe 5.0通道,并支持CXL 2.0标准,为加速器、存储和高速网络提供充足带宽 [2][4] - 得益于重新设计的微架构,C86-5G的IPC(每周期指令数)相比前代C86-4G提升17%以上 [2][6] - 在核心数量上显著超越国际竞争对手,英特尔第五代至强Emerald Rapids为48核96线程,AMD EPYC Genoa-X为96核 [3] 技术演进与自主创新 - 公司CPU发展路线清晰,2016-2020年基于AMD Zen架构授权推出海光1号/2号,当时32核设计在国产芯片中属顶配 [5] - 2021-2024年进入自主突破阶段,C86-4G采用自研微架构,支持量子加密协处理器和12通道DDR5内存 [6] - C86-5G采用自研微架构的增强版本,首次在国产x86芯片中支持国密算法硬件加速 [6] - 由1024颗C86-4G组成的集群在气象预测任务中表现突出,曾进入全球前五 [6] 应用场景与市场定位 - C86-5G专为高度并行工作负载设计,是人工智能训练集群、大规模分析平台和虚拟化企业环境的理想选择 [2] - 强大的多核多线程能力使其在云计算、AI训练等需要处理海量任务的场景中效率显著提升 [3] - 高内存带宽对金融交易、气象模拟等需要快速处理大量数据的应用至关重要 [5] - 国密算法硬件加速特性对金融、政务等安全要求高的领域尤为重要 [6] 未来发展趋势 - 制程工艺预计将从当前的14nm向5nm、3nm升级,工艺提升将带来核心数增加和能效比优化 [6] - 预计2026年推出的C86-6G,单核性能可能再提升25% [6] - 异构融合是重要趋势,未来可能借鉴AMD MI300的APU设计,将AI算力单元集成到CPU中,以降低数据搬运功耗并提升计算效率 [6] - 公司已建立光合组织,联合超过5000家合作伙伴,未来可能与国产操作系统进行深度优化以降低金融等行业的核心系统迁移成本 [7] - 可能开放部分IP核,构建开源社区生态,吸引开发者围绕C86架构开发行业专用加速器 [7] - 在边缘计算领域,可能推出基于C86-3G的1U边缘服务器,应用于智慧交通、工业物联网等场景,实现“云边端”协同计算 [7] - 在量子计算方面,公司与中科大合作开发量子加密协处理器,预计2027年可能推出支持量子密钥分发的C86-7G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