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踏体育(02020)
icon
搜索文档
安踏集团全力推进全球化战略
证券日报· 2025-09-13 00:11
全球化战略 - 公司坚持品牌基因前提下实现每个市场本地化 计划未来三年在东南亚市场拥有1000家品牌门店[2] - 公司以新加坡为东南亚总部 作为桥头堡强化市场优势 并逐步向南亚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周边市场扩展[3] - 公司通过直面消费者方式 采用单平台多品牌全渠道模式 运营安踏 斐乐 迪桑特 萨洛蒙 威尔胜等多个品牌[3] 区域市场拓展 - 在东南亚核心商业区域设立品牌旗舰店并发展电商业务 在中东及非洲市场覆盖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在欧美市场通过主流体育用品零售渠道拓展业务[4] - 2025年上半年安踏品牌在东南亚市场营收同比增长接近100% 新增美国线下业务和中东业务共同拉动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50%[5] - 公司直接并购高端品牌切入欧美成熟市场 确立全球体育用品集团品牌形象 再将成功模式复制至东南亚市场[5][6] 本地化运营 - 公司联合本地体育组织举办赛事 聘用大量本地人才 新加坡总部创造400多个本地岗位且本地员工占比近八成[3] - 公司投资数字化 物流等基础建设 采用品牌加零售商业模式及直营门店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并降低运营费用[3] - 供应链体系保障 本地团队与消费者洞察深度结合 门店盈利模式持续验证是计划落地关键[2] 战略定位 - 公司坚定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 聚焦主业以多品牌满足不同品类不同场景的多元消费需求[6] - 全球化战略成为驱动业绩长期增长核心引擎 有望打开更广阔溢价空间[6] - 海外运动用品市场广阔为公司多品牌出海提供潜在发展空间[6]
安踏计划在东南亚增设1000家门店
新浪财经· 2025-09-12 20:07
公司扩张计划 -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计划加大在东南亚的扩张 三年内将其同名品牌门店数量扩大到1000家 [1]
运动鞋履行业深度剖析:经营模式、规模预测及发展走向
新浪财经· 2025-09-12 19:49
运动鞋履行业主要经营模式 - 全球知名运动鞋履品牌多采用品牌运营与制造分离模式 品牌运营商侧重品牌价值塑造、产品设计与营销 制造委托给专业厂商[1] - 专业制造厂商专注成品鞋开发设计和制造 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建议、参与开发及样品制造 满足质量与上市时效要求[1] - 品牌运营与制造一体模式是指公司从事鞋履品牌运营的同时 鞋履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制造主要由公司负责 存在少部分鞋履外包生产的情况[1] 运动鞋履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 全球运动鞋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2.4% 2020年规模降至5705亿元 2023年达9356亿元 预计2028年规模超14000亿元[2] - 全球运动鞋制造行业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340亿元增至2023年的1869亿元 期间复合增长率8.7% 预计2028年行业规模有望超过2800亿元[5] - 中国运动鞋制造行业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34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478亿元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9.6% 预计至2028年行业规模将突破700亿元[5] 运动鞋履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运动品牌厂商与鞋履专业制造厂商深度绑定 制造厂商依赖品牌订单扩张 品牌商依托优质制造商的技术和产能抢占市场[8] - 2019-2024年Nike、adidas市占率分别从27.1%、15.2%降至22.8%、13.5% 头部品牌仍占大部分市场 马太效应明显[8] - 运动鞋履生产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 自动化鞋底切片机能高效精准完成切割 提升效率与品质稳定性 降低成本[9][10] 行业竞争格局 - 运动鞋履制造产业产能高度集中于亚洲地区 中国台湾背景的运动鞋制造企业具备显著先发优势 依托技术水平、产能规模及产品质量等核心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11] - 国内运动鞋品牌持续涌现并发展壮大 包括安踏、李宁、匹克、361度等代表性品牌 催生了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的本土运动鞋履专业制造企业[11] - 行业内主要企业有裕元集团、丰泰企业、钰齐国际、华利集团、龙行天下等企业[12]
安踏体育全球化战略:未来三年东南亚市场实现千店计划
智通财经· 2025-09-12 15:01
全球化战略进展 -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东南亚总部并作为区域扩张桥头堡 逐步拓展至南亚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市场 [1] - 2025年上半年安踏品牌东南亚业务流水同比增长接近100% 海外业务整体流水同比增长超过150% [1] - 公司通过斐乐 迪桑特等品牌验证"单平台 多品牌 全渠道"出海战略成功落地 [1] 市场扩张计划 - 宣布未来三年实现安踏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千店计划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美国线下业务和中东业务 [1] - 安踏与亚玛芬集团中国以外全球市场占比近30% [1] 运营策略 - 采用"全球化思维 本土化执行"策略 探索可复制出海模式与发展路径 [1] - 通过高价值商品 本地化和数字化策略实现"品牌+零售"商业模式出海 [1] - 运营集团与亚玛芬旗下多品牌 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无缝链接 [1]
安踏体育(02020)全球化战略:未来三年东南亚市场实现千店计划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14:59
全球化战略进展 - 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在东南亚市场实现千店计划[1] - 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业务流水同比增长接近100%[1] - 海外业务流水同比增长超过150% 主要受新增美国线下业务和中东业务拉动[1] 商业模式与战略布局 - 成功验证"单平台、多品牌、全渠道"出海东南亚战略[1] - 通过斐乐、迪桑特等品牌运营实现"品牌+零售"商业模式出海[1] - 以新加坡为东南亚总部 逐步拓展至南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市场[1] 运营策略与市场表现 - 采用"全球化思维、本土化执行"策略探索可复制出海模式[1] - 高价值商品、本地化和数字化策略初见成效[1] - 安踏与亚玛芬集团中国以外全球市场占比近30%[1]
运动品牌也“痛”了 痛包频频上新引关注
每日商报· 2025-09-12 06:15
行业趋势 - 痛文化消费热潮兴起 年轻人背痛包成为个性化表达明确趋势 [1] - 痛文化影响力延伸至更多产品品类 包括洞洞鞋DIY改造和痛衣等 拓展消费场景至日常生活维度 [2] - 千篇一律工业化制品难以满足Z世代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更重视情绪价值而非单纯功能属性 [2] 产品特征 - 痛包核心差异在于专门设置透明隔层袋 可作为展示周边的专属面板 [1] - 设计源头为日本痛包文化 最初是动漫爱好者将徽章别在包上象征对角色的喜爱程度 [1] - 产品设计高度贴合使用场景 例如斯凯奇演唱会追星专属痛包采用上下双痛层设计并搭配场景化标语 [2] 市场竞争 - 电商平台涉足痛包的运动品牌已超10个 包括阿迪达斯 安踏 李宁等主流品牌 [1] - 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在100-200元区间 部分品牌痛包单品销量已突破1000余个 [1] - 品牌直接将痛包二字融入宣传文案 并通过开放定制 可替换配件等互动体系吸引年轻消费者 [1][2] 品牌动态 - 匡威推出白色双肩痛包 专门设计超大透明夹层满足展示需求 [2] - LEE近期推出两款牛仔材质痛包 涵盖双肩与单肩两种款式以强化风格化属性 [2] - 运动品牌包括匡威 LEE Dickies 李宁等纷纷加码痛包产品布局 将其作为争夺年轻消费群体的新战场 [1]
安踏集团:未来三年将在东南亚开千店
北京商报· 2025-09-11 22:03
公司战略规划 - 未来三年目标实现安踏品牌在东南亚的千店计划 [1] - 2025年上半年安踏品牌东南亚业务流水同比增长接近翻倍 [1] - 将东南亚总部设在新加坡并逐步拓展至南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周边市场 [1]
安踏体育20250910
2025-09-10 22:35
公司:安踏体育 财务表现与集团结构 - 2024年表内收入708亿元人民币 表外联营公司Amer Sports收入约373亿元人民币 总体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12] - 自由现金流157亿元人民币 负债率合理可控 保持50%左右派息水平[14] - 安踏主品牌收入占比不到一半 经营利润率约20% 斐乐占比接近40% 经营利润率约25% 其他品牌占比15% 经营利润率超过30%[2][14] - 斐乐中国85%股权包含商标及新加坡IP 由批发公司Full Prospect运营 中国门店以直营模式运行 迪桑特中国54%股权控制IP 通过SPV拥有商标永久控制权 可隆通过全资子公司控制50%股权拥有IP永久控制权 亚马芬42%左右收益权[13] - 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下设两个联席CEO 赖总负责安踏及其他除斐乐外所有品牌 吴总负责斐乐 设立专业运动群 时尚运动群 户外运动群等事业部分别管理不同品牌[12] 品牌运营与市场策略 - 通过多元品牌运营扩展到整个穿搭鞋服市场 中国整体运动鞋服市场约4000亿元人民币 整个鞋服市场达2.4万亿元人民币 形成约5倍扩容[2][23] - 安踏作为大众专业品牌 通过日常场景和休闲服饰形成替代效应 旗下迪桑特 始祖鸟 斐乐等满足社交需求 成为高端社交符号[16] - 斐乐通过联名营销从运动扩展到时尚圈 拥有庞大代言人矩阵 全直营模式塑造独特店型[20] - 迪桑特通过与滑雪 高尔夫 铁人三项等小众专业领域赛事合作营销 在核心商圈及滑雪场设立丰富店型 会员体系开创奢侈品化运营 通过黑卡 钻卡 金卡 银卡等等级划分精准定位高消费力客群[21] - 可隆作为都市户外风格品牌 女性消费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大体量户外品牌 推崇户外自然社群文化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 户外爱好者交流以及轻户外周末溯溪活动体现年轻化及独特社群文化[22] - 推出新店型如超级安踏新业态 升级零售运营能力 提高运营效率和冲击力[18] 产品设计与定位 - PG7跑鞋采用专业科技满足跑步需求 同时适合日常通勤 价格399元人民币 相较于千元级国际品牌缓震跑鞋性价比极高[17] - 通过功能性降维打击策略使安踏在大众市场中脱颖而出[17] - 详细划分产品矩阵 针对不同场景及价位段消费者提供最合适产品 并通过专业赛事及运动员背书提升专业度[19] 国际化战略 - 海外发达国家人均运动鞋服消费金额远高于中国 出海战略可在销量和价格上实现显著提升[2][26] - 目前海外拥有240家以上店铺 包括东南亚 中东以及欧美市场 与欧美头部分销商展开战略合作[2][26] - 中国大陆运动鞋服市场约4000亿元人民币 加上亚太 西欧和北美 总规模达2.4万亿元人民币 放大6倍[26] - 美国人均运动鞋消费金额是中国的五倍以上 人均年消费量是中国人的五倍[26][27] - 通过对亚马芬集团收购和整合 促进中国市场发展 旗下品牌在全球消费者中搜索指数持续上升[32] 估值与增长潜力 - 目前估值约15倍PE 随着全球化战略推进 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潜力巨大[3][29] - 国际知名运动品牌估值较高 On Running当前PE约60倍 亚马芬接近50倍 亚瑟士PE超过30倍 PS普遍在3.5至4之间[28] - 今年预计业绩135亿元人民币 明后年预计实现低中双位数增长 未包含狼爪等新收购品牌成功运营后的利润贡献 存在潜在超预期空间[29] 行业:运动鞋服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约4000亿元人民币 疫情前五年复合增速达17% 疫情后增速放缓 2024年同比增速仅6% 但渗透率仍在上升[2][6] - 运动鞋服行业具有出色成长性和相对优势[2][6] - 中高端鞋服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人民币 高端轻奢品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20] 品牌竞争格局 - 品牌集中度高 综合运动品牌数量多且集中度高[2][11] - 疫情后国潮趋势使本土品牌份额跃升[7] - 户外运动增速快于专业及时尚运动[7] - 大众参与度高的跑步 篮球等综合性大众运动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细分小众如瑜伽 徒步 骑行等专业化趋势明显上升[7] - 中国综合性大众运动态势竞争激烈 但户外及细分领域集中度不高 未来可能进一步多元化发展[8][9] 国际比较 - 2024年美国运动渗透率达到36% 中国仅为15%[9] - 海外发达国家如欧美和日韩 居民文化背景及品牌发源地影响发展路径 美国以竞技体育带动大众参与热潮 日本因经济发展节奏问题导致精英极限类项目后续发展缓慢[8] - 日本市场大众和户外休闲运动增长较好 消费者参与率相对较高[9] - 品牌在不同国家运营模式存在差异 有些自行运营 有些授权给本土机构 同一品牌在不同市场可能呈现完全不同风格[9] 发展趋势 - 随着消费者参与运动深度 频次增加 细分定位品牌将迎来更大增长空间[2][15] - 市场发展趋势包括日常休闲需求向功能专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运动需求向细分化方向发展 社交需求向运动风格方向发展[16] - 成长快速且具有规模体量品牌通常满足破圈和融合需求[16] - 奢侈品跨界进入运动行业[20]
消费行业联合行业深度:十五五系列报告解读(51页附下载)
搜狐财经· 2025-09-10 19:41
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将转向生产与消费并重 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1] - 消费政策力度持续增强 2024年统筹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 2025-2026年延续补贴政策 [1] - 服务消费占比仅15.2% 远低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55%-66%水平 发展潜力巨大 [23] - 科技消费产品如扫地机、无人机受益工程师红利 催生新消费需求 [1] - 消费税改革推动地方政府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政府 优化消费环境 [1][39] 消费现状与国际比较 - 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10年34.33%升至2023年39.13% 持续低于40% [20] - 消费率显著低于美国(67.9%)、日本(55.58%)、巴西(63.33%)、越南(54.58%)等国家 [20] - 服务消费占比15.2% 较美国(61.5%)、日本(55.2%)、英国(56.5%)存在巨大差距 [23] - 2005-2024年社零总额从6.65万亿元增至48.33万亿元 CAGR达11.39% [45] - 2013-2024年传统品类增速低迷:家电类CAGR 3.7% 服装类CAGR 2.3% [48] 政策导向与改革措施 - 财政支出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投入 [26][27] - 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提高社保标准 缓解家庭养育负担 [27] - 推行"财随人走"转移支付机制 匹配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 [30] -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劳动报酬占比 [32]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批发零售端 促使地方政府优化消费服务 [39] 细分消费领域表现 - 新兴消费品类增长强劲:2013-2024年化妆品CAGR 9.4% 体育娱乐CAGR 10.9% [48] - 白酒产量从2017年1198.1万千升降至2024年414.5万千升 需求持续弱化 [49] - 吸烟率从2005年26%降至2024年23.2% 健康导向趋势强化 [50] - 服务消费场景扩展:演出、赛事需求增长产生地方消费溢出效应 [25] 投资建议涉及板块 - 食品饮料:东鹏饮料、立高食品、优然牧业、百润股份 [2] - 社服板块:古茗、蜜雪集团、步步高、中升控股 [2] - 轻工板块:恒丰纸业、喜临门、奥瑞金 [3] - 潮玩玩具:泡泡玛特、布鲁可 [4] - 家电板块:美的集团、海尔智家、TCL电子、石头科技、科沃斯、影石创新 [5] - 农业板块:中宠股份、佩蒂股份、牧原股份、海大集团 [11] - 纺服板块:安踏体育、特步国际、361度、比音勒芬、海澜之家、李宁、三夫户外 [11]
纺织服装9月投资策略暨中报总结:制造板块中期业绩韧性强,运动板块领跑服饰消费
国信证券· 2025-09-10 15:41
核心观点 - 纺织制造板块中期业绩韧性强,收入同比增长7.8%,净利率提升2.2%至8.5%,运动服饰消费领跑行业,电商渠道户外服饰增速显著[1][3] - 品牌服饰板块受终端消费疲软影响,收入同比下滑6.4%,但运动龙头如安踏、特步、361度保持稳健增长,非运动服饰面临挑战[3][6] - 投资建议重点关注基本面稳健低估值龙头,运动赛道长期成长性看好,纺织制造建议关注反弹空间大、基本面韧性强的公司[6] 行情回顾 - 8月A股纺服板块走势略弱于大盘,9月以来品牌服饰表现优于纺织制造,分别上涨0.8%和0.0%[1] - 港股纺服指数8月上涨5.5%,9月以来小幅回落,重点关注公司中天虹国际、开润股份、华利集团、波司登涨幅领先,分别达6.0%、4.9%、4.7%、4.5%[1] - 全球市场表现分化,A股纺服指数年初至今上涨8.1%,港股纺服指数上涨12.9%,台股纺织指数下跌13.7%[20] 品牌渠道表现 - 7月服装社零同比增长1.8%,增速环比轻微放缓0.1百分点[1] - 电商增速环比回升明显,运动户外增长保持领先,运动服饰、户外服饰、休闲服饰、家纺、个护分别增长11%、26%、2%、10%、0%[1] - 运动服饰品牌迪桑特、彪马、露露乐蒙增速领先,分别达63%、41%、39%,户外服饰凯乐石、可隆、始祖鸟增速达137%、117%、113%[1] - 小红书8月运动户外粉丝增速前三为KEEP(36.3%)、阿迪达斯(7.1%)、昂跑(6%),休闲时尚粉丝增速前三为MIUMIU(3.8%)、地素(3.5%)、哈吉斯(2.6%)[1] 制造出口情况 - 8月越南纺织品出口同比下滑4.5%,鞋类出口同比下滑3.9%,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速达1.4%,服装、鞋类出口表现不佳,同比下滑10.1%、17.1%[2] - 8月印尼、印度PMI环比上升,分别增加2.3、0.2,越南PMI环比下降2.0至50.4,仍维持在临界点50以上[2] - 内外棉价格8月小幅波动,分别上涨0.4%、下跌0.4%,9月以来均小幅下跌,分别下跌0.9%、0.7%[2] 台企代工企业营收与展望 - 7-8月台企营收受关税、台币汇率波动影响,预期三季度后影响减弱[2] - 聚阳订单能见度延伸至年底,美国品牌商追加订单增加,预计运营逐季改善[2] - 志强订单能见度看到四季度初,已提前完成印尼产线布局,年产能从600万双提升至1200万双[2] - 裕元下半年客户下单倾向保守,订单能见度低,预计第三季因淡季效应及高基数存在压力,第四季出货双数预计达到全年最高[2] - 关税主要由品牌方向下游转嫁,代工厂分摊关税预计在低单位数[2] 2025中报总结 - 纺织制造板块收入同比增长7.8%,毛利率维持在19.4%,净利率提升2.2%至8.5%,库销比基本持平在3.9月[3] - 服装家纺板块收入同比下滑6.4%,毛利率同比提升0.1%至46.1%,净利率下降1.1%至8.5%,库销比显著下降至6.7月[3] - 运动龙头安踏、特步、361度收入分别增长14.3%、7.1%、11.0%,净利润除李宁外均增长,特步、361度分别增长21.5%、8.6%[3] - 非运动服饰受消费疲软影响,收入增速放缓或下滑,利润缩减更甚,仅稳健医疗等少数公司实现逆势增长,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31.3%、28.1%[3] - 代工龙头华利集团、申洲国际订单和收入保持增长,利润率受新厂投产或人工成本上涨小幅下滑,纺织材料企业百隆东方、天虹国际因原材料成本下降、产能利用率提升,净利润体现出较大弹性[3] 投资建议 - 品牌服饰重点关注港股运动品牌,库存相对健康且下半年流水低基数有望呈拐点,左侧布局估值性价比高,运动赛道长期成长性看好,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6] - 推荐安踏体育、特步国际、李宁、361度,非运动品牌推荐稳健医疗、海澜之家[6] - 纺织制造建议重点关注申洲国际、华利集团、伟星股份、开润股份、健盛集团、百隆东方[6] -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显示,安踏体育、特步国际、李宁、361度2025年PE分别为18.5、11.9、18.1、9.6,2026年PE分别为16.1、11.2、16.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