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02628)
搜索文档
投资收益大幅提升 上市险企三季报接连“预喜”
金融时报· 2025-10-22 14:15
业绩预增概况 - 中国人寿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567.85亿元到1776.89亿元 较2024年同期增加约522.62亿元到731.66亿元 同比增长50%到70% [1] - 人保财险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67.50亿元人民币 较2024年同期增长40%到60% [2] - 新华保险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 较2024年同期增加93.06亿元至134.42亿元 同比增长45%到65% [2]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负债端经营优化 - 公司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做实做优金融五篇大文章 聚焦价值创造与效益提升 [4] - 公司持续深化资产与负债联动 深入推进产品和业务多元化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4] - 公司聚焦保险业务价值增长和品质提升 在产品、服务、队伍、生态、科技、运营等领域全面做好保险负债端经营管理 加快推进分红险转型 [4]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投资端收益提升 - 公司投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 稳健开展跨周期投资布局 [5] - 公司在保持流动性安全边际的基础上 适度增配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权益类资产 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5] - 受益于2025年前三季度资本市场上涨 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进而推动净利润实现较大增长 [5]
净利最高预增70%!上市险企三季报为何“狂飙”?
国际金融报· 2025-10-22 10:55
核心观点 - 上市险企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喜,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改善 [1][2] - 行业负债端保持稳健增长,人身险和财产险业务均有积极表现,综合成本率预计持续改善 [4][5] 业绩预增概况 - 新华保险、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已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净利润同比增幅在40%至70%之间 [1] - 中国人寿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1567.85亿元到1776.89亿元,同比增加约522.62亿元到731.66亿元,增长50%到70% [2] - 人保财险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约40%到60% [2] - 新华保险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加93.06亿元至134.42亿元,增长45%至65% [2] - 2024年前三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3190.26亿元,同比增长78.3%,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 投资收益驱动因素 -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公司把握机会加大权益投资力度,优化资产配置,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2][3] - 保险资金配置均衡多元,红利及成长板块轮番上涨,共同提振了权益投资持仓收益 [3] - 各险企股票投资中FVTPL权益占比较高,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该占比分别达81.2%和77.4%,股市上涨时浮盈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3] - 今年以来A股保险板块涨幅超10%,新华保险以41.66%的涨幅领跑 [1] 负债端业务表现 - 新华保险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727.05亿元,同比增长19% [5] - 太保寿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2324.36亿元,同比增长10.9%;太保产险保费收入1599.55亿元,同比微增0.1% [5] - 人身险业务需求边际改善,分红型保险吸引力提升,健康管理需求预计释放 [5] - 财产险业务综合成本率预计延续改善,第三季度大灾影响小于同期,非车险"报行合一"有助于控费 [5] 行业监管与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财险公司加强非车险业务条款费率规范使用,自11月1日起实施 [6] - 2025年前8个月财险保费中非车险占比已达51%,显著高于2014年的27% [6] - 2019年以来头部三家财险公司加权平均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持续大于100%,处于亏损状态 [6] - 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压降费用率,改善整体承保表现,倒逼险企提升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 [6]
乘股市回暖东风 逾九成保险资管产品年内实现正收益
中国证券报· 2025-10-22 05:41
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表现 - 10月以来已披露最新净值的保险资管产品达1583只,其中1468只产品今年以来实现正收益,占比高达92.7% [1] - 权益类保险资管产品收益表现亮眼,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达28% [1] - 在1583只产品中,有156只产品年化回报率超过30% [2] - 权益类产品共263只,其中259只实现正收益,仅4只亏损;混合类产品200只,190只回报率为正;固收类产品1008只,945只实现正收益 [2] - 近6个月回报率排名前10的产品均为权益类产品;在回报率超30%的62只产品中,权益类产品占48只 [2] 险资调研动态与配置重点 - 截至10月21日,206家保险及保险资管公司参与上市公司调研合计超1.4万次,调研公司数量达1.1万家 [3] - 泰康资产调研次数最多达875次,华泰资产、大家资产、人保资产、平安养老、新华资产调研次数均超500次 [3] - 高股息、高成长是险资配置重点,电子元件、工业机械、集成电路、电气部件与设备、医疗保健设备等是关注重点行业 [3] - 银行股仍为险资高股息配置策略核心标的,渝农商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被多次调研 [3] 险资资产配置策略趋势 - 保险机构风险偏好在提高,最重要的变化是加大权益类资产布局 [4] - 权益投资收益增长拉动保险机构业绩提升,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财险因权益投资收益增长,前三季度业绩均超预期且股票仓位明显提升 [4] - 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权益类资产成为险资提升长期收益的有效途径 [2] - 寻求收益来源多元化,特别是通过另类投资拉长久期、平滑净值波动、增加收益弹性,成为险资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重要方向 [1][5] - 未来可利用利率互换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 [5]
业绩超预期持续催化 保险股行情不断升温
证券时报· 2025-10-22 01:28
板块行情表现 - A股保险板块自10月14日以来累计涨幅达9.1% [1] - 中国人寿A股涨幅超过12%,H股涨幅超过15% [1][3] - 中国人保A股涨幅超过10%,新华保险A股涨幅超过9% [3] - H股市场中,新华保险H股涨幅超过8% [3] 公司业绩预增情况 - 新华保险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净利润超过2024年全年 [2] - 人保财险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0%到60% [2] - 中国人寿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1567.85亿元至1776.89亿元,同比增长约50%到70%,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预计超千亿元 [2][3] 资产端驱动因素 - 截至二季度末,五家A股上市险企持有的股票资产金额超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超4000亿元,增幅达28.7% [4] - A股市场整体表现良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预期显著提升 [4] - 资本市场风险偏好的持续提升,推动险资资产端收益预期持续改善 [4] 负债端改善与转型 - 保险公司聚焦保险业务价值增长和品质提升,在产品、服务、队伍等领域全面做好负债端经营管理 [5] - 行业大力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丰富分红产品体系,保费增长的同时分红险占比持续提升 [5] - 银保“报行合一”深入推进,有力遏制费用内卷,人身险业务质量整体改善 [5] - 三季度人身险负债端呈“量稳价升”,预定利率下调触发短期保费“炒停售”放量 [5] - 银保渠道价值率提升与分红险转型成为新业务价值的主要驱动 [5]
大挪移!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保险机构最新名单,下放112家中小险企监管权限,已涉及人身险16家,财险8家,资管21家...
13个精算师· 2025-10-21 22:11
行业监管架构调整 - 金融监管总局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的监管权限[1][33] - 总局直接监管的保险公司数量从116家降至65家,预计后续将继续减少[1][22][23] - 监管权限下放涉及50家险企,包括21家资管公司、16家人身险公司、8家财险公司、3家保险集团和2家再保险公司[1][24] 保险机构数量与分类 - 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机构总数243家,包括13家保险集团、92家人身险公司、89家财险公司、15家再保险公司和34家保险资管公司[12][13][15] - 人身险公司细分包括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财险公司主要经营车险和责任险等产品[14][15] - 与一年前相比,保险机构数量从239家减少至238家,新增东吴财险1家,安达保险和天安财险2家退出市场[18][19][20] 监管权限下放详情 - 3家保险集团监管权限下放至属地:富德控股至深圳、华泰集团至北京、安联控股至上海[25][28] - 21家保险资管公司监管责任单位变更,包括光大资管、中意资管、民生资管等[25][26][29] - 16家寿险公司监管权限下放,涉及工银安盛、中邮人寿、中信保诚、富德生命等[25][30] - 8家财险公司和2家再保公司监管权限下放,包括华泰财险、申能财险、比亚迪保险等[25][31]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稳定,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较高,受益于老龄化加深和医疗技术提升带来的健康养老需求增长[9][10] - 利率下行背景下,行业推动"保底+浮动"类分红险产品发展,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并突出长期保障优势[10] - 保险公司作为中长期资金,加大对资本市场投资,通过浮动收益与客户共享超额收益,消费者日益关注公司资产规模、投资收益率和偿付能力等综合实力[10] 市场动态与风险处置 - 东吴财险开业承接安心财险业务,成为地方参与风险处置的典型案例,安心财险预计后续将退出市场[20] - 天安财险和天安人寿因监管处罚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安达保险于2025年2月解散,其财险业务已并入华泰财险[19][20] - 金融监管总局完善风险分类制度,强化逆周期监管,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机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34]
山东墨龙近一个月首次现身港股通成交活跃榜 净买入0.48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21:41
港股通整体成交概况 - 10月21日港股通成交活跃股总成交金额为442.68亿港元,占当日港股通总成交额的35.00% [1] - 当日港股通净买入金额为8.68亿港元 [1] 个股成交金额排名 - 阿里巴巴-W成交额最高,达103.30亿港元 [1] - 中芯国际成交额为78.05亿港元,位列第二 [1] - 泡泡玛特成交额为58.97亿港元,位列第三 [1] 个股活跃度与关注度 - 阿里巴巴-W、腾讯控股、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小米集团-W近一个月上榜次数最多,均为16次 [1] - 山东墨龙为近一个月首次上榜,当日成交额为11.47亿港元 [1] 个股资金流向与市场表现 - 泡泡玛特获得最大净买入,金额为11.21亿港元,但股价当日下跌8.08% [1] - 盈富基金遭遇最大净卖出,金额为11.02亿港元 [1] - 山东墨龙获得净买入0.48亿港元,股价当日上涨8.39% [1] - 中国人寿股价表现最佳,当日上涨6.04% [1]
港股通(深)净卖出13.53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21:39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于10月21日上涨0.65%,报收26027.55点 [1] -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当日合计净买入11.71亿港元 [1] - 港股通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264.89亿港元 [1] 港股通渠道资金流向 - 沪市港股通成交金额为806.47亿港元,实现净买入25.24亿港元 [1] - 深市港股通成交金额为458.43亿港元,呈现净卖出13.53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沪市港股通) - 阿里巴巴-W成交额最高,达65.87亿港元,但遭净卖出1.33亿港元,股价上涨1.98% [1]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为46.78亿港元,遭净卖出0.52亿港元,股价上涨3.13% [1][2] - 泡泡玛特成交金额为40.97亿港元,获净买入6.83亿港元,股价下跌8.08% [1] 个股成交活跃度(深市港股通) - 阿里巴巴-W成交额居首,达37.43亿港元,遭净卖出2.96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成交金额为31.27亿港元,获净买入1.80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成交金额为18.00亿港元,获净买入4.38亿港元 [2] - 盈富基金遭大幅净卖出11.02亿港元,为深市净卖出额最高个股,股价上涨0.68% [2] 其他重点个股表现 - 腾讯控股沪市通成交28.68亿港元,深市通成交17.42亿港元,合计遭净卖出0.32亿港元,股价微涨0.48% [2] - 小米集团-W沪市通获净买入6.52亿港元,但深市通遭净卖出1.70亿港元,股价下跌1.44% [2] - 中国人寿获净买入0.52亿港元,股价显著上涨6.04% [2] - 中国移动沪市通获净买入4.98亿港元,但深市通遭净卖出3.20亿港元,股价下跌1.39% [2]
智通港股通活跃成交|10月2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10-21 19:03
沪港通(南向)成交概况 - 2025年10月21日沪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公司为阿里巴巴-W(65.87亿元)、中芯国际(46.78亿元)、泡泡玛特(40.97亿元)[1] - 沪港通南向净买入额最高公司为泡泡玛特(+6.83亿元)、小米集团-W(+6.52亿元)和中国移动(+4.98亿元)[2] - 沪港通南向净卖出公司包括阿里巴巴-W(-1.33亿元)、腾讯控股(-2457.15万元)和中芯国际(-5199.52万元)[2] 深港通(南向)成交概况 - 2025年10月21日深港通南向成交额前三公司为阿里巴巴-W(37.43亿元)、中芯国际(31.27亿元)、泡泡玛特(18.00亿元)[1] - 深港通南向净买入额最高公司为泡泡玛特(+4.38亿元)和中芯国际(+1.80亿元)[2] - 深港通南向出现显著净卖出公司包括盈富基金(-11.02亿元)、阿里巴巴-W(-2.96亿元)和中国移动(-3.20亿元)[2] 重点公司成交表现 - 阿里巴巴-W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成交额达103.3亿元,但两地均呈现净卖出状态[1][2] - 中芯国际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合计成交额达78.05亿元,沪港通净卖出5199.52万元而深港通净买入1.80亿元[1][2] - 泡泡玛特在两地市场均获得资金净流入,沪港通净买入6.83亿元,深港通净买入4.38亿元[2]
鸿鹄千亿,引弓待发?
华尔街见闻· 2025-10-21 18:19
鸿鹄基金概况 - 国寿资管为千亿级私募机构的决策中枢,管理着三期过千亿的鸿鹄基金及国寿资管麾下重磅权益产品 [1] - 鸿鹄基金是中国价值投资的代表,偏好红利股,是超大资金投资实战的指挥部 [2] - 鸿鹄基金是业内最大单体主动权益产品,背靠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两大险资巨头,自2024年2月运作以来被视为A股长牛行情的压舱石 [3][4] - 鸿鹄基金目前仅现身于中国电信、陕西煤业、伊利股份、中国神华、中国石油、大秦铁路等大盘股名单中,单票持股市值不低于18亿元 [4] 核心操盘手与团队 - 鸿鹄基金管理人国丰兴华全职员工11人,核心岗位由国寿资产派出 [6] - 国丰兴华法定代表人杨琳同时担任中国人寿资管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拥有丰富投资经验,自1994年入行,2001年起在中国人寿多个部门担任管理职务 [7] - 长期在投资一线指挥实战的杨琳,大概率是团队权益投资的核心人物 [8] 近期调研动向与特征 - 核心人物杨琳自2025年6月以来已至少对11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深入调研 [9] - 调研形式包括现场及远程线上,与被调研企业高管团队交流 [12] - 调研公司主要为分布于创业板、科创板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市值公司,与传统险资偏好大票的认知有所差距 [13] - 电科数字两次出现在杨琳的调研名单中 [12][13] 调研公司列表与产业链分析 - 调研公司覆盖多个领域:能辉科技(光伏)、新莱应材(洁净材料)、美好医疗(医疗器械)、电科数字(数字化转型)、凯立新材(新材料)、华明装备(电力设备)、雅本化学(精细化工)、因赛集团(智能驾驶)、三羊马(物流)、英杰电气(电气设备) [12] - 调研踪迹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链的覆盖,从能辉科技的光伏到英杰电气的充电桩,再到华明装备的电力设备,覆盖发电、输电、用电环节 [15] - 对高端制造的“材料+工艺”企业有偏好,如新莱应材、凯立新材和雅本化学,这些公司在细分领域拥有技术壁垒 [15] - 关注人工智能趋势下的投资机会,如连续调研的电科数字和因赛集团,涉及AI技术落地应用 [16] 投资逻辑与战略意图 - 大型机构调研旨在绘制“产业链地图”,通过调研上下游公司交叉验证行业景气度,精准定位关键环节以发现潜在投资机会 [14] - 鸿鹄基金对三类成长型投资机会兴趣浓厚:新能源、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 [17] -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提及“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与杨琳调研轨迹高度契合 [19] - 中国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持仓覆盖中小创企业,其重仓标的包括美好医疗、英杰电气等被调研公司,显示投资理念一脉相承 [19] - 信号显示鸿鹄基金背后团队对新能源、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公司已关注良久 [20]
港股收盘|恒指涨0.65% 大金融板块走强
新浪财经· 2025-10-21 18:13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收于26027.55点,单日上涨0.65% [1] - 恒生科技指数收于6007.94点,单日上涨1.26% [1] 大金融板块 - 大金融板块整体走强 [1] - 中国人寿股价上涨超过6% [1] 新消费概念 - 新消费概念板块整体下挫 [1] - 泡泡玛特股价下跌超过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