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安汽车(000625)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车企10月销量:整车销量超231万辆北汽蓝谷、蔚来等销量增速加快
新浪财经· 2025-11-13 08:05
行业整体销量表现 - 2025年10月,20家A、H股上市车企合计实现整车销量231.66万辆,同比上升8.82%,环比增长5.97% [1] - 有16家公司披露了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10月合计销售新能源汽车约130.78万辆,同比上升15.63%,环比上升9.68% [1][3] - 当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达57.48%,较9月增长3.35个百分点 [1][3] 主要车企整车销量排名与表现 - 上汽集团以月销45.4万辆位居第一,同比增速为12.96% [2] - 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紧随上汽集团之后 [2] - 北汽蓝谷、千里科技10月整车销量同比增速超过100% [2] - 蔚来、小鹏汽车同比增速超过50% [2] - 比亚迪10月共销售44.17万辆整车,同比下降12.13% [3] 主要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与表现 - 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的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前三,分别为44.17万辆、20.67万辆、17.79万辆 [3] - 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超过100% [3] - 蔚来、小鹏汽车、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超过50% [3] - 对比9月增速,北汽蓝谷、蔚来、赛力斯的10月销量增速增加超过20个百分点 [3] 重点公司运营数据 - 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上汽通用销量增速分别达47.86%、46.66% [2] - 千里科技10月整车销量达8468辆,同比增长111.44%,连续3个月同比增速超过100% [2] - 千里科技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090辆,同比增长15.34%,1-10月整车合计销量达8.11万辆 [2] - 比亚迪年初至10月末累计销售370.19万辆,同比增长13.88%,其中纯电动、插电混动前10月销量分别为182.85万辆、182.34万辆 [3] - 理想汽车2025年10月共销售3.18万辆整车,同比下降38.25%,年初至10月底累计销量为32.89万辆,同比下降16.36% [3]
读财报上市车企10月销量:整车销量超231万辆 北汽蓝谷、蔚来等销量增速加快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1-13 07:48
整车销量概况 - 2025年10月20家A、H股上市车企合计销售整车231.66万辆,同比上升8.82%,环比增长5.97%[1][4] - 上汽集团以月销45.4万辆位居第一,比亚迪和吉利汽车紧随其后,销量分别为44.17万辆和30.71万辆[4][5][6] - 北汽蓝谷和千里科技10月整车销量同比增速超过100%,蔚来和小鹏汽车增速超过70%[4] 新能源汽车销量 - 2025年10月16家上市车企合计销售新能源汽车约130.78万辆,同比上升15.63%,环比上升9.68%[1][8] - 当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达57.48%,较9月增长3.35个百分点[8] - 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前三,分别为44.17万辆、20.67万辆和17.79万辆[11][13] 主要公司表现 - 上汽集团10月整车销量45.4万辆,同比增速12.96%,旗下上汽大通和上汽通用销量增速分别达47.86%和46.66%[4][8] - 比亚迪10月整车销量44.17万辆,同比下降12.13%,但1-10月累计销售370.19万辆,同比增长13.88%[15] - 北汽蓝谷、蔚来、赛力斯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较9月增加超过20个百分点,而千里科技和长安汽车增速下降超50个百分点[11]
【读财报】上市车企10月销量:整车销量超231万辆 北汽蓝谷、蔚来等销量增速加快
新华财经· 2025-11-13 06:59
行业整体销量表现 - 2025年10月,20家A、H股上市车企合计实现整车销量231.66万辆,同比上升8.82%,环比增长5.97% [1][2] - 当月有16家车企披露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销售约130.78万辆,同比上升15.63%,环比上升9.68% [1][12] - 10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达57.48%,较9月增长3.35个百分点 [12] 整车销量排名与增速 - 上汽集团以月销45.4万辆位居第一,同比增速为12.96% [7][11] - 比亚迪月销44.17万辆,位列第二,但同比下滑12.13% [7][8] - 北汽蓝谷和千里科技10月整车销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00%,分别为112.02%和111.44% [7][9][11] - 蔚来和小鹏汽车增速超过70%,理想汽车和曙光股份销量同比下降超过30% [7][9] 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与增速 - 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前三,分别为44.17万辆、20.67万辆和17.79万辆 [15][17] - 北汽蓝谷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超过100%,蔚来、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增速超过50% [1][15] - 理想汽车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出现下滑 [1][15] - 对比9月增速,北汽蓝谷、蔚来、赛力斯的10月销量增速增加超过20个百分点 [15] 重点公司动态 - 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和上汽通用销量增速分别达47.86%和46.66% [11] - 千里科技整车销量已连续3个月同比增速超过100%,1-10月累计整车销量8.11万辆,同比增长97.97% [11] - 比亚迪1-10月累计销售370.19万辆,同比增长13.88%,其中纯电动车型前10月销量182.85万辆,同比增长34.53% [19] - 理想汽车1-10月累计销量为32.89万辆,同比下降16.36% [19]
人形机器人产业 明年有望迎来“iPhone”时刻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5:57
行业量产时间表与里程碑 - 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计划于2026年底量产并优先进入商业场景[1]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试生产产线已开始运行,规模更大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将于2026年建成投产[1] - 国金证券认为2026年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iPhone"时刻,推动相关领域发展[1] - 步科股份预计其机器人相关产品将在2026年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5] 主要公司业务进展 - 中联重科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已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具备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力,关键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作业[2] - 长安汽车联合头部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突破"大脑"、"能源"、"驱动"等核心技术[2] - 美的集团工业用人形机器人"美罗"已进入洗衣机荆州工厂参与信息收集、设备维护等任务,家用人形机器人"美拉"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完成全球首秀[2] - 震裕科技计划在2025年-2030年期间投资21.1亿元建设精密结构件、人形机器人精密模组及零部件项目[3] 产业链与产品发展 - 灵巧手研发从科研机构迈向产业,特斯拉、宇树科技、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及星动纪元、魔法原子等零部件企业均进行自研或开发[3] - 伟创电气发布覆盖灵巧手、关节模组、电机与驱动器在内的机器人核心部件产品[3] - 均普智能为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产品提供总成和检测服务[4] - 奥比中光可提供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感知方案,其与微软合作的Femto系列iToF相机等产品可用于人形机器人视觉应用[4] 市场订单与应用场景拓展 - 2025年优必选、越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接连斩获人形机器人订单,应用场景从科研走向工业、教育、展览等领域[4] - 步科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无框力矩电机出货量约为43000台,同比增长约189%,已实现小批量及大批量交付[5] - 人形机器人各项能力快速提升,特斯拉计划明年发布设计更拟人化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4] 市场规模与前景预测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5] - 东方证券认为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量产阶段加速迈进,有望带动零部件产业链协同发展[4] - 东莞证券称在政策、技术与资本多重利好驱动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处在产业化落地关键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可期[5]
多名车主遇“提车骗局”!中间商卷款失联,长安汽车抛百万悬赏
国际金融报· 2025-11-13 00:04
事件概述 - 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与深蓝汽车发布声明 回应消费者通过非官方中间商购车后无法按约提车事件 [1] - 涉事中间商与品牌无任何合作关系 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涉事人员因涉嫌犯罪被控制 [1] - 长安汽车设立100万元举报奖励基金 鼓励用户举报不实信息线索以遏制损害品牌声誉的行为 [2] 公司运营与财务表现 - 阿维塔与深蓝汽车10月合计销量超5万辆 占长安汽车当月新能源总销量11.9万辆的42.27% [4] - 深蓝汽车1-10月累计销量26.9万辆 全年50万辆销售目标完成率仅为53.8% [4] - 阿维塔1-10月累计销量10.4万辆 全年22万辆销售目标完成率不及一半 [4] - 阿维塔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累计达97.26亿元 其中2024年亏损40.18亿元 [6] - 阿维塔亏损逐年扩大 受低价车型影响单车售价及毛利 同时智能化竞争加剧导致研发投入增加 [6] 战略动向 - 阿维塔与深蓝汽车是长安汽车新能源转型战略中的关键布局 [4] - 阿维塔正寻求赴港上市融资 计划于今年四季度递交上市申请 拟在明年二季度完成上市 [6]
多名车主遇“提车骗局”!中间商卷款失联 长安汽车抛百万悬赏
国际金融报· 2025-11-13 00:00
事件概述 - 阿维塔科技与深蓝汽车发布声明,回应消费者通过非官方“中间商”渠道购车后无法按约提车的集中投诉事件[6] - 涉事“中间商”未获得品牌任何形式授权,其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及品牌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涉事人员被依法控制[1][2] - 两家公司均表示将积极配合调查,母公司长安汽车设立100万元举报奖励基金以遏制损害品牌声誉的行为[2] 公司运营与财务表现 - 阿维塔科技财务亏损严重,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0.15亿元、36.93亿元、40.1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97.26亿元[5] - 亏损逐年扩大,原因包括低价车型拉低单车售价及毛利,以及智能化竞争加剧导致研发投入增加,尚看不到盈利拐点[7] - 为缓解亏损压力,阿维塔科技正寻求赴港上市融资,计划于今年四季度递交申请,明年二季度完成上市[8] 销售业绩与目标完成情况 - 阿维塔与深蓝汽车是长安汽车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品牌,今年10月两者合计销量超5万辆,占长安汽车当月新能源总销量11.9万辆的42.27%[3] - 深蓝汽车今年1-10月累计销售26.9万辆,仅完成全年50万辆销售目标的53.8%[4] - 阿维塔业绩实现情况更差,1-10月累计销量仅为10.4万辆,不及全年22万辆目标的一半,将连续三年业绩目标失约[4]
固态电池设备行业深度报告:产业化进程加速
材料汇· 2025-11-12 23:48
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预计≥500Wh/kg)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正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国内外电池厂和整车厂普遍将2027年定为小批量量产的关键节点 [10][15][23][26] - 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发生显著变化,前段(极片制造+电解质成膜)和中段(叠片+等静压)设备是变革核心,催生了对干法电极、等静压、高压化成分容等新设备的增量需求 [36][38][40][55][67][77] - 国内设备厂商如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已在固态电池设备领域积极布局,部分企业具备整线交付能力,并与头部材料、电池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化 [79][81][83][84] 固态电池性能优势 - 安全性高: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易挥发,分解温度约200℃,远高于隔膜的60℃,可有效避免热失控 [10][15] - 能量密度高:由于可兼容高电位正极材料和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预计可达500Wh/kg以上,突破当前液态电池350Wh/kg的上限 [10][12][15] - 工作温度范围更宽,并能简化电芯和模组设计 [15]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路线 - 电解质是核心区别,主流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和卤化物,其中硫化物路线因高离子电导率(10⁻²~10⁻³ S/cm)和综合性能优异而被市场广泛接受 [14][16] - 正极材料短期沿用高镍三元,长期向富锂锰基发展;负极材料短中期选用硅碳路线,长期向锂金属(理论容量3860mAh/g)迭代 [17][18][21] - 量产难点集中于固固界面接触问题(化学/电化学稳定性、锂枝晶)以及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降本(关键前驱体硫化锂占材料成本70~80%,当前市价300~400万元/吨) [19][20][22] 海内外产业化进程 - 国内电池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技术路线清晰,普遍规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目标能量密度集中在400-500Wh/kg [23][26] - 国外企业以美国初创公司(如Quantum Scape、Solid Power)和日韩电池厂(如松下、LG新能源)为主,部分企业计划在2027-2030年实现量产 [25][27] - 国内外整车厂如比亚迪、丰田、宝马等计划在2025-2026年进行路试,2027年起逐步量产装车 [28][30] - 政策端持续加码,中国工信部2024年推出60亿元重大研发专项,目标2027年实现千辆示范装车应用;美国、欧盟、日韩亦早有相关政策布局 [29][31] 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变化 - 前段设备变化最大:若干法工艺成为主流,将不再需要溶剂回收和烘干设备,但需新增干混设备、纤维化设备(如气流粉碎机、螺杆挤出机)和高精度辊压机,辊压厚度精度要求达±1μm以内 [38][39][40][56] - 中段设备:叠片机(尤其是热复合叠片机)因更适合处理固固界面而取代卷绕机,成为核心设备;等静压设备(工作压力可达100-630MPa)成为解决界面致密化的关键,可使电极密度提升至95% [58][61][66][67][68] - 后段设备:化成分容环节因需优化离子传输路径,工作压力从液态电池的3~10t大幅提升至60~80t,催生高压化成分容设备需求 [40][77] - 新工艺需求:绝缘胶框印刷工艺(如钢网印刷、UV打印)被用于叠片环节起支撑和绝缘作用,防止正负极短路 [70][76]
“银十”车市销量同比微降0.8% 自主品牌市占率升至68.7%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22:01
整体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约为224.2万辆,同比下降0.8%,环比下降0.1% [1] - 2025年1月至10月累计零售销量约为1925万辆,同比增长7.9% [1] - 10月车市表现温和,未达预期火热局面,主要受换购群体为主力、中秋节在10月导致节前购车、以及部分省市“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收紧导致区域销量增速分化影响 [1] 自主品牌表现 - 10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约为155万辆,同比增长4%,当月国内零售份额为68.7%,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 [2] - 2025年前10个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65%,较去年同期提升5.5个百分点 [2] - 上汽、东风、长安、奇瑞、北汽等五大集团的自主品牌10月销量合计同比增长17%,其中极狐、岚图、深蓝汽车等“创二代”品牌呈现强势增长 [2] - 10月狭义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前四名依次为比亚迪、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 [2] 汽车出口情况 - 汽车出口热度高,是自主品牌销量表现良好的重要原因,例如10月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5%,长城汽车同比增长24.1% [2] - 10月中国汽车出口82.8万辆,同比增长42% [2] - 2025年前10个月汽车出口约651万辆,同比增长23% [2] - 10月主要车企出口量:比亚迪出口约8万辆,奇瑞汽车出口约4.1万辆,特斯拉中国出口约3.5万辆,智己出口约1.4万辆,吉利汽车出口约1.4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出口约1.1万辆,长安汽车出口9515辆 [3] - 中国新能源车规模优势显现,海外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3] 新能源汽车市场 - 新能源汽车是驱动车市增长的重要引擎,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约162.1万辆,同比增长18.5%,环比增长8.5% [4] - 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1205.8万辆,增长29.9% [4] - 对比之下,10月常规燃油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31万辆,同比下滑3%,环比增长1% [4] - 2025年前10个月常规燃油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1170万辆,同比下滑2% [4] - 10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55.3%,较2024年10月提升5.1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70.1%,豪华车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9.1%,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7.1% [4] - 10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32款,其中新能源车型占20款 [5] 政策影响与市场展望 - 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从全额免税调整为减半征收,增强了消费者年末购车的紧迫感 [5] - 车企推出购置税补贴方案以应对可能上升的购车成本,但此行为被视为年末的暂时性措施 [5] - 热销车型购买排队导致部分消费者转向平销车型,推动车市消费热度持续上升 [6] - 展望年末市场,随着天气转冷和年末返乡潮,农村地区购车热情将释放,新能源车和中低端燃油车市场将逐步升温 [6] - 为应对12月至春节前的旺销期,11月是车企和经销商建立库存的最佳时机,预计11月汽车厂商销量仍有较强表现 [6]
全固态电池2030年商用?这些大咖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11-12 21:43
行业现状与规模 -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3]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销量达到786GWh,出口量超过129GWh,同比分别增长48.9%和32.75% [3] - 无模组电池包、电池底盘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已实现突破并进入市场应用 [3] - 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签约项目180个,总金额达861.3亿元,涵盖动力电池、新型储能、光伏、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7] 全固态电池技术挑战与预期 - 业内专家和企业家对当前资本市场热炒的全固态电池概念持谨慎态度 [1][3] - 全固态电池仍面临诸多科学和工程难题,是需要长周期研发的过程 [1] - 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示范装车预计在2027年可行,但大规模商业化最早也要到2030年以后,甚至可能延迟至2035年 [4] - 全固态电池目前处于基础科学突破和产业化技术攻关的关键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完成中试验证和小批量装车应用 [6] 半固态/固液混合电池发展路径 - 半固态电池正在快速应用,建议近期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无需等待全固态电池 [5] - 固液混合电池是液态电池技术路线的升级,旨在解决高能量密度下的本征安全问题 [5] - 固液混合电池凭借高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潜力,成为动力电池技术演进的重要路线,预计2030年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 [6] - 行业需率先突破固液混合电池的制造成本、循环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化应用 [6] 多元化技术路线探索 - 行业认为固态电池不一定是最终技术形态,其能否解决用户痛点尚无定论,呼吁关注下一代电池技术 [5] - 企业在积极推进全固态电池研发的同时,并未放弃液态电池技术的改进及其他可能的技术路线探索 [5] - 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多种技术路线探索不断演进 [3] - 需持续挖掘液态动力电池性能提升潜力,推动本征高安全、全气候、高比能液态电池创新发展 [6]
长安汽车(000625.SZ):公司未参股至信股份
格隆汇· 2025-11-12 19:34
公司声明 - 长安汽车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未参股至信股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