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丨电力消费呈明显回升态势 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
国家能源局· 2025-07-25 21:31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情况 - 6月全社会用电量86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 4% [1] -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8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 7% [1] - 第一产业用电量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 9% [1] - 第二产业用电量5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 2% [1] - 第三产业用电量1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 0% [1] -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8% [1] 第二产业用电特点 - 上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 [1]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 [1] - 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 [1] - 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 7% [1] 第三产业用电特点 - 第三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 [1]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 4% [1] - 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 4% [1] - 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 4% [1]
“只要大家还都假装有共识,就还能赚钱”
投中网· 2025-07-24 14:50
AI投资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对比 - AI应用被视为当前投资热点,但尚未达到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和影响力 [7][11]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硬件载体交互的变化,而AI缺乏类似的载体变革 [15] - AI被视为一个赛道而非像移动互联网那样的广泛概念,其影响范围有限 [12][13] 风险投资行业的变化 - 风险投资行业正经历从草莽时代向稳定阶段的转变,回报倍数从百倍降至10倍左右 [10][33] - 大模型被视为上一代风险投资最后的疯狂,是传统投资思维惯性的延伸 [11][24] - 行业从"拿来主义"转向本土化扎根,需要重新思考和塑造游戏规则 [10][28] AI技术的局限性 - AI带来的改变主要在具体工作内容而非生活习惯和观点上的根本变革 [17] - 大模型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概率的应用,缺乏真正的语义理解能力 [22][23] - 智能眼镜和具身智能作为硬件载体存在生物性和社会关系上的障碍 [18][19] 投资逻辑与市场现状 - 当前AI投资集中在已有巨头占据的市场,创业公司突破难度大 [34][36] - 共享经济案例显示共识驱动的投资泡沫特征,AI可能面临类似情况 [25][26] - 三年时间缺乏标志性AI应用出现,与移动互联网初期发展速度形成对比 [37][40] 新时代投资方向 - 政府合作和"十五五"规划指引的方向被视为更重要的投资机会 [43] - 出海浪潮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机会值得关注 [43] - 风险投资的社会价值重新定义,从超额收益转向资源重新分配 [47]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暴利阶段进入稳定期,估值体系趋于理性 [33][34] - 新一代投资人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理解时代变革的本质 [49] - AI对蓝领工作效率提升的应用可能比白领工具更具社会价值 [46]
字节跳动2013年的BP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7-17 10:55
移动互联网市场概况 -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从2010年2.52亿人增长至2015年7.64亿人,年复合增长率25.1% [5] - 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从2010年8.7亿元增长至2015年16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4.5% [5] - 泛阅读类应用(电子阅读、手机游戏、在线影音等)占移动广告投放重要媒介,其中电子阅读占比23.4%,手机游戏占比14.8% [5] - 泛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用户行为,占比达77.2% [6] 移动阅读行为变革 - 移动终端推动阅读行为从PC时代的"浏览/搜索/连续阅读"转向"碎片化/社交化/个性化" [10] - 信息爆炸与技术变革导致内容生产与消费方式重构,用户更依赖推荐而非编辑挑选 [10] - 移动端小屏幕特性与来源多样化内容存在矛盾,需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信噪比 [9] 今日头条产品定位 - 独创个性化资讯发现引擎,通过推荐技术满足"更个性、更便捷、更互动"的阅读需求 [12] - 覆盖新闻、博客、影评、段子等泛资讯内容,基于兴趣图谱实现精准推荐 [33] - 用户无需订制即可获取最新热点,内容推荐随使用频次优化("越用越懂你") [18][21] 核心技术架构 - 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与多媒体分析技术,实现分类去重并降低信噪比 [39][40] - 社交挖掘分析系统通过API获取用户转发/评论等行为,5秒内计算数千维度兴趣分布 [42][43] - 实时更新用户兴趣图谱,每次动作后30秒内完成模型迭代 [45] - 多模型匹配系统(如Topic模型)实现文章与用户属性加权推荐 [48] 产品交互特性 - 整合高质量评论互动功能,按社交关系、影响力、热度等多维度排序 [24][25] - 每日产生十几万次社交分享,支持用户构建兴趣社区 [27][28] - 全平台覆盖(Web+多APP),保持内容提供商利益与用户体验平衡 [30][31] 行业竞争壁垒 - 移动端信息获取是高频刚性需求,领先者可达千万级日活用户 [16] - 核心门槛包括:海量用户群、个性化数据积累、技术沉淀、兴趣图谱构建 [16] - 传统门户模式在移动端失效,技术驱动型公司将重塑行业格局 [16]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 数字经济充满活力 深圳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上升4.8%
深圳商报· 2025-07-16 01:04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 2025年1—6月深圳全社会用电量56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1] - 第二产业用电量26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1] - 第三产业用电量20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1] - 居民生活用电量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1] 工业用电情况 - 1—6月深圳工业用电量2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 [1] - 制造业用电量21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 [1] - 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45% [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4% [1] - 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1% [1] - 医药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6% [1] 服务业用电情况 - 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8%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8% [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4% [1] 数字经济相关用电 - 1—6月深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82% [2] - 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428% [2]
AI大于互联网,英伟达大于AI
36氪· 2025-07-11 15:35
核心观点 - AI市场规模被预测将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但目前仍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3][4]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部分机构对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的预测[4] - 英伟达的业务边界已超越AI,边缘计算平台(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成为新增长引擎[4][5][10] - 英伟达的本质是通用算力公司,其GPU需求不受限于单一市场[18] - 科技公司市值突破历史边界(如苹果、英伟达)源于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20][24][31] 英伟达的市值与业务突破 - 7月9日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此规模的公司[4]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收入达5.6亿美元,增速超70%[11] - 边缘计算平台(Jetson、Drive等)覆盖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场景,客户包括特斯拉、小鹏、奔驰等[10][13][14] - 低单价芯片(如99美元教育版Jetson模块)护城河深,利润率可能高于高端芯片[15][16][17] 边缘计算生态优势 - Jetson平台提供全套软硬件解决方案,客户迁徙成本高,竞争烈度低于AI领域[12][13] - 十年生态积累使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几乎无对手,宇树、UBTECH等头部厂商均依赖其技术[13][14] - 边缘计算与CUDA生态共享底层技术,强化锁定效应[12] 商业模式革命 - 移动互联网打破企业市值6000亿美元上限,苹果2023年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20][22] - 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毛利率达50%-60%,远超传统工业巨头(如GE)[28][29] - 英伟达通过CUDA垄断计算机语言,硬件销售+软件生态创造高变现效率[30][31] - 算力需求无上限,推动英伟达市值增长超越传统商业模式限制[18][31] 行业对比与趋势 - 92年美股市值前十企业(如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商业模式落后于科技公司[25][26] - 巴菲特从投资可口可乐转向苹果,反映科技商业模式的优势[27][28] - 英伟达利润率已超越苹果,预示科技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31]
美图公司(01357):深度报告:成长视角:受益AI时代新红利,再迎阶梯式跃迁
浙商证券· 2025-07-02 19: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12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移动互联网红利是公司第一轮结构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通过发布移动端爆款App构建流量壁垒,通过在线广告业务变现,2018年软件业务营收接近10亿元量级 [1][23] - AI产业变革引领公司第二轮结构性增长,AI赋能全场景产品加强用户体验,挖掘B端高付费能力客户完成商业化闭环,2022年软件订阅业务营收突破20亿元量级 [2][66] - 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调整意义重大,国内美颜修图领域MAU和竞争格局稳定,海外用户付费能力高,随着海外布局深入,海外增量用户的量价齐升效应有望助力公司收入突破百亿量级 [3][109]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41.13、51.25、64.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11.68、15.79亿元;采用相对估值法,给予公司2025年60x PE,对应目标市值为551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1.1港元 [4][120][1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层阶梯:移动互联网红利下,构筑流量壁垒 - 公司自成立经历两轮结构性增长,驱动力分别为广告业务和软件订阅业务,移动互联网红利驱动第一轮增长,公司通过爆款App构建流量壁垒,2018年软件业务营收接近10亿元 [20][23] - 公司发展遵循“工具→平台→生态”路径,早期积累流量,中期多元化变现试错,后期通过订阅制和AI生产力工具突破盈利瓶颈,向“生产力工具”转型 [24] - 公司产品体系以影像技术为核心,分为影像与设计产品、广告业务、美业设计产品,实现从硬件依赖向软件订阅业务主导的转变,未来有望依赖AI全球化及B端生态深化增长 [46][49] - 2020年业务聚焦和2022年AI布局是重要战略拐点,聚焦软件订阅使盈利能力改善,AI布局推动影像与设计产品增长,营业利润扭亏大增,同时释放费用端压力 [57][61] 第二层阶梯:AI时代红利下,达成场景商业化闭环 - AI产业变革引领第二轮结构性增长,AI赋能全场景产品,挖掘B端客户完成商业化闭环,2022年软件订阅业务营收突破20亿元 [66] - 业务增长核心驱动力从流量规模扩张转向付费用户转化率,运营指标从MAU数量切换为付费订阅用户数和订阅渗透率 [67] - 公司AI领域核心壁垒在于稳定用户规模、明确需求场景和付费用户生态,用户规模庞大,产品矩阵覆盖全链路,B端用户付费能力强 [73] - 公司发展路径与Adobe相似,Adobe AI产品向多模态、多模型、Agent方向发展,AIGC为其带来营收增厚和传统产品用户量等提升 [95][107] 第三层阶梯:全球化战略推进,撬动海外新增量 - 公司2013年开启全球化业务,2023年确定全球化战略,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和MAU快速增长,海外MAU占比提升至35.6% [105] - 国内美颜修图领域MAU和竞争格局稳定,海外市场或成增量用户主力,中国视听类应用影响力增强,有望带动内容创作生产力工具出海 [109][110] - 海外用户付费能力高于国内,公司海外拓展战略从追求用户数据转向重视产品力和商业模式,未来海外业务增长有望加速,2026年下半年海外生产力工具或爆发 [112][116]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 预计2025 - 2027年影像与设计产品营收分别为27.91、37.28、49.21亿元,广告业务营收分别为9.39、10.33、11.36亿元,美业设计产品营收分别为3.65、3.47、3.3亿元,其他业务维持2024年水平 [117][118] - 预计2025 - 2027年三费费用率下降,营收分别为41.13、51.25、64.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11.68、15.79亿元 [119][120] - 采用相对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并考虑估值差异,给予公司2025年60x PE,对应目标市值为551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1.1港元 [121]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36氪· 2025-06-28 14:19
专业选择与就业趋势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 分数线最高 但专业内容与预期存在差距 [11] - 微电子专业从冷门变为热门 因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带动芯片需求 [15] - 芯片行业2014-2020年人才供不应求 现呈现供过于求状态 2022年某组招聘6人收到300份简历 [15][16]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而受关注 报考人数逐年增多 分数线快速上涨 [25] -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 本科毕业生仅1/3从事本专业工作 [29][30] - 电路板行业因AI算力需求快速发展 企业年利润增幅达10%-30% [32][34]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政策扶持发展良好 [35] 行业变化与人才需求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 进入更新换代阶段 人才需求减少 [16] - 芯片设计公司早期产品简单 后因技术升级需求增加 [15] - 电子电路行业应届硕士生年薪17-20万元 每年涨薪 [34] - 法律行业二八定律显著 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 [46] - 公益法律服务收入仅为红圈律所1/3 [45] 教育与职业发展 - 转专业申请从经济学院转向工科学院 微电子专业最初认知不足 [13][14] - 考研跨考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专硕比学硕录取难度低 [22] - 法学专业需实践经验 本科期间完成五段实习 [43] - 材料专业培养模式宽泛 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平衡 [29]
十年前没人敢选的专业,居然翻红了
虎嗅APP· 2025-06-28 11:41
专业选择与行业变迁 - 经济学曾是热门专业,分数线最高之一,但专业认知与实际学习存在差异[7] - 微电子行业从冷门变为热门,受iPhone4推动进入快速发展期,芯片人才供不应求[13] - 芯片行业现进入供过于求阶段,2022年招聘6个工程师收到300多份简历[13] - 材料化学专业曾不温不火,后被称为"四大天坑",就业面广但交叉性强[26] - 法学专业社会讨论度高,行业精英主义明显,80%案源被20%律师垄断[37] 行业发展趋势 - 微电子行业已过爆发期,现为更新换代阶段,AI算力芯片需求增长但竞争激烈[14] - 电路板行业因AI需求增长,企业利润增幅达10%-30%,硕士应届生年薪17-20万[27] - 新能源行业如光伏和锂电池受国家扶持发展迅速[28] - 考古文博专业因文化节目热播关注度提升,高校扩招且对口岗位增加[21] 就业市场变化 - 芯片工程师2014-2020年供不应求,招人门槛低,现竞争激烈[13] - 材料化学专业仅1/3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多进入机械、化学、电子行业[26] - 电路板研发工程师招聘不挑具体专业,工科类均可,但制造业工作环境艰苦[27] - 文博行业岗位扩招,但需热爱且能忍受琐碎工作[21]
AI应用爆发前夜,唱吧陈华呼吁:别傻坚持,用户2周不喊哇塞,请立刻放弃
36氪· 2025-06-27 09:30
AI浪潮与移动互联网的异同 - 产业发展周期类似:移动互联网从iPhone发布到爆发间隔4年(2007-2011),AI大模型2022年集中出现,预计2026年大规模应用落地 [3][18][19][20] - 商业化路径差异:移动互联网先To C后To B,AI浪潮To B先行(如设计、客服自动化),To C多被巨头垄断 [4][23][35] - 驱动因素不同:移动互联网由智能终端硬件带动,AI由大模型技术突破推动,PC端适配性更强 [5][6][24][25] - 竞争格局差异:移动互联网早期创业公司可打造平台,AI浪潮To C入口被巨头把持,创业公司需聚焦垂直工具 [9][10][38] AI应用的核心机会 - To B效率工具:企业愿为"省人省钱"买单,ROI明确(如设计团队效率提升2-3倍) [11][23][27][28] - To C高频工具:垂直领域工具(办公套件、浏览器、日历等),需满足"2周惊艳"标准 [12][44][75][76] - 潜在突破方向:AI编程工具(如Cursor案例)、电商、下一代设备(如眼镜) [40][42][58][5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生态局限:To B应用依赖飞书/钉钉平台,API开放度不足,对比美国SaaS成熟度低 [30][34] - 创业环境差异:海外AI团队小而精(几人规模),国内倾向烧钱扩张,商业模式转向SaaS化 [31][32][33] - 技术瓶颈:复杂场景(如客服、编程)尚未完全替代人工,处于辅助阶段 [27][36] 战略思考与趋势 - 检验标准:AI产品需短期内引发用户"哇塞"反应,否则方向需调整 [75][76] - 投资逻辑:硬科技侧重国家战略(机器人、芯片),AI应用更适合美元基金 [77][79][80] - 爆发时点预测:类似移动互联网2011年酝酿期,AI应用或需1-2年沉淀 [55][63] 唱吧的AI布局 - 潜在跨界:探索非音乐类To C应用,如娱乐或AI硬件 [68] - 业务威胁:若AI实现商用级音乐生成(替代版权成本),传统播放器模式将颠覆 [69][71][72]
BOSS直聘发新股募资,掘金增量市场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6-26 19:19
核心观点 - BOSS直聘通过深耕蓝领、下沉市场及小微企业等增量市场保持业绩增长,2025年Q1营收19.23亿元(+12.9%),净利润5.12亿元(+111.9%)[5][8] - 公司拟发行3000万股A类普通股募资22.61亿港元,45%用于技术投资,35%发展新业务[3] - 营收增速自2023年Q4峰值后持续下滑,2025年Q2预期收入增速降至6.9%-8.5%[9][11] - 蓝领用户占比达34.8%(2024年),Q1新增用户中45%为蓝领,带动收入占比提升至39%[6][16] 业绩表现 - **收入结构**:98%来自企业客户在线招聘服务(19.01亿元,+12.9%),2%为求职者增值服务(2190万元,+11.2%)[5] - **用户增长**:Q1月活用户5760万(+23.6%),付费企业客户640万(+12.3%),1-4月新增用户超1500万[5] - **成本优化**:营业成本及费用14.91亿元(-7.5%),研发费用降9.4%,股权激励费用2.52亿元(-12.9%)[7] - **盈利能力**:经调整净利润7.64亿元(+43.9%),毛利率改善[8][13] 市场拓展 - **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收入贡献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至23%[6] - **行业需求**:1-4月新增职位数+17%,服务业蓝领需求回暖,制造业职位数增长,白领需求企稳[6] - **战略重心**:优化蓝领及低线城市产品体验,简化服务流程[17] 发展历程 - **模式创新**:2014年首创"移动+智能匹配+直聊"模式,成为MAU最大在线招聘平台[14] - **扭亏为盈**:2022年首次盈利1.07亿元,2023年净利润爆发至10.99亿元,2023年新增用户4900万[15] - **时代红利**:抓住移动互联网转型及互联网创业浪潮,渗透科技类初创企业[14][15] 未来挑战 - **增长压力**:营收增速进入个位数区间,管理层将利润稳定增长列为首要目标[11][13] - **增量市场**:需应对小微企业招聘需求临时性强、决策链短的特点,提升服务响应速度[18] - **社会责任**:需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保障求职者权益及招聘透明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