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无序的价格战是歧路” 爱尔眼科屈光业务客单价回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6-11 23:30
行业竞争格局 - 公司认为无序价格战不符合医疗行业规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患者权益 [1] - 行业呈现逐步出清趋势,需求向实力雄厚、患者信赖的医院集中 [1][2] - 技术强、服务优、口碑好、定价合理的医院比无序低价医院更受患者信任 [2] 业务发展情况 - 屈光手术客单价从2024年3季度开始持续企稳回升 [1] - 2024年推出全光塑、全飞秒4.0等升级术式,2025年推出全飞秒Pro和ICLV5晶体 [1] - 新术式接受程度得到广泛验证,平均客单价稳步提升 [1]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2024年达12.5%,较上年提升1%,未来有望进一步突破 [3] - 已在欧洲、东南亚和美国布局,2024年欧洲子公司收购英国Optimax [3] 市场机遇 - 人口老龄化带动年龄相关性眼病需求持续增长 [2] - 国内老花治疗普及率极低,未来需求空间大,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2] - 教育程度高、支付能力强的60后、70后群体将推动老花治疗需求 [2] 财务表现与运营效率 - 2025年一季度营收60.26亿元,同比增长15.97% [3] - 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5.78% [3] - 随着门诊量、手术量增长,规模效应不断增强 [3] - 体内医院逐步成熟,销售费用率逐渐降低,对净利率有正面帮助 [3] 战略规划 - 正在开展新一轮变革与创新,涉及数智化建设、模式创新、组织变革等 [3] - 将把握时机进军其他海外地区 [3]
“统补”变“券补”,国补调整引发家电厂商618策略转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1 20:11
家电行业618大促与国补政策影响 国补政策调整 - 多地以旧换新国补出现暂停或调整,河南郑州自6月11日12:00起暂停家电产品补贴资格券申领,重庆6月3日起暂停家电补贴,手机数码类改为每日限量发券 [1] - 补贴调整原因与资金告急有关,郑州家电产品补贴资金已使用完毕,重庆12亿资金提前耗尽 [1] - 中央下达首批资金810亿元,第二批追加810亿元,目前共有1620亿元补贴资金下达,5月底全国已消耗超1500亿元 [2] 家电销售与消费趋势 - 今年618家电销售线上渠道均价同比降低,品牌间价格战趋势激烈 [1] - 消费者选择节能化、智能化产品比例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成为主要特征 [1] - 电视平均售价同比下降37%,5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电视价格跌幅最明显 [4] - 厨卫家电品类中,线上渠道仅有油烟机均价同比增长4.8%,燃气灶、洗碗机、集成灶、热水器均价均同比下滑 [4] 行业竞争与厂商策略 - 家电消费分层加剧,呈现高端化和性价比并行趋势 [4] - 线上渠道侧重于价格优势和产品丰富度,线下渠道侧重于品牌形象、产品体验和服务 [6] - 空调市场线上均价为2549元同比下降2.22%,线下均价为4207元同比增长3.87% [6] - 厂商可能调整生产备货计划,尤其是依赖补贴的中低端产品线,转向高性价比与高附加值并重的策略 [5] 政策与产业转型 -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电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5] - 刚需类小家电倾向平价消费,改善型家电如大屏电视、热泵空调追求技术升级 [6] - 618大促降低渠道库存为Q3排产减轻压力,但需求透支及放缓局面仍需面对 [7] - 厂商可通过加快库存周转、主推高毛利产品、布局新兴平台渠道应对挑战 [8]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供应商盼来“及时雨”,17家车企承诺“账期不超60天”
北京商报· 2025-06-11 19:09
在政府相关部门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背景下,各车企率先从解决供应商账期问题入手"反内卷", 推动上下游关系重构。6月10日晚,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集团等车企相继宣布,对 供应商的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6月11日,比亚迪汽车、奇瑞汽车、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跟进。据统 计,目前共有17家重点汽车生产企业作出相应承诺。在外界看来,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相继发声, 强化对"价格战"等无序竞争的监管,将推动汽车产业链向高质量的协同转型,而车企的"账期"自律则能 够进一步缓解供应链资金压力。 汽车"链"60天提现 在汽车行业"反内卷"背景下,众多车企开始破除上游供应商痛点。6月10日晚开始,中国一汽、东风汽 车、广汽集团和赛力斯集团相继发声,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意在通过实际行动维护 市场经济秩序健康稳定。 此后,吉利汽车宣布,将旗下各品牌供应商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资金周转效 率,稳定产业链运作,并以行业领军企业身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样作出承诺的还有长安汽 车,涵盖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等品牌,表示将统一执行60天付款账期,以履行 央企社会 ...
68.8%!前5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创历史新高,新能源车国内销量占比再次突破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18:34
每经记者|李星 每经实习编辑|余婷婷 6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64.9万辆和268.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1%和3.7%,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 1月至5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产量增速较 1月至4月收窄0.2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扩大0.1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虽然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整体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市场活力 不断释放,但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增量不增利"的局面未有改善。"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 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陈士华指出。 前5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68.8% 5月,我国乘用车市场表现活跃,产销分别完成231.3万辆和235.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5%和5.8%,同 比分别增长12.8%和13.3%。"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内需消费活力加快释放,叠加企业新品密 集上市、多地车展促销活动火热开展等因素,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陈士华解释称。 1月至5月,我国乘用车产销 ...
零公里二手车,拿捏所有车企
格隆汇· 2025-06-11 18:28
行业供需与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产能利用率不足50% 部分车企甚至低于40% [13] - 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增速仅1.8% 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 [4] - 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明显 2025年中国总产能或达5000-6000万辆 远超全球9000万辆年销量 [22][23] - 新旧动能切换加速 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保持增长 合资车企普遍减产裁员 [15] "零公里二手车"乱象 - 经销商通过新车上牌变"二手车"操作占比达12.7% 2024年约250万辆伪二手车交易 [11] - 操作动机包括套取厂家补贴/国家补贴 缓解库存压力 部分主机厂默许该行为 [6] - 伪二手车折扣低至7折 扰乱价格体系 冲击正规经销商 [7][10] - 该现象反映主机厂为完成销量目标虚报数据 可能涉及财务造假 [9] 价格战影响 - 2023-2024年超250款车型参与价格战 部分车型降价超40% [25] - 行业利润率降至4%以下 多数车企陷入亏损 [18] - 价格战导致产品质量风险上升 新能源车安全事故频发 [20] - 头部车企净利润总和不足丰田50% 上汽/长城等合资品牌加速去库存 [13][15] 政策与行业动向 - 商务部召集比亚迪/东风等车企研讨伪二手车问题 但缺乏执法权 [4][22] - 五部委启动2025新能源车下乡 124款车型入围 吉利/比亚迪车型数量领先 [25][26] - 吉利宣布暂停新工厂建设 转向产能整合 李书福呼吁停止内卷 [23][25] - 长安汽车预警伪二手车出口可能损害中国品牌海外形象 [10] 企业高层表态 - 长城汽车魏建军揭露行业"蒙眼狂奔"现象 批评畸形竞争 [4][6][18] - 吉利李书福反对价格战 倡导技术/品牌竞争 [18][23] - 奇瑞尹同跃称价格战属被迫参与 违背经营理念 [20] - 理想汽车将2025年销量目标从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 反映需求不足 [15]
政策激活市场,5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长超11%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1 18:04
汽车行业整体表现 - 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 环比分别增长11%和37% 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12% [1] - 1至5月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9% [1] - 行业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但盈利水平持续下滑 "增量不增利"局面未改善 [3] 乘用车市场 - 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13万辆和2352万辆 环比分别增长25%和58% 同比分别增长128%和133% [1] - 1至5月乘用车产销累计完成1108万辆和1099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26% [1] - SUV和MPV产销均呈小幅增长 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两位数 [1] 商用车市场 - 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36万辆和335万辆 环比分别下降74%和88% 产量同比增长44% 销量同比下降2% [2] - 客车产销同比增长 货车产量增长但销量下降 [2] 新能源汽车 - 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307万辆 环比分别增长15%和67% 同比分别增长35%和369% 占新车总销量487% [2] - 1至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5699万辆和5608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452%和44% 占新车总销量44% [2]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呈两位数增长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明显下降 [2] 行业竞争态势 - 无序"价格战"导致行业效益下降 [3] - 中汽协发布《倡议》引导企业公平竞争 坚持创新驱动 [3]
观察:星巴克放下“咖位”加入价格战?
证券时报网· 2025-06-11 17:52
星巴克降价策略分析 - 星巴克近期在中国市场对"非咖"产品进行降价调整,部分产品价格从30-40元区间下探至20-30元区间 [2] - 公司表示此次降价并非参与价格战,而是为了拓展非咖啡饮品市场,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天候服务场景 [2] - 星巴克多数饮品单杯价格仍高于中国市场主要同行,品牌定位和成本差异导致产品价格相对偏高 [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茶饮咖啡行业近年来竞争加剧,部分品牌大幅调低价格,行业整体价格水平较前些年明显下降 [3] - 激烈的行业竞争促使企业在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方面持续优化,有望提升综合竞争力 [3] - 作为行业龙头,星巴克此次调价反映出企业需要保持策略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3] 星巴克经营模式特点 - 星巴克单店面积普遍较大,注重提供"空间体验",满足客户社交、工作等多元化消费场景需求 [2] - 较大的单店面积带来较高成本,部分消费者认为产品溢价包含"茶位费"属性 [2] - 公司经营策略精准锁定目标客户群体,但运营成本高于部分同行 [2]
方正中期期货铁合金日度策略-20250611
方正中期期货· 2025-06-11 17: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 锰硅需求改善程度有限,但锰矿成本支撑较强或支撑期价,短期回调后可逢低多,期权可尝试牛市价差结构,下方关注5400 - 5450元/吨支撑,上方关注5600 - 5650元/吨压力 [5] - 硅铁成本支撑不强,钢厂需求减弱且供应反弹明显,后续走势或维持区间震荡,期权回调后尝试牛市价差结构,下方关注5000 - 5050元/吨支撑,上方关注5300 - 5350元/吨压力 [7] 各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 交易策略与期现行情 - 锰硅策略以逢低多为主,下跌后可轻仓布局多单,期权尝试牛市价差结构,下方支撑5400 - 5450元/吨,上方压力5600 - 5650元/吨,价格压力在需求端,供需宽松状态有好转但需求边际走弱增加供应压力,短期维持弱势 [13] - 硅铁策略以逢低多为主,下跌后可轻仓布局多单,期权尝试牛市价差结构,下方支撑5000 - 5050元/吨,上方压力5300 - 5350元/吨,走势弱于锰硅,短期受需求压制,处于空头趋势 [13] - 6月10日锰硅开盘价5532元,最高价5590元,最低价5506元,收盘价5542元,跌10元,跌幅0.18%,成交量184800,结算价5554元,持仓量436151,持仓变动 - 5172,仓单数100048;硅铁开盘价5150元,最高价5202元,最低价5108元,收盘价5150元,涨14元,涨幅0.27%,成交量132581,结算价5166元,持仓量218102,持仓变动 - 5651,仓单数15415 [13] 第二部分 铁合金基本面 一、周度产需情况 - 涉及硅锰和硅铁的产量、开工率、需求量以及日均铁水产量(样本数247家)的当周值相关图表 [18][20][22][23] 二、铁合金库存 - 涉及硅锰和硅铁的全国期末库存及库存天数相关图表 [24][27][29] 三、铁合金生产成本 - 涉及硅锰和硅铁的现货生产成本、现货利润以及宁夏兰炭平均价、山西化工焦市场价相关图表 [32][37][40] 第三部分 期权策略 一、锰硅期权 - 6月10日,看涨期权成交量78897,变化 - 44387,持仓量167061,变化 - 44387,成交额1274,变化 - 774;看跌期权成交量50881,变化 - 45513,持仓量84677,变化3227,成交额664,变化 - 618;锰硅期权成交量129778,变化 - 89900,持仓量251738,变化2010,成交额1938,变化 - 1392,成交量PCR为0.64,持仓量PCR为0.51,成交额PCR为0.52 [41] 二、硅铁期权 - 6月10日,看涨期权成交量31060,变化 - 2299,持仓量69216,变化810,成交额480,变化 - 62;看跌期权成交量21027,变化 - 10234,持仓量38927,变化544,成交额345,变化 - 215;硅铁期权成交量52087,变化 - 12533,持仓量108143,变化1354,成交额825,变化 - 277,成交量PCR为0.68,持仓量PCR为0.56,成交额PCR为0.72 [43]
前5月商用车销175万辆 天然气车超10万 新能源出口涨2倍 | 头条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6-11 16:56
汽车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4.9万辆和268.6万辆,环比增长1.1%和3.7%,同比增长11.6%和11.2% [1] - 2025年1-5月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282.6万辆和1274.8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0.9% [1] - 行业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盈利水平持续下滑,"增量不增利"局面未改善 [29] 商用车市场 - 2025年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3.6万辆和33.5万辆,环比下降7.4%和8.8%,产量同比增长4.4%,销量同比下降2% [4] - 2025年1-5月商用车产销累计完成174.6万辆和175.3万辆,同比增长4.2%和1.2% [6] - 天然气商用车销量10.2万辆,同比下降7.8% [6] 货车细分市场 - 2025年5月货车产销均完成29.2万辆,环比下降7.9%和9.6%,产量同比增长4.7%,销量同比下降2.4% [8] - 重型货车销量8.9万辆,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13.6% [8] - 2025年1-5月货车产销分别完成153.4万辆和154万辆,同比增长4%和0.6% [11] 客车细分市场 - 2025年5月客车产销分别完成4.4万辆和4.3万辆,环比下降3.8%和3.2%,同比增长3%和1.1% [13] - 轻型客车销量3.4万辆,环比下降4.5%,同比增长2.3% [13] - 2025年1-5月客车产销均完成21.2万辆,同比增长5.4%和5.7% [15] 商用车国内销售 - 2025年5月商用车国内销量25.1万辆,环比下降10.7%,同比下降2.5% [16] - 2025年1-5月商用车国内销量134.2万辆,同比下降1.3% [18] 商用车出口 - 2025年5月商用车出口8.3万辆,环比下降2.8%,同比下降0.5% [20] - 2025年1-5月商用车出口41.1万辆,同比增长10.5% [22] 新能源商用车 - 2025年5月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6.5万辆,环比下降6.7%,同比增长58.8% [23] - 2025年1-5月新能源商用车出口4.1万辆,同比增长2.3倍 [26] 行业动态 - 日野汽车和三菱扶桑宣布合并 [32] - 解放狂签大单,福田/东风等属地化布局 [32] - 玉柴多款发动机亮相乘龙品牌日 [32] - 商用车氢动力系统工厂投产 [32]
半导体“老兵”交出控制权,中颖电子将进入“无主”时代
华夏时报· 2025-06-11 16:43
控制权变更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威朗国际及股东WinChannel与致能工电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14.2%股份,交易总价12.45亿元,转让价格25.677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21.5% [2][3]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将持有14.2%股份并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9.2%股份,合计控制23.4%股份,公司实控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3] - 致能工电承诺18个月内不转让受让股份,其成立于2020年12月,注册资本24.46亿元,2024年末总资产51.7亿元,净资产51.02亿元,资产负债率1.32%,2024年营收2.06亿元,净利润935万元 [4] 市场反应与股东背景 - 公告后中颖电子股价6月10日最高涨幅14.99%,收盘涨7.43%至23元/股,次日下跌1.83%至22.58元/股 [2] - 致能工电股东包括上海科创投资集团引导基金、武岳峰科创及徐州市政府出资平台,国资背景有望为公司带来资金与政策支持 [4] - 原实控人傅启明间接持有18.49%股份,公司2012-2024年累计净利润19.7亿元,分红11亿元,分红比例超50% [5] 公司业绩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02亿元、13亿元、13.43亿元,2023年下滑18.83%,2024年未恢复至2022年水平 [6] - 同期归属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分别为3.23亿元、1.86亿元、1.34亿元,同比降幅12.86%、42.32%、28.01% [6] - 公司主营工规MCU(营收占比近60%)、电池管理芯片(30%)、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及车规MCU,采用Fabless模式 [6] 行业竞争与市场趋势 - 2024年家电MCU终端需求微增但新竞争对手涌入导致价格承压,行业处于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替代不足的结构性失衡状态 [6][8] - MCU市场从2021年缺芯潮转向供过于求,价格战加剧,车规级MCU国产替代率仍低,技术突破是关键机会 [8] - 行业处于主动去库存尾声,需求端依赖局部刚需,复苏需消费电子回暖及汽车/工业需求回升 [8][9] 公司未来策略 - 公司预期2025年集成电路行业受AI需求带动健康发展,芯片售价下行压力减缓,晶圆代工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9] - 2024年底存货偏高,目标2025年底降至5个月周转水平,计划从第二季度起加速去库存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