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价格战
icon
搜索文档
国联民生证券:空调龙头规模和一体化壁垒依旧 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18 15:40
行业评级与配置建议 - 维持空调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建议积极配置白电 [1] - 白电估值存在修复空间 因内销刺激政策周期及关税不确定性减弱 [1] 行业竞争格局 - 空调龙头内销收入规模为第二梯队3-4倍 第三梯队6-10倍 [1] - 行业仍保持上至核心零部件下至品牌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特征 [1] - 两大龙头压缩机份额不弱于整机 渠道把控力稳中趋强 [1] - 近二十年三轮价格战分别发生在2009 2015及2019-2020年 前两轮主因去库 末轮主因渠道变革 [2] - 行业景气度与集中度波动呈负相关 成本在格局演化中起关键作用 [2] 价格竞争分析 - 价格战必要性不大 因龙头规模优势和一体化壁垒稳固 [1] - 单纯依靠价格实现市场跃迁的案例几乎不存在 [2] - 1.5匹挂机终端含税底价约1900元/台 为商业可行最低限 [4] - 品牌商毛利率20%-25%时 直营模式终端价约2351-2508元/台 价格调整空间仅约10% [4] - 后发者需将利润投向渠道及研发等战略领域 缺乏价格战商业逻辑 [4] 成本与效率分析 - 空调原材料成本占比90% 差异主要来自大宗采购议价和零部件自配 [3] - 长虹空调毛利率不足8% 费用率约5% 显示成本压缩空间有限 [3] - 成本优化依赖规模效应 利好龙头企业 [3] 龙头企业优势 - 龙头通过柜机/多联机/出海业务支撑收入 C端内销分体式占比不高 [5] - 即便吸收小米和奥克斯内销收入增量 龙头空调内销收入仅增10% 总收入增幅不足3% [5]
销量难掩隐忧,车企利润率创10年新低
36氪· 2025-08-18 14:25
行业产销表现 - 2025年7月乘用车零售总量182.6万辆 同比增长6.3% 1-7月累计零售1272.8万辆 同比增长10.1% [3] - 7月厂商批发总量222.1万辆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3.0% 当月生产222.9万辆 同比增长12.1% [3] - 1-7月乘用车生产1545.8万辆 累计同比增长13.2% [3] 行业盈利状况 - 2025年1-6月汽车行业收入50917亿元 同比增长8% 成本44780亿元 增长9% 利润2444亿元 同比仅增3.6% [5] - 2025年上半年行业利润率4.8% 但全年预测利润率将降至3.9% 创历史新低 较2018年7.1%和2020年5.6%显著下滑 [4][5] - 行业平均利润率从2015年8.2%持续下降至2025年预测3.9% 反映盈利压力持续加剧 [4] 企业财务表现 - 上汽集团2024年营收6275.9亿元 同比减少15.73% 归母净利润16.66亿元 同比减少88% 扣非后净亏损54.09亿元 [8] - 上汽集团2024年整车批发销量401.3万辆 同比减少20.07% 但2025年一季度销量94.5万辆 同比增长13.3% 净利润30.2亿元 同比增长11.4% [8] - 蔚来汽车2024年营收657.3亿元 同比增长18.2% 交付新车221,970辆 同比增长38.7% 但净亏损224亿元 同比扩大8.1% 毛利率从18.9%跌至7.6% [10] - 北汽蓝谷旗下极狐品牌2024年净亏损69.48亿元 毛利率恶化至-14.94% 尽管下半年实现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 [10] 市场竞争格局 - A股25家上市车企中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上汽/长城/长安4家企业贡献全行业76.2%营收和94.77%净利润 利润分化加剧 [6] - 2023年雪铁龙C6推出9万元最高优惠引发价格战 2024年初比亚迪将秦PLUS价格下探至8万元内 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10][12] - 2024年7月国家首次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 2025年综合整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2] 行业发展路径 - 零跑汽车通过全栈自研覆盖整车成本60% 较早实现利润正循环 [13] - 保时捷2024财年营收400.8亿欧元 销售利润56.4亿欧元 尽管同比下降22.7% 但单车利润保持高位 [15] - 行业需通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电池管理/动力系统/智能驾驶)降低成本依赖并提升技术溢价 [13] - 高端化差异化战略可提升毛利率 如小米运动化战略/仰望/尊界等高端车型布局 [15] - 全球化布局可分散国内市场压力 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合资合作实现更高利润 [17]
中国乘用车量价趋势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2025
搜狐财经· 2025-08-18 10:18
中国乘用车市场整体趋势 - 中国乘用车市场正处于"新场景"、"新用户"、"新动能"、"新产品"的变革期 [1][7] - 2024年全年销量2756.3万辆 同比增长5.8% 2025年1-6月销量1565.3万辆 同比增长11.4% 创历史新高 [1][7] - 市场结构呈现燃油车"存量市场零和竞争"与新能源车"增量市场份额争夺"态势 引发持续"价格战" [1][7] 燃油车市场量价趋势 - 燃油车市场竞争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零和竞争" 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1.8% [1][16] - 终端平均优惠幅度从2023年14.53%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27.77% 平均成交价从19.64万元降至17.16万元 [1][16] - 约62.3%燃油车车型"量价皆失" 豪华品牌此现象占比62.6% [1][20] - 除东北区外 其他地区及各线级城市多呈"量价皆失" 一线城市价格弹性失效最严重 五线城市"以价换量"相对有效 [1][25][28] 新能源车市场量价趋势 - 2025年1-6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增长41.4%和40.3% 渗透率达44.3% [2][40] - 终端平均优惠幅度从2023年4.65%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11.12% [2][40] - 约40.76%车型"以价换量" 46.92%车型"量价皆失" [2][44] - 各区域和线级城市均呈"以价换量" 城市级别越低价格弹性越明显 [2][50][53] 品牌竞争格局 - 中国品牌在各细分市场占优 合资品牌因转型慢份额压缩 豪华品牌份额集中在中型轿车和SUV [2][36] - 燃油车市场豪华品牌优惠幅度最大 中国品牌优惠幅度相对最低 [32] - 新能源车市场豪华品牌"以价换量"有效性大幅下降 从2023年70.4%降至2025年上半年48% [44] 消费者行为洞察 - 67%消费者认为价格战是市场竞争推动 最担忧车辆质量、捆绑销售和售后隐性消费 [2] - 垂直媒体和短视频App是获取促销信息主要渠道 [2] - 82%消费者购车决策受降价影响 但45%会"进一步观望" [2] - 近4成消费者认为15%-20%降价幅度影响决策 更关注现金流类优惠 [2] 营销策略建议 - 报告提出"PROMOTE"营销方法论 融合用户、市场和技术因素 助力车企制定精准策略 [2][8] - 新能源车企需重点关注低线级城市市场拓展 实现高效用户触达及差异化服务体验 [53]
财报“敲响警钟”!摩根大通:京东三季度或退出价格战,阿里或继续,美团挑战严峻
华尔街见闻· 2025-08-18 09:08
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格局 - 摩根大通警告中国外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三大巨头(京东、阿里巴巴、美团)面临分化命运[1] - 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超出摩根大通预期的100亿元30%[1][3] - 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至300亿元以上,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1][4] 京东外卖业务表现 - 京东二季度新业务板块收入同比飙升198.8%,主要由外卖业务驱动[2] - 该板块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急剧扩大至148亿元[2] - 摩根大通预测京东2025年二季度每单损失约为10元,三季度可能降至8元[4][5] - 京东或率先在三季度取消价格补贴,四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可能比市场预期高122%[7][8] 阿里巴巴外卖战略 - 阿里巴巴每单外卖损失预计为京东的一半(1.87元),但日均订单量高达7000万单,三季度损失或超300亿元[4][5] - 阿里巴巴准备打持久战,外卖闪购投资带动淘宝日活跃用户和商家线下成交额增长[8] - 未来几年阿里巴巴可能继续投资外卖业务并探索闪购机会,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8] 美团面临的挑战 - 美团作为行业龙头将面临最严峻的长期挑战,市场份额结构变化对其构成重大威胁[1][8] - 过去美团获得绝大多数行业利润,但长期投资可能降低行业平均订单价值和GMV,压缩利润池[8] - 摩根大通预测美团2025年三季度外卖闪购投资财务影响为57亿元,日均订单量达120万单[5][8] 行业财务预测 - 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三季度外卖闪购投资财务影响:京东144亿元、阿里巴巴169亿元、美团57亿元[5][9] - 日均配送订单量预测:京东20万单、阿里巴巴100万单、美团120万单[5] - 每单亏损预测:京东8元、阿里巴巴1.87元[5]
“再来一瓶”、“1元购”,压垮经销商?
搜狐财经· 2025-08-17 19:58
饮料行业价格战现状 - 奶茶外卖价格从十几元降至两三元甚至0元购 导致订单量激增 门店小票堆积成灾 [1] - 即饮市场广泛开展1元乐购 再来一瓶 9.9元2-3瓶等促销活动 覆盖碳酸饮料 茶饮料 果汁及功能饮料全品类 [3][4] - 无糖茶品类自3月起多个品牌开展促销 娃哈哈1L装冰红茶推出"一元乐享"和"再来一瓶"活动 综合中奖率达25% [4] - 线下便利商超同步推出加1元多1瓶活动 7-11便利店三层茶饮料货架悬挂7个相关活动标签 [6] 经销商困境 - 经销商需垫付消费者1元购新瓶的剩余成本 厂家补贴延迟90天到账导致现金流压力 [8] - 浙江嘉兴批发商积压4973个瓶盖 折合17000多元无法兑付 因上级经销商以进货量少为由拒绝兑现 [8] - 出现批量收购带码瓶盖的灰色产业链 通过1.1元购奖码可中奖3元 配合0.19元第二瓶激活码可实现1.29元成本获取1.71元利润 [9] 价格战成因 - 饮料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厮杀 消费动力锐减迫使品牌通过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 [13] - 新式茶饮价格大幅下降冲击即饮市场 奶茶单价从20元跌至个位数 古茗1.9元 茶百道5.9元 沪上阿姨9.9元等低价打破消费者心理防线 [15] - 72%消费者选购饮料时优先考虑价格 其次才是品牌和功能 性价比成为消费决策核心因素 [15] 行业影响 - 价格战短期提升销量但长期侵蚀行业利润根基 部分中小品牌陷入亏损 [16] - 培养出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存在低价即流失风险 行业需思考如何通过价值感吸引消费者 [16]
星巴克中国“卖身”,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虎嗅APP· 2025-08-17 18:23
星巴克中国出售背景 - 星巴克中国正与多家投资机构商谈出售业务,估值在50亿~100亿美元之间,潜在买家包括大钲资本、高瓴资本、凯雷集团和KKR等 [5] - 大钲资本作为瑞幸咖啡大股东,若收购成功将掌控中国咖啡行业重要市场份额 [5] - 当前是出售最佳时机,若拖延可能导致业务价值持续下降 [5] 星巴克中国面临的挑战 - 产品性价比低成为核心问题,30元定价在瑞幸(9.9元)和库迪(最低3.9元)价格战下显得不合理 [6][7] - 2025年6月首次下调菜单价格,非咖啡类饮品降价2~6元,部分产品从30+降至20+区间 [9] - 降价后性价比仍低于国产品牌,与竞品价格差持续扩大 [10] - 消费者心理价格锚点下移,15元以上饮品接受度降低 [11] - 门店数量8000家远低于瑞幸25000家,收入已被瑞幸超越 [13] 星巴克的自救措施 - 推出3款新水果茶产品(星星淘梨冰摇茶/全橙胡闹冰摇茶/仲夏蓝调爆珠冰摇茶),但难以复制"生椰拿铁"级爆款 [12] - 维持非咖啡产品线更新以保持竞争力 [12] - 2025财年Q2净收入7.3亿美元(同比+5%),门店交易量+4%,但客单价-4% [16][17] 星巴克中国的剩余价值 - 8000家门店仍是优质资产,未出现大规模关店 [15][16] - 满足商务社交场景的空间需求仍具不可替代性 [18] - 对商场选址和租金仍具话语权,占据核心位置 [21][22][23] - 经济低迷期商场缺乏替代品牌,暂时维持其议价能力 [24]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新式茶馆业态正在崛起,可能未来分流商务场景需求 [19][20] -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美团瑞幸7.9元/库迪5元以下)重塑价格体系 [10] - 若经济复苏,国产品牌可能加速替代星巴克的商场位置 [24] 交易后续影响 - 出售仅改变股权结构,品牌和门店运营将保持延续 [25] - 业务模式将从直营转为总部加盟体系 [25]
吉利汽车(00175.HK):极氪亏损影响 业绩符合预期 看好公司强新车周期
格隆汇· 2025-08-17 03:55
财务表现 - 25Q2公司销售新车70.4万辆,同比+46.6%,环比+0%,营收777.9亿元,同比+41.5%,环比+7.3%,单车ASP11.1万元,同比-3.5%,环比+7.3% [1] - 25H1公司销售新车140.8万辆,同比+47.2%,营收1502.85亿元,同比+26.5%,单车ASP10.7万元,同比-14.1% [1] - 25Q2毛利率17.1%,同比+0.6pct,环比+1.3pct,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74.7%,环比-9.7%,单车净利0.45万元,同比+19.1%,环比-9.7% [1] - 25H1毛利率16.4%,同比-0.3pct,净利润66.6亿元,同比+97.5%,单车净利0.47万元,同比+34.1% [1] 费用与亏损 - 25Q2销售/行政/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1.9%/5.1%,环比+1.1pct/+0.0pct/+1.6pct [1] - 极氪Q2亏损5.8亿元,主要因车型结构变动和研发费用摊销 [2] - 吉利银河Q2单车净利3300元,表现稳健 [2] 业务亮点 - 除极氪外其他部门Q2盈利环比Q1均有提升 [2] - 公司Q2毛利率和单车ASP环比提升,未受价格战明显影响 [2] - 公司在价格战背景下展现出抗压能力和电车车型盈利能力 [2] 未来展望 - 银河A7上市单日大定破万,后续银河M9/星耀6即将推出 [3] - 极氪9X即将上市,公司仍有较大电车新车推出空间 [3] - 燃油车产品力强劲,2026年行业增长承压下公司基本盘和成长性有保障 [3] - 公司具备低成本、爆款能力强、新车周期强劲等优势 [3]
星巴克中国“卖身”,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虎嗅· 2025-08-16 15:24
星巴克中国出售计划 - 星巴克中国正与多家投资机构商谈出售业务 定价区间为50亿~100亿美元 [2] - 潜在买家包括大钲资本、高瓴资本、凯雷集团、KKR等 其中大钲资本已控股瑞幸咖啡 [2] - 出售时机被认为是最佳窗口 若拖延可能导致估值进一步下滑 [4][25][27] 业务危机与竞争压力 - 核心问题为产品性价比低 价格战中国产咖啡品牌如瑞幸、库迪将单品压至9.9元以下 星巴克30元定价难以维持 [5][14] - 2025年6月首次下调菜单价格 非咖啡类饮品降价2~6元 但水果茶仍使用罐头原料导致性价比劣势 [8][10][13] - 瑞幸门店数达25000家(星巴克3倍)且总收入已超越星巴克中国 [22][23] 自救措施与市场反应 - 推出3款新水果茶产品(如星星淘梨冰摇茶) 但难复制"生椰拿铁"级爆款效应 [19][20][21] - 2025Q2财报显示:净收入7.3亿美元(+5%) 同店交易量+4% 但客单价-4% [28][29][30] - 外卖平台补贴加剧价格锚点下移 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已降至15元以下 [15][16][17] 现存核心价值 - 8000家门店网络覆盖 仍为商务社交场景首选空间 [32][33] - 保留优质商场选址话语权 租约条款优势显著 [38][39][41] - 品牌退出可能影响商场形象 替代品牌稀缺性维持其议价能力 [42][43] 行业趋势与未来挑战 - 新式茶馆业态崛起可能逐步侵蚀星巴克空间价值 [35][36] - 经济复苏后国产中高端品牌或替代星巴克商场地位 [44][45] - 出售后品牌仍存续 运营模式转为加盟制不影响终端服务 [48]
数据背后,一个比肩楼市的红利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8-16 13:11
经济数据表现 - 上半年M2余额330.29万亿元 同比增长8.3% 增速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 显示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 [1] - CPI同比回升至0.1% 环比略有回暖 但仍处于低位 PPI同比下降3.6% 连续第三个月回落 反映物价水平疲软 [1] 货币流向分析 - 新增货币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上半年M2增量16.76万亿元 其中居民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 占比约7% 表明新增货币未大规模流向居民端 [4] - 约30%新增货币通过政府债券融资流向政府部门 用于债务置换和产业投资 如AI及机器人领域 [4] - 约60%新增货币流向企业 主要用于扩大生产 但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 引发价格竞争 压制物价上涨 [5] 外贸资金外流现象 - 上半年贸易顺差5867亿美元 但同期外币存款规模达8248.7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前6个月增加1463.2亿美元 主要来自出口企业 [7][8][9] - 部分出口企业将美元收入留存海外 投资高息资产或美股 形成"资金外挂"现象 导致流动性外流 [5][10] 资金回流策略 - 香港资本市场被赋予吸引外汇回流重任 内地放宽人民币直接投资港股限制 鼓励优质企业赴港IPO [11] - 香港推出稳定币法案 开放数字资产经营权 旨在构建新型资金池 增强对外部资金吸引力 [11] - 美联储降息预期及人民币升值前景 可能加速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港股等新兴市场 [13] 投资机会建议 - 港股优质企业及指数资产被视为长期配置方向 受益于政策支持及资金回流趋势 [13] - 直播课程提供全球事件解读及资产配置建议 涵盖稳定收益与增值机会资产类别 [14][15]
亚马逊(AMZN.US)VS沃尔玛(WMT.US):谁是赢家
智通财经网· 2025-08-16 10:21
亚马逊生鲜当日达服务扩张 - 亚马逊生鲜当日达服务已覆盖1000多个城市,计划到2025年底扩展到2300多个城市 [1] - 服务范围包括肉、海鲜、电子产品等多样化商品,几小时内送达 [1] - 该服务推动亚马逊股价上涨2.4%,同时导致Instacart、沃尔玛和DoorDash股价分别下跌11.8%、7.9%和2% [1] 亚马逊业务表现 - AWS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至308.7亿美元,超出预期 [1] - 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3%至156.9亿美元,超过预期的149.9亿美元 [3] - 公司月活跃用户超过3.1亿,其中80%以上在美国 [7] 沃尔玛竞争态势 - 沃尔玛面临价格战升级和成本上升压力,可能影响其美国数字业务利润率 [3] - 沃尔玛+会员上一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 [3] - 公司取消与The Trade Desk的四年独家合作条款,向多个广告技术平台开放购物者数据 [3] 行业格局与市场机会 - 生鲜占美国零售销售额43%,但线上销售仅占15%,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7] - 沃尔玛在19个国家拥有10500家门店和俱乐部,2024年每周顾客访问量约2.55亿 [7] - 沃尔玛在生鲜领域具有品牌优势,但比亚马逊更易受宏观不确定性影响 [7] 公司估值比较 - 亚马逊前瞻非GAAP市盈率34.01倍,低于沃尔玛的38.51倍 [13] - 亚马逊前瞻GAAP市盈率34.16倍,低于沃尔玛的39.11倍 [13] - 亚马逊PEG比率1.89,显著低于沃尔玛的4.86 [13] - 亚马逊EV/EBITDA为14.80倍,低于沃尔玛的19.49倍 [13] 股价表现与技术分析 - 亚马逊今年以来涨幅4.4%,落后于沃尔玛的11.8%和DoorDash的50% [8] - 亚马逊当前股价234美元,接近8月初236.5美元的高点 [14] - 股价在所有EMA上方,RSI为60.9,显示有上涨动能 [14] - 沃尔玛股价100.9美元,从8月高点104.7美元回落,RSI为57.4 [15] 增长前景 - 亚马逊营收同比增长10.87%,高于沃尔玛的4.22% [13] - 亚马逊EBITDA同比增长28.62%,显著高于沃尔玛的7.57% [13] - 亚马逊EBIT同比增长40.12%,远高于沃尔玛的6.9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