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
搜索文档
德邦股份精益管理推动净利率持续攀升,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1.26%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21:09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03.63亿元,同比增长11.26% [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8.61亿元,同比上涨15.41%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04.07亿元,同比增长11.96% [1] 业务布局 - 2024年快运业务收入364.6亿元,同比增长12.95% [1] - 2024年主营业务破损率同比下降37.1% [1] - 2024年妥投率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 [1] - 2024年上楼投诉率同比下降77.5% [1] - 2024年客户万票有责投诉率同比下降38.6% [1] 成本控制 - 2024年期间费用22.19亿元,同比减少7.01% [2] - 2024年管理费用12.41亿元,同比减少20.4% [2] - 通过同行共配、乡镇代理等模式提高乡镇派送覆盖率 [2] - 通过路由优化、线路拉直、车型升级等措施控制运输成本 [2] 未来规划 - 持续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 [2] - 重点改善客户收派服务体验 [2] - 提升全程时效履约率 [2] - 持续降低破损率和成本 [2] - 在大件领域积累市场口碑 [2]
【瑞联新材(688550.SH)】毛利率显著提升,24年及25Q1业绩同比高增——2024年报及25一季报点评(赵乃迪/周家诺)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21 17:09
公司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4.59亿元,同比增长20.74%;实现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87.60%;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03.43% [3] - 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3.65亿元,同比增长32.25%,环比减少8.68%;实现归母净利润6642万元,同比增长83.86%,环比减少26.18% [3] - 2025年第一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3.44亿元,同比增长4.83%,环比减少5.83%;实现归母净利润4563万元,同比增长32.90%,环比减少31.30% [4] 公司盈利能力与费用分析 - 2024年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为44.2%,同比提升9.0个百分点;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42.5%,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5] - 2024年显示材料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9.9个百分点至43.1%,医药中间体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至57.8%,电子材料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至18.2% [5] - 2024年公司销售、财务费用率同比分别提升0.83和0.45个百分点,管理、研发费用率同比分别下降1.28和0.45个百分点;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期间费用率同比提升2.55个百分点至22.99% [5] 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2024年显示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2.7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OLED业务受益于面板在中大尺寸领域渗透率提升,已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 [6] - 2024年医药中间体业务实现营收1.54亿元,同比增长13.6%;电子材料业务实现营收2868万元,同比减少29.9% [5] - 公司以自有资金7640万元增资出光电子的20%股权,以加强与全球OLED蓝光材料领导者出光兴产的战略合作关系 [6] 医药业务研发与注册进展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共有医药管线271个,较2023年底净增加64个,其中创新药项目145个,仿制药项目34个 [6] - 公司已完成5个原料药和1个药用辅料的国内上市注册申请并获受理,以及3个原料药的国外上市注册申请并获受理 [6] - 公司已取得1个原料药品种的国内生产销售资质,2个原料药品种通过注册现场核查,1个原料药品种正在进行GMP符合性检查和注册现场核查 [6]
【耐普矿机(300818.SZ)】收入、利润稳步增长,看好公司出海潜力——2024年年报点评(黄帅斌/陈佳宁/李佳琦)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4-07 16:46
公司2024年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19.6% [3] - 归母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45.5%,扣非归母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40.0% [3] - 销售毛利率37.4%,同比提升0.9pct,归母净利率10.4%,同比提高1.8pct [3] - 24Q4收入2.0亿元,同比下降30.3%,环比下降31.8%,归母净利润-0.04亿元,环比由盈转亏 [3] 费用与产品结构优化 - 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9%/13.6%/3.5%,同比分别下降0.3/0.4/0.2pct [4] - 核心业务耐磨备件收入7.6亿元,矿用橡胶耐磨备件收入同比+12.7%,毛利率略降1.0pct [4] - 矿用金属备件收入同比+53.7%,毛利率同比提升9.1pct,拉动整体毛利率提升 [4] 海外业务拓展 - 2024年海外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6.1%,占比67.6%,同比提升12.3pct [5] - 非洲地区增长125%,亚太中东增长77%,拉美增长58%(不含美伊电钢) [5] - 赞比亚工厂2024年10月投产,智利工厂2025年投产,秘鲁工厂建设中 [5]
海底捞回过神了
虎嗅· 2025-03-26 15:09
文章核心观点 海底捞2024年财报展现战略调整阶段性成果,通过门店优化等稳住基本盘并探索新增长曲线,但未来“主品牌+副牌+加盟”三轮驱动能否开辟新增量、加盟业务能否复制直营标准、副牌能否突围等仍待市场验证 [2][3][4]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2023年放缓,或与餐饮市场复苏趋缓及消费分层加剧有关 [2] - 核心经营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8.7%至62.3亿元,反映盈利能力提升 [2] 门店情况 - 截至2024年底全球门店总数1368家,含自营餐厅1355家、加盟门店13家,超70%加盟商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或为下沉市场渗透提供新路径 [4] - 门店总数较上一年度减少6家,新开餐厅62家,重启2家,关闭或搬迁餐厅70家,更注重单店质量,延续收缩调整策略 [4] 收入结构 - 2024年餐厅经营收入403.98亿元,同比增长3%;外卖服务收入12.53亿元,同比增长20.4%,外卖增长源于一人食精品快餐业务 [5] - “其他餐厅收入”同比增长39.6%至4.83亿元,得益于副牌“红石榴计划” [8] 顾客数据 - 2024年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平均翻台率达4.1次/天,时隔三年达及格线,但较2019年仍有差距 [7] - 2024年顾客人均消费97.5元,较上年下降1.6元,延续下行趋势,主因菜品结构变化,以价换量策略有效 [7] - 截至2024年末会员人数超1.8亿人,活跃会员数超5200万人,较去年提升8.8% [7] 副牌战略 - 截至2024年末通过内部创业创立11个餐饮品牌共74家门店,加快多品牌布局覆盖细分市场 [8] - 与双管店、多管店模式结合,鼓励骨干投身“红石榴计划”,优化考核机制并赋予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 [8] 未来布局 - 持续提升就餐体验,探索多元化经营策略,实施“红石榴计划”,探索加盟业务 [9] - 策略性寻求收购优质资产,丰富餐饮业务形态和顾客基础 [9]
政策引领市场活力 海底捞(06862)去年客流超4亿
智通财经网· 2025-03-25 20:44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底捞2024年业绩良好,收入和净利润连续两年增长,通过多种经营策略提升顾客体验、拓展业务边界,未来将持续探索多元化经营 [2][4][8] 公司业绩 - 2024年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00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为62.30亿元,同比上升18.7% [2] - 2024年其他餐厅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9.6% [7] - 2024年外卖收入增加20.4%至12.54亿元 [4] 门店情况 - 截至2024年年底,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8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1332家,港澳台地区共23家,加盟餐厅共13家 [2] - 2024年正式启动加盟业务,超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8] 顾客流量 - 2024年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平均翻台率达到4.1次/天 [4] - 截至2024年年末,会员人数已超过1.8亿人,活跃会员数超过5200万人,较去年提升8.8% [5] 经营策略 产品与场景 - 根据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和食材供应调整菜品和调料搭配,2024年推出超20款全国新品和超200款区域特色菜品 [4] - 2024年陆续推出包间店、亲子主题店等不同形式特色场景店,外卖业务推出“一人食”精品快餐 [4] 精细化管理 - 优化大区经理和店经理考核机制,赋予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实行双管店、多管店模式 [5] - 2024年年末推行专属客户经理工作 [5] 业务拓展 - 2024年8月实施“红石榴计划”,截至年末创立11个餐饮品牌共计74家门店 [6] - 优化创业机制,鼓励骨干投身红石榴计划,实现优秀人才共享 [6] 行业情况 -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3个、1.8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5298亿元,增长3% [3] - 各地政府出台多项刺激消费政策,促进餐饮消费,同行积极创新,推动餐饮业整体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2]
紫金矿业(601899):2024年报点评:铜金产品量价齐升,精细化管理业绩成长可期
东吴证券· 2025-03-25 11:3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业绩符合预告,矿山铜板块量价齐升叠加贸易量增长带动收入高速增长,归母净利受毛利提升影响高增,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短期预计铜金价格坚挺、产量增长带动业绩提升,长期产量增长指引明确,业绩释放成长可期 [1][2][3][5][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营收3036亿元,同比增长3.5%;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52%,扣非归母净利317亿元,同比增长47%;2024Q4营收732亿元,同比增长7.1%,环比下降8.4%,归母净利77亿元,同比增长55%,扣非归母净利79亿元,同比增长24%,环比下降4.4% [2]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532.08亿元、3896.91亿元、424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10.33%、8.8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0.37亿元、462.93亿元、550.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0%、18.59%、18.93% [1] 产品产销量 - 2024年矿山产铜、金、银产销量稳健增长,锌、铁精矿略有下降,矿山产铜/金/银/锌/铁精矿销量分别为82万吨/68吨/424吨/39万吨/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7%/1.6%/3.1%/-6.9%/-69.8%;全口径矿产铜/金产量为107万吨/73吨,同比分别增长6%/7.7% [3] - 短期2025年产量预计铜产量增长8%至115万吨,金产量增长17%至85吨,长期2028E预计铜产量为150 - 160万吨,金100 - 110吨 [10] 产品价格与成本 - 2024年主要产品中矿山产品毛利率均有提升,受价格上涨及成本降低影响,主营矿种毛利贡献占比为铜矿/金矿/锌(铅)/白银及铁矿分别为45%/30%/5%/20%,矿山产铜及矿山产金毛利率分别为61%/56%,同比分别增加6/11pct,单价分别增长14%/24%,单位成本分别下降1%/增长0.3%,铜C1成本下降14%,位于全球前20%分位,黄金AISC总维持成本在全球前15金矿公司中保持低位 [4] 业绩影响因素 - 2024年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09亿元,归母净利率为10.6%(同比增加3.4pct),正向贡献主要为毛利增长155亿元,费用端税金及附加增加9.7亿元,所得税相应增加39亿元,其他三费等费率持平微降 [5] 市场数据 - 收盘价18.05元,一年最低/最高价13.94/19.87元,市净率3.47倍,流通A股市值3716.12亿元,总市值4797.25亿元 [8] 基础数据 - 每股净资产5.20元,资产负债率55.19%,总股本26577.57百万股,流通A股20587.94百万股 [9]
收益增厚新路径!这类资产成为“新宠”
中国基金报· 2025-03-23 20:11
行业背景与动因 - 国内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1.04%,环比下跌0.57个百分点 [3] - 国内债市收益率下行,信用下沉获利策略受限,促使理财公司寻找收益更高的资产以提升产品吸引力和收益水平 [3] - 全球金融市场广阔多样,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周期、利率水平、信用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配置海外债基可挖掘更多潜在投资机会 [3] - 当前国内固收市场面临收益率下行压力,理财公司通过多元化配置寻求收益补充是重要考量 [4] 核心策略:配置海外债券基金 - 部分纯固收理财产品将海外债券基金作为重要投资方向,通过配置海外债基及多元化资产以增厚组合收益和分散风险 [1] - 例如,信银理财某产品在2024年第四季度转向配置投资全球或亚洲债券的基金 [3] - 在债券利差较大的情况下,通过配置海外债基可稳定预期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配置 [3] - 海外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相对更具吸引力,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高评级债券或亚洲新兴市场债券,能够为组合提供收益增厚空间 [4] - 通过投资海外债券基金可以将资金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债券资产,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增强投资组合稳定性 [3] - 通过布局与国内债市相关性较低的海外资产,可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对净值的冲击 [4] 多元化资产配置与精细化管理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可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和产品精细化管理提升收益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 - 提升收益的方式包括配置非标债权资产、优先股,以及少量低比例衍生品,其中前两类资产收益相对较高 [6] - 除固收产品创新外,可通过挂钩权益类产品或另类资产等进行多元化配置以提高预期收益 [7] - 可采取“固收+”多策略增强,如适度参与可转债、优先股等兼具债性和股性的资产,或通过量化策略配置低波动权益资产 [7] - 另类资产配置包括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性产品、REITs等与传统债券相关性较低的资产 [7] - 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可考虑适度提升股票及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布局REITs及基础设施项目等另类资产 [7] - 优化产品运营管理流程,强化投资组合精细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资产久期、优化债券持仓结构等方式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与收益水平 [7]
京东物流: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50311
东兴证券· 2025-03-11 17:2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2][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京东物流营收和净利润显著增长,内外部客户收入皆稳健增长,外部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70%左右 [3] -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成本收入比下降,毛利率提升,带动净利润显著增长 [4][5] - 2024年10月接入淘宝天猫平台,有助于拓宽客源,发挥一体化供应链优势 [5] - 随着规模效应释放,预计公司未来几年业绩处于增长期,预测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33亿、73.58亿和79.40亿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简介 - 京东物流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商,使命是“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 [6] 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66,624.7|182,837.6|198,166.7|211,337.9|225,387.9| |增长率(%)|21.27%|9.73%|8.38%|6.65%|6.65%|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616.2|6,197.6|6,633.1|7,358.2|7,940.5| |增长率(%)|-144.11%|905.79%|7.03%|10.93%|7.91%| |净资产收益率(%)|1.28%|11.20%|10.70%|10.96%|10.93%| |每股收益(元)|0.10|1.00|1.00|1.11|1.20| |PE|122.44|12.24|12.26|11.05|10.24| |PB|1.68|1.47|1.31|1.21|1.12|[11] 公司盈利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财务数据预测,涵盖2023A - 2027E各年情况,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项目 [13] 相关报告汇总 |报告类型|标题|日期| |----|----|----| |行业普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点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仍是主线,重点关注反内卷与新业态|2025 - 03 - 06| |行业普通报告|航空机场1月数据点评:春运旺季需求回升,上市航司国际线运力投放首次超过19年同期|2025 - 02 - 19| |行业普通报告|快递12月数据点评:国补带动需求增长,今年前三周件量大超预期|2025 - 01 - 21| |行业普通报告|航空机场12月数据点评:中型航司加大运力投放,三大航维持克制|2025 - 01 - 16| |行业深度报告|交通运输行业2025年投资展望:稳中求进,优选供需改善板块|2024 - 12 - 26| |行业普通报告|交通运输11月数据点评:双十一峰值淡化,旺季维持稳健增长|2024 - 12 - 23| |行业普通报告|航空机场11月数据点评:淡季量价难以兼得,航司客座率表现分化|2024 - 12 - 17| |行业普通报告|快递10月数据点评:双十一周期拉长推动业务量增速回升|2024 - 11 - 22| |公司普通报告|京东物流(02618.HK):成本管控卓有成效,Q2业绩超预期|2024 - 08 - 19|[14] 分析师简介 - 曹奕丰,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金融数学硕士,9年投资研究经验,2015 - 2018年就职于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加盟东兴证券研究所,专注于交通运输行业研究 [16]
胖东来也没有奇迹
投资界· 2025-02-11 15:38
核心观点 - 胖东来通过反常识的经营理念(不靠低价、不做巨头、不要增长)实现高毛利率与坪效,2023年原计划挣2000万实际盈利1.4亿[8][11]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基于小规模的单店效率最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高员工薪酬与严格奖惩机制构建独特利益分配体系[23][25][27] - 行业传统扩张模式面临规模陷阱,管理成本与供应链复杂度随门店数量激增,胖东来通过主动控制规模规避结构性风险[19][22][25] 不靠低价 - 调改案例效果显著:步步高梅溪湖店客流与销售额分别增长6.5倍和6.7倍,永辉首店单日销售额暴涨13.9倍[13] - 差异化竞争策略:商品SKU达2万种,覆盖茶叶烟酒、金饰药品等,提供"丰富而不泛滥"的选品(如十余种特色可乐)[15][17] - 对抗电商冲击:2012年起主动关闭小型超市分店及电器业务,集中资源提升单店质量[17] 不做巨头 - 规模控制案例:河北惠友集团调改时关闭6家门店,董事长反思早年未听取于东来规模控制建议[19] -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销售额约107-146亿(超市贡献46亿),门店数量仅为永辉1%但销售额达其17%[20][17] - 供应链管理:2001年联合区域零售商通过"四方联采"将采购价压低30%-50%,但主动限制采购量避免质量风险[25] 不要增长 - 薪酬改革数据:调改后步步高员工月薪从2500元涨至4500元(涨幅80%),永辉基层加薪超1000元实现月薪4000+[26][27] - 工时优化措施:营业时间普遍缩短2-3小时,员工日均工作不超8小时,编制扩招降低人均负荷[26] - 利润分配机制:95%销售盈利分配给员工,创始人仅保留1-2个月利润,通过稳定增长预期维持激励机制[27][28] 行业对比 - 坪效差异:胖东来毛利率与坪效均超行业均值,13家A股上市商超2023年半数亏损[8][2] - 模式分化:传统商超依赖规模扩张(如永辉曾达胖东来75倍门店量),胖东来通过"关店策略"实现单店效率最大化[7][17] - 业态适应性:中国零售市场"大市场、小公司"特征明显,胖东来聚焦区域服务规避全国性供应链挑战[32][25]
晚点独家|阿里要求各业务“有经营意识”、进一步明确投入重点
晚点LatePost· 2024-07-18 22:15
战略方向调整 - 公司管理层从强调"使命愿景"转向强调"经营意识"和"务实",要求挤掉业务水分并进行精细化管理投入[3] - 投资策略从2021年追求战略领域投入转变为2024年高度关注ROI和投资纪律性[4] - 电商业务继续加大投入,但其他业务需尽快减亏盈利,体现"有的业务激进投入,更多业务尽快盈利"策略[2][4] 电商业务聚焦 - 淘天集团核心指标从DAU/订单量重新回归GMV,目标保持市场份额第一[4][5] - 2024年618大促GMV增速达10%-15%,高于前两年但低于拼多多(15%-20%)和抖音电商(超20%)[6] - 中国零售GMV格局:阿里8万亿/拼多多4万亿/京东3万亿/抖音2.6万亿,阿里份额从2018年70%降至当前约40%[5] - 投入策略包括扩大广告投放范围至TOP500应用、增加大额券投放、加强百亿补贴等[5] 组织与运营优化 - 淘天CEO吴泳铭推动"不断简化":精简组织至4大核心业务高管、换掉高层合伙人、人员从2.6万优化(对比拼多多6000人)[8][9] - 决策流程加速,实现现场请示即时决策[9] - 砍掉低效投入:内容电商团队因GMV转化效率不足被精简[6] 用户分层策略 - 对3500万88VIP会员强化福利以锁定高净值用户[10] - 通过淘工厂"半托管+直营大店"模式挖掘产业带服务性价比用户[10] - 提出GMV增长应来自客单价/DAC/订单量三项指标的自然平衡,避免单纯低价竞争[7][10] 历史路径反思 - 承认过去在淘宝押注过多新方向导致基础电商投入不足[9] - 2023年重新定位"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强调"万能淘宝"初心[9] - 闲鱼等战略业务设定具体目标如用户规模三年翻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