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

搜索文档
NASA拟裁员数千人
北京商报· 2025-07-27 23:24
NASA人员变动 - NASA预计将有约3870名员工离职,占员工总数的20%,离职后员工总数将降至约1.4万人 [1] - 数百名在职及前员工联名致信警告裁员可能危及任务安全与执行效率,指出被裁员工带走了高度专业化、不可替代的知识经验 [1] - 专家认为人员减少可能导致NASA失去最优秀人才,大规模流失已在机构内部及航天产业引发警示 [1] NASA管理问题 - NASA局长职位持续空缺,特朗普政府撤销提名后由交通部长肖恩·达菲临时兼任 [2] - 近年来NASA发展受制于政府财政状况,预算削减导致部分人员被裁减 [2] - 员工队伍老龄化严重,55岁以上科学家与工程师占比达40%,每年有6%员工因退休流失 [2] 人才与技术挑战 - 有技术能力的员工常被商业航天公司高薪挖走 [2] - 由于任务外包,NASA内部技术专长和任务经验正在逐渐流失 [2] - 技术开发能力无法满足新任务要求,基础设施因资金不足维护不善 [2] 预算与项目调整 - 喷气推进实验室2024年因预算限制裁员8%,涉及532名正式员工和至少100名联邦承包商 [3] - 同年11月再次裁员325人,涵盖技术、业务等多个领域 [3] - 取消已花费超4亿美元的VIPER月球车任务,暂停多个科学委员会工作 [3] 深空探测计划 - 2025财年深空探测预算请求达76.18亿美元,主要目标为月球和火星 [4] - 火星样本返回计划因预算严重超支(原计划53亿美元,现需80-110亿美元)面临被叫停风险 [4] - 成本超支可能威胁NASA其他科学任务 [4]
每年可减碳排放约65万吨,全球最大单体绿氨装置投产;欧航局成功发射一箭五星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7-27 10:44
欧洲航天发射 - 欧洲航天局成功利用"织女星-C"型火箭发射5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包括4颗CO3D地球观测卫星和1颗MicroCarb二氧化碳测量卫星 [1] - 4颗CO3D卫星由欧洲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制造 用于全球三维成像测绘 服务于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需求 [1] - 发射地点为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 整个发射过程历时近两小时 [1] 半导体行业动态 - 三星电子 SK海力士 美光已完成DDR6规格初期原型开发 正与英特尔 AMD 英伟达进行平台验证 [2] - 行业预计DDR6将于2027年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2] - 台积电日本熊本第二座晶圆厂投产时间从2027年底延至2029年上半年 工程启动时间推迟至2025年下半年 [3] - 熊本第一座晶圆厂已于2024年底量产 主要生产12至28纳米制程的车用逻辑芯片与影像传感器 [3] 新能源发展 - 全球最大单体绿氨装置——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吉林大安投产 [4] - 项目年产能为3.2万吨绿氢和18万吨绿氨 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65万吨 [4] - 65万吨碳排放相当于抵消近5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电的碳排放量 [4] 产业信息服务 - 提供智能制造产业日报订阅服务 精选行业新闻 [2] - 会员服务可查看人形机器人 商业航天 AGI等热门赛道行业图谱和报告 [4] - 会员可获取投融资事件 创新机会 独角兽企业等数据 [6]
【高端访谈】低空经济正处于爆发期 看好工业无人机赛道——专访博华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徐文博
新华财经· 2025-07-25 15:47
低空经济行业分析 - 低空经济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市场化逻辑开始跑通 行业正处于爆发期 经历技术验证阶段 进入规模化前夜 [1] - 供给端上游零部件技术成熟且成本下降 需求侧工业政府等领域真实需求显现 商业化节点到来 [1] - 早期投资集中在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部件领域 成长期融资向具备规模化能力的整机及应用企业倾斜 头部企业进入Pre-IPO阶段 预计三年内一批龙头企业将登陆二级市场 [1] 工业无人机赛道 - 工业无人机满足"供给-政策-需求"多维度爆发条件 政策层面多地试点放宽工业作业空域 供给端飞控系统动力电池等技术迭代成熟 需求端电力巡检测绘等领域形成刚性采购需求 [2] - 云圣智能完成D轮5亿元融资 拥有"硬软一体"综合优势 硬件端实现成本优化 软件端算法领先构建完整解决方案 在电力巡检智慧城市等领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2] - 低空经济领域投融资活跃 投融资事件数量金额持续增长 公司估值有所抬升 [2] 投资逻辑与估值 - 行业足够大且公司成长性好的情况下 高PE从PEG角度仍值得关注 [3] - 主机整机厂估值较高且融资金额大 作为链主企业受地方基金关注 能带动固定投入和产值 同时财务性投资逐步向上游布局 [3] - 产业链上游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生产设备等细分领域已展开布局 上游企业多脱胎于车规级或军工企业 形成第二成长曲线 [3] 政策与资本市场 - 科创板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3] - IPO政策有序开放有利于稳定一级市场估值 畅通市场通道 助力优质企业有序上市 [4] - 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循环打通有利于新质生产力企业登陆二级市场 [4]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近一个月涨幅居同标的第一,北京亦庄加速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机构:重视商业航天投资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4:09
军工板块表现 - 7月25日军工板块小幅回调 但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午后翻红 上涨0.09% 成交额超5900万元 换手率超14% [1] - 该ETF近一个月上涨12.52% 涨幅居同标的第一 年内份额增长率达84.08% 居同标的首位 [1] - 航空航天ETF最新份额为3.50亿份 流通规模4.06亿元续创上市新高 [1] 国证航天指数特征 - 国证航天指数以超98%国防军工行业权重形成显著特征 是全市场军工含量最高的指数 [1] - 按申万二级行业分类 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两大核心板块占66%权重 深度聚焦大飞机研制、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 [1]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北京亦庄汇聚75%以上国内商业火箭企业 计划2025年实现"亦庄箭"发射超40次 入轨卫星超130颗 [2] - 区内企业如星河动力航天、零重空间等形成完整"星地一体"产业链 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将突破350亿元 [2] - 全国75%商业火箭整箭企业已落户北京亦庄 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聚集度全国最高 [2] 行业增长驱动因素 - 军工板块近期表现受益于下游需求带动的业绩复苏和外贸市场潜力释放 [2] - 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展现强劲增长预期 建议关注头部企业 [2] - 民营液体火箭技术成熟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 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 带动火箭、卫星产业链发展 [3]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相关上市公司 [3] - 火箭发动机3D打印服务及设备相关上市公司存在显著发展机遇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发展全景分析: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市场规模不断攀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9:31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定义及分类 - 工业软件是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制造的关键要素,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是创新和研发新设备的有力工具 [2] -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支持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涵盖产品设计、分析、模拟、制造等 [2] -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包括CAD、CAE、CAM、PLM等,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 [2]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EDA软件市场规模约135.9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为115.6亿元,较2021年增长11.80% [5] - 2024年中国CAD软件市场规模约60.7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为48.6亿元,较2021年增长15.4% [7] - 2024年中国CAE软件市场规模约49.2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为37.6亿元,较2021年增长17.1% [9] -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在提高设计效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还可实现可视化、远程操作、智能控制等目标 [5]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包括硬件设备(芯片、服务器等)、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中间件等 [11] - 行业中游为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 [11] - 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汽车制造、电子、航空航天、能源等 [11]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竞争格局 - 国外企业如达索、西门子、PTC、欧特克等占据国内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在高端市场具有垄断地位 [15] - 达索在航空航天领域,西门子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欧特克在机械和建筑领域具有较大市场份额 [15] - 国内企业如中望、浩辰、数码大方、华天等已在低端市场占据约30%份额,并在国外市场实现一定突破 [16] - 中望软件是国内A股第一家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上市企业,专注于工业设计软件超过20年 [17] - 浩辰软件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以产品创新为驱动的工业软件提供商 [17] - 数码大方提供数字化设计CAD、数字化管理PLM和数字化制造MBS等产品及服务 [17] - 华天软件是以3D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服务商,服务领域跨越CAD/CAPP/PDM/PLM等 [17]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 行业未来将向云化、AI化、国产化方向发展 [18] - 需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生态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8] -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对促进企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18]
机器人赛道最火 大额融资数居首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07:09
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排名 - 电子行业以813个投融资事件位居第一,信息技术(IT)和医药健康行业分别以741个和703个紧随其后,这三个行业合计占样本总量近半[3] - 装备制造行业凭借660个投融资事件成功跻身第一梯队,与医药健康行业差距缩小至43个[8] - 材料、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消费品与服务等7个行业构成第二梯队,投融资事件数在100-400区间[4] - 文化传媒、房地产、现代金融等4个行业处于第三梯队,投融资事件数均低于100[4] 热门赛道表现 - 芯片设计赛道以278个投融资事件高居榜首,机器人赛道以197个事件跃升至第二位[5] - 医疗设备、算法服务、生物制品及半导体设备赛道投融资事件数均超100[5] - 机器人赛道大额融资表现突出,共录得49笔亿元级融资,其中银河通用机器人单笔融资达11亿元[6] - 算法服务赛道吸金能力显著,智谱AI获得多笔战略融资,包括浦东创投10亿元和张江集团10亿元投资[7] 赛道变化趋势 - 装备制造行业投融资活跃度提升主要得益于机器人赛道的爆发,该赛道排名从2024年的第四位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9] - 航空装备赛道(含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投融资事件数增长超40%,排名从第18位快速升至第11位[10] - 半导体设备赛道投融资事件数减少较多,排名从第五位降至第六位[9] -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赛道活跃度明显下降,从第七位下滑至第十位[10] 大额融资案例 - 长江存储母公司长控集团获得约94亿元融资,总估值超千亿元[7] - 瑞桥鼎科医疗科技获得超10亿元A轮融资[7] - 宇树科技C轮融资获中国移动、腾讯、阿里等巨头领投,估值超100亿元[6]
29省份半年报出炉,“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5 00:31
全国各省份上半年GDP增速概况 - 全国29个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22个省份GDP增速超过或持平全国5 3%的平均线,7个省份低于全国水平 [1] - 西藏以7 2%的增速领跑全国,甘肃(6 3%)和湖北(6 2%)分列二三位 [5][13] - 山西增速3 8%排名垫底,广东4 2%增速低于全国水平且未达全年目标 [8][21] 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 湖北GDP总量29642 61亿元,与河南差距从去年同期的4000亿元缩至2000亿元,挑战中部第一省地位 [1][13] - 四川上半年GDP反超河南200多亿元,全年排名存悬念 [8] - 辽宁与云南位次互换,但两省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 [8] 重点省份经济表现 西藏 - GDP增速7 2%居首,但基数较低(1382亿元) [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 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 8% [5] -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总投资1 2万亿元)将推动后续增长 [5] 甘肃 - GDP增速6 3%全国第二,工业增加值增长10 2% [5] - 黄金(49 9%)、铅(89 2%)、精炼铜(23 9%)等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5] 湖北 - GDP增速6 2%创三年新高,增量达2300亿元(河南仅452亿元) [13] -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 4%,电子元件、锂电池产业突出 [17] - 汽车产业回升,5-6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18] - 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28 4%),与河南差距缩至100亿元 [17] 广东 - GDP增速4 2%排名倒数第三,连续两年低于全国水平 [21][22]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 3%,拖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9 7% [22] - 出口增速仅1 1%,显著低于江苏(9 4%)、浙江(9 1%) [25] 固定资产投资表现 - 西藏(24 8%)、内蒙古(14 8%)、北京(13%)增速领先 [24] - 湖北(5 6%)高于全国3 7个百分点,广东(-9 7%)降幅最大 [19][24] 全年目标完成情况 - 多数省份上半年增速已达全年目标,但广东、辽宁、云南等仍需冲刺 [9] - 湖北(6 2%)已超过全年6%目标,广东(4 2%)距5%目标有差距 [11][27]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崛起 北京亦庄迈向“飞天之城”
证券日报· 2025-07-25 00:13
商业航天产业概况 - 商业航天正加速嵌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卫星互联网、空天地一体化、6G通信、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支撑任务 [2] - 北京亦庄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聚集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 [2] - 北京亦庄已形成中国最完整、最密集的航天产业生态,涵盖火箭研制、卫星制造、地面设备、星地通信等全链条环节 [8][9] 火箭产业发展 - 北京亦庄聚集星河动力航天、蓝箭航天、中国长征火箭、星际荣耀等多家火箭企业,形成国内最密集的商业火箭创新集群 [3] - "智神星一号"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将于2025年10月底首飞,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8吨,可重复使用约30次 [4][5] - 重复使用技术可将单位发射成本从每公斤3-5万元降至8000元,2025年"亦庄箭"计划发射超40次,入轨卫星超130颗 [4][5] 卫星与通信技术 - 零重空间已建立完整卫星能力体系,计划2026年建成年产能200台的卫星工厂,推动卫星制造规模化 [6][7] - 融为科技是国内首家全国产化高码率卫星接收产品提供商,细分市场占有率超50%,产品与超100类在轨卫星完成联试 [7] - 北京亦庄"星地一体"技术链快速成型,推动航天能力从"能上天"向"用得上"跨越 [6][7] 产业集群与协同效应 - 北京亦庄形成"星箭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链协同加速创新效率,企业可共享技术、分摊研发成本 [8][9][10] - 产业集群降低沟通成本与研发时间,便于企业快速获取配套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与竞争力 [10] - 融为科技为区内火箭企业提供设备,未来随着企业增多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9]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北京亦庄出台系统性政策支持商业航天,包括最高5000万元创新奖励、1:1配套国家项目经费、发射保险全额报销等 [11] - 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调度股权投资超50亿元,带动社会融资超百亿元 [11] - 推进2500亩空天街区建设,打造商业航天企业高密度集聚地,火箭大街集成多项功能服务企业需求 [12] 未来发展规划 - 2028年"亦庄箭"发射规模将接近百次,低轨运力达1000吨,互联网卫星发射能力达2000颗 [5] - 加快构建"千星产发"能力,推动商业航天与6G通信、车联网、低空经济等领域的融合创新 [13] - 北京亦庄正全方位加速关键能力构建与应用场景拓展,打造面向全球的商业航天产业高地 [13]
商业航天,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7-24 05:54
行业概况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涵盖火箭、卫星、发射场三大核心领域 [1] - 行业已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期 高频次、低成本发射成为趋势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万亿元 [1]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成功发射 "千帆星座"组网卫星升空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 [1] 区域发展 - 北京亦庄聚集超160家空天企业 2024年实现火箭入轨发射13次 入轨卫星超80颗 形成"火箭大街"全产业链集群 [2] - 安徽蚌埠吸引16家商业航天企业入驻 协议总投资50多亿元 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2] 技术应用 - "吉林一号"星座117颗卫星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 粤港澳大湾区雷达卫星实现6小时海岸线扫描 台风路径预测精度达百米级 [3] - 工业领域支持矿产勘探 农业领域通过卫星组网实现精细化管理 防灾减灾中提供救援决策数据支撑 [3] 发展动力 - 政策支持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强调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社会资本加速涌入 "流水线上造卫星"模式逐步成熟 但需长期坚持技术攻关应对全球竞争 [3][4] 未来展望 - 商业载人飞船或实现太空旅行商业化 行业将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并拓展人类活动边界 [4]
A股新生态下市场驱动因素生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4 05:00
市场表现 - 7月23日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600点至3613.02点,收盘报3582.30点,微涨0.01%,创业板指收2310.67点,微跌0.01% [1][2] - 4月8日至7月23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分别为15.69%、18.10%、27.86%,上证指数连续突破3100-3600点整数关口 [1][3] - 7月23日A股成交额1.90万亿元,较前日减少303亿元,上涨个股1271只,下跌个股4027只 [2] 行业与板块动态 - 非银金融、美容护理、家用电器行业领涨,涨幅分别为1.29%、0.59%、0.58%,建筑材料、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行业跌幅居前,分别下跌2.27%、1.60%、1.29% [2] - 通信、综合、有色金属行业4月8日以来累计涨幅居前,分别达36.21%、29.06%、27.92%,食品饮料行业涨幅最小仅0.27% [3] - 雅江水电站概念股分化,铁建重工等涨停,安靠智电跌逾12%,大金融板块冲高回落,非银金融板块一度涨逾2% [2] 资金与估值 - 4月8日以来A股总市值从87.13万亿元增长至104.82万亿元,万得全A市盈率从11.67倍升至13.54倍 [5] - 融资余额7月22日报19196.13亿元,创4个月新高,4月8日以来增加逾750亿元,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4万亿元 [6] - 当前银行板块PB低于近十年中位数,科创50指数动态市盈率较纳斯达克具估值优势 [7] 驱动因素与展望 - 本轮反弹由流动性和基本面驱动,不同于2024年10月政策驱动的快速突破,走势更稳健 [1][5] - 下半年全球流动性或进一步宽松,美联储若降息将助力中国资产重估,市场或维持震荡上行 [1][7] - 科技成长板块中AI算力、商业航天、创新药进入业绩兑现期,周期品受水电项目落地及供需错配支撑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