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

搜索文档
能源绿 中国策——写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中国电力报· 2025-08-15 09:17
煤炭产业绿色转型 -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基地将400万吨煤炭中仅100万吨用作燃料煤,其余转为化工原料生产聚乙烯颗粒,实现"点煤成金"向高端新材料产业迈进 [2] - 煤炭消费占比从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至2024年的53.2%,反映煤炭利用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本性转变 [2] - 霍林河矿区实现生态修复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超90%,展示全生命周期生态治理成果 [3][4] 油气行业低碳创新 - 吉林油田利用废弃井站场建设15万千瓦风光项目,满足22%用电需求,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 [5] - 胜利油田CCUS项目通过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12%以上,同时实现碳封存与石油增产双赢 [6][7] - 传统油气产区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氢能管道输送等协同发展模式 [8][9] 新能源装机跨越式发展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突破60%,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同比翻倍 [12] -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年送电量超600亿千瓦时,滇西北—广东工程年送电超200亿千瓦时 [14] - 福建平潭海上风电场总装机111兆瓦,年替代10.38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28.38万吨 [15] 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 - 成都工业园屋顶光伏满足园区1/3用能,降低白天近50%尖峰负荷 [16] - 上海社区光伏健身器与充电长椅实现绿电共享,济南小区车网互动让电动汽车参与电力调节 [16] - 风光大基地建设同步开展生态评估,光伏园预留生态廊道,输电线路优先采用地下电缆 [17] 技术装备突破 - 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实现自主研制和大规模应用,代表国际电力装备最高水平 [13] -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投产,为深远海开发积累经验 [15]
上半年德阳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 这条上扬曲线含新量足
四川日报· 2025-08-12 14:49
德阳经济增速 - 德阳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速7 5% 与眉山并列全省第一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 9个百分点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4 4% [3] 主导产业创新 - 东方电机定子冲片绿色"无人车间"产能从9000余吨提高至15000吨 冲片人均产量提高超6倍 设计周期缩短40% [5] - 东方汽轮机燃机智慧制造基地实现叶片加工时间从3天缩短至6小时 燃烧器数字化生产线攻克6大关键技术 年产能可满足10台自主燃机配套需求 [5][6] - 德阳机械装备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 9% 其中国机重装 东方电机 东方汽轮机增速均超20% [7] 新兴产业提速 - 欣旺达德阳基地上半年出货量 产值均增长超200% 主产314Ah储能电芯 正推进第三条生产线投产 单款电池容量将达主流产品两倍以上 [8][9] - 亨通精密铜箔6微米锂电铜箔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00% 新增5000吨/年生产线近期投产 [9] - 德阳上半年推动77个项目开工 48个项目加快建设 94个项目竣工 实施60个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 工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实现"双20%"增长 [10] 产业链协同 - 建安机械与东方电机共建数字化车间 实现全流程无人化 效率提升30%以上 车间占地1700平方米可24小时连续生产 [7] - 东方汽轮机通过供应链协同提升燃机转子制造与整机装配能力 自主燃机整机年产能将进一步提升 [6]
电力“狂飙”里感受发展热度
中国能源网· 2025-08-11 14:36
刚刚结束的"酷暑"7月,全国电力负荷四次刷新纪录,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夏季 峰值显著提升。这不断上翘的曲线,不仅是高温炙烤下的民生需求写照,更是中国经济社会 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透过这条曲线,我们既能感知民生温度,更能洞察发展脉动,读懂中 国在能源保供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深刻实践。 电力负荷的攀升,是自然因素与经济活力的共振。今年入夏早、高温极端,18个省份日 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直接推高居民制冷用电,7月上半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 增长8.2%。但将负荷增长简单归因于"天热",显然失之偏颇。在"两重""两新"政策推动下, 制造业投资回升、国内需求扩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核心引擎。6 月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1.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3%,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8.6%,均大幅跑赢制造业平均增速;互联网数据服务业用电激增44.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4%,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增长13.0%……这些数据清晰表明,用 电负荷的攀升,本质上是产业升级的"电力叙事",是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有力印证。 负荷曲线的区域分化,折射出发展不平衡中的协 ...
电车变 "充电宝":车主零成本用车背后的能源革命
36氪· 2025-08-05 13:41
电力负荷与高温影响 - 武汉电网负荷达1704.8万千瓦,同比增长26.48%,创今年首个峰值[1] - 全国电网总负荷达14.65亿千瓦历史新高,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电网"爆表"[1] - 江苏电网90%负荷增量来自空调制冷[1] - 国家电网投入303亿元投产140项度夏工程,提升供电能力超3000万千瓦[2] 车网互动技术发展 - 车网互动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V2G,实现电动车与电网双向能量流动[3] - 成都车主通过V2G放电1小时赚取48元收益,净赚30多元[3] - 上海老旧小区由5辆新能源车临时供电7小时,放出260度电[4] - 深圳84个充电场站同步启动反向放电示范,覆盖创意园区、科技企业等场景[4] - 杭州出台V2G补贴政策,最高2元/千瓦时顶峰放电补贴[5] 电池技术进步 - 动力电池设计寿命至少3000次,实际使用寿命2000次[5] - 宁德时代2025年将推出循环寿命超1万次的钠离子电池[5] - 钠离子电池在-40℃极寒中仍能保持90%电量[5] - 深圳车主放电三个月后电池健康度仍显示100%[6] 行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蔚来3000多座换电站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点名表扬[6] - 上海特斯拉车主通过"低买高卖"每月可净赚500元实现零成本用车[7] - 深圳纯电动大巴单次放电150度,日放电目标1.5万度[8] - 国家电网通过特高压通道跨省输电电力超2亿千瓦[8] 政策与市场发展 - 国家电网首批9个试点城市推动电车反哺电网[7] - 杭州补贴政策旨在验证车网互动在电力系统平衡、清洁能源消纳方面的能力[7] - 随着政策推进和技术普及,支持V2G功能的充电桩将大幅增加[8]
西安咸阳机场通过“双碳机场”四星级评价现场审核
中国民航网· 2025-08-03 11:45
行业绿色转型 - 民航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重点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是落实国家环保战略、推动交通领域"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1] - 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2] - 民航业碳排放约占全国交通领域碳排放的15%,机场作为核心节点直接影响国家"双碳"目标进度 [4] 双碳机场战略意义 - "双碳机场"是国家"双碳"战略在机场场景的具体落地形态,通过能源结构转型、运营模式优化和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机场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2] - "双碳机场"串联航空飞行、地面服务等多环节碳排放,通过全链条减碳为民航业提供"节点突破"示范路径 [2] - "双碳机场"注重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将生态保护与运营减碳结合,实现"发展与环保"平衡 [2] 西安咸阳机场实践成果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过四星级"双碳机场"评价,成为民航业践行"双碳"战略标杆 [3] - 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构建多能互补供热、高效节费制冷系统,推动分布式光伏和综合智慧管廊协同 [3] - 数智化赋能方面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碳数据精准管控 [3] - 协同减排方面联动航空及地面服务等多环节构建减排网络 [3] - 技术创新方面探索行李分拣系统优化、冰蓄冷等新技术应用 [3] 双碳机场未来价值 - 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民航业从"被动减碳"向"主动创绿"转变 [4] - 作为西北地区核心航空枢纽,绿色转型将辐射区域交通、物流、能源等领域,推动"机场-城市-区域"生态协同 [4] - 贡献"可量化、可推广"的减碳方案,为国家实现"双碳"承诺注入民航力量 [4] 公司发展计划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将持续深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为国家环保战略贡献"民航智慧" [5]
山西联通"AI+网络安全"为煤炭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1 08:36
平台建设与定位 - 山西联通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AI+能源+安全发展体系 为煤炭产业升级提供动能 [1] - 平台是山西唯一垂直行业类智算中心 也是全国首个煤炭行业专属能源智算中心 [1] - 平台依托联通网络安全优势与算力支持 提供普惠化人工智能训练开发服务 [1] 技术能力与生态规模 - 平台提供64P专业智算服务能力 降低AI研发门槛与成本 [2] - 吸引超600家生态伙伴入驻 上架近1500件应用产品 [2] - 联通云统一智算平台包含维护/运营/管理/多云共生等模块 支撑算力稳定调度 [2] 应用成效与产业变革 - AI算法实现生产全流程管控 提升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2] - 通过云边协同机制与行业大模型 实现煤矿实时监控与智慧管理 [3] - 解决矿山数据孤立问题 促进行业数据共享与安全生态融合 [3]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矿山环境复杂制约智能化设备应用 平台提供统一算力解决全局管理难题 [2] - 传统矿山存在安全风险高/数据分散等问题 平台实现智能预警与协同控制 [3]
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 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1 05:26
公司创始与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于德翔39岁从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离职创业 带领20多人创办特锐德[2] - 2006年中标青藏铁路全线105个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 三个月内完成生产安装交付[2] - 2009年成为创业板第一家上市公司 股票代码300001[3] - 2014年成立特来电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开启二次创业[6]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研发国内第一台高可靠高海拔箱式变电站 应用于青藏铁路项目[2] - 创新研发中国第一套10kV高铁远动箱变 第一套35kV撬装移动式变电站 第一套110kV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等系列产品[3] - 2024年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3] - 特来电开创充电网技术体系 拥有1400多项专利及软著 攻克20项充电网核心关键技术[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营收104.85亿元 同比增长22.47%[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7.09亿元 同比增长91.42%[4] - 特来电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7亿元 2024年净利润提升至2.9亿元[8] 充电网业务发展 - 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数据网深度融合的新工业互联网[6] - 截至2024年底运营公共充电终端70.9万个 其中直流终端42.4万个[8] - 全年充电量突破130亿度 市场占有率24% 累计注册用户超3400万人[8] - 形成公交 公共 物流 园区 小区五张充电网建设布局[8] 国际化战略推进 - 电力设备解决方案推广至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9] - 2024年海外业务合同额8亿元 同比增长131.87%[9] - 2025年1月签署沙特国家电网7亿元高压移动变电站订单[9] - 15套132kV移动式变电站不到6个月完成生产交付 正常需3年[10]
先开辟产品再开辟市场 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革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1 05:02
公司发展历程 - 2004年39岁的于德翔从国家电网离职创办特锐德,开启箱式变电站领域的第一次创业 [1] - 2006年中标青藏铁路全线105个35千伏箱式变电站项目,三个月内完成交付 [2] - 2009年特锐德成为创业板首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01 [2] - 2014年成立特来电进军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开启二次创业 [4] - 2023年特来电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7亿元,2024年提升至2.9亿元 [7] - 2024年特锐德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 [3] 技术创新与产品突破 - 研发国内首台高可靠高海拔箱式变电站,填补国内多项空白 [2][3] - 开创充电网技术体系,构建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数据网融合的"新工业互联网" [4][6] - 拥有1400多项充电网相关专利和软著,攻克20项世界级核心技术 [6] - 开发智能预制舱式模块化变电站产品,应用于铁路、电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 经营业绩 - 2024年特锐德"智能制造+集成服务"业务营收104.85亿元,同比增长22.47% [4] - 2024年特锐德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91.42% [4] - 2024年特锐德海外业务合同额8亿元,同比增长131.87% [7] - 特来电2024年底运营公共充电终端70.9万个,市场占有率24% [7] - 特来电2024年充电量突破130亿度,累计注册用户超3400万人 [7] 战略布局 - 构建"五张充电网"覆盖公交、公共、物流、园区、小区等多场景 [7] - 计划构建全国最大能源数据平台,赋能1000家中小充电运营商 [7] - 沙特项目6个月完成15套132kV移动式变电站交付,创中国基建速度 [8] - 产品已推广至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将加大国际市场布局 [7][8] 行业影响 - 推动中国电力设备行业整体进步,成为箱式电力设备领域龙头 [3] - 解决中国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 [4] - 开创"低谷充电、高峰卖电"的智慧调度模式,实现能源交通融合 [5][6] - 支撑新能源发电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成为"双引擎" [6]
国家电网为啥不叫中国电网?从拉闸限电到外销,电力帝国崛起雄心
搜狐财经· 2025-07-25 20:18
电力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电力系统面临高温季节用电高峰挑战,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空调使用量激增[1] - 国家电网连续9年全球电力行业营收第一,2024年500强排名第三,但利润排名靠后[3] - 中国存在"南北两张网"问题,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分割导致资源无法最优配置[4] - 东部地区如广东2024年用电量达9121亿千瓦时,自身发电量仅6955亿千瓦时,缺口巨大[6] - 内蒙古等西部地区能源丰富,2023年通过特高压外送电力超过3000亿千瓦时[6] 电力体制改革与技术发展 - 2006-2007年单年新增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形成水火互济、风光互补的多元化电源格局[6] - 2025年将迎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10周年,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6] - 2024年前5月绿电交易量超22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近50%[6] - 国家推动年底前实现规则、品种、时序"三统一",闽粤联网工程已向华东输送20亿千瓦时绿电[7] - 特高压技术全球领先,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1100千伏直流输电系统[11] 国家电网国际化布局 - 海外业务横跨四大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希腊、巴西、秘鲁、智利等国运营电网[8][10] - 在巴西拥有亚马逊河流域特高压线路控制权,在葡萄牙负责全国90%电力调度[10] - 海外投资超过400亿美元,如巴西美丽山项目完全采用中国技术规范和设备[10][11] - 2022年巴西洪灾期间,通过跨洲线路从阿根廷调电120万千瓦缓解危机[10] - 马来西亚±500千伏海底电缆项目使当地停电次数从每月3次降至每年1次[11] 清洁能源发展与未来规划 - 2024年清洁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越火电,风电太阳能装机达14.5亿千瓦[11] - 2024年电网建设投资突破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11]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相当于3个三峡[12] - 西北和蒙古高原1/10面积铺设光伏可年发电1000万亿度,满足150年用电需求[12] - 中国电力弹性系数稳定保持在1.2,用电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11] 行业战略意义 - 特高压技术成为21世纪"新基建核武器",中国掌握全球电力标准制定权[11][14] - 电力网络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中国构建不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体系[14] - 从能源自给者转变为全球电力中枢,重塑国际能源秩序[12][14]
从“黑”到“绿” 山西鹏飞集团以氢能驱动能源革命
新华财经· 2025-07-25 11:50
公司转型战略 - 公司从1993年单一煤焦企业转型为拥有氢能全产业链的中国500强企业,完成"黑色能源"到"绿色动能"跨越式转型[1] - 2019年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率先布局氢能改革,定位为未来能源革命核心方向[2] - 提出"国家战略就是最大战略"的发展理念,将企业转型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深度绑定[1] 氢能产能与技术 - 鹏湾氢港产业园实现每天1.3万立方米焦炉尾气100%资源利用,氢气转化率达120%超预期,产出纯度99.999%[2] - 一期2万吨/年焦炉煤气制高纯氢项目2022年投产,2023年投运干熄焦余热发电制绿氢示范项目[2] - 研发全国首套250KW单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 研发与标准建设 - 与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及中科院合作,在氢能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3] - 牵头制定5项行业团体标准,参与工业氢/高纯氢等国家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规范化[3] - 联合中国移动建立AI工业智能实验室,打造全国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本质安全标杆[3] 应用场景拓展 - 2023年起投运氢能共享单车/公交/重卡等交通工具,车辆具备空气污染物吸附功能[4] - 构建零碳智慧物流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型[4] - 2024年开通晋津氢能重卡700公里零碳通廊,累计行驶4300万公里减碳2.7万吨[5] 行业地位 - 公司制氢能力处于全国前列,获批山西省氢能成果转化基地和关键技术中试基地[3] -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行业"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驱动山西向氢能产业高地转型[3] - 氢能重卡运输网络覆盖山西、陕西、河北等多地,形成规模化碳中和应用场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