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
搜索文档
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8:42
展会概况 - 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与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于13日开幕 策划6大展区和15场专题活动 吸引900多家企业参会 [1] - 大会搭建信息交互 资源对接和合作共赢平台 邀请知名院士 专家学者及多国使节 国际商协会参与政企对话和对接洽谈 [1] 产业合作与政策支持 - 陕西省贸促会与榆林共同筹划煤炭产业链国际合作圆桌会 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对接会等活动 促进务实合作 [1] -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完善能源领域政策体系 强化要素保障 优化政务服务效能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陕投资兴业 [1] 能源产业转型发展 - 以煤为基的能源化工和氢能新业态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 榆林市将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依托大院大所和高校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建设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三大示范基地 [2]
王晓在榆林市调研省“十五五”规划编制、稳增长、低空经济、安全生产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9-13 07:39
规划编制与产业发展 - 陕西省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聚焦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和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发展 [1][2] - 政府强调用好项目谋划"三张清单"和项目管理"四个一批"机制 强化全要素全周期保障以提升重点项目建设质效和投资综合效益 [2] - 持续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涉及榆能100万吨高端化学品材料项目和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 [2] 低空经济布局 - 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园和爱生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 提出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2] - 依托体系优势规范发展低空经济 将其作为新兴经济形态重点培育 [2] 企业项目进展 - 定边县塞雪粮油、正信铝业、中材科技及民用机场建设项目获政府调研指导 [2] - 延长气田采气二厂杨桥畔净化厂等能源项目被重点关注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2] 区域经济发展 - 通过重点项目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包括定边县和靖边县的工业与能源项目 [2] - 榆神工业区成为高端化学品材料项目重要载体 助力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做强做优 [2]
华北15强城市GDP洗牌:唐山第3,邯郸反超太原,吕梁增速近20%!
搜狐财经· 2025-09-12 12:33
区域经济总量与增长 - 2025上半年华北15强城市GDP总量突破7.8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1] - 吕梁GDP增速达19.8% 鄂尔多斯增速18.2% 包头增速15.6% [2][3][13] - 北京GDP总量1.98万亿元 天津1.14万亿元 唐山4208亿元 邯郸3126亿元 太原3103亿元 [2][3][16] 城市经济格局分层 - 第一梯队为北京和天津组成的万亿级城市 [3] - 第二梯队为唐山 石家庄(3682亿元)等5座3000-5000亿级城市 [3] - 第三梯队为8座2000-3000亿级城市 [3] - 7座城市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 4座城市增速低于4% [3] 唐山产业升级与港口经济 - 首钢京唐公司高端汽车板生产线达每分钟12吨 供应北京奔驰和天津长城 [4] - 河钢乐亭氢冶金项目实现每吨钢二氧化碳减排50% 带动钢铁产业利润增长22% [4] - 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 40万吨级矿石码头船舶接卸量同比增长30% [4] - 承接京津转移项目超200个 北京巴威装备制造基地年产高端锅炉突破千台 [6] - 中车唐车公司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产能提升至每年150标准组 [6] 邯郸制造业与物流协同发展 - 长城汽车蜂巢发动机项目每90秒下线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 [9] - 邯郸钢铁集团高端冷轧产品附加值提升40% 带动制造业税收增长18% [9] - 邯黄铁路年运力提升至5000万吨 邯郸机场物流成本下降15% [11] 吕梁能源转型与新兴产业 - 美锦能源公司每小时生产2000立方米氢能 供应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 [13] - 东义集团镁铝合金新材料应用于C919大飞机制造 [13]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7% [13] - 孝义市千万吨级焦化产业园实现废水零排放 煤焦油深加工延伸至碳纤维材料 [15] - 柳林县煤矿智能化改造提升采煤效率30% [15] 区域竞争态势 - 邯郸GDP反超太原23亿元 [2][12] - 石家庄与保定GDP差距不足百亿元 [3] - 鄂尔多斯GDP增速19.2% 包头增速15.6% [16] - 太原GDP增速为-3.88% 长治增速-2.7% [18]
赛晶科技:柔性输电业务和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协调发力造就35%的增长
中金在线· 2025-09-11 11:10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 全球能源系统加速电气化与智能化转型 特高压输电 新能源发电 储能系统成为核心场景 [1] -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多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电网骨干网架加速完善 [1] - 高端IGBT及SiC产品供应仍以国外为主 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准 下游国内市场国产化替代潜力巨大 [1] 财务表现与业务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8.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5.5% [2] - 输配电领域营收4.6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 柔性输电业务销售收入2.9亿元 同比增长123% [2] - 工业和其他业务收入3.56亿元 同比增长57% 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同比增长108% [2] 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势 - 是国内特高压直流输电用阳极饱和电抗器唯一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 成功打破ABB 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垄断 [2] - 干式直流支撑电容器性能可对标国际领先水平 在甘浙项目国产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62.5% [3] - 在华能玉环2号海上风电项目成为独家国产供应商 实现核心部件100%进口替代 [3] 半导体领域布局 - 2025年发布m23 1400V 100A SiC MOSFET 展示采用第七代精细微沟槽技术的i23系列芯片 [3] - 拥有ED模块 EP模块 ST模块 FP模块 TF模块等多种模块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3] - 收购湖南虹安补齐SiC外延环节 实现产业链整合 [3] 战略定位与产业协同 - 业务版图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共振 覆盖光伏逆变器 储能系统 特高压输电 新能源发电四大核心场景 [4] - 形成"多点突破 精准卡位"的产业布局 参与重塑行业规则 [4] - 在特高压 新能源 储能三大应用场景深度绑定 成为能源转型链条关键力量 [4]
我国光热发电加速商业化需降本增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11 08:37
行业定位与战略意义 - 光热发电是能源革命的战略支点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 [1] - 具备清洁可再生、灵活可调、电网友好的三位一体独特价值 [2] - 作为风光规模化发展的压舱石和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 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 2016年国家核定光热发电标杆上网示范电价为每千瓦时1.15元 并启动首批20个示范项目 [2] - 2023年国家能源局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要求结合沙漠戈壁荒漠基地尽快落地项目 [2] - 2025年施行的《能源法》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光热发电 从法律层面明确其定位和发展模式 [2][3] 装机规模与产业基础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38.2兆瓦 占全球总装机10.6% [2] - 产业链单位约44万家 其中国有企业1.4万家 民营企业42.1万家 [4] - 实现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产业链 [4][5] 技术创新突破 - 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包括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RT86大槽集热器等 [4] - 推出350MW三塔一机大规模独立光热电站方案和高低位熔盐储罐+短轴泵技术方案 [4] - 关键设备部件全部国产化 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4] 成本目标与发展路径 - 当前平准化度电成本0.8-0.9元/千瓦时 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实现0.4元/千瓦时电价 [1][7] - 需通过规模化效应提升经济性 构建技术-标准-市场生态推动平价上网 [7] - 建议采用政策补贴+碳市场双轨收益路径 通过CCER项目将环境收益纳入回报结构 [7] 发展机制与协作需求 - 呼吁政策协同机制 包括超长期国债支持、容量补偿机制等市场机制 [7] - 需引入优选机制支持技术先进性的大容量项目 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7] - 要求行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精诚协作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8]
海风海缆数据库分析解读 - 能源革命
2025-09-03 22:4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海上风电及海缆领域 涉及深远海风电项目发展 政策支持及市场招标交付动态[1][2][3] * 主要公司包括东方电缆 中天科技 亨通光电 东软 大金重工等海缆及主机厂企业[1][2][3][7][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三季度海上风电交付量显著提升 东方电缆存货和合同负债数据印证大规模交付趋势 主机厂预期下半年交货量远高于上半年[1][3] * 上半年国内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0%至2.49吉瓦 主要因去年四季度低基数及海南项目延后 广东山东项目受补贴递减影响减少[6] * 今年风电装机量预计超8吉瓦 有望达10吉瓦 市场保守预期6-8吉瓦 但仍较去年4吉瓦增长50%-100%[9] * 深远海风电项目加速推进 浙江Z15厂址500千伏直流海缆招标启动 总价值约16.5-17亿元 预计由东方电缆和中天科技分得[2][16] * 500千伏交流海缆订单占比将大幅提升 下半年多个大型订单集中在广东阳江汕尾地区 东软和中天获取概率最大[11] *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增加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财经小组会议 自然资源部部长署名文章等均提出发展海上风电[17] 其他重要内容 * 目前已明确并网2.55吉瓦项目 其中1.8吉瓦来自海南 另有8.3吉瓦项目已开工 包括江苏大丰 玉环2等[7] * 江苏项目要求9月30日前全容量并网 但青洲五等大项目或延迟至明年 广东因补贴政策年底与明年并网无显著差异[8] * 东方电缆国内待交付订单79亿元 中天科技58亿元 待招标项目总额174亿元 未来两年交付能力充足[14] * 深远海风电项目总量达42.62吉瓦 浙江Z15厂址示范项目进展最快 导管架 风机和海缆明年形成交付[16] * 市场对招标预期疲惫 需业绩端表现或长期规划增强信心 三季度业绩可能形成催化效应[15][18]
中国汽车人,你为什么没钱?
36氪· 2025-09-02 11:09
汽车行业价格战现状 - 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降价1万元至25.95万元 [3] - 7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3.5%达近期低点 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3][17] - 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82.6万辆 同比增长6.3% [6] 价格战政策与市场反应 - 国家提出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以控制车企账期 [6] - 彭博社报道前20大汽车品牌7月折扣力度未显著减弱 [8] - 7月17款车型降价 燃油车占7款 纯电动车占7款 [10] 降价车型数量趋势 - 2025年1-7月累计降价106款车型 较2024年同期147款减少41款 [12][13] - 燃油车降价28款 同比减少21款 插混车降价20款 同比减少5款 [13] - 纯电动车降价46款 同比减少8款 [13] 具体车型折扣情况 - 比亚迪秦PLUS折扣率9.6%~12.5% 岚图梦想家折扣率4.7%~15.2% [14] - 小米SU7综合补贴后优惠4.2-4.6万元 标准版实际价17.83万元 [16] 行业利润与经营压力 - 7月汽车行业收入8275亿元同比增长5% 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17% [17] - 2025年1-7月行业利润率4.6% 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9%的利润率 [19] - 丰田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率9.5% 显著高于中国行业水平 [19] 产业链受损情况 - 上半年超1200家4S店濒临倒闭 27.5%经销商完成销量目标 [20] - 2024年全国4400家4S店退网 行业亏损比例超50% [20] - 整车企业账期延长 华东华南小型供应商大规模关门 [20] 产品结构盈利变化 - 燃油车成为部分车企盈利主力 如上汽通用重点经营别克GL8 [21] - 奔驰/宝马/奥迪7月平均售价回升 因成本转移至终端 [22] - 2025年7月单车利润1.2万元 低于2024年同期1.5万元 [21] 价格战根本原因 - 全球经济下行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不振 [26] - 汽车产业作为核心杠杆承担维持就业和流动性的压力 [26] - 技术革命瓶颈制约全社会发展速度 [30]
半导体行业最后的明珠正破土而出!闻泰科技净利猛翻3倍,现金流大涨61%
格隆汇APP· 2025-09-01 18:56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53.41亿元,归母净利润4.74亿元,同比上升近2.2倍,扣非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上升237.36% [1][2] - 半导体业务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毛利率37.89%,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净利润12.61亿元,同比增长17.05%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2.61亿元,同比大增61.28%,投资活动现金流由负转正,融资现金流净额良性流出 [3] 战略转型进展 - ODM业务境内资产已完成交割,境外部分持续推进,预计三季度或四季度通过确认投资收益冲回前期亏损 [2] - 财务报表首次以纯半导体业务身份亮相,资源全面聚焦半导体赛道 [1][2] - 现金流健康度提升与业务聚焦形成共振,为半导体持续投入打开空间 [3] 半导体业务动态 - 第二季度半导体收入41.14亿元,净利润6.83亿元,环比第一季度的37.11亿元和5.78亿元持续改善 [4] - 下半年半导体收入有望在上半年基础上进一步环比增长,在手订单支撑延续增长趋势 [1][4] - 中低压MOSFET、逻辑与保护器件保持全球第一或第二份额,高压GaN器件已搭载于吉利-雷诺合资动力总成 [5] 产能与技术布局 - 临港12英寸车规晶圆厂通过全球头部Tier1客户VDA6.3审核并导入量产,德国汉堡SiC/GaN产线预计年底通线 [5] - 1200V车规级SiC MOSFET将于下半年向海内外头部车企出货,高压器件单颗价值数倍于传统产品 [5] - 工艺由8英寸向12英寸迁移,为长期毛利率扩张提供空间 [5] 市场与需求驱动 - 中国区汽车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30%,单车芯片用量显著上升且持续增长 [6] - AI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提升推动48V热插拔系列送样北美云厂商,MOSFET价值量较传统服务器大幅提升 [6] - 光伏、储能、充电桩需求爆发推动高压直流场景对SiC二极管和MOSFET形成刚性需求 [6] 行业竞争地位 - 安世半导体位列全球功率器件第三(中国第一),客户覆盖欧美、日韩及中国一线车企 [6] - 临港产能落地使公司直接对标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巨头,抢占Tier1客户转单红利 [6] - GaN与SiC产品组合及工艺平台迭代速度领先国内同行,形成专利与Know-how双重壁垒 [6]
液冷近期观点更新及浸没式方案展望 - 能源革命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数据中心液冷热管理行业,特别是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相关的领域[1] * 涉及的公司包括海外云厂商(谷歌、微软、Meta)、芯片供应商(英伟达)、台湾集成商企业以及中国大陆的液冷企业(申菱环境、同飞股份、英维克、曙光数创)[2][3][9][10][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驱动因素与规模 * 数据中心功率密度提升是液冷核心驱动力,当机柜功率密度达到3千瓦以上时需要从风液混合向全液冷方案迭代[4] * 液冷能显著降低PUE(电源使用效率),数据中心能耗中43%用于散热和冷却[4] * 全球液冷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和2027年分别达到800亿和1,400亿元人民币[6] * 近期市场催化因素包括海外云厂商2026财年资本支出指引清晰化,以及英伟达GB300机柜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放量加速[2] 技术方案与成本 * 液冷系统分为一次侧(负责制冷)和二次侧(负责机房内散热),核心设备包括冷却塔、冷水机组(占一次侧成本40%-45%)、CDU和冷板[5] * 冷板式方案目前占据主导地位(渗透率80%-90%),兼容性高技术成熟,但散热效果一般;浸没式(静默式)方案散热效果更佳,但存在漏液风险和环保问题,成本更高[1][7] * 英伟达GPU200机柜采用风液混合方案,而GPU300及未来Rubin系列将采用全液冷方案,RUC系列机柜功耗是NVL72的四倍,推动浸没式方案发展[4][14] * 冷板式方案成本约每瓦6-8元人民币,浸没式方案因增加高价值量冷却液,成本贵50%以上,达到每瓦10元左右[7][8] * 单个机柜冷却液成本约为几十万人民币(基于近1,000升冷却液,每升价格400-500元人民币)[8]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英伟达GB300机柜冷板方案精细化,每个GPU配备小冷板,整体用量超100块,使得每个机柜冷板价值超过25万元人民币[2] * 全球液冷材料需求增长,台湾集成商产能瓶颈使得需求向大陆企业转移,大陆企业通过直接或代工方式切入海外市场[2] * 国内液冷企业(如申菱环境、同飞股份)从其他温控行业转型,在二次侧CDU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并逐步延伸至全链路解决方案,半年度业绩表现亮眼[3][9] * 国内优秀CDU企业(如英维克)有实力扩展海外业务,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后年,国内头部企业将在海外市场实现较高增长[10]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细节与趋势 * 浸没式液冷分为单向(通过低温冷却液吸热)和双向(将设备浸没在低沸点冷却液中通过沸腾吸热),单向目前占比较大[11] * 冷却液主要分为碳氢类、有机硅类和氟碳类(电子氟化物)[12] * 氟碳类化合物(如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烯烃)不易与电子元器件反应且防火性好,但存在环保问题(如温室效应),国产绿色环保电子氟化物技术逐步成熟[12][13] * 浸没式方案中94%的份额由氟化物细分产品(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烯烃)占据[13] 风险与机遇 * 浸没式方案存在漏液风险,氟化物制剂需解决绿色环保问题(例如3M公司比利时工厂因环境法规收紧无限期关闭)[7][12] * 短期投资机会关注认证通过、定点订单及海外项目业绩释放;中长期关注新供应商格局、新项目增量和技术发散[14]
中国这波打击,是真的史无前例的狠,难怪美国要发疯
搜狐财经· 2025-08-31 18:13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种能源输出方式,比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更具韧性。原因有两点。第一,石油是"鱼",光伏是"渔"。光伏产业依赖的不仅是资源,而是 高度复杂的制造能力与产业链整合。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到组件,中国建立了完整而高效的供应体系,保证了低成本和高质量的生产。这种体系不是任 何国家都能轻易复制的。第二,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它不会像石油一样越用越少。买家一旦安装光伏系统,就相当于拥有一座可运行二十多年的虚拟油 田,而且几乎无需后续燃料支出,能源自主性远超石油。 这一模式让中国创造了人类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个国家同时是制造业最强国与能源输 出大国。过去的三百多年里,工业强国与能源强国从未在同一国家出现。德国、日本、韩国都是制造业强国,但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而中东、俄罗斯虽然 能源富足,却工业能力不足。美国则更典型,在工业高速发展时期从未成为能源净出口国,直到产业逐渐去工业化之后才依赖页岩油重回能源出口大国。 而中国却打破了这一悖论,凭借制造业实现能源净输出。 这不是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禀赋,而是技术进步、产业链整合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新型能源权力格 局。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占据全球八成产能。可以说,这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