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昭衍新药做LP,投了一只种子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8-31 08:50
公司投资动态 - 昭衍新药或其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参与设立深圳市倚锋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 该基金总募集规模为12750万元人民币 [2] - 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倚锋资本和倚锋明远 重点投资于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2][3] 合作方背景 - 倚锋资本自2012年起专注生物医疗产业投资 投资团队由生物医药专业博士组成 连续多年被评为深圳市十佳创投机构 [2] - 倚锋资本投资组合涵盖微芯生物 前沿生物 亚盛医药等境内外企业 其中拨康视云 微芯生物等14家成员企业已实现IPO [2][3] 公司基本情况 - 昭衍新药成立于1995年 是专业药物研发服务外包企业(CRO) 总部位于北京 在国内外设有11家子公司 拥有2500余人专业技术团队 [3] - 公司为A+H股上市企业 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 [4]
关注未知 耐心布局 携手陪伴——江苏未来产业演绎发展“三重奏”
新华日报· 2025-08-31 07:21
核心观点 - 江苏省未来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核心企业超3000家 合计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 [1] - 通过"10+X"未来产业体系构建 聚焦原始创新与跨领域协同 推动生物制造、量子计算、商业航天等前沿技术突破 [2][3][4] - 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多方协作 建立18家未来产业研究院及5家数据产业联合体 加速技术转化与生态构建 [4][6] - 金融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计划一年内投放未来产业贷款不低于100亿元 三年年均增速不低于20% [7][8] 产业发展规模 - 2024年全省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000家 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 [1] - 21个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核心企业营收达4236.6亿元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23家 科创企业463家 [6] - 未来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1.3万件 授权量11.3万件 其中5个领域申请量全国第一 [7] 技术创新突破 - 真迈生物研发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 获全球专利500余项 与50多个国家500多个伙伴合作 [2] - 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研制1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实现自主可控百比特量级突破 [2] -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火箭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发动机成本降低至80% [2][6] 产学研协同机制 - 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原创性成果 60家成员组成省实验室联盟 [4] - 18家未来产业研究院覆盖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等领域 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4] - 清华大学盐城中心实施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项目 推动CO₂资源化利用 [4] 区域产业集群 - 南京江北新区集聚40余家细胞基因企业 构建检测、药物、治疗全产业链 [5] - 苏州相城区联合近百家单位形成量子科技产学研生态体系 [6] - 常州武进区超50家涉氢企业覆盖制氢、储运等全链条环节 [6] 金融与政策支持 - 江苏农商银行推出三款专项贷款产品 三年内贷款年均增速目标20% [7] -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累计规模达1749亿元 含产业专项基金1069亿元 [8] - 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优化全生命周期政务支持 [8]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 - 发布未来产业标准十大案例 覆盖第三代半导体、零碳负碳等领域 [7] - 专利导航模式赋能产业 全链条服务推动技术落地 [7]
最高单体支持1亿元!海淀发布高质量孵化器新政
搜狐财经· 2025-08-30 15:00
政策核心内容 - 海淀区发布高质量孵化器专项政策 采用分级分类机制支持孵化器发展 包括高质量引领型和高质量培育型两类 [1][3][4] - 高质量引领孵化器每家每年最高支持2000万元 支持周期3-5年 单个孵化器累计最高支持1亿元 [3] - 高质量培育孵化器根据运营效果给予后置支持 每家最高支持200万元 [3] 政策主要特征 - 支持分级分类提升能级 高质量引领型重点引进培育高能级和专业孵化器 高质量培育型推动存量孵化器提质增效 [4] - 支持孵化模式创新与全链条赋能 鼓励从技术创新源头介入 采用创造项目方式孵育早期颠覆性项目 [4] - 支持硬科技孵化与未来产业培育 聚焦人工智能 医药健康 具身智能 集成电路等领域 支持超前孵化模式布局商业航天 光电子 量子等未来产业 [5] - 支持人才引聚与全球生态打造 建设全球科创人才交流枢纽 鼓励多元化主体建设具有全球视野的孵化器 [6] 实施安排与现状 - 2025年专项申报截止时间为9月24日 专家团队进行资质认定 评审工作10月底完成 支持资金年底前拨付到位 [6] - 海淀区目前拥有各类优质孵化器193家 国家级和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7] - 政策旨在构建全球一流创新孵化生态 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注入核心动力 [4][6]
瞄准中国“未来产业” 海内外企业深耕草原“绿”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4:59
内蒙古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 - 内蒙古煤炭产量占全球1/8 稀土储量占全球2/5 牛奶羊肉牛肉羊绒产量及2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1] - 陆上风能资源居中国第一 被誉为中国矿藏粮仓和世界稀土之都[1] - 2024年新能源装机 发电量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绿电交易规模均居中国第一 绿氢产能占比达44.8%[3] 国际合作与贸易成果 - 2023年内蒙古与美国30余家企业签约协议金额约4亿元 2024年贸易展洽会达成3亿元合作项目[3] - 中蒙博览会签约总投资金额达652.94亿元 重点合作项目包括120万千瓦风电基地 算力小镇及5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 - 香港资方投资8000万元建设万里茶道数字交易服务平台 涵盖文化旅游 新能源交易 文化传播和对外贸易[5] 外贸与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内蒙古外贸总值突破2000亿元 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9.6% 新能源装备等新三样出口增长50%[7] - 口岸货运量突破1.2亿吨居中国首位 过境中欧班列占中国近半数[7] - 国家支持内蒙古加强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 低空经济 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国际合作[7]
广东将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秋季招聘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0:23
招聘活动规划 - 2025年9月中下旬启动N城联动秋季招聘 组织超1万家用人单位进入全国超100所重点高校开展招聘[1] - 年底前在深圳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 组织超1200家重点用人单位并提供超5万个优质就业岗位[2] - 同步开展公务员考录 选调生专项招录及事业单位招聘等政策性岗位吸纳计划[2] 产业与人才需求聚焦 - 招聘岗位重点针对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突出人工智能 机器人 集成电路 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 - 发动科技领军企业 链主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现场参聘 提供年薪30万元以上和50万元以上的优质岗位[1] - 每场招聘聚焦高校优势专业精准匹配岗位 强调供需对接效率[1] 政策实施背景与成果 - 2025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7月中旬已提前实现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目标[2]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试运行
人民日报· 2025-08-29 05:50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方案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系统部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1] -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 [1] - 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 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1] 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 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 [1] - 教育部近年推动高校新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生物育种、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轨道车辆智能运维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 [1] - 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 加快教学内容迭代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1] 存量学科专业优化与调控 -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 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1] - 优化招生计划、资源配置、需求分析、专业预警等调控工具 2023年以来支持高校增设博士点1064个、硕士点2258个 [1] - 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高职专业点1.2万个 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1] 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建设 - 健全供需对接机制 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 [2] - 平台整合共享各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资源 重点构建动态供需大数据查询分析等6个功能版块 [2] - 平台已完成基础建设和数据整合工作 进入试运行阶段 [2]
未来几个月的就业市场数据将成为美联储决策的关键|宏观晚6点
搜狐财经· 2025-08-28 18:04
宏观要闻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公布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 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 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 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 商务部将打出扩大入境消费"组合拳"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商务部将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会同相关 部门开展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离境退税政策落实落细。因地制宜优化退税商店布局,丰 富商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商务部将指导各地持续打造"购在中国"标志性活动,组织更多丰富 多彩的消费促进活动,创新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场景。让更多外国友人和中国居民一起感受"购在中 国"的独特魅力。 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 ...
助力济南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起步区规划建设山东未来产业园
齐鲁晚报网· 2025-08-28 11:1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落地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包括中科系院所和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1] - 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济南基地并落地国际首台高空模拟细分领域试验平台装置 [1] - 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实现医学影像和工业检测领域关键部件国产化与产业化 [1] - 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山东大学共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并启动绿色科技元宇宙发布空间建设 [1] 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 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2家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 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74家 [1] - 累计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 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持续提升 [1] - 引入院士团队2个 新增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5人 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580人 青年人才4000余人 [1] 未来产业布局 - 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及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 规划建设5200亩山东未来产业园 [2] - 构建从源头创新到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空间载体 助力形成未来产业先导区 [2]
让“技术想象”加速变“产业实景”!山东6个未来产业加速园亮相
齐鲁晚报· 2025-08-27 11:36
项目遴选背景 -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2025年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项目遴选工作 通过自愿申报 各市初审推荐 专家评审等环节确定最终名单[1] 入选项目概况 - 共有6个加速园入选2025年山东省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项目名单 涵盖人工智能 空天信息 智能机器人 元宇宙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多个未来产业领域[1][3] 具体项目详情 - 济南高新区人工智能加速园聚焦人工智能领域 公共服务项目包括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科创孵化公共服务平台[3] - 崂山区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加速园主导方向为人工智能 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包括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智慧化提升项目 崂山区人工智能科产融合赋能中心项目和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项目[3] - 海阳市航空航天未来产业加速园属于未来空间领域 主导方向为空天信息 核心公共服务项目为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智算中心[3] - 邹城市智能机器人加速园属于未来制造领域 主导方向为智能机器人 公共服务平台为邹城市机器人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3] - 潍坊高新区元宇宙加速园属于未来信息领域 主导方向为元宇宙 建设元宇宙产业链孵化服务综合平台[3] - 威海临港区空天(新材料)产业加速园属于未来材料领域 主导方向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核心项目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共享中试基地及产业化项目[3] 未来产业战略定位 - 未来产业被定义为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后天的支柱产业 山东优先发展人工智能 "元宇宙+" 生命科学等8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4] - 山东计划到2025年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 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应用场景 重点企业和领军人才[4] 加速园功能定义 - 未来产业加速园是依托各类开发区 以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集聚发展载体 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3] - 加速园作为孕育未来产业的"创新苗圃" 为山东未来产业提供核心孵化载体 加速技术想象向产业实景转化[3]
“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39
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具有强溢出带动性和"头雁"效应 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1] - 作为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 人工智能重构产业发展底层逻辑 通过通用技术赋能推动产业结构在存量和增量维度协同演进与高级化跃迁 [2] 存量革新:赋能传统产业 - 通过"人工智能+生产制造"构建高效智能生产体系 部署工业传感器和物联网平台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 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线参数和缺陷检测 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和质量管控水平 [3] - 深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打造灵活产业模式 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数据闭环 消费端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需求 供应链智能算法动态调配库存物流 提升库存周转率和柔性生产能力 [4] - 推动传统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服务型转变 实现"产品+服务"双轮驱动转型升级 完成从产品输出向服务输出的价值链跃迁 [4] 增量突破: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人工智能是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抓手 加速新科技革命演进 推动增量资源质效升级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6] -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通用目的技术领域 突破高端芯片、机器学习算法、智能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 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机制 [7] - 推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融合 挖掘应用场景 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和优化服务模式 [8] - 引导人工智能赋能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 建立创新孵化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风投对接一站式服务 [8] 产业融合与生态构建 - 以"人工智能+"打破产业边界 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技术协同融合 传统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 新兴产业前沿技术为支撑 构建跨产业技术协同网络 [9] - 激活资源价值推动要素联动融合 传统产业海量场景数据与运营经验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基础 未来产业前沿要素反哺提升传统产业要素利用效率 [10] - 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共生融合 传统产业提供落地场景与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连接技术供给与需求 未来产业提供前沿技术引领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协同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