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

搜索文档
产业西进链动千亿投资 四川将举行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15:22
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概况 -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将于5月8日至10日在成都举行,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 [3] - 活动以"共享战略新机遇,同筑圈链新生态"为主题,包含重点企业座谈、重要嘉宾会见、开幕式等综合活动 [3] - 围绕8个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组织专题对接活动,包括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产业、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等 [3] 活动筹备情况 - 目前已收到1000余家企业的参会报名信息 [3] - 省外有转移意向的产业项目超过300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 [3] - 较去年活动项目数量增加一倍以上,投资额增长超七成 [3] 四川省招商成果 - 今年以来四川省各市(州)累计开展小分队拜访等活动700余次,组织省外产业推介活动超过40场 [1] - 已收集《四川省招商引资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机会清单》重点项目100余个,总投资额超5000亿元 [3]
没想到现在二线城市,起势这么猛
虎嗅APP· 2025-04-28 21:35
核心观点 - 一二线城市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强二线城市如成都、合肥、贵阳、重庆、武汉、宁波等通过差异化优势实现快速崛起,部分领域已超越一线城市[4][5][6][7][9][10][115][116] 城市发展分析 成都:楼市与产业双驱动 - 楼市表现:2024年一二手成交双双全国销冠,2025年一季度月均成交2.9万套超越上海;新房单价突破16.98万/平,2025年3月金融城交子馒华项目创单价纪录[13][16][18] - 土地市场:2025年3月底楼面价从1月3万跃升至4万+,开发周期压缩至2个月[20][21] - 产业优势:平原地理条件降低开发难度,产品力驱动市场(如麓湖项目2024年占据4000万级市场),形成四代宅等领先产品[23][24][26][27][31] - 人口辐射:常住人口2140万,辐射西部1.3亿人口;2024年外地购房占比超30%,其中川外占10%[34][35][37][39] 合肥&贵阳:人口回流典范 - 合肥表现:2024年常住人口突破1000.2万,增速1.51%超广深;2022年净流入24万大学生,农民工回流120万[53][54][57] - 产业布局:中科大+京东方+蔚来组合形成科技产业生态,2025年Q1汽车产量76.17万辆居全国第一[60][61][62] - 贵阳路径:大数据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贵安新区聚集宁德时代、华为等龙头企业,创造本地就业机会[63][64] 重庆:消费市场跃升 - 经济数据:2024年社零总额反超上海,县域经济贡献显著(4个县级单位进入TOP10,永川区增速5.5%)[67][72][73] - 消费创新:解放碑商圈试点"即买即退税",奢侈品销售增长52%;荣昌区"卤鹅经济"带动线上销量增长105%[70][76] - 结构变化:2025年1-2月乡村市场零售额增速4.2%高于城镇3.1%[74] 武汉:产业转移枢纽 - 企业迁移:2025年1-2月净迁入企业296家全国第一,全年跨省市迁入5701家,吸引小米、华为等设立第二总部[83][85][86] - 区位优势:光谷光电子产业规模全球第一,覆盖全国50%市场份额;120万大学生人才储备[90][91] - 成本优势:中部土地及用工成本较东部低30%-40%,政策倾斜力度大[91] 宁波:制造业隐形冠军 - 经济基础:2024年GDP达18148亿元,舟山港年吞吐量13.77亿吨连续16年全球第一[97][99] - 产业深度:384家重点企业中110家市占率全球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前五[100] - 商业基因: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37位甬籍企业家上榜,22家企业总部设在宁波[110][111][112] 发展模式总结 - 差异化路径:成都靠产品力+人口辐射、合肥贵阳抓产业机遇、重庆深耕县域消费、武汉承接转移、宁波专注制造业[23][59][78][82][103] - 关键指标对比:合肥汽车产量超广东、成都房价比肩上海、重庆社零超上海、武汉企业迁入量第一[62][16][67][83] - 人口结构变化:强二线城市人口增速普遍超1%,一线城市出现负增长(上海减少7.2万)[45][48][53]
能否终结数百年产业转移史,这是人工智能的一场“大考”
观察者网· 2025-04-28 09:19
全球产业转移历史 - 全球生产中心转移与海权变动密切相关,东亚曾是全球产业核心,宋元明时期尤为突出 [2] - 欧洲通过大航海时代建立新贸易生产中心,先后由葡萄牙、荷兰、英国主导,19世纪末转移到美国东海岸,二战前转移到西海岸 [2] - 二战后生产中心向日本转移,后扩散至亚洲四小龙,1992年后中国吸引产业中心至长三角和珠三角 [3]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 - 人工智能可能终结因要素价格上涨导致的产业转移历史,中国通过"黑灯工厂"等自动化技术减少对人工依赖 [4] - 2012年起部分制造业向越南、印度转移,主要由苹果、亚马逊等跨国产业链及台资、韩资推动 [4] -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可打破"升级+转移"模式,维持中国制造业核心地位 [5] 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竞争 - 语言大模型底层是价值观,图形大模型底层是审美,视频大模型底层是叙事和话语权 [9][11] - 掌控大模型主导权等于掌握全球意识形态主导权,中美竞争涉及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权 [12] - TikTok算法独立性打破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特朗普借助其对抗民主党叙事 [13] 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 - 大数据与AI可简化反腐流程,通过实名制数据筛选高风险人员 [13] - 政务大模型推动政府治理扁平化,加速领导意图贯彻基层 [14] 科技意识形态分野 - 美国"右翼加速主义"以精英为中心,主张通过AI和脑机接口创造"超人"统治阶层 [17] - 中国"中左翼加速主义"强调科技向善、资本兼顾伦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科技 [18][19] - 全球三大意识形态竞争:衰落的新自由主义、右翼加速主义、中国民本主义 [21][22]
湖南引力场丨新兴产业“县域深耕”的共生法则
搜狐财经· 2025-04-27 21:13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 体系,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4月24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引力场——产业转移中的湖南"链"接术》系列报道,讲述湖南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跃迁升级的故事。本期,关注 新兴产业如何与县域经济共生共荣。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永州、长沙报道 3月29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专场对接会在长沙举行。会上,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电动工程车双电机智造基地及绿电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被重点推 介。 这座曾因"四不靠"(不通江达海、无高铁通达、水运航空空白、远离中心城市辐射)而饱受区位之困的县域,曾长期面临工业底子薄、产业配套弱的"先天 不足"。 "江华毗邻大湾区,物流成本低,而且政府的服务非常周到。"陈金龙回忆道,"我们提出机器设备的搬迁和安装需要费用支持,县里很快就给了回复,并帮 助解决了问题。"正是这种贴 ...
有机颜料出口冠军信凯科技成功上市,年营收超14亿,持续拓展高附加值赛道
梧桐树下V· 2025-04-17 20:58
公司上市表现 - 信凯科技于4月15日登陆深交所主板,发行价12.80元/股,首日开盘报51.00元/股,涨幅近300%,总市值达49.50亿元 [1] - 公司募资2.99亿元,主要用于研发中心及总部建设,以强化技术研发能力 [1] 行业地位与全球化布局 - 信凯科技连续九年蝉联国内有机颜料出口冠军,全球市场占有率2020-2022年分别为2.71%、3.39%、3.11% [4] - 公司境外收入占比约85%,业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89个有机颜料及相关化学物质的REACH注册 [2] - 客户包括DIC株式会社(全球最大颜料供应商,年销售超50亿元)、富林特集团、盛威科集团等国际巨头 [3]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4.17亿元,同比增长32.55%,扣非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26.05% [3] - 2024年下半年营业收入7.50亿元(同比+40.26%),营业利润7903.73万元(同比+54.67%) [4]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024年下半年1.09亿元,同比增长154.11% [4] 技术与供应链优势 - 公司拥有49项授权专利(含10项发明专利),参与29项标准制定(7项为第一作者) [5] - 构建"全球资源池+动态优化"供应链机制,可提供450多种规格有机颜料产品 [5][6] - 辽宁生产基地2024年投产,补充供应链资源,2024年上半年境内营收同比增长49.49%至9017.6万元 [11] 下游市场需求 - 有机颜料在油墨(占需求40%-50%)、涂料、塑料领域需求稳定增长 [7] - 中国油墨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907.6亿元(2020年553.5亿元,CAGR 13.7%) [7] - 全球建筑产值未来十年将增长85%至15.5万亿美元,推动建筑涂料需求 [10] - 全球塑料年产量超3.7亿吨,"以塑代钢"技术催生着色剂新需求 [10] 发展战略 - 把握全球产能向亚洲转移机遇(欧美年收缩40-50万吨产能) [11] - IPO募投项目聚焦研发能力建设,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