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资产管理

搜索文档
中环新能源携手蚂蚁布局RWA 打通“实业运营-碳资产管理”全链条迎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 2025-09-19 18:30
全球通证经济与新能源产业融合 - 实体经济是RWA的价值根基 通过绿色实体资产数字化打通传统资产与全球资本的连接 提升资产流动性 降低交易成本 增强信任机制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实体经济价值释放 [1] - 新能源资产通证化规模2025年较2024年增长120% 占比达到35% 成为非金融资产中通证化程度最高领域 [2] 中环新能源与蚂蚁集团战略合作 - 围绕新能源资产通证化 智能运营及绿证碳资产服务三大领域展开深度协作 [1] - 合作推动公司从重资产运营模式向数字资产管理者战略转型 [1] - 公司直接参与投资由蚂蚁发起或支持的海外新能源产业基金 协同遴选全球绿色能源资产 成为蚂蚁全球通证化战略中的资本与产业协同方 [2] 生态共建与资产数字化 - 光伏电站 零碳园区 综合能源站等绿色实体资产成为蚂蚁链上通证化的核心底层资产 [2] - 构建绿色实体资产-链上通证-全球资本的闭环 公司升级为数字化绿色资产提供者与管理方 [2] - 凭借行业领先低负债水平和稳健财务基础为资产通证化提供有力支撑 [2] 智能运营与效率提升 - 蚂蚁能源AI技术大幅提升发电与负荷预测精度 优化电网调度 降低弃风弃光率 预计提升电站收益率 [3] - 最大化虚拟电厂价值 智能协调分布式电源 储能系统和可控负荷 使资产从被动供电转变为主动盈利的智能节点 [3] - 显著降低运维成本 延长设备寿命 转化为更高EBITDA利润率 运营管理模式从人工经验升级为AI智能体驱动的精准决策体系 [3] 碳资产价值变现 - 通过物联网和AI实现自动化碳核算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4] - 智能化碳交易实时监控全球碳市场价格 最大化收益 [5] - 打造碳金融化平台 将绿证 碳减排量通证化 形成标准化高流动性绿色数字资产 开辟除电费外的第二收入曲线 [4] 商业模式战略转型 - 公司从卖电者向绿色能源资产管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估值逻辑向科技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靠拢 [5] - 应用端精细化管理聚焦多元化场景解决方案 深入挖掘市场机遇 [5] - 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 与欧盟 中东 非洲 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企业达成合作 海外建厂工作积极推进 [5] 未来发展战略定位 - 打造融合绿色能源实体 数字化技术 全球金融资本的闭环生态系统 [6] - 公司角色从重资产的建造者和运营商升级为轻资产的管理者和价值整合者 [6] - 通过RWA打通全球资本通道 AI实现运营效能跃升 数字化激活碳资产价值 向轻资产 高价值 数字驱动的绿色能源资产管理者蜕变 [6]
系统性破解碳市场发展关键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05:51
碳市场制度建设 - 形成"强制+自愿""政府+市场""国内+国际"立体化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 [1] - 明确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的定位、发展目标及相互关系 [2] - 通过优化配额管理制度完善碳定价机制 包括总量控制、有偿分配和配额储备等手段 [5] 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市场 累计成交量6.94亿吨 累计成交额477.16亿元 [2] -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250.16万吨 累计成交额2.1亿元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 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及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温室气体 [3] 市场机制完善 - 引入金融机构、非履约主体及自然人等多元交易主体 [3] - 支持金融机构推进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 [3] - 采用拍卖、定价发售等市场化定价机制反哺低碳项目开发 [5] 数据质量监管 -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4] - 完善全链条技术规范和标准 提升监测、报告和核查(MRV)能力 [4] - 建设数智化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审定核查机构退出机制 [4] 产业发展机遇 - 可再生能源和工业节能降碳领域迎来新发展机遇 [5] - 新型电力系统和氢氨醇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领域获得发展契机 [5] - 碳清除和资源化利用、企业碳管理和碳金融服务领域存在市场机会 [5]
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05:18
新能源业务进展 - 悦达华丰378MW渔光互补项目2024年底投产 2025年1-6月实现营收6306万元 净利润1723万元 年化资本金收益率超10% [1] - 灌东150MW光伏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并于2025年8月并网 头罾70MW项目于3月开工 [2] - 新开发悦达数智中心0.1MW和黛安芬0.94MW分布式光伏项目 推进资本大楼等分布式EMC协议签订 [2] - 东台100MW/200MWh储能项目历时81天实现全容量并网 于6月24日正式投运 [2] 物流业务表现 - 悦达长久物流(持股51%)2025年上半年营收1.28亿元 悦达起亚集港业务份额自3月1日起提升至35% 较上年同期增长20% [3] - 一汽奔腾整车运输份额达20%实现零突破 成为直接承运商 布局新能源物流赛道推进绿色水泥等项目 [3] 智能制造板块业绩 - 悦达智能农装销售同比增长7.8% 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100马力及以上产品累计订单157台同比增长46.7% [4] - 悦达专用车运营环服项目20个合同金额2.5亿元 上半年营收1.67亿元同比增长45.22% 净利润25.4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72.8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4] - 悦达纺织上半年净利润121.25万元 剔除上年同期股权转让收益后同比净利润增长375万元 [4] 行业政策与竞争优势 - 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项目定位/消纳/发电成本等提出新要求 [5][6] - 盐城光伏产业链完整度超90% 具备全产业链自主发展能力 拥有省内最长海岸线和最广海域面积 [6] - 2024年绿电交易超200万度 核发绿证超16万张 微电网项目相继投入运行 [7] - 与盐城经开区汽车产业园合作共建零碳园区 探索"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7] 能源服务业务拓展 - 悦达能服为江苏省2017年首批售电公司 上半年签约代理购售电用户32家 全年代理电量规模2.55亿千瓦时 [8] - 年内新签约用户15家 新增代理电量约5500万千时 参与起草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整合4家新能源公司资源 [8]
哈投股份(600864):热电与证券双轮驱动
华西证券· 2025-09-01 17:42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目标价未明确 当前收盘价7.81元对应2025年PB为1.22倍 [5][8] 核心观点 - 热电与证券双主业协同驱动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8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3.08% [1][14] - 江海证券贡献净利润2.88亿元(占比65%) 自营业务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211.77%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2][21][23] - 热电业务保持稳定经营 直接供热面积4652万平方米 贡献净利润1.23亿元(占比28%) [3][17][29] - 多元化投资通过哈投嘉信布局产业基金、碳资产管理和金融股权优化三大方向 [3][3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4.75亿元(+1.12%) 利润总额4.67亿元(+280.54%) ROE(加权)达2.92% [1][14][19] - 证券业务收入7.26亿元(+81.17%) 利润总额3.63亿元(+2860%) ROE(非年化)2.95% [2][21] - 热电业务收入9.82亿元(-5.06%) 利润总额1.09亿元(-2.81%) [17]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6/4.94/4.97亿元 对应EPS 0.22/0.24/0.24元 [8][10] 业务分析 - 江海证券拥有59家分支机构(黑龙江占28家) 杠杆率3.73倍 净资产97.78亿元 [2][21][22] - 自营业务收入占比56% 经纪业务占比29% 信用业务收入0.39亿元(+112.59%) [21][23] - 热电业务受煤炭价格及政府补贴影响 2024-2025供热期补贴标准降至0.94元/平方米 [29][30] - 股东大正集团持股9.45% 计划减持不超过总股本1% [4][27] 估值分析 - 当前总市值162.49亿元 对应2025年PB1.22倍 [5][8] - 江海证券可比估值约200亿元(按市净率) 热电板块可比估值24-54亿元 [34][35] - 估值修复空间主要来自证券业务价值重估 [8][34]
淮河能源: 淮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9:45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7.37亿元,同比下降13.18%,主要因煤炭贸易价格下降导致贸易业务收入减少[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8亿元,同比下降22.15%[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37亿元,同比下降41.90%,主要因煤炭贸易业务现金净流入减少[17] - 基本每股收益0.12元/股,同比下降20.00%[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82%,较上年同期减少1.28个百分点[2] 业务板块运营 - 火力发电业务:总控股装机容量324万千瓦,包括潘集电厂132万千瓦、淮沪煤电田集电厂一期126万千瓦和顾桥电厂66万千瓦[19] - 售电业务:累计完成交易电量59.88亿度,安徽和江苏市场共签约用户1331户[13][16] - 铁路运输业务:累计完成煤炭运量2149.34万吨,同比减少约348万吨,主要受煤炭市场需求不足影响[13] - 配煤业务:累计完成业务量1659万吨,较进度预算增加6万吨[14] 行业环境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6.48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火电装机占比40.42%,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30.15%[3] - 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用电量3.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4][5] - 全国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5.4%,进口煤量2.217亿吨,同比下降11.1%[6] - 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报价619元/吨,较年初下降150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247元/吨[7] 生产与技术指标 - 火电机组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2320.39小时,较上年同期减少152.31小时[19] - 潘集电厂1号机组和顾桥电厂2号机组在全国同类型机组能效对标中获评5A级优胜机组[12] - 市场化交易电量71.21亿度,占总上网电量95.11%,占比增加2.41个百分点[19] - 丁集煤矿保有资源储量12.02亿吨,剩余可采储量6.08亿吨,上半年完成煤炭产量296.93万吨[19] 投资与资产 - 长期股权投资总额82.10亿元,较同期增加10.49亿元,主要因购买电力集团10.7%股权支付股权投资款11.95亿元[18] - 货币资金24.5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87%[17] - 存货10.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43%[17] - 受限货币资金3.75亿元,主要因银行履约保证金质押[17] 公司治理与承诺 - 公司董事长周涛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原董事、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马进华因退休离任[20] - 控股股东淮河能源控股承诺规范并减少关联交易,避免新增同业竞争,保持上市公司独立性[21][22] - 淮南矿业承诺将符合条件的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注入上市公司,并在5年内完成新庄孜电厂和潘集电厂相关资产的注入[22]
中办国办发文,全国碳市场建设迎来提速
选股宝· 2025-08-25 22:58
政策目标与时间表 - 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 - 到2030年基本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 - 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碳市场发展现状 - 国内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均价从2021年46.60元/吨上涨至2024年91.82元/吨 涨幅近100% [1] - 2024年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89亿吨 总成交额181.14亿元 创年成交额新高 [1] - 预计2025年四季度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将大幅提升 [1] 机制建设与市场影响 - 碳市场机制搭建日益完善 碳配额价值提升 [2]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 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1] 行业机会领域 - 碳资产管理 低碳技术 高排放行业转型和金融服务等领域迎来显著机遇 [2] 重点公司业务布局 - 卓越新能作为生物柴油行业龙头企业 在减碳背景下成长可期 [3] - 英科再生拥有塑料回收-再生-利用全产业链优势 具备全球市场与产能布局 [3]
双良节能股价微涨0.17%,与北京绿交所达成战略合作
金融界· 2025-08-13 23:15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3日收盘,双良节能股价报5 96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 01元,涨幅0 17% [1] - 当日成交额3 91亿元,换手率3 52% [1] 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系统集成等领域,涉及光伏设备、储能等产业 [1] 战略合作 - 8月12日,母公司双良集团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零碳园区建设、碳资产管理、ESG等领域展开合作 [1] 资金流向 - 8月13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49 78万元 [1] - 近五个交易日整体呈现净流出状态,累计净流出1 19亿元 [1]
调研绿色供应链管理:建好本土数据库并寻求国际互认
新浪财经· 2025-06-21 19:57
绿色低碳供应链平台建设 - 上海宝山区以"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为发力点,依托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绿链平台)推进产城融合绿色转型 [3] - 绿链平台由欧冶云商建设运营,旨在搭建绿色低碳服务业全产业链,引入各领域最强供应方,为平台企业提供对应服务 [4] - 平台以"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为牵引,涵盖宝武旗下企业、中远海运等链主企业及斯凯孚等链上企业 [3][7] 钢铁行业碳足迹体系建设 -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15%,欧盟CBAM机制将使高耗能行业出口成本增加4%-6% [6] - 宝武集团2021年已搭建钢铁全产业链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早于国家2023年要求 [6] - 钢铁EPD平台覆盖铁矿石、焦煤等原材料及运输、循环物资处置等环节,采用ISO14044等国际标准 [9][12] 碳数据库与国际互认 - 绿链平台以碳足迹数据为抓手,推进不同行业数据披露,搭建安全可流通的中国碳数据库 [7] - 平台提供碳资产培训、碳足迹测算报告、碳标签认证等服务,覆盖链主企业及中小企业 [8] - 2024年与瑞典、意大利EPD体系签署合作备忘录,寻求国际互认 [12] 绿色金融创新 - 绿链平台与建行合作推出上海首个大宗商品供应链绿色金融产品,对披露数据企业提供利率优惠 [14] - 协助农行投放上海首笔CBAM挂钩贷款,将碳排放表现与贷款利率绑定 [14] - 供应链金融从主体信用转向数据信用,通过碳足迹报告吸引中小企业参与 [14] 碳技术应用与资产管理 - 企业95%碳排放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剩余5%需依靠碳资产实现阶段性"净零排放" [16] - 欧冶云商会同上海机构搭建碳技术和碳资产模块,探索高效公共服务模式 [17] - 宝武碳中和产业园运用光伏发电等技术,计划在绿色交通、建筑等领域改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