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搜索文档
巨震!“地天板”后又“天地板”!什么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3-25 17:19
多只高位股异动。 A股今日弱势窄幅震荡,北证50指数逆市走高;港股大幅下挫,恒生指数跌超2%,恒生科技指数大跌近4%。个股方面,舜宇光学科技跌超10%,比亚迪电子 跌超9%,小鹏汽车跌超7%;小米集团跌逾6%,全日成交约718亿港元,单日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A股三大股指盘中窄幅震荡,科创50指数跌超1%,北证50指数逆市涨近2%。截至收盘,沪指微跌报3369.98点,深证成指跌0.43%报10649.08点, 创业板指跌0.33%报2145.48点,科创50指数跌1.36%,北证50指数涨1.86%,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2877亿元,较昨日减少近1900亿元。 两市走势现明显分化,半导体、汽车、保险等板块走低,海洋经济概念大幅下挫,中科海讯20%跌停,柯莱特跌超14%,亚星锚链、开创国际等均跌停;数据 中心概念等走低,万马股份、潍柴重机、海得控制等跌停;煤炭、化工、电力、有色、燃气等资源股集体拉升,中毅达、鲁北化工、键邦股份、大有能源、 江苏新能等涨停;可控核聚变概念爆发,久盛电气、兰石重装、海陆重工等涨停;值得注意的是,双林股份、雪龙集团等高位股盘中大幅异动,其中昨日上 演"地天板"的雪龙集团今日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21: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