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

搜索文档
上交所召开专题座谈会!股权投资机构“心气”大振奋大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7-05 10:57
科创板"1+6"改革 - 上交所加快推动科创板"1+6"改革落地见效 通过召开保荐机构座谈会和多场专题座谈会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入交流 加强政策宣贯和市场生态构建 [1] - 超九成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和支持 股权投资机构是科创板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科创板"1+6"政策提振股权投资机构信心 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2] - 科创成长层、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新政策使科创板制度更具中国特色 对创投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吸引力大 [2] - 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受理及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IPO过会等案例稳定市场预期 [2] - 科创板改革畅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循环 推动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2] - 上交所将与股权投资机构加强沟通 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 引导机构把握政策机遇 发挥支持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和专业把关能力 [3] 证券时报创投大会 - 证券时报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即将启幕 内容形式全面升级 重磅报告发布 [5] - 大会将揭牌成立"创投智库" 汇聚行业精英打造智囊团 开展生物医药产融对接和机器人展示等活动 [5] - 活动将于7月24-26日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行 聚焦前沿科技和创投发展机遇 [5]
*ST大立:拟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基金 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深海空天等领域
快讯· 2025-07-04 18:13
公司动态 - 公司拟与坤鑫投资及各有限合伙人共同投资浙江战兴接力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 -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拟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人民币2500万元,出资比例为5%[1] - 该基金目标募集金额总额为5亿元[1] 投资方向 - 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深海空天等领域[1] - 投资领域符合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1]
科技金融投早投小要攥指成拳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10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高地之一,重点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 [1] - 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投早投小",需解决股权投资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和银行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难题 [1] - 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提出统筹推进创业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1] 股权投资机构的作用与优化 - 股权投资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需提升服务能力与意愿 [2] - 债券市场将建立"科技板",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发行机会 [2] - 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其长期投资耐心,同时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畅通退出渠道 [2] 银行信贷的创新模式 - 银行信贷探索"贷早、贷小"路径,采用"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根据链主或投资机构的孵化情况提供跟贷 [3] - 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虽具不确定性,但银行可通过供应链切入缓解风险,实现早期信贷支持 [3] - 需解决风险分担问题,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 [3] 科技保险与风险分担 - 科技保险需创新产品与服务,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挥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 [3] - 探索共保体方式为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任务提供风险分担方案,增强金融服务可持续性 [3]
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主体等级获“AA+”评级
搜狐财经· 2025-07-03 14:24
公司评级与信用状况 - 南京高科主体等级获"AA+"评级,信用水平预计在未来12~18个月内保持稳定 [1][2] - 公司拥有很强的股东背景和资源禀赋优势,主要业务深耕南京市栖霞区,经营稳定性较强 [1] - 股权投资质量较好,贡献可观投资收益 [1] 业务布局与经营结构 - 公司业务布局趋于稳定,投资资产质量良好,资本市场认可度高,再融资能力强劲 [1] - 形成以房地产、市政业务和股权投资为主的多元化经营结构 [2] - 前两大业务立足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经营,并扩展至南京栖霞区全市场 [2] - 股权投资业务通过股权直投及基金投资模式运营,项目区域及行业分布广泛 [2] 潜在关注点 - 债务期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 - 需关注房地产业务经营风险 [1] - 控股股东所持公司股份较大比例被冻结可能对经营和整体信用状况造成影响 [1] 公司历史与背景 - 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4日,原名为南京新港经济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 - 由南京新港开发总公司等十家单位共同发起,初始股本总额9,600.00万元 [2] - 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南京高科",股票代码"600064.SH" [2]
★银行保险资金加力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政策支持 - 国务院鼓励保险资金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创业投资和对未上市科技企业的重大股权投资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并即将批复1家 [1] - 政策层面今年以来第三次支持银行、保险资金加大力度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1] - 允许保险公司对单只创业投资基金的最高投资占比从20%提升至30% [2] - 保险资金可依法合规投资AIC发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债券或参股AIC [2] 银行资金动态 - 银行AIC股权投资试点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城市并实现全覆盖 签约金额超过3500亿元 [1]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一季度出资4笔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笔 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笔 [1] - 商业银行需培育股权文化 积极与市场磨合 [3] - 建议鼓励AIC与母行进行投贷联动 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更全面的资金支持 [3] 保险资金动态 - 一季度险资作为有限合伙人(LP)共计出资143.22亿元 涉及多家投资机构 [2] - 阳光人寿保险公司出资45亿元至中信资本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 - 保险资金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从0.41调整为0.4 [3] - 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穿透后底层资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的适用0.4风险因子 [3] - 保险机构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和母基金的风险因子较高(股权投资基金0.451 母基金0.492) [3] 行业挑战 - AIC直投风险权重达400% 母行并表后风险权重高达1250% 资本消耗大 [3] - 商业银行人才、文化等仍不利于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3] - 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或项目仍受风险管理问题困扰 [3]
★科创债"扩容"热潮涌动 机构企业抢滩发行总额超百亿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政策发布与市场响应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新增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 [1] - 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及多家证券公司已公告发行计划,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发行不超过200亿元,工商银行基本发行规模100亿元(超额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兴业银行拟发行100亿元 [1] - 截至5月8日,36家企业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合计210亿元,14家企业注册申报规模180亿元,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预计规模近100亿元 [1] 金融机构与券商发行动态 - 平安证券、国联民生证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等12家券商公告拟发行总额不超过177亿元科创债,其中招商证券计划发行50亿元,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各20亿元 [2] - 元禾控股、鲁信创投等14家股权投资机构公告发行规模60亿元,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等10家机构进入注册通道(7家为民企) [2] - 金融机构纳入发行主体范围将推动市场扩容,增强贷、债、股联动性,拓宽产品边界 [2] 资金用途与业务支持 - 国家开发银行募集资金投向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及科创企业日常经营周转 [2] - 国泰海通70%募集资金专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或政府出资产业基金 [3] - 招商证券拟使用25亿元额度用于科技创新类债券、ETF的做市及风险对冲服务业务 [3] - 股权投资机构资金将精准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 [3] 市场数据与发行优势 - 2024年科创债券发行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59%),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累计发行2.5万亿元,存量余额1.8万亿元 [3] - 5年期AAA级科创债2024年月均发行利率多数月份低于普通公司债,显示长期限科创债的"抑价"效应 [3] - 上交所科创债发行期限以3~10年为主,中长期科创债占国内科创类债券发行总规模的60% [4] 行业影响与协同效应 - 金融机构发行科创债可加大科技企业支持力度,依托投融资专业优势推动资金高效聚集 [4][5] - 券商可设计股债联动、并购融资等工具,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产业升级 [5]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有望扩容增量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表现 - 科技创新债券推出首月全市场147家机构累计发行超3748亿元 其中金融机构发行2239亿元 非金融企业发行1509 98亿元 [1] - 交易商协会支持73家非金融企业发行977 2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1] - 银行主体发行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发放科创领域贷款 股权投资机构资金用途包括投向私募股权基金和直接认购基金份额 [1] 发行主体与期限结构 - 金融机构有望成为发行主力 预计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期限结构或逐步拉长 [2] - 券商可能成为关键受益主体 其多元化业务能力将在科技与金融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长期限债券占比可能提升 以更好匹配科技企业投资周期与股权基金回报周期 [1][2] 政策影响与融资优化 -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有助于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同时缓解中长期信用债资产荒困境 [2] - 科技企业可通过债市"科技板"政策红利 灵活设计债券品种及条款 引入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3] - 轻资产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有望借助债市获取发展资金 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2]
股权投资机构信用评级方法模型探究
远东资信· 2025-06-27 20: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在对股权投资机构定义、信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外评级方法并给出思考,指出当前监管界定泛化、国内评级依赖静态指标、底层资产穿透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2][3][47] 各部分内容总结 股权投资及股权投资机构定义 - 股权投资指投资人或机构购买其他企业股票或直接投资股份,股权投资基金是实现股权投资的载体,我国当前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仅能非公开募集,协会将权益性投资分为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4] - 2025 年 5 月新规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范围扩容,各监管机构对股权投资机构界定不同,发债企业主要有持牌 VC/PE 机构、备案创业投资机构、自有资金投资企业等类型,报告界定股权投资机构为备案登记的私募、创业投资机构和以股权投资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或机构 [7][9][10] 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信用特征 - 选取 83 家有存续债的股权投资机构,以母公司报表为基础分析财务特征,核心资产为金融性资产,投资组合占总资产超 85%,股权类资产占投资组合约 85%,股权资产质量是偿债关键 [11][12][13] - 收益主要来自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24 年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740.4 亿元、110.4 亿元、64.7 亿元,净利润 544.8 亿元,2022 - 2024 年投资收益同比增速分别为 -11.5%、24.8%、 -10.2%,收益波动高 [15] - 业务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2022 - 2024 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40.7%、43.0%、43.3%,低于非金融企业的 52%左右,因业务高风险,债务融资与投资期限错配、灵活性低,股东权益和利润积累是核心资金来源 [16] 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的股权投资机构评级方法 国际视角 - 标普:投资控股公司用自有资本开展股权投资,评级采用“业务风险 + 财务风险”架构,业务风险从国家、行业、投资组合评估,财务风险从杠杆、流动性等分析,通过风险矩阵得评级基准,经调整得最终等级,业务风险考虑总部所在地风险、行业风险,投资状况用“资产风险加权 + 调整项”评估,财务风险重点考虑 LTV 和现金流充足率 [21][22][24] - 穆迪:投资控股公司资产以股权为主,评级从“投资策略 + 资产质量 + 财务政策 + 基于市场价值的杠杆(MVL)+ 债务覆盖率和流动性”五个维度分析,经打分和调整得最终等级,投资策略考察保守性、资产流动性和历史执行力,资产质量从集中度、地理多样性等衡量,MVL 用“净债务 / 投资组合市场价值”,债务覆盖率用“(FFO + 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25][30][31] - 惠誉:投资控股公司以长期股权投资为核心业务,评级从业务状况和财务风险切入,业务状况从投资策略、风险偏好、投资组合多样性和信用特征评估,财务状况侧重现金流分析,用三重 LTV 体系,考虑财务灵活性和资本获取能力 [34][35][36] 国内视角 - 国内评级机构方法不统一,部分未单独设模型,评级逻辑为“个体评级 + 外部支持分析”,业务风险在投资组合分散度、投资策略与风控、资产流动性、资产信用质量等维度评估有共识,财务风险核心指标趋同,但方法模型有差异 [38][39][40] - 中诚信用“总债务 / 投资组合市值”衡量杠杆,考虑股权资产估值波动;联合资信将宏观和区域风险及行业风险纳入业务风险评估;上海新世纪三个模型覆盖范围不同,金融投资公司强调牌照价值和区域行政资源,PE 模型强调退出能力 [43] 关于股权投资机构评级方法的思考 - 监管界定泛化,定义边界扩展,部分企业混合经营,国资控股或产业投资主体资产变现能力和风险特征与典型 PE/VC 不同,可通过严格筛查和引入现金流指标分类处理 [47] - 国内评级依赖静态指标,难以捕捉动态风险,国际机构有动态校准机制,国内仅中诚信设置相关指标,需引入动态评估指标 [48] - 国内评级对底层资产穿透不足,未设定量化阈值和差异化计量规则,国际三大有系统化穿透管理范式,国内需明确穿透标准、丰富风险量化工具 [49]
武汉首提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3000亿耐心资本引领,多项创新举措首试首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9 17:33
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武汉市印发《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 [1] - 方案部署实施耐心资本培育、科技信贷提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风险补偿分担、科技金融生态优化"五大行动" [2] - 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2] 耐心资本培育行动 - 武汉整合设立武汉基金和江城基金两只政府产业基金,累计参与设立母、子基金111支,直投项目32个,累计出资204.4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834.75亿元 [4] - 提高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类基金中出资比例可达50%以上 [4] - 延长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限,最长可达15年 [4] - 用好AIC股权直投试点政策,吸引保险资金参与AIC股权投资 [5] - 推广"拨转股"模式,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5] 科技信贷提质行动 - 推动商业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立单独的融资授信和风控制度 [7] - 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无还本续贷模式 [7] - 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最高额度1000万元,政府按比例风险补偿 [7] - 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放款365.63亿元,服务企业4287家 [9] - 创新"共赢贷"产品,探索"贷款+认股权证"业务 [9]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行动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动态调整,支持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型企业上市 [10] - 2024年武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8家,包括四个新兴产业的"全国第一股" [11] - 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控股型并购贷款比例最高可达80%,期限最长10年 [12] - 用好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推动发行各类科技创新债券 [12] - 武汉市已有12家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72亿元,储备110余家意向发债企业 [13] 数字化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 "汉融通"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累计入驻市场主体38万户,促成融资约4300亿元 [9] - 完善"汉融通"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推出10款以上融资产品 [9]
北京发行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5年期,规模3亿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8 20:03
债券发行 - 君联资本成功发行5年期、3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成为全国首批、北京首家发行此类债券的民营股权投资机构 [1] - 债券类型为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券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1] - 债券发行采用"央地协同、风险共担"双重增信模式 中债信用增进提供全额担保 中关村科技担保提供反担保支持 [1]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通过基金出资、股权投资等方式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1] - 债券发行将撬动百亿元规模基金设立 直达科技创新"靶心" [1] - 资金使用体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1] 政策背景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3年全国两会提出创新债券市场"科技板" [2] - 2023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新政 明确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2] - 新政落地后民营创投机构发债提速 多家机构进入科创债注册发行流程 [2] 市场影响 - 该债券为专业增信担保机构参与民营股权投资领域科创债发行提供参考经验 [1] - 中关村科技担保将持续为轻资产科创企业拓宽融资通路 [2] - 北京债市"科技板"有望成为全国样板 引导"耐心资本"注入实体经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