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伊刻活泉
icon
搜索文档
伊利的周期之困与转型之战
新浪财经· 2025-06-23 10:05
行业现状 - 2024年乳业受供给过剩、需求走弱、库存偏高三重因素压制,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跌,行业竞争格局恶化 [1] - 2024年伊利、蒙牛、光明营收分别同比下滑8.24%、10.09%、8.33%,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18.94%、97.83%、25.36% [1] - 2024年是伊利上市以来首次营收负增长,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期间伊利仍实现11.87%增长,反映当前挑战更严峻 [1] - 2022年起乳制品行业零售总额增速转负,需求端持续疲软 [3] 公司业绩 - 2024年伊利营收1157.80亿元(同比-8.24%),归母净利润84.53亿元(同比-18.94%),主因乳品消费缩减和阶段性供给过剩 [3] - 液体乳占伊利营收超60%,2024年营收750.03亿元(同比-12.32%),冷饮营收87.21亿元(同比-18.41%),奶粉及奶制品营收296.75亿元(同比+7.53%) [3] - 2024年一季度伊利总营收330亿元(同比+1.35%),液体乳和冷饮营收分别下滑3%、5%,奶粉业务同比大增19% [6] 业务结构 - 伊利液态类乳品、成人奶粉、冷饮业务市场份额均为国内第一,但核心液态奶业务与行业走势强相关 [5] - 奶粉业务成增长亮点,2024年"金领冠"婴幼儿奶粉双位数增长,"佳贝艾特"与"悠滋小羊"羊奶粉逆势增长并保持市场份额第一 [8] - 伊利非乳制品业务布局包括高端矿泉水品牌伊刻活泉(日产能突破110万瓶)、宠物食品品牌依宝、与同仁堂合作的功能性营养品 [8][10] 成本与效率 - 2024年伊利销售费用同比-2.61%,管理费用同比-13.37%,共节省12.79亿元,整体毛利率升至34.03% [5] - 2024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7.02%,管理费用同比-14.43%,推动扣非净利增长 [5] 行业挑战 - 近三年中国居民牛奶消费持续下降,2022年液态奶消费量降幅达8.6%,市场进入存量时代 [13] - 现制咖啡与茶饮对液态奶市场形成压制,中国奶制品种类有限限制消费者选择 [13] - 伊利跨界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如矿泉水赛道有农夫山泉、娃哈哈等成熟品牌,无糖茶饮赛道有东方树叶、元气森林等对手 [15] 战略转型 - 伊利需在存量市场挖掘新需求并打造符合新消费人群的产品,转型涉及供应链、品牌认知、组织架构全方位变革 [15] - 雀巢非乳制品业务占比超80%,伊利当前营收仍依赖液态奶、奶粉和冷冻饮品,多元化成效有限 [10][11] - 行业转型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将对中国乳业及消费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6]
新乳业在奶业低谷期想猛攻下沉市场
新浪财经· 2025-06-13 12:57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公司通过凉山雪品牌成功探索下沉市场,五一假期首日销量达12万盒,在当地实现75%市占率 [1][2] - 高端品牌朝日唯品推出的芭乐味酸奶在山姆渠道销售超预期并断货 [7][9] - 公司2024年营收106.65亿元(同比-2.93%),净利润5.38亿元(同比+24.8%),直营渠道收入增长11.4% [9] - 新品收入连续5年占营收超10%,2024年研发费用达4910万元 [1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4月主产省生鲜乳均价3.07元/千克(同比-11.3%),行业长期处于价格低谷 [3] - 2024年牛奶/酸奶销售额分别下降5.2%/4.1%,2023年酸奶销售额下降8.5% [3] - 行业呈现"高低两旺"特征:高端消费旺盛与性价比产品增长并存 [6] - 经销商反映行业面临价格战、供应过剩、冷链成本压力等问题 [3] 渠道与产品创新 - 通过小红书营销和线下渗透策略打造区域爆品 [2] - 为盒马/山姆/奥乐齐等渠道定制代工产品,如盒马4.0高钙鲜奶(14.9元/950ml) [9] - 计划拓展低温饮品业务,已观察到同行推出轻乳茶等跨界产品 [10] - 香蕉牛奶进入北美华人市场,关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人均消费6kg/年)潜力 [11] 区域市场数据 - 东南亚市场规模:印尼83.36亿美元/菲律宾41.85亿美元/越南59.4亿美元 [11] - 西昌县级市常住人口77万但年游客量2000万,成为下沉市场试验样本 [2]
“最贵3元一杯的冰水被古茗卖爆”,到底谁在把收费冰水捧成奶茶店性价比单品?
36氪· 2025-05-12 16:09
冰块,夏日限量版热搜常客。 前有瑞幸因为冰太多被骂上热搜,后有打工人花钱买便利店4块冰杯研究各种DIY饮料,在饮料这行当,冰不能多不能少,不能贵不能便宜,大冰中冰小 冰凑齐一系列都满足不了所有人对冰的需求。 但显而易见,冰的花样是越来越多了。上周古茗推出1元1杯的冰水(部分地区3元),一杯500ml,不能另外加糖,只能选择"正常冰",整杯成分简单只有 一氧化二氢(水的化学式)的两种形态,即冰加水。 1块1杯的冰水如今被称古茗最具性价比的单品,质地纯净,入口不苦不甜、不咸不淡、不酸不涩,从物理意义上实现了真正的0蔗糖0代糖0加糖。 "麦当劳、肯德基,乃至古茗自己,都可以免费要杯水,为啥还要花钱买?" 主要是免费的冰水不常有,况且水真的很贵。 《财经天下》此前报道:1元的饮用水正在消失。 伊利的"伊刻活泉"卖3元、良品铺子的"良品活泉"也要3元,可口可乐去年宣布冰露在上海等地的工厂已停产。元气森林当年把首款瓶装水产品"有矿"4元 时,还宣传"做水可以失败,但是要让天下水厂卷起来"。 肉眼可见,瓶装水赛道越来越火热,同样肉眼可见,你也越来越喝不起瓶装水。 这时候古茗拿着自家现有包材,挖出冰柜里的现成冰块,再接点水打 ...
规模与质量双领跑,新质生产力驱动,伊利开启新五年战略周期
第一财经· 2025-05-07 16:54
核心观点 - 伊利股份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剔除商誉减值影响后净利润达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1] - 公司给出2025年利润率9%的指引目标,并宣布开启新五年战略周期,构建"五位一体"新质生产力体系 [1] - 行业最困难时刻已过,公司渠道已恢复健康状态,2024年春节后动销保持平稳 [6] - 乳制品消费远未触顶,功能性乳制品和低线城市消费是未来增长重点 [9] - 公司2025年将加码功能性营养和乳品深加工两大战略性布局 [9][10] 2024年财务表现 - 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131个基点至34.03%,经营现金流净额达217.4亿元,同比增长18.9% [3] - 液体乳业务营收750亿元,零售额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 [3] -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3] - 冷饮业务营收87.21亿元,连续30年稳居全国冷饮行业龙头 [4] - 新品收入占比超过总收入的15% [4] 业务亮点 - 常温酸奶市场份额提升1.4个百分点,低温酸奶市场份额提升1.3个百分点,高端低温白奶营收同比增长超30% [3] - "金领冠"婴幼儿奶粉营收持续双位数高增长,羊奶粉品类市场份额第一 [3] - 成人奶粉业务市场份额提升至24% [3] - 优酸乳嚼柠檬等创新产品迅速"出圈",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上市第3个月实现近300%增长 [4] - 奶酪2B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20%,伊刻活泉现泡茶实现翻倍增长 [4] 渠道与市场恢复 - 2024年二季度开始主动调整渠道,不到半年时间恢复健康水平 [6] - 2020-2024年毛利率累计提升377个基点,核心利润率累计提升205个基点 [6]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 [7] 投资者回报 - 2024年拟分红77.26亿元,分红比例达91.4%,上市以来累计分红508亿元 [7] - 启动不超过20亿元的回购注销计划,2024年股东回报总额占利润比例达100.4% [7] 未来战略布局 - 将聚焦"中国牛、中国养殖模式、中国原料、中国装备和中国品质"五大方向 [11] - 与同仁堂达成战略合作,布局功能性"黄金"赛道 [10]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工程开工,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10] - 功能性乳制品和乳品深加工是未来重点,对标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 [9][10] 行业前景 - 三线以下城市消费规模占总消费80%,乳制品消费仍有增量空间 [9] - 线上渠道、封闭渠道和特殊渠道成长良好,低线城市自主饮奶量持续提升 [9] - 功能性乳制品消费群体占比将随老龄化、儿童健康、健身等需求增加而扩大 [9]
“稳居第一”的伊利,轻装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5:38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157.80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 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 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 [2] - 2020-2024年毛利率累计提升377个基点 核心经营利润率累计提升205个基点 [3] - 2024年管理费用率同比降低23个基点至3.86% 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52个基点至16.9% [3] 业务板块 - 液体乳2024年营收750.03亿元 高端低温白奶营收同比增超30% 安慕希稳居细分品类第一 [5] - 冷饮业务2024年营收87.21亿元 连续30年市占率第一 巧乐兹/甄稀引领消费潮流 [6] - 奶粉及奶制品2024年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金领冠婴幼儿奶粉持续双位数增长 [8] - 羊奶粉业务稳居全球销量与销售额第一 佳贝艾特连续七年中国进口市场份额超60% [9] - 海外业务2024年冷饮营收增长13% 婴幼儿奶粉营收增长68% [10] 战略布局 - 推出优酸乳嚼柠檬等创新产品 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上市第3个月增长近300% [12] - 奶酪2B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20% 伊刻活泉现泡茶实现翻倍增长 [12] - 与同仁堂战略合作布局功能性营养赛道 推进乳深加工解决原制奶酪进口依赖 [15]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开工 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即将投产 [15] 核心优势 - 全球15个研发中心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17] - 数智化能力嵌入运营体系 新品上市周期缩短/供应链效率提升 [17] - 2024年分红77.26亿元分红比例91.4% 启动不超过20亿元回购注销计划 [20] 行业背景 - 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 生产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4]
伊利股份营收1158亿稳居亚洲第一 奶粉业务厚积薄发步入收获期
证券时报· 2025-05-07 01:5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157.80亿元,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 [2] - 2024年分红比例达91.4%,派发现金红利总额77.26亿元,股东回报总额占利润比例100.4% [10] 业务板块表现 - 液体乳业务2024年营收750.03亿元,市场份额行业第一,高端低温白奶营收同比增幅超30% [3] - 冷饮业务2024年营收87.21亿元,30年蝉联全国冷饮行业冠军 [3] -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2024年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羊奶粉业务全球销量与销售额第一 [4] - 奶酪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超20%,线下零售市场份额约19.1%,传统渠道零售额市场份额26.4% [4] - 其他产品收入2024年同比增长13.75%,伊刻活泉现泡茶销售翻倍增长 [4][5] 市场与产品创新 - 成人奶粉市场近三年复合增长率23.6%,公司零售额市场份额24%,连续十年行业第一 [6] - 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上市第3个月增长近300% [6] - 与同仁堂合作打造"药食同源"功能性产品矩阵 [7] - 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3%,乳铁蛋白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取得突破 [8] - 累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973件,新增135件 [9] 技术与数智化 - 益生菌定向筛选及常温包埋稳态化关键技术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 [8] - 建立行业首个可视化乳品减糖智能数据库 [8] - 推出乳业人工智能大模型YILI-GPT和智能体平台YILI-Agent [9] 行业与战略布局 - 现代智慧健康谷建设持续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工程开工 [7] - 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计划年内建成投产 [7] - 上游原奶供给出清,供需格局改善,头部企业份额集中化趋势明显 [11]
盈利能力逆势增长、分红金额再创新高 伊利:2025年还会更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6 15:59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之际,龙头企业的年报传递出积极信号。 伊利股份近日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57.8亿元,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同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伊利股份营业总 收入达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呈现企稳向好趋势;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 24.19%,盈利能力逆势提升。 即便在计提减值的背景下,伊利分红金额仍再创新高。综合分红与回购,伊利年度股东回报总额占净利 润比例达到了100.4%,股息率也达到4.6%,展现出强劲的经营现金流与稳健回报能力。 伊利在业绩会上透露,2025年下半年将进行新五年战略规划的制定,国际化将是重要议题之一。 战略定力 2024年,乳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上游原奶产量增加、下游消费需求不足,乳企业绩普遍承压。伊 利股份核心数据"稳"字当头,去年营业收入为1157.8亿元,放眼行业,其整体营收规模依然稳居亚洲乳 业第一。 从今年春节以及后续市场的情况来看,乳业最艰难的时刻正在过去。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一揽子经济政策刺激或有望带动内需修复,从而带动终端消费 ...
千亿乳企的攻守道:伊利重构乳业增长逻辑,备战行业拐点
华夏时报· 2025-05-06 11:04
核心观点 - 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在行业逆风期展现出稳健与确定性,2024年营业总收入1157.80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实现逆势双增 [1][4] - 公司核心聚焦于保持渠道和产业链健康,提升盈利能力,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1] - 通过构建"三大业务梯队"均衡矩阵和"一横一纵"战略,公司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根基 [6][11] 财务表现 - 2024年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31个基点至34.03%,经营现金流净额达217.40亿元,同比增长18.86% [2] - 2025年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19%,显示出战略调整成效显著 [4] - 充沛的现金流为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2] 业务发展 第一梯队业务 - 液体乳业务2024年营收750.03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6] - 常温白奶市场份额行业第一,常温酸奶市占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6] - 低温酸奶市场份额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端低温白奶营收同比增长30%以上 [6] - 冷饮业务2024年营收87.21亿元,已连续30年稳居全国冷饮行业龙头地位 [6] 第二梯队业务 -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2024年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8] - 羊奶粉业务稳居"羊奶粉市场销量与销售额全球第一" [8] - 奶酪业务在零售2C与餐饮2B双赛道齐头并进,2B业务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超过20% [8] 第三梯队业务 - 水饮、牛肉等非乳业务展现出强劲增长活力 [10] - 伊刻活泉现泡茶实现成倍增长 [10] 战略布局 - "一横一纵"战略:横向拓展功能性营养赛道,纵向深耕乳制品精深加工领域 [11] - 与同仁堂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推出多款跨界新品,开创"大健康"产业融合新范式 [11]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已正式开工,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11] - 系列乳深加工项目将解决原制奶酪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12] 行业展望 - 上游周期已接近尾声,行业最差时候已经过去,产业链开始有向好迹象 [13]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经济稳增长、提振内需的政策,消费者信心有望持续增强 [14] - 乳制品产业链价值重塑,未来运营效率会不断提高 [14] - 公司有信心在下一轮战略周期继续提升盈利能力 [14]
面对三十年来首度“双降” 伊利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华尔街见闻· 2025-05-01 20:01
2024年,包含全脂奶粉、产成品在内的存货计提减值12.3亿元。 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落后导致设备、建筑物闲置,带来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减值3.7亿元。 前所未有的行业压力,让乳制品龙头伊利(600887.SH)终结了连续三十年的增长。 2024年营收确定为1157.8亿元,同比下滑8.24%;净利润84.5亿元,同比下降了18.9%。 四季度,伊利进行了高达52亿元的大额计提,导致单季度亏损24.2亿元,进一步让全年利润承压。 其中主要项目为对澳优(1717.HK)的30.4亿元商誉减值。 四年前,伊利斥资62亿元收购澳优三分之一股权,看重其位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黄金奶源地"的供应 链布局,以及在高端羊奶粉市场的优势。 然而行业急转直下,澳优业绩连续下滑,近三年市值萎缩近七成。 扣除对澳优"隐雷"的主动触发,这份计提资产减值报告中的其他项目,流露了不少行业之难。 雪上加霜的原奶供过于求与持续跌价,让部分原奶供应商还款能力下降。 伊利计提收提应收保理款、小额贷款、应收账款等信用减值5.6亿元。 本轮原奶下行周期已持续三年以上,奶价相比2021年已下跌超过三成。 伊利的压力可想而知。 龙头苦周期 2022年, ...
伊利水饮业务或迎新负责人 具有渠道、营销工作背景
犀牛财经· 2025-05-01 10:25
伊利加码水饮业务战略 - 公司在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寻求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布局水饮业务包括矿泉水、现泡茶和婴儿水等细分领域 [2] - 水饮业务最新人事变动:原恒大冰泉董事长刘勇加入并担任销售总经理,其过往业绩显示2021年恒大冰泉营收同比增长27%,新品业务占比提升至34% [2] - 公司水饮业务目前隶属于液奶事业部,未来可能独立运营 [2] 水饮业务历史与差异化策略 - 公司早在1996年已涉足水饮业务,后因聚焦乳业暂停,此次重启采取差异化产品策略 [3] - 伊刻活泉现泡茶采用"茶水分离锁鲜盖"技术解决传统瓶装茶氧化问题,婴儿水产品与金领冠奶粉绑定瞄准母婴场景 [3]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瓶装水行业CR3(农夫山泉、怡宝、康师傅)市占率近60%,新品牌突围难度大 [3] - 消费者对水源地和品牌忠诚度高,公司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教育 [3] 业务发展关键因素 - 长期成功取决于差异化产品能力(避免价格战)和渠道品牌协同效应 [3] - 管理层对水饮业务寄予厚望,市场反应将决定其能否成为新支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