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酸酯
icon
搜索文档
山西证券:给予卫星化学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8-14 22:45
财务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总收入234.6亿元,同比增长20.9%,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增长33.4% [1] - 2025Q2营业总收入111.3亿元,同环比分别+5.1%/-9.7%,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环比分别+13.7%/-25.1% [1] - 整体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0.56%和11.69%,同比分别-0.52pct、+1.11pct [2] 业务板块分析 - 功能化学品收入122.2亿元(同比+32.1%),毛利率19.92%(同比+2.64pct),是增长主力 [2] - 高分子材料收入52.5亿元(同比-4.4%),毛利率29.54%(同比+0.74pct) [2] - 新能源材料收入3.0亿元(同比-14.8%),毛利率21.63%(同比+0.30pct) [2] 产业链布局 - C2领域形成182万吨乙二醇、50万吨聚醚大单体、20万吨乙醇胺、15万吨碳酸酯等产能,实现环氧乙烷下游化学品全布局 [2] - C3领域建成全球第二大丙烯酸及酯产能,平湖基地80万吨多碳醇项目2024年投产 [2] 研发与创新 - 未来研发中心计划投入100亿元,聚焦催化剂、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领域 [3] - 报告期内申请专利122件,授权57件,研发费用7.73亿元 [3] - 开发碳氢化合物浸没式液冷冷却液,具备节能环保优势 [3] 机构预测 - 2025-2027年净利润预测分别为63.6/76.0/96.3亿元,对应PE 10/8/7倍 [4] - 90天内17家机构评级中15家为买入,2家增持,目标均价22.73元 [7]
卫星化学,净利增长33.44%
DT新材料· 2025-08-12 00:0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4.6亿元,同比增长20.93% [1][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4亿元,同比增长33.44% [1][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0.52亿元,同比增长138.88% [1] - 基本每股收益0.81元/股,同比增长32.79% [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61%,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1] C2产业链布局 - 建成182万吨乙二醇、50万吨聚醚大单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乙醇胺、15万吨碳酸酯产能 [2] - 乙醇胺和聚醚大单体市场占有率均超20%,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2] - 80万吨聚乙烯和40万吨聚苯乙烯产品性能优异,已进入家电领域大客户核心供应链 [2] C3产业链发展 - 建成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丙烯酸及酯产能 [3] - 2024年平湖基地年产80万吨多碳醇项目一次开车成功,打通丙烯下游高附加值利用 [3] - 成立卫星寰球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出口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第四届SynBioCon 2025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等四大方向 [5] - 设置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等同期活动 [5][10] - 专题论坛涵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农业等领域 [11][22][36] - 将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 [32] 行业技术进展 - 展示聚酰胺材料单体生物制造、塑料降解微生物细胞工厂等绿色化工技术 [23][27] - 探讨工业酶创新、益生菌研究、HMO生物制造等食品领域应用 [36] - 分享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应用 [34]
石大胜华扩产后遗症预亏超5200万 定增缩至10亿财务压力待解
长江商报· 2025-07-10 06:28
业绩亏损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5200万元到6000万元 同比减少236 64%到257 66% 扣非净利润亏损5300万元到6100万元 同比减少268 93%到294 43% [2][6] - 亏损原因为武汉基地电解液装置未达产导致固定费用偏高 以及甲基叔丁基醚系列产品和碳酸锂价格下跌 [7] - 这是公司时隔4年再次出现半年度亏损 上一次是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 [7] 经营业绩持续下滑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 16亿元 56 35亿元 55 47亿元 同比变动17 86% -32 24% -1 56% [8]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 91亿元 1872 60万元 1641 96万元 同比下降24 43% 97 90% 12 32% [8] - 业绩下滑主要受下游需求偏弱 产能增加 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 [8] 产能扩张与财务压力 - 2022年筹划定增拟募资不超过45亿元进行扩产 后调整为不超过10亿元 [4][12][13] - 已使用自有资金完成东营30万吨和武汉20万吨电解液项目建设 总投资分别为16亿元和12 24亿元 [1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资产负债率上升至58 15% 有息负债29 27亿元 是货币资金的3 14倍 [5][16] 行业状况 - 电解液 碳酸酯市场供应过剩 价格长期处于低点 [3][14] - 溶剂行业竞争激烈 公司各溶剂装置保持高负荷开工 [14] - 与宁德时代 比亚迪深化战略合作 电解液销量同比大幅提升 [14]
石大胜华定增决议有效期拟再延一年,业绩承压引关注
大众日报· 2025-07-04 12:24
定增方案延期与调整 - 公司拟将2022年定增方案决议及授权有效期延长12个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2] - 2022年定增方案最初于2022年8月通过,决议有效期12个月,2023年及2024年已两次延期12个月[4] - 定增方案审核过程曲折,最初拟募资45亿元用于七大项目,后因董事反对及交易所问询,2023年9月第三次修订后募资额降至19.9亿元,取消电解液项目[4][5] - 2024年9月获证监会批复,有效期12个月,若今年9月前未完成需重新申请[5] 业绩表现与亏损原因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亏损5200万至6000万元,同比减少236.64%至257.66%[6] - 亏损主因包括武汉电解液基地未达产、甲基叔丁基醚产品降价、氟化锂及碳酸锂价格下跌[6] - 2022-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分别为83.16亿元、56.35亿元、55.4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8.91亿元降至1641.96万元[10] 行业环境与战略合作 - 碳酸酯行业产能扩张、电解液价格低迷且供应过剩、甲基叔丁基醚盈利收窄,共同影响公司业绩[10] - 2025年3月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期内宁德时代拟采购电解液10万吨,预计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0][11] - 合作有助于完善产业布局、提升市场占有率及锂电池材料竞争力[11]
电解液供应过剩、产品跌价,石大胜华上半年最多预亏6000万
第一财经· 2025-07-02 19:56
锂电行业现状 - 锂电行业周期底部已探明 但电解液等环节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供给出清过程漫长 材料制造商下半年仍面临经营压力 [1] - 电解液价格弱势运行 各类电解液均价不到2万元/吨 处于近三年同期低点 [1] - 行业维持以销定产模式 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整体开工维持低负荷 5-6月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 中小企业订单偏少甚至停产 [3] 石大胜华经营情况 - 上半年净利润预亏5200万至6000万元 同比减少236.64%到257.66% 扣非净利润预亏5300万至6100万元 [1] - 二季度亏损约3146万元 较一季度2853.89万元亏损加剧 [2] - 亏损原因包括武汉基地电解液装置未达产 固定费用偏高 甲基叔丁基醚系列产品价格下降 氟化锂及碳酸锂产品价格下跌 [2] - 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09% 但净利润亏损逾2800万元 反映"以量补价"策略难抵价格下跌 [4] - 毛利率从2021年31.5%降至2024年不足6% 一季度销售毛利率5.6% 销售净利率-3.42% [5] 电解液市场分析 - 上半年电解液价格震荡下滑 磷酸铁锂电解液价格波动于17600-23600元/吨区间 处于近3年同期低位 [2] - 六氟磷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低迷 成本支撑减弱拖累电解液价格 [5] - 下半年电解液价格或维持16000-20000元/吨区间震荡 新增产能明显减少 但供应端货源充足 竞价激烈 [6] - 需求端预计维持增长但好转预期存变数 除非出现爆发式需求 否则供过于求现状难改 [6] 行业未来展望 - 下半年锂电行业看点包括政策托举和固态电池批量落地进展 但政策刺激力度有限 固态电池仍处小批量试生产阶段 [5] - 电解液产能出清缓慢 龙头企业新增产量主要来自产能爬坡 制造企业利润空间较小 [6]
石大胜华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亏 转型路上的深层危机
新浪证券· 2025-07-02 16:57
业绩预亏与经营危机 - 2025年上半年预计亏损5200万至6000万元,同比骤降超200% [1] - 核心业务价格坍塌,甲基叔丁基醚系列产品价格持续探底 [2] - 碳酸酯市场供应过剩,产品溢价能力被削弱 [2] 新能源转型困境 - 锂电材料业务未达预期,武汉基地电解液装置投产进度迟滞 [2] - 新业务处于客户导入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能爬坡缓慢 [2] - 传统业务失血,新兴业务输血不足,战略转型出现断层 [2] 现金流与偿债压力 - 应收账款规模飙升至16亿元以上,同比增幅超120%,占净利润比例高达6260% [2] - 货币资金较去年同期萎缩近三成,短期债务规模达18亿元 [2] - 销售回款效率低下,债务利息持续吞噬现金流,资金链安全面临风险 [2] 治理与监管问题 - 因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存在重大缺陷,董事长与董事会秘书被警示 [3] - 公司治理体系存在深层隐患,经营决策透明度和信息披露严谨性存疑 [3] - 监管警示进一步削弱市场对管理层战略执行力的信任 [3] 行业转型与公司出路 - 短期依赖宁德时代10万吨电解液框架协议缓解产能焦虑,但无法根治定价权缺失和现金流问题 [4] - 长期需重新锚定竞争壁垒,选择规模扩张或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差异化 [4] - 经营风险从业务层蔓延至财务层和治理根基,复苏需彻底重构经营理念和治理逻辑 [4]
央企新兴产业故事:已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20:41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 多家央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问题 [1][3] - 建筑央企战新项目大多处于大额资本投入期或产出早期,成规模效益增长尚需时日 [3] - 国资委要求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35%,部分央企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4][28] 碳酸酯行业案例分析 - 锂电池需求激增带动碳酸酯价格快速上涨,但行业存在产能利用率低(不足30%)、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6][9] - 2024年上半年碳酸酯行业整体开工率不足40%,下半年新增产能释放但需求增速滞后 [19][20] - 2024年碳酸酯溶剂企业毛利率预计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被迫降价清库存 [22][23] 海上风电行业现状 - 基建央企在海上风电领域快速扩张,但2024年出现产能过剩导致项目延迟或取消 [24] - 海上风电项目中标价格较2024年下降约20%,显著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25] 政策与市场矛盾 - 国资委推动央企进入新兴产业服务国家战略,但企业需平衡政策导向与经济效益 [27][28] - 央企面临技术、市场等限制,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影响目标达成 [29] - 考核标准提高可能导致企业采取短期行为完成目标,忽视转型实效 [30]
央企新兴产业故事:已出现供需失衡、增量不增效
经济观察网· 2025-05-17 20:16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2025年以来央企在战新产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与国资委考核导向调整及产业发展相关[2] - 国资委要求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35%,并推动投入倍增计划落地生效[4][5] - 2023年央企在战新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14] 新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 新材料产业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3] - 部分央企新材料产品研发成功后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出现产能过剩现象[6] - 碳酸酯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40%,企业开工率普遍低于30%[10][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挑战 - 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碳酸酯价格上升,但行业存在技术门槛高、市场不稳定等风险[7][8] - 2024年碳酸酯溶剂企业毛利率预计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5] - 海上风电项目中标价格较2024年下降约20%,项目利润空间大幅压缩[31] 产能扩张与市场失衡 - 碳酸酯产能快速扩张导致供需失衡,2024年下半年市场需求增速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22] - 企业通过降价清理库存效果不理想,同行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28][29] - 基建央企海上风电项目因市场竞争激烈被迫延迟或取消[30] 政策与市场博弈 - 企业需在政策导向和市场属性之间寻找平衡,面临资源配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32][34] - 部分企业担忧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可能存在市场需求不足风险[32] - 考核标准提高可能导致企业为完成目标采取短期行为[34]
淮北矿业:煤焦量价下行拖累业绩,煤炭毛利率仍处相对高位-20250512
山西证券· 2025-05-12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 - A”评级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煤焦量价下行拖累业绩,但煤炭毛利率仍处相对高位,后期随着矿井生产恢复及新产能投产,煤炭具备成长空间,发力煤 - 焦 - 化一体化经营有助于稳定业绩 [4][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5年5月12日收盘价12.08元,年内最高/最低20.18/11.76元,流通A股/总股本26.93/26.93亿股,流通A股市值/总市值325.35亿元 [2] 基础数据 - 2025年3月31日基本每股收益和摊薄每股收益均为0.26元,每股净资产17.60元,净资产收益率1.24% [3] 事件描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67亿元,同比 - 39.00%,归母净利润6.92亿元,同比 - 56.5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74亿元,同比 - 56.9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40亿元,同比 - 72.87%,基本每股收益为0.26元,同比 - 59.38%,加权平均ROE为1.62%,同比减少2.54个百分点 [4] 事件点评 - Q1煤炭量、价随市场下行,2025Q1商品煤产销量分别430.8、297.2万吨,同比 - 17.73%、 - 26.18%,煤炭平均售价937.77元/吨,吨煤毛利417.90元/吨,同比 - 20.29%和 - 28.41%,煤炭板块收入、毛利分别 - 41.16%和 - 47.15%,毛利率44.56%,同比减少5pct [5] - 焦化仍显弱势,2025Q1焦炭产量74.32万吨,同比 - 15.19%,销量70.12万吨,同比 - 18.79%,吨焦售价1499元/吨,同比 - 35.16%;甲醇产量11.87万吨,同比 + 31.16%,销售4.29万吨,同比 - 47.23%,单位售价2237元/吨,同比 + 3.47%;乙醇累计产量9.59万吨,销量9.12万吨,产销比95%,单位售价4777元/吨,环比 + 1.89% [6] - 煤炭、煤化工均有成长空间,内蒙古陶忽图煤矿建设稳步推进,3万吨碳酸酯、3万吨乙基胺项目、1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等项目加速推进,随着国内稳增长措施落地,公司将受益于煤 - 焦 - 化产业链价格修复 [6]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1.52、1.89、1.93元,对应5月9日收盘价11.99元,2025 - 2027年动态PE分别为7.9、6.3、6.2倍,继续给予“增持 - A”投资评级 [7] 财务数据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73,592|65,875|63,797|65,002|66,059| |YoY(%)|6.3| - 10.5| - 3.2|1.9|1.6| |净利润(百万元)|6,225|4,855|4,105|5,089|5,188| |YoY(%)| - 11.2| - 22.0| - 15.4|24.0|1.9| |毛利率(%)|19.1|18.5|17.7|19.5|19.6| |EPS(摊薄/元)|2.31|1.80|1.52|1.89|1.93| |ROE(%)|14.3|9.5|8.1|9.4|8.9| |P/E(倍)|5.2|6.7|7.9|6.3|6.2| |P/B(倍)|0.9|0.8|0.7|0.6|0.6| |净利率(%)|8.5|7.4|6.4|7.8|7.9| [11] 财务报表预测和估值数据汇总 - 涵盖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数据,展示了2023A - 2027E各年度的财务指标及比率变化,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毛利率、ROE等 [12]
淮北矿业(600985):煤炭量价影响利润 新项目推进公司稳步成长
新浪财经· 2025-05-04 08:41
财务表现 - 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同比下滑39 0% [1] - 归母净利润6 9亿元,同比下滑56 50%,扣非归母净利润6 7亿元,同比下滑59 96% [1] - 煤炭业务收入27 9亿元,同比下滑41 2%,板块毛利12 4亿元,同比下滑47 2% [1] 煤炭业务 - Q1商品煤产量431万吨,同比下滑17 73%,销量297万吨,同比下滑26 18% [1] - 单位商品煤售价938元/吨,同比下滑20 3%,单吨成本520元,同比下滑12 3%,单位毛利418元,同比下滑28 4% [1] - 煤矿过断层导致产销量下滑 [1] 化工业务 - 60万吨无水乙醇项目2024年投产,2025年Q1产/销量10/9万吨,吨售价4777元/吨,贡献收入4 4亿元 [2] - 焦炭产/销量74/70万吨,同比下滑15 2%/18 8%,吨售价1499元/吨,同比下滑35 2% [2] - 甲醇产/销量12/4万吨,产量同比上升31 16%,销量下滑47 23%,吨售价2237元/吨,同比上升3 48% [2] 原料采购 - Q1采购洗精煤106万吨,同比下滑12 8%,消耗108万吨,同比下滑16 5% [2] - 洗精煤采购单价1198元/吨,同比下滑33 2% [2] 项目进展 - 陶忽图矿800万吨动力煤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 [3] - 2024年收储石灰石资源1亿吨,新增产能1640万吨/年,总产能达2740万吨/年 [3] - 聚能发电2×660MW超超临界机组快速推进,739MW新能源指标中406MW风电已落实 [3] - 10万吨/年DMC项目已投产,3万吨碳酸酯、3万吨乙基胺、1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项目有望2025年投产 [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569/583/572亿元,同比-13 60%/+2 51%/-1 93% [3] - 预计归母净利润33 9/39 4/46 4亿元,同比-30 3%/+16 3%/+18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