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酯
搜索文档
卫星化学(002648.SZ):碳酸酯可为下游电解液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格隆汇· 2025-11-20 19:24
现有产能与产品结构 - 公司现有碳酸酯总产能为15万吨 [1] - 产能具体构成包括6万吨碳酸二甲酯(DMC)、5万吨碳酸乙烯酯(EC)、4万吨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乙酯(EMC) [1] 下游应用领域 - 碳酸酯产品下游可用于新能源、储能系统等领域 [1] 产业链与产品优势 - 公司碳酸酯业务具有全产业链优势 [1] - 产品布局全面,涵盖4种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主流产品 [1] - 可为下游电解液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
卫星化学:公司现有碳酸酯产能15万吨,其中,碳酸乙烯酯(EC)5万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20 17:29
公司产能情况 - 公司现有碳酸酯总产能为15万吨 [2] - 其中碳酸乙烯酯(EC)的产能为5万吨 [2]
卫星化学(002648.SZ):公司现有碳酸酯产能15万吨
格隆汇APP· 2025-11-18 09:33
现有产能与产品结构 - 公司现有碳酸酯总产能为15万吨 [1] - 具体产品构成包括6万吨碳酸二甲酯(DMC)[1] - 具体产品构成包括5万吨碳酸乙烯酯(EC)[1] - 具体产品构成包括4万吨碳酸二乙酯(DEC)和碳酸甲乙酯(EMC)[1] 下游应用与市场定位 - 碳酸酯产品下游可用于新能源、储能系统等领域 [1] - 产品布局全面,涵盖4种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主流产品 [1] 产业链与竞争优势 - 公司碳酸酯业务具有全产业链优势 [1] - 可为下游电解液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
淮北矿业(600985):量价齐跌拖累业绩 看好Q4业绩边际修复
新浪财经· 2025-10-31 14:37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12.43亿元,同比下降42.26%,环比增长11.50%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872.16万元,同比下降96.78%,环比下降88.61% [1] - 业绩下降主要由于煤炭量价减少、焦炭售价降低以及商品贸易业务减少 [1] 煤炭业务经营数据 - 2025年第三季度商品煤产量413万吨,同比下降22.8%,环比下降10.2%;销量334万吨,同比下降13.2%,环比下降4.8% [2] - 吨煤售价743元/吨,同比下降29.4%,环比下降0.6% [2] - 吨煤成本446元/吨,同比下降17.5%,环比上升4.8% [2] - 吨煤毛利297元/吨,同比下降41.9%,环比下降7.7% [2] 煤化工业务表现 - 甲醇产销量分别为20.8万吨和9.6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4.4%和141.1%,环比增长11.0%和33.2% [3] - 甲醇吨售价2021元/吨,同比下降6.1%,环比下降2.4% [3] - 乙醇产销量分别为15.2万吨和14.4万吨,环比增长14.0%和12.0% [4] - 乙醇吨售价5054元/吨,环比上升1.5% [4] 行业动态与价格展望 - 2025年10月安徽焦精煤长协价1639元/吨,较9月的1569元/吨有所上涨;肥精煤长协价1455元/吨,较9月的1385元/吨上涨 [4] - 乌海地区环保加严,乌达地区三个采空区治理项目和部分露天煤矿再度停产,三个项目原煤供应占乌海地区原煤供应约30% [4] - 甘其毛都口岸日均通关车数824车,环比减少215车;策克口岸日均通关796车,环比减少149车,受蒙古国海关报关问题影响 [4] 公司产能与资产状况 - 公司拥有煤炭生产矿井16对,核定产能3425万吨/年;动力煤选煤厂5座,入洗能力1050万吨/年;炼焦煤选煤厂4座,入洗能力2900万吨/年 [4] - 焦炭核定产能440万吨/年;甲醇核定产能90万吨/年;乙醇核定产能60万吨/年 [4] - 朱庄煤矿因资源枯竭已关闭,核定生产能力160万吨/年,资产总额3.50亿元,主要为内部债权2.82亿元和土地0.51亿元,矿井关闭对公司业绩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5] 未来成长性与项目进展 - 加速推进陶忽图矿井建设,确保2025年底前完成主井井塔及装备安装 [5] - 加快推进安徽省"十四五"重要支撑性电源2×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双机双投" [5] - 年产3万吨碳酸酯、3万吨乙基胺项目已产出合格品 [6] - 上半年光伏发电1.04亿度,瓦斯发电1.02亿度 [6] - 雷鸣科化河南南召青山矿项目开工建设,取得云南华坪干箐矿采矿权,收储石灰石资源3462万吨,公司拥有石灰石权益资源量6.83亿吨 [6] 业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30亿元、33亿元 [6]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22.7倍、12.4倍、10.9倍 [6] - 维持"买入"评级 [6]
即将召开!2025(第二十一届)碳酸酯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与市场交流会应势而来
中国化工报· 2025-10-30 21:44
大会核心信息 - 2025年第二十一届中国碳酸酯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技术与市场交流会将于11月6日至8日在常州举行 [1][2] - 大会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供应链创新 旨在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助力行业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 [1] - 大会核心目标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展开探讨 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思路 为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 主要议题与技术创新方向 - 碳酸酯产业技术议题包括碳酸二甲酯工艺优化与下游产品开发、节能技术新进展以及绿色催化合成工艺的开发 [2] - 议题关注以技术进步对冲成本压力 发展碳酸酯产业新质生产力 并探讨碳酸酯在增塑剂、新型聚氨酯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技术进展 [2] - 电池电解液材料创新议题包括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最新进展 以及弱溶剂化结构低温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设计与研究 [3] - 热点聚焦于电解液溶剂技术迭代、产品创新方向 以及储能新政和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 [3] 会议议程与活动安排 - 会议首日为报到日 设有高层闭门会议及晚宴 闭门会议重点交流国家产业政策、行业现状、在建拟建项目情况、价格体系及市场拓展 [2][3] - 第二日为全天大会报告 包含自助午餐和全体参会人员圆桌晚宴 [2] - 会议同期活动包括前瞻技术发布会 旨在聚焦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搭建产学研平台 [4] 参与机构 - 大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和碳酸酯产业智库 [1] - 支持单位包括石大胜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好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公司 [1]
卫星化学(002648):检修影响短期业绩,在建项目稳步推进:——卫星化学(002648.SZ)2025年三季报点评
光大证券· 2025-10-29 11:53
投资评级 - 报告对卫星化学的投资评级为“买入”,并予以维持 [1][8]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尽管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因装置检修和乙烷成本上升而出现短期下滑,但其C3产业链盈利正在修复,且在建项目稳步推进,长期成长空间依然可观,故维持“买入”评级 [1][5][8] 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7.7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归母净利润37.6亿元,同比增长1.7% [4]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1亿元,同比下降12.2%,环比增长1.6%;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14% [4] 业绩驱动因素分析 - C3产业链盈利修复: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PDH价差为897元/吨,同比增加300元/吨,环比增加407元/吨;丙烯酸价差为2137元/吨,同比增加118元/吨 [5] - C2产业链盈利承压:国际乙烷价格自2025年9月以来持续上涨,导致C2产业链盈利下滑 [5] - 装置检修影响:聚丙烯等装置的检修也对第三季度业绩产生了影响 [5] 项目进展与产能布局 - C3产业链: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丙烯酸及酯产能;平湖基地年80万吨多碳醇项目已于2024年一次开车成功,打通丙烯下游高附加值利用 [6] - C2产业链:公司已形成182万吨乙二醇、50万吨聚醚大单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乙醇胺、15万吨碳酸酯的产能规模;聚乙烯弹性体工业试验装置于2025年5月获批复,为后续大规模POE装置建设积累经验 [6] - 研发创新:2025年6月,公司签约落地总投资约30亿元的高性能催化新材料项目,旨在打造一体化产研平台;公司在多个关键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并计划构建全球“1+N”化学新材料研发创新平台 [7] 盈利预测与估值 - 考虑到乙烷价格上涨导致C2产业链盈利下滑,报告下调了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99亿元(下调25%)、69.78亿元(下调23%)、82.11亿元 [8] - 对应的每股收益(EPS)预计分别为1.60元、2.07元、2.44元 [8] - 基于2025年预测,当前股价对应的市盈率(P/E)为11倍,市净率(P/B)为1.8倍 [9][13] 关键财务指标预测 - 营收增长: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41%、16.60%、15.71% [9] - 盈利能力: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19.9%、21.9%、22.2%;摊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5.9%、17.7%、17.9% [9][12] - 资本结构:预计资产负债率将从2025年的53%逐步下降至2027年的49% [12]
破局与进阶 山东省属国资国企“十四五”发展观察
新华网· 2025-10-15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国资国企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绿色转型和战略性重组,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变,其发展路径为中国国企改革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 [2][3][28] 技术创新与市场突围 - 山钢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投入37.67亿元研发经费,成功突破500兆帕高强风电钢关键技术,获得600多项国内外专利,实现25%的省材效果,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 [4][5] - 潍柴动力柴油机热效率在5年内四次刷新世界纪录,从50.23%提升至53.09%,搭载该技术的重型卡车每年可节省柴油约1.2万升,为车主节省约9万多元运营成本 [6] - 山东省将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权重从12.5%提升至33%,研发费用最高按2倍视同利润加回,“十四五”期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从255.7亿元增至514.8亿元,年均增速达20% [7] 产业链整合与全球拓展 - 山东重工2025年1-7月出口收入同比增长5.1%,重卡出口占全国行业总量62%,轻卡出口同比增长79%,在亚太、中东非洲、美洲、欧洲等区域市场同比增长34%至47%不等 [10][11] - 华鲁集团DMF、甲胺等化工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25个医药产品实现市场领跑 山东能源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 山东海洋运力达1700万载重吨,乙烷运力全球第一 [13] - 25户省属企业入选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链主”,2025年上半年省属企业战新产业营收占比达24.6%,投资占比达22.4%,分别高出全国地方国资平均水平6.4和2.6个百分点 [13][14] 基础设施重塑与行业标杆 - 山东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047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山东铁投主导建设项目占比约50% 潍烟高铁开通后,济南东站至莱州行程从大半天压缩至70分钟 [16][17] - 山东高速集团运营高速公路里程增至9070公里,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2024年以388.20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401位,较上年提升11位 [17] - 山东港口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量达4400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二,5年间连跨6个亿吨台阶 覆盖357条航线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 绿色低碳转型 - 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超13亿千瓦时,可满足80万户家庭用电,相当于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43万吨、碳排放约110万吨 [21] - 山东高速建成我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3300万度,实现全路段零碳运营并创造绿色经济效益 [22] - 山东省目标到2027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6亿千瓦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左右 [23] 战略性重组与资源整合 - 2025年上半年完成山东国惠与山东发展、山东国投与山东人才、鲁粮集团与山东种业3组6户企业集团层面重组,同步完成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254次 [23][26][28] - 重组后的山东省农业集团实现“种储协同”,提升全省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山东环保集团整合全省优质环保资源,定位为四大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5][26] - 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十强”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集中,有效提升省属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24][26]
德州化工产业:老树发新枝,迈向“千亿集群”
齐鲁晚报网· 2025-10-10 22:08
产业规模与业绩 - 2024年德州市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845.48亿元,利润达69.62亿元,占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四分之一营收和三分之一利润 [1] - 2024年1-7月产业实现营收463.86亿元,利润34.21亿元,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 - 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目标为千亿集群 [1] 产业基础与集群优势 - 已形成183家规上企业集群,产品覆盖石油、煤、盐和精细化工四大领域近千种产品,其中二甲基甲酰胺等5种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山梨酸钾等20种产品全国领先 [2] - 布局5个省级化工园区,总面积31.5平方公里,其中4个园区入选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单位,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2] - 拥有9家国家级、7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以及1家国家级、2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3] 企业创新与技术突破 -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行业龙头,其二元酸、碳酸酯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3] - 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创戊烷脱沥青技术,将沥青收率从25%降至10%以下,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3] - 联化科技(德州)有限公司应用连续流技术,使MOAT项目重氮反应能耗降低20%,溶剂节省30%,碳排强度下降五分之一 [3] 具体企业案例与技术应用 -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实现食品级液碱高质量、规模化生产,产品纯度超越标准,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饮料制造、制药等领域 [4] - 华鲁恒升2021年10月建成投产国内产能最大的3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装置,其二元酸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 [5] - 恒源碳材料采用针状焦焦化专利技术X-CokerTM和两炉三塔工艺,生产高质量针状焦,可替代进口产品,满足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需求 [6]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2024年新引进化工项目13个,总投资39.5亿元,23个省市级重点项目中19个已开工建设,12个建成投产 [7] - 通过大走访活动为84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7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联合高校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 [7] - 开展金融直达产业链活动,为19家企业授信5.93亿元,下一步将制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园区提档升级 [7]
卫星化学(002648):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新项目打开成长空间
长江证券· 2025-08-25 17:2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4.60亿元,同比增长20.93%;归母净利润27.44亿元,同比增长33.44%;扣非归母净利润28.96亿元,同比增长29.61% [2][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11.31亿元,同比增长5.05%,环比下降9.72%;归母净利润11.75亿元,同比增长13.72%,环比下降25.07%;扣非归母净利润12.04亿元,同比增长2.77%,环比下降28.85% [2][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1亿元、69.6亿元、95.0亿元,对应2025年8月21日收盘价PE分别为11.2X、9.7X、7.1X [12] C2产业链分析 - 2025Q2乙烷MB采购价格约199美元/吨,环比上涨13.2%;乙烯、HDPE、乙二醇、EO、苯乙烯二季度均价分别为6279、8474、4658、6967、8402元/吨,环比分别下降8.29%、4.46%、5.85%、5.97%、8.65% [12] - 乙烯-1.25*乙烷价差(考虑运输周期)约2379元/吨,环比下降10.6% [12] - 公司已建成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形成182万吨乙二醇、50万吨聚醚大单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乙醇胺、15万吨碳酸酯等产能 [12] C3产业链分析 - 2025Q2丙烷均价611美元/吨,环比下降1.80%;丙烯、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二季度均价分别为6630、6861、8224、11245元/吨,环比变动-5.82%、-8.50%、-11.31%、+3.91% [12] - 价差表现分化:丙烯-丙烷价差环比下降24.80%,丙烯酸-丙烯价差下降9.63%,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价差骤降55.31%,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价差飙升22.43% [12] 新项目进展 - 新增80万吨/年多碳醇等项目一阶段已于2024年7月顺利投产 [12] - α-烯烃综合利用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约266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250万吨/年α-烯烃轻烃配套原料装置、高端聚烯烃170万吨(含茂金属聚乙烯)、聚乙烯弹性体60万吨、聚α-烯烃3万吨 [12] 财务预测指标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78元、2.07元、2.82元 [15]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2.77元、3.26元、4.10元 [15] - 预计2025-2027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12.3%、13.8% [15]
从传统煤化工到“两新”赛道
齐鲁晚报· 2025-08-22 07:02
行业转型背景 - 煤化工行业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驱动下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深刻变革 [1]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以"喜新不厌旧"辩证思维统筹存量优化与增量升级 通过技术深耕与赛道切换实现转型 [1] - 果断淘汰技术落伍 能耗和排放较高的落后产能 加快优化改造升级工艺装置 [1] - 依托现有产业链条优势实施项目 定位行业领先 近5年研发投入超50亿元 项目投资260亿元 实施15个高端化工项目 [3] - 形成投产一批 建设一批 启动一批 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4] 业务结构变化 - 新能源新材料营收占比达50% 其中二元酸 碳酸酯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1] - 巩固洁净煤气化 合成气深加工等产业平台 实现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 [4] - 构建"一体多线 融链成群"协同联产体系 涵盖有机胺 多元醇 聚酰胺 碳酸酯等产业链 [4] 核心技术突破 - 自主研发乙二醇联产二元酸 碳酸二甲酯新工艺和新型催化技术 [2] - 建成国内最大3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装置 改变电池电解液市场格局 [2] - 30万吨/年二元酸项目厚势扩能 市场占有率达70% [2] - 通过扩展环己醇-己二酸-尼龙66和环己酮-己内酰胺-尼龙6产业链实现柔性联产 [2] 产品应用拓展 - 二元酸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重要原料 碳酸酯作为电解液主要原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 储能等领域 [2] - 尼龙产品凭借高强度 耐高温特性成为电池包壳体核心材料 并成功进军纺织领域开发功能性面料 [2] 管理体系优势 - 设立技术发展委员会和技术中心统筹全流程 实现规划技术化 技术项目化 项目工程化 工程产业化 [3] - 对项目进行多维度论证 资金管理制定严谨战略 坚持提前介入设备监造和员工培训 [4] - 战略决策立足国家政策与企业实际 注重技术含量与市场空间平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