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剧情反转!两大车企重启业务重组,能否实现新的变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1:34
日产与本田重启合作谈判 - 日产与本田在经历四个月冷却期后秘密重启合作谈判,议题包括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电池供应与软件技术联合研究 [4] - 双方曾在2024年8月与三菱汽车启动合作协商,但在12月因经营统合问题谈崩 [5] - 本田社长表示与日产的经营统合"目前不会",但未完全否定未来可能性 [5] 合作背景与压力 - 美国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并将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纳入征税范围,预计使本田2025财年合并净利润同比减少70%,可能导致日产最多亏损4500亿日元 [5] - 日产2024财年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3%),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同比-0.4%),营业利润69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0.6%),净亏损6709亿日元 [8] - 日产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削减20%产能,取消2024年中期股票分红 [8] - 本田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市场反应不足和技术落后挑战 [9] 潜在合作内容 - 讨论2028年后本田向日产供应其与LG在北美生产的车载电池 [5] - 计划在软件领域开展基础技术联合研究 [5] - 预计零部件采购成本可降低10%-15%,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5%-20% [10] 协同效应与技术互补 - 本田在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有积累,日产在电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ProPILOT 3.0)有优势 [11] - 合作可加快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提升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 [11] - 合并后新集团将凭借规模和资源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更有利地位 [11] 市场表现与挑战 - 日产美国市场份额从2019年7.9%下降,2025Q1通过混动策略回升至12.3% [7] - 日产北美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68%,但主力车型库存周转超100天 [8] - 本田面临电动化转型紧迫性但市场反应不足的困境 [9]
贝瑞德:在中国,建新大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38
大众中国战略转型 - 大众中国实施"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以更好满足中国客户需求并增强业务韧性[4] - 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VCTC研发中心,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约30%[4] - VCTC与合资公司直接对接,提升研发效率,改变以往由德国总部统一决策的模式[4] 大众中国业务布局 - 以VCTC为中心形成"大众新生态",包括大众安徽、销售公司、零部件公司及国轩高科等[5] - 2026年起将推出11款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2款插混和2款增程式车型[6] - 计划到2027年推出约20款新能源车型,2030年提供约30款纯电动汽车[7] 大众中国合作伙伴 -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高级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系统[6] - 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2026年应用于中国产电动车[6] - 与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深化合作,延长合营合同至2040年[6] 中国市场趋势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将达80%,燃油车仅占20%[7] - 目前中国市场约有130个汽车品牌,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7] -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插混和增程式车型需求增长[8] 大众中国发展现状 - 燃油车业务仍贡献50%市场份额,为新技术开发提供现金流[8] - 公司处于"第二次呼吸"阶段,已建立高度灵活的平台架构[9] - 正以"中国速度"向智能新能源汽车全面转型[5][9]
万里扬携手欧曼奏响“价值链合”交响曲 中国商用车在这里加挡提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31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产品覆盖汽车变速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和非公路传动系统,形成年产130万台乘用车变速器、110万台商用车变速器和35万台电动汽车减速器的综合能力 [3] - 轻型商用车变速器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稳居全国第一,乘用车自动变速器两度斩获"全球十佳变速器" [3] - 实施"全能源覆盖、全吨位布局"战略,构建横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覆盖轻、中、重卡的全系列产品矩阵 [3] - 2023年是重型商用车变速器攻坚突破之年,产品采用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轻量化设计,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3] - 锚定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发谐波减速器、无刷直流电机及控制器等产品,目标实现国产替代 [7][8] 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势 - 自主研发新一代AMT品牌智慧星,包括12挡AMT重型变速器12AG280等产品,国内市场份额领先 [5] - 中重型变速器基于12AG280型开发,拓展至12/10挡,已实现国内主流客户整车开发或配套,性能通过极限工况测试 [6] - 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发中央电驱动系统和集成式电驱动桥,如4EG280中央电驱动系统采用全铝合金壳体设计 [6] - 谐波减速器已发展到第二代产品,理念是用汽车零部件方式打造机器人零部件,已完成样机性能测试 [8] 市场表现与客户合作 - 2025年1~5月,欧曼重卡5月销量同比增长超70%,搭载公司核心动力的欧曼星辉一季度销量突破千辆 [4] - 与欧曼建立深度联动,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客户运营价值,构建"整车-核心部件"协同生态 [3][9] - 通过"万千星辉 奋楫扬帆"活动展示智能化生产线和技术实力,强化与客户的价值链协作 [2][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商用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结构升级新阶段,面临物流运价下探、排放法规严苛、新能源转型加速等挑战 [3] - 单一环节竞争优势难以支撑全局,行业转向构建基于深度互信、技术共研、价值共创的协同生态 [3][9] - 人形机器人领域单台需40个关节,谐波减速器成本占比约10%,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7]
豪掷千金 美最大车企要“更美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31
通用汽车本土化投资计划 - 公司宣布未来两年投资40亿美元扩大美国本土生产规模 涉及密歇根州 堪萨斯州和田纳西州的3家工厂 [2] - 投资旨在规避美国汽车关税 反映跨国车企增加美国投资的趋势 [2] - 首席执行官表示将继续坚持美国本土制造 支持就业并提供多元化产品 [2] 通用汽车本土化现状 - 2024年在美国销售268.93万辆汽车 同比增长4.3% 保持销量冠军地位 [3] - 本土化率仅52% 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30%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组装 18%从其他国家进口 [3] - 部分小型跨界SUV严重依赖墨西哥和韩国进口 如雪佛兰探界者 开拓者和创酷 [3]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 加拿大和墨西哥组装车辆适用15%税率 [4] - 钢铁和铝征收50%关税 预计将使公司损失40-50亿美元 [4] - 公司计划通过增加本土生产抵消至少30%关税影响 [4] 投资分配与产能调整 - 将墨西哥生产的雪佛兰开拓者和探界者转移至美国工厂生产 [5] - 密歇根州闲置工厂改造生产燃油SUV和皮卡 2027年投产 [5] - 到2027年每年在美国组装超过200万辆汽车 [5] 墨西哥产能调整 - 墨西哥是主要生产基地 2024年产量84.2万辆 [6] - 经济部长表示工厂不会关闭或裁员 探界者将继续生产供应北美以外市场 [7] - 墨西哥2024年生产399万辆乘用车 80%出口美国 [7] 加拿大产能调整 - 加拿大安大略省工厂从三班制缩减为两班制 影响约700名员工 [7][8] - 减少向美国出口 重新定位为加拿大市场生产 [7][8] - 美国印第安纳州工厂新增250个岗位 提高皮卡产量 [8] 生产重点转向燃油车 - 密歇根州工厂原计划生产电动皮卡 现改为生产燃油SUV和皮卡 [9] - 堪萨斯州工厂推迟电动车型生产 改为生产燃油版探界者 [9] - 田纳西州工厂将同时生产燃油和电动车型 [9] 政策环境变化 - 特朗普政府撤销多项电动汽车政策 鼓励燃油车生产 [9] - 撤销加州"禁燃令"和放宽燃效标准 [9][10] - 公司曾反对加州燃油车禁售令 认为电动化转型面临挑战 [10] 电动化战略调整 - 采取更务实灵活策略 稳住燃油车基本盘保证现金流 [11] - 2025年第一季度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4% 达3.2万辆 [11] - 电动车型仍集中在密歇根州工厂生产 [11]
试点落地第一年 车网互动被激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31
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进展 - 国内首次基于"5G+量子"虚拟电厂精准调度的车网互动规模化实测在合肥举行,超6000辆次新能源汽车参与,互动电量达2.8万千瓦时 [2] - 国家公布首批9个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和30个试点项目,包括上海、常州、合肥等 [4] - 上海凭借超16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智能有序充电技术应用在车网互动领域优势突出 [4] - 合肥建设了政务中心V2G试点项目、国家电网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等多个重点示范站点 [4] - 常州2023年建成国内首个新型电力系统站网互动示范中心,今年3月与国网江苏电力共建微电网示范城市 [4] 政策支持与补贴 - 广州未来3年每年针对车网互动试点的专项财政支持力度可达2000万元 [4] - 广州对购置或投资更新车网互动设施的企业或用户按不超过投资额的50%给予建设补贴 [4] - 广州对车网互动设施放电量按不超过5元/千瓦时给予奖励 [4] - 深圳车主每反送1千瓦时电可获利4元,低谷期充电1千瓦时电仅花费0.4元 [6] - 深圳一位车主通过参加示范活动两天收入2000余元 [6] 企业布局与技术发展 - 南方电网自2023年5月起组织开展车网互动示范活动,从深圳首次50辆车参与扩展到2024年5省区联动数千辆车参与 [7] - 南方电网组织广东、广西等5省区超10万辆次电动汽车参与车网互动 [7] -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发布车网互动10大举措,包括建设5个车网互动示范区等 [7] - 星星充电主导打造常州市行政中心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 [8] - 星星充电发布"液冷超充2.0"两兆瓦超充系统,未来可与微电网、虚拟电厂技术结合 [8] 行业挑战与解决方案 - 车网互动存在车辆位置与放电需求匹配成本高、通信协议和电压标准不统一、用户担心影响电池寿命等障碍 [9] - 需要统一接口和通信标准,开发显示放电收益的APP,探索虚拟电厂商业模式 [9] - 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开展全市充电设施平台改造,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9] - 广州供电局携手车企、充电运营商、电池生产企业共同推进标准制定 [10]
商会疾呼:缩短汽车经销商返利账期至30天内!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1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指出经销商面临返利兑现账期问题 [2] - 返利问题存在三大痛点:返利构成复杂存在模糊空间、兑现账期品牌间差别大、返利兑现形式及使用受限 [3] - 固定返利方面,17个品牌兑现账期不超过30天,9个品牌不超过60天,12个品牌不超过90天,4个品牌长达180天 [3] - 非固定返利方面,18个品牌兑现账期不超过30天,9个品牌不超过60天,7个品牌不超过90天,2个品牌长达180天,6个品牌未设置非固定返利 [3] - 返利兑现形式受限:仅9个品牌以现金形式且可自由支配,8个品牌部分自由支配,25个品牌只能用于购车购配件 [3] 经销商困境 - 主销车型80%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经销商需垫付大量资金 [5] - 多数经销商对厂家强势表示不满和畏惧,不敢发表看法,资金压力巨大 [9] - 商会两次发布倡议,反映经销商返利账期问题严峻,处境艰难 [9] 商会建议 - 设置明确清晰的返利政策,简化返利设置,明确标准,杜绝模糊返利 [5] - 缩短返利兑现账期至不超过30天 [6] - 不以苛刻考核条件限制返利兑现,返利应以现金形式且可自由支配使用 [6] 车企行动与行业观点 - 林肯汽车率先缩短返利周期至20天内,多家车企响应将返利账期缩短至2个月内 [8] - 不少于7家车企承诺60天内支付返利,包括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等 [8] - 广汽集团旗下五大品牌承诺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 [8] - 一汽丰田实施次日返款制度,加快经销商资金周转 [9] - 行业专家指出需通过市场竞争淘汰部分品牌与经销商,推动渠道模式革新,向多品牌集成转型 [10]
Robotaxi在德州登场,特斯拉能止住下滑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8:40
特斯拉Robotaxi服务启动 - 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Robotaxi服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启动,首批约10辆改装Model Y车型以无人驾驶姿态上路[1] - 服务初期仅向受邀社交媒体名人和特斯拉员工开放,运营范围限定在奥斯汀中南部特定地理围栏区域内[3] - 车辆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搭载4颗4D毫米波雷达、12颗高清摄像头及算力达1.1EFLOPS的Dojo超算芯片,基于FSD V12系统[3] 商业化模式与预期 - Robotaxi允许车主在车辆空闲时接入共享网络赚取收益,预计车队毛利率可能高达70%-80%[4] - 马斯克宣称未来每辆特斯拉都可能成为Robotaxi车队一员,将其比作"Airbnb与Uber的结合"[3][4] - Robotaxi推广将直接拉动FSD软件订阅率,解决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商业化痛点[4] 财务表现与市场困境 - 2024年公司收入976.9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95%,归母净利润70.91亿美元,同比下滑52.72%[1]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33.67万辆,同比下滑13%,创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差表现[5] - 欧洲市场销量暴跌53.7%,中国市场连续8个月同比下滑[5] 竞争环境与技术挑战 - Waymo已拥有1500辆Robotaxi车队,每周完成超25万次付费乘车服务,MPI达8.5万英里[7][8] - 特斯拉FSD在美国路测MPI仅为几十公里,远低于Waymo水平[7] - 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中国企业已实现区域性商业化运营[8] 监管障碍与法律风险 - 美国NHTSA已启动对特斯拉Robotaxi系统的调查,重点关注低能见度下表现[7] - 德克萨斯州要求特斯拉在9月1日前提交详细安全数据和应急方案,否则可能面临运营许可撤销风险[7] - Robotaxi在事故责任划分、网络安全等方面仍存在法律空白[7]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Robotaxi标志着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入新阶段,但短期商业化进程可能低于预期[8] - 长期来看若突破技术瓶颈并建立合规体系,Robotaxi有望成为新增长引擎[8] -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商业化中面临技术、监管和竞争的多重挑战,同时拥有品牌、数据和生态优势[9]
IAEIS 2025国际汽车电子产业峰会合作企业丨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4 16:32
企业概况 - 深圳顺络电子成立于2000年 2007年上市(代码002138) 主营片式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销售 产品涵盖磁性器件 微波器件 敏感器件 精密陶瓷四大产业 [2] - 产品应用领域包括通讯 消费电子 计算机 汽车电子 新能源 网通 工业电子等 客户覆盖国内外知名企业 [2] - 经营理念强调标准遵循 科技创新 持续改进 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2] 技术实力与认证 - 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第34届)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4] - 获国家绿色工厂认定 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 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资质 [4] - 通过ISO14001 IECQ/QC080000 IATF16949 AEC-Q200等国际体系认证 体现高标准质量与安全承诺 [4] 汽车电子业务 - 深耕汽车电子领域16年 2016年成立专门汽车电子事业部 专注车载产品技术创新与底层材料研发 [6] - 建成100余条车规级元器件专业生产线 全球11个生产基地中6个完成IATF16949认证 [6] - 产品覆盖车载照明 BMS 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等10大应用领域 主要产品包括EMC元件 电感 变压器等7大类 [6] - 获得多家全球顶级Tier1供应商认证 在车载磁性器件领域处于领军地位 [6][10] 发展历程与战略 - 行业深耕25年 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丰富经验 建立完整车规级产品线 [10] - 未来战略聚焦技术创新 持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深化客户合作 [10]
IAEIS 2025国际汽车电子产业峰会合作企业丨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4 16:18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推动汽车电子系统重要性提升,高电压、高集成度电子部件及功耗攀升使传统防护技术面临挑战 [1] - 菲沃泰纳米科技(688371 SH)凭借前沿纳米技术打造高性能降本防护解决方案,重塑汽车电子防护标准 [1] 核心技术优势 - 独创纳米镀膜技术基于分子沉积原理,可在电子部件表面形成纳米级防护膜层,具备防水、绝缘、水汽阻隔、耐腐蚀等综合性能 [2] - 案例1:为液冷车载充电机定制耐腐蚀绝缘膜层,采用"产线直连镀膜方案"降低工序流转风险,显著提升防护性能 [2] - 案例2:解决智能座舱中控板淋水/盐雾/高温高湿导致的短路问题,压力传感器在-40℃至125℃高低温冲击下保持高精度 [2] 成本效益与产业价值 - 油泵PCBA控制板采用纳米涂层后简化结构设计,减少重量尺寸,降低约20%系统级成本 [3] - 独创"膜层与装备"一体化技术平台,将纳米镀膜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深度融合,满足车企大规模生产需求 [4] 市场应用与认证 - 产品覆盖汽车传感、激光雷达、三电系统、电驱电控等全产业链环节,已实现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规模量产 [4] - 通过汽车零部件头部Tier1客户VDA6 3质量体系审核,获工信部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4][8] 研发成果与专利储备 - 自主研发纳米镀膜设备被认定为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设有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 [8]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27项,正加速布局新一代纳米复合镀膜材料 [6][8] 跨领域布局与战略合作 - 业务延伸至消费电子、无人机、医疗器械、LED照明、工业控制等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7] - 积极拓展浸没式液冷等新兴领域纳米薄膜解决方案,提升科技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 [7][8]
IAEIS 2025国际汽车电子产业峰会合作企业丨深圳市品优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4 16:1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成为影像行业世界级领先企业秉承务实平等真诚互惠原则拓展国内外前装和后装市场 [3] - 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前装影视采集模组行车记录仪模组警用执法仪镜头模组运动DV模组无人机视频模组及多用途车载摄像头 [3] - 产品应用覆盖汽车前装后装医疗器械远程视频采集行车记录仪运动相机安防系统3D打印人脸识别指纹扫描等领域 [3] 核心优势 技术实力 - 研发团队超40人计划2026年突破60人2027年达100余人平均年龄35岁工作经验5年以上占比70%8-10年占比20% [6] - 拥有30余项专利证书同年申请专利超30项实验室可进行高低温冷热冲击盐雾气密测试震动防水等20余项实验 [6] 生产制造 - 工厂通过IATF16949认证上线ERP/MES/ESOP管理系统及AA终检螺纹调焦等全自动设备实现全程量化管理 [7] - 拥有SMT车间百级镜头模组车间成品组装车间老化室2个月产能车载摄像头600K镜头模组1KK成品组装300K [7] 合作案例 - 合作客户包括LINK&CO NISSA HITACHI FOXCONN GEELY ILPIN 富士康科技集团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