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价格竞争能刹住车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32
行业政策与竞争态势 - 工信部和中汽协明确反对无序价格竞争,倡导企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1] - 车企逐渐转向技术创新和提升用户体验,但终端销售环节价格竞争仍难以完全避免 [1]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倡议,反对"内卷式"价格战,因经销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9] 终端促销策略 - 宝马4S店推出"现金折扣、额外优惠、赠送车衣及单车万元补贴"的限时促销,部分车型折扣高达五折(如iX1从29.99万元降至16.3万元) [2] - 一汽丰田混动版亚洲龙优惠力度高于燃油版,2.0L双擎臻选版(指导价20.68万元)享4.5万元现金优惠 [3] - 比亚迪汉车型提供1万元现金优惠加1万元厂家补贴,但秦、元等经济型车款无额外优惠 [3] - 极氪通过现车优惠吸引消费者,007车型现车库存28辆,生产时间为2024年3-4月 [5] 库存与销售压力 - 中汽协数据显示4月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50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创近两年新高 [5] - 2024年经销商盈利比例仅39.3%,亏损比例41.7%,84.4%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60.4%倒挂幅度超15%) [9] - 2024年底全国4S店网络规模同比缩减2.7%,4419家4S店退网 [9] 置换补贴与政策影响 - 宝马、比亚迪等车企在国家置换补贴基础上额外提供厂商补贴(如宝马置换补贴3000元) [6] - 重庆、江苏等地曾传出国补暂停,但主管部门澄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仍在有序进行 [7] 行业利润率与技术转型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4.3%(低于下游工业水平),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9%(下游工业平均5.6%) [9] - 价格战导致2024年新车市场零售损失近2000亿元 [9] - 终端销售转向技术推广(如极氪、比亚迪强调新产品体验),但性价比仍是关键销售手段 [10]
解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培育和市场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 第17届国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 2025)深入研讨电驱动、混合动力创新技术、商用车动力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功率半导体创新技术等话题 [2] 动力系统技术创新进展 -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6%,较2020年提升13个百分点,柴油发动机热效率超48%,提升4.3个百分点 [3] - 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7000kW/kg,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45kW/L,较2020年提升50% [3] - 扁线电机高效冷却系统、碳化硅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与高电压平台、功能安全等技术实现应用 [3] 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 系统集成向多域融合发展,集成驱动单元、高压系统、电池管理等模块,实现体积和线束数量大幅缩减 [3] - 材料创新聚焦碳化硅、碳纤维、非金属合金等,工艺创新包括激光焊接、3D打印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智能热管理等功能,推动动力系统向全链路智能化控制演进 [4] 电驱动系统技术挑战 - 集中驱动模式已量产,但分布驱动模式(如轮边电机、轮毂电机)受机械电气和散热问题限制未大规模应用 [6] - 快充电压升至800V-1200V,对电机绝缘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扁线电机低温焊接成为研究方向 [6] - 电机小型化带来发热问题,冷却系统从液冷向油冷或复合冷却转变 [7] 热管理与润滑技术 - 油冷电驱专用油提升冷却效率和传动效率,延长续驶里程 [7] - 电池热管理油液可维持较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 [7] - 兆瓦充电技术推动液冷电池冷却系统应用,支持更多充电循环 [7] 分布式驱动技术 - 双电机分布式驱动为主流,差扭设计可降低横摆角速度17%,提升驾驶舒适性 [8] - 永磁助磁同步电机采用钐铁氮材料替代重稀土永磁体,减少碳排放 [8] - 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较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提高30%,计划2026年量产 [8] 动力系统未来趋势 - 驱动方式从机械驱动向智能电驱动转变,电动化使功率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9] - 动力系统向控驱分离与软硬解耦方向发展,聚焦用户体验和研发效率提升 [9] - 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跨域集成将提升整车运动控制能力,改善驾乘空间利用率 [10] - 动力系统与底盘融合将实现高机动性、高安全可靠性等体验升级 [11]
谁能接过复兴雷诺的接力棒?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公司管理层变动 - 卢卡·德·梅奥宣布卸任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职务 将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离职 下一步将担任开云集团首席执行官 [2] - 梅奥的离职消息突然 给雷诺电动化转型 Alpine品牌重塑及与日产关系带来不确定性 [2] - 雷诺已开始物色新任首席执行官 可能内部提拔或外聘 法国政府将参与人选确定 [2][10] 公司历史业绩与转型 - 梅奥2020年接任时 雷诺面临严重危机 2019年亏损1.41亿欧元 2020年亏损扩大至80亿欧元 [3] - 梅奥推出"Renaulution"5年战略 将重心从销量转向价值创造 推动电动化转型与品牌重塑 [4] - 雷诺业绩显著改善 2022年亏损收窄至3.54亿欧元 2023年实现净利润21.98亿欧元 2024年净利润7.52亿欧元 汽车业务净财务状况达71亿欧元 [5] 战略实施与业务发展 - 梅奥推动雷诺5 E-Tech电动车型成为欧洲市场黑马 复兴Alpine品牌并参与F1赛事 [4] - 雷诺与中国企业建立广泛合作 包括东风 吉利 宁德时代等 梅奥主张欧洲应向中国学习电动化经验 [8] - "Renaulution"战略进入第三阶段 目标转向科技 能源和出行领域 [8] 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消息公布后 开云集团股价上涨11% 雷诺股价下跌8% 显示市场对雷诺未来信心受挫 [7] - 分析师认为梅奥离职是重大打击 雷诺面临行业竞争加剧 欧洲需求停滞及电动化转型压力 [7] - 继任者需处理三大挑战:巩固中国市场合作 持续支持Alpine品牌发展 维护与日产联盟关系 [9] 潜在继任者情况 - 主要候选人包括雷诺执行副总裁丹尼斯·勒沃特 Stellantis全球采购负责人毕高诚 [11] - 勒沃特为雷诺资深高管 曾执掌达契亚品牌 毕高诚有中国工作经验 负责Stellantis亚太业务 [11]
观车 · 论势 || 警惕行业创新背后的风险暗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公司动态 - 蔚来汽车在官方App新增线索征集功能入口 重点聚焦免费换电权益的违规使用行为 依据相关协议条款 部分首任车主享有的特定权益仅限于个人非运营场景下使用 [1] - 近期出现的权益滥用乱象包括车辆被用作工地供电设备或进行电量套利交易等不当行为 单次换电成本约50~80元 违规高频使用可能导致单用户年损失超3万元 换电业务亏损同比激增80% 年度缺口达12亿元 [1] - 公司表示不会单纯以行驶里程作为运营用途判定依据 体现对用户多样化用车需求的尊重 但判定标准仍不够明确和完善 目前主要依靠车主举报和人工核实 [2] 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以"用户企业"作为战略锚点 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权益本是构筑品牌"护城河"的重要举措 但过度依赖补贴营销 忽视权益流动性的有效管控 暴露出创新与风控间的严重失衡 [1] - 换电模式作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广大车主的切身利益 [2] - 在补贴退坡带来的财政压力下 公司既要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需警惕陷入资本驱动的短视陷阱 [4] 行业影响 - 事件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创新狂飙中暗藏的风险暗礁 将企业商业模式漏洞、行业监管缺位及用户权益认知偏差等深层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 [1] -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快速扩张 车企推出的"终身质保"和"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展现出"双刃剑"效应 当电动汽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 这些权益承诺可能变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2] - 行业缺乏与权益规模相匹配的风控体系 既缺乏对异常使用行为的智能监测手段 也未建立清晰的责任追溯机制 陷入"放养式管理"的治理困局 [2] 行业发展趋势 - 监管盲区与履约困境的双重压力撕开了行业的深层结构性矛盾 企业过度追求用户增长而忽视规则体系的韧性建设 导致权益边界模糊、责任界定不清 [3] - 业界需凝聚共识 共同抵制无底线承诺与竞价 通过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防范个别企业扰乱市场秩序 [3] - 构建与业务规模相适配的风险防控体系 已成为车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4] 用户教育 - 部分车主对权益规则的认知偏差成为滥用行为滋生的温床 公司应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等多元渠道 强化用户对权益边界与使用条件的理解 [4] - 让用户在享受权益的同时明晰责任义务 才能从源头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4]
中国技术中心增多背后的棋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跨国车企在华研发中心布局趋势 -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项目在上海签约并启动,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2] - 梅赛德斯-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升级并启用新大楼,总投资达6900万元 [2][3] - 宝马集团在上海启用新研发中心,并在北京、沈阳、南京持续扩展研发机构,构建仅次于德国总部的庞大研发体系 [2] - 跨国车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持续上升,规模扩大和功能增强已成事实 [3] 跨国车企在华研发战略 - 奔驰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理念,将"中国专属"提升到新高度 [3] - 宝马通过"技术共研+生态整合"模式输出中国创新 [3] - 大众汽车实施"供应链垂直整合"策略反哺全球业务 [3] - 丰田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至中国,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 [3] - 雷克萨斯上海基地规划不仅生产电动汽车,还要研发动力电池 [3] 跨国车企在华市场表现 - 一季度大众在华销量64.41万辆,同比下降7.1%,占全球总销量30% [6] - 宝马全球交付量58.61万辆,同比下降1.4%,在华交付量同比下降17% [6] - 保时捷在华销量9471辆,同比下降42% [6] 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 - 中国具备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和足够容量的市场环境 [4] - 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拥有先发优势和资源优势 [7] - 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零部件种类、加工能力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 [7] - 跨国车企在华布局可缩短新车研发周期25%,降低试错成本40% [8]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跨国车企增加在华研发投入将加剧本土市场竞争 [10] - 保时捷为中国市场定制信息娱乐系统,支持方言唤醒和自动避堵等功能 [10] - 跨国车企研发中心布局将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 [10] - 跨国车企在华大量招聘和培养人才,提升行业人才储备和技术水平 [10] 本土化创新模式 - 保时捷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将研发、采购、品控三大环节全部"中国化" [11] - 采用"德国工艺+中国场景"的融合创新模式 [11] - 跨国车企布局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行业融合 [11]
东风天龙车主李宝红再行义举,“商丘好人”雨路勇救被困卡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6:03
卡车司机英勇事迹与品牌关联 - 卡车司机李宝红驾驶东风天龙KX旗舰520货车时,在G240国道湖南永兴县路段遇交通事故,不顾现场50米内加油站及油车、气罐车爆炸风险,果断停车救援伤者,展现专业急救技能[3] - 李师傅与东风商用车渊源深厚,1998年部队驾驶培训使用东风141车型,2019年购买东风天龙KX旗舰520,该车已安全行驶67万公里,经历新疆戈壁和广东暴雨等复杂路况[8] - 东风商用车售后服务体系表现突出,2023年2月甘肃故障救援案例显示,维修人员携带配件及生活物资快速响应,体现品牌服务温度[11] 品牌产品与技术特性 - 东风天龙KX旗舰520车型被用户昵称为"铁美女",机械可靠性获高度评价,用户强调定期保养(机油、滤芯更换)对维持低故障率的关键作用[9] - 产品可靠性源自军工品质传承,用户计划未来升级购买更大东风车型,形成对品牌价值的持续背书[13] 品牌营销与社会责任 - 东风商用车公司主动慰问英雄司机,赠送慰问金和高级专用润滑油,实现品牌与用户情感的双向互动[13] - 品牌通过支持卡车司机群体,强化"可靠车+可靠服务"的市场定位,与用户共同塑造"军工品质+人间道义"的品牌形象[13]
汽车之家项碧波:仓颉大模型驱动汽车智能服务新征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5:26
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 - 汽车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转型,众多企业探索大模型应用与落地场景 [1] - 公司作为AI技术驱动的科技生态平台,依托行业数据优势自主研发仓颉大模型 [1] 仓颉大模型技术特点 - 仓颉大模型基于行业大数据+领先技术,是目前最适配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模型 [1] - 模型贯穿汽车全消费场景,在多模态AIGC内容生成、智能问答、智能化创作等方向创新 [1] - 解决通用大模型三大痛点:幻觉问题(客观事实准确性)、专有数据缺失(如4S店报价)、数据预测能力不足(如保值率预测) [4] - 通过增量预训练、微调、强化学习等手段调优,结合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与专业评测内容 [4] 模型应用场景 - 在车型对比、技术解析、购车促销等场景提供权威准确回答 [5] - 结合预测模型技术应对新能源续航焦虑、二手车价格波动等复杂场景 [5] - AI智能助手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定制购车攻略(如"15万预算省油SUV"需求)并整合优惠政策、口碑评价 [7] 产品升级与生态布局 - AI智能助手将升级二手车及用车内容数据,打通线上线下服务闭环 [8] - 公司完成全平台数字化基建部署,构建"营销洞察-二手置换"全链路AI解决方案 [8] - 通过数据+技术底座深度融合多维资源,助力合作伙伴突破流量困局 [8] 用户体验优化 - AI智能助手实现"所想即所得",替代传统多页面跳转的选车流程 [7] - 服务信息经AI后台校验确保真实可信可溯源 [7] - 未来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并即时制定决策方案 [8]
74年基因焕新出发 黄海汽车全场景新能源矩阵亮相丹东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4:35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前身为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安东汽车修理厂,拥有74年技术积淀,从研制新中国第一辆后置发动机客车到成为首批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3] - 2023年起在辽宁省市政府支持下完成产能升级与研发体系重构,建成16条智能化产线[3] - 当前战略聚焦"油、电、气、氢、醇"多动力平台,构建"车桩站&智能交通管理平台"一站式解决方案,目标成为国际化商用车集团[5] - 明确未来技术路线:客车板块推进氢燃料车型研发,皮卡领域推进差异化、乘用化、未来能源三大转型[10] 产品技术突破 客车领域 - 推出"甜莓V8"微循环车,采用320毫米超低踏步与1200毫米无障碍宽门设计,解决老龄化社会出行痛点[7] - 搭载宁德时代127千瓦时电池组,冬季续航提升22%,零下20℃工况续航达220公里[7] - 电子后视镜与智能防撞系统协同降低70%视野盲区[7] 皮卡领域 - 旗舰车型"蛟龙X"融合美式硬派设计与12.8英寸智能座舱,推出商务版、探险版、海陆定制版等多版本配置[8] - 海鲜运输版采用锌铝镁防腐货箱,耐腐蚀性能达行业标准3倍[8] - 甲醇动力车型突破零下40℃冷启动技术,热效率提升8个百分点,续航成本较燃油车降低60%[8] 市场布局与行业定位 - 产品矩阵覆盖城乡交通、跨境物流、极地勘探等全场景需求[11] - 客货邮融合2.0系统通过温控货仓实现生鲜48小时全国直达,服务乡村振兴[10] - 国际经销商反馈新能源中小型客车及皮卡精准切合南亚市场需求[10] - 公司技术布局顺应国家双碳目标,展现绿色交通发展与高品质产品供给的实践[5]
剧情反转!两大车企重启业务重组,能否实现新的变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11:34
日产与本田重启合作谈判 - 日产与本田在经历四个月冷却期后秘密重启合作谈判,议题包括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电池供应与软件技术联合研究 [4] - 双方曾在2024年8月与三菱汽车启动合作协商,但在12月因经营统合问题谈崩 [5] - 本田社长表示与日产的经营统合"目前不会",但未完全否定未来可能性 [5] 合作背景与压力 - 美国对进口车征收25%关税并将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纳入征税范围,预计使本田2025财年合并净利润同比减少70%,可能导致日产最多亏损4500亿日元 [5] - 日产2024财年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3%),净销售额12.6万亿日元(同比-0.4%),营业利润69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0.6%),净亏损6709亿日元 [8] - 日产宣布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削减20%产能,取消2024年中期股票分红 [8] - 本田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面临市场反应不足和技术落后挑战 [9] 潜在合作内容 - 讨论2028年后本田向日产供应其与LG在北美生产的车载电池 [5] - 计划在软件领域开展基础技术联合研究 [5] - 预计零部件采购成本可降低10%-15%,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5%-20% [10] 协同效应与技术互补 - 本田在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有积累,日产在电动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ProPILOT 3.0)有优势 [11] - 合作可加快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提升电动汽车智能化水平 [11] - 合并后新集团将凭借规模和资源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更有利地位 [11] 市场表现与挑战 - 日产美国市场份额从2019年7.9%下降,2025Q1通过混动策略回升至12.3% [7] - 日产北美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68%,但主力车型库存周转超100天 [8] - 本田面临电动化转型紧迫性但市场反应不足的困境 [9]
贝瑞德:在中国,建新大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5 09:38
大众中国战略转型 - 大众中国实施"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以更好满足中国客户需求并增强业务韧性[4] - 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VCTC研发中心,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约30%[4] - VCTC与合资公司直接对接,提升研发效率,改变以往由德国总部统一决策的模式[4] 大众中国业务布局 - 以VCTC为中心形成"大众新生态",包括大众安徽、销售公司、零部件公司及国轩高科等[5] - 2026年起将推出11款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2款插混和2款增程式车型[6] - 计划到2027年推出约20款新能源车型,2030年提供约30款纯电动汽车[7] 大众中国合作伙伴 -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高级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系统[6] - 与小鹏汽车合作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2026年应用于中国产电动车[6] - 与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深化合作,延长合营合同至2040年[6] 中国市场趋势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将达80%,燃油车仅占20%[7] - 目前中国市场约有130个汽车品牌,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7] -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插混和增程式车型需求增长[8] 大众中国发展现状 - 燃油车业务仍贡献50%市场份额,为新技术开发提供现金流[8] - 公司处于"第二次呼吸"阶段,已建立高度灵活的平台架构[9] - 正以"中国速度"向智能新能源汽车全面转型[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