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商报
icon
搜索文档
“头雁领飞”带动“雁群高飞” 湖北联合引领强化合作社产销对接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活动概述 - 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在荆门市举办“三提升”暨“寻荆楚美味品鱼米之香”专题活动,全省近百名合作社代表参与 [3] - 活动旨在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运营能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3] - 同期,“荆楚农广·寻美湖北”湖北省第三届农村电商直播大赛在荆门市举行,为期11天,吸引全省17个市州的2000余名电商达人参与 [8] “三提升”战略内容与影响 - “三提升”具体指产品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提升和个人素质提升 [4] - 产品品牌提升重点是从无品牌、无包装向规范化、品牌化转变,积极融入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4] - 企业形象提升包括创建科技小院、田间学校、电商直播基地,争创龙头、高新、专精特新企业 [4] - 个人素质提升注重人才培养,努力培育劳模、奖章获得者及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人才 [4] - 合作社负责人反映“三提升”帮助其学会讲好产品故事,塑造品牌价值,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5] 农村电商发展成效 - 农村电商直播大赛通过“以赛促训、以赛促产”方式发掘培育人才并推广农特产品 [9] - 大赛初赛阶段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 [10] - 2024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09.85亿元,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559.47亿元,增长达2.2倍 [13] - 2025年上半年湖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左右 [13] 产销对接与品牌建设 - 2025年以来,联合会已在武汉、咸宁等多地举办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通过“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主题”深入挖掘资源 [4] - 通过打造“湖北好食材”统一品牌形象,鼓励各地合作社发展地域特色品牌,形成联动效应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4] - 活动期间多家合作社达成联合发展合作意向,以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5] 未来规划与行业展望 - 湖北省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与技术交流,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入短视频宣传、社区、超市等渠道 [6] - 湖北将持续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创新,通过赛事机制孵化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运营的高素质农民 [13] - 农村电商被视作为产品进入武汉、上海等重点城市市场乃至走向国际奠定基础的关键契机 [8]
短剧《警号025881》在武汉开机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微短剧项目《警号025881》 - 60集微短剧《警号025881》于10月31日在武汉举行开机仪式 [3] - 该剧根据《知音》杂志报道改编 由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与武汉市公安局联合出品 南京华苏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制作 [3] - 剧组已在武汉市完成前期取景 预计11月底杀青 春节前在全国各大短剧平台上映 [5] 公司战略与行业定位 - 拍摄此微短剧是湖北知音传媒集团在融媒体转型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旨在打造高水平艺术精品 助推湖北微短剧市场繁荣发展 [4] - 微短剧作为迅速崛起的网络内容形态 已成为占据用户时长 影响网络舆论的重要阵地 其体量特点和创作方式与知音内容及风格高度契合 [5] - 公司全面深入推进媒体转型融合发展 在稳定传统纸媒《知音》杂志发展的同时 深耕新媒体领域 [4] - 知音微短剧立足于演绎湖北本土人物风云 着力于讲述温暖治愈类情感故事 [5]
“95后”女掌门张子越承父业扎根乡土 三产融合谱写6000万产值田园新篇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由总经理父亲从工程与矿山开采领域转型至农业,旨在建立可长久传承的事业[1] - 2016年总经理开始接触农业板块,负责产业账务打理,开启校园与农场双重生活[2] - 2018年总经理毕业后正式回归,全身心投入农场经营[2] - 2019年公司绿头鸭养殖规模达400万只,成为湖北省细分领域龙头,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形成完整产业链[2] - 疫情期间绿头鸭需求锐减至原20%-30%,促使公司加速转型[3] - 目前公司已发展为拥有三个基地、总面积2850亩的田园综合体,合作社产值接近6000万元[5] 业务模式转型 - 早期业务以养殖绿头鸭为主,品种单一,主要供应餐饮行业[2] - 疫情暴露单一初级供应风险,公司决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3] - 2019年底投资建设食品加工车间,将畜禽产品转化为深加工制品[4] - 2021年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正式进军二产,重点研发肉制品和水产制品加工[4] - 加工环节有效弥补养殖端亏损,形成“一产稳基础、二产补亏损”模式[4] - 早年为消纳粪污种植的果树进入盛产期,2023年承办采摘节,客流量达每天2000人,成功进入休闲农业三产领域[5] 生态循环模式 - 通过开挖鱼塘改善种鸭品质,在荒坡种植果树消纳粪污,构建“山顶养猪、坡地种果、坡下养鱼、水上养鸭”生态雏形[4] - 生态模式为后续三产融合奠定基础[4] 未来发展规划 - 当前最大挑战为销售,正尝试拓展电商渠道,本地团购效果良好[5] - 省外市场因冷冻产品运输困难尚未突破,研发常温产品成为下一步重点[5] - 计划2026年申请建立科技小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5]
湖北金融运行持续稳中向好 贷款余额9.35万亿中部第一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金融总量增长 - 9月末湖北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35万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 [1][2] - 前9个月新增贷款6375亿元,同比多增796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2] - 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3.59万亿元,同比增长9.2%,1-8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305亿元,同比多增813亿元 [1][2] - 湖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11万亿元,同比增长8% [2] 政策落地与效能 - 金融政策高效落地,推动全省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授信金额突破2万亿元 [3] - 政策带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至12.6%,较上年同期加快2.64个百分点 [3] - 政策红利传导至市场主体,企业存款同比多增897亿元 [3] - 截至9月末,21家商业银行累计为5500户服务业经营主体和8.8万户消费者的79亿元、37亿元贷款办理便捷贴息 [3] 金融资源配置 - 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运用各类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资金余额达2493亿元,同比增长13.5% [3] - 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985亿元,同比增长42%,创历史新高 [3] - 在政策引导下,8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数字经济产业和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分别达26.1%、16%、15.5%和24.4% [3] - 前三季度各类市场主体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31亿元、绿色债券111亿元,均居中部省份前列 [3] 金融“五篇大文章” - 截至2025年8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38194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达41.2%,同比增长15.4%,增速和占比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和2.5个百分点 [4] - 科技金融方面,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撬动贷款投放678亿元,8月末科技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比重为32.7%,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6.1% [4] - 绿色金融方面,8月末绿色贷款余额18042亿元,比年初新增2591亿元,同比增长24.4% [4] - 普惠金融方面,8月末普惠贷款余额12303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 [5] - 养老金融方面,8月末养老产业贷款余额46亿元,同比增长153.4% [6] - 数字金融方面,前三季度累计发放“301”模式贷款413万笔、4471亿元,同比多发放57万笔、339亿元 [6]
安海龙跨界转身在泥土中开辟创业新途 种养循环接通产业链计划2027年产值破亿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董事长安海龙从机械设计领域跨界进入农业,历经十二年发展,从单一养殖业务拓展至全产业链布局 [2] - 2012年回乡创业,初期从事牛羊养殖,三年后因牛市行情上涨获得第一桶金数十万元 [3] - 2014年开启秸秆收储与饲料加工业务,客户总数达1000余家,后因市场变化向下游延伸,涉足屠宰加工与餐饮供应链 [4] - 疫情期间羊价暴跌导致客户现金流断裂,公司通过帮助客户销售活羊渡过危机,并坚定了完善全产业链的决心 [4] 当前业务规模与财务数据 - 公司已构建饲料生产加工、肉羊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及供应链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 [5] - 2024年颗粒饲料年产量1.1万多吨,营业额1700多万元,肉羊屠宰销售营业额3000多万元 [5] - 一期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羊1.8万只,产值约2200万元 [5] - 2023年底新建17栋标准化羊圈,目前存栏肉羊6000余只 [5]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计划在2025-2027年分三期建成4个年出栏2万只肉羊的养殖小区,2027年底实现年出栏8万只、年产值突破1亿元的目标 [5] - 规划配套建设300亩果树基地、20亩生态鱼塘、5000亩高标准农田及有机肥加工厂,形成循环农业闭环模式 [5] - 目标同时包括年消耗2万吨秸秆,同步打造循环农业与三产融合配套体系 [2] 技术创新与行业合作 -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肉羊成活率达98%,较传统养殖提升12个百分点 [6] - 未来计划建设科技小院与田间学校,年开展20期技术培训,覆盖农户500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 - 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小散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 [6]
两部门推动黄金税收新政落地 优化即征即退与免征环节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政策核心与目标 -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新黄金税收政策 旨在规范黄金市场税收管理并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 - 新政策明确区分投资性与非投资性用途黄金的税收待遇 优化即征即退与免征环节 [1] - 政策目标为推动黄金市场规范化运作 降低交易成本并增强市场活力 [1] 标准黄金定义 - 政策对标准黄金进行明确界定 指牌号与规格同时符合特定标准的黄金原料 [1] - 标准黄金牌号包括AU99.99 AU99.95 AU99.9 AU99.5等 [1] - 标准黄金规格包括50克 100克 1公斤 3公斤 12.5公斤等 [1] 交易所交易税收政策 - 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 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 卖出方销售标准黄金时免征增值税 [1] - 交易所交易中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 交易所免征增值税 [1] - 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 按照规定适用增值税政策 [2] 投资性用途黄金税务处理 - 会员单位购入标准黄金用于投资性用途的 交易所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 同时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 - 买入方会员单位将标准黄金直接销售或加工成投资性用途黄金产品并销售的 应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2] -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生产发行法定金质货币的会员单位 从交易所购入标准黄金生产销售法定金质货币的 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2] 非投资性用途黄金税务处理 - 会员单位购入用于非投资性用途的标准黄金 交易所环节可免征增值税 [2] - 若买入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可按普通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并按6%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2] - 买入方会员单位将标准黄金加工成非投资性用途黄金产品并销售的 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2] 客户税务处理 - 客户购入标准黄金无论用于何种目的 在交易所购入环节交易所均免征增值税 [3] - 客户若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可以普通发票金额和6%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3] - 客户将购入的标准黄金直接销售或加工后再销售时 必须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 [3]
2025湖北企业100强名单发布 资产总额首超10万亿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榜单总体规模 - 2025湖北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总额达42132亿元,较上年增加509亿元 [1] - 百强企业资产总额为105629亿元,首次超过10万亿元 [1] - 资产入围门槛从81亿元提升至86亿元,增幅达6% [1] 头部企业表现 - 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有9家,与上年度持平;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共计80家,较上年度增加6家 [2] - 千亿级资产企业有24家,较上年度增加3家;百亿级资产企业有58家,较上年度增加5家 [2] - 营收前十企业依次为中建三局、东风汽车、卓尔智联、宝武武汉、湖北联投、九州通医药、葛洲坝集团、湖北交投、武汉金控、中铁十一局,其中中建三局以4435亿元营收蝉联榜首 [2] - 利润总额前十企业依次为中建三局、中铁武汉局、葛洲坝集团、湖北省农信社、江汉油田、湖北联投、劲牌、华新水泥、九州通、亿纬动力 [2] 财务指标 - 利润总额为1158亿元,同比下降12% [2] - 仍有53家企业实现盈利增长 [2] - 纳税总额为1397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 [2] - 纳税额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1家 [2] 中国企业500强上榜情况 - 湖北共有15家企业上榜2025中国企业500强,较上年度增加1家,湖北农业发展集团首登榜单 [3] - 上榜企业数量继续稳居全国第十位,并领跑中部地区 [3] - 央国企共有9家入围,民营企业共有6家入围 [3] 地域与行业分布 - 上榜企业地域分布中,武汉有69家,比上年度增加2家;荆门4家、潜江2家,均比上年度增加1家 [3] - 产业分布延续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格局:服务业41家、制造业41家、建筑业17家、采掘业1家 [3] 创新研发投入 - 百强中有89家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研发费用总额达750亿元 [4] - 61家企业较上年增加研发投入,资金重点向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 [4] - 39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投195亿元,22家民营企业增投117亿元 [4] 海外业务拓展 - 共有55家企业开展海外业务,较上一年度增加2家,海外收入总额为2296亿元,同比增长21% [4] - 海外收入突破百亿的企业有7家,海外收入达十亿的企业有27家 [4] -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海外收入占比最高达50%,服务业、建筑业占比分别为31%、19% [4] 细分榜单门槛提升 - 2025湖北制造业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从16.5亿元提升至24.6亿元,同比提升49% [4] - 2025湖北服务业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从8亿元跃升至13.9亿元,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物流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明显增加 [4]
华新水泥正式更名华新建材 营收超250亿一体化成效显现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于11月1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正式由“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华新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自11月6日起变更为“华新建材” [1] - 更名标志着公司从单一水泥制造商向综合建材服务商的战略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1] - 公司业务已拓展至商品混凝土、骨料、水泥基高新建材材料的生产销售,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装备与工程承包等,“水泥”已不能完全涵盖公司业务类型 [3] - 公司发展战略未发生重大调整,更名旨在更好地反映其业务多元化发展和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定位 [3] 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0.33亿元,同比增长1.27% [1][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0.04亿元,同比增长76.01% [1][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扣非净利润为19.36亿元,同比增长82.03% [4] - 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水泥价格同比上涨、成本下降以及海外业绩持续增长 [5] 海外业务发展 - 公司海外多业务发展持续取得进展,多个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包括津巴布韦年产30万吨水泥粉磨站、赞比亚恩多拉熟料生产线升级改造等 [5] - 公司完成对巴西恩布骨料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5] - 马拉维2000吨/日水泥熟料新生产线、莫桑比克栋多3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按建设计划推进 [5] 股东回报与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会拟向全体股东分配2025年前三季度现金红利0.34元/股(含税),合计分配7.06亿元,占合并后归母净利润的35.23% [5] - 公司已完成股份回购,实际回购公司股份257.8万股,占总股份的0.12%,使用资金总额4899.94万元,用于后续股权激励 [6] 公司历史与资本市场历程 - 公司始创于1907年,是中国开办最早的三家水泥企业之一 [2] - 公司于1994年上市,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第一家“A股+B股”上市公司 [2] - 2022年,公司7.35亿股B股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上交所、湖北首家“B转H”公司 [2]
中国出台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 四方面16项针对性举措促进外贸优化升级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10月18日召开的国常会部署拓展绿色贸易的有关举措,明确提出,发展绿色贸易 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举措。会议强调,要加快 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拓展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 为积极拓展绿色贸易,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针对绿 色贸易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意见》提出四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 力、拓展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国际环境、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 障体系等。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中国外贸企业积极顺应贸易绿色化趋势,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优质 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中国外贸"向绿色"发展步伐在加快,总体上呈现了三个显著特点和趋势。 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 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 品出口表现亮眼。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 拉动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政策工具概况 - 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 支持2300多个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 [1] - 政策性金融工具由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募集资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筛选项目 财政部给予贷款贴息 具有准财政属性 [1] - 工具重点投向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消费基础设施 以及交通 能源 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领域 [1] 资金分配与投放特点 -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投放2500亿元 1000亿元 1500亿元 [2] - 工具投放过程具有快速 高效的特点 [2] - 工具加大对经济大省的支持力度 国开工具向12个经济大省投放1949.5亿元 占比78% 农发工具支持1087.23亿元 进银工具放款金额占比近八成 [2] 民间投资支持 - 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支持力度 国开工具支持民间投资项目128个 投放685.9亿元 占比27.4% [2] - 农发工具支持民间投资项目52个 金额155.33亿元 进银工具推动100余个民间投资项目落地 放款金额占比超三成 [2] 历史经验与预期影响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400亿元 有效带动基建投资加快增长 [3] - 参照历史经验 此次新型工具支持的项目有望在10月至12月密集落地 有助于将储备项目转为开工量 推动扩大有效投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