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中网
icon
搜索文档
LP周报丨150亿,北京新基金群来了
投中网· 2025-03-29 11:31
以下文章来源于LP波谱 ,作者王满华 LP波谱 . 本账号专注LP市场报道。"波浪、谱系"是识别市场的维度,也是定义市场的坐标;此外,波谱(Pop Art)也意为放低意义与史诗 的执念,认同商业的日常之美。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聚焦LP出资、新基金、GP招募,捕捉LP圈一周商业情报。 作者丨王满华 来源丨LP波谱 在海淀掏了 100 亿,设立了一只科技基金之后,北京另一区也行动起来了。 本周,北京昌平区发布了总规模 150 亿的科技产业基金群 ,将重点支持合成生物学、医疗器械、生命科学、脑机接口、智能 机器人、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 一直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特别是经开区,更是将其列入四大主导产业。而并购被看作是 IPO 收紧下基金实现退出 的主流路径之一,此番联合康桥资本共同设立并购基金,北京国资也是响应了并购的大趋势。 新基金 作为"北京后花园",昌平区是首都重要的科研机构聚集区之一,这里聚集了北京首个国家实验室、以及 40 个全国重点实验 室、 210 个工程技术中心,汇聚了 4.8 万余名科研人员。特别是未来科学城,更是跻身 2024 全国科技城百强榜前三。 2024 年 ...
人类终极能源,又在A股突破
投中网· 2025-03-29 11:31
能源终极理想与资本支持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因技术壁垒高而长期难以实现,但近年来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技术的突破显著加速了研发进展,商业化曙光初现 [9] - 核聚变反应需要将燃料加温至1亿摄氏度以上,通过磁场约束技术实现,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应用的磁约束装置 [10] - 2025年以来,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单位密集招标,累计采购项目约46项,3月25日可控核聚变板块指数一度涨超7%,掀起涨停潮 [7] 全球可控核聚变发展历程 -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美、英、前苏联等国开启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70年代至2000年前后全球建设多个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12] - 1985年美苏提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2006年中国加入成为主力 [12] - 国内可控核聚变研究从九十年代起步,建成HT-7、HL-2A、EAST等装置,EAST于2025年1月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 [13] - 国际公认聚变能源开发分为4个节点,部分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核聚变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时间节点 [13][14] 商业化进展与资本投入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托卡马克向小型化、低成本方向发展,截至2024年聚变能产业吸引73亿美元投资 [16] - 2021年美国对聚变能公司投资超25亿美元,中国近两年投资保持在10亿美元上下 [16] - 截至2024年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达71.2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5%,公司数量从2021年23家激增至2025年近50家 [17]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向Helion Energy投资3.75亿美元,该公司声称2028年建成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 [17] - 中国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两大能源国企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拟增资1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17] 中国可控核聚变现状与规划 - 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目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 [19] - 中国自主制定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路线图,分为3个关键节点:推动CFETR立项并开始建设、2035年完成CFETR建设、2050年前后建成商业聚变示范电站 [21][24] - 截至2024年5月,CRAFT项目总体进度达70%,BEST装置2023年12月开始招标 [22] - 国内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星环聚能、能量奇点、聚变新能等,呈现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22][23]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核聚变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超导磁体及结构件、下游电站运营 [23][27] - 上游覆盖超导材料、有色金属、特种钢材、特种气体等 [23] - 中游超导磁体是关键组成部分,高温超导磁体可将托卡马克体积和成本压缩至1/40,国内布局公司包括西部超导、联创光电 [28] - 第一壁相关结构主要包括包层系统和偏滤器,相关企业涉及东方电气、国光电器、安泰科技等 [29][30] - 以CFETR反应堆系统为例,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第一壁相关结构占比最高,分别达37%、13%、11% [32] - 可关注高价值量环节(超导磁体)、高弹性(绑定核心项目)、高确定性(不同技术路线难以绕开的环节) [33]
给狗做饭,月入6万
投中网· 2025-03-28 13:20
宠物鲜食市场发展现状 - 盒马创始人侯毅创立宠物食品新零售品牌"派特鲜生",提供宠物现制鲜食、冷藏鲜食和创新糕点等超300款商品,参照人类餐厅模式提供堂食和自选加工服务[5] - 养宠人需求从"吃饱"转向"吃好",关注营养配比与成分安全,推动宠物鲜食市场发展[6] - 线上平台如小红书、抖音、淘宝涌现大量宠物鲜食商家,线下宠物寄养店、餐厅等也采用类似派特鲜生的模式[7] 宠物鲜食消费特点 - 宠物鲜食制作需严格按比例搭配食材,如边牧犬需30%红肉、26%白肉、15%动物肌肉组织等[9] - 鲜食消费显著高于传统狗粮,两只边牧月伙食费达6000元,而普通狗粮仅需700元左右[10] - 鲜食准备时间成本高,养宠人需花费大量时间挑选食材和处理分装[10] 宠物鲜食商业模式 - 北美品牌Freshpet 2024年营收达9.8亿美元,净利润4692.5万美元,占据美国宠物鲜食实体店95%份额[11] - 国内出现MANKEE馒奇、杜克等几十个鲜食品牌,主要通过冷链运输销售冷藏鲜食,价格区间30-150元/500g[11] - 个人创业者通过家庭作坊模式切入市场,但面临规模扩张难题,平均月流水约2万元[12] 行业挑战与发展前景 -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营养价值难以测定,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曾有宠物因食用鲜食引发急性肠胃炎[14] - 消费者对鲜食品质存疑,部分商家在食材配比和灭菌环节存在问题[14] - 单纯鲜食业务盈利困难,创业者转向宠物零食烘焙等品类,派特鲜生也以包装食品为主[15] - 侯毅计划2025年在上海扩展至100家门店,但鲜食仍属小众需求,能否出现中国版Freshpet尚不确定[15]
435亿明星公司崩了,暴跌99.7%
投中网· 2025-03-28 13:20
23andMe破产事件分析 - 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申请破产,CEO辞职,股价暴跌50%,市值不足2000万美元,相比最高点暴跌99.7% [5] - 公司累计亏损23亿美元,资产和负债均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 [10][11] - 数据泄露事件导致近700万用户信息被黑客获取,最终以3000万美元和解 [10] 公司发展历程 - 2006年由沃西基创办,获葛兰素史克3亿美元融资,红衫资本、谷歌等机构重金押注,累计融资超十亿美元 [7][8] - 2008年基因检测试剂盒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2015年起获FDA批准多项健康检测 [9] - 2021年通过SPAC上市,市值曾达60亿美元(约435亿元人民币) [9] 商业模式失败原因 - 一锤子买卖无复购:祖源检测和疾病风险预测均为单次服务,用户无需重复购买 [14] - 非刚需服务:仅提供信息不解决问题,无法满足精准医疗需求 [14] - 竞争激烈:消费级基因检测门槛低,市场饱和,被更垂直服务分流 [14] - 数据变现困难:用户基因数据质量不足,与GSK合作的50个项目无一上市 [14] 行业对比分析 - 竞争对手Ancestry年收入超10亿美元,但8亿美元来自家谱服务,仅2亿来自基因检测 [16][17] - 中国美因基因2024年上半年收入1.07亿元,利润3700万元,主要依靠B2B2C模式通过体检搭售 [18] - 行业痛点:基因与疾病关系不确定,检测深度不足,难以解决用户核心需求 [18] 创始团队背景 - 沃西基为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曾任职Passport Capital基金 [8] - 家族背景显赫:前夫为谷歌联合创始人,姐姐为YouTube CEO [8] - 曾尝试以每股41美分私有化公司但未成功 [10]
成都曾经最火的火锅店,融资了
投中网· 2025-03-28 13:20
公司发展历程 - 小龙坎成立于2014年,首店位于成都水碾河街道居民社区,初始仅19张桌子,由合伙人轮流炒料配菜[9] - 2015年品牌化扩张至春熙路、盐市口等市中心地段[9] - 2016年成立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放加盟,年底门店突破100家[9] - 2019年通过四川蜀金超盛餐饮控股火锅品牌"蜀大侠",2023年将其变为全资子公司,总门店数近1200家[9]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与海底捞形成差异化竞争:小龙坎主打"麻辣鲜香、复合调味",海底捞侧重"服务周到、环境贴心"[9] - 填补当时成都中高端连锁火锅市场空白,此前消费者仅联想聂三耳、袁老四等性价比品牌[9] - 门店规模超越呷哺呷哺,直逼海底捞[9] 产业链布局 - 2019年在眉山建立工业园生产火锅底料,采用不锈钢防火板材车间及西门子数字化管理系统[12] - 工业园发展为调味品品牌"漫味龙厨",面积扩至54000平方米,计划二期拓展油料生产线[12] - 产业链重资产特性显著,成为品控核心但带来高成本压力[13] 多元化扩张策略 - 2019-2023年通过蜀金超盛投资火锅食材便利店"自然馋"、冒菜品牌"冒大仙"、鲜鱼火锅"吃城都"[14] - 推出自热火锅、火锅味坚果、鱼皮等新零售产品,孵化一人食子品牌MiniHoogo火锅菜[14] - 2018年启动出海,2022年加速拓展日本、德国、美国等市场,海外门店超40家[14] 融资动态 - 2023年底首次接受外部融资,投资方为浙民投、伍壹柒基金[14] - 最新股权融资中,长沙伍壹柒基金旗下新津肆壹伍基金增资超10%[7] - 海外门店回本周期约15个月,但投资者预期常被国内短期回报宣传误导[14]
金沙江朱啸虎: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投中网· 2025-03-28 13:20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投资聚焦于商业化路径清晰的赛道,避免市场共识高度集中但商业化不明确的领域[2][7][14] - 采用"算账式"投资逻辑,关注收入、获客成本、留存率等核心数据指标[8][10][11] - 偏好没有市场共识但商业化潜力大的项目,如消费和AI应用领域[14][21] - 坚持20年不变的投资策略,不追逐市场热点,专注于熟悉的安全赛道[54][61] AI应用投资 - AI应用领域出现月环比增长20%的高速增长案例,与早期团购网增长轨迹相似[21][24][28] - 关注接地气的AI应用项目,强调商业化可持续性、付费意愿和销售周期[7][23] - 典型案例包括会议纪要生成工具(年收入7000万美元)、医疗问诊记录等垂直场景应用[25][27] - 中美AI应用差异不大,但建议中国企业要全球化布局,海外作为利润来源[34] 行业趋势判断 - 不看好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认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16][17] - 基础模型投资窗口已过,建议开发者兼容DeepSeek生态[37][38] - AI对就业影响显著,程序员岗位可能减少80-90%,而偏文科的审美把控岗位更具持久性[40][41][45] - 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的开始,但一级市场反应滞后于二级市场[19][20] 项目筛选标准 - 偏好"半AI半人工"项目而非纯AI工具,认为前者更具壁垒[35] - B端项目检验标准为6-12个月达到1000美元年化收入[33] - 重视用户体验的微小改进(10-20%提升)而非技术突破[26] - 不投通用Agent而看好垂直领域Agent,认为前者是大厂机会[31] 创业者特质 - 成功案例多为早期不被看好的"屌丝"创业者而非精英背景人士[52] - 新一代创业者有条件追求更远大目标如AGI,但商业化理念与投资标准存在差异[56][57] - 警惕成功创业者二次创业,因其容易犯过度自信的错误[52] 市场动态 - 观察到消费和AI应用领域共识正在形成但仍处较好投资时点[14] - 港股退出渠道通畅性改善,退出确定性提高[60][61] - S基金交易以最大化老LP利益为底线原则,人民币基金交易机会多于美元基金[58][59][60]
中国车企出海欧洲,警惕四大误区
投中网· 2025-03-27 10:45
欧洲汽车市场概况 - 2024年欧洲汽车销量规模为1296.36万辆,同比微增0.9%,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4] - 欧洲市场被奔驰、宝马、奥迪等百年老牌车企牢牢占据,本土品牌具有文化和历史象征意义[5][6] - 中国车企出海欧洲面临巨大挑战,需避免短期利润思维[4] 充电基础设施现状 - 欧洲充电桩数量已超过90万个,是全球充电桩最密集地区之一[10] - 充电桩类型以交流电为主(84%),直流快充和超快充分别占7%和10%,直流快充增长率更高[12] - 充电设施主要配备Type 2接口和CCS系统,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12] PHEV市场分析 - PHEV在欧洲既不节能环保又不省钱,价格比燃油车高20%-30%但性价比不明显[15][31] - 60%-70%欧洲新车销售为企业客户,更看重政府补贴而非油耗节省[15] - PHEV在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软件适配不足导致用户体验差[27][28] 纯电汽车市场机会 - 2024年欧洲纯电汽车销量达144.2万辆,政策支持力度大[37] - 德国企业购买纯电车可享受高达40%税务减免,英国政府需求占纯电购置量七成[38] - 38%欧洲消费者表示下一台车会选择纯电车,看重环保和科技感[39] 中国车企战略建议 - 纯电车型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实现降维打击的最佳选择[21] - 应集中资源研发推广纯电车型,避免多方重仓导致精力分散[39] - 欧洲市场需要长期投入和战略布局,不是短期"赚快钱"的机会[40]
大厂,集体“造人”
投中网· 2025-03-27 10:45
以下文章来源于猎云精选 ,作者孙媛 猎云精选 . 聚焦科技创业创新,钻研产业趋势,用心服务创业者。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新时代大门即将开启。 作者丨孙媛 来源丨猎云精选 今年,具身智能又火了,这一次是大厂局。 近日,上海持续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群,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蚂蚁灵波)在浦东新区 进行了揭牌。 而这次活动,可谓彻底揭开了蚂蚁集团旗下这家具身智能子公司的神秘面纱。 揭牌仪式上,蚂蚁灵波CEO朱兴坦言,公司将聚焦服务领域,打造行业领先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 人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好帮手。 再结合今年2月,蚂蚁在招聘平台上开放了包括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仿真系统开发工程师、人形机 器人运动控制等多个相关岗位,月薪高达35-80k。 可见,蚂蚁逐鹿具身智能,已经开始提速自研,目标直指:具身落地。 而顺着蚂蚁看去,跑步"搅局"具身智能的并非只有阿里系。 近一个月来,京东进击具身大脑,联合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百度智能云和科大讯飞 分别牵手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朝着场景落地进发;美的集团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样机更是已 经出来,正在内部机器上试用。 可见,大厂们自研+ ...
风口上的荷尔蒙,AI情趣机器人杀疯了
投中网· 2025-03-27 10:45
行业概述 - 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全球,特斯拉宣布年内量产1万台Optimus,中国本土企业宇树科技凭借春晚舞台快速出圈 [7] - AI情趣机器人作为小众赛道,因AI加持被打上"情感陪伴"标签,试图进入更广阔市场 [7] - 中信建投研报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远超汽车、3C行业,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 [8]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多家调研机构预计情趣机器人市场将在2025年突破3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40% [10] - AI大模型+柔性材料+生理传感技术驱动下,情趣机器人有望打开千亿元级市场空间 [10] - 2023年全球成人用品市场销售额达536.5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120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4% [11] - 2024年全球机器人出货规模约4700万台,未来5年维持20%以上复合增长率,消费类机器人占比81% [11] 产品与价格 - AI情趣机器人价格差异较大,国产品牌金三玩美MetaBox系列售价10000-14500元,其他品牌高端产品达8-10万元 [12] - 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多模态交互系统和高品质仿真材料 [12] 市场竞争格局 - AI概念兴起前,赛道由日本品牌主导,后国货品牌通过性价比逆袭,2021-2022年全球成人硅胶娃娃销冠为春水堂 [13] - 中国占全球硅胶娃娃产能70%,WMDoll等头部厂商2024年出口额同比增长58% [13]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企业聚焦仿真材料与传感器,如硅宝科技、合盛硅业(医疗级硅胶)、浙江众成(TPE材料) [13] - 中游企业集成AI技术与硬件开发,如趣睡科技(DeepSeek睡眠数据分析模型)、爱慕股份(文胸压力传感技术) [13] - 下游企业负责组装与销售,如金三玩美(MetaBox系列)、瑞贝卡(机器人假发,单套植发5-8万根) [13] 技术升级与产品定位 - AI加持使情趣机器人从生理满足升级为情绪满足,具备交互能力 [15] - 美国Abyss Creations的"Novax"机器人可定制外观、性格、情绪,西班牙Synthea Amatus的"Samantha"可感知触摸力度甚至拒绝性行为 [15] - Starpery通过端侧AI大模型实现用户习惯学习和情绪互动调整 [16] - 开源大模型支持长期记忆存储、个性化反馈和生理数据联动,情感响应速度比人类快5倍 [16] 市场挑战 - 用户体验问题:早期AI交互技术无法保证信息准确性,可能低于用户期望 [18] - 价格门槛:AI情趣机器人售价过高(如WMDoll过万元+订阅费),远超中国成人用品主流客单价300-1000元区间 [19] - 数据安全:AI学习用户敏感数据(习惯、性偏好),泄露风险严峻 [20] - 伦理障碍:社会接受度有限,短期内难以扭转反对者固有思维 [20]
资本市场重估阿里背后
投中网· 2025-03-27 10:45
阿里AI战略布局 - 阿里宣布未来3年3800亿的AI资本开支,远超腾讯2025年约1000亿的资本开支指引,体现对AI的"饱和式"投入 [4] - 阿里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3%,AI成为云增长重要引擎 [4][18] - 阿里构建了"基础设施-云-模型-应用"的完整AI生态,包括全球领先的AI底座、36%市场份额的阿里云、千问大模型等 [18][19] 夸克应用的战略地位 - 夸克从智能搜索升级为阿里AI战略的C端旗舰应用,定位"AI超级框"实现All in One交互 [5][7][19] - 夸克2024年累计下载量达3.7亿+,三日留存率超40%,七日留存率近30%,用户粘性行业领先 [19] - 夸克00后用户占比超50%,2020年DAU增长5倍,搜索量增长6倍,AI相机搜索量提升10倍 [10][19] 行业竞争格局 - DeepSeek R1曾7天破亿下载,但Chatbot类产品用户忠诚度低,国内竞争激烈 [13][14] - 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后DAU单月增长20倍,成为国内DAU第三的AI应用 [14] - 阿里、字节等拥有大规模用户基础的公司更具优势,快手可灵、MiniMax海螺AI等在多模态和海外变现表现突出 [16] 技术发展趋势 - 夸克"AI超级框"实现高质量交付,具备Super Model+SuperAgent架构设计 [19] - 未来交互形态可能是"人用AI,AI用工具"的模式,而非单纯模仿人类操作 [20] - 阿里在医疗、电商、物流等场景已实现大模型落地,平头哥芯片强化基础设施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