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搜索文档
2025光伏SNEC:即使入不敷出,也要装得“很棒”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5 19:39
行业现状 - 光伏行业陷入集体亏损,隆基、晶澳、晶科等巨头2025年Q1利润断崖式下跌,部分企业现金流为负 [1][5] - 组件价格跌至0.62元/W,跌破成本红线,普遍出现倒挂现象 [1][5] - SNEC光伏展人气低迷,黄金展位空置,行业大佬缺席,反映行业冰封现状 [4][5] 企业财务表现 - TCL中环2024年亏损近百亿元,2025年Q1继续领跌光伏亏损榜 [5] - 通威股份2025年Q1营收159.33亿元,同比下滑18.58%,亏损25.93亿元 [6] - 隆基绿能2025年Q1营收136.52亿元,同比下滑22.75%,亏损14.36亿元 [6] - 阳光电源表现亮眼,2025年Q1营收190.36亿元,同比增长50.92%,利润38.26亿元,同比增长82.52% [6] 行业困境与挑战 - 光伏行业平均毛利率为负,现金流净流出超百亿元,超50%企业缩减资本开支 [10] - 市场化交易导致电价跌至0.0159元/度,全国21省出台分时电价政策 [10] - 高库存与低需求倒逼企业"以价换量",行业陷入价格内卷 [11] 行业自救措施 - 行业共识包括限产、限价、限投资,压缩无效产能提升利润边界 [14] - 通过技术标准、绿色认证、碳值考核提升门槛,挤出落后产能 [15] - 推动从硅料到组件的全面整合,硅料"六巨头"已启动并购基金计划 [16] - 限制出口总量,转向输出标准、品牌与系统解决方案,避免低价抢单 [17] 展会反思与建议 - SNEC展会成本高昂,展位租金达2180~2380元/㎡,企业投入上百万元但收效甚微 [7] - 行业呼吁减少"特装秀",将资金投向技术突破、绿电直供+储能+碳证一体化解决方案 [20] - 展会从"狂欢"转变为行业自我检讨与战略转身的契机 [22][23]
分裂的二次元产业:3个月关店100家,头部却赚疯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3 19:28
行业概况 - 二次元周边产业在2025年波动剧烈,成为热门投资领域[3] - 行业呈现繁荣与倒闭潮并存现象,前三个月近百家线下谷店关闭[7] - 市场活跃着近50个二次元周边品牌,均开设线下店铺[12] 市场格局 - 超一线品牌包括泡泡玛特、卡游、TOPTOY和潮玩星球,均拥有超过百家线下店,其中潮玩星球最少为141家[13][15] - 一线品牌如谷乐屋、三月兽和暴蒙发展迅速,谷乐屋拥有65家店,三月兽44家,暴蒙西安门店月销售额近50万元[19][20] - 二线品牌如Animate店铺数量较少,但背靠大公司具备发展潜力[21][22] - 三线品牌如模玩熊店铺规模10-30家,客单价超百元但面临下沉市场挑战[24] - 四线品牌如樱拾GOODS主要布局三四线城市,仅成都店具备稳定消费力[26] 互联网大厂布局 - 阿里、网易、B站和阅文等大厂自2020年入局,2024年加速拓店[10][27] - 阅文好物已开设8家直营店,利用《庆余年》等IP进行线下变现[29] - 网易乐谷依托LOFTER社区和游戏IP,客单价99元以内,北京店日均客流300人次[32][34] 新品牌与投融资 - 2024年仅出现两个新品牌:黑扎咔HEYZAKKA(27家店,首店月营业额40万元)和木木来电MUMULAND(6家店,客单价100-150元)[41][42][45] - 行业投融资稀少,2024年仅两笔:万达投资52TOYS 1.44亿元,寻物鲸获数百万元Pre-A轮融资[46][47] - 资本更青睐AI玩具概念,2024年12家相关公司获融资,玄源科技半年内获两轮上亿元投资[52][53] 行业趋势 - 头部公司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泡泡玛特计划挖掘下沉市场潜力[18] - 行业进入调整期,新玩家和热钱短期内不会快速涌入,需经历市场洗牌[54]
助力白酒申遗!珍酒李渡即将官宣“申遗大使”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3 19:28
公司战略与品牌建设 - 珍酒李渡通过"申遗"活动传承中国酒文化基因,提升品牌文化稀缺性和历史厚重感,推动产品向文化符号升级[1][9] - 公司旗下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酒酿制技艺等丰富文化遗产资源[5] - 计划官宣青年演员/歌手担任"申遗大使",旨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打破圈层壁垒[8]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作为港股白酒第一股、中国酱香白酒第二股,公司拥有三家酒企、四大品牌,具备多品牌多品类多地域优势[5] - 联合茅台、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组成"中国白酒七子",共同申请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 - 当前全球有21个酒类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0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酒尚未入选[6] 文化价值挖掘 - 白酒文化包含传统酿造作坊、古老窖池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酿造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 - "申遗"是对酒类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可推动文化遗产权威认定并促进创新发展[3] - 通过申遗活动形成差异化竞争护城河,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1][9]
叶国富早该明白,“十元店逻辑”做不成泡泡玛特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核心观点 - 潮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IP价值而非渠道规模 泡泡玛特通过自有IP构建长期壁垒 而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依赖外部授权IP导致护城河脆弱 [3][8][16] - 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的估值差异(3459亿港元 vs 445亿港元)反映了资本市场对IP运营能力与渠道能力的价值判断 [3][22] - 叶国富选择IP联名捷径而非自有IP孵化 导致错失关键转型期 其十元店逻辑与IP培育所需的长期主义天然相斥 [4][29][47] 公司对比 泡泡玛特 - 2024年自有艺术家IP收入占比达85% 经典IP LABUBU和Molly分别贡献30.4亿和20.9亿元营收 [16] - 建立IP全生命周期运营体系 按IP划分专项团队 覆盖从设计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 毛利率达66.8% [16][42][43] - 2024年股价累计上涨346% 2025年再涨190% 市值达3459亿港元 市盈率100.22倍 [3][22] 名创优品/TOP TOY - 2025年Q1总营收3.4亿元(同比+59%) 自研产品占比首超40%但核心仍依赖三丽鸥等授权IP [10] - 2024年门店净增128家至276家(同比+86.49%) 但营收增速从2023年70%降至2024年44% [21][22] - 平均客单价从2023年121.3元降至2024年109.5元 商品均价下降至57.8元 [35] 商业模式差异 - IP策略: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孵化原创IP 名创优品批量采购漫威等成熟IP授权 [4][5][7] - 盈利模型:泡泡玛特自有IP贡献高毛利 名创优品IP授权费侵蚀利润 2021-2023年持续亏损 [14][16] - 渠道定位:泡泡玛特转型为IP运营商 TOP TOY保持"潮流玩具集合店"的渠道商模式 [17][33] 行业趋势 - 竞争维度从IP联名视觉刺激升级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共鸣 消费者愿为情感支付溢价 [8][36][38] - 外部IP授权面临同质化竞争 联名商品生命周期被压缩至不足半年 库存周转天数增加15% [13][32] - 头部企业通过综艺植入、潮玩展等方式延长IP生命周期 建立全产业链运营壁垒 [40][43] 历史转折点 - 2016年泡泡玛特因Sonny Angel断供转向自有IP开发 同年名创优品启动IP化却选择授权模式 [25][26][27] - 泡泡玛特2016年签约Kenny Wong推出Molly系列 名创优品2019年借漫威联名破圈 [26][28] - TOP TOY 2020年独立运营但延续授权模式 四年门店增至276家 2024年营收9.8亿元 [32][34]
专家访谈汇总:中国生物制药将公布对外授权“标志性交易”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港股创新药 - 6月10日新政提出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并建立商业保险覆盖目录,形成"基本医保+商业健康险"双轨支持体系,有望显著提升创新药市场渗透率 [1] - 6月11日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推动生物制药中试平台建设,支持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能力 [1] - 2024年前五个月中国已有20余款1类新药获批,远超往年同期,在肿瘤、自免、代谢疾病和罕见病等高壁垒领域突破频出 [1] - 中国药企在2025年ASCO年会中提交原创研究数量创近年新高,11项获评LBA,恒瑞、信达、荣昌等龙头药企受邀参与 [1] - 三生制药与辉瑞签订60亿美元创新药授权协议,石药集团EGFR-ADC等管线有望达成三项总计近50亿美元海外合作 [1] 中国生物制药 - 中国生物制药管理层在高盛全球医疗健康年会上表示对外授权交易将成为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并透露近期将有"标志性交易"公布 [2] - 公司管线包括HER2双抗ADC、EGFR/cMet ADC等热点靶点产品,部分已进入临床后期,具备出海竞争力 [2] - HER2双抗ADC(TQB2102)进入乳腺癌三期注册临床,EGFR/cMet ADC管线进入一期拓展阶段 [2] 创新药板块 -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强劲,海普瑞、绿叶制药、百济神州、维亚生物、昭衍新药、君实生物等普遍上涨4%以上 [2] - Biotech板块在2023年估值收缩后,2024年下半年进入"成果兑现+商业化落地"阶段 [2] - 临床进展、国际学术认可(如ASCO/ADA)及海外合作订单频出显示产业基本面持续改善 [2] 潮玩产业 - Labubu拍卖成交价达108万元,显示中国潮玩IP具备艺术品与文化资产双重属性 [3] - 泡泡玛特Labubu等IP在伦敦、纽约、东京等核心国际城市门店出现排队潮,验证全球年轻人群体认同 [3] - 中国潮玩从低价量产型商品向"高溢价+文化附加值"方向升级,品牌全球化能力增强 [3] 中药产业 - 国家药监局连续批准三款中药为二级保护品种,受理一款初保申请,显示监管层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重视提升 [4] - 中药保护制度强化为优质中药企业提供"政策壁垒+市场独占"双重保障,鼓励研发原创处方和标准化生产 [4] - 鲁南制药、安诺药业、大连胜光等区域药企有望打开全国市场,同仁堂、云南白药、以岭药业、片仔癀等大型中药企业持续受益 [4] NFT概念 - NFT技术落地、AI融合、Web3应用拓展使其"数字资产+消费体验"双重属性再次受资本市场关注 [5] - NFT概念板块上涨近2%,实丰文化、元隆雅图涨停,资金回流反映市场对"虚拟消费+数字资产确权"模式的博弈热情 [5] - NFT价值向"权益凭证""数字会员卡""链上资产凭证"等实用功能拓展,增强长期可持续性 [5]
厦大校友圈,成了“企二代”最值钱的资源?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世纪金源二代黄涛的资本版图 - 黄涛通过深圳新创源投资合伙企业以4.22亿元收购安奈儿控股权,复牌后股价下跌4.85%[3][6] - 黄涛实控的西藏景源持有皖通科技21.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8][21] - 通过西藏景源、西藏腾云投资等平台涉足文化娱乐、农业、半导体等多元领域,关联华谊兄弟、晶正科技等企业[11] 多元化投资布局 - 2023年投资丰坦机器人(建筑机器人领域)千万级战略投资[8] - 2022年通过股权交换获得第一服务控股20.88%股份,并收购北京当代绿建代建公司[9][11] - 金融领域持股包括国联证券、农银人寿(持股超11%)及中信建投资本等[12] 厦大校友资源网络 - 皖通科技控股权争夺中,德晖资本合伙人含3名厦大校友,第二大股东福建广聚注册地与黄氏家族关联[23] - 校友圈包括福耀集团叶舒、达利集团许阳阳等福建企业二代[19] - 西藏景源入主皖通科技被指源于厦大校友关系搭桥[20] 世纪金源集团业务规模 - 集团总资产超4000亿元,控股公司超600家,员工超20000人[12] - 支柱产业涵盖地产开发、酒店文旅、商业运营及AI科技、新能源投资[12] - 2023-2024年地产销售额逆势正增长,持续拿地[36] 黄如论一代商业史 - 1991年以福州金源花园项目起家,1999年开发北京世纪城(176万平方米)确立超级大盘模式[31] - 2003年昆明世纪城项目占地3800亩,后因腾冲4800亩别墅项目涉嫌违规[31][32] - 2017年前入股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等金融机构,2017年后陆续减持[35] 家族财富与治理结构 - 黄如论、黄涛家族2022-2024年财富稳定在340亿-355亿元[16] - 黄涛持股世纪金源60%任总裁,兄弟黄世荧持股40%任监事[14] - 家族慈善累计17次进入胡润慈善榜TOP10,单笔捐赠最高超11亿元[37]
赴港IPO后,亿纬锂能就能“卷”得动宁德时代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公司动态 - 亿纬锂能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计划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选择适当时机完成发行[2][3] - 公司正与中介机构商讨发行上市细节 目前除董事会审议通过的相关议案外其他具体细节尚未确定[4] - 募集资金将用于推进海外工厂建设、全球化产能布局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6] - 公司已披露的海外工厂包括匈牙利工厂和马来西亚工厂 具体细节以公告为准[7] 海外布局 - 公司正推动三大海外核心区域建设 包括匈牙利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马来西亚锂电池生产基地及北美商用车电池产能[8] - 匈牙利项目紧邻宝马德布勒森工厂 2024年地面工程完工 预计2026年投产 聚焦动力电池领域[9] - 马来西亚工厂年产能6.8亿只小圆柱电池 设备2024年12月进场 预计2025年初量产 同时新增储能及消费类电池项目[10] - 通过CLS模式与北美商用车企业合资建厂 2024年9月美国区域总部启用 标志本地化运营新阶段[1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 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12] - 境外收入117.9亿元占总营收24.25% 同比下滑11.35%[12] - 分产品营收:消费电池103.22亿元(占比21.23%)同比增长23.44% 动力电池191.67亿元(占比39.43%)同比下降20.08% 储能电池190.27亿元(占比39.14%)同比增长16.44%[13][16][22] - 动力电池板块营收占比从2023年49.16%降至2024年39.43%[16] 行业地位 -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第九 市场份额2.3%[17] - 2024年1-4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第五 占比4.14% 同比下滑0.24% 被国轩高科反超[18] -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同期国内市占率合计超67%(42.9%+24.54%)[18] - 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位 2024年出货量50.45GWh同比增长91.90%[21] 战略方向 - 董事长刘金成表示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强格局显著 二线企业卷价格战没有前途[19] - 公司坚持多种技术路线并举 包括大圆柱电池、方形三元电池、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软包电池及固态电池等[20] - 储能板块表现抢眼但毛利率下滑2.30% 在动力电池承压背景下能否成为新增长点仍需观察[22][23]
生物科技的“华为时刻”,美国怕了中国?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2 18:1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从2016到2021年增长100倍,达到约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市场[4] - 2024年全球高被引合成生物学论文中中国占比60%,美国仅7%,实现反超[4] - 中国已建成100多个生物技术研发园区和17个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研发生态[4]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的依赖与警惕 - 79%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依赖中国公司参与生产流程,如药明康德[4] - 2014-2022年美国28%的API进口来自中国,常用药如布洛芬进口比例超过90%[4]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将中国视为最具战略挑战性的对手,认为依赖构成国家安全漏洞[1][34][35] 授权交易与商业合作活跃 - 2024年MNC与中国Biotech授权交易总额达41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66%[13] - 中美BD交易总额从157亿美元增至213亿美元,涉及康方生物、恒瑞、百济神州等企业[13] - 2025年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授权协议中,中国公司占42%,几乎每两笔就有一笔来自中国[15] 临床试验与研发能力突破 - 2024年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数量达7100项以上,首次超过美国的5900项[19] -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研发候选资产中市场份额达到约27%[20]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首个中国自主研发、主导全球临床并在美上市的新分子实体[24] CDMO与制造能力全球领先 - 全球前20家CDMO企业中中国公司占据5席,药明康德2024年营收接近400亿元[28] - 中国CDMO企业建立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与交付网络,客户覆盖几乎所有Top 20药企[27][28] - 北京、上海在全球实验室与研发用地新增面积排名超越波士顿、伦敦等传统医药中心[29] 产业合作模式创新 - 中美企业尝试"管线双申报",同步向FDA与NMPA提交注册文件[41] - 中方企业担任全球项目牵头方,美方作为区域注册与商业化合作伙伴[42] - 中国企业要求保有全球临床开发权利,如百利天恒与BMS的ADC资产交易[43] 美国战略应对与产业困境 - 美国提出"战略双轨",加快本土创新同时遏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52] - 2025年香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飙升32%,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下跌15%[58] - 美国生物技术行业面临融资困难、退市风险,产业资金流向中国[58]
一项突破性技术延长寿命20%,股价暴涨787%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1 21:15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动态 - 美国生物遗传学公司Klotho Neurosciences(KLTO)宣布通过AAV9载体递送分泌型Klotho蛋白(s-KL)可使小鼠血清中s-KL浓度提升,寿命延长20% [2] - 公司股价因临床前数据利好单日暴涨787.8%,成交量突破10亿股 [3] - Klotho蛋白表达水平与哺乳动物寿命及健康状况直接相关,其基因过度表达可使小鼠寿命延长30%-40% [5][7] Klotho蛋白的科学价值 - 分泌型Klotho蛋白(s-KL)通过AAV9载体递送可同时对抗认知下降、神经炎症、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等衰老相关疾病 [2][10] - 天然s-KL蛋白涉及细胞损伤、应激和炎症的多条通路,可能成为解决衰老多面影响的单一疗法 [10] - 1997年研究首次证实血液Klotho浓度与寿命负相关,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对代谢、炎症和组织修复的关键作用 [7] 公司技术与管线布局 - 核心技术为专利化的s-KL基因递送载体,开发一次性或低频给药的体内基因疗法 [11] - 主要管线包括:针对ALS/MS的KLTO-202(2025 Q4提交IND)、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KLTO-101(临床前)、针对肾病的KLTO-301(临床前) [11] - 公司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如ALS、阿尔茨海默病),瞄准未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 [11] 知识产权与商业潜力 - 已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和ICREA获得s-KL全球独家许可,并在美、欧、中拥有覆盖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年龄相关疾病的专利 [10] - 多器官获益特性显示其应用可扩展至抗衰老治疗领域,该细分市场增长迅速 [11] - 临床前数据表明其机制针对衰老基本过程而非症状,科学复杂性突出 [11]
60天账期新政背后:汽车已经快卷崩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1 21:15
车企账期调整事件 - 广汽集团于6月10日20点率先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2] - 一汽、东风、赛力斯、吉利、长安、比亚迪、奇瑞等8家车企在24小时内跟进表态[4][5][7] - 长安汽车不仅母公司承诺,还要求旗下长安启源、深蓝汽车等子品牌同步执行[4] - 赛力斯宣称其原本就采用60天正常账期,此次属于行业倡议[4] 行业账期现状 - 国内车企2024年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70天,部分超过240天[10] - 国际对比:丰田54.84天、福特56.94天、通用64.1天,德系更短(奔驰37.91天、宝马42.45天)[10][11] - 典型国内车企账期:比亚迪127-147天、上汽122-164天、小鹏274天[11] - 存在"90天账期+180天银行承兑"等组合设计,实际回款周期达8-12个月[12][13] 政策背景与影响 -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生效,明确60天支付上限[21][22] - 新规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设每日万分之五逾期利息[31] - 前5个月汽车销量增长10%,但行业利润率从5%-6%下滑至3%水平[15][18] - 前4个月全国经销商亏损超70%,零部件供应商生存压力加剧[18] 产业链影响分析 - 短期将增加车企现金流压力,中长期增强产业链韧性[24][25] - 对融资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相对利好,加速财务薄弱企业淘汰[28] - 可能限制车企快速扩张能力,倒逼优化资金管理[26] - 解决"主机厂利用优势地位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核心问题[19] 执行挑战与疑虑 - 存在通过商票贴现、延迟验收等操作规避60天限制的可能性[29] - 行业对"按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条款的实际执行存疑[29] - 供应商担忧政策执行力度,反映产业链信任缺失问题[29] - 需要建立"投诉-受理-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确保落地[31] 行业深层问题 - 账期延长源于价格战加剧,车企将经营压力转嫁供应商[10] - "寄售制"和供应商垫款要求恶化上下游生存环境[14] - 拖欠账款形成经济循环"肠梗阻",影响整体产业健康度[20] - 国家层面首次系统性治理汽车产业链支付秩序[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