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证券

搜索文档
英伟达将恢复H20供应,台积电、ASML发布Q2业绩
国投证券· 2025-07-20 14: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外算力建设持续投入,Meta 将投资“数千亿美元”建 AI 数据中心;国内鹏鼎控股、生益电子业绩预增 [1] - 英伟达恢复对华销售 H20 芯片,ASML、台积电 Q2 业绩表现良好 [2][3][4] - 本周电子行业上涨 2.15%,排名 7/31,建议关注算力产业链相关公司 [11][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新闻一览 - 7 月 14 日舜宇奥来首台核心光刻机迁入,项目转向量产;同日瞻芯电子 SiC 产品量产交付近 200 万颗;珂玛科技碳化硅套件验证达国内领先 [17][18] - 7 月 15 日比亚迪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存储现货市场回归冷静 [18] - 7 月 16 日 AMD 计划恢复向中国出口 MI308 芯片;成都光屿高维发布全球首款刻蚀碳化硅波导全彩 Micro LED 方案 AR 眼镜 [17][18] - 7 月 17 日新思科技 350 亿美元收购 Ansys;品高股份与深圳江原科技发布全国产化“品原 AI 一体机” [17][18] - 7 月 18 日英伟达宣布恢复对中国厂商供应 H20 芯片 [2] 行业数据跟踪 半导体 - 7 月 18 日寒武纪拟募资不超 39.85 亿用于大模型芯片与软件平台项目,并增资子公司推进募投 [19] SiC - 日本研究人员计划用芯片废料制造 SiC,已完成基础研究,若成功商业化可减少环境影响 [20] - 2025 年 1 - 5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 45.2%和 44%,光伏 2024Q4 新增装机 MOM + 98%,YOY + 33%,带动对 SiC 功率器件需求 [20][21] 消费电子 - 到 2031 年 RISC - V 芯片预计在消费电子市场占比 39%,总体出货超 200 亿颗 [24] - 2025 年 4 月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2229.40 万台(YoY - 2.0%,MoM + 4.0%),产量 8611 万台(YoY - 5.0%,MoM + 22%) [24] - 2024 年 10 月 Oculus 在 Steam 平台份额占比 64.09%(YoY + 5.40pct,MoM - 1.48pct),Pico 份额占比 3.27%(YoY + 0.78pct,MoM - 0.39pct),Steam 平台 VR 月活用户占比 2.05%(YoY + 0.82pct,MoM + 0.45pct) [28] 本周行情回顾 涨跌幅 - 本周上证指数涨 0.69%,深证成指涨 2.04%,沪深 300 指数涨 1.09%,申万电子版块涨 2.15%,排名 7/31 [11][31] - 电子行业中半导体涨幅最小 0.42%,元件涨幅最大 9.36%;电子版块涨幅前三为好上好(40.97%)、唯特偶(31.54%)、台基股份(28.96%),跌幅前三为联建光电( - 20.26%)、杰美特( - 8.96%)、恒玄科技( - 7.26%) [31][34] PE - 截至 2025.07.19,沪深 300 指数 PE 为 13.39 倍,10 年 PE 百分位为 71.16%;SW 电子指数 PE 为 54.38 倍,10 年 PE 百分位为 73.97% [39] - 电子行业子版块 PE/PE 百分位分别为半导体(83.52 倍/57.68%)、消费电子(29.59 倍/27.72%)、元件(47.81 倍/77.19%)、光学光电子(50.28 倍/60.45%)、其他电子(66.45 倍/84.32%)、电子化学品(58.06 倍/63.38%) [41]
新药周观点:维立新博IPO在即,二代IO产品PD-L1、4-b值得关注-20250720
国投证券· 2025-07-20 14: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评级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 年 7 月 14 - 20 日新药板块涨幅前 5 企业为乐普生物、德琪医药、开拓药业、加科思、歌礼制药 [1][14] - 维立志博 7 月 25 日将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核心产品 PD - L1/4 - 1BB 双抗 LBL - 024 值得关注 [2][18] - 本周国内无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批准,6 个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 [3][30] - 本周国内 35 个新药临床申请获批准,28 个新药临床申请获受理 [4][34] - 国内关注百济神州、百奥泰生物、恒瑞医药相关进展,海外关注大冢制药、葛兰素史克、辉瑞公司相关事件 [5][10] 各目录内容总结 本周新药行情回顾 - 2025 年 7 月 14 - 20 日新药板块涨幅前 5 企业及涨幅分别为乐普生物(62.0%)、德琪医药(47.04%)、开拓药业(41.99%)、加科思(41.95%)、歌礼制药(31.15%) [1][14] 本周新药行业重点分析 - 维立志博 7 月 25 日将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有创新药管线约 14 款候选药物,6 款在临床开发阶段,核心产品 PD - L1/4 - 1BB 双抗 LBL - 024 处于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瘤后线关键注册临床阶段 [2][18] - 全球多个 PD - L1/4 - 1BB 双抗在研,Genmab 的 Acasunlimab 进度最快,维立志博 LBL - 024 其次 [2][21] - 从早期数据看,维立志博 LBL - 024 在 SCLC 一线展示优异 ORR 数据,Genmab Acasunlimab 在 PD - L1 阳性 NSCLC 二线展示优异生存数据,中国生物制药 FS222 在黑色素瘤后线展示优异 ORR 数据 [2][26] 本周新药上市申请获批准&受理情况 - 本周国内无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批准,6 个新药或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3][30] 本周新药临床申请获批准&受理情况 - 本周国内 35 个新药临床申请获批准,28 个新药临床申请获受理 [4][34] 本周国内市场重点关注事件 TOP3 - 7 月 6 日,百济神州与安进联合申报的注射用塔拉妥单抗上市申请获受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 2 线含铂化疗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 [5] - 7 月 16 日,百奥泰生物自主研发的 BAT2506 生物类似药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美国 FDA 正式受理 [42] - 恒瑞医药与 Kailera Therapeutics 公司联合公布,GLP - 1/GIP 双重受体激动剂 HRS9531 注射液在中国肥胖或超重人群Ⅲ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顶线结果 [42] 本周海外市场重点关注事件 TOP3 - 7 月 17 日,大冢制药研发的 APRIL 抗体斯贝利单抗有望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球蛋白 A 肾病 [43] - 7 月 17 日,美国 FDA 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否决葛兰素史克 BCMA DC 新药上市申请,用于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二线联合治疗 [10][43] - 7 月 14 日,辉瑞公司注册一项三期临床试验,评估 KAT6 抑制剂 PF - 07248144 联合氟维司群治疗 HR + /HER2 - 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10][43]
南网科技(688248):新型储能系统试验成功,电力机器人业务注入新增量
国投证券· 2025-07-20 13: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 - A”评级,6 个月目标价为 41.50 元,相当于 2025 年 50 倍的动态市盈率 [6][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南网科技作为央企南方电网集团的核心科技资产和数字化转型重要力量,未来将全面受益于能源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高景气趋势 [12]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0.45/53.92/72.09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9/5.94/7.99 亿元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南网科技和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联合研发的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系统在云南文山丘北 220kV 宝池储能电站圆满完成黑启动试验,这是南方电网区域内首次成功的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系统黑启动试验 [2] - 广东电网自研的“机器代人”技术荣获中国专利金奖,南网科技依托该专利构建了覆盖“算法 - 装置 - 装备 - 服务”的知识产权体系,累计布局 87 项专利(含 3 项 PCT 国际专利),相关产品获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认证,近三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6.39 亿元 [2] 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系统黑启动试验成功 - 云南文山丘北独立电池储能项目采用了南网科技和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联合研发的 50MW/100MWh 构网型储能系统,含 20 套 2.5MW/5MWh 构网型储能单元,配置 80 台构网型储能变流器(PCS),具备一次调频、惯量调节、无功支撑、阻尼振荡等能力,可实现储能系统的快速响应和精确调节,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 2025 年 5 月 21 日,该储能系统在 20 秒内快速建立稳定电压,成功为 20 个储能单元 35kV 变压器及母线送电,并逐步恢复全区供电,验证了在电网故障或失电的极端情况下,构网型储能系统可不依赖外部电源支援,通过智能协控精准调度,快速支撑电网重启,并维持电网电压和频率稳定,为电网安全韧性提供“南网方案” [3] 电力特种机器人及无人机业务注入发展新增量 - 电力特种机器人及无人机是电网智能巡视和智能作业的重要手段,南网科技首创“慧眼”无人巡检网,网格化集群式巡检作业,全面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边缘感知和作业能力,提供多种巡检及作业机器人、电力特种无人机及自动机库、智能红外终端,以及行业级网格化无人巡检及智能作业解决方案,已应用于电力、新能源、交通等行业,实现面向设备、环境及人员的“无人化”智慧运维 [4] - 未来,公司的机器人与无人机业务将持续开展集群巡检、自主导航、长航时飞行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AI +”研发投入,确保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力争进一步扩大无人机技术在电力智能巡检、轨道交通、市政建设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4] 公司财务数据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主营收入(百万元)|2,537.3|3,013.5|4,044.6|5,391.6|7,209.0| |净利润(百万元)|281.3|365.0|469.2|593.7|799.4| |每股收益(元)|0.50|0.65|0.83|1.05|1.42| |市盈率(倍)|50.13|49.64|40.96|32.37|24.04| |市净率(倍)|5.04|6.06|5.90|5.34|4.72| |净利润率|11.1%|12.1%|11.6%|11.0%|11.1%| |净资产收益率|10.4%|12.6%|15.0%|17.3%|20.9%|[14] 股价表现 - 相对收益 1M 为 4.3%、3M 为 11.9%、12M 为 9.3%;绝对收益 1M 为 9.0%、3M 为 19.4%、12M 为 24.5% [8]
广联达(002410):发布CIM平台和建筑AI白皮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投证券· 2025-07-20 13: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 - A,维持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5.48 元,2025 年 7 月 18 日股价 13.94 元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广联达作为国内建筑造价领域龙头,正加速成长为数字建筑产业引领者和使能者,虽受下游行业景气度影响短期业绩承压,但商业模式好、产品力强、经营稳健,建造行业规模大且数字化转型趋势确定,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7 月 14 - 15 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广联达从建筑数字化向城市数字化拓展,基于 CIM 平台赋能数字城市建设,有望迎来更大发展机会 [2] - 7 月初广联达在论坛发布《建筑企业 AI 应用行动指南》,为建筑企业推进 AI 应用提供行动参考 [2] 从建筑数字化向城市数字化拓展 - 广联达积极拓展数字城市业务,打造 CIM 平台形成孪生城市数字底座,开展 CIM + 应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3] - 今年上半年推出 CIM 基础平台 4.0,支撑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升级,构建三位一体技术架构,打造国产化自主可控操作平台 [3] - CIM4.0 针对城市线性工程升级数据治理方案,提升数据治理效率和引擎加载精准度 [3] 积极推进建筑行业 AI 应用落地 - 广联达建筑行业 AI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数字建筑软件技术积累、行业洞察和创新能力结合 [4] - 在设计智能化、成本精细化、施工自动化方面,AI 分别助力提升创新效率、推动算量计价升级、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和安全性 [4] - 白皮书展示 AI + 建筑研究和实践成果,在高质量数据层面依托 BIM 和 IoT 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实时;在高价值场景层面聚焦关键环节,推动产业 AI 系统化落地 [4][10]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3.95/66.83/69.26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5/6.21/7.26 亿元 [11] - 采用市销率估值,给予 6 个月目标价 15.48 元,相当于 2025 年 4 倍动态市销率 [11] 财务报表预测和估值数据汇总 - 成长性方面,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2.5%、4.5%、3.6%,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 93.5%、28.1%、17.0% [14] - 利润率方面,2025 - 2027 年净利润率分别为 7.6%、9.3%、10.5% [13][14] - 运营效率方面,各指标在不同年份有相应波动,如固定资产周转天数 2025 - 2027 年分别为 87、84、81 天 [14] - 投资回报率方面,2025 - 2027 年 ROE 分别为 7.9%、9.6%、10.6%,ROA 分别为 4.2%、5.7%、6.1% [14] - 偿债能力方面,2025 - 2027 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44.0%、37.2%、38.5% [14] - 分红指标方面,2025 - 2027 年 DPS 分别为 0.08、0.16、0.21 元,分红比率均为 54.6% [14] - 业绩和估值指标方面,2025 - 2027 年 PE 分别为 46.09、35.97、30.75 倍,PB 分别为 3.54、3.35、3.17 倍 [14][15]
先守后功,是为上
国投证券· 2025-07-20 12:02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四轮驱动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多维度信号捕捉行业轮动机会,结合市场情绪、资金流向、技术面及基本面指标进行综合判断[2][8]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信号类型**:包括“赚钱效应异动”“保持效应异动”“胖线收应异动”等,通过监测行业价格波动与资金行为触发信号[14] 2. **出局机制**:设定动态止盈止损条件(如“顶臂勃出局”“顶臂秒出局”等),结合拥挤度指标(0/1二元变量)控制风险[14] 3. **行业筛选**:综合过去1年Sharpe比率、信号连续性和拥挤度,输出推荐行业列表[14] - **模型评价**:注重短期交易机会捕捉,但对基本面逻辑依赖较弱,需结合其他模型互补[8] --- 模型的回测效果 (注:报告中未提供具体回测指标值,仅展示信号案例) 1. **四轮驱动模型**: - 汽车行业:2025-06-24首次信号,2025-07-16最新信号,未触发出局[14] - 电子行业:2025-07-03信号触发,2025-07-04止盈出局,Sharpe比率14[14] - 医药生物行业:Sharpe比率18,2025-06-30止盈出局[14] --- 其他说明 - 报告中未涉及独立量化因子构建及测试结果[1][2][3] - 模型信号生成依赖缠论分析(图2)和周期分析(图1)作为辅助工具[9][10]
联影医疗(688271):医学影像国产龙头,向世界级医疗创新引领者阔步迈进
国投证券· 2025-07-17 11: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买入 - A 的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为 161.52 元,相当于 2025 年 60 倍的动态市盈率 [4][9][13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联影医疗产品技术与研发创新能力全球领先,产品线覆盖广,核心部件自研自产,在医学影像行业持续增长、公司国内外份额提升及设备招采回暖背景下,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可观,首次给予买入 - A 评级 [1][2][3][9] 报告相关内容总结 联影医疗公司概况 - 发展历程分三阶段:2016 年前推产品、解决资金链;2016 - 2020 年获融资、突破高端产品;2020 年后国内份额提升、海外突破 [14][15][16] - 研发与技术能力强:核心团队学术背景深厚,产品布局丰富,各条线技术优越,核心部件自研自产,研发投入高 [19][20][29] - 营收规模与业绩:2024 年收入同比下滑,24Q4 后行业招采复苏,预计 2025 年业绩改善,毛利率稳定,净利率波动大 [34][35] 核心成长逻辑之一:医学影像行业持续增长,中国增速长期领先 - 全球市场: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前五细分赛道,2020 年规模 430 亿美元,占比 10%,预计 2030 年达 630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近 4% [2][43] - 中国市场:增速超全球,预计 2030 年核心细分赛道复合增速 10%,占全球份额达 20% [2][44] - 各细分领域:MR 全球 2030 年达 145.2 亿美元,中国 2030 年达 244.2 亿元;CT 全球 2030 年达 215 亿美元,中国 2030 年达 290.5 亿元;XR 全球 2030 年达 203 亿美元,中国 2030 年达 206 亿元;MI 全球 2030 年达 58 亿美元,中国 2030 年达 53.4 亿元 [52][62][71][76] 核心成长逻辑之二:公司国内与海外市场份额均呈现显著提升趋势 - 国内市场:各条线市占率提升快,仍有替代空间,如 CT、MR、MI 等市占率排名居前 [84][85][88] - 海外市场:2020 年后发展迅猛,2024 年收入 22.7 亿元,占比 22%,18 - 24 年 CAGR 达 93%,占比提升 20pct,秉持全球化策略 [101][102] 边际催化因素:设备更新落地,设备招采回暖 - 2024 年承压:因新基建高基数、政策整顿、设备更新过渡等,整体招投标下滑,CT 下滑 30% [107] - 24Q4 复苏:采购需求释放,25Q1 行业复苏强化,整体、CT、MR 招投标增速分别为 68%、90%、81% [11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分别为 127.8、155.3、186.7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22.2、26.6、32.9 亿元 [135][137] - 估值:选取可比公司,首次给予买入 - A 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61.52 元,相当于 2025 年 60 倍动态市盈率 [137]
江丰电子(300666):溅射靶材龙头地位稳固,拟定增投资静电吸盘项目
国投证券· 2025-07-17 10:0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 - A”投资评级,给予公司 2025 年 40 倍 PE,对应目标价 83.27 元/股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江丰电子作为溅射靶材龙头地位稳固,拟定增投资静电吸盘项目,25H1 业绩增长,受益于行业增长和业务拓展,未来收入和利润有望提升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5H1 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21 亿元,同比增加 29.04%;归母净利润 2.47 - 2.67 亿元,同比增加 53.29% - 65.7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70 - 1.90 亿元,同比增加 0.17% - 11.95% [1] - 25Q2 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11 亿元,同比增加 28.60%;归母净利润 0.90 - 1.10 亿元,同比减少 11.53% - 增加 8.1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79 - 0.99 亿元,同比减少 21.12% - 1.03% [1] 行业情况 - 2024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 7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89%),预计 2027 年将突破 870 亿美元 [2] - 预计 2025 年半导体精密零部件行业的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4288 亿元,中国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 1384 亿元 [3] 业务布局 - 作为全球溅射靶材行业领先企业,是台积电、中芯国际等芯片制造巨头的核心供应商,25H1 积极推进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募投项目建设投产 [2] - 积极拓展半导体精密零部件业务,多个生产基地陆续建成投产 [3] - 25 年 1 月与韩国 KSTE 签署合作协议拓展静电吸盘国内市场,7 月拟定增募资 19.48 亿元,10 亿元用于年产 5100 个集成电路设备用静电吸盘产业化项目 [3]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 2025 - 2027 年收入分别为 47.56 亿元、61.85 亿元、79.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52 亿元、7.35 亿元、9.76 亿元 [4] 财务预测 - 主营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等指标预计在 2025 - 2027 年逐年增长 [10] - 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等增长率在 2025 - 2027 年有不同程度表现 [11] - 各项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分红指标等在 2025 - 2027 年有相应变化趋势 [11]
固态新语朝阳东方初亮,供需旧话风光趋势可期
国投证券· 2025-07-16 22: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保持增长,锂电产业链实现业绩兑现,固态电池前景广阔;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链价格短期回落;风电行业海风开工起量、陆风高景气兑现 [1][2][3] 各行业总结 锂电行业 - 动力电池发展韧性强,2024 年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使用量达 894.4GWh,同比增长 27.2%,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产量也大幅增长 [14][20] - 储能需求持续增长,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301GWh,同比增长 62.7%,2025 年上半年公开多个 GWh 级储能订单 [33][34] - 固态电池是新一代技术革命,具备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优势,预计 2027 - 2030 年实现装车,其电解质有三大体系,制造设备需升级,应用场景广泛 [38][39][54] - 投资建议关注锂电龙头、细分市场优质电池公司、锂电材料环节优质公司以及固态电池相关环节公司 [57] 光伏行业 - 产能增长放缓但过剩情况未缓解,截至 2024 年底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约 296 万吨,硅片/电池片/组件端有效产能均超 1200GW [60] - 抢装后产业链价格回落,后续需求走弱可能使价格继续下探,硅料价格接近头部企业现金成本线,头部企业现金流压力大 [2][59] - 政策催化新能源抢装,2025 年 1 - 5 月中国国内光伏装机新增 198GW,同比增加 150%,市场对需求判断两极分化 [82] - 产业端希望政策落地加速产能出清,政府多次表态支持行业发展 [86] - 钙钛矿技术未来可期,叠层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 [91] - 投资建议关注硅料头部企业和主产业链头部企业 [94] 风电行业 - 海风项目开工起量,当前已开工项目约 10.7GW,存量项目储备丰富,有高成长性预期 [95][96] - 深远海项目推进,为海风需求贡献新增量,近海剩余可开发量不足 100GW,深远海理论可开发量 4500GW [100][103] - 海外海风需求高景气,规划装机目标达 183GW,国内企业已实现海外订单突破 [109][113] - 陆风装机和交付高景气,2025 年 1 - 5 月新增装机 46.28GW,同比增长 134%,基于 2024 年招标放量,2025H2 装机需求仍景气 [115][116] - 2025H1 陆风招标量同比持平,中标价格回升,后续关注招标量价情况 [119] - 投资建议海风关注塔筒&管桩环节、海缆环节和海上风机龙头,陆风关注主机环节 [123]
固态电池系列报告(一):未来已来,固态电池行业迎来产业驱动
国投证券· 2025-07-16 22: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A,维持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是新一代革命技术,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寿命方面显著优于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已步入产业化期,全固态电池尚处于研发阶段,2027 年有望实现量产 [1] - 固态电池生产流程革新驱动制造设备升级,前、中道工艺变化大,后道改用高压化成设备 [2] - 固态电池带动下游产业升级,eVTOL 和人形机器人行业带来电池应用增量空间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固态电池:电池新一代技术革命,应用空间广阔 - 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液及隔膜,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固态电解质中的迁移 [15] - 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温度适应性和充电速度上优势明显,半固态电池已步入产业化,全固态电池有望量产 [20] - 固态电池正极发展方向是高能量密度体系,负极从石墨负极向硅基负极、金属锂负极发展 [24][25] - 固态电池下游应用场景多元,可解决传统领域痛点,引领新兴领域发展 [27] - 固态电解质分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体系,各有优劣和应用场景,主流路线聚焦硫化物 [30][31][32]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固态电池发展,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推动行业规范化 [33][34] - 海外企业全固态电池预计 2026 年后量产,日韩和欧美企业研究布局较早,国内企业聚焦高镍三元 + 碳硅负极 + 硫化物路线,预计 2027 年前后量产 [36][37][38] 工艺革新驱动制造设备升级 - 传统液态电池生产分前、中、后道环节,固态电池前道可采用干法或湿法,中段取消隔膜、注液工艺,新增胶框印刷、等静压,后段改用大压力化成 [41][42][44] - 前道引入干法工艺需新增干法电极、涂布设备等,干法电极成本低,涂布设备确保电极材料均匀,辊压设备要求提升 [46][47][52] - 中道叠片工艺有望成主流,配套设备精度要求高,胶框覆合技术提升极片贴合度,等静压设备解决致密化与界面问题 [58][59][63] - 后道固态电池需高压化成,以解决固 - 固界面接触问题,激活离子传导通道 [78] 带动下游产业升级,eVTOL + 人形机器人打开增量空间 - 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日本第一、中国第二,2022 年以来研发和产业化有进展,预计 2030 年左右产业化,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和出货量将快速增长 [82][85][88] - eVTOL 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固态电池与之契合,政策引导下有望率先在 eVTOL 市场放量,国内电池企业密集加码低空经济赛道 [92][94][95] - 人形机器人存在“能源之困”,固态电池可解决续航、体积、极端温度等问题,未来或成为其能源系统首选,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 [98][99][101]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具备资本、技术优势的头部电池环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设备环节如纳科诺尔、宏工科技等,新材料、新技术环节如夏钨新能、天赐材料等 [3][102] - 纳科诺尔是锂电辊压设备龙头,推进干法电极设备,受益于新能源产业扩张与固态电池技术迭代 [105] - 宏工科技积极布局固态设备,攻克工序核心环节,混合均质一体机表现亮眼 [114][117] - 赢合科技是整线解决方案龙头,通过湿法 + 干法双技术路线并行深度布局固态电池设备领域 [121][125] - 先导智能领跑固态电池装备新周期,全链条设备发展,设备进入欧美日韩头部电池企业供应链 [129][132] - 利元亨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全线工艺覆盖,产线步入量产,与多家企业合作助力固态电池行业发展 [135][139]
领益智造(002600):持续发力AI终端+机器人业务,经营稳步提升
国投证券· 2025-07-16 21:5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 - A”投资评级,6 个月目标价 11.02 元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领益智造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31.57% - 66.66%,扣除股权激励摊销费用后同比增长 48.59% - 82.88%,主要因持续增加 AI 投入、汽车板块好转及海外新工厂减亏 [1][2] - 公司在折叠屏、XR 智能穿戴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与多家客户建立深入合作并获肯定与奖项,转型为解决方案专家和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硬件制造平台 [3]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分别为 509.31 亿元、592.33 亿元、681.18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13 亿元、30.61 亿元、35.6 亿元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3 - 2027 年主营收入分别为 341.24 亿元、442.11 亿元、509.31 亿元、592.33 亿元、681.18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20.51 亿元、17.53 亿元、24.13 亿元、30.61 亿元、35.6 亿元 [9] - 2023 - 2027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 1.0%、29.6%、15.2%、16.3%、15.0%,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 28.5%、 - 14.5%、37.6%、26.8%、16.3% [10] 股价表现 - 截至 2025 年 7 月 16 日,股价 9.08 元,总市值 636.3429 亿元,流通市值 626.4917 亿元 [6] - 1 个月、3 个月、12 个月相对收益分别为 7.3%、22.8%、4.3%,绝对收益分别为 10.7%、29.0%、18.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