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600887)
搜索文档
乳业巨头逐鹿B端:蒙牛伊利们掀起千亿市场争夺战
36氪· 2025-08-14 16:57
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转型 - 行业从"规模扩张"模式转向"价值提升"模式 核心特征为技术创新 产品差异化和价值链延伸 [1] - 转型驱动因素包括全球供应链调整 消费升级 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 [1] - C端市场趋于饱和 竞争同质化严重 利润空间压缩 [1] - B端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吸引蒙牛 伊利等巨头战略倾斜 [1] B端乳制品市场发展现状 - 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别 咖啡 烘焙 茶饮行业为主要驱动力 [4] - 2023年中国现制奶咖销量33亿杯 增速37.5% 2025年预计达50亿杯 [4] - 咖啡赛道2025年将为乳业带来265亿元扩容空间 [7] - 2024年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6110.7亿元(同比+8.8%) 2029年预计8595.6亿元 [7] 国产替代加速趋势 - 高端稀奶油 黄油 奶酪领域国产化率不足30% 国际品牌主导 [8] - 国产优势包括供应链路径短(新鲜度+成本) 本土化响应能力 [10] - 反倾销政策提升国内乳企竞争力 抑制进口低价产品冲击 [10] - 2024年4月主产省生鲜乳均价3.07元/千克(同比-11.3%) 2025年7月降至3.04元/千克(同比-6.5%) [11] 头部乳企B端布局策略 - 蒙牛推出"蒙牛专业乳品"品牌 聚焦餐饮 咖啡 茶饮 烘焙领域 [15] - 核心SKU包括餐饮纯牛奶 稀奶油和厚乳奶基底 [17] - 伊利推出"伊利索非蜜斯"品牌 设立上海专业乳品应用创新中心 [17] - 君乐宝聚焦深加工领域 推出"蔻曼纯净稀奶油" 与茶饮品牌深度合作 [19] B端市场竞争特点与挑战 - 竞争焦点转向产品专业性 定制化能力和供应链效率 [23] - 需满足咖啡行业脂肪含量 烘焙行业黄油熔点等专业指标 [23] - 连锁餐饮对供应链稳定性要求极高 断供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24] - 存在技术壁垒 规模壁垒和品牌壁垒 新进入者突围难度大 [26]
合成生物×未来食农:新蛋白、维生素、功能糖、益生菌、增效剂、秸秆糖...8月20-22日宁波第四届合成生物制造大会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8-13 23:20
食品和农业生物合成投资趋势 - 食品和农业生物合成已进入投资和布局爆发期,涵盖食品原料开发、细胞培养肉、微生物奶等替代蛋白领域 [2] - 行业重点布局产品包括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功能糖、益生菌、母乳低聚糖、EPA/DHA、胶原蛋白及细胞培养肉 [2]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设未来食品和农业专场,聚焦新型功能糖、益生菌、母乳低聚糖、维生素等产品 [3] - 参会企业包括江南大学、伊利集团、恒鲁生物、蓝晶微生物等,覆盖合成生物技术全产业链 [3] 未来食品与农业专场议程 - 益生菌创新研究:涵盖菌种筛选、功能评价及生产工艺优化,由伊利集团研发主任工程师主讲 [6] - 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制造:恒鲁生物将分享HMOs营养新范式技术 [6] - 维生素A等营养品开发生物技术:浙江大学教授于洪巍展示视黄醇等精细化学品制备 [6] - 甜味蛋白商业化:百斯杰生物探讨甜味蛋白Mellia® Brazzein的发现与市场化 [6] 大会组织与参与方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 [9] - 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战略合作媒体及500+企业参与 [10][48]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 - 闭门研讨会聚焦"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参与单位涵盖酶赛生物、蓝晶微生物、华海药业等企业高层 [16] 合成生物科技成果 - 功能糖生物制备技术:覆盖阿洛酮糖、母乳低聚糖等12类产品,实现绿色制造 [44] - 微藻基硒蛋白合成: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莱茵衣藻硒蛋白产量,推动科学补硒应用 [44] - 人源化胶原蛋白:突破4D自组装结构,具备医美与组织工程潜力 [45] 产业资源与数据 - 大会将发布《中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分布图(2025版)》,收录500+代表性企业及融资动态 [48][49]
东兴证券晨报-20250813
东兴证券· 2025-08-13 17:55
经济与消费趋势 - 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2020-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占比达46.1%,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63% [2] - 财政部推出"双贴息"政策,针对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如汽车、养老、文旅等),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期限1年 [2] - 央行将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配合财政政策形成合力 [2] 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 - 截至2025年4月,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5420家,总市值84.9万亿元,超三成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制造业上市公司净增89家,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50% [2] - 2025年7月全国股转公司对113家新三板公司未披露年报及6宗违规行为给予纪律处分,主要涉及信披违规 [2] 重大基建项目 - 新藏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950亿元),项目进入落地阶段,预计总投资近5000亿元,年均投资约250亿元,可拉动GDP约0.18个百分点 [7][8] - 项目将整合新疆和田至西藏日喀则的交通网络,施工周期或超20年,受益公司包括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新疆交建及区域水泥企业青松建化等 [9] - 交通部2025年规划包含20个重大工程包和45个项目(如三峡水运新通道、珠三角枢纽机场),总投资均超百亿级 [10] 行业动态与公司合作 - 阿里健康与信达生物合作GLP-1类药物冷链供应链解决方案 [5] - 海鸥飞行汽车全球总部项目开工,总投资10亿元,预计年产3000台飞行器,年销售额8亿元 [5] - 江丰电子与日本爱发科筹划整合平板显示靶材业务 [5] 纺织服装与轻工 - 健盛集团上半年营收11.71亿元(+0.19%),净利润1.42亿元(-14.46%),华利集团营收126.61亿元(+10.36%),净利润16.64亿元(-11.42%) [13] - 美国暂停24%关税90天,出口链三季度业绩确定性提升,海外产能布局企业(如越南基地)更具稳定性 [14] - 三丽鸥FY26Q1收入431亿日元(+49.1%),营业利润202亿日元(+88%),上调全年收入指引至1688亿日元,显示IP潮玩全球高景气度 [14][15] 金股推荐 - 东兴证券8月金股包括美格智能、泡泡玛特、江丰电子、华鲁恒升、中国海油等11只标的 [4]
乳制品原料价格大跌,伊利蒙牛们为何却陷入营收低谷?|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8-13 17:35
中国乳制品市场格局 - 伊利与蒙牛合计占据中国乳制品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液态奶业务占公司营收超八成 奶粉、冰淇淋、奶酪等品类占比仍较小 [3][4] - 1997年后灭菌包装技术普及 常温奶保质期延长至6个月以上 推动双寡头全国市场扩张 [4] 行业增长转折与困境 - 2023年行业龙头伊利、蒙牛营收和利润双双缩水 原奶供过于求导致价格持续下跌 跌破牧场盈亏平衡线 [4][5] - 2023年牛奶终端零售价下滑超5% 85%常温奶包装规格变大 产品单价降低 销售费用率上涨抵消成本端红利 [6] - 近5年国内液态乳制品销售额年均复合下滑1.3% 价格下降未带来销量显著增长 [7] 供需失衡与产能调整 - 2016年二孩政策与2020年疫情催化产能扩张 原奶产量增速持续高于消费量增速 [4] - 2023年龙头乳企日均喷粉处理生鲜乳2万吨 占收奶量25% 每吨喷粉亏损超1万元 [5] - 奶牛存栏数出现五年来首次下降 预计2024年继续减少约20万头 [7] 市场新趋势与转型方向 - 低温鲜奶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0% 常温纯牛奶持续下滑 伊利蒙牛加大低温领域投入 [8] - 头部乳企为商超自有品牌代工基础款产品 中国乳制品B端市场规模达千亿 70%-80%被进口品牌占据 [9] - 乳企积极与咖啡、新茶饮品牌合作 开发定制化乳品原料如芝士风味产品 [9]
饮料乳品板块8月13日跌0.04%,西部牧业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61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8-13 16:31
板块整体表现 - 饮料乳品板块当日下跌0.04%,领跌个股为西部牧业(跌幅1.81%)[1] - 上证指数上涨0.48%至3683.46点,深证成指上涨1.76%至11551.36点[1] - 板块内10只个股上涨,10只个股下跌,呈现分化态势[1][2] 个股涨跌情况 - 涨幅前三个股:熊猫乳品(涨0.93%至27.27元)、妙可蓝多(涨0.74%至27.07元)、贝因美(涨0.70%至7.22元)[1] - 跌幅前三个股:西部牧业(跌1.81%至11.96元)、天润乳业(跌1.74%至11.30元)、庄园牧场(跌1.66%至10.09元)[2] - 成交额最高个股:伊利股份(11.98亿元)、贝因美(11.57亿元)、东鹏饮料(4.55亿元)[1]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61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出2611.83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1.87亿元[2] - 主力净流入前三个股:熊猫乳品(277.87万元)、承德露露(251.28万元)、佳禾食品(210.19万元)[3] - 伊利股份主力净流入26.64万元,但游资净流出4177.62万元,散户净流入4150.99万元[3] - 海融科技主力净流出135.97万元,游资净流入34.58万元[3]
中证沪港深500主要消费指数报9526.01点,前十大权重包含牧原股份等
金融界· 2025-08-13 15:58
指数表现与基准 - 中证沪港深500主要消费指数报9526.01点 [1] - 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0点 [1] - 近一个月上涨2.01%,近三个月下跌3.04%,年初至今下跌0.31% [1] 指数编制方法 - 指数样本来自中证沪港深500、沪港深互联互通中小综合及综合指数,按行业分为11类 [1]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特殊情况会临时调整样本 [2] 十大权重成分股 - 贵州茅台权重14.62%、五粮液12.1%、伊利股份8.8%、牧原股份6.5%、温氏股份4.72% [1] - 泸州老窖权重4.67%、山西汾酒4.61%、农夫山泉4.39%、万洲国际3.28%、海天味业3.26% [1] 行业分布结构 - 酒类占比47.49%、食品类占比24.86%、养殖类占比14.77% [2] - 软饮料占比8.63%、美容护理占比2.46%、烟草占比1.79% [2] 市场板块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40.36%、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38.18%、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21.46% [1]
伊利股份:国际业务有成效 未来持续拓展海外市场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国际市场拓展战略 - 国际业务实现较快速发展且连续稳健增长 全球织网成效显著[1] - 全球布局覆盖亚洲 欧洲 美洲 大洋洲等乳业发达地区 构建全球资源体系 创新体系及市场体系骨干网络[1] - 拥有全球合作伙伴总计2000多家 15个研发创新中心 81个生产基地 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1] 区域市场运营表现 - 东南亚业务深耕本土化发展 持续丰富产品线并创新本地化营销策略[1] - 东南亚冷饮业务市场份额实现提升[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稳健推进海外业务拓展[1]
伊利股份:将持续建立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研发创新战略 - 公司建立覆盖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 [2] - 上游通过营养调控技术开发天然功能原料奶如富DHA牛奶 [2] - 中游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推行主营产品"清洁标签"与"减糖减脂减盐"行动 [2] - 中游突破新型减糖减脂、天然风味提升、可持续包装及低碳产品技术领域 [2] - 深耕乳制品深加工 建设国内最大规模奶酪凝块产线 [2] - 参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项目 包括功能性乳制品研发平台建设及乳成分包埋运载技术研究 [2] 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 在卡脖子技术和高价值原料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2] - 取得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落地 [2] - 下游开展全生命周期消费者营养需求研究并应用于产品开发 [2] 消费者体验与行业推动 - 持续创新营销方式提供便捷消费体验和良好互动体验 [2] - 通过全产业链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 投资者关系活动 - 公司参加2025年内蒙古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 [1] - 活动主题为"筑牢投资者沟通桥梁 共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1]
伊利股份:品牌蝉联多项榜首 数智化升级提升供应链效能
全景网· 2025-08-13 13:51
品牌影响力 - 公司持续加强品牌建设 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强化品牌沟通 夯实品牌资产 构建强大品牌矩阵 [1] - 伊利品牌价值连续多年蝉联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全球乳业第一 [1] - 以领先消费者触及数 品牌渗透率和年均选择次数蝉联凯度《2024品牌足迹报告》中国消费者十大首选品牌榜单首位 [1] - 连续五年稳居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10强榜首 [1] 供应链效率 - 加快数智化升级转型 持续优化供应链数智化平台原料供应管理 智能制造 库存动态管理 订单履约管理等核心能力 [1] - 加快各业务线库存周转 实现更敏捷高效产品交付与服务 [1] - 通过供应链优化为消费者创造更大价值和更好体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