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全行业负债与投融资变化观察信用扩张信号是否出现?
东吴证券· 2025-10-28 20: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行业信用扩张温和,企业信心不足,宏观基本面慢修复,债券市场震荡下行,“股债跷跷板”波动难反转 [1] - 行业间信用扩张存在结构性分化,呈现“结构偏向+节奏不均”的温和修复态势 [1][2] - 建议关注轻工制造、电子等信用扩张行业的信用债配置机会,以及房地产、食品饮料等信用收缩行业中风险可控企业的信用债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全行业信用扩张温和,较过往未见显著发力 - 非流动负债规模扩张延续但增速低位,2025 年上半年末同比增速 3.62%、环比增速 3.52%,企业信用扩张意愿未显著抬升,经济基本面增速难快速扭转 [9][10] - 融资流入节奏平稳,2025 年上半年同比微增 0.89%、环比增长 12.51%,未修复至高景气阶段,信用扩张信号不明显 [12][15] - 投资支出同比连续为负,2025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1.71%、环比下降 21.83%,信用落地乏力,资金流向实体投资节奏慢 [18][19][20] 行业间结构性分化仍为信用扩张主旋律 - 非流动负债方面,基建、制造和民生类行业逆周期调节能力强,消费类行业需求承压,部分行业加杠杆积极,部分行业去杠杆 [25][26] - 融资流入方面,信用扩张方向向中高端技术制造等行业迁移,地产、传统消费等行业融资活跃度下滑 [30][31] - 投资支出方面,多数行业投融资闭环未完成,部分行业投资稳健性好,资金或来源于内部筹资 [33][34] - 综合来看,信用扩张呈结构性,部分行业信用扩张,部分行业信用收缩,需综合考量三项指标筛选行业 [36][37][38]
固定收益专题:二永债如何配
国盛证券· 2025-10-28 17: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高弹性二永债迎来利率和利差下降双重利好,10月以来10年国债及5年AAA - 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下行,利差收窄,二级资本债利差压缩幅度更大 [1][8] - 二永债供给偏弱,明年到期规模高,预计净融资规模下降,债市资产荒未改,利率下行 [1] - 二永债“利率放大器”放大效应减弱,交易属性降低,需求主力转变 [2][15] - 5年期二永债信用利差有较大压缩空间,投资价值不应被忽略 [3] - 定价拟合模型测算明年5年AAA - 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可能下行至2.07%左右 [4] - 给出二永债三条投资思路:国有行二永债做波段交易、评级较高二永债拉久期、下沉但控制期限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供给和需求分析 - 供给方面:今年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二永债发行减少,1 - 9月总体净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明年到期规模1.12万亿,预计净融资规模进一步下降 [1][10] - 需求方面:公募基金赎回费规定、新保险及金融工具准则或冲击二永债需求,后续需关注新规落地及相关机构行为 [14] 二永债换手率统计 - 今年1 - 9月二级资本债月度换手率平均18.14%,月均成交7691亿元,较去年上升0.8%;银行永续债月度换手率平均20.35%,月均成交5192亿元,较去年下降1.00% [2][18] - 今年1 - 9月国有行平均月度换手率16% - 25%,工行和建行成交活跃度高;股份行平均月度换手率14% - 23%,民生、浦发等银行成交活跃度高;万亿以上城农商行平均月度换手率10% - 18%,江苏、杭州等银行成交活跃度高 [2][20] 信用利差压降空间 - 截至10月23日,1、3、5年AAA - 二级资本债信用利差分别为8.81bp、19.99bp、41.29bp,处于2024年以来0.6%、14.2%、79.7%历史分位数;1、3、5年AA二级资本债信用利差分别为15.2bp、31.2bp、63.7bp,处于2024年以来0.0%、18.0%、64.1%历史分位数 [3][24] - 5年AAA - 二级资本债信用利差仅略低于7年AA + 中票,9月以来二者信用利差接近,二永债投资价值不应被忽略 [3][26] 定价拟合模型 - 用资金价格R007、二永债周度净融资、城投债周度净融资、二级周度需求、二永债换手率五个变量对二级资本债收益率拟合 [4][29] - 假设明年R007降至1.3%、1.4%、1.5%,二永债净融资、城投债与产业债净融资下降,二级周度需求为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5年AAA - 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中枢可能在1.91%、2.07%、2.23% [4][38] 二永债估值规模全梳理 - AAA二级资本债存续规模占比96%,平均估值2.12%;AAA银行永续债存续规模占比96.2%,平均估值2.35% [4][39] - 投资思路:国有行二永债做波段交易;评级较高二永债拉久期,如平安、民生等银行;下沉但控制期限,如营口、盛京等银行 [4][42]
重启国债买卖影响几何?:固定收益点评
国海证券· 2025-10-28 17: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探讨重启国债买卖对债市的影响,认为此次恢复国债买卖短期提振债市情绪,但信号意义大于实质影响,债市中长期趋势仍需等待关键政策落地和降准降息,且央行会关注市场利率下行节奏并调整操作力度和节奏 [4][5][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为何重启 - 此前今年 1 月央行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原因是债市利率下行过快、10Y 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且债市风险累积,同时人民币汇率面临阶段性压力 [12] - 当前重启的原因包括:债市点位回到相对高位,10Y 国债震荡区间来到 1.8%-1.9%;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今年仅降准一次且年末有季节性压力;去年买入的部分短债今年面临到期问题;降低潜在供给冲击,“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政策可能带来供给压力 [13] 对债市有何影响 - 买入期限上可能延续“买短”,“卖长”必要性降低,央行期限选择或延续去年“买短”模式,与大行买债行为印证,当前 10Y 国债点位合理,可跟踪大行买债行为判断央行操作动向 [14] - 此次恢复国债买卖短期提振情绪,10 月 27 日 10Y 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 5BP,但信号意义大于实质影响,难以扭转债市运行逻辑 [14]
货币政策专题:年内还有降准降息吗?
天风证券· 2025-10-28 17: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近期市场降准降息预期升温,四季度宽货币节奏及落地影响受关注;降准必要性边际增加,降息需观察经济表现和关税博弈冲击;降准或带动短端和存单利率下行,降息幅度是影响债市关键 [9][3][4] 各部分内容总结 历史上四季度降准降息情况 - 近5年除2021年,政策利率年内基本调降两次且不在四季度;2020年均在上半年、2024年均在下半年、2022年上下半年各一次,幅度多为10BP,2020年3月、2024年9月降幅20BP [1][10] - 2021年无降息但四季度1年期LPR调降5BP,因经济通胀上行制约政策利率下行,央行降准释放流动性引导融资成本下行 [10] - 2024年9月政策利率降20BP,四季度LPR降25BP,当时物价低位、经济修复放缓,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10] -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降准,其余年份基本1年2次,上下半年各一次,2021 - 2022年四季度有降准 [11] 关于货币政策央行的说法 - 5月初降准降息后,政策重心转向存量政策落地,保留灵活调整空间;四季度或关注存量政策实施,汇率双向弹性足,未必跟随海外降息 [14] - 要增强政策灵活性预见性,增量政策需灵活应对,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14] - 《金融时报》解读“择机降准降息”有三层含义,当前扩张性财政政策超预期概率低,货币政策支持必要性降低;资本市场中美关税博弈未引发超预期冲击,若有超预期冲击宽货币空间将打开;货币政策发力或聚焦支持经济增长,需根据宏观经济判断 [16][17][18] 年内降准降息可能性 降准必要性 - 四季度银行负债端有流动性压力,降准必要性增加;中长期流动性到期规模高,超额续作会增加后续压力,小幅超额续作难支撑资金面,国债买卖、降准等工具更适配 [20] - 货币政策“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下,需降准定期补充流动性;历史降准基本1年2次,周期半年左右,上一次降准已超5个月,四季度降准符合规律 [20][21] - 四季度高息定存到期压力大,存款或流向资管产品,放大负债端资金缺口;9月M2 - M1剪刀差收窄,存款活期化、非银化趋势放大负债端不稳定性,银行对央行流动性依赖度上升 [24] 降息可能性与边界 - 国内外宏观环境:2024年以来央行两次推出货币政策“组合拳”面临不同环境,当下有相似和不同,导致市场宽货币预期分化;2024年9月为支持经济增长降准降息、扩容结构性工具;2025年5月在“对等关税”落地后推出增量政策应对关税博弈;当下美联储降息、中美关税博弈再现,但国内经济增长压力缓释,“十五五”规划增加宽货币想象空间 [28][30][35] - “Data Based”支撑:三季度GDP增速放缓,实现全年目标压力不大,政策加力紧迫性不高;结构上需求放缓、价格低位,投资和社零增速下滑,关税博弈放大变数,需增量政策支持;但存量政策效用待观察,需观察11 - 12月经济表现和关税博弈冲击,再决定是否打开宽货币窗口 [39][40] - 支持实体与银行净息差平衡: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息或先行,促进融资成本下降、物价回升、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降息并非唯一路径;银行体系方面,降息会使资负两端收益率不对称,资产端收益率低、下行空间有限,存款利率调降或使存款搬家,银行综合成本未必下降,还会放大负债端不稳定性 [45][46] 降准降息落地对债市的影响 - 降准和结构性货币政策降息或先行,因四季度有流动性缺口和续作压力,降准符合操作节奏,结构性工具是支持实体经济重要抓手 [48] - 降准落地会向银行注入中长期资金,带动短端和存单利率下行 [49] - 降息落地,幅度关键,预计延续上半年10BP;债市有提前交易降息预期趋势,降息后多交易利好出尽的利空;当前10年国债利率与政策利率利差处于一定分位,降息或推动债市利率小幅下行,但低利率中枢和“十五五”规划制约下行空间 [49][50]
地方债周报:关注地方债票息价值-20251028
招商证券· 2025-10-28 17:0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本周地方债一级市场发行量和净融资增加,30Y 地方债发行占比上升,发行利差环比走阔,土地储备投向占比升高,四季度计划发行约 1.3 万亿元;二级市场 15Y 和 5Y 地方债二级利差较高,贵州地方债换手率较高 [1][6][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级市场发行情况 - 净融资:本周地方债发行量为 2472 亿元,净融资 1658 亿元,环比增加 1855 亿元 [1] - 发行期限:30Y 地方债发行占比最高为 27%且上升较多,20Y 地方债发行占比下降约 17 个百分点,10Y 及以上发行占比为 74%,较上周有所下降 [1][14] - 化债相关地方债:本周发行特殊再融资债 214 亿元,2025 年已有 33 个地区披露拟发行置换隐债专项债合计 20479 亿元;本周发行特殊专项债 320 亿元,截至本周末,2025 年特殊专项债已披露发行 12508 亿元 [18][22] - 发行利差:本周地方债加权平均发行利差为 20.2bp,较上周增加,15Y 地方债加权平均发行利差最高达 24.7bp,7Y 利差收窄,20Y 和 10Y 利差走阔,部分地区加权平均发行利差超 20bp [2][27] - 募集资金投向:2025 年以来新增专项债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冷链物流等,土地储备投向占比较 2024 年升高 15.1%,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占比下降 7.9% [2][30] - 发行计划:35 个地区披露 2025 年四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合计接近 1.3 万亿元,11 月为 7256 亿元,新增债和再融资债分别计划发行 8357 亿元和 4533 亿元;下周计划发行 2707 亿元,净融资 1780 亿元,环比增加 122 亿元 [3][32] 二级市场情况 - 二级利差:15Y 和 5Y 地方债二级利差较高,分别达 15.5bp 和 15bp,15Y 和 30Y 利差走阔,其余期限收窄;5Y 和 7Y 地方债二级利差历史分位数较高,各区域 3Y - 5Y 地方债二级利差较高 [6][36] - 成交情况:本周地方债成交量 3569 亿元,换手率 0.67%,较上周均上升,贵州地方债成交量 470 亿元,换手率最高达 2.4% [6][40]
央行宣布恢复国债买卖点评:债市震荡格局或更明确
中银国际· 2025-10-28 15:4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意味着当前利率和利差点位或处于央行合意区间,且其暂停和恢复国债买卖的时点反映维护收益率稳定的政策意图,支持债市长期收益率下一阶段或维持区间震荡的判断 [3] - 恢复国债买卖提供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渠道,若国债买卖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接近或高于去年同期,可能对降准形成替代 [3] 相关目录总结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的原因 - 去年底债市利率快速下行、市场买入力量强劲,年初以来因债市供求不平衡暂停国债买卖操作,如今供需矛盾变化乃至逆转,故重启 [3] 国债买卖操作的意义 - 价格发现意义强于流动性调节意义 [3] 基础货币投放与 M2 增速推演 - 截至今年 9 月,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同比增长 1.86%,假设年底基础货币同比增速保持此水平,货币乘数达 8.9,对应 M2 同比增速仅为 6.4%(推演路径 1) [3] - 若在推演路径 1 基础上增加 5000 亿元基础货币供给,今年底 M2 同比增速将达 7.8%(推演路径 2),较 9 月同比增速下降,但高于 2024 年的 M2 增速 [3] - 若要不降准使今年年底 M2 同比增速与 9 月持平(8.4%),需在推演路径 1 基础上增加 7000 亿元基础货币供给(推演路径 3) [3]
如何理解国债买卖重启?
中泰证券· 2025-10-28 13:49
如何理解国债买卖重启? 分析师:吕品 执业证书编号:S0740525060003 Email:lvpin@zts.com.cn 1)盘前,因周日马来西亚会谈较好,利率上行较多,权益市场继续上修,出现红利/ 农业银行+科技双涨的局面; 分析师:严伶怡 2)开盘后市场逐步交易 MLF 续作继续延续上次买断式回购降息,如果已经降到了 1.6%左右。那么考虑到历史上的 10 年-MLF 定价,即便是 21 年以来债市调整时期定 价的上限一般在 15-20BP(免税时期),结合买断式回购不断降息,目前已经比较接 近于政策利率的历史定价极限; 3)上午收盘盘前 TL 在 115.2 出现罕见 1600 手多单,暗示着下午的走势并不简单, 债券市场对此类交易可能已经相对比较不熟悉了,还是值得 mark 的。 相关报告 4)金融街会议是盘前有所期待的,也是降息/宽松交易在 10 月份末日期权的最后一个 时间点,上一个时间点是 20 号的 LPR 调降。 5)会后盘后现券继续追涨,10 年 25016 期下 5BP 到 1.8 左右、30 年 2506 下 5.75 到 2.15,目前看已经接近了关税的定价幅度。 总的来说,央 ...
固收点评:央行购债,值多少BP?
天风证券· 2025-10-28 13:15
固定收益 | 固定收益点评 央行购债,值多少 BP? 证券研究报告 "买长"上可能更为克制。而考虑到当前曲线形态相较年初已有一定调整, "卖长"可能不一定落地。 固收点评 1、今年以来,预期的反复与落空 我们认为年初暂停的原因可能有几点:(1)年初政府债供给压力整体可控, 暂停该工具的操作能够避免影响市场配置需要、加剧供需矛盾和市场波动; (2)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出发,买断式逆回购、MLF 等中长期工具也均能 够形成替代;(3)2024 年末在机构极致交易货币宽松预期、提前布局票息 资产等因素助推之下,驱动债市利率进一步下破新低,潜在的利率风险也 不容忽视,需要避免因操作的信号意义而让市场形成太强的一致预期。 此外,若从曲线调控的角度出发,结合彼时宏观图景,操作空间或相对有 限。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通过国债净卖出收紧流动性的 可能性不大,而净买入需要考虑到对于供需结构和市场预期的影响;另一 方面,若考虑到避免长端利率下行过快、引导倾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或 更倾向于采取"买短卖长"的操作,但央行持仓的长端国债规模相对有限, 实现"买短"、"卖长"的恰好平衡或存在一定约束。 2、为什么恢复购债? 当 ...
“税费改革四部曲”系列报告之三:综合收益率视角下的机构配债逻辑
长江证券· 2025-10-28 09: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 聚焦保险自营、资管机构(不含公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分析其综合收益率计算中的成本因素、政策影响及配债偏好 [3] - 不同机构配债偏好不同,主要因影响综合收益率的因素存在差异,整体上银行自营配置以利率债为主,保险配置倾向长期债券投资,基金则偏好政金债与信用债 [3] 各部分总结 保险自营 - 保险自营偏向长期投资,受资产负债端匹配和偿付能力要求约束,配债更偏好中长期债券,综合收益率计算除税收成本外,还需考虑风险偿付成本 [17] - 风险偿付成本计算公式为信用风险基础因子×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年化综合收益率,信用风险基础因子受久期与信用评级影响,政府债券为 0,非政府债券随信用评级下调、久期拉长而升高 [18][19]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对风险偿付成本影响明显,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起决定性作用 [24] - 保险资管业务范围广泛,资金来源多样,系统内保险资金 2023 年占比达 67.63%,保险资管运营业务适用 3%增值税率,其他业务适用保险自营税率,非资产管理运营业务需考虑风险偿付成本 [28][29] - 国债、地方债等政府利率债相比企业债、金融债对保险自营更有投资性价比,期限在 5Y 以上的非政府债券综合收益率多为负值 [33] 资管机构(不含公募基金) - 2025 年 8 月 8 日起实施的债券税收新规推动机构重新测算新老债券综合收益率,平衡过程有三种情景 [9] - 新券名义收益率完全上行,10Y 国债、国开债、地方政府债等新券名义收益率上升 6 - 7bp;老券名义收益率完全下行,最终“打平”值低于新券上行情景;新老券名义收益率同时变动,理论收益率介于前两种情景之间 [37][41][46] 公募基金 - 公募基金综合收益率计算只考虑税收成本,在利息收入所得税、资本利得等方面有税收政策优惠,相比其他机构有节税优势 [50] - 2025 年 9 月费率新规落地,债券型基金吸引力下降,短期持有成本上升,削弱其“流动性工具”属性 [51] - 动态测算显示,公募基金在资本利得方面免税优势明显,2025 年 1 - 9 月持有收益高于资管机构和银行自营 [53] - 银行自营通过基金间接投资可规避所得税征收,得到较高综合收益率,但费率新规对赎回费率的调整影响银行实际收益率,银行可能重新权衡投资性价比 [55] 机构配债行为 - 银行自营以利率债为主,同业存单配置受流动性管理需求驱动,未来通过基金间接投资比例可能下降 [11] - 保险机构以中长期债券为主,偏好利率债,尤其青睐地方政府债,也会适当配置信用债和同业存单,持债周期长 [71][72][75] - 公募基金偏好政金债和信用债,倾向中短期限品种,货币基金重点配置 1Y 以内同业存单与政金债,与农商行在 7 - 10Y 政金债上呈现“买卖互补”特征 [77][81]
固定收益点评:重启国债买卖,如何理解,影响几何?
国盛证券· 2025-10-28 09: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0月27日央行行长表示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对市场形成明显利好,债市应声上涨,各期限国债利率普遍下行 [1][7] - 国债买卖是常规化操作,年初暂停因市场供求不平衡、风险累积,目前重启是因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当前利率上行风险有限,债市安全度提升 [1][7] - 去年央行买入国债今年陆续到期,存量规模减少,预计今年需买入0.7 - 1万亿国债以保持规模稳定 [2][8] - 央行买卖国债可能有三种方式,今年更可能一次或多次从大行买入,大行从市场购入短期或有限,以控制对债市影响 [3][12][13] - 央行开启国债买卖会增加流动性投放,可能降低年内降准可能性,但降息依然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 [4][13] - 四季度债市处于趋势性修复过程,建议哑铃策略,增配30年国债、10年国开、5年二永,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1.65%左右 [4][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债买卖重启原因 - 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保障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1][7] - 年初暂停是因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大、风险累积,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 [1][7] - 去年买入国债今年陆续到期,存量规模减少,需重启买卖保持规模稳定 [2][8] 国债买卖方式 - 央行一次性或多次从大行购入,大行不立即向市场购入,对资金利好确定,对债市供需影响有限,后续大行补券或形成渐进利好 [2][12] - 央行逐步委托大行从市场买入,集中于短端,可能使短端利率降至低位,今年采用可能性有限 [3][12] - 央行委托大行全曲线买入,整体利率中枢下行,长端更受益 [3][12] 对货币政策和债市影响 - 增加流动性投放,可能降低年内降准可能性,但物价偏低时降息仍必要,货币将继续宽松 [4][13] - 买卖国债对短端利好确定,释放信号改善市场情绪,带动长端利率下行 [4][14] - 四季度债市趋势性修复,建议哑铃策略,10年国债利率有望修复至1.65%左右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