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利率
icon
搜索文档
诡异的现象:特朗普反复强调降息,美联储新主席候选人却集体讨论“缩表”
美股IPO· 2025-11-16 07:55
美联储主席候选人政策倾向 - 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热门候选人将政策讨论焦点放在限制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上,与特朗普要求降低利率的愿望形成对比[3] - 主要候选人包括前美联储理事Kevin Warsh和现任理事Michelle Bowman均发出类似信号,Warsh呼吁"将资金从华尔街抽走",Bowman主张维持"尽可能小的资产负债表"[3] - 候选人普遍认为美联储超过6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过大,形成限制央行市场干预的"鹰派"共识[4] 特朗普的政策立场与矛盾 - 特朗普持续公开施压要求降低利率,以减轻联邦政府债务利息和刺激按揭贷款[5] - 2018年12月美联储以每月最多500亿美元规模缩减资产持有量时,特朗普直接喊话"停止那500亿",担心抽走关键融资市场流动性[5] - 特朗普立场存在矛盾:既希望削弱美联储市场影响力迎合小政府理念,又希望利用其影响力满足低利率渴望[5] 缩表政策背后的逻辑与争议 - 缩减资产负债表呼吁源于共和党人对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担忧,QE是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压低长期利率的非常规工具[6] - 反对者认为QE存在多重弊端:干扰市场纪律、助长政府开支、加剧财富不平等[7][8][9] - 现任主席鲍威尔为QE辩护,称其在2020年市场失灵和失业率飙升等危机时刻是"关键工具"[10] 市场前景与政策工具展望 - 美联储计划于12月1日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以防止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问题[11] - 白宫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Miran支持该决定,并指出央行将用短期美国国债替换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仍将承担更多长期债务风险[11] - Michelle Bowman认为更小的资产负债表能为应对未来冲击或经济衰退提供更多空间[13] - 财长贝森特强调央行需要致力于"缩减其对市场的扭曲性影响",将"改革"作为物色工作的关注重点[13]
哑铃、哑铃,缺一不行
新浪基金· 2025-11-13 08:54
港股红利类资产市场表现 - 在2024年11月10日至2025年11月10日期间,港股通高股息(CNY)全收益指数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分别累计上涨31.65%和33.57%,并攀升至各自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位 [1] - 同期恒生科技全收益指数涨幅为28.02%,港股红利类指数表现跑赢科技板块 [1] - 市场分化表现自2025年10月开始,外部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中美关税博弈、美政府停摆危机)促使资金从高波动的科技成长板块切换至防御属性更强的红利资产 [4] - 港股科技板块前期上涨后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在政策和业绩真空期内缺乏新催化因素,部分资金转向估值更合理的港股红利板块 [4] 南向资金流向分析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南向资金已连续14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年内资金净流入规模超过1.3万亿港元,刷新港股通开通以来年度新高 [5][6]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金额历史首次超过5万亿港元 [6] - 近一月南向资金净流入前四的行业为金融业、能源业、非必需性消费、电讯业,净流入金额分别达373.85亿元、155.27亿元、117.70亿元、110.17亿元,显示对港股红利类资产的配置热情 [7] 机构配置需求与利率环境 - 2025年四季度险资对红利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升温,年内险资举牌达36次,创2015年有记录以来新高 [8] - 险资举牌的25只股票超80%为港股标的,主要聚焦银行、公用事业、环保等盈利稳健、高股息行业 [8] - 在IFRS9新规下,险资需配置更多稳定收益资产以平滑利润波动,推动对高分红低估值权益资产的需求 [9]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近一年股息率分别为5.53%和5.69%,显著高于A股部分红利类指数(如深证红利3.94%、中证央企红利3.93%) [9] - 国内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仅为1.81%,与港股红利指数超过5.5%的股息率水平差距显著 [9] 相关投资产品表现 - 港股通红利ETF(513530)自2022年4月8日成立至2025年三季度末,斩获69.51%的业绩回报,相对业绩基准超额收益达36.01% [14][15] - 该ETF自2025年10月28日起连续10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2.59亿元,最新基金规模达24.96亿元 [14] - 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自2024年9月4日成立至2025年三季度末,区间回报为38.07% [15] - 两只ETF的联接基金也已或即将成立,为场外投资者提供参与渠道 [16]
2025年债券ETF规模连续突破6个千亿关口,30年国债ETF(511090)盘中上扬0.21%,最新规模超322亿
搜狐财经· 2025-11-05 10:07
30年国债ETF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11月5日09:47,30年国债ETF(511090)价格上涨0.21% [1] - 当日盘中换手率为2.9%,成交金额达9.40亿元 [1] - 截至11月4日,该ETF近1月日均成交额为97.41亿元 [1] - ETF最新规模为322.91亿元,最新份额为2.69亿份 [1] - 最新单日资金净流入1.39亿元,近5个交易日中有4日实现资金净流入,合计净流入10.38亿元 [1] 债券ETF行业规模趋势 - 截至11月3日,债券ETF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7000.44亿元 [1] - 行业规模在9月下旬突破6000亿元后,再次实现千亿元级增长 [1] - 2025年内债券ETF规模已连续突破六个千亿级整数关口,分别在2月站上2000亿元,6月突破3000亿元,7月接连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 [1] 宏观经济与利率环境 - 低利率可能成为长期经济运行的常态,利率持续下行是跨越数百年的普遍趋势 [2] - 中国利率中枢已呈现显著下移态势,核心驱动力源于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房地产及基建投资为主导的旧模式,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形态转型 [2] - 基于生产法测算的三季度月度GDP同比增速明显低于官方公布的季度增速,显示当前国内经济仍面临一定压力 [2] 货币政策与债市机会 - 央行重启债券购买操作,有助于提振投资者情绪,为债市带来阶段性投资机会 [2] - 在央行买债操作的支持下,长期债券有望在阶段内实现反弹 [2] 30年国债ETF产品特征 - 30年国债ETF紧密跟踪中债-30年期国债指数(总值)财富指数 [2] - 该指数成分券由在境内公开发行上市流通的发行期限为30年且待偿期25-30年(包含25年和30年)的记账式国债组成,不包含特别国债 [2] - 该指数可作为投资30年期国债的业绩比较基准和标的指数 [2]
通胀、外贸与房地产视角:在A股转入“慢牛”、房价未显著回升的情景下,长期收益率可能维持震荡
中银国际· 2025-11-04 17: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大概率仍处于走出低利率状态的收益率曲线“熊陡”阶段,但“熊陡”速度尚不能确定,长期收益率上行将领先于短期收益率,短期收益率将趋于稳定 [5][84] - 对长期收益率分三种情景展望,基准情景为A股转为“慢牛”、房价未反弹,长期收益率趋于震荡,低利率状态维持现状;在无显著影响新信息时,债市收益率将维持震荡格局 [5][84][85] 各章节总结 低利率时期的起止:日本经验 - 低利率根本原因是融资需求低,与低资产价值(除固收类资产外)互为表里,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利率快速下行,1998年后进入低利率时期,2022年后通胀中枢上行货币政策迎来拐点 [5][13] - 若主要通胀指标(如CPI涨幅)在0附近波动,可能使短期利率触底,日本多数时间CPI同比涨幅在0附近,2022年后才持续上涨 [16] - 低利率时期日本居民风险偏好低,现金与存款增长快,对债券配置下降、对股权及投资基金配置增长;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先弱化后提升,日本股市率先反弹,但房价回升不明显时长债收益率未回升,近期房价和股价共同上升后长期利率持续回升 [19][21] -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低迷,房租类CPI走平,家庭部门杠杆率先停滞下行后“加杠杆”,资产价格与长期利率联系可能基于资产负债表效应 [23][25] 我国债市与通胀 - 我国近期通胀趋势为CPI走平、PPI回落,核心CPI企稳但食品价格对冲使CPI微降,食品价格上行受阻或因餐饮消费增长放缓且农产品供给充裕,短期内需关注农产品供给扰动 [28][29][30] - PPI环比持平、同比企稳,除CPI外还受房地产和商品出口价格影响,若PPI降幅收敛或上涨可能影响CPI [35][37] 我国债市与外贸环境 - 贸易摩擦后我国出口商品规模受影响不大,对美出口下滑但对欧盟出口增长、对日本出口稳中有升,考虑东盟出口可对冲回落势头 [41] - 美国加征关税后外贸负面影响显现,信用风险局部暴露,就业市场降温,美国家庭债务逾期比例上升,信用风险暴露或使金融体系惜贷,影响美国经济和进口需求 [43][50][52] -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有“输出通胀”作用,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可抵消对美出口下滑,但这些经济体“输出通胀”不及美国,我国出口价格指数同比下滑,对美出口保持适当水平有意义 [57][58] - 美国信用风险暴露分三种情景,不同情景影响不同 [59] 我国债市与房地产市场 - 我国长期收益率与房地产周期关系强化,居民贷款增长是传导媒介,住户贷款及中长期贷款相对GDP比例趋于稳定,家庭部门杠杆率趋于稳定 [61][63] - 我国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仍在寻底,楼市景气企稳但距整体反弹有距离,预计销售面积触底反弹后房价全面回升 [64] 我国债市与增量政策工具 - 基建投资影响长期收益率,近期基建投资平衡地产投资,但二者总和在截至今年3季度的4个季度中回落 [66] - 我国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测算显示两项工具可能保障年底社融增速与3季度末接近,但未必显著提高,对国债收益率冲击效应有限 [68][73] 我国债市与货币政策:恢复国债买卖的启示 - 央行年初因债市供求不平衡暂停国债买卖,现因供需矛盾变化重启,国债买卖价格发现意义强于流动性调节意义,暂停和恢复时点反映维护收益率稳定意图 [75] - 恢复国债买卖可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若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接近或高于去年同期,可能对降准形成替代 [78][79] 结论与展望 - 总结前文观点,重申我国债市相关情况及长期收益率展望情景,强调基准情景下债市收益率维持震荡格局 [83][84][85]
32万亿银行理财资产重构
经济观察网· 2025-11-02 18:22
行业转型背景与驱动力 - 银行理财行业存续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三季度末达到32.13万亿元[4] - 行业超过80%的资金仍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固收类资产[4] - 新发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2021年底的逾4%大幅回落至约2.4%[4] - 低利率、资产荒与高波动市场环境迫使行业寻求向“多资产多策略”转型[4] - 行业领袖共识认为需从“资产驱动”走向“策略组合能力驱动”以提升产品业绩稳定性和一致性[5] 权益类资产配置挑战 - 银行理财子通过高薪招募券商背景股票投资经理以扩充权益投资团队[7] - 不同机构投资文化冲突显著,券商背景经理偏好追涨交易,而银行理财子强调估值合理即“落袋为安”的稳健风格[7] - 部分外聘股票投资经理因难以适应银行理财子投资风格而在年中陆续离职[8] - 内部考核机制不统一,股票投资经理考核绝对收益率至少5%,而风控部门考核重点是避免净值回撤超过2%[8] - 考核机制已优化为市场下跌时追求正回报,市场上行时要求跑赢业绩基准指数[9] 另类资产配置困局 - 银行理财子积极涉足REITs、黄金、海外资产以丰富多资产多策略配置[10] - 风控部门对REITs投资持谨慎态度,担心其价格波动导致净值超预期回撤[11] - 尽管另类投资团队论证保障房及仓储物流类REITs年均分红率稳定在4%至5%,风控部门仍基于极端情况下的净值稳定性考量否决提案[11] - 黄金配置建议也因全球金价一度急跌逾9%而被风控部门否决,因担心其价格大起大落冲击净值稳定性[12] 内部管理与系统建设挑战 - 多资产多策略配置驱动交易链路、风控迭代、信息披露、合规操作等内部管理环节重构[13] - 信息系统需解决资产规模扩大与产品数量增加带来的人工操作瓶颈,需引入自动化及AI技术[13] -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需及时披露的文件逾40种,频率不一,半人工操作易出错,需引入AI与云计算技术提升效率与准确性[14] - 风控模型需迭代至能掌握不同资产风险特征,并调整准则从追求“绝对安全”转向关注组合风险传导效应以实现“低风险高收益”新平衡[14] - 行业领袖指出需通过平台化决策机制、统一视图组合管理、动态回撤预警及投资经理画像等工具构建清晰、稳定、可复制的管理体系[15][16]
股神卸任前的最后一份财报来袭:伯克希尔哈撒韦现金再创新高
凤凰网· 2025-11-01 21:52
公司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为134.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0.9亿美元大幅提升,同比增长33.6% [1] - 第三季度总收入为94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超过市场预期的915.5亿美元 [1] - 第三季度净利润为30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超过市场预期的127.3亿美元 [1] - 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现金储备达到创纪录的3827亿美元 [1] - 今年前9个月总收入为2772.12亿美元,同比增长0.25% [1] - 今年前9个月净利润为479.93亿美元,同比下滑超30% [1] 公司战略与市场观点 - 公司对市场和估值持谨慎态度,截至9月底未进行任何股票回购,表明其认为美股市场标价偏高 [1] 管理层变动与市场反应 - 巴菲特将在年底卸任首席执行官,职位由Greg Abel接任,同时不再撰写致股东信 [2] - 自宣布卸任以来,公司B类股下跌11%,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20% [2] - 有分析师将公司股票评级下调至“弱于大盘” [2] 公司业务面临的风险因素 - 财产巨灾再保险价格下跌可能对公司的保险业务造成压力 [2] - 地缘政治冲突可能通过影响贸易物流,进而影响公司铁路业务收入 [2] - 低利率环境可能削减公司巨额现金储备的收益 [2] 对公司前景的不同看法 - 有市场观点认为,尽管股价下跌,但公司业务基础稳固,将继续产生巨额现金流 [2] 关于巴菲特 - 巴菲特计划于11月10日向股东发表感恩节致辞,这可能是其最后一次对股东演讲 [3]
低利率:繁荣的开始,还是灾难的序章?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31 09:23
南海公司成立背景与目的 - 18世纪初英国国债总额超过3500万英镑,相当于当时GDP的三倍,政府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2] - 财政大臣罗伯特·哈雷与银行家约翰·布朗特提出"把债务变成财富"的方案,通过成立南海公司以股票置换旧债[2] - 南海公司表面获得与西班牙南美殖民地贸易的独家垄断权,实际主要任务是帮助政府进行债务重组[2] - 债权人将年息8%的旧国债交由南海公司承接,换取公司股票,政府则以较低5%的新利率向公司支付利息[2] 低利率环境营造手段 - 1710~1720年间英格兰银行与政府联手将长期国债收益率从8%降至4%[3] - 政策暗示:政府与南海公司共同宣布旧债重新融资,公开表示希望长期利率维持低位[3] - 释放流动性:英格兰银行在伦敦市场大量贴现南海公司票据,向市场注入现金[3] - 制造稀缺:英国议会限制其他新债券发行,引导资金集中投向南海公司或政府债[4] 南海泡沫形成与破裂过程 - 1720年1月南海公司宣布扩大债务置换,股价在三个月内从128英镑涨至330英镑,再过三个月突破950英镑[5] - 1720年上半年股价从100英镑飙升至近1000英镑,下半年暴跌[7] - 南海贸易几乎完全虚构,七年内仅派出三艘船前往南美,其中一艘折返一艘被扣押[8] - 公司采用分期付款认购股票,只支付小部分定金,并通过"新股换旧股"计划用新泡沫掩盖旧泡沫[9] - 1720年7月英格兰银行审查账目后发现虚假资金流入,提高贴现标准并拒绝接受南海票据,股价从900英镑跌至700英镑[9] - 7月下旬政治丑闻曝光,公司向高官行贿赠股,9月股价跌至150英镑[10] - 牛顿在泡沫中损失两万英镑,相当于今天数百万英镑[10] 铁路狂热背景与表现 - 1830年代英国经历1837年危机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蒸汽动力取代人力,煤炭产量突破三千万吨[11] - 1842年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从4.5%降至2%,资本涌向铁路投资[11] - 英国铁路里程从1840年2000公里暴增至1845年10000公里,1844-1846年议会批准1200条新线计划,总投资5.6亿英镑相当于GDP一半[11] - 公众认购铁路股只需缴纳10%保证金,通过多层杠杆链,10英镑投资可撬动超过100英镑资本[13] - 伦敦到伯明翰铁路股价从1843年90英镑涨至1845年180英镑,大西部铁路从85英镑攀升至210英镑[13] - 1845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额较1843年翻两倍,铁路公司动辄发行首日上涨40%至60%[13] 铁路泡沫破裂原因与影响 - 1846年英国黄金储备从1845年底1450万英镑骤降至1846年夏不到900万英镑[14] - 1846年7月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从2%上调至3.5%,廉价资金时代终结[15] - 1846年议会批准272条铁路法案,计划投资1.3亿英镑,但超过三分之一无实际资金来源[15] - 1846年年底铁路股平均下跌30%-40%,1847年春央行继续加息至5%[16] - 1847年10月"铁路恐慌"全面爆发,铁路股一年内暴跌逾70%,公众损失约8000万英镑相当于GDP15%[16] 泡沫形成的共同结构要素 - 低利率是起点:南海时代4%债务成本和铁路时代2%贴现率掩盖风险代价[17] - 故事是燃料:十八世纪"新大陆黄金贸易"和十九世纪"蒸汽机与工业革命"提供无限想象空间[17] - 金融创新是引擎:南海公司债务置换和铁路股分期认购让少量本金放大为巨额赌注[17] - 低利率提供基础,故事点燃火种,金融输送氧气,泡沫几乎不可避免[20] 历史相似性案例 - 2015年上半年中国A股指数六个月内暴涨近翻倍,融资融券余额飙升,下半年数周内暴跌近四成[20] - 从南海泡沫到铁路狂热再到2015年A股,历史证明贪婪与恐惧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名字[22]
浙商早知道-20251031
浙商证券· 2025-10-31 07:35
市场总览 - 周四上证指数下跌0.7%,沪深300下跌0.8%,科创50下跌1.9%,中证1000下跌1.1%,创业板指下跌1.8%,恒生指数下跌0.2% [1][3][4] - 周四表现最好的行业是钢铁(上涨0.9%)和有色金属(上涨0.8%),表现最差的行业是通信(下跌2.8%)和电子(下跌2.2%) [3][4] - 周四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为24217亿元,南下资金净流入136.4亿港元 [1][4] 重要观点:固收信用债研究 - 研究将走出低利率定义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性回升至2%以上 [5] - 海外经济体走出低利率通常是基本面持续好转与货币政策收紧两大因素共振的结果 [5] - 中国经济处于温和修复通道,但短期内缺乏支撑利率趋势性大幅度回升的基础,低利率环境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5] - 参考海外经验,主要经济体走出低利率时长中位数为4.77年,据此推算中国要走出低利率还需4年时间 [5] 重要观点:宏观研究 - 鲍威尔对12月降息给出“尚无定论”的鹰派指引 [7] - 市场看法认为降息预期可能收窄,利率中枢逐渐下行 [7][8] - 2026年财政货币配合,需关注美联储重启常态化扩表的潜在可能 [7]
低利率为何成为“超级央行周”共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7:04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 - 美联储于10月29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3.75%-4.00%,此为年内第二次降息 [2] - 降息理由包括通胀有所上升且仍略有上升,以及经济前景不确定性高企,委员会关注其实现最大就业和2%通胀率的双重任务目标 [2] - 声明逻辑显示利息高低与经济活跃度成反比,利率越高则企业和居民借贷意愿越低 [2] 美国经济数据表现 - 美国核心通胀PCE月度最新值为2.7%,前值分别为2.6%、2.5%和2.3%,呈现上升趋势 [2] - 美国GDP增速一季度录得-0.6%,为2022年一季度以来首次负值,二季度增速为+3.8%,但与2020年三季度以来同期值相比表现不佳 [3] - 美国最新失业率为4.3%,前值为4.2%,再前值为4.1%,呈现上升趋势并触发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 [3] 美联储政策独立性及未来走向 - 在白宫干预下,美联储独立性受到侵蚀,明年FOMC票委构成变化,依赖专业数据预测政策的惯性或将不再成立 [4] - 美联储停止缩表趋势成型,全球利率水平整体走低是大概率事件 [4] - 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体现在未来降息的幅度和频次上 [4] 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 - 欧洲央行自去年6月起已连续八次降息,目前三大利率分别为存款机制利率2.0%、主要再融资利率2.15%、边际借贷利率2.4%,在低通胀支持下年底维持利率不变可能性极大 [4] - 日本央行以7:2投票结果维持0.5%基准利率不变,尽管其核心CPI已连续多月超过2%的目标 [5] - 贸易摩擦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影响,已超越通胀和就业,成为全球央行优先关注的目标 [5] 全球资本流动与市场影响 - 全球央行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体现在国际金价高位波动和全球长端债券遭受抛售 [5] - 美元降息趋势下,全球资本有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动的动力,可能导致美元走弱和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 [5] - 美元信用侵蚀促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幕拉开,全球经济步入更加不确定的时代 [5]
理财公司加大多元产品布局,非固收产品占比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7:1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三季度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 [1] - 当季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为6361只,同比2024年三季度的4473只上涨42.21% [1][2] - 理财公司三季度单品平均募集规模为2.58亿元,同比2024年三季度的2.83亿元下滑8.83% [10] 产品发行结构 - 固收类产品占比为97.89%,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 [4] - 混合类产品发行106只,权益类产品发行11只,非固收类产品占比有所提升 [1][4] - 公募型产品占比超九成,为95.6%,私募型产品占比4.4% [4] 产品运作模式与期限 - 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比例降至57.7%,同比2024年三季度下降10.77个百分点 [4] - 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比例提升至40%以上 [4] - 1月以内期限产品占比突破20%,达到22.6%,同比提高3.76个百分点,短期化趋势明显 [5] - 1-3个月期限产品占比从2024年三季度的7.26%提高至2025年三季度的7.89% [5] 产品定价趋势 - 各期限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呈逐月下降走势,利率中枢长期低位成为行业共识 [8] - 1月以内期限产品定价在2025年6月跌破2%,为1.88% [8] - 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在2025年9月为2.44%,2025年新发产品定价均在2.5%以下 [8] 机构发行与募集规模 - 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数量居前,华夏理财、浦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新发产品数量分别为478只、449只和438只 [2] - 国有行理财公司中交银理财发行283只,城商行理财公司中渝农商理财发行196只 [2] - 2025年三季度新发产品整体募集规模为9465.90亿元 [10] - 信银理财产品“安盈象固收稳利十四个月封闭式159号”为当季唯一募集规模超百亿产品 [11] 产品创新与市场驱动 - 在“低利率”与“资产荒”驱动下,理财公司持续深化多元资产配置转型,发行高含权产品 [1][4] - 资本市场向好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理财公司加大布局权益市场、贵金属市场的产品创新力度 [4] - 为平衡投资者收益和流动性需求,理财公司青睐发行开放式最低持有期产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