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给侧改革2.0
icon
搜索文档
10年6倍的长江电力:为什么缺席了本轮牛市?
格隆汇APP· 2025-11-01 17:51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电力股价在近期A股牛市中表现平淡,其背后是公司过去十年持续走强的核心逻辑(资产注入驱动的业绩增长和作为防御性红利资产的估值提升)已发生改变 [10][11][16] 长江电力过往表现优异的原因 - 公司拥有六座巨型水电站,其中四座位列全球装机容量前十,水电行业具有高壁垒和特许经营垄断格局,商业模式优于火电及风光发电 [3] - 通过集团资产注入实现装机容量跨越式增长,2009年、2015年和2023年分别注入三峡、溪洛渡与向家坝、乌东德与白鹤滩等电站 [3] - 2015-2024年,公司营收从242亿元增至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3%;归母净利润从115亿元增至3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 [4] - 公司估值从2014年7月的约10倍提升至最高接近30倍,尤其在2023-2024年7月A股熊市期间,作为高分红(分红率70%以上)的防御性资产受追捧 [8] 当前股价滞涨的原因 - 2023年两大电站并表后,公司后续缺乏明确的新电站可注入,业绩难以再现“上台阶”式跃升,高估值(一度达成长股水平)需要消化 [11] - 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价波动加大,未来存在下行风险,例如2018-2020年其综合上网电价曾从0.277元/千瓦时降至0.265元/千瓦时 [12] - 自去年“924”宽信用政策及后续经济托底政策出台后,A股市场风格从防御性红利板块转向科技成长等更具成长性的方向,资金从该类资产流出 [15][16] 当前市场风格与未来展望 - 市场风格自9月以来出现微妙变化,从科技成长小盘股转向大盘价值,例如有色金属和新能源板块近两月涨幅接近10%和14%,而科技指数涨幅不足2% [18] - 科技板块经历大涨后估值高企,人工智能和芯片板块市盈率分别达85倍和177倍,而有色金属、新能源板块估值相对处于洼地 [18] - 市场风格轮动是必然,但红利风格(如长江电力)若要再次大规模占优,可能需要全球黑天鹅事件或等待1-2年后经济进入下一轮周期 [21][22] - 公司未来若利润不再增长,即便估值维持20倍,股价上涨空间也有限,更适合被视作中长期低息债券以获取稳定分红 [22]
10年6倍的长江电力:为什么缺席了本轮牛市?
格隆汇APP· 2025-11-01 17:37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电力在2014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股价累计上涨约650%,但自2024年7月后出现高位滞涨,表现远逊于大盘及科技、周期等热门板块 [2][5][16] - 公司过去十年股价走强的核心逻辑是业绩持续增长及契合市场防御风格带来的估值提升,但目前这两大逻辑已发生改变 [15][17] - 在当前牛市背景下,市场风格已从红利防御切换至科技成长,公司未来可能持续跑输大盘,除非出现重大外力干扰 [20][23][24] 长江电力过去十年表现优异的原因 - 公司拥有六座巨型水电站,其中四座位列全球装机容量前十,水电行业高壁垒、特许经营,原料可再生,商业模式显著优于火电、光伏、风电 [6] - 通过集团电站注入,公司实现业绩跨越式增长,2015-2024年营收从242亿元增至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3%,归母净利润从115亿元增至3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 [7] - 在2014年7月估值仅10倍左右,后因市场风险偏好下行,防御型红利板块受捧,估值最高曾接近30倍,公司常年分红率在70%以上,受机构青睐 [12][13][14] 当前股价滞涨的核心原因 - 2023年两大电站并表后,公司后续已无明确可注入新电站,业绩难以再现“上台阶”式跃升,高估值难以维持 [18] - 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电价波动加大,存在下行风险,2018-2020年公司综合上网电价从0.277元/千瓦时降至0.265元,未来可能再次进入下行周期 [19] - 自去年“924”政策开启宽信用周期,以及今年7月“供给侧改革2.0”推动经济预期好转,市场主线从红利防御转向科技成长,资金从防御型标的流出 [21][22][23] 市场风格分析与展望 - 当前市场风格已从科技成长向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价值板块切换,9月初至今有色金属板块涨幅接近10%,新能源板块涨幅约14%,而Wind科技大类指数涨幅不足2% [26][27] - 科技板块经历两轮大涨后估值已偏高,人工智能PE达85倍,芯片PE达177倍,远超历史区间,而有色金属、新能源估值处于相对洼地 [27] - 市场风格轮动是必然,但短期内大规模切换回红利风格可能性低,除非全球黑天鹅事件或宽信用政策收紧,长江电力未来上涨空间受限,更适合视为中长期低息债券获取分红 [29][30]
牛市轮动规律
搜狐财经· 2025-10-20 00:43
牛市阶段轮动分析 - 当前市场处于由周期股主导的第二浪向科技股主导的第三浪过渡的时期 [4] - 周期股仍在发力,钢铁、光伏板块受工信部推动“反内卷”产能出清政策持续影响 [1][4] - 若科技股全面爆发后资金转向消费板块推动其补涨,则标志行情进入第四浪 [4] 第一浪:金融先行 - 金融权重板块(银行、券商、保险)率先发力,带动指数突破并吸引增量资金入场 [1] - 国有大行年内涨幅达37%,工商银行市值曾一度超越苹果 [1] - 券商行业掀起合并潮,催生“万亿投行”;险资权益配置比例提升至15% [1] 第二浪:周期接力 - 煤炭、钢铁、有色等周期股接棒金融成为市场主力,反映经济复苏预期 [1] - 行情推动力包括政策驱动(如产能出清)和资金逻辑(国企市值管理新政) [1] - 受益于国企市值管理新政,部分周期个股涨幅超40% [1] 第三浪:科技领涨 - 牛市中期科技股(AI、半导体、机器人)显现成为市场主线的趋势 [2] - 硬科技崛起,寒武纪股价大涨387%,光模块CPO领域诞生8只翻倍股 [2] - 人形机器人因政策设定万亿产值目标而接力上涨;但板块分化明显,市盈率达45倍,部分公司三季报盈利不及预期 [2] 第四浪:消费补涨 - 科技股炒作到一定高度后,资金寻求低估板块,消费股(白酒、医药)迎来补涨机会 [2] - 2025年消费板块估值分位偏低,涨幅显著落后于其他板块 [2] - 食品饮料板块的涨幅不及2015年同期水平 [2] 第五浪:成长扩散 - 牛市中后期资金从核心高标扩散至二三线成长股及中小盘股,出现补涨行情 [2] - 此阶段炒作可能脱离基本面,纯粹由情绪推动,需警惕盲目追高风险 [2] 第六浪:防御收尾 - 牛市接近尾声时资金转向防御性板块(公用事业、电力、交通运输),这些板块抗跌性较强 [3] - 市场分化明显,前期涨幅大的板块开始回调,仅防御股保持稳定上涨 [3] - 当前公用事业、电力等防御性板块尚未启动,印证行情仍处于中段 [4] 第七浪:全线退潮 - 所有板块轮动一遍后进入退潮期,主线和杂毛股集体下跌 [4] - 此阶段不宜抄底 [4]
新一轮预期博弈即将开启,黑色板块逐步具备多配性价比
五矿期货· 2025-09-23 09: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2年以来黑色板块处于“弱现实”背景,市场一直在“弱现实”下博弈政策“预期”,今年四季度预计仍有此情况,10月中下旬“四中全会”对“十五五”的规划是关键节点 [1][4] - 虽短期黑色板块价格受现实需求影响有阶段性回调风险,但中长期或逐渐具备多配性价比,后续关注是否有新需求引擎,有则钢铁行业有望开启上升周期,没有则价格或盘整筑底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轮预期博弈与以往不同之处 - 价格下跌动能衰竭,以螺纹价格指数看,新低幅度和时间显著收缩,下跌动能被压缩至接近极致 [7][8] - 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配合“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海外财政、货币双宽确定,利好全球需求与大宗商品价格,且本轮降息美国经济未明显走弱,大宗商品或不经历先跌后升 [9][10] - 我国有丰富去产能经验,过去两次去产能后均走出有效需求不足及低通胀,面对“反内卷”,配套需求侧政策值得期待 [15][16] - 黑色大概五年一个周期,当下临近关键周期时间拐点,但钢铁行业新周期需房地产之外新需求引擎推动,目前关注大西北开发但仍在评估 [19][22]
刘晓曙解读“反内卷”:本质是打破零和博弈,推动高质量价值创造
新浪财经· 2025-09-18 14:50
反内卷政策新趋势 - 本轮反内卷被视为供给侧改革2.0,与2015年以行政手段去产能的1.0版相比,目标从“去总量”升级为“提质量”与“破内卷”,旨在建立高质量竞争规则[3][4] - 治理对象从钢铁、煤炭等传统“旧经济”行业扩展至新能源、半导体、平台经济等存在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现象的“新经济”[5] - 政策工具从行政命令“一刀切”演变为侧重规则制定与宏观引导,如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等[6] 反内卷的本质与界定 - 反内卷的本质是通过重构市场规则和竞争范式,打破“存量争夺”的零和博弈,推动行业从“低水平重复竞争”转向“高质量价值创造”[1][6] - 反内卷并非反对竞争,而是反对“恶性内耗”的内卷式竞争,其与旨在保护“正和博弈”的健康行业竞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7] - 内卷式竞争表现为企业通过价格战等手段在有限市场内“抢蛋糕”,而健康竞争则倾向于通过创新“做大蛋糕”,前者是零和博弈,后者是正和博弈[8] 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治理 - 长期治理核心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政府需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扫清障碍、创造条件[1][9] -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以法治化市场化手段构建公平竞争规则、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打破地方保护与区域分割[9][10][11] 不内卷市场的积极影响 - “不内卷”市场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实现供给结构调整,使资源流向新兴产业,增强供给需求的适配性[11] - 竞争将从“存量争夺”转向“增量创造”,通过高品质、差异化的供给升级创造新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创造增量新需求[12] - 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增长[12] 银行业内卷现状与成因 - 银行业内卷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与净息差持续收窄下的无奈之举,202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全行业净息差降至1.42%的历史最低纪录[2][13] - 贷款规模增速连续4年下滑,2025年6月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速降至8.54%,个人贷款增速仅2.99%,较2021年末分别回落5.61和9.55个百分点[13] - 长期内卷式竞争会压缩银行盈利空间并增大经营风险,导致“息差收窄”与“不良抬升”,对银行健康发展和实体经济支持产生不利影响[14][15] 银行业破局路径 - 银行业内卷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变迁导致传统服务客群信贷需求萎缩,问题的核心是结构而非经济总量,我国GDP仍保持5%以上增速[15] - 破局根本之道在于客群结构转型,银行需加快能力建设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升级,在新经济领域拓客、活客,从“存量博弈”转向“增量开拓”[2][16] - 风险管理能力决定了银行的业务边界,实现与经济转型相适配的客群结构转型是走出内卷的关键[16]
杨德龙:天时地利人和 这轮牛市行情启动的深刻逻辑
新浪基金· 2025-08-22 09:04
市场走势分析 - 本轮牛市始于去年9月24日一揽子住房政策出台 市场在短期内快速上涨 大盘数个交易日上涨1000点[1] - 去年10月8日两市成交量达3.4万亿天量 市场在3674点见顶后持续调整一个多季度[1] - 近期市场突破去年10月高点 连续上攻突破3700点 现逼近3800点整数关口[1] 政策环境 - 去年9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经济工作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拉动内需提振消费[1] - 今年政策层面持续出台利好 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提出稳住楼市 活跃资本市场 提高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1] - 春节前五部门联合推动社保基金 养老金 险资 公募私募基金等中长期机构资金入市[1] 估值水平 - 当前市场市盈率约13-14倍 较历史平均17-18倍仍有20%以上上涨空间[3]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 巴菲特指标(市值/GDP)约为80% 加上港股中概股后仍低于100% 远低于美国200%的水平[3] - 中国资产估值仅为美股的1/2至1/3 存在显著补涨空间[3] 资金流向 - 居民储蓄五年增长近60万亿 现存量达160万亿 银行利率跌破1%促使资金寻找新投资渠道[4] - 7月新开股票账户200万户 权益类基金首发规模普遍超10亿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5] - 7月居民存款下降1.1万亿 同期非银存款(券商保证金)增加2.14万亿 显示资金正加速流入股市[5] 经济背景 - 房地产市场持续萎靡 成交量萎缩房价下跌 人口出现负增长 通过楼市提振经济已不现实[3][6]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严重 当前无法依靠房地产或4万亿式基建投资拉动经济[6] - 股市走牛可产生财富效应 直接惠及3亿股民7亿居民 对消费提振效果立竿见影[6] 市场影响 - 牛市有助于解决PE/VC退出渠道问题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发展新生产力[7] - 股市上涨可改善产能过剩行业供求关系 通过提升终端消费需求消化多余产能[7] - 本轮牛市被定义为持续2-3年的慢牛长牛行情 更有利于提升居民财富效应[7] 历史对比 - 去年4月特朗普贸易战引发市场震荡 但未改变市场趋势 下半年行情超预期[2] - "五穷六绝七翻身"观点得到验证 7月市场突破8月继续上涨 牛市共识逐步形成[2] - 当前上涨与去年9月底政策驱动行情不同 本次是持续慢牛而非快速反弹[6]
杨德龙:本轮牛市行情愈演愈烈赚钱效应明显提升
新浪基金· 2025-08-20 17:08
A股市场行情驱动因素 - 国内利率较低且流动性充裕 叠加政策支持和居民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 共同推动市场放量大涨 [1] - 沪指上涨超过1%并突破3700点 赚钱效应提升吸引场外资金加速入场 包括外资因中美利差收窄而回流 [1]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高 因特朗普施压及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 美国劳工局大幅下调5月和6月数据 [1] 美国经济与政策压力 - 美国政府负债首次突破37万亿美元 较去年增加1万亿美元 提升还债压力并推高新国债发行利率 [2] - 特朗普通过施压美联储降息以减轻国债付息压力及发行成本 同时刺激经济企稳回升 [2] - 美联储可能9月降息25个基点 年底再降息1到2次 将基准利率从4.25%-4.5%降至4%以下 [2] 牛市行情趋势确立 - 去年9月24日一揽子重磅政策出台吹响牛市号角 上证指数一周内从2600点升至3674点 [3] - 政策面支持是牛市重要一环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楼市股市并活跃资本市场 证监会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3] - 机构投资者如险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社保养老金加仓权益类资产 带来较多增量资金 [3] 资金流动与市场表现 - 过去5年居民储蓄增加近60万亿 因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以下 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趋势明显 [4] - 两市成交量多个交易日站上2万亿大关 两融余额均站上2万亿 A股总市值创历史新高突破100万亿 [4] - 牛市可能延续两三年 呈现慢牛长牛行情而非快牛疯牛 建议通过配置优质股票和基金抓住机会 [4] 人工智能科技革命 - 第四次科技革命处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阶段 "悟空AI"大模型在航天领域发挥辅助支撑作用 [5] - 人形机器人成为"AI+消费"最佳落地场景 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吸引15个国家500多台机器人参加 [6] - 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家电、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第四大产业赛道 发展空间广阔 [6] 货币政策与物价目标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6]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5%左右 CPI目标2% 当前CPI仍处于零增长状态 [7] - 通过提振消费推动物价温和上涨 可能对商品类基金、黄金、白银等抗通胀资产产生推动作用 [7] 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 - 因美元信用受到质疑 以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长期呈上涨趋势 看好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表现 [7] - 投资组合中配置20%左右黄金类资产是较好策略 新消费板块快速上涨但能否取代传统消费仍不确定 [7] - 传统品牌消费品如品牌白酒、品牌中药仍具品牌吸引力和增长空间 [7]
煤炭“反内卷”和供给侧改革对比研究
期货日报· 2025-08-13 12:25
政策背景与目标差异 - 2016年供给侧改革背景为产能严重过剩 行业亏损面超80% 目标为化解过剩产能并提升行业集中度 通过行政手段关停重组产能约10亿吨 煤矿数量从1万多处降至4000余处 CR10从40%升至50%以上 [5] - 2025年反内卷政策背景为新能源替代加速 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50% 2025年上半年规上火力发电量同比下降2.4% 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0% 核心目标为规范市场秩序并遏制无序竞争 通过限制超产及打击低价倾销稳定煤价 [6] 煤炭价格变动情况 - 动力煤价格自年初770元/吨下跌至6月低点617元/吨 跌幅19.87% 较2021年高点下跌75.12% [2] - 焦煤价格自年初1430元/吨下跌至6月低点1170元/吨 跌幅18.18% 较2021年高点下跌74.56% 近一半山西焦煤矿出现边际亏损 [2] - 焦煤期货主力合约自年初1162.5元/吨下跌至6月低点709元/吨 跌幅39.01% 较2021年高点下跌81.72% [2] 政策手段与实施路径 - 供给侧改革采用行政主导产能出清 包括严禁新增产能 强制淘汰30万吨以下煤矿 推行276工作日限产政策 [7] - 供给侧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形成8家亿吨级煤企 产能向晋陕蒙新集中 四省产量占比超80% [8] - 反内卷政策采用行政与市场结合调控 严控月度产量不超过核定产能10% 对超产煤矿责令停产整改并在全省通报 [10] - 反内卷政策通过企业自律试行276工作日方案 并运用煤炭长协价格作为市场压舱石 [11][12] 政策效果对比 - 供给侧改革后煤炭产能从2016年57.3亿吨降至2017年44亿吨 产能利用率从59.53%提升至77.82% 2018年产能增至45亿吨 利用率达82.18% [13] - 2016年原煤产量34.11亿吨 同比下降8.97% 2017年产量34.24亿吨同比增长3.31% 2018年产量36.98亿吨同比增长4.94% [13] - 煤炭价格从2015年12月低点365元/吨涨至2018年2月775元/吨 行业利润总额从2015年440.8亿元提升至2018年2888.2亿元 三年增长555.22% [13][14] - 反内卷政策实施后焦煤期货从6月低点709元/吨反弹至1288.5元/吨 动力煤从617元/吨反弹至666元/吨 安泽焦煤从1170元/吨反弹至1500元/吨 [15] 行业长期格局变化 - 供给侧改革使行业CR10从40%提升至52.9% 2022年行业利润总额达历史高点10202亿元 [14] - 反内卷政策面临能源转型挑战 需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升级 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型能源体系 [15] 政策协同与差异 - 两者均旨在解决产能过剩和低效竞争 工具存在互补性 去产能与限超产形成政策接力 [16][17] - 供给侧改革侧重去存量并以行政命令为主 反内卷侧重控增量且强调市场机制与行业自律结合 [18] 行业现状与政策定位 - 煤炭市场总体处于供需略有缺口格局 焦煤资源在国内仍偏紧缺 近3年价格下跌主因增产保供和进口增长 [19] - 反内卷政策需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煤价大幅上涨 应通过市场化调节和产业政策控制产能 [20] - 煤炭行业不需要一刀切式改革 需通过核查超产 限制劣质进口煤 建立弹性产能储备等措施实现平稳发展 [20]
蒋飞:反内卷与市场化改革
经济观察报· 2025-08-07 23:59
核心观点 - 新一轮"反内卷"行动被视为"供给侧改革2.0",核心原因是产能过剩和政府推动[1][3] -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服务业占比提升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快,导致商品供给过剩而服务供给不足[1][8] - 市场化退出机制缺失是内卷根源,需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有序退出[8][11] 市场与政府关系 - 光伏产业为例:2014年中国占全球多晶硅产量43%、硅片76%、电池片59%、组件70%,但地方政府仍持续扩产[5] - 2024年新疆多晶硅产能达47万吨,内蒙古87.8万吨(超规划7倍),四川占全国20%约40万吨[6] - 2024年多晶硅价格同比跌39%,硅片50%,电池40%,组件29%,产能过剩导致全行业亏损[6][9] 退出机制改革 - 典型案例:光伏企业A成本2.7万元/吨,B3.9万元/吨,C3.5万元/吨,市场需求价3.5万元/吨时B应退出但仍在扩产[9] - 价格战逻辑:当价格跌至3万元/吨,A盈利但C亏损,若C不退出将导致全行业亏损至2.5万元/吨[10] - 改革方向:建立市场化退出通道,通过价格波动自然淘汰高成本企业而非行政干预[11] 行业现状对比 - 2009年"四万亿"刺激导致钢铁、煤炭、有色冶炼过剩,与当前光伏、新能源、汽车过剩形成历史呼应[3] - 2024年中国多晶硅产量182万吨占全球93%,远超2014年30.7万吨水平,显示产能扩张失控[6] -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补贴、税收返还、国资入股等方式扭曲企业投资决策[7]
黑色建材日报-20250807
五矿期货· 2025-08-07 08: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市场情绪虽有改善,但整体基本面仍偏弱,盘面价格或逐步回归现实交易逻辑,后续需关注终端需求修复节奏及成本端对成材价格的支撑强度 [3] - 铁矿石预计跟随下游价格波动,整体震荡为主,市场分歧依旧,需注意风险控制 [6] - 锰硅和硅铁投资头寸建议观望为主,套保头寸可择机参与,预计价格将向现实基本面靠拢,后续基本面需求端变化影响权重增大 [9][10][11] - 工业硅和多晶硅短期价格有所反复,需谨慎参与,多晶硅价格受产能整合方案预期和企业挺价策略影响,呈高位震荡走势 [14][15][16] - 玻璃短期内宽幅震荡,中长期随宏观情绪波动,纯碱短期内震荡,中长期基本面供需矛盾仍存,建议短期观望,中长期等待高空机会 [18][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钢材 - 螺纹钢主力合约下午收盘价3234元/吨,较上一交易日涨1元/吨(0.030%),注册仓单89256吨,环比增加893吨,主力合约持仓量165.2569万手,环比减少56263手;现货天津汇总价格3330元/吨,环比增加30元/吨,上海汇总价格3370元/吨,环比增加10元/吨 [2] - 热轧板卷主力合约收盘价3451元/吨,较上一交易日跌6元/吨(-0.17%),注册仓单55998吨,环比减少0吨,主力合约持仓量146.0175万手,环比减少1559手;现货乐从汇总价格3470元/吨,环比减少0元/吨,上海汇总价格3470元/吨,环比减少0元/吨 [2] - 螺纹投机性需求随价格回落明显,出现累库;热卷需求小幅回升,产量上升快,库存小幅累积;当前螺纹与热卷库存均处近五年低位 [3] 铁矿石 - 主力合约(I2509)收至794.50元/吨,涨跌幅-0.50%(-4.00),持仓变化-26208手,变化至35.83万手,加权持仓量94.25万手;现货青岛港PB粉776元/湿吨,折盘面基差30.13元/吨,基差率3.65% [5] - 海外铁矿石发运量环比下滑,澳洲及巴西发运量双降,非主流国家发运量回升,到港量增加;钢联口径日均铁水产量240.71万吨,环比下降1.52万吨;港口库存环比下降,钢厂进口矿库存小幅增加 [6] 锰硅硅铁 - 8月6日,锰硅主力(SM509合约)收涨1.30%,收盘报6096元/吨,天津6517锰硅现货市场报价6000元/吨,环比上调150元/吨,折盘面6190元/吨,升水盘面94元/吨 [8][9] - 硅铁主力(SF509合约)收涨3.36%,收盘报5908元/吨,天津72硅铁现货市场报价6050元/吨,环比上调150元/吨,升水盘面142元/吨 [9] - 锰硅产业格局过剩,未来需求边际弱化,成本端有下调空间;硅铁未来需求也将趋弱,卷板需求和铁水产量韧性不会持续 [10] 工业硅、多晶硅 - 工业硅期货主力(SI2511合约)收盘价报8700元/吨,涨跌幅+2.47%(+210),加权合约持仓变化+21227手,变化至522034手;现货华东不通氧553市场报价9100元/吨,环比持平,主力合约基差400元/吨;421市场报价9700元/吨,环比持平,折合盘面价格后主力合约基差200元/吨 [13] - 多晶硅期货主力(PS2511合约)收盘价报51345元/吨,涨跌幅+2.02%(+1015),加权合约持仓变化+5970手,变化至387318手;现货SMM口径N型颗粒硅平均价44.5元/千克,环比持平;N型致密料平均价46元/千克,环比持平;N型复投料平均价47元/千克,环比持平,主力合约基差-4345元/吨 [15] 玻璃纯碱 - 玻璃周三沙河现货报价1181元,环比前日下跌9元,华中现货报价1190元,环比前日持平,市场出货一般,中下游消化自身库存为主;截止7月31日,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总库存5949.9万重箱,环比-239.7万重箱,环比-3.87%,同比-13.88%,折库存天数25.5天,较上期-1.1天;净持仓多头减仓为主 [18] - 纯碱现货价格1320元,环比前日上涨70元,企业价格整体波动不大,成交灵活;截止8月4日,国内纯碱厂家总库存185.18万吨,较上周四增加5.60万吨,涨幅3.12%,其中轻质纯碱70.90万吨,环比增加1.60万吨,重质纯碱114.28万吨,环比增加4万吨;下游浮法玻璃开工率略有上升、光伏玻璃开工率继续下降,下游需求不温不火,刚需采购为主;纯碱企业装置运行稳定,供应延续高位徘徊,库存压力增大;净持仓昨日空头增仓为主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