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搜索文档
庇隆时代的博尔赫斯: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失败
经济观察网· 2025-11-21 23:17
马涌杭 1976年年底,博尔赫斯从皮诺切特手中接受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大十字勋章,其遗孀玛丽亚·儿玉后来 证实,正是这个勋章让他永远地失去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博尔赫斯种种的行为轨迹几乎使人忘 记了那个自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认真地畅想一个民主的阿根廷的作家。他曾拥护的政治集团毫无阻拦地 去到了民主的对立面,而阿根廷的民主重建曾是博尔赫斯所"期盼的最后一件事"。 博尔赫斯的政治立场留给世人最显著的印象,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庇隆主义。当时,几乎使所有的知识 分子都反对他的独裁,博尔赫斯并不突出。不过,当庇隆被赶下台而民主政治在阿兰布鲁的军事镇压下 毫无进展时,博尔赫斯却对后者表现出了格外宽厚的耐心,他也正是在此时成为了民主的质疑者——如 果立刻进行选举,群众基础牢固的庇隆仍会当选。博尔赫斯在一种神秘的驱动下逐渐走向偏执,他曾使 用一种颇为古典的二分法形容庇隆主义的风行是"野蛮战胜文明",这种说法源自他的母亲。这位阿根廷 作家的政治立场与其说是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如说是其家庭和情感生活的一种投射,并且在某种意 义上象征了博尔赫斯寻求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失败。 博尔赫斯最早的政治立场可以从他对卢贡内斯的反对中寻找到 ...
日本也迎来女性保守派领导人时代,或与民族主义联动
日经中文网· 2025-10-08 15:32
意大利的梅洛尼首相(右,reuters)、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中,kyodo)和领导法国国民联合的勒庞(左,reuters) 佐藤贤: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宪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此前自由派势力选择女性领导人试 图打破"玻璃天花板"、但很多遭遇失败。眼下,欧洲保守政党将女性推向前台的政治趋势正 传递给日本。但女性有时会被利用为民族主义工具…… 佐藤贤 :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宪政史上首位女性首相。正如意大利的梅洛 尼首相和法国的玛丽娜·勒庞活跃于欧洲一样,日本也迎来了女性保守派政治领导人的时代。 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女性与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同(identity)相结合的民族主义潮流正在 涌现。 自由派女性面临高墙 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建党以来,首次诞生了女性总裁。从自由派角度来看,有人表示:"虽 然是首位女性总裁,但完全不令人高兴"(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原因在于,高市 对"选择性夫妻别姓"持谨慎态度,日本的性别平等状况是否能因其而得以推进尚不可预期。 出任自民党总务会长的有村治子也是广为所知的保守派。 此前,自由派政党推举的女性领导人,往往被视为性别平等的象征。例如,日本社民党前身 社会党 ...
全球化反噬:美国工人失业、降薪,全球化失控背后的血泪与反思!
搜狐财经· 2025-10-07 14:17
全球化进程的演变与影响 - 早期全球化被普遍视为理想的乌托邦,资本可自由跨国流动,新市场待开发,发展中国家有望崛起 [3] - 1990年代克林顿总统将全球化描述为“无敌的力量”,并推动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多数人预见到国内工人将受损 [5] - 后续发展表明,全球化与经济动荡、政治分裂密切相关,如印度尼西亚动荡、俄罗斯卢布危机及美国工人失业等实例 [3] 资本与劳工的对立关系 -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主要由资本和高技能人才获得,而低技能工人面临失业,其工作岗位被低价劳动力取代 [5] - 这种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矛盾,并使富人和企业能够逃避税收 [5] - 本质上,美国工人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视为可随时舍弃的筹码,其利益未被真正关注 [22] 政策应对及其失效 - 克林顿政府提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旨在通过职业培训、基建项目帮助失业工人转型,但申请程序繁琐,仅不到10%的合格工人受益 [5] - 该计划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仍被坚持使用,但未获两党真心支持,工人所得帮助微乎其微 [5] - 2011年固特异轮胎工厂关闭导致1900名工人失业,参加培训者仅三分之一能在新行业找到工作,且工资普遍下降,部分人收入减少近一半 [14] 产业与就业的具体冲击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工厂数量未大幅减少,但受墨西哥低价劳动力冲击的工人苦不堪言 [10] - 特朗普政府2018年实施钢铁和铝关税,钢铁行业增加约一万个岗位,但下游汽车和家电行业裁员七万多人,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 [16] - 疫情爆发揭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准时制”生产模式过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导致商品短缺和生产困难 [18] 社会反应与政治转向 - 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爆发大规模抗议,工人呼声达到顶点,其核心是反对被持续牺牲 [10][13] - 奥巴马执政期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偏袒企业条款引发强烈反弹,至2016年大选时主要候选人不敢公开支持 [16] - 特朗普当选后退出TPP,并通过定向关税施压企业回迁生产线,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16] 全球化未来的挑战与反思 - 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转,但需让美国工人真正受益,政府责任是减少损失、创造新工作以推动经济增长 [21] - 需反思将依赖工厂生计的小镇居民诉求视为“无知的保护主义”的倾向,关注工厂外迁后居民的生存问题 [19] - 当前民粹主义蔓延,全球化未来路径仍无明确答案,政策建议如提高企业税、打击避税、重建社保体系等缺乏实操性 [21]
特朗普恢复美“国防部”旧称“战争部”计划,在美引发质疑
环球时报· 2025-09-06 06:36
更名计划与行政命令 - 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签署行政命令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作为别称 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及部门被授权在官方信函和公开沟通中使用战争部长和战争部等名称 [1] - 该行政命令将成为特朗普上任以来签署的第200个行政命令 将指示国防部长提出立法和行政行动建议以使战争部名称永久化 [3] - 白宫正寻求不需要国会投票的替代方案 因正式更名需国会立法 法学专家称尚不清楚行政命令能否立即生效 [3] 历史背景与名称演变 - 美国国防部前身为1789年成立的战争部 该名称使用超过150年 1947年《国家安全法》设立国家军事机构 1949年更名为国防部 [4] - 1949年更名反映部门职责扩大 涉及作战、对外政策、情报和国家安全 [5] - 特朗普声称在战争部时期美国赢得一切 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张恢复战争部名称 [6] 更名动机与战略意图 - 更名旨在使部门更加专注于国家利益 并向对手表明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已做好开战准备 [6] - 展现力量与决心 延续特朗普政府对二战后国家安全架构的改造 包括削减国家安全委员会规模和裁撤国防部机构 [6] - 塑造更强硬的军队形象 尽管特朗普声称帮助结束至少七场战争 但在第二个任期发动多次军事打击包括针对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核设施 [3] 潜在成本与财政影响 - 更名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成本 涉及更换部门徽章、信纸、铭牌和全球军事基地标识 [7] - 巨额费用可能冲击特朗普政府削减五角大楼开支的努力 分析人士认为资金应用于确保作战人员训练和武器 [7] - 民主党议员质疑资金应优先支持军人家庭或聘用外交官以阻止冲突 而非用于政治目的 [7] 政治反应与专家观点 - 更名举措引发质疑 民主党参议员称美国人想要避免战争而非宣扬战争 [1] - 历史学家认为原更名旨在传递核时代专注于防止战争的信号 当前举措被评价为颇具讽刺意味 [7] - 专家分析认为更名传递危险信号 显示美国将以战争为核心定义军事和外交政策 军力使用将更具进攻性 [8]
血淋淋的教训,让印度低下了骄傲的头颅
搜狐财经· 2025-08-29 15:22
贸易与关税影响 - 美国对印度加征总计50%关税 涉及纺织品 珠宝 制药等支柱产业 去年870亿美元出口额面临腰斩风险 [3] - 印度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通过采购俄罗斯石油并转售欧洲节省170亿美元 但遭美国制裁 [3][5] - 关税政策导致印度股市下跌 卢比承压 政府担忧中小企业倒闭潮及失业率激增 [3] 军事冲突与装备表现 - 印度在2025年印巴空战中损失包括米格-21 苏-30和阵风战机 巴方宣称击落五架印度战机 [7] - 印度空军在机动性和电子战能力上全面落后 巴基斯坦凭借中国产PL-15导弹占据远程打击优势 [7] - 国际评估认为印度军力仅属南亚地区级水平 非世界级大国 [7][11] 经济依赖与贸易关系 - 印度严重依赖出口经济 美国为重要市场 但外资因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加速撤离 [3][5] - 中印贸易额达1270亿美元 中国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依赖中国进口零部件 航空材料和稀土 [9][11] - 印度2024年10月与中国达成边界协议 2025年恢复直航并开展化肥 稀土供应等十项合作 [9] 外交政策调整 - 印度从依附西方转向平衡外交 与中国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边境谈判显著回暖 [9][11] - 莫迪政府虽提倡自力更生 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仍寻求与中美俄的伙伴关系 [11] - 印度操作低调采购俄罗斯石油 但坚持从最划算来源进口能源 [5]
关税冲突下,“抵制美货”声音在印度高涨
环球时报· 2025-08-13 06:50
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措施 - 美国对印度商品额外加征25%关税 使印度对美出口商品税率升至50% 在对美贸易伙伴中属于最高之列[1] - 印度输美商品中约55%将受到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影响[1] 印度社会抵制美国品牌行动 - 印度社交媒体和线下呼吁购买印度国货抵制美国产品的声浪日益高涨 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企业的商标前被打上"禁止"标志[1] - 印度商界领袖和总理莫迪的支持者采取行动回应美国关税 Wow Skin Science联合创始人倡导支持本土农民和初创企业 DriveU首席执行官希望开发本土替代方案取代主要社交媒体和科技平台[2] - 与印度人民党有关联的组织在全国各地举行小型公众集会呼吁抵制美国品牌[2] 印度政府政策导向 - 总理莫迪在班加罗尔集会上发出"自力更生"的特别呼吁 表示虽然印度科技公司为全球生产产品 但现在需要更多优先考虑印度需求[2] 美国品牌在印度市场表现 - 历史上美国品牌凭借强大品牌忠诚度和深厚市场渗透力 在类似民族主义运动中未遭受重大长期损失[2] - 特斯拉周一在新德里开设其在印度的第二家展厅 印度商务部官员和美国大使馆官员出席开业活动[3] - 抵制呼声凸显贸易争端蔓延至消费者行为的可能性 可能损害美国品牌在其最大增长市场之一印度的声誉[3] 印度本土替代方案挑战 - 用印度本土品牌取代美国产品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定价和分销网络方面取得显著改进[2]
“美国弟子”眼中的少林寺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9:23
少林寺的历史与文化地位 -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由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后因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而闻名 [3] - 少林寺在隋末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功绩获得皇室封赏,成为唐代佛教禅宗中心 [4][5] - 明代少林僧兵参与抗倭战争,奠定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5] - 1928年少林寺遭军阀焚毁,200余名僧众遇害,5480卷经文被毁,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公众对其认知仍停留在电影符号层面 [6] 少林寺的商业化转型 - 1982年电影《少林寺》引发功夫热潮,推动现实中的少林寺重建并形成武术产业链 [7] - 1990年代少林寺出现文僧与武僧分化,武僧聚居周边武术中心,功夫成为核心商业活动 [7] - 释永信被描述为少林寺商业化关键人物,拥有梅赛德斯奔驰等物质财富,但2015年因丑闻被起诉 [2] - 商业化带来江湖骗子滋生,如铁裆功等奇技被用于敛财,同时医疗等基础设施仍显落后 [12] 少林功夫的文化符号意义 - 功夫在电影中被塑造为民族主义身体语言,常出现外国人贬低中国功夫后被击败的情节 [9] - 武僧通过功夫构建身份认同,既信奉"以武止战"哲学,又将其作为民族尊严的竞争工具 [10] - 少林功夫的禅武合一理念体现为"以武修禅",追求力与专注的澄明状态 [14] 外国视角下的少林寺观察 - 美国作者马修·波利在《少林很忙》中记录1992年少林寺武僧生活,揭示商业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2][7] - 外国人在河南面临高价剥削,如每月1300美元学费远超550美元行情价,需学习中国式交涉技巧 [11] - 对比沿海地区,1992年河南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恶劣,手术器械锈蚀且消毒缺失 [12]
《明末:渊虚之羽》:小聪明的祭品
虎嗅APP· 2025-08-02 21:56
游戏质量评价 - 游戏地图设计虽未达到顶级水准但保持了基本箱庭结构,探索体验合格 [8] - 战斗系统通过无惩罚洗点和敌人特点权重设计鼓励多样化玩法,形成特色 [10][12] - 战斗难度设计存在缺陷,缺乏倒地无敌机制导致不良体验 [13] 舆论事件分析 - 发售首日好评率仅19%,三大主因包括运营奖励错配、环国区降价及剧情设计争议 [16][17][18] - 历史背景选择明末触及民族情绪敏感点,被批为"汉奸游戏" [19][27] - 主播遭遇大规模攻击,负面舆情成为流量捷径 [21][22] 市场与宣发策略 - 宣发刻意选用明末背景和女性角色设计迎合流量,但游戏内容与历史关联性薄弱 [30] - 前期宣传成功吸引路人关注,但过度营销导致期待与现实严重错位 [32][33] - 全球评价两极分化,非中文用户好评率72.23%,简中仅35.89%,反映文化认知差异 [37] 行业现象观察 - 游戏成为意识形态战场,类似《TLOU2》等作品均因DEI元素引发争议 [40] - 多元群体符号化设计引发玩家抵触,2000-2010年相关矛盾激化 [44][46] - 身份政治导致评价体系异化,争议焦点从游戏质量转向道德立场 [50][52]
美国高校现状,因特朗普政策损失9亿美元,如何走出困境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00
美国高校收入影响 - 特朗普政府移民和教育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高校在2025学年损失近9亿美元收入 [1] - 国际学生是美国高校重要收入来源 顶尖院校如哈佛和斯坦福依赖外国学生学费 [3] - 政策收紧导致国际学生流失 高校面临财政收入和学术声誉双重压力 [4] 政策具体措施 - 特朗普政府限制特定国家学生入境 加强留学生签证审查 [3] - 公开批评外国学生比例过高 哈佛大学三分之一学位被外国学生占据 [3] - 提议削减高校拨款资助 要求公开外国学生名单审查 [3] 教育体系根本问题 - 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教育成本上升 学费负担加重 国内学生数量稳定等问题 [6] - 政策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反而加剧国内教育体系危机 [6] - 美国高校全球竞争力下滑 打压外国学生进一步恶化形势 [6] 全球人才流动影响 - 美国留学吸引力下降 学生转向加拿大 澳大利亚 英国等国 [6] - 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变化 其他国家高校受益 美国智力资源流失 [7] - 政策可能影响全球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 [9] 全球化与教育对立 - 特朗普政策体现民族主义倾向 与全球化趋势形成对立 [9] - 教育作为全球化桥梁被削弱 国际学生流失影响知识共享 [9] - 美国高校需平衡全球化吸引力与本土改革 避免陷入民族主义泥潭 [10] 高校发展战略调整 - 短期减少国际学生比例缓解本土入学压力 长期损害全球竞争力 [10] - 需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费负担 吸引更多本土学生弥补损失 [10] - 必须融入全球化趋势 而非局限于民族主义政策 [10]
西班牙研究所调查报告:西班牙人对华好感度首次超美国
环球时报· 2025-07-09 06:46
西班牙民众对中美态度变化 - 西班牙民众对中国好感度首次超过美国,这是历史性转变[1] - 西班牙人对美国支持率从35%大幅降至11%,对特朗普评价仅2.5分(满分10分)[1] - 61%受访者认为特朗普第二任期对西班牙经贸产生负面影响,19%认为美国构成潜在威胁[1] 西班牙与北约关系 - 85%西班牙民众支持继续留在北约,但国防支出意见分歧(49%支持 vs 51%反对)[2] - 西班牙首相确认军费开支维持GDP的2%,不上调至5%[2] 中西合作前景 - 专家指出中国与西班牙交往强调平等互惠,存在友好合作发展土壤[1] - 美国对欧洲采取民族主义政策导致西班牙民众安全感与经济利益受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