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研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6天后崩盘跌停,抄底的亏损32%,因为概念被套牢
搜狐财经· 2025-11-01 00:47
新股炒作模式 - 新股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成为主力资金进行“拉升-诱多-出货”操作的时间窗口 [3] - 主力操作模式为:首日对倒拉升制造繁荣,第二三日拆单抛售,第四五日用残存筹码打压股价,第六日涨跌幅限制生效时散户已深陷泥潭 [3] - 以泰鸿万立为例,上市首日冲高359%后回落至253%,次日制造35.68元的反弹假象诱多,第三日立刻暴跌17.48% [3] 特定公司案例 - 一家元件印制电路板企业上市首日暴涨462%,第六天开盘20分钟闪崩跌停,股价73.58元让抄底者亏损32个点,市盈率高达130倍 [1] - 该电路板公司130倍的市盈率是行业均值70倍的近两倍 [4] - 海阳科技在6天内股价腰斩54%,70元追高的散户6天后账面市值蒸发40亿,股价只剩32.37元 [1] 基本面与估值风险 - 海阳科技发行市盈率仅12.69倍,被炒至54倍估值,但其核心产品尼龙6帘子布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15.05%暴跌至2024年的4.61% [4] - 雅创电子作为分销商毛利率仅13.97%,远低于半导体设计企业,但主力仍能借“自研芯片”话题拉高股价 [4] - 一彬科技从36元高点跌回19元发行价附近,早期潜伏资金借概念炒作拉高出货 [8] 主力资金操作手法 - 主力在跌停板挂出数千手假托单,制造支撑力强的假象,诱导散户补仓 [5] - 通过隐蔽的对倒拉升操作:用大单买入制造净流入假象,同时拆解小单抛售,例如某股主力资金显示净流出541万元,但特大单买入仅113万元 [6] - 一彬科技跌停时换手率飙至40%,说明主力早已出货,抛压来自醒悟散户的互相踩踏 [6] 市场数据与信号 - 泰鸿万立上市6天跌5天,背后是29.46%的换手率暴露的筹码松散状态 [8] - 投资者可关注Level-2数据中的大单占比:若股价高位放量但大单买入占比低,需警惕主力拆单出货 [8] - 2025年3月某股换手率超30%却下跌,是主力出货的典型信号 [8] 游资与解禁风险 - 海阳科技次日暴跌32%时,龙虎榜显示拉萨团结路等游资席位集体出逃,单日净流出4400万元 [6] - 次新股存在原始股东解禁期临近的致命隐患,主力深知解禁后产业资本减持压力,会选择在限售期内快速完成炒作循环 [8] - 游资席位常被称作“散户大本营”,其集中撤离往往意味着主力已完成资金转移 [6]
不确定性消散,适合恒生科技的宏观条件
搜狐财经· 2025-10-30 17:59
恒生科技: 稳定的宏观条件,外资依然看好 港股经历了前两周的担忧后,今天总算是不确定性落地,中美的会面友好结束,双方表态都是很积极的,起码市场担心的关税冲击已经落地。其实从位置 上看,过去两周港股基本就处在横盘震荡的阶段,没有多大的波动,而接下来就进入互联网股的财报季了,回到业绩主导的阶段。 在不确定性落地后,或许恒生科技在四季度会有不错的表现。一是美国科技股的AI映射,全球的AI大浪潮还在加速,不少科技公司都因AI提升了效率, 对国内互联网股来说也是可照搬的逻辑;二是自研芯片的逻辑,昨晚谷歌发的三季报,由于自研的TPU芯片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谷歌的自研芯片叙事 还在加强,而这对阿里、百度来说也是个映射。 总之,若后续看反弹,还是以这轮的科技主线为主,尤其是临近财报披露期,互联网股的业绩还是确定性更高一些,那可关注恒生科技ETF易方达 (513010)的机会。 根据Bofa美银最新的报告,美银称中国互联网股仍然是必须要持有的。 Bofa:在AI领域,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股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机会,这一机会的核心在于效率、实际应用和生态系统,他们大规模资本支出增长模式提 供了一个明确的选择。 AI应用和商业化, ...
苹果这款芯片,全面取代高通
半导体芯闻· 2025-10-29 18:40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来自半导体芯闻综合。 据报道,iPhone 17 系列将成为苹果最后一代搭载高通 5G 基带芯片的机型。苹果正计划在 iPhone 18 全系上全面切换至自研的 C2 基带芯片。这一自研方案在 iPhone 16e 发布后不久即开始研发,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 "在看 " 分享给小伙伴哦~ 预计包括折叠屏版 iPhone 在内的 iPhone 18 全系列机型都将搭载 C2 基带芯片。考虑到 C1X 已经 带来的性能改进,苹果如何在一年内再次提升体验,值得关注。至于台积电的 N4 工艺,相较上一 代 N5 节点,其性能提升约 5%,晶体管密度增加约 6%。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更多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 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10万亿,投向半导体 芯片巨头,市值大跌 黄仁勋:HBM是个技术奇迹 Jim Keller:RISC-V一定会胜出 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芯片公司 预计将在 2026 年实现量产。不过,最新消息显示,与苹果自研的 A20、A ...
香农芯创股价暴涨背后:存储芯片“批发商”是如何被推上风口的?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20:38
公司财务与股价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4亿元,同比上涨59.90%,但归母净利润为3.59亿元,同比下降1.36% [1][2] - 公司股价从2025年9月5日至10月27日累计上涨234%,同期创业板综合指数涨幅仅为9.89% [2] - 公司发布公告称经营业绩未发生与近期股票涨幅对应的变化,并提示股价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 [3] 业务模式与收入构成 - 公司97.03%的收入来自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为166.14亿元,而原减速器业务收入为1.59亿元,占比0.93% [5] - 公司手握SK海力士和联发科的代理权及AMD的经销商资质,分销产品包括数据存储器、控制芯片、模组等,主要客户为阿里巴巴、华勤通讯等 [5] - 公司采购模式分为以销定采和备货采购两种,前者毛利率相对稳定,后者在市场上行期间通过库存跨期销售可提升毛利率 [6][7][8] 行业市场环境 - 2025年上半年DRAM综合价格指数大幅上涨47.7%,NAND Flash综合价格指数上涨9.2%,10月以来512Gb Flash Wafer价格累计涨幅超过20% [2] - SK海力士CEO对明年存储器半导体市场持乐观态度,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计划将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格上调15%到30% [16] - 威刚董事长认为2025年第四季度是存储大多头的起点,也是存储严重缺货的开始,并对明年产业荣景表示期待 [17] 战略转型与未来布局 - 公司由原名聚隆科技收购联合创泰后转型,从洗衣机配件商变为存储芯片批发商,并于2021年11月更名 [14][15] - 公司通过海普存储布局自研芯片,已完成企业级DDR4、DDR5内存和Gen4 eSSD的研发与试产 [10] - 公司布局AI算力,于2025年8月出资3000万元合资成立智算公司,持股25% [11] - 企业级SSD市场因AI基础设施建置重心偏向推理服务及传统机械硬盘供应紧张而被看好 [12][13] 市场参与者行为 - 持股5.13%的股东无锡高新区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的股份 [16] - 在公司股价暴涨期间,自然人累计买入673.5亿元,占总买入额的52.18%,机构累计买入524.79亿元,占比40.65% [16]
香农芯创股价暴涨背后:存储芯片“批发商”是如何被推上风口的?
经济观察网· 2025-10-27 19:53
公司股价表现与市场背景 - 公司股价从2025年9月5日至10月27日累计上涨234%,同期创业板综合指数涨幅仅为9.89% [2] - 股价大涨与存储芯片涨价潮相关,2025年上半年DRAM价格指数上涨47.7%,NAND Flash价格指数上涨9.2%,10月以来512Gb Flash Wafer价格累计涨幅超20% [2] - 公司发布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公告,明确表示经营业绩未发生与近期股票涨幅对应的变化,股价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 [3] 公司财务与业务模式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4亿元,同比上涨59.90%,但归母净利润为3.59亿元,同比下降1.36% [2] - 公司97.03%的营收来自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而原有的减速器业务(洗衣机配件)收入占比仅为0.93% [4] - 公司作为分销商,主要从SK海力士等原厂拿货,再卖给阿里巴巴、华勤通讯等下游客户 [4] - 公司解释净利润同比下降是因去年同期有低价库存导致毛利率较高,但环比来看,三季度对比二季度毛利率已在上升 [5] 采购模式与盈利逻辑 - 公司采用两种采购模式:以销定采(以订单采购为主)和备货采购(结合市场判断提前采购) [6] - 以销定采模式毛利率相对稳定,旨在降低库存积压风险;备货采购模式在市场上行期间通过库存跨期销售可提升毛利率 [6] - 分销生意分为两块,以销定采是基本盘赚取稳定收益,备货采购则试图赚取市场波动的钱 [7] 新业务布局与市场预期 - 公司布局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务,上半年收入3.31亿元,占比1.93%,并推进自研芯片,其自主品牌“海普存储”已完成企业级DDR4、DDR5、Gen4 eSSD的研发和试产 [8] - 公司于2025年8月公告与无锡灵境云合资成立智算公司,出资3000万元占25%股权,切入AI算力领域 [9] - 行业趋势指向自研主控芯片和进入企业级市场,公司布局的海普存储瞄准企业级SSD市场,该市场因传统机械硬盘供应紧张及AI推理服务需求增长而被看好 [10][11] - 公司前身为聚隆科技,主营洗衣机减速离合器,2021年通过收购联合创泰获得SK海力士等分销权并更名为香农芯创,完成业务转型 [12][13] 市场参与者行为与行业展望 - 持股5.13%的股东无锡高新区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总股本1%的股份 [14] - 在股价暴涨期间,自然人累计买入673.5亿元,占总买入额52.18%,机构累计买入524.79亿元,占比40.65% [14] - 行业头部玩家对存储市场前景乐观,SK海力士CEO对明年市场持乐观态度,三星、SK海力士计划将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格上调15%到30% [14] - 威刚董事长陈立白认为2025年第四季度是存储大多头的起点和严重缺货的开始,对明年产业荣景表示期待 [15][16]
市占率46%!禾赛持续领跑车载激光雷达市场
智通财经· 2025-10-23 17:52
公司市场地位与表现 - 禾赛科技在2025年8月车载主激光雷达装机量继续稳居行业第一 [1] - 公司已连续7个月主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 市场占有率达到46% 约为第二名1.5倍 第三名2.4倍 [1] - 2025年1-8月 中国前装量产领域主激光雷达累计装机量131万台 其中禾赛科技装机量为51万台 [6] - 禾赛激光雷达月装机量从33,485台增长到97,583台 翻了近三倍 [6] - 禾赛于2025年9月底正式下线本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 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13] - 公司2025年全年规划年产能超200万台 预计年交付量120万至150万台 [13] - 据Yole Group报告 禾赛科技在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摘得三项全球第一 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 全球ADAS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 全球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占率第一 [14] - 禾赛成为行业唯一连续四年获多项全球第一殊荣的企业 [14] 行业发展趋势 - 激光雷达正从汽车核心智能硬件普及为安全硬件 以机器人之眼和隐形安全气囊的新身份成为国内新车智能和安全标配 [11] - 2024年国内激光雷达装机量首次突破150万台 同比激增179.7% [11] - 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达装机量达100.2万台 同比再增71% 全年有望冲击250万台 [11] - 截至2025年8月 激光雷达在新能源乘用车中的渗透率达到19% 接近1/5的新车标配 [11] 公司技术与战略布局 - 禾赛科技于2025年9月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 [13] - 公司自2017年起布局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研发 芯片产品已实现全系列规模化量产 [13] - 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整合了所有七个关键部件 包括激光器 探测器 激光驱动器 TIA芯片 ADC芯片 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控制器 [13] - 禾赛是全球唯一一家自主研发所有七个关键部件的激光雷达企业 也是首家成功实现发射和接收模块芯片化量产的公司 [14] - 公司开发了强大的产品线 包括AT ET FT系列及XT OT系列和JT系列 [14] - 禾赛已获得来自24家主机厂超过120个车型的量产定点 计划于2025-2027年陆续交付 [14] - 核心客户包括欧洲顶级主机厂 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车企 理想 小米 长安 吉利 长城 奇瑞 极氪 零跑 上汽奥迪 上汽通用 丰田旗下合资品牌等头部车企 [14] - 禾赛激光雷达已助力多款爆款车型上市 如理想i6 小米YU7 零跑B10等 [14]
马斯克:三星将在特斯拉芯片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华尔街见闻· 2025-10-23 09:53
合作关系深化 - 特斯拉正深化与三星电子的合作关系,三星将与台积电共同承担其当前一代AI芯片AI5的生产任务[1] - 三星在特斯拉产品路线图中的角色变得愈发关键,其职责已从生产上一代AI4芯片扩展至当前的AI5芯片以及下一代的AI6芯片[2] - 此次合作是双方关系深化的最新例证,三星此前已与特斯拉签订了一份价值165亿美元的芯片合同[1] 双供应商策略 - 公司采用双供应商策略,AI5芯片将同时由三星在德克萨斯州的工厂和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进行生产[3] - 该策略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芯片的“超额生产”,旨在为自动驾驶功能和机器人项目提供充足的算力保障[1][3] - 策略提供了供应冗余和灵活性,任何未用于汽车或机器人的过剩芯片可被灵活部署到公司的数据中心[1][3] 与英伟达的互补关系 - 公司无意取代与英伟达的合作关系,策略是“组合使用”自研芯片和英伟达处理器[4] - 自研芯片主要用于车辆和机器人中的AI推理任务,而英伟达GPU则继续用于训练复杂的AI模型[4] - 公司目前拥有的算力相当于81000块英伟达H100芯片,并已于2019年在车辆中停止使用英伟达Drive芯片,转而采用自研处理器[4] 自研芯片优势 - 自研芯片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极致简约”的设计,设计工作得以“从根本上简化”[5] - 作为芯片的唯一客户,设计团队能够移除为满足其他客户而存在的传统GPU等复杂部分,从而优化芯片的效率和成本[5] - 公司预测其芯片在AI性价比方面可能达到顶尖水平,“或许能高出10倍”[5][6]
自研芯片加速铺开 苹果再上新
北京商报· 2025-10-16 22:33
产品发布与配置 - 公司于10月15日悄然在线发布一系列搭载M5芯片的新产品,包括MacBook Pro、iPad Pro及Vision Pro [1] - 新款14英寸MacBook Pro起售价12999元,16英寸版本起售价19999元,于10月17日开启预购,10月22日正式发售 [1][3] - 新款Vision Pro起售价29999元,新款iPad Pro起售价8999元 [4] M5芯片性能提升 - M5芯片基于第三代3纳米工艺开发,其GPU的AI峰值计算性能是M4的4倍以上,总体图形性能比M4提升最多45% [3] - M5芯片的多线程性能比M4提速最多15%,采用下一代10核GPU,每个内核均配备神经加速器 [3] - 搭载M5芯片的Vision Pro在micro-OLED显示屏上渲染的像素数增加10%,AI驱动的系统体验运行速度提高50% [4] - 搭载M5芯片的新款iPad Pro AI性能相比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提升最高3.5倍,3D渲染速度相比前代提升最高1.5倍 [4] - 与搭载M1芯片的iPad Pro相比,新款iPad Pro的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处理速度最高提升5.6倍 [4] 自研芯片战略推进 - 公司继续铺开自研基带芯片C1X和无线通信芯片N1的使用 [1][5] - 新款iPad Pro搭载了自研5G基带芯片C1X,相比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蜂窝数据传输速度最高提升50% [5] - 新款iPad Pro搭载了自研无线通信芯片N1,该芯片支持WiFi 7、蓝牙6及Thread协议 [5][6] - 在iPhone产品线中,iPhone 16e首发自研5G基带芯片C1,iPhone Air已使用自研的N1和C1X芯片 [5][6] 中国市场动态 - 公司CEO蒂姆·库克于新品发布前夕访华,期间会见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提高对华合作层次和水平 [7][8] - 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大中华区营收为153.69亿美元,同比增长4% [8] - 第三季度公司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0.6%,达到1080万台,占据15.8%的市场份额 [8] - 库克访华期间,中国三大运营商集体推出eSIM服务,该服务被视为iPhone 17 Air在中国上市的关键环节 [8] - iPhone 17 Air首次在中国市场彻底取消实体SIM卡槽,eSIM-only方案可减少主板开孔、简化防水结构 [9]
何小鹏:IRON全新一代机器人将引入VLT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7:48
物理AI时代的行业范式转变 - 在物理AI时代,大模型是全新的操作系统 [2] - 数据首次成为核心,是硬件、操作系统和可移动性的全新能源 [2] - 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数据与物理世界的运动能力结合,形成物理AI [2] 价值创造要素的演变 - 过去三十年,操作系统、算力(芯片)和本体三类企业较为强大 [2] - 新一代AI模型公司出现变化:操作系统、算力和数据都形成了价值 [2] - 在物理AI中,从操作系统到算力,再到动力、数据都将产生最大价值变化 [2] 公司战略:自研与能力构建 - 公司认为只有自研芯片才能更好地发挥模型能力 [2] - 在新制造与数字世界耦合中,全域自研是核心能力选择,因分工无法获得最大价值 [3] - 公司正在构建由超过5个操作系统组合而成的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 [4] 公司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 公司正在测试全新一代VLA自动驾驶大模型 [3] - 上个月发布的新一代机器人将引入全新的AI系统——VLT(视觉-语言-任务/思考)系统 [3] - 未来5到10年,城市将有无人驾驶汽车,城际将有飞行器,小区工厂将有机器人 [4]
自主可控系列:电子测量仪器
2025-10-14 22:44
行业与公司 *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1] * 涉及公司包括普源精电、鼎阳科技、昆仑万维、思仪科技、优利德、昆腾盛为、思灵杰等国内厂商[4][15] 以及Keysight Technologies、泰克、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等海外龙头[4] 行业特点与市场格局 * 行业为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综合软件、物理、数学、通信、半导体等知识[3] * 下游应用广泛,客户群体分散,几乎所有涉及电信号和电磁信号的行业都需要使用[1][3] * 全球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美国Keysight Technologies占据近30%市场份额[1][4] * 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约170亿美元,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占比约20%[1][3] * 全球市场年增长3%-5%,中国市场预计增长5%-8%[1][3] 国产化现状与竞争差距 *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国产化率低,约在5%左右,高端市场份额不足2%[1][2] * 国内领先企业年收入约1.5亿美元,其他企业不足1亿美元,而海外厂商收入规模达15亿至40多亿美元,差距显著[1][6][7] * 国内厂商整体上对海外供应商依赖度高[2] 发展驱动因素与前景 * 中国信息产业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转型,创新驱动和工程师红利将推动实验室建设需求增加[1][5] * 政策支持、收并购活动增加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为行业提供发展潜力[5][8] * 行业具有长坡厚雪的特点,高端产品和技术壁垒是关键因素[8] * 国内公司目前市值未超过100亿,但未来成长为四五百亿市值公司的概率很大[14] 技术核心与产品应用 * 自研芯片对提升产品竞争力至关重要,是进入最高端市场的必要条件,但当前阶段与外部供应商合作也能实现产品发布[1][9] * 电子测量仪器在研发设计环节中扮演"工程师的眼睛"的角色,用于产品的预言和开发调试[2] *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移动通信、军工、卫星、消费电子、半导体、教育、汽车和新能源等[1][10] * 高端产品更多用于研发,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多用于生产测试[1][10] * 科学仪器可用于量子计算(如任意波形发生器和微波源)和半导体测试设备(如SMU源表)等前沿领域[11] 主要公司近期业绩 * 普源精电:2025年上半年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6% 其中大于2G带宽示波器销售额同比提升40%[12] * 鼎阳科技:2025年上半年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4.6% 客单价3万元以上产品同比增长51%,5万元以上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0%[12] * 昆仑万维:2025年上半年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26.7% 下游卫星相关业务增长超过50%[12] 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 * 思仪:作为电测量龙头,目前尚未上市[15] * 孙英杰:收购军工电子公司科凯电子,模块化业务与军工业务互补[15] * 优利德:主营优质电表,不断进入电测领域并推出多款示波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