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

搜索文档
山东: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 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行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8-01 14:05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 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逐步稳妥推广应用辅助驾驶 [1] - 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行动,加快布设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设备,提升车路协同水平 [1] - 推动济南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加快拓展试点示范应用场景 [1] 智能化停车设施与城市配送体系 - 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 [1] - 加强城市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建设集约、高效、智慧的绿色配送体系 [1] 城市应急物资保障与无人驾驶场景拓展 - 结合"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应急物资中转设施,提升城市应急物资快速保障能力 [1] - 统筹开展全省域城市末端无人配送、烟台市全场景无人驾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1] - 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 [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智能路侧终端(RSU)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趋势:车路协同技术快速发展,推动RSU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9:23
智能路侧终端(RSU)行业概述 - 智能路侧终端(RSU)是车路协同中道路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基础设备,主要功能包括采集道路状况、交通状况等信息,实现车路互联互通、交通信号实时交互等功能[1][4] - RSU按架构可分为业务功能RSU、设备管理RSU;按用途可分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终端、智能交通信息采集终端等;按形态可分为终端型RSU和基站型RSU[4] - RSU的功能包括实时通信、交通效率与安全、多类型信息传输,通过DSRC技术或其他通信技术与车载单元(OBU)进行信息交换[6] 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2000多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1][18] - 2024年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市场规模约为850.8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1700亿元[17] - 智能路侧终端(RSU)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55.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61%[1][1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主要由硬件(通信模块、处理器、存储器、传感器等)和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组成[10] - 存储器是RSU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2024年我国存储器行业市场规模为9134.5亿元,同比增长5.45%[11]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领域,2024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约为2434.8亿元,同比增长10.71%[15] 企业格局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华铭智能、金溢科技、万集科技、高新兴、华为、高鸿股份和中兴通讯以及百度[21] - 2024年金溢科技RSU生产量为1.1万台,同比下降14.06%;销售量为1.38万台,同比增长6.98%[24] - 2024年万集科技智能交通行业营业收入为9.3亿元[26] 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方向:融合5G通信、边缘计算和AI算法,实现更高效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支持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的毫秒级交互[28] - 标准化方向:推动RSU设备的标准化协议制定,统一通信接口(如DSRC、C-V2X)和数据格式,实现跨品牌、跨平台的互联互通[29] - 应用场景扩展:从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逐步扩展至港口、矿区、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30]
从“机械驱动”向“电子驱动”,线控底盘近期为何迅速升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4 10:12
线控底盘技术概述 - 线控底盘被视为汽车智能化的"神经中枢"和改写未来出行的重要技术之一 [2] - 通过电信号传递取代传统机械液压连接,响应速度达20ms级,较传统机械转向提升3倍以上 [2] - 线控制动系统(EHB)解决电动车真空源缺失问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升30%以上 [2] 技术优势与性能提升 - 轻量化设计可减重15%-20%,续驶里程延长5%-8% [3] - 线控悬架减少30%车身振动,线控油门线性输出精度达0.1% [3] - 支持驾驶员自定义模式,实现"千人千面"的驾驶风格定制 [3] - 满足ISO 26262 ASIL-D级功能安全标准,冗余模块可在5ms内接管控制 [3] 市场现状与成本挑战 - 2024年国内线控底盘渗透率仅15%,主要集中于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 [5] - 技术复杂性导致研发与制造成本显著高于传统底盘 [5] - 预计2028年全域线控底盘将搭载于30万元以上主流车型 [5] 未来发展趋势 - 线控制动One Box方案将提升集成度并降低成本 [5] - 底盘域控制器将整合制动、转向、悬架控制,实现"底盘一体化" [5] - 通过中央计算平台统一调配底盘资源,过弯侧倾抑制能力提升约40% [6] - 基于车路协同数据实现动态参数实时优化 [7] 市场策略与商业模式 - 针对30万元以上智能车型推出全栈线控底盘解决方案 [6] - 中端市场开发"基础线控模块+可选升级包"模式 [6] - 采用"底盘订阅制",预计可提升30%后装市场渗透率 [6] - 通过对比测试展示优势,如紧急制动距离缩短30% [6]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线控底盘是汽车产业价值分配的重新洗牌 [7] - 从"机械制造"迈向"数字智能"的历史性跨越 [7] - 国内企业正突破技术壁垒,成为换道超车的新战场 [7] - 底盘智能化是车企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窗口期 [7]
金溢科技: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证券之星· 2025-07-15 00:25
业绩预告 - 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900万元–1,200万元 上年同期盈利1,556.39万元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1,800万元–2,100万元 上年同期盈利261.12万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5元/股–0.07元/股 上年同期盈利0.09元/股 [1] 业绩变动原因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部分产品售价下降明显 综合毛利率承压 [2] - 理财产品收益减少影响整体业绩 [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完成对车路通科技100%股权收购 [1] 业务发展 - 公司聚焦智慧交通领域 发展ETC、车路云、汽车电子、数字能源、低空网联、智慧物联、数字监测等业务集群 [2] - 推动"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清洁的能、低碳的园、韧性的城"数字化升级 [2] - 战略路径为"ETC-V2X车路协同-大车路云-车能路云-iACT网联交通智能体与CCTE网联交能复合体" [2] - 秉承Z4交通使命(零死亡、零事故、零拥堵、零碳) [2] - 坚持"以技术之根育产品之树 以产品之树构建方案生态"理念 [2] - 目标实现FST未来可持续发展交通愿景(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 [2]
2025年还有造车空间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0 17:26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攀升至65%,单月市占率一度接近70%,销量向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头部集中 [2] - 行业利润率降至4.5%的历史新低,低于下游工业6.1%的平均水平 [2] - 前15家车企占据82%市场份额,剩余上百家争夺18%空间 [3] 行业整合与技术壁垒 - 产业深度整合加速,极氪与领克合并、广汽与华为跨界合作,行业从独立作战转向联合协作 [3] - 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仅65%,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4] - 行业门槛提升,新进入者需至少200亿元现金储备,而金鱼汽车和楚能新能源初期投资不足50亿元 [3] 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 - 800V高压平台成标配,比亚迪碳化硅电控效率提升5%,电驱动总成体积缩减30%、重量减25% [7] - 增程式和插混车型占新能源市场18.97%,成为增长主力 [7] - 智能化竞争加剧,特斯拉纯视觉方案与国内激光雷达方案形成路线分歧,华为乾崑ADS 4.0实现端到端架构 [8] 新进入者的潜在机会 - 细分市场突破可行,如长城坦克在硬派越野、极氪在高性能电动轿车市场的成功 [9] - 固态电池等技术可能改变格局,丰田计划2027-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 [9] - 海外市场提供空间,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预计增长10%,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更易突破 [10] 资本与行业趋势 - 资本态度趋理性,更关注核心技术、现金流和盈利路径而非销量故事 [10] - 行业进入高门槛、高投入阶段,成功取决于差异化定位、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创新 [11] - 未来市场活力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进化,而非企业数量增加 [12]
五问“车路云一体化”:如何解锁自动驾驶“规模商用”密码?
36氪· 2025-07-03 14:31
技术路径与关系 - 单车智能与车路云一体化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实现自动驾驶的两个互补组成部分 [2][3][4] - 单车智能聚焦车辆自身传感器和算法,车路协同强调车与交通系统的关系,车路云一体化实现全局交互 [3][4] - 类比手机智能化发展,汽车智能化需同时推进终端升级(单车智能)和云端协同(车路云一体化) [3][4] 商业化与监管挑战 - 当前L2+辅助驾驶存在营销模糊化问题,可能导致用户过度信任系统引发事故风险 [5][6] - 车路云一体化可构建监管框架,通过联网服务监控车辆状态和驾驶员行为,降低事故风险并明确责任归属 [6][7][14] - L4自动驾驶商业化面临监管滞后问题,车路云一体化为法规修订和牌照管理提供执行方案 [25] 商业模式创新 - 自动驾驶商品化的核心是驾驶责任转移,当责任由系统承担时"驾驶"成为可运营的商品 [16][17] - 驾驶商品化形成数字经济生态链:车企提供智能车辆、运营商搭建通信网络、政府提供数据平台、金融机构开发动态保险产品 [17][19] - Robotaxi是推动规模经济的关键应用,车队规模需达万级才能显现效应,车路云一体化可加速其规模化落地 [23][25] 产业发展策略 - 需组建全国统一的车联网运营商,整合通信、车企、金融等资源实现标准统一和规模部署 [21] - 增值服务运营商(如Robotaxi平台)是价值变现核心,应作为产业发展的驱动角色 [22] - 通过重点发展Robotaxi等杀手级应用,带动车路云一体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22][25][26]
新股速递|从累计亏损10亿到市占率37.7%:希迪智驾如何领跑自动驾驶矿卡赛道?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02 12:04
公司简介 - 公司为专注于商用车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 [1] - 主要产品包括自动驾驶矿卡解决方案(如"元矿山"系统)、V2X车联网技术及高性能智能感知系统(如TAPS) [1] - 产品应用于矿山、港口、物流园区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 [1] 财务状况 收入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0.31亿、1.33亿、4.10亿人民币,两年复合增速达268% [4][5] - 自动驾驶矿卡业务收入分别为2799.8万、7441.8万、2.47亿人民币,2024年占比60.1% [4][5] - V2X业务收入分别为305.8万、3681.2万、1.02亿人民币,2024年占比24.8% [4][5] - 客户数量从2022年44名增至2024年131名,单客户贡献收入从70.6万增至312.9万人民币 [5] - 2024年底积压订单总价值8.31亿人民币,较2023年3.45亿显著增长 [5] 利润和毛利 - 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2.63亿、2.55亿、5.81亿人民币 [5] - 研发支出分别为1.11亿、0.9亿、1.93亿人民币 [5] - 销售成本从2022年0.37亿增至2024年3.09亿,占收入比例从119.3%降至75.3% [5] - 行政开支从2022年0.69亿激增至2024年3.01亿 [5] - 综合毛利率逐年改善,分别为19.3%、20.2%、24.7% [6] - 自动驾驶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25.1%提升至2024年23.1% [6] 偿债能力 - 2024年底现金储备3.06亿人民币,增长30% [7]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1.48亿人民币) [7]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513.6天改善至2024年121.8天 [7]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47天,占营收33.4% [7] - 流动比率1.8x,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x-2.3x [7] 公司优势 市场份额与商业化能力 - 中国最大商用车自动驾驶公司,2024年市场份额16.8% [7] - 自动驾驶矿卡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37.7%,预计2025年提升至46% [7] - 2018年实现商业化,中国最早落地自动驾驶矿卡企业之一 [7] - 全球最大混编矿卡车队,效率达人工驾驶的104% [8] 技术壁垒 - 全球少数实现零事故运营的矿区自动驾驶方案 [8] - "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车路协同"方案成本3-6万元/车,比激光雷达方案低30%以上 [8] - "元矿山"系统覆盖车端+路端+云端,竞品仅提供单一车辆自动驾驶方案 [8] - 2024年积压订单包括446辆自动驾驶矿卡及230套独立系统,总价值8.31亿人民币 [8] 政府背书与标杆项目 - 与阿联酋、沙特达成合作,中国首批自动驾驶出海企业之一 [8] - 参与中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中的5个,V2X业务收入3年增长1103% [8] 资本与创始人优势 - 创始人李泽湘曾孵化大疆科技(估值1250亿)和固高科技(市值116亿) [9] - 股东包括红杉(10.61%)、百度(2.39%)、联想(3.49%)等 [9] - 2024年C+轮融资后估值90亿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9% [9] 财务增长潜力 - 2022-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速263%,远超行业平均50% [9] - 积压订单8.31亿人民币可支撑未来1-2年收入 [9] - 毛利率从2022年-19.3%提升至2024年24.7% [9] 行业现状 - 2025年中国矿山智能化改造需求超600亿人民币,自动驾驶矿卡仅占13亿(2%) [12] - 2030年自动驾驶矿卡市场规模预计50亿人民币(CAGR 31%) [12] - 矿卡寿命长(8-15年),更新换代慢 [12] - 矿区改造投资回报周期超3年,客户采购意愿低 [12]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无人驾驶物流车行业全景速览:在政策与技术的共同驱动下,无人物流车的发展势不可挡,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1 09:16
无人驾驶物流车行业定义及分类 - 无人驾驶物流车是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物流用运载工具,利用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自动行驶和配送功能 [2] - 按行驶区域可分为封闭场景和开放道路无人驾驶物流车,按车辆类型可分为货车、配送车和叉车,按动力类型可分为电动、燃油和混合动力 [2]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60.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0.1% [1][10] - 2025年无人驾驶物流车产业产值增量预计439亿元,2030年有望达5948亿元 [1][4] - 2024年应用场景分布:城市无人物流配送占50%,末端配送占29%,矿山运输占11%,港口运输占10% [6]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激光雷达、AI芯片、线控底盘等核心零部件,中游为车辆制造及系统集成,下游覆盖快递、仓储、港口等场景 [8] - 核心竞争力为"降本增效",2024年快递业务量达1745亿件,较2019年增长174.7% [10] 政策环境 - 2020年交通运输部支持在封闭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载货示范 [14] - 2024年多部委部署50辆城市物流配送车试点,广东、上海等地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车推广政策 [14] - 2024年国家提出发展无人车物流新模式,北京明确自动驾驶物流场景道路试点要求 [14] 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包括新石器(2024年交付2400台)、行深智能、九识智能、京东物流等(各交付1000台) [15][17] - 新石器产品覆盖零售、快递、运输、安防四类场景,行深智能实现1000台量产下线 [17] - 京东物流自主研发智能快递车和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 [17] 发展趋势 - 无人驾驶物流车被纳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政策与技术驱动下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19] - 行业将为物流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推动高效、安全、环保的物流体系发展 [1][19]
特斯拉Robotaxi上路!3大看点搅动智驾江湖
新浪基金· 2025-06-26 10:19
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 - 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首次在美国奥斯汀上路,首批试运行投放约10辆ModelY [1] - 马斯克称Robotaxi是"个人交通的终极形式",预计车队每周运行超40小时,毛利率高达70%-80% [1] - 受消息刺激,特斯拉股价大涨8.23%,万得特斯拉指数同步上涨 [1] 产业链影响 - 上游传感器、摄像头、芯片等硬件供应商订单量有望显著提升 [2] - 下游软件服务、数据分析企业将因支撑Robotaxi运营迎来业务拓展空间 [2] - 智能驾驶算法与整车集成技术积累的整车企业或加速商业化落地 [4] 国内市场催化效应 - 特斯拉创新将激发国内智能驾驶行业鲶鱼效应,催化智能汽车板块行情 [3] - 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示范应用 [3] - 中信建投看好2025年整车及智驾产业链估值重塑,硬件公司业绩兑现与新技术供应商估值提升 [3] 细分领域机遇 - 传感器研发企业有望受益于需求增长,迎来订单与技术升级双重机遇 [4] - 国内汽车电子与芯片企业加速追赶,通过AI芯片与边缘计算平台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 [4] - 高精度地图、智能路侧设备企业在政策鼓励区域已积累先发优势 [4] 技术挑战 - 城市复杂路况(如交通灯失灵、道路施工、行人横穿)仍是智能驾驶难题 [5][6] - Robotaxi需配备安全员应对突发场景,公众对"机器开车"信任度不足可能影响行业推进节奏 [6][7]
业务聚焦智能驾驶,佑驾创新拟18.36万元出售车路协同子公司
巨潮资讯· 2025-06-14 10:15
公司交易 - 佑驾创新出售湖南佑湘51%权益 总对价为人民币183 600元 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降至49% 湖南佑湘不再为附属公司 [2] - 湖南佑湘成立于2020年11月 主营车路协同业务 2023年净资产444 15万元 2024年1-4月净资产79 21万元 同期税后净利润分别亏损25 94万元 123 68万元 211 38万元 [2] 业务战略调整 - 公司聚焦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及L4场景探索 出售车路协同业务旨在优化资源分配 非终止技术积累 [3] - 智能驾驶系统通过传感器融合与算力提升 已扩展至复杂城市场景 L4领域持续突破特定区域全自动驾驶能力 拓展无人小巴 无人物流等应用潜力 [3] - 车路协同面临通信延迟 多主体协调等技术瓶颈 大规模推广需政策与市场配合 [3] 发展策略 - 公司实施以可持续发展和优质业绩为基础的增长策略 增强财务稳健性 完善业务组合 [4] - 资源将集中投入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领域研发 推出更高水平解决方案 满足消费者对高科技配置和自动驾驶需求 [4] - 出售资产有助于聚焦高潜力业务 提升投资回报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