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

搜索文档
海底捞22元工作餐背后:餐饮巨头的下沉生存战
搜狐财经· 2025-06-18 01:40
消费分级策略 - 公司推出22元自助午餐,价格仅为火锅人均消费的四分之一,瞄准白领午餐市场[1] - 从数百元火锅到15元盒饭,公司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价格带全覆盖,适应消费分级趋势[1] - 客单价已降至97.5元,午市闲置率高达40%,反映餐饮时段经营困境[4] 时段经营创新 - 将员工食堂升级为对外营业的"能量补给站",北京推15元荤素套餐,西安试22元自助模式[5] - 通过早餐茶叶蛋、午餐盒饭、夜宵冒菜等模块化经营,翻台率提升至4.1次/天,较行业平均高30%[8] - 与库迪咖啡便当策略类似,实现"闲时产能变现",构建全时段经营体系[5] 供应链复用与品牌矩阵 - "红石榴计划"孵化11个子品牌,形成从正餐到快餐的消费金字塔[7] - 焰请烤肉复用火锅腌料,冒菜复用火锅食材,中央厨房效能最大化[7] - 员工餐标准直接转化为商品,实现人力、场地、原料三重资源复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7] 区域化运营策略 - 西安推自助餐,北京卖卤肉饭,实施"千店千面"差异化策略[7] - 赋予区域门店自主定价权,15元套餐与22元自助并行不悖[8] - 与呷哺呷哺副牌标准化失败案例形成对比,展现灵活运营优势[7] 行业转型逻辑 - 427亿年营收面临增长压力,行业转向"存量挖潜"模式[11] - 通过供应链优势实现价格下沉,组织变革应对市场碎片化[11] - 从郑州盒饭到西安自助餐,持续两年的"午餐革命"验证商业模式迭代能力[11]
知名酒企,出手“打假”
证券时报· 2025-06-18 00:26
电商平台假酒现象 - 五粮液2024年1-5月为电商平台消费者提供1610瓶免费鉴定服务 其中假冒产品268瓶 占比16 65% [1] - 部分电商平台商户通过以次充好 真假掺售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威胁消费者健康并损害品牌形象 [1] - 五粮液查实并取缔售假店铺261家 下架侵权链接6431条 [2] 假酒销售手段 - 不法商家在传统电商平台使用"百亿补贴 折扣促销"等旗号 直播电商平台使用"限量秒杀 今日闪购"等噱头销售假货 [3] - 近期出现的"光瓶第八代五粮液"产品涉嫌假冒 公司声明从未销售此类产品 [3] - 五粮液提醒消费者通过官网渠道购买并索要发票等凭证 [3] 历史打假行动 - 2023年11月五粮液鉴定148瓶线上产品 发现假冒18瓶 占比12% [3] - 2023年11月公司接到消费者关于电商平台"百亿补贴"购买产品真伪的咨询 [3] - 2023年3月五粮液控诉某电商平台多家店铺售假 声明未授权任何商家使用品牌 [4] 行业其他品牌动态 - 剑南春曾声明电商平台补贴销售的"52度水晶剑南春"存在授权书伪造 产品来源不明问题 [4] 白酒行业现状 - 2025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130 8万千升 同比下降7 8% 其中4月产量28 1万千升 同比下降13 8% [5] - 白酒产量自2016年1358 4万千升高点逐年下滑 2024年产量降至414 5万千升 [5] - 行业处于存量竞争时代 电商低价策略导致产品品质问题 损害消费者权益和行业生态 [5] 行业分析与展望 - 东海证券认为白酒行业仍处调整周期 短期受政策及批价承压影响情绪低迷 [5] - 多地"禁酒令"严格执行 加剧市场担忧 长期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 - 华鑫证券预计行业需求延续筑底 商务需求承压 宴席需求分化 板块估值偏低且分红力度提升 [6]
三大动力支持楼市走出平稳曲线
证券日报· 2025-06-18 00:13
房价走势 - 2025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1] - 市场"止跌回稳"核心趋势未改变 政策环境逐步改善背景下需持续夯实三大动力支撑市场平稳 [1] 政策支持 - 各地"稳楼市"政策频出 方向明确且配套措施支持力度加大 聚焦降低购房门槛(优化公积金政策 发放多孩家庭购房补贴 全面放开限购) [1] - 有序搭建长期基础制度 部分城市落地现房销售制 库存规模较大城市有望跟进 [1] - 土地供给端多城加快优质地块入市提升投资活跃度 去化较慢城市减缓或暂停土地供应 [1]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推进"好房子"建设 纳入城市更新机制并在规划 土地 财政 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2] 市场预期 - "好房子"项目成为置业者首选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实施增强购房者信心 [2] - "好房子"工程通过提升住宅品质拉动新增投资和消费(产城融合 住宅销售 家装改造等) [2] 供需调整 - 需厘清不同区域市场特征 对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摸底以精准盘活存量保证交付 [2] - 优化增量供应加快风险出清 处置存量商品房 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工作有序推进 [2] - 需评估政策落地效果 疏通交易链条堵点 提升政策实施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2] 行业展望 - "稳楼市"是系统工程 需统筹规划和各方聚力巩固市场企稳向好态势 [3]
自然资源部:已有2.4万宗存量房地产用地纳入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一地一策”清单
证券时报网· 2025-06-17 21:49
政策背景与成效 - 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2024年6月出台18条政策措施 从松绑、放活、让利、简化三方面盘活存量房地产用地 [1] - 截至2024年4月底已有2.4万宗、9.08万公顷存量用地纳入"一地一策"清单 适用18条政策工具箱 [1] - 政策实施一年后 2024年3月31日前供应的房地产用地下降19.1% 含住宅和商服用地 [1] -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新增用地减少与销售疲软并存 存量用地规模维持高位 [1] 18条政策核心内容 - 开发优化方面:消除建设障碍 调整开竣工日期 免除疫情等不可抗力违约责任 [2] - 市场流通方面:推进土地二级市场"带押过户" 优化分割开发程序 支持合作开发 [2] - 政府回收方面:明确依法收回情形 允许等价置换 专项债支持保障房用地回收 [2] - 政策采用"限定时限+封闭运行"模式 为企业提供套餐式支持但不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2] 政策实施与转型方向 - 部分省市已出台实施细则 形成典型案例产生示范效应 [2] - 城镇化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房地产需从开发建设转向运营治理思维 [3] - 盘活存量涉及复杂利益关系 后期将面临更多"硬骨头"挑战 [3] - 建议从单一要素供应转向组合施策 目标从存量消化升级为存量优化 [3]
越来越多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创业邦· 2025-06-17 18:18
上海商业供给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东京每20万人一家)[3][4]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5] - 2025年上海预计新开商业体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闵行区以12家新开商业体及超100万平米体量居首[6] 消费与商业供需矛盾 -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06亿元,同比下降1.5%,1-3月累计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9] - 商品零售额与餐饮收入分别下降0.8%和3.4%,显示消费需求增长乏力[9] - 商业供给过剩导致传统商场加速淘汰,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等核心地段项目陆续关闭[13][14] 商业项目两极分化案例 - 闵行爱琴海购物中心(50万方体量)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部分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18][22][28] - 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因缺乏持续运营内容,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地[36][45][46] - 青浦东渡蛙城开业不足一年即陷入萧条,转型为电影取景地[47][51][53] 传统批发市场转型 - 七浦路批发市场租金从峰值7万/月跌至500元/月,部分商铺免租金仅需缴纳物业费(约650元/月)[67][97][99] - 新七浦、圣和圣等商场通过高端化转型(如新中式服装定价400-900元)实现人流回升,而老兴旺商场空置率超90%[75][80][91] 房企商业资产抛售潮 - 万达2023-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接盘方以险资为主(如新华保险收购12家)[111][113][114]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并转让南翔印象城48%股权予新加坡GIC[124] - 远洋、世茂等房企通过出售商业资产回血,如远洋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股权亏损17.63亿元[127][129] 行业转型趋势 - 华润万象生活拟出售低效资产南翔五彩城,聚焦核心万象城系列[132][135] - 中海环宇城MAX、西岸梦中心等新项目凭借精准定位成为顶流,显示存量时代运营能力成为关键[143][144]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供需关系逆转加速低效商业出清[138][139][147]
华电能源: 关于开展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7 18:17
交易概述 - 华电能源拟与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开展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 融资金额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 [1]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也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1] - 融资金额在董事会审议权限范围内 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 董事会审议情况 - 公司于2025年6月17日召开十一届十七次董事会 审议通过相关议案 [2] - 董事会授权管理层办理与融资租赁业务相关的一切事宜 包括签署协议和法律文件等 [2] 交易对方基本情况 - 国网租赁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心北区1-1-504-C [2] - 国网租赁公司股东包括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持股69.97% 英大汇通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持股30.03% [2] - 国网租赁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 租赁业务 租赁咨询服务 特种设备出租 机械设备租赁 船舶租赁等 [2] 融资租赁标的物情况 - 标的资产为华电能源佳木斯热电厂1号2号机组部分生产设备及设施 [2] - 标的资产产权清晰 无抵押 质押或其他第三人权利 不存在重大争议 诉讼或仲裁事项 [2] 融资租赁业务主要内容 - 公司将标的资产出售给国网租赁公司并回租使用 [2] - 租赁期限3年 租赁利率为3.85% [2] - 租金支付方式为按季等额本息支付 [2] - 具体内容以实际签订协议为准 [2] 交易目的及影响 - 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 拓宽融资渠道 满足公司资金需求 [2] - 不影响公司对租赁标的物的正常使用 [2] - 对公司生产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 [2]
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被抛弃了
虎嗅· 2025-06-17 08:09
上海商业地产现状 - 上海拥有400多家购物中心,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密度是东京的2.5倍(东京每20万人一家)[1] - 上海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是东京的3倍[2] - 2024年预计新开商业项目约60个,总规模超300万平米,其中闵行区新开12家商业体量超100万平米居全市首位[4] 消费与供给失衡 - 2024年第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06亿元(3月单月),同比下降1.5%;1-3月累计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7] - 商品零售额1-3月累计3559.85亿元(-0.8%),餐饮收入497.60亿元(-3.4%)[7] - 商业供给过剩导致核心商圈百货陆续关闭,包括太平洋百货、梅陇镇广场、伊势丹等[10] 典型案例分析 爱琴海购物中心 - 2017年开业,体量超50万平米,室内自持运营但室外商铺空置率超90%[16][22] - 室外商铺散卖给小业主,部分30平米商铺月租金仅1600元+500元物业费[30] - 同片区面临华润万象城(体量50万平米)竞争分流客流[34] 恒基旭辉天地 - 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主打里弄文化概念,但内街商铺近半数关闭或装修[48] - 商业仅占一层和负一层,主要功能为办公楼,逐渐沦为打卡地而非消费场所[46][50] 七浦路批发市场 - 峰值时3000家商铺,现部分商场转型高端(如新七浦、圣和圣)成功,亚麻风女装单价达900元[74][75] - 未转型的老兴旺商场空置率超90%,部分商铺免租金仅需缴纳年物业费7800元(约650元/月)[85][89] 行业抛售潮 万达集团 - 2017-2025年累计出售近90座万达广场,自持数量从500+降至300+座[103][104] - 2025年5月一次性出售48座,接盘方主要为险资企业(新华保险12家、阳光保险5家)[106] - 出售策略保留运营权,转向轻资产模式收取冠名费和管理费[109] 其他房企动态 - 万科七折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股权(23.84亿元)[113] - 远洋集团40亿元出售北京颐堤港二期64.79%股权,亏损17.63亿元[117] - 华润万象生活考虑出售南翔五彩城等低效资产,聚焦万象城核心产品线[123][127] 行业趋势 - 商业地产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两极分化加剧[96][130] - 成功案例包括普陀中海环宇城MAX、徐汇西岸梦中心等新兴顶流项目[134]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头部企业整合资源淘汰低效资产[129][137]
5月金融数据点评:M1同比增速回暖
麦高证券· 2025-06-16 21:16
社融情况 - 2025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2894亿元,同比多增2271亿元,存量增速8.7%与前值持平[2][9] - 5月政府债券增加14633亿元,同比多增2367亿元,支撑社融扩张[9] - 5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新增5960亿元,同比少增2237亿元,拖累社融[9] 信贷情况 - 5月人民币新增贷款6200亿元,低于预期,有效融资需求待提升[2][10] - 5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300亿元,同比少增2100亿元[10] - 5月居民贷款增加540亿元,同比少增217亿元,加杠杆意愿未明显增强[10] 货币增速 - 5月M2同比增速7.9%,比上月回落0.1pct,或受信用扩张放缓影响[2][14] - 5月M1同比增速上升0.8pct至2.3%,受低基数及财政投放加快影响,体现政策提振信心[2][14] 综合观点 - 5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显现,但融资需求待提升[3][19] - 未来需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激发融资意愿,完善直接融资渠道[3][19][20]
银行行业月报:关注财政投放节奏-20250616
万联证券· 2025-06-16 17: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社融存量增速8.7%与4月持平,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多增,受政策性因素引导政府债发行支撑体现稳增长特征;企业端需求虽疲弱但短贷和债券融资有改善,未来企业端需求有望回升;财政扩张支撑经济增长,预计M1改善持续;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下滑后营收和利润增速有望逐步修复,当前股息率有吸引力,短期防御属性明显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5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8.7%,增速环比持平 - 5月社融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多增0.2万亿元,政府债净融资规模1.46万亿元同比多增0.2万亿元;5月末社融存量规模426万亿元,同比增速8.7%与4月持平;2025年1 - 5月政府债净融资额达6.31万亿元,同比多增3.82万亿元 [3][10] 信贷需求待进一步打开 -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同比少增,考虑债务置换影响还原后5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维持在8%左右;居民端5月增加540亿元同比少增,消费信贷需求待修复,加杠杆意愿不强;企业端5月新增5300亿元同比少增,受低基数效应和政策影响短贷和债券融资有改善,未来企业端需求有望回升 [12][15] M2同比增速7.9%,增速环比回落0.1% - 5月M2同比增长7.9%,增速环比回落0.1%;新口径M1同比增长2.3%,增速环比回升0.8%,因2024年同期低基数;财政扩张或继续支撑经济增长,预计M1改善持续 [19] 投资策略 - 财政存款高位有发力空间,关注财政投放进度;财政扩张支撑经济增长,预计M1改善持续;信贷供给端充裕,货币政策重点在落实已推行政策,需跟踪需求端修复情况;一季度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下滑,预计营收和利润增速有望逐步修复;当前银行板块股息率有吸引力,短期防御属性明显 [4][20]
让金融正本清源方可防风险、注活力
第一财经· 2025-06-16 08:47
金融数据与社融表现 - 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18.63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5月社融增量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47亿元 [1] - M2同比增长7.9%,M1同比增长2.3%,M2-M1剪刀差5.6个百分点,较4月缩小0.9个百分点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增3.81万亿元,占社融同比多增规模的绝大部分,其中置换债券对应置换贷款约2.3万亿元 [1] 政府债券与资产负债重整 - 政府债券发行(尤其是置换债券)显著改善各级政府资产负债结构,增强经济可控性和扩信用能力 [1] - 政府通过债券置换将地方债风险匹配至可管控范围,为经济注入流动性 [4] 企业部门流动性改善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达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8.6%,需通过《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改善流动性 [2] -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前五个月增加1343亿元(同比多增1662亿元),但5月单月减少1163亿元,反映供应链金融存在发展空间 [2] - 汽车行业承诺60天账期,缓解主导企业对供应商资金占用问题 [2] 供应链金融与政策支持 - 需清除阻碍企业并购重组或破产出清的政策,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治理,降低供应链金融成本 [2] - 建议通过财政贴息增信激励金融机构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商业承兑汇票使用率高的问题 [3] 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调整 - 需完善个人破产制度和专项政策,便利居民调整按揭贷款等中长期负债,降低资产负债表修复成本 [4] - 推广个人破产制度可为偿债无力的家庭提供重生机制,打通经济生态链卡点 [4] 经济体系信用风险 - 当前信用风险溢价过高源于市场竞争受阻和信用未有效出清,需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和破产重整制度提升信用等级 [3] - 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需协同修复资产负债表,实现债务可持续性,解放信用潜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