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高盛对冲基金主管:在“闭眼买就能赚钱”的市场里,不要对抗牛市,“美股还有油”
华尔街见闻· 2025-09-21 10:48
市场趋势与投资者行为 - 市场部分领域出现过热迹象,某些高速增长板块呈垂直上涨态势,主观型投资者开始追高,期权市场看涨期权需求激增 [1] - 季度性期权到期可能引发短期市场波动或后续回调的宿醉效应 [1] - 投资者情绪指标显示乐观情绪未达极端水平,AAII牛熊指标处于零值附近,未触及+20的极端乐观区间,NAAIM交易员敞口调查横盘,CNN恐惧与贪婪指数仅为61 [4] - 基本面投资者总敞口提升但净敞口受限,对冲基金在追高时表现犹豫,市场多头仓位增加但很少有人过度冒险 [4] - 建议采取负责任的看涨策略,但市场表现显示不负责任的看涨也能获得回报 [2] 宏观经济与政策支撑 - 美联储计划在经济加速背景下进行一系列降息,对股市形成积极信号 [1] - 周期股相对防御股走势创历史新高 [1] - 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在经济增速回升下降息对股市极为有利,当前市场处于罕见有利环境 [4] - 美国消费保持坚挺,商业活动健康,与零售销售数据相符 [5] - 标普500指数从2009年3月6日的666点上涨至当前6664点,历时6000多天 [2] 行业表现与创新驱动 - 美国科技股持续释放利好,英特尔股价飙升23%,谷歌市值加入3万亿美元俱乐部 [1] - GICS全部11个一级行业今年迄今总回报均为正值 [6] - 科技创新驱动市场活跃,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机、量子计算和卫星等领域进展显著,2024年被铭记为实现创新步伐发生阶跃式变化的一年 [6] - 系统性交易期权ETF资产管理规模五年内从120亿美元飙升至1700亿美元,为交易生态系统提供积极动态 [6] 资产配置与市场结构 - 全球政府债券保险价值下降可能驱使更多资本流入黄金 [7] - 去中心化金融与传统金融加速融合,比特币价格走势与股票、债券、货币和大宗商品并列讨论,显示数字资产日益主流化 [7] - 市场广度争议尚早,无需过度担忧,尽管部分指标显示市场广度狭窄 [6]
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上年提高1.77分 上海等6地区创新指数高于平均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9-21 10:40
人民财讯9月21日电,9月21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 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显示,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上年提高1.77分,其中,新疆、海 南等21个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增幅。报告还显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可分为为三个梯队,分别为创新 领先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中等创新地区,包括湖北、重庆和安徽等22个 地区;创新追赶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和西藏3个地区。 ...
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国际创新网络 2025浦江创新论坛开幕 刘国中斯诺普科夫陈吉宁出席并致辞
解放日报· 2025-09-21 10:33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指出,习近平主席指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 创新中心进军",对上海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使命。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指 示精神,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将以更大力度探索科技前沿,积极布局科学智能,加强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推进未来产业的接续 孵化。以更宽视野深化创新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 强长三角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共同培育,持续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以更优环境促进开放创 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国际科技治理,扩大科技供给、激活创新动能、推动科技向善,携手打造 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为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贡献上海力量。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主宾省辽宁省省长王新伟在开幕式上致辞。上海市市长龚正主持开幕式。上海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莉新、市政协主席胡文容等出席相关活动。 开幕式后,刘国中、斯诺普科夫等参观了中白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并出席"2024—2025中白科技 创新年"闭幕式。 刘国中表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共建 ...
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在江北新区举行
南京日报· 2025-09-21 09:16
论坛概况 - 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于9月20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 主题为"青年 世界科学的未来" [1] - 论坛汇聚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和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 推动35个科创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1] 科技创新布局 - 南京正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专注前沿产业布局 [2] - 江苏省聚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一体推进教育强省 科技强省 人才强省建设 [2] 人才发展政策 - 江北新区发布"青春发展 才聚新区"二十条政策 构建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3] - 江苏省实施条块结合引才 搭建平台育才 产才融合兴才 "苏畅"服务聚才的人才政策体系 [2] 产业合作成果 - 论坛揭晓2025年度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十大首创成果 [3] - 先声药业与江北新区联合发布面向全球的"求索计划" 苏豪新智联合发布"新区新智汇"全球人才计划 [3] 学术交流平台 - 诺贝尔奖得主及来自剑桥大学 清华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科学家分享科研成果和行业思考 [3] - "青年科学家百城行"活动正式启动走进南京 促进跨文化对话和融合创新 [1][3]
47家粤企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7:55
榜单概况 - 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在合肥世界制造业大会发布 华为 比亚迪 美的 广汽等47家广东企业上榜 广东上榜企业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1][3] - 浙江 山东 江苏 广东 河北分别以87家 71家 54家 47家 32家入围企业数量居全国前五位 [3] - 榜单入围门槛从"十三五"末的110.91亿元攀升至173.65亿元 营业收入总额和资产总额实现大幅增长 [8] 广东企业表现 - 华为以8620.72亿元营业收入位列榜首 比亚迪以7771.02亿元位列第六 美的集团(4090.84亿元)和广汽集团(4033.54亿元)分别位列第20和22名 [2] - 广东47家上榜企业覆盖电子信息 新能源汽车 智能家电 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领域 [3] - 深圳传音控股以99.73%的海外收入占比位列全国第一 鹏鼎控股(85.46%) 深圳市江波龙电子(71.15%)同样进入海外收入占比前十强 [7][8] 研发创新特征 - 2025中国制造业500强整体研发强度为2.45% 较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3] - 华为(20.84%) 中兴通讯(19.81%) 小鹏汽车(13.31%) 广州数字科技集团(11.71%) 荣耀终端(10.70%)五家广东企业进入研发强度前十强 [3][4] - 500强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80.38万件 分别较上年增长11.34%和12.07% [5] 行业增长动态 - 物料搬运设备制造(51.29%) 摩托车及零配件制造(19.67%) 通信设备制造(18.54%)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16.41%) 贵金属(14.05%)位列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前五 [6][7] - 制造业500强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19.10% 较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7] -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同时呈现高研发强度(华为20.84% 中兴19.81%)和高增长率(18.54%)特征 [4][6] 企业创新案例 - 华为 中兴持续投入5G 6G 人工智能研发 小鹏汽车和荣耀终端以技术创新驱动产品迭代 广州数字科技集团聚焦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5] - 联塑科技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质量闭环控制 成为塑料管道行业首家中国质量奖提名企业 [5] - 欧派家居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从订单排产到出库的全链条数字化 支持个性化定制 [5]
我省召开“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20周年座谈会
新华日报· 2025-09-21 07:44
会议要求,要持续做优"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品牌,放大特色活动品牌优势,释放以才引才乘数效 应,筑优干事创业平台,涵养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要坚持"增量人才引活水、存量人才强活力",打好条 块结合引才、搭建平台育才、产才融合兴才、"苏畅"服务聚才组合拳,以人才工作"打头阵"更好助力经 济大省挑大梁。 南京、无锡、泰州医药高新区、昆山等举办地区代表,东南大学、苏州实验室、江苏中天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代表,杭小树、汤金平等6名落地江苏优秀博士代表发言。会议还同步举办了"百名 海外博士江苏行"20周年回顾展,并为首批10名江苏海外引才大使颁发了证书。 会议指出,20年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的品牌影响力和人才集聚力持续增强,实现了高端人才 的集聚,推动了科技创新的突破,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希望广大海外博士争做爱国 奋斗奉献的践行者、创新创造创业的引领者、开放交流合作的推动者,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发 挥更大作用。 9月20日,"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20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主办, 南京市委人才办、南京市人社局协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刘建洋,副省 ...
22家豫企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河南日报· 2025-09-21 07:24
榜单排名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列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前三名 [1] - 河南省共有22家企业入围榜单 入围数量排名全国第八 [1][2]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第58名成为河南省排名最高的入围企业 [2] 规模增长 - 入围门槛从"十三五"末的110.91亿元提升至173.65亿元 增幅达62.74亿元 [1] - 营业收入总额从40.24万亿元增长至51.68万亿元 增加11.44万亿元 [1] - 资产总额从44.33万亿元增长至53.31万亿元 增加8.98万亿元 [1] 创新能力 - 总体研发强度从2.30%提升至2.45% 增长0.15个百分点 [1] - 拥有专利数增长47.14% 发明专利数增长59.96% [1] 国际化程度 - 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9.10% 较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1]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入选海外收入占比前10名企业 [2] 河南入围企业 - 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94名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列第145名 [2] -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222名 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223名 [2] -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位列第284名 郑州宇通企业集团位列第279名 [2] - 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388名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421名 [2]
中国第二座5万亿城市将诞生!同样是一线,广深为何还够不上?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21
北京经济发展优势 - 北京GDP将突破五万亿 成为国内第二个五万亿级城市 经济规模超过瑞典、比利时等国家 国内仅11个省份GDP超过五万亿[1] - 人均GDP达3.2万美元 劳动生产率达44.4万元/人 均为全国最高水平 能耗、水耗及碳排放指标全国最低[3] - 聚集全国近30%重点实验室 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实现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等科技成果 近200种机器人实现应用[3] - 通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推动区域协同 十四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300亿元 达十三五时期两倍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超6000家[5] 上海经济发展优势 - 2023年GDP已突破五万亿 2024年上半年达2.6万亿元 金融业增速达8.3%[7]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 形成完整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7] 广深经济发展现状 - 深圳2023年GDP为3.68万亿元 新兴产业占比41.5% 增速5.8%居一线城市首位 但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受限[9] - 广州2023年GDP为3.1万亿元 增速仅2.1% 传统商贸物流业增长乏力 汽车产业处于新能源转型期[11] - 深圳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产业 设定2024年5.5%增长目标 广州发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上半年与重庆GDP差距缩小至848亿元[11] 城市发展格局 - 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 北京强在科技创新 上海强在产业生态 深圳强在创新活力 广州强在商贸基础[13] - 大湾区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效应将持续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五万亿级城市[13]
港股融资额半年猛增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23:07
随着二级市场港股IPO火热、一级市场港投公司等加码投资支持,香港科创生态乘势崛起,对 创投机构吸引力不断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 今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创投机 构谋划组建香港团队,并在当地新开办公室。 今年5月,孚腾国际正式成立,为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并购基金 出身的晨壹基金今年也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并启动了新的美元基金;在西安、北京、上海都 设立了办公室的早期投资机构中科创星,今年也计划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 的投资覆盖。 当许多科创企业寻求香港上市,并以香港为起点开始做国际化业务。对创投机构来说,在香港 落地办公室可以为这些被投科创企业的上市、出海等带来助力。 同时,在一级市场的早期投融资方面,香港不仅人才优势与科技资源优势明显,并且随着"创 科产业引导基金"等支持政策的提出,香港正成为创业与投资的沃土。另外,对内地许多人民 币机构来说,在香港落地生根,也为其国际化业务布局打下基础。 香港资本市场重新闪耀 今年以来,香港市场吸引力正不断提升。老虎集团CFO、老虎证券香港CEO曾庆飞透露,香港 资本市场自去年9月以来出现显著回暖,交易额、换手率及上市公司规模 ...
2025浦江创新论坛在沪开幕,刘国中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第一财经· 2025-09-20 22:54
科技创新战略 - 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 - 中国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 上海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 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3] 国际合作倡议 - 中国提出共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建议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创新网络并促进各类要素顺畅流动 [2] - 建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重大全球性挑战 加强深度协作和联合科研 [2] - 推动科技成果互惠互享 加强关键民生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2] 区域发展布局 - 上海以更大力度探索科技前沿 积极布局科学智能 加强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 [3]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3] - 加强长三角区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共同培育 持续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1][3] 开放创新环境 - 上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国际科技治理 扩大科技供给并激活创新动能 [3] - 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2][3] - 中白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及2024-2025中白科技创新年闭幕式成功举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