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搜索文档
《洞见ESG》6月刊 :ESG信披“双重重要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0:31
政策速递 - ESG信披应用指南发布,财政部强化双重重要性和价值链信息披露,气候准则配套应用指南及重点行业指南正在部署中 [2]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企业需加强碳排放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2] -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20亿千瓦,风电光伏装机历史性超越火电,国家能源局目标2027年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 [2] 封面文章 - 22家ESG强信披券商完成ESG报告,但气候信息披露仍需提升 [3] 行业洞见 -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已完成全部项目检查和指标分析 [3] - 2024年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显著,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细分领域团体标准100余项 [3] - 全球"战塑"行动形成"拒绝、减少、再利用、回收、反思"的治理共识 [4] 企业动态 - 武夷山通过认证成为"福建省首个零碳5A级景区" [5] - 欧盟碳关税政策即将落地,南京试点碳服务帮助企业应对供应链挑战 [5] - "CGT-ESG债券组合"首单交易落地,规模400万美元,投向可再生能源、清洁交通等领域 [5] - 国家能源局启动氢能试点,覆盖"制储输用"全产业链 [5] ESG会客厅 -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5] - 武汉以生态优势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推出碳普惠机制 [6] - 亿纬锂能强调ESG战略与公司长期发展结合 [6] -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认为绿色技术交易需要金融强力补充 [6] 企业低碳行动 - 伊利集团布局乳业全产业链减碳节水,协同产业链为牛奶减"碳水" [6] - 伊利召开"第三届零碳联盟暨低水足迹倡议联盟峰会",联合多家机构倡议"WISH2030美好宣言" [6] - 伊利牵头"数字双碳联盟",打造乳业绿色转型新引擎 [6] - 伊利ESG报告第六次获评中国社科院"五星佳"最高评级,154家企业加入"零碳联盟",90%实现低碳转型 [7] - 中国乳业首个碳管理运营平台正式运营,伊利工厂100%上线 [7]
拥抱零碳未来 第十六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6-30 20:03
绿色发展现状与政策 - 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3] - 中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9] - 国家发改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全球最快新能源汽车普及 [7]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同步推出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 [12] 零碳技术与产业实践 - 2024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8亿千瓦,新增风光装机3.6亿千瓦,发电5100亿千瓦时,相当于1.16亿火电装机 [19] - 北京绿色交易所完成2600余家单位开户申请,首批新登记CCER累计交易量215万吨,交易额超1.8亿元 [21] - 中国石油通过《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推动新旧能源融合,万米钻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昆仑大模型使油气勘探效率提升超10倍 [25] - 中国石化预测全球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峰约267.1亿吨标煤,2060年回落至252.5亿吨标煤,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51.8% [25] 企业低碳转型案例 - 台达集团大陆厂区可再生电力使用率达96%,2025年将达100%,推动"可持续AI"解决方案 [26] - 正泰集团温州仪表园区项目使生产用电平均电价从1元降至0.67元,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26] - 新奥泛能网预测能源转型将达千万亿级市场,未来火电占比有望降至10%以下 [27] - 京东物流部署光伏发电系统,使用新能源物流车,推出循环冷链箱,开启红树林生态修复计划 [29] 区域低碳发展成果 - 北京市万元GDP碳排放量在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排名第一 [15] - 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000亿元,水土保持率99.29%居深圳第一,建设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23] 青年低碳实践趋势 - 《2025青年低碳实践报告》显示年轻人通过日常小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关注绿色标识和碳足迹 [30] - 报告发布2025年度低碳案例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京东、正泰集团等18家企业 [32]
华蓝集团连续两年发布ESG报告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18:59
公司概况 - 华蓝集团主营业务为工程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总承包管理与工程咨询 [1] - 公司源于1953年成立的广西建筑工程局设计公司,现已发展为立足广西、布局全国、放眼世界的现代企业集团 [1] - 公司自上市后连续两年发布ESG报告 [1] ESG成果 - 公司累计签约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项目约198MW,累计并网通电约97.97MW,较上年同期并网通电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2] - 华蓝数智累计签约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改造建筑面积103.1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设备2.39万台(含照明) [3] - 已完成实施改造正式运营的项目累计节约电量655万kWh、累计减少碳排放365万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19.95万棵树 [3] 公司治理 - 构建了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为核心的管理及监督体系 [2] - 制定了《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等为主要架构的规章制度 [2] - 通过业绩说明会、互动易平台等多种形式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2] 创新与数字化 - 重点强化AI人工智能与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3] - 完成集团AI算力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 [3] -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智库建设,加速数智转型 [3] 投资者回报 - 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分红3次,累计分红金额为3078万元 [3] 可持续发展 - 推行办公室绿色管理,倡导无纸化办公与节能降耗 [3] - 依托零碳建筑设计与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助力客户实现低碳转型 [3] - 致力于成为中国城乡建设领域一流的集成服务商 [3]
晋控天庆:“三管齐下”升级产业链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0:22
项目概况 - 河南晋控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推进一期年产6万吨三聚氰胺项目,总投资52.04亿元,占地370亩,分三期建设,主要生产氢气、丁辛醇、三聚氰胺和聚苯硫醚等化工产品 [1] - 公司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探索传统产业向精益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路径 [1] 技术创新与环保 - 公司采用意大利欧技第四代催化剂高压法工艺,实现尾气循环利用,每年减少10万吨尿素造粒排放 [2] - 尿素装置节能改造联产75%水溶液尿素项目在维持年总产能52万吨不变的前提下,年碳减排量达2762.19吨 [3] - 气化炉升级改造通过加装氧气预热器,提升氧气分子活性,缩短反应时间,降低能耗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产业链延伸与绿色转型 - 公司将绿色技术革新延伸至全产业链,从三聚氰胺的"单点突破"到全产业链的"系统升级" [3][4] - 公司以"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煤化工标杆企业"为战略指引,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材料化发展 [4] 人才与创新成果 - 公司成立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注于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及其配套设施的工艺研究与技术创新 [4] - 成立朱如林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电焊技能培训、技术革新和解决现场问题 [4] - 2024年申请专利35项,获授权专利17项,获评沁阳市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及项目建设先进集体,荣获晋能控股集团2024年"五小"创新优秀奖6项,装备集团科技进步奖2项、"五小"成果奖7项 [4] 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强化基础管理,深化创新驱动,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多元化产业链延伸 [4] - 以绿色转型赋能产业升级,以技术创新激发增长活力,为沁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4]
“海南智造”亮相中博会
海南日报· 2025-06-30 09:01
海洋科技领域 - 海南艾锐奥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双旋翼纵列式无人直升机 应用于海洋装备布放 物资投送 应急救援 森林救火等领域 [2] - 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南位姿导控技术有限公司 海南水声技术有限公司 海南智慧海事科技有限公司等展示深海科技硬实力 多项产品入选省级"首台套"项目或达国际先进水平 [2] - 海南狮子鱼深海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深海微生物取样器 实现海水大体积过滤和微生物原位固定采样 已出口智利市场 [3]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 卓世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海南数造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 [3] 生物制造与大健康 - 伟达伟乐(海南)实业有限公司 海南迈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生命科技前沿成果 [3] 高端装备制造 - 海南天使医检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和之力(海南)汽车有限公司 海南龙盘油田科技有限公司 海南中坚电缆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汽车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实力 [3] 环保材料 - 海南大胜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信晖(海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可降解环保餐具 包装材料及制品 获多项国际权威认证 [3] 传统产业升级 - 海胶智造公司展示智能割胶机 实现自动化割胶流程 推动天然橡胶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4] 政府支持 - 海南省工信厅组织30家优质企业参展 推动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 科研机构 金融机构深度合作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2][4]
方盛股份(832662):换热器国家级“小巨人”多元化布局新能源赛道,2025年募投产线投产强化产能
华源证券· 2025-06-29 23: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增持(首次)[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方盛股份作为换热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发加速锚定多元化领域,2025Q1 营业收入同比回升 21%,风电、余热回收领域订单有望恢复,储能、氢能、数据中心等新赛道贡献未来增量,2025 年募投产线投产强化产能,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7][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表现 - 截至 2025 年 6 月 27 日,收盘价 25.48 元,年内最高/最低 36.24/8.18 元,总市值 22.3077 亿元,流通市值 6.2632 亿元,总股本 8755 万股,资产负债率 24.40%,每股净资产 5.26 元/股 [3] 研发与产品布局 - 2024 年研发费用投入 1526.22 万元,较 2023 年增长 9.08%,截至 2024 年末获 105 项专利证书,研发聚焦产品集成化、领域多元化、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导向三个方向,拥有 9 项研发项目,6 项聚焦不同场景冷却系统 [6] 公司概况与业绩 - 方盛股份专注研发换热器和换热系统,产品应用于传统和新兴领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 年营收 3.47 亿元,同比增 1.10%,归母净利润 2981 万元;2025Q1 营收 0.74 亿元,同比增 21.02%,归母净利润 701 万元 [7] 市场前景 - 风电领域 2025 年预计增长,订单需求增加;余热回收领域 2025 年需求有望阶段性恢复;储能、氢能、数据中心等领域 2025 年订单预期较好,公司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7]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8/0.61/0.74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55/0.69/0.85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 PE 分别为 46.5/36.9/30.2 倍 [8][9] 合作与产线布局 - 2024 年轨交、氢能等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2025 年在募投厂区规划新产线布局,包括氢能、数据中心、储能等领域相关产品 [9] 财务预测摘要 - 给出 2024 - 2027 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及主要财务比率、估值倍数等预测 [10]
多所高校新增“双碳”相关专业 有何特别之处、就业前景如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9 08:14
高校专业设置 - 2023年"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次列入本科目录,北京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首批设立 [1] - 教育部近两年新增21项碳中和相关专业,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交叉学科 [1] - 新专业强调产教融合,通过碳交易所模拟实训等方式培养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等复合型技能 [3] 岗位职能解析 - 碳排放管理员需完成基础碳核算工作,包括煤炭等固体燃料的元素分析及排放量计算 [4] - 岗位同时承担碳资产管理职能,协助企业进行配额交易和减排方案优化,类似"碳理财顾问" [6] - 职业细分为6类工种:监测员、核算员、核查员、交易员、咨询员及民航专项管理员 [16] 行业需求分布 - 能源、钢铁行业碳排放岗位需求同比增20%,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环节成新热点 [7] - 建筑行业因海外项目碳排放标准差异面临人才缺口,全流程碳管控成技术难点 [11] - 机动车"国七"标准将首次纳入碳排放管控,覆盖制动系统等非尾气排放领域 [8] 人才供需现状 - 全球碳中和人才缺口达3000万,中国现有从业者约10万且多从环保能源领域转行 [10] - 当前多数企业更看重能源领域实务能力,行业尚未建立权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13] 证书培训乱象 - 部分机构将"碳减排专业技能培训"包装成职业资格证,夸大证书就业必要性 [13][14] - 实际培训内容以政策解读为主,与职业技能关联度低,存在误导性营销现象 [13]
每周股票复盘:力合微(688589)在手订单1.93亿,推进非电网领域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29 08:0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27日收盘,力合微报收于21.14元,较上周的19.89元上涨6.28% [1] - 6月26日盘中最高价报21.39元,6月23日盘中最低价报19.73元 [1] - 当前最新总市值30.72亿元,在半导体板块市值排名154/161,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4197/5151 [1] 业务发展 - 截至今年三月底,公司在手订单为1.93亿元,订单结构主要以电网相关业务为主 [1][5] - 订单一般会在当年确认收入,具体以电力公司的发货需求和验收节奏为准 [1] - 公司将紧跟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双碳"等市场机遇,大力开拓智慧光伏、储能和电池智慧管理等新能源应用 [2] - 在非电力物联网领域,公司规划系列芯片,包括支持北美和IEC PLC光伏组件级快速关断标准的PLC双模光伏组件级快速关断芯片等 [2] - 面向智能家居应用领域将推出高度集成多模SOC通信芯片,支持PLC+WiFi+Bluetooth [2] 技术优势 - PLC技术在安装、维护、可靠性、响应速度和性价比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3] - PLC芯片模组随着规模化生产,其性价比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更具竞争力 [3] - PLC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其能够穿墙越壁,信号不受阻挡 [3] - 公司打造基于PLC Mesh核心技术打造多品类、多品牌开放接入的PLCP互联生态 [2] 研发投入 - "科技储备资金项目"旨在投向新产品预研研发及产业化、拟重点布局的中长期技术研发与升级拓展等 [3] - 项目延期是基于审慎性原则,综合考虑资金使用情况、实际建设进度等影响 [3] 可转债情况 - 公司于2023年6月28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380.00万张,每张面值100元,发行总额38,000.00万元 [6] - 本次付息为"力合转债"第二年付息,计息期间为2024年6月28日至2025年6月27日 [6] - 每张面值人民币100元的可转债兑息金额为人民币0.50元(含税) [5][6] - 付息债权登记日为2025年6月27日,除息日和兑息日均为2025年6月30日 [4][6] 公司治理 - 公司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工作,将继续从聚焦主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4] - 公司将持续提升主业盈利能力,并通过加强投资者沟通传递长期价值 [3]
一周产业基金|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成立,全国首只AIC链主并购基金落地宁波
搜狐财经· 2025-06-27 19:33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 - 基金首期规模10亿港元 聚焦科技 医疗 消费等前沿领域 [1][3] - 由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创始会长尚海龙及多位创始合伙人共同发起 首批3亿港元资金已确认 [3] - 重点支持生物科技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 高端制造业及web3等领域 [3] 全国首只AIC链主并购基金 - 宁波中瀛扶摇兴象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0亿元 由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等五方共同设立 [4] - 围绕汽车产业链 协助链主整合上下游资源 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 [4] - 采用"AIC-属地政府-属地分行-国有企业-产业龙头"五方协同模式 [4] 浏阳经开区产业投资母基金 - 总规模30亿元 聚焦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 新材料 高端装备 智能制造等领域 [5] - 投资架构为"1+X+N" 存续期12年(投资期7年 退出期5年) [5] - 投资方式包括基金直投 专项基金 市场类子基金 [5] 湖北省绿新领航股权投资基金 - 总规模15亿元 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国家战新基金等共同出资设立 [6] - 重点投向生态环保领域 覆盖环境保护 清洁能源等"双碳"战略性新兴产业 [6] 佛山禅城产业基金体系 - "1+1"体系包含启航基金(20亿元)和领航基金(30亿元) 目标8年内规模达80亿元 [7][8] - 启航基金已合作成立汾江科创带基金(1亿元)和广晟光电基金(1亿元) 聚焦智能装备 光电等领域 [7] - 领航基金以"直接投资+母子基金+专项基金"形式 重点培育"一高四新"都市型新兴产业 [8] 济南空天产业基金 - 济钢建投空天产业投资基金规模2.05亿元 重点投向卫星制造 遥感应用 低空经济等领域 [9] 扬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 扬州厚望金仪二期基金规模2.5亿元 100%投向本地医疗医药材料 化工材料产业 [10]
从实验室到10万用户:光羿科技柔性EC薄膜借小米YU7驶入主流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6-27 19:13
小米YU7 Max智能调光天幕发布 - 小米首款中大型SUV YU7 Max搭载光羿科技新一代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天幕 可实现99.85%遮光率 阻隔99.9%紫外线和红外线 [1][5] - 对比测试显示 YU7 Max天幕在53°C环境下表现优于Model Y焕新版(59.6°C)和保时捷Cayenne 2024款(56.2°C) [2] - 该技术标志着智能调光玻璃从先锋试水阶段进入普及周期 成为平衡智能与舒适的关键配置 [5] 光羿科技核心技术优势 - 全球首个实现大面积柔性曲面EC产品量产的企业 采用自研柔性PET基底和卷对卷工艺 填补行业轻量化、柔性化空白 [6] - 新一代黑色电致变色产品调光范围更广 暗态表现更深 能效比更优 同时保持工业制造稳定性 [6] - 单线月交付能力突破10,000套 已应用于超20款量产车型 包括蔚来、极氪、奥迪、比亚迪等品牌 [6] 电致变色技术产业化进展 - 智能调光玻璃正成为主流车企新标配 推动座舱体验进入"光控时代" [5] - 相比传统遮光方案 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在动态适应性、集成美感和耐久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5] - 光羿科技完成"车规级技术-量产制造-系统集成"全链条技术闭环 相比国外厂商在车规产品推进上更具优势 [7] 行业应用前景 - 电致变色成为智能材料应用中率先商业化落地的领域 受益于"双碳"政策和新能源汽车渗透加速 [7] - 未来5年智能调光玻璃应用将从汽车天幕扩展到侧窗、后挡玻璃 并延伸至航空航天、建筑、消费终端等领域 [7] - 光羿科技已拓展建筑幕墙和消费电子领域 建筑产品落地上海、浙江多个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