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
搜索文档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十五五”蓝图令世界瞩目
环球时报· 2025-10-24 07:32
核心政策方向 -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2] - “十五五”时期被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目标到2035年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 - 高质量发展被明确为未来五年的重要主线,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目标的设定要求较高,需“取得显著成效”“大幅提高”“明显提升”[4] 产业发展重点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4] - 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的政策优先顺序略有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列为首个重大部署,其次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然后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6] - 发展重心将进一步向前沿技术倾斜,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视为民生保障的根基,说明未来发展重心会更“实”[6] 科技创新战略 - 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政策被解读为与中美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竞争日益激烈有关[6] - 中国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发展自主半导体供应链已成为一项重要目标,此前在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等行业已提升全球竞争力[7] - 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不仅为中国赢得技术优势,也旨在提高生产力,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和推进民族复兴计划的最大希望[7] 内需与市场构建 - 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3]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部署之一,旨在通过国内政策工具应对外部挑战[2][3] 国际影响与评价 - 国际媒体认为“十五五”规划以其独特的中国思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的确定性,展示一种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的发展智慧[2] - 中国的五年规划将顶层战略与地方执行、公众参与紧密结合,其连续性和协同性降低了政策波动性,提升了国家的长期执行能力,被视为对世界稳定的贡献[8] - 中国正从传统增长模式转向以先进技术和创新为核心的新增长范式,这种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思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路径[9]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要点速览
中国证券报· 2025-10-23 22:0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 - 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2] - 开辟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2]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2]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2]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 [3]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3] 扩大内需与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3]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3] -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培育壮大国内市场,增强经济韧性 [4] - 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坚决清理废除各类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4] 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 -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4][5]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5] - 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检验认证衔接、监管衔接,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5]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6]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6] -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7]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8][9] - 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谋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 [9] - 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 [9]
四中全会公报划重点:目标明确,脚步坚定
银河证券· 2025-10-23 20:24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匹配[2] - 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303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需努力[2] - 2025年全年GDP增长目标为5%,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四季度需达到约4.4%以实现目标[4] 产业与科技发展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计划从目前的6%提高,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政策资源将向先进制造业倾斜,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高端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规模化发展[2] - 科技领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聚焦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攻关[3] 内需与国内循环 - 国内大循环建设从"打通循环"转向"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强调需求引领新供给[3] - 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措施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 政策与风险应对 - 近期推出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及盘活5000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等增量政策[4] - 财政政策可能加码化债,增发5000亿元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货币政策有望降息10-20BP[4] - 房地产被纳入民生领域,强调高质量发展,后续可期待兜底政策[4]
冲刺千亿级园区 助制造业提能级
四川日报· 2025-10-17 04:06
崇州制造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 崇州被定位为成都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目标是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 [2] - 四川崇州经开区力争营收在2024年突破800亿元,并在2027年达到千亿元级别,助力崇州跻身制造业全国百强县名单 [2] 产业基础与现有规模 - 崇州在电子信息、智能家居、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下,四川崇州经开区2023年实现全口径营业收入772.4亿元 [3] - 崇州2023年规上工业营收达535亿元,在成都市园区中排名第五 [3] - 崇州家居产业规模占四川省家居规上工业产值的45%,占成都市该产业的70% [3] 重大项目进展与产能规划 - 总投资22.5亿元的中发天信崇州生产基地项目提前半年实现封顶 [2] - 投资20亿元的日东材料OLED偏光片生产基地项目已在崇州正式投产 [2] - 中发天信生产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届时将具备年产200台轻型航空发动机的产能 [6]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布局 - 崇州正依托国星宇航、中发天信等企业,加快形成航空航天、商业卫星、低空经济等新增长点 [4] - 成都将支持崇州市建设成都低空产业重要承载地,协调推动崇州天宫机场改扩建,并争取新建一座A1类通用机场 [4] - 崇州空天科技产业园已引入国星宇航“星算”计划总部项目,计划投资建设卫星研发、制造和运营中心 [6] - 围绕国星宇航全产业链,当地梳理出50家目标企业,计划2024年落地3家,目标到2029年实现营收50亿元以上 [6] 产业链延伸与配套发展 - 崇州以培育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配套企业为契机,重点向OCA光学胶、OLED偏光片、Mini/Micro-LED等相关显示领域突破 [5] - 为促成日东材料项目落地,崇州引进了苏州柯创电子材料和成都市永星辰光电科技两家企业,以满足核心辅材的本地化供应需求 [5] - 崇州正加快落地川藏清洁能源创新转化与装备科技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高端能源装备产业 [5] 政策与资源支持 - 成都市的政策、资源、要素(如土地指标、能耗指标、财政支持)会优先向崇州倾斜 [3] - 除“共性”支持外,崇州还将获得“一对一”专属政策支持 [3] - 对于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成都明确将在用地空间、产业导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崇州支持 [5]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经济日报· 2025-10-16 06:12
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率等特点 [1] -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1] - “十四五”期间行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速,取得显著成效 [1] 产业结构优化与智能化进展 - 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5.1%提升到16.3% [1] - 高端化迈出新步伐,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电车等领域形成一批高端品牌 [1] - 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大幅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深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不断涌现 [1] 新质生产力与经济增长贡献 - 行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主阵地,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 [1]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蓬勃发展 [1] -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突破10000亿元大关 [1] - 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1]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2] -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依赖进口现象较为严重 [2] - 产业体系存在薄弱环节,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效应有限 [2] - 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2] 技术攻坚与创新体系建设 - 需构建技术攻坚与自主创新体系,实现高阶跃升 [2] - 应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科学仪器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 [2] - 针对性攻克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问题,持续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2] -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建设 [2] 企业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3] - 深入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 [3] -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品牌,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融合 - 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 [3] - 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建立共享生产平台 [3]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行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服务 [3] - 推动行业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 [3]
广西工业跑出“加速度” 打造中国面向东盟产业枢纽
中国新闻网· 2025-10-12 22:06
广西工业整体发展态势 - 2021年至2024年,广西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 [1] - 2024年1月至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排全国第九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 [1] - 2024年1月至8月,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 [1] - 广西已打造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十大千亿元产业 [1] 材料工业发展现状 - 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元 [1] - 有色金属产业2024年产值3937亿元,精炼铜、氧化铝产量均排全国第三,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全国第五 [1] - 形成铝、铜、锡、锑四大优势品种,铟、锗、镓等关键金属占全国行业主导地位 [1] - 钢铁产业2024年产值3599亿元,不锈钢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发展了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等高端钢铁新材料 [2] - 石化化工产业2024年产值2357亿元,延伸了现代煤化工、轻烃裂解、盐化工、石油化工四大产业链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 以打造河池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有色金属、关键金属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2] - 国家推动东部地区对口广西推进产业协作,实施税收优惠和要素保障政策 [2] - 支持在钦州市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在防城港市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打造中国面向东盟的新材料制造基地 [2] - 未来将高质量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
先进制造业 成都如何从区域中心到全国基地
四川日报· 2025-10-05 09:45
项目与投资 - 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有望在成都年内点亮,该项目是四川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 [1] - 成都推进“3+22+N”产业园区体系重点项目599个,2024年1至7月完成投资116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4%,高于时序进度11.1个百分点 [5] 产业地位与目标 - 成都被国家赋予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任,目标是深化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1][3] - 成都提出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大未来产业领域 [8] - 成都力争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1.5万亿元,并推动该产业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 [8] 产业集群与产出 - 成都已建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2][7] - 成都大型无人机产量和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生产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近3年新药出海交易额累计约260亿美元 [2] -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研究》中,成都位列“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八名 [2] 产业园区发展 - 成都将全市90余个园区整合优化至51个,构建“3+22+N”产业园区新体系,要求每个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 [5] - 园区引入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入围赛”和“排位赛”进行培育和绩效管理,以支持园区竞进争先 [6] 企业生态与产品 -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焊接机器人国内市占率近15%,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95%以上实现国产化 [10] - 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成都仅6家企业上榜,策略是“抓大育小”,增强龙头企业实力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 - 成都围绕柔性显示屏、创新药、工业无人机等优势领域强化名企名品市场推介,推动“一个终端产品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态势 [11]
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南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央视网· 2025-09-27 20:08
交通基础设施与枢纽能级 - 湖北高铁总里程达2155公里 沿江高铁汉宜段和襄荆高铁即将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2] - 鄂州花湖机场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投用 枢纽能级显著增强 [2]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 湖北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4] - 湖北十堰 襄阳等汽车产业集群和宜昌 荆州等磷化工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4] - 湖南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个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个 [7] 区域经济与协同合作 - 湖北省“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 年均增长7.1% [4] - 湖北推动鄂湘赣创新联盟合作常态化 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 九大类社保事项三省通办 [6] - 湖北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毗邻地区协同发展 与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6]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湖南培育3个全球“灯塔工厂” 17个卓越级智能工厂 [9] - 湖南实现智能化改造在工程机械 现代石化等14个行业领域规模化应用 [9] - 湖南累计推动89.22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9] - 湖南企业借助5G 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 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 成品加工不到一分钟 [10]
东莞前8月外贸破万亿,新动能投资保持近50%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4:52
总体经济运行 - 2025年1-8月东莞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1] - 1-8月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1] 工业生产 - 主导产业增速较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5%,化工制造业同比增长11.6% [1] -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 [1] - 高技术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82.7%,服务器产量同比增长62.7%,智能手表产量同比增长42.4%,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增长11.3% [1] 外贸进出口 - 1-8月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10256.1亿元,同比增长14.6% [1] - 1-8月东莞进口3959.2亿元,同比增长24.9%,出口6296.8亿元,同比增长9.0% [3] - 8月份单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5%,其中进口同比增长16.8%,出口同比增长4.3% [3] 固定资产投资 - 1-8月东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下降6.1%,但降幅比1-7月收窄2.7个百分点 [3] -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增速比1-7月提高4.2个百分点 [3] - 新动能投资较快增长,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5.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4.3%,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 [3]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9.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2% [3] 消费市场 - 1-8月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35亿元,同比增长2.5% [3]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现,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1.7%,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1.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3.4% [3] - 线上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2.6% [3]
工博会近300项全球首发 “五极”展品藏着哪些智造力
第一财经· 2025-09-24 22:02
2025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概况 - 展会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企业,近300项全球首发及近200项中国首秀展品亮相[1] - 首次梳理出392项“五极”展品,从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等维度展示创新成果[1] - 展览面积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工业类综合展会第一[1] 中国制造业规模与规划 - 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2] - “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2] - “十五五”期间将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 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 -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预计2025年超过500台[3] - 中国丰富的AI应用场景为外资企业提供训练场,使其非常重视在中国布局[2][3] - 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与上海机器人“四小龙”均在工博会展示最新技术[2] 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 - ABB全球首发OmniCoreTM EyeMotion视觉系统与在线自动路径规划技术,并在中国首发IRB 6750S架式机器人[2] - ABB机器人业务分拆独立后将更专注该业务,计划提升当前80%的国产化率并加强本土AI研发[3] - 柴孚机器人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载荷≥5000千克的重载工业机器人可托举轿车,适用于极端工况[4] - 节卡机器人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2024年全球销量同比上升59%[7] 上海机器人产业生态 - 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居世界领先水平[5][6] - 首批上海市中试平台示范名单发布,包括人形机器人中试平台,提供全链条中试服务[7] - 具识智能科技等初创公司选择落户上海,看重其上下游对接机会及与张江机器人公司的合作潜力[6]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 C919大型客机、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大型邮轮等国之重器展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8] - 交大智邦与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μAI智能体机床”具备自主探索与自进化能力,可提升40%-60%的生产效率[8] - 航发领域高端机床装备中试平台旨在将首台套国产高端数控机床从实验室带入真实工况环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