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
icon
搜索文档
AI赋能、遥感监测……服贸会热议“双碳”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2:12
论坛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应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AI监测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 -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1] - 未来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产业绿色转型、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大方向以继续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 [2] 环保产业成果与转型 - 大气治理技术推动煤电/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助力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 [3] - 水环境治理实现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超90%,城市污水治理率近99% [3] - 固废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率近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0%,土壤修复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3] - 2024年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 [3] - 中国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3] 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 - 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2] - 需构建多维度大气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提升大气成分立体监测能力,发展AI数据融合技术 [4] - 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走向大范围的关键在于数据开放和监测手段升级 [4] - 论坛聚焦能源转型、AI赋能、遥感、智能水处理、降碳减污等核心议题,揭示数智科技赋能的战略价值 [3]
废弃PC水桶要“变身”了?
中国化工报· 2025-09-12 10:18
聚碳酸酯材料循环技术 - 聚碳酸酯材料使用寿命超50年 但实际应用中存在提前退役现象 建立从原料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体系成为行业绿色转型重要路径[1] - 以娃哈哈集团为例 每年约有数百万个PC水桶退役 采用食品级PC材料 传统回收方式因技术限制难以实现高值化利用[1] - 公司开发材料循环技术 打造"无限循环"发展模式 使废弃PC水桶可转化为文创和日用产品[1] 技术核心优势 - 集成废弃水桶标准化高效回收智能系统与超纯净加工工艺 解决杂质与异物对产品性能和环保风险的影响[2] - 拥有废弃水桶高值化产品分级与金字塔阶梯结构设计技术 解决循环再生抗老化和分子断链等技术难点[2] - 建立智能自动化低碳示范产线及全闭环循环利用技术 解决设备不足和产业效率低等发展问题[2] 再生材料应用 - 再生PC材料具备耐低温、强韧性和高抗冲击等特性 已成功应用于背包、旅行箱、护目镜及电子产品外壳等产品[3] - 再生材料符合FDA 21 CFR 177.1580标准 保持食品级PC标准 PCR含量达100% 产品减少碳排放92.3%[3] - 建立从回收到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价值链 实现废弃物向新价值链起点的转化[3] 数字化管理平台 - 构建全回收零碳数字消费平台 为再生PC产品赋予碳码身份 记录碳积分和碳信用等关键信息[4] - 通过实物链与数据链融合全价值产业链 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 解决产业链断点问题[4] - 探索PC材料循环利用与ESG及商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持续推进行业绿色转型[4]
纯碱:价格持续探底,反内卷从何下手?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8:57
信达证券近日发布化工行业深度报告:2021年10月重质纯碱价格达3681元/吨高点后, 受新产能投产等因素影响,2023年Q4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截至2025年8月,重质纯碱价格 降至1335-1349元/吨区间,轻质纯碱降至1213-1257元/吨区间。价格下行导致行业利润转 负,2024年9月纯碱行业利润首次转负,2025年7月再次转负。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本期内容提要: 纯碱:"三酸两碱"之一,是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建材、石油化工、食品等领 域。从需求端看,玻璃是核心下游,2024年纯碱表观消费量达3596万吨,其中平板玻璃占比 46%(1639万吨),为第一大应用领域;光伏玻璃占比21%(752万吨),超越日用玻璃 (12%,431万吨)成为第二大需求领域。 纯碱大幅下行,行业承压:2021年10月重质纯碱价格达3681元/吨高点后,受新产能投 产等因素影响,2023年Q4开启新一轮下行周期。截至2025年8月,重质纯碱价格降至1335- 1349元/吨区间,轻质纯碱降至1213-1257元/吨区间。价格下行导致行业利润转负,2024年9 月纯碱行业利润首次转负,2025年7月再次转负;上 ...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 财之道
新浪科技· 2025-09-12 08:43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中国核电行业实现从二代技术到三代技术的历史性跨越 从跟跑发展到与世界核电强国并跑并争取领跑[2] -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发展进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阶段 2021年至今新开工26台核电机组 另有23台机组核准待建[3] - 截至今年8月 运行核电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 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 核准待建23台容量2728万千瓦 总规模达1.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3] 运营安全与性能表现 - 大陆核电机组安全运行600多堆年 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3] - 2024年WANO综合指数显示 54台机组中38台获得满分100分 占全球满分机组43.18% 机组平均值97.52 高于美国法国等有核国家[4] 技术创新与升级 - 华龙一号实现批量化建设 正在进行技术升级优化 重点围绕降低工程造价和控制工期 计划将安全系统从能动加非能动调整为100%非能动系统[5] - 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 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已不受国外制约 形成每年10台/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10] 碳排放与环境效益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 占比4.72% 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6] - 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 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6] 经济价值与成本挑战 - 两台机组核电站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 60年运行期可产生6000亿元收入 退役处理需25年投入40亿元 百年周期现金流巨大[11] - 三代核电站面临电价问题 需要重点处理工程造价降低的紧迫问题[7]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 - 6家单位按不同技术路线开发小堆 已形成12种小型堆技术 包括陆基水堆海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熔盐堆[8] - 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 清华大学200MWe高温气冷堆2023年底商运 中科院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2024年实现满功率[8] - 小堆应用方向包括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 数据中心供电和车载微型动力堆研发项目已开展前期论证[9] 多元化应用场景 - 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 "暖核一号"完成6个供暖季 总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 最近供暖季节约原煤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12] - 田湾核能供汽项目2024年6月投产 供气317万吨 减少标准煤26.42万吨 节省碳排放46.23万吨[12] - 红沿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产能22200吨/天 海阳核电站附近区域已使用海水淡化水[13] 核技术应用产业 - 2024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关联产值约8900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15.6%[14] - 同位素供应实现重大突破 秦山核电利用重水堆规模化量产钴60 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14]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有序实施 聚变堆研发持续推进[15] - 核聚变技术没有障碍 人工智能将极大缩短开发时间 已有三家民营企业深入开展研发工作[15]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025年7月在上海挂牌成立[15]
降耗2克煤的“硬科技”突围
新华日报· 2025-09-12 05:55
行业背景与地位 - 煤电承担中国70%的顶峰保供和调节任务 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压舱石 [1] - 火电装机容量超过14.5亿千瓦 节能降碳改造需求与政策高度契合 [5] 技术创新与性能 - 自主研发导流式多级次减压汽封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节能性能远超欧美竞品 [2] - 技术组合包含激光精准测绘与机器人精密加工 形成三位一体的能效恢复及抗衰减解决方案 [2] - 典型工况下可降低供电煤耗2克标煤/千瓦时 经中电联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2][5] - 实际应用案例显示煤耗降低效果显著:池州电厂机组改造后降耗2.10克/千瓦时 利港电厂机组改造后降耗1.08克/千瓦时 [4] 应用规模与成效 - 技术已应用于全国超过120台火电机组 [2][4] - 院士评估认为该技术每年可节省近百亿发电成本 减排上千万吨二氧化碳 [3] - 与五大发电集团、三大主机厂及地方能源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4] 产能与项目进展 - 总投资约10亿元的导流式汽封智能核心装备制造项目于2025年5月开工 [5]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汽封近1.6万件 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 税收贡献超3500万元 [5] 产学研合作 - 与东南大学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创建技能人才共享平台 [4] - 获40余项专利 技术获国家节能中心专家认可 [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新华社· 2025-09-12 00:56
能源转型 - 鄂尔多斯市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风光氢储车"一体化产业链,加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3][4][7] - 库布其沙漠建设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的新能源基地,预计年输送绿电36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5] - 通过光伏治沙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光伏板促进植被恢复,形成良性循环 [3][5] 产业升级 -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打通煤基新材料产业链,培育尼龙化纤纺织和工程塑料两大产业集群,带动平顶山"中国尼龙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1000亿元 [8][9][11] - 集团资产增长至合并前的4.6倍,产品涵盖飞机轮胎、航天材料、高铁组件等关键领域 [12] - 布局光伏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电池片"超级工厂"及配套项目,推动生产方式革新 [11] 适度多元发展 -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链,近三年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多个 [13][14][17] - 烁科晶体实现碳化硅单晶衬底技术突破,年产能力从2018年的2000片提升至30万片(增长150倍),并启动年产150万片的新项目 [16] - 依托本地原材料和绿色能源优势,推动碳化硅材料在卫星通信、5G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 [13][16]
中国气候特使: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风电装备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20:39
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 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 跑。中国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 年保持全球领先。 "当前,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刘振民表示,自应对气候 变化谈判启动35年来,在联合国的推动下,各国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 定等法律文件,奠定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刘振民举例,从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到新型储能 技术应用,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到智慧环保系统的构建,每一项创新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新的动 力。 "中国在多个环保技术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为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 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领先。"刘振民说。 刘振民表示,在当前全球绿色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中国要继续强化科技 ...
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成功发车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18:49
核心事件 - 9月11日,中冶宝钢三款新能源电驱无轨化冶金大物流特种车辆成功发车,共7台,标志着其冶金物流装备实现绿色化、智能化跨越式发展 [1] 产品与技术细节 - 发车产品包括2台120吨整体式电动抱罐车、4台120吨电动渣罐运输车及1台80吨铰接式电动抱罐车 [1] - 核心技术架构为结构创新、电机直驱、动能回收、高压安全互锁,实现了续航能力、作业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的飞跃 [1] - 120吨电动抱罐车采用整体式车架结构和四电机独立驱动系统,实现动力系统完全国产化替代 [1] - 120吨电动渣罐运输车应用单轴线牵引驱动+整体旋转顶盖系统,提升高温渣料运输安全环保 [1] - 80吨铰接式电动抱罐车支持快速充电与电池更换双模式,解决连续作业的续航焦虑 [1] 环保与经济效益 - 三款车辆使运输环节实现零碳排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700吨 [2] - 车辆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三分之一,维护成本降低40%以上 [2] 公司背景与战略 - 中冶宝钢为中国五矿和中国中冶旗下的核心骨干子企业,注册资本金12亿元,资产总额超70亿元 [2] - 公司掌握全工艺链运营服务技术,产业格局为以检修协力为核心主业的"1+3"四位一体 [2] - 公司持续深耕绿色技术创新,聚焦电驱动、智能网联、轻量化等核心技术以扩充新能源产品线 [2] 历史产品里程碑 - 去年1月11日,公司260吨电驱铁水车下线,成为国内冶金大物流装备绿色化新案例 [2] - 2022年12月,公司全球首发PBC-425型无轨化铁水运输车,额定承载425吨,最大载重450吨,超越当时400吨的世界纪录 [2]
前瞻全球产业早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
前瞻网· 2025-09-11 18:42
短剧出海 - 中国短剧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短剧出海主要通过直接翻译外语版本和本土化剧本改编两种方式 出海地区覆盖欧美 中东 日韩 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3] - 短剧海外应用突破300款 全球累计下载量超过4.7亿次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逼近7亿美元 是去年同期近4倍[3] - 短剧出海市场规模短期内有望达百亿美元量级[3] 能源与资源开发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累计碳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标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装备和工程能力成熟[4] - 大盆地深层和海域深水成为油气增储上产主阵地 支撑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突破2400亿方 新探获多个大型铀矿床[5] 航空与交通 - 国产支线飞机C909首次执飞澳门商业航线 每周三班往返南昌与澳门[5] - ATR计划2030年前试飞混合动力支线飞机 将展示混合电力推进 先进螺旋桨系统和电动飞机系统在支线飞机上的集成[16] 电信服务 - 中国移动已支持eSIM手机业务办理 开放服务后将另行告知[6] - 中国联通将借助苹果iPhone Air开启eSIM卡业务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有望很快推出eSIM服务[7] 消费电子制造 - 富士康郑州港区近20万名工人实行两班倒制度生产iPhone 17系列 这一人数规模并非顶峰[8] - 京东iPhone 17系列上架6小时预约量突破200万 京东提供以旧换新至高2100元补贴 指定机型可叠加500元国家补贴以及至高24期免息分期服务[9] 科技与互联网服务 - 高德地图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高德扫街榜" 飞猪成为首批使用者[10] - 米哈游《原神》鸿蒙版正式上线 支持跨平台进度互通 此前创下鸿蒙游戏预约最快破万记录[11] - 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服务 通过B端自研大模型结合海量真实评价数据分析用户需求 美团C端AI智能体服务将于一周内发布[12] 人工智能与芯片 - 韩国将设立150万亿韩元公私合营基金投资AI 芯片 机器人 生物制药 国防 未来汽车和电池等高科技产业[13] - OpenAI寻求扩大与SK海力士 三星电子等韩国科技企业合作打造AI基础设施[14] - 马斯克表示下一代AI5自动驾驶芯片组将是AI4的巨大升级 改进比AI4好40倍 拥有9倍内存和8倍计算能力[15] - 微软将在Office 365套件中引入Anthropic的AI技术 结束对OpenAI的独家依赖[17] 资本市场与融资 - 苹果股价单日收跌1.48% 市值蒸发524亿美元(约3732亿元)[15] - AI视频生成公司爱诗科技完成B轮融资6000万美元 阿里巴巴领投[17] - 英伟达支持的Reflection AI正在融资约10亿美元 估值达55亿美元[17] - 追觅科技多个业务将从明年年底开始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18] - 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美国IPO定价每股40美元 估值151亿美元[18] 股市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沪指涨0.13% 深成指涨0.38% 创业板指涨1.27%[18] - 恒生指数涨0.85%报25633.91点 科技指数涨1.17%报5753.75点 国企指数涨0.71%报9121.66点[18]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道琼斯指数涨0.43% 标普500指数涨0.27%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37% 均创收盘新高[19]
泰达股份:战略转型铸就资源循环新标杆
中国基金报· 2025-09-11 18:13
战略转型 - 公司于2025年7月正式更名为天津泰达资源循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标志着全面聚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战略 [2] - 从无关多元化向以生态环保为主业的同心多元化转变 坚定聚焦生态环保主业并深入布局"双碳"产业 [2][3] - 固废日处理建设规模从5610吨增至23660吨 增长4倍多 环保主业规模大幅提升 [2] 财务与业务表现 - 重要子公司泰达环保总资产达149.91亿元 较2020年增长172.49% 归母净利润1.86亿元 增长47.05% [3] - 业务覆盖10省21市 从区域性环保企业跃升为全国性固废处理公司 [3] - 2024年并购央企华润旗下润电固废业务 环保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至8.68亿元 [4] 资产结构优化 - 实施"外延拓展+内涵提升"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收并购拓展主业规模并延伸环保产业链 [4] - 2025年剥离非主业资产 转让区域开发板块子公司扬州万运100%股权 转让价格25.93亿元 [4] - 与宁德时代子公司合资成立天津邦普泰达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拓展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5] 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55% 重点投入生态环保产业 [7] - 开发出MnNiMoCeVOx整体式催化剂 烟气排放NOx稳定控制在50mg/Nm³以内 [7] - 开发含氨基甲酸钠的新型飞灰螯合剂 应用于多个项目 [7] - 子公司泰达洁净实现结晶性热塑聚酯纺丝技术规模化生产 提升过滤通量与纳污容量 [7] 全球布局 - 计划2025年实现海外首个项目落地 采取轻资产合作策略 聚焦北非、中亚、东南亚及南美市场 [8][9] - 与埃及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 拓展垃圾发电和填埋场封场项目 [10] - 借助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影响力 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降低投资风险 [10] - 与央企及国际伙伴合作 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等载体拓展海外业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