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地平线余凯提出的五大「反共识」,可以成为智驾行业的「共识」
雷峰网· 2025-04-21 21:25
核心观点 - 城区辅助驾驶是验证公司通往"未来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的试金石 [1][5] - 公司从芯片商转型为软件商,核心战略是软硬件结合系统以提升效率 [3][4] - 目标3-5年内主导智能驾驶市场,5-10年拓展机器人业务 [4] - 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公司芯片,市占率达33.97% [6][13] 发展历程 - 2015年成立时选择机器人芯片赛道避开移动互联网红海 [7] - 2019年经历至暗时刻,裁员1/3后All in汽车领域 [7] - 关键突破:2018年与长安合作UNI-T车型年销16万辆 [8] - 2021年与理想合作,300人团队支持J3芯片量产 [10] - 当前前装量产出货超800万套,覆盖200+车型 [13] 产品技术 - J6P芯片算力560TOPS,存储带宽205GB/s [24] - 推出Horizon Cell"弹夹系统"实现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升级 [26] - HSD方案分300/600/1200三个版本覆盖全价格段需求 [26] - 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支持全场景数据闭环验证 [24] 行业认知 - 智能驾驶本质是功能价值,未来将延伸情绪价值 [15] - AI时代产品逻辑是"逼近世界真相"而非连接 [16][17] - L3定义应具备清晰ODD边界+L2全场景能力 [21] - 技术护城河来自长期研发积累而非算法创新 [20] 市场策略 - 与奇瑞合作HSD方案2025年9月量产 [28] - 预计3年内城区辅助驾驶将普及至10万级车型 [26] - 采取"以高打低、以快打慢"对标英伟达Thor芯片 [19] - 用户信任度公式:(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 [28]
全民智驾时代,地平线向上一跃
华尔街见闻· 2025-04-21 19:04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成为车圈最热名词,"全民智驾"概念兴起,但安全边界引发行业理性思考[1] - 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智驾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禁止夸大宣传,强化主体责任[2] - 2025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达65%,对应超2000万辆新车市场[11] 地平线技术突破 - 推出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覆盖城区/高速/乡间路等场景,支持三点掉头、潮汐车道等高难度任务[5][6] - HSD搭载征程6P芯片,算力560TOPS,支持Transformer/VLM/VLA等大模型,单颗芯片完成全栈计算[8] - 首创"弹夹系统"实现硬件可升级,避免老用户被"背刺"[8] - 技术路线采用软硬结合架构,国内首个全栈开发L2系统,性能较传统方案提升显著[5][12] 商业化进展 - 合作车企超40家,涵盖中国前十大车企,量产车型超200款,定点车型310款[11] - 2023年L2辅助驾驶市占率33.97%,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方案[11] - 2024年营收23.84亿元(同比+53.6%),毛利率77.3%,硬件毛利率50%+软件毛利率100%[16] - 预计2025年累计交付突破1000万套,或成全球首个千万级智驾方案商[11] 生态与全球化 - 开放生态策略吸引中小车企,构建"芯片+算法+开发者"壁垒[12] - 获全球首张SO 8800AI功能安全认证,为出海奠定合规基础[19] - 与奇瑞/大众深化合作,星途品牌2025年9月首发HSD方案,推进全球化落地[8][20] 研发与资本 - 2024年研发投入约30亿元,近3年发表顶会论文40篇,专利2000件[19] - Vision Mamba模型性能超越Transformer,AI论文引用量全球第三[19] - 港股上市市值超500亿港元,最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3.5个月)[16] - 五源资本/高瓴资本长期看好,称其代表中国科技创新路径[20] 战略定位 - 聚焦汽车领域软硬结合路线,2020年实现征程2芯片量产后进入正循环[14] - 定位"芯片+软件"系统级技术公司,非单纯芯片或算法企业[16] - 目标2027年盈利,抓住智驾从技术突破到规模落地的拐点[17][20]
宁德时代发力“智能驾驶”,联动百度、蚂蚁扩张朋友圈
高工锂电· 2025-04-20 15:16
智能驾驶领域布局 - 公司近期与蚂蚁集团、哈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绿色智能出行、数字科技等四大方向,重点包括智能驾驶及相关的新能源出行服务平台建设、电池后市场服务,后续将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商业化落地 [1] - 公司2月下旬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核心指向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和数智化在工业场景应用 [1] - 公司认为高级智能驾驶对车辆电池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需要冗余供电设计,这为电池企业提供了新的技术结合点 [1] - 公司判断智能驾驶普及有望扩大电动汽车应用范围,对市场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1] 滑板底盘技术 -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滑板底盘"技术,视为智能驾驶领域底层技术布局 [1] - 随着电池化学能量密度提升趋缓,通过系统集成优化性能和效率成为关键路径,从CTP到CTC技术方向促使公司涉足底盘研发与制造 [2] - 公司推出CIIC一体化智能底盘,实现车身与底盘分离设计,整合电池、电机、电控及悬架、转向、制动等核心部件 [2] - 该平台通过自研智能域控制器(SICC)进行统一数字化管理与控制,具备智能化特性,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硬件基础 [2] 技术验证与生态构建 - 公司1月宣布与智脑竞速基金会合作支持AI自动驾驶赛车赛事,利用赛道极限工况作为测试平台获取常规道路难以获得的车辆动态极限数据 [3] - 实测数据将用于改进底盘控制软件、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最终增强滑板底盘承载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能力 [3] - 公司计划围绕滑板底盘构建开放生态,通过共享技术接口、底盘模型及赛事数据,降低其他厂商进入智能驾驶领域门槛 [3] - 公司策略是打造高度集成的智能化"车辆平台"(滑板底盘),而非直接开发自动驾驶"决策大脑" [3] 产业链定位 - 公司试图定位为智能驾驶时代关键硬件平台供应商和数据贡献者,在产业链中占据独特位置 [4] - 与百度、蚂蚁等科技公司合作是在硬件平台基础上共同探索上层应用与服务生态的尝试 [4]
地平线发布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并与奇瑞达成量产合作
快讯· 2025-04-19 12:25
产品发布 - 地平线在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会上推出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 [1] 合作动态 - 地平线与奇瑞达成HSD的量产合作 [1]
地方性法规先试先行 安全的“自动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青年报· 2025-04-17 10:19
文章核心观点 智能驾驶技术处于大爆发阶段,但小米SU7事故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智能驾驶产业面临伦理、法律与商业化问题,其持续发展需多方协力,同时自动驾驶立法需提上日程 [1][9] 分组1:智能驾驶现状与问题 - 2024年起车企将NOA当作核心卖点宣传,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期待增加,但小米SU7事故引发关注 [1] - 智能驾驶技术大爆发,发展需车企、零部件厂商、地方政府、法律法规、车路云一体化等多方协力 [1] 分组2:自动驾驶落地情况 - 中国将成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市场,2020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2035年建成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 [4] - 2024年确定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多地出台地方性支持政策 [4] - 杭州市已发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牌照331辆,累计总里程达249.41万公里,建成691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测试“应用田”,预计2026年全市开放测试与应用 [5] - 中国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开放超3.5万公里测试道路,公众对自动驾驶接受度显著提升 [5] - 2024年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预计达2500辆,较2023年增长超120%,易控智驾1000台无人驾驶矿卡规模化落地 [6] 分组3:自动驾驶地方立法情况 - 广州、武汉、北京等地近期出台相关条例,国内50多个城市出台地方性法规,为国家立法积累实践经验 [3][6][7] - 《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推进全市人类驾驶和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区建设 [7] -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规范自动驾驶创新应用活动,支持用于城市出行服务 [7] 分组4:自动驾驶立法建议 - 业内专家认为地方性法规可先试先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速国家立法进程 [9]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建议建立责任认定机制,汽车企业做好研发与示范运行 [9] - 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修改上位法,授权地方开展规模化试点应用 [10] -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建议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法》,纳入立法规划 [10][11]
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培训专题
国金证券· 2025-04-15 09: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是AI最强应用,智驾和人形机器人是其最重要两个方向,将重塑汽车产业链,成为汽车板块最强产业趋势 [3] - 2025年高阶智驾渗透率步入爆发式增长,智能驾驶和robotaxi共同驱动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传感器清洗系统等赛道高速增长 [97] -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2027年是人形机器人一般场景大规模商业化元年,中国供应链+海外发达国家需求/国内特种需求是兑现最快的方向 [9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智驾:高阶智驾1 - N,robotaxi迈入0 - 1 - 高阶智驾爆发式增长即将到来,2025年开始正式步入爆发阶段,预计渗透率达15%+,YOY+200%,未来2 - 3年突破70%,将加速整车赛道出清,尤其是20 - 40万价格带市场 [3] - Robotaxi 2025年成本有望与网约车成本持平,规模化运营迎来拐点,20万以下价格带市场竞争格局将进一步迭代 [3] - 高阶智驾系统将从传统模块化架构进阶到端到端架构,端到端架构具有全局优化、更高计算效率、更强泛化能力等优点 [15] - 高阶智驾系统提供方竞争力取决于数据、算力、人才、资金和内部协同五大要素,整车厂自研模式竞争力强于第三方,全栈自研模式优于Tier0.5模式 [17][19] - Robotaxi部署模式分为自运营模式和金三角模式,看好同时具备两种模式的滴滴在此轮竞争中领先 [26] - 智能驾驶芯片渗透率、国产化率提升,激光雷达业绩兑现,城市NOA功能有望在2025年实现20万以上车型标配,2026年实现15万以上车型标配 [27][30] 机器人:龙头迈向0 - 1,中国供应链崛起在即 - 以特斯拉为首的科技巨头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品和成本迭代速度加快,预计2027年人形成本在国内一般应用场景具备商业化价值 [35] - 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2023 - 2024年多地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到2025年和2027年的发展目标 [38][42][44]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量产BOM成本中运动系统成本最高,约占60%以上,灵巧手、关节、丝杠等赛道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优质赛道 [48] - 灵巧手具备较高壁垒,当前单手价格在4.5 - 13.3万元,量产后有望降至1万元以下,利好空心杯电机、丝杠、触觉传感器等相关供应商 [51][52][55] - 丝杠是机器人木桶短板,高精度数控螺纹磨床仍依赖进口,PEEK材料有望以塑代钢,需求持续扩张,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 [73][76][82] - 线性执行器精度更高更节能,但成本更高,可通过冷锻工艺降低成本 [94] 投资建议 - 智能驾驶领域,芯片关注龙头公司地平线机器人,激光雷达关注龙头禾赛科技、速腾聚创,传感器清洗赛道关注清洗系统领先公司,整车关注华为系、理想汽车、小米集团等 [97] - 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看好特斯拉、华为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产业链以高asp+高壁垒为核心选股要素,推荐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关注兆威机电、五洲新春、北特科技、贝斯特等 [97]
晨报|贸易战应对10问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4 08:10
贸易战应对策略 - 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建议聚焦特朗普面临的约束而非其目的,将美国经济及美债利率作为预判贸易战走向的关键变量 [1] - 预计美国中期选举前经贸冲突全面蔓延至金融领域概率不大,4月国内政策以预防和试点为主,年中将迎来政策扩容 [1] - A股短期"筹码底"已现,4~5月或呈现科技主题型交易机会,三季度基本面预期稳定后消费、先进制造及周期核心资产将占优,触发2021年以来最重要风格切换 [1] 主题投资机会 - 外部扰动缓和后建议关注四大主题:AI+(强催化期)、免税及农业(内循环及关税反制受益)、北交所(超跌反弹)、半导体自主可控(外部限制加码) [2] - 主题配置需聚焦自主可控主线,优先选择业绩确定性高、估值低位板块,关税博弈进展及行业展会(如服务机器人专区、新能源论坛)为关键催化因素 [2] 互联网行业展望 - 2025年中概互联网行情将围绕AI进展、宏观流动性、竞争格局及股东回报展开,重点关注头部公司模型迭代能力及云计算收入增速 [4] - 推荐两条主线:具备AI绝对领先优势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竞争格局明晰、利润确定性高的垂类龙头 [4] 美股科技股动态 - 特朗普关税闹剧缓和后美股科技股最艰难阶段或已过,谈判进展及企业业绩明朗化将成为市场企稳催化剂 [5] - 基准情形下预计美股科技企业全年业绩下修0%~10%(主要影响Q2),偏好顺序为半导体、互联网、软件、硬件 [5] 金融与宏观数据 - 3月社融增速回升受政府债发行提速及信贷需求修复带动,企业债融资受利率上行拖累,居民贷款因楼市"小阳春"改善 [6] - M1增速触底反映消费投资意愿边际改善,财政货币协同发力有望巩固社融扩张 [6] 资本市场稳定机制 - 中央汇金明确发挥"平准基金"作用,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对冲市场非理性下跌,增强短期信心 [7] 银行与军工行业 - 银行股受益财务数据平稳、分红确定及低估值特性,在波动市场中具备相对价值,建议增配 [8] - 军工电子订单修复加速,内装及军贸自主可控提速,关注弹药链及新质方向拓展的"混合标签"标的 [9] 半导体产业逻辑 - 关税以晶圆制造地认定原产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直接受益,但长期需关注低国产化率环节及本土晶圆制造 [10][11] 物理AI与产业变革 - Cosmos+Omi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发展,关注硬件供应商、产业链及主机厂三条主线 [12]
主题策略|物理AI加速智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2 09:16
核心观点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1] - 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Cosmos+Omniverse硬件供应商、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主机厂 [1][7] 专业软件对科技行业的推动作用 - CAE软件降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的实验成本并提高研发效率,CUDA降低AI算力调优门槛 [2] - 专业软件领域壁垒高,如ANSYS独占电磁场仿真、FLUENT主导流场仿真,CUDA生态构建强客户粘性 [2] Cosmos的技术能力 - Cosmos基于2000万小时真实数据训练9000万亿token,可生成逼真合成视频,支持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训练 [3] - 依托CUDA底座,通过四大模块(Autoregressive Model、Diffusion Model等)实现视频处理效率提升近百倍 [3] Cosmos+Omniverse的应用前景 - 结合Omniverse形成AI数字孪生引擎,生成3D场景控制的合成数据集,提升物理仿真和渲染精度 [4] - 智能驾驶领域:加速L3渗透率提升,预计2029年达20%(较非物理AI场景+4pcts),2034年仿真软件市场规模139亿元 [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合成数据成本低于实物训练,英伟达已与1X、Figure AI等合作,2028年全球机器人LLM市场超1000亿美元 [4][5] 投资策略 - 物理AI将缩短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周期,降低数据采集和技术落地门槛 [7] - 仿真工具迭代直接加速行业研发周期,降本传导至终端制造环节 [1][7]
地平线重要股东上汽、大众持续看好其长期发展,进一步加深业务合作
IPO早知道· 2025-04-11 10:45
战略合作与投资方关系 - 地平线与上汽集团的合作被视为国内汽车集团与科技创新公司合作的典范,双方在投融资支持、创新优势发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等方面均有合作 [5] - 上汽集团是地平线的最大外部投资方和第一大产业机构投资方,持有近8%股份 [7] - 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HSD方案将通过合资公司加速研发并落地大众车型 [7] - 大众汽车集团是地平线的第二大产业机构投资方,双方开创了国际车企与中国智驾科技公司"合资+深度合作"的案例 [7]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地平线征程家族方案已搭载于上汽旗下荣威、名爵、大通等多个品牌车型 [6] - 新一代征程6系列将搭载于荣威、名爵等乘用车品牌,年内将有多款合作车型落地 [6] - 征程6系列自2024年发布后已与超20个车企OEM品牌达成合作,将赋能超100款中高阶智驾车型上市 [9] - 征程6旗舰版本6P已正式回片并在100小时内完成实车验证,基于6P的HSD方案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车型交付 [10]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24年地平线共交付约290万套智驾产品解决方案,同比增长38%,累计交付约770万套,交付规模国内第一 [9] - 预计2025年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套,成为国内首个千万级交付的智驾科技企业 [9] - 产品已获27家OEM(42个品牌)采用,中国前十大OEM均已选择地平线解决方案 [9] - 2024年在中国OEM ADAS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超40%,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份额达33.97% [10]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3.6%至23.84亿元 [10] 行业观点与发展战略 -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设施和最重要的功能价值点,但难以形成差异化 [12] - 智能驾驶产品逻辑需基于真正有效数据,追求超越人类驾驶水平 [13] - "自研+第三方"并行是智能化拐点来临时期的最安全选择,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主流 [15] - 预计"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为智驾赛道的稳态与终局 [15]
VLA是特斯拉V13的对手吗?
36氪· 2025-04-08 19:05
特斯拉FSD入华表现 - 特斯拉FSD在2月底进入中国市场,引发国内智驾企业高度关注[1] - 3月表现呈现两极分化:在上海陆家嘴误将公交车道当超车道狂飙,在广州塔误判施工警示牌为广告牌急刹,但在常规驾驶中展现出老司机水准,能准确避让非机动车并完成复杂动作[2] - 割裂表现源于特斯拉强大的底层AI技术支撑常规场景的丝滑体验,但端到端模型缺乏中国数据训练,无法理解特殊路况规则[4] 技术差异与行业焦虑 - 特斯拉FSD采用端到端模型,虽避免信息损耗但无法理解中国特殊路况[4] - 行业担忧特斯拉一旦补齐中国数据短板将形成强大竞争优势[5] - FSD V13被博世中国区总裁和元戎启行CEO评价为领先国内高阶智驾系统一个代差[9] VLA技术解决方案 - VLA模型融合视觉、语言和动作,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收集信息,大语言模型分析路况,实现类人思维链[8] - 相比端到端模型的"看图说话",VLA实现"阅读理解"能力,能理解交通标志、行人意图及特殊车道规则[8][9] - 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VLA是通向L5自动驾驶的转折点,构建了时空统一的认知框架[12] 国内VLA布局现状 - 理想采用MindVLA技术,决策准确率领先但需同时维护两套系统,研发成本高企[18] - 奇瑞联合华为、英伟达开发猎鹰智驾,计划2027年落地但世界模型预测能力尚未达标[18] - 吉利推出"千里浩瀚"系统,采用全域AI+天地一体策略[19] - 元戎启行已进入VLA量产阶段,预计年中上路,在技术迭代节奏上领先行业2-3年[19] 行业竞争格局 - 智能驾驶竞争焦点从工程化能力转向AI模型底层能力[25] - 元戎启行通过与高通合作实现多芯片平台适配,展现第三方方案优势[23] -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窗口期挑战,后发者可能错失黄金发展时机[23] - 2023年特斯拉FSD BetaV12转向端到端架构曾颠覆行业认知,未满血版V13进入中国再次引发行业震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