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冶金
icon
搜索文档
天津七部门出台13条措施支持并购重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0:08
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 政策核心目标 - 发挥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1] - 聚焦资金、标的、交易撮合等关键环节 提出13条具体措施 [1] 企业并购支持方向 - 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 [1] - 支持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重点企业及"老字号"通过横向并购、吸收合并提升产业集中度 [1] - 鼓励跨行业并购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支持跨境并购等境外投资业务 [1] 并购基金与融资创新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设立并购母基金 市场化培育并购基金集群 [1] - 完善并购基金退出渠道 创新"并购+"组合融资工具 [1]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占比放宽至不高于80% [1] 服务体系建设 - 构建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2] - 开展并购标的项目摸排储备 组建并购重组综合服务团队 [2] 国资基金配套机制 - 健全市属国资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容错机制 [2] - 允许微利或亏损项目通过并购退出 免于责任追究 [2]
研判2025!中国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经营效益、主要参与者及发展趋势分析:“双碳”目标指引下,行业蓬勃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5 09:47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概述 -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涵盖钢铁、有色金属等金属的冶炼、加工及相关辅助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行业向低碳、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1] - 按能源节约方向可分为工艺节能技术、设备节能技术和结构节能调整,按技术应用领域可分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 [2] 市场政策 - 2024年我国发布《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方案》、《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提出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等具体降低目标 [4] - 政策要求到2027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0%以上钢铁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 [6] - 政策推动钢铁行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模式转型,打造5至10家达到"数字化生态引领"企业 [6] 产业链 - 行业上游包括基础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机构、硬件设备供应商及系统软件供应商 [7] - 行业下游主要为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等冶金市场 [7] 发展现状 - 2023年我国冶金工业能源消费量达6.8亿吨标煤,碳排放量19.8亿吨CO2,二氧化硫排放58.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7.6万吨,颗粒物排放44.7万吨 [9] - 2024年能源消费量降至6.72亿吨标煤,碳排放量降至19.3亿吨CO2,二氧化硫排放降至54.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降至83.2万吨,颗粒物排放降至41.5万吨 [9] - 2024年冶金企业节能减排总投入降至420亿元,节能效益降至130亿元,吨钢环保成本约为138元,碳交易收益约为35.0亿元 [11] 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包括大型冶金集团、专业节能技术企业、节能设备制造企业及新兴科技企业 [13] - 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大型冶金集团引领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中冶京诚等专业节能技术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卧龙电驱等节能设备制造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13] - 新兴科技企业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源管理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竞争新生力量 [14] 代表企业 - 宝钢股份2024年投运118项节能项目,技术节能量37.7万吨标煤,焦炉、转炉、电炉工序能效100%达到标杆水平,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9.9% [16] - 中冶京诚提供冶金行业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服务,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工程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18] 发展趋势 - 国家"双碳"目标及节能减排政策将持续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比例将不断提高 [21] - 预计到2030年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将实现商业化应用,吨钢碳排放可降至0.5吨以下,碳资产管理和交易将成为冶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1]
面对无解阳谋!美国的对策来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全球冶炼铝的格局图,以及镓的应用分布图
搜狐财经· 2025-07-04 00:33
全球镓供应链格局 - 中国占据全球95%的镓供应 其他来源可忽略不计[1] - 镓产业链需技术 产能及配套支持 短期难以替代中国地位[1] - 美国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但面临成本高 设备需求低迷等现实障碍[3] 中国产业链优势 - 中国通过稀土 镓锗等案例形成"资源+深加工"的产业链控制模式[3] - 5G 无人矿山 自动化冶金等技术积累构建竞争壁垒[3] - 出口管制影响可控 历史经验显示抗压能力较强[4] 行业竞争动态 - 铝价上涨反映供应链扰动 美国新建冶炼厂需数年周期[3] - 潜在价格战风险可能削弱美国新建产能的经济性[3] - 技术迭代与市场规则使替代方案面临竞争力挑战[3]
深耕“蓝海” 海上风电成辽宁振兴突破新引擎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0:34
辽宁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 辽宁正在推进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旨在驱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并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1] - 2024年辽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突破50%,风电光伏总装机达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 [3] - 辽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仅有两个超百亿规模的省份之一 [4] 项目规模与经济效益 - 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带动投资约3000亿元,年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新增就业超10万人 [4] - 项目将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4] - 大连已建成东北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十五五"末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 [7] 产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 辽宁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000万千瓦,具有风向集中、风速平稳且不受台风影响的优势 [7] - 辽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0家以上,可结合传统工业优势突破高端轴承、齿轮箱等核心技术 [7] - 35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计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8] 产业融合与创新应用 - 海上风电与氢能、储能、绿氨、绿色甲醇等实现融合发展,拓展了绿色燃料应用场景 [8] - 全国最大离网制氢项目华电铁岭25MW项目投产,铁岭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即将开工 [9] - 大连长兴岛等沿海地区正形成绿氢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完整产业链 [9]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已形成风电主机、塔筒钢结构、叶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压电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10] - 太平湾风电产业园钢结构制造基地和主机制造基地主营业务年收入均达规模以上,首台18兆瓦风电机组下线 [10] - 辽宁庄河V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辽宁省最大直径"钢铁风火轮"摩擦筒下线出运 [10] 未来发展目标 - 2025年辽宁计划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5%,发电量占比53%以上 [11] - 辽宁将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 [11][12] - 专家认为1310万千瓦项目将推动辽宁从传统重工业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 [13]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锦绣之州物华新——解码“山海福地”锦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 2025-06-28 20:55
历史文化底蕴 - 锦州拥有2100年建城史,商周时期属孤竹国辖区,北魏万佛堂石窟、辽代奉国寺和广济寺塔为文化瑰宝 [6] - 辽代奉国寺大雄殿现存2400平方米彩画,42幅男相飞天具有唐代遗韵,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 [6] - 多民族聚居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入选联合国非遗,10项传统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8][11] 红色文化传承 - 辽沈战役关键一战在锦州打响,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现存辽沈战役纪念馆及7937位有名烈士安葬地 [11][14][16] - 城市多处以英雄命名(如士英路、云飞桥),梁士英孙女持续20年讲解红色故事,凌河老兵志愿服务队传承红色文化 [14][16] 工业与产业转型 - 曾创造新中国21项工业"第一"(如第一台高真空镀膜机、第一滴人造石油),被誉为"大庆式新兴工业地区" [17][19] - 锦州烧烤产业年产值超40亿元,带动70万人就业,1400家本地店及7万家全国连锁店,海外拓展至洛杉矶、迪拜等地 [17][19] - 中信锦州金属开发"航空发动机用高纯金属铬",打造6大产业集群(石化化工、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 [21] 开放与物流枢纽 - 锦州港历史上为东北唯一商港(清朝"西海口"),年入港帆船千余艘,现开通"锦—沈—满—欧"中欧班列及20余条集装箱航线 [21][22][24] - 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30万吨级油品泊位助推港产城融合,构建"蒙俄—东北—长三角"双向开放通道 [22][24]
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机器人圈· 2025-06-27 18:05
天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案 核心目标 - 到2027年实现"两创融合"显著成效:产生1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全市科创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5]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生物制造、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集聚 [5] 科技供给强化 -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应用类科技项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专家占比不低于60%的项目验收标准 [7] - 推广"揭榜挂帅"模式:企业牵头产学研项目,市级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主导 [7] - 试点企业主导验收机制:企业出资超50%的项目可主导验收流程 [7] 科技成果转化 - 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每年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少于500项,灵活采用收益分成等机制 [7] - 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2027年前新增20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中试平台、30家检验检测平台 [7] - 京津冀协同对接:每年引进100项中科院成果,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千个团队与企业对接 [8] 企业创新培育 - 梯度培育体系:2027年目标为4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8] - 研发投入激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显著提升,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3% [8][9] - 产学研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 [8] 载体平台建设 - 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推动南开、天大科技园升级国家试点 [8] - 京津冀协同载体:强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推动"京津研发、区域转化" [9] - 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采用会员制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需求 [9] 生态体系优化 - 科技金融联动: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并购"投资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10] - 人才机制创新:每年选派800-1000名科技特派员,扩大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培养规模 [10] - 应用场景驱动:每年发布100项技术创新场景清单,包括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 [10] 机器人行业动态 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成为焦点:院士及专家探讨微纳感知、人形机器人智能发展挑战 [13] - 仿生技术突破:松鼠仿生机器人解决复杂地形跨越问题 [13] 市场表现 - 上市公司分化:2024年75家机器人企业年报显示业绩承压,部分企业领跑港股赛道 [13] - 量产趋势:人形机器人价格战爆发,产业重构加速 [13] 国际进展 - 创新应用: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新型装置涌现 [13] - 前沿研究:折纸制造厘米级四足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13]
湖北鄂州:激活创新引擎 驱动产业转型
科技日报· 2025-06-20 15:52
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创新成果 - 武汉天铭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天铭"系列智能裁剪系统改变了传统纺织业生产场景,是国内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裁剪设备制造商[1] - 鄂州市一季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8%和19.2%,创历史新高[1] - 湖北华武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井下运输皮带智慧除杂机器人提升了矿山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人工巡检成本[2] 研发投入与产业链发展 - 华武重工研发强度达3.2%,与武汉科技大学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成功转化智慧加球机、纳米陶瓷球等智能化产品[2] - 鄂州市冶金产业链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1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逾400亿元,以宝武集团鄂城钢铁为龙头形成20余家产业链企业[3] - 2023年鄂州市9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85%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3] 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 - 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鄂州专区入驻企业145家,收集创新需求147项,促成农业机械精准播种技术研发[4] -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科研项目75项、孵化企业79家(含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国家级人才40余人[5] - 鄂州市设立武汉和北京离岸科创中心,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鄂州"的协同模式[5] 政策支持与创新生态 - 国家开发银行为华工法利莱发放1.05亿元专项贷款支持船舶高端智能装备研发[6] - 鄂州市实施"揭榜制""赛马制"科技项目13项,支持资金近1000万元,推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6] - 湖北虹润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获得"赛马制"项目1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7] 创新成效与产业增长 - 2024年鄂州市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奖补资金超500万元[7] - 鄂州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96件,连续5年增长[7] -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5.65亿元,同比增长18.3%,位居湖北省第二[7]
聚焦多条产业链,《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将持续扩充
齐鲁晚报网· 2025-06-16 22:36
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概况 - 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2020年起连续发布六期《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涵盖11大领域、978家企业的3997种优势工业产品 [1] - 产品领域分布:电子信息类企业210家 机械装备设备类企业394家 冶金金属类企业116家 食品饮品类企业83家 化工新材料类企业77家 建材类企业40家 纺织服装类企业31家 家具家电类企业20家 纸制印刷类10家 [1] 目录核心特点 - **覆盖面广**:构建与重点产业布局深度匹配的优质产品体系,涉及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 [1][2] - **遴选标准严**:采用"资质认可 合规前置 动态管理"原则,聚焦"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标杆产品 [2] - **推广渠道多元**:线上通过"泉惠企"平台及新媒体发布,线下通过展会发放近万册目录 [2] - **产品创新性强**:涵盖智能制造 新能源 智能网联等领域,包括四足仿生机器人 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等前沿技术产品 [2]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扩充目录优质供给,重点加强对"链上精品"的摸底遴选 [1][2] - 强化供需对接和市场推广,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空间 [2]
强化产业生态创新“三链融合” 河南三门峡探索绿色低碳转型
经济日报· 2025-06-08 05:57
地区经济与产业转型 - 河南三门峡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 [1] - 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 占全市总发电量的45% [1] - 文旅综合收入达42亿元 同比增长56%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12%跃升至35%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 - 国投金城冶金公司利用铜阳极泥生产锗晶体 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1] - 宝武铝基新材料产业园生产厚度仅0.0045毫米的铝箔 实现产值180亿元 带动就业1.2万人 [1] - 黄金冶炼通过智能化改造 综合能耗下降23% 产品附加值提升40% [1] 文旅与数字创新 - 后地村"数字古枣林"项目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0万人次 [2] -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清明节假期接待游客42万人次 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8% [2] - 夜游天鹅城光影秀串联沿黄10个村落 夜间经济占比37% [2] 产业政策与机制创新 - "三链融合"机制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典型案例 [1] - 生态链筑基 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1] - 产业链赋能 设立产业转型基金支持新能源、文旅等赛道 [1] - 创新链驱动 与郑州大学共建"黄河科创走廊"转化科技成果 [1]
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在杜尚别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23:47
产业发展合作 - 会议讨论并通过重型机械制造合作协议,成员国将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链协同,重点提升冶金、采矿、能源、石油天然气和化工等行业所需机械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1] - 轻工业方面通过合作构想,提出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能效高、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生产体系,提升天然原材料加工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 [1] 区域航空管理协作 - 会议通过航空管理协作构想,成员国将加强在飞行规则、技术标准和运行程序等方面的协调,提升民航安全和空域利用效率 [2] 会议安排 - 下一次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将于9月30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