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消费

搜索文档
策略周观点:中报透露出哪些景气线索?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 TMT行业(科技、媒体和电信) 包括元件 半导体 通信设备 软件 游戏 金融科技等细分领域[1][2] * 制造业 涵盖风电 工程机械 小金属 锂电 建材 创新药 物流 光伏 化工 钢铁等[3][8][9] * 资源品行业 如煤炭 有色金属 小金属 能源金属 化工 钢铁[6][13] * 消费品行业 包括农业 家电 啤酒 食品 乳制品 调味品 化妆品 日用品[5][16][19] * 金融行业 涉及证券 保险等非银金融[17][23] * 医药行业 包含化学药 医疗器械 美容护理等细分领域[16] * 其他行业 如军工 石油石化 建筑业 房地产等[5][14][20][21][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TMT板块成交额占比突破40% 但并非见顶信号 在强产业趋势中成交额占比可继续上升 9月科技产品发布会及行业展会或催化行情 短期内科技行情或持续 但内部可进行高低切换[1][2] * 元件 半导体 通信设备等板块拥挤度较高 软件 游戏和金融科技等应用方向拥挤度偏低[1][2] * 2025年中报权益非金融营收同比-0.4%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 较一季度回落 全A非金融ROE下行斜率放缓 有望四季度止跌企稳 TMT和中游相对占优 部分资源品和消费品显现反转迹象[1][5] * 多数板块仍处于收入与库存增速双降的主动去库状态 内需消费和基建链已持续主动去库五个季度 顺周期资源型红利持续四个季度 或已过半程 出口链及弱内需敏感型TMT仍处于主动补库高位[1][6][7] * A股广义制造业资本开支占营收比已降至均值以下0.6个标准差 产能去化仍在进行中 预计年底产能周期下行问题有望出现拐点[3][8] * 8月全行业非金融行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回升 与宏观PMI改善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相印证 反内卷政策初步显效 下半年ROE拐点可能性提升 大金融 中游制造和TMT表现明显[3][10] * AI产业景气度继续上行 通信设备国内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转正 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增速回升 存储器DXI指数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且涨价态势延续 软件收入同比增速持续回升 软件业用电量同比趋势性回升 国产网络游戏版号发放创22年来新高[11][12] * 反内卷政策对部分周期品涨价 新能源汽车 物流及养殖等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成效最显著的是煤炭 有色金属 小金属及能源金属等细分领域 动力煤 焦煤价格走强 铜 铝以及稀土 钨 钼价格上涨 碳酸锂价格逐渐企稳 动力电池装车量保持30%以上增长[13] * 通用制造与军工领域表现良好 国内金属加工机床 日本机床出口订单数据均持续改善 军工级海绵钛价格同比转正[14] * 一季度和二季度合同负债和预收账款的同比增速持续改善 反映手订单情况良好[15] * 医药行业景气度从一季度开始逐步扩散 化学药原料产量同比降幅回升 医疗器械国内院端诊疗需求和出口数据均有所回升 7月份化妆品和日用品零售同比增速也在回升[16] * 非银金融行业中的证券和保险具有自身独立的逻辑 其景气度有一定持续性[17] * 工程机械三季度开始出现回升迹象 7月份挖掘机销量 出口量同比增速回升 开工小时数同比降幅收窄[18] * 大众消费品如啤酒 食品 乳制品 调味品等顺周期品种从年初以来景气度企稳回升[19] * 8月份新房和二手房成交环比回暖 但新房成交同比降幅扩大 二手房价格继续下行 8月下旬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企稳迹象[20] * 8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走弱 根据EIA预测今年内油价可能仍有向下波动压力[21] * 7月建筑业PMI指数有所回落 基建数据相对较好 房建数据相对较弱[22] 其他重要内容 * 中期看 国内基本面 流动性及海外流动性有望改善 A股或进入主动补库周期[1][4] * 关注收入周期下行但预收账款上升的化工与钢铁行业 有望迎来收入增速拐点 计算机 光学光电子工程机械与电网设备等行业或将继续处于供需双向改善的主动补库状态[1][7] * 从产能周期视角 建议关注三类机会 第一类是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资本开支占收入比已经拐头向上的行业 如风电 工程机械和小金属 第二类是接近产能周期拐点的初清品种 如锂电 建材 创新药和物流 第三类是离产能周期拐点还有几个季度的准出清品种 如光伏 化工和钢铁[9] * 短期配置建议在AI链 医药 反内卷及军工等强势方向内部进行高低切换 并关注创新药 AI应用及港股互联网等潜在方向 此外 可左侧布局受益于人民币升值且基本面改善预期明显的消费 非银及电新行业[4][23][24]
石破茂走不走不重要,15%关税才是日股意外之喜?
华尔街见闻· 2025-07-24 00:44
日美关税谈判重大突破 - 日本与美国就关税问题达成一致,美方将向日本征收15%的关税,并增加进口美国大米 [1] - 该协议还包括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的承诺 [1] - 15%的关税税率是迄今为止对等关税中对其他国家公布的最低水平,这将提升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1][2] - 汽车关税从25%降至15%,将直接提升日系车在美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1][2] 日本股市影响分析 - 关税不确定性的缓解为日本股市带来提振 [1] - 2026财年的每股收益预测已从今年内3月份的同比增长8-9%大幅下调至最近的1.6%增长,表明关税冲击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计入预期 [3] - 市盈率往往在EPS见底前略有上升,并在随后超过14倍左右的区间中值 [4] - 若日本向美国的大规模投资导致日元贬值,也可能进一步推高日本企业的EPS [3] 政治因素影响 - 首相石破茂或将在8月底前辞职,但对日本股市影响有限 [1][5] - 若高市早苗等保守派上位,或会推迟加息、反对财政扩张 [5] - 若岸田文雄、林芳正等温和派上任,可能延续"资产管理立国"的政策方针 [5] - 小泉进次郎若上台,则可能更专注于推动"放松监管" [5] 板块轮动机会 - 出口类周期股(如汽车股)有望迎来反弹 [8] - 工厂自动化与其他与资本支出相关的板块值得密切关注 [8] - 若关税问题解决并重新点燃市场对日本央行加息的预期,银行等金融股可能迎来估值修复 [9] - 从美国进口的大米增加可能导致大米价格下跌,利好内需相关消费股 [10]
A股分析师前瞻:普遍积极,“上行收益”有较大的潜在空间
选股宝· 2025-07-20 23:06
市场行情展望 - 当前市场处于"上行收益和下行风险不对等"阶段,下行风险被锁住,上行收益有较大潜在空间 [1] - 央行提出向汇金公司提供充足再贷款支持,保险资金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1] - 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等事件可能带动远期基本面预期,吸引国内存款搬家和海外美元溢出资金 [1] - 上证指数已突破3450点扭亏阻力位,WIND全A指数5400点阻力位,市场形成增量资金正反馈 [2] 牛市周期特征 - 周期股异动可能是牛市进入中期主升浪的信号,2013-2015和2019-2021两次牛市均呈现此特征 [2] - 牛市初期资金集中于少数产业逻辑明确板块(如TMT、半导体、AI),中后期资金扩散至周期股 [2] - 周期股因牛市初期估值未抬升,中期估值优势突出,政策催化或基本面改善时跑赢概率高 [2] 板块配置建议 - 关注非美出口链(摩托车/逆变器/海风)、券商、金融IT、地产等对远期改善预期敏感品种 [2] - 海外算力链、游戏等基本面占优品种,国产算力、创新药、军贸等短期边际变化行业 [2] - 恒生科技、有色、通信、军工、游戏等板块轮动机会,中报季后出海可能形成新行情 [2] - 内需消费、科技自立与红利个股三条主线,参照2019年行情节奏 [2] - 上游资源品(铜/铝/油)、中间品(钢铁)、资本品(工程机械/重卡)受益反内卷政策 [3] 资金与政策动态 - 市场增量资金正反馈机制形成,呈现"资金流入-市场上涨-资金进一步流入"循环 [3]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聚焦旧改与城中村改造,月末政治局会议"反内卷"政策预期升温 [3] - 中美科技贸易领域缓和,私募和融资资金持续入市巩固多头思维 [4]
棋至中局 取势顺势 投研人士论道下半年资产配置
上海证券报· 2025-07-01 03:10
全球市场展望 - 美元走弱趋势明显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引发滞胀预期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 以及地缘政治局势推动资金流向避险资产影响 [12] - 非美资产将受益于美元走弱 包括欧股与新兴市场股票 瑞郎日元等避险货币 以及黄金等非美元资产 [12] - 亚洲货币迎来集体升值窗口 人民币仍有补涨空间 有利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13] - 欧洲财政刺激和国防开支提升加强欧元走强 日本CPI高企带动日债上行及日元走强 [13] A股和港股投资机会 - A股市场重点关注新经济与局部景气变化带来的阿尔法机会 包括银行及细分价值领域重估 出海优质企业 以及人工智能 机器人 自主可控 军工 创新药等科技领域 [14] - 港股和A股市场仍有望成为超额收益重要来源 权益类资产风险溢价处于较高水平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重新定价叙事将延续 [14] - 科技板块持续享有政策红利 重点关注固态电池 可控核聚变 AI算力和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 [15] - A股市场估值处于较低位置 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和上市公司治理改善有望带来企业盈利回暖 [15] - 主营业务稳健的高质量企业存在投资机会 包括高端科技制造 红利板块和内需消费板块 [16] 行业配置建议 - 全球股票市场看好三类资产:非美发达市场股票(欧洲和日本) 美国中小盘优质股 以及新兴市场股票 [18] - 债市配置精选票息类资产作为稳定收益底仓 积极参与利率波段交易 聚焦景气度较高行业的产业债主体挖掘 [19] - 股票投资重点挖掘科技 创新药等行业优质标的 把握市场基本面或事件性冲突带来的加仓机会 [19] - 保持多股多债均衡配置 通过可转债 高股息股票等多元化投资增加稳健收益来源 [20] - 固定收益领域欧洲和澳洲高评级债券更具防御性 黄金仍有望维持核心配置地位 [20]
国泰海通|策略:数字货币:打开跨境结算与融资新路径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6-23 22:41
报告导读 - 主题交易热度维持平稳,日均成交额4.32亿元,日均换手率3.35%,结构切换加速 [1] - 稳定币与PCB主题领涨,新消费/创新药/稀土永磁主题回调 [1] - 看好科技类主题再次布局机会,推荐数字货币/AI智能体/内需消费/并购重组 [1] 主题一:数字货币 - 2025陆家嘴论坛提出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跨境支付通上线便利陆港经贸往来 [2] - 中国香港、美国通过稳定币相关法律规范,稳定币适用于跨境支付场景,有望成为企业跨境结算降本增效途径 [2] - 稳定币是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重要载体,可能成为优质企业跨境融资新方式 [2] - 推荐区块链、跨境清算系统等底层技术供应商,以及具备牌照优势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数字安全协议服务商 [2] 主题二:AI智能体 - 字节跳动、阿里、百度密集发布智能体产品,AI智能体公司Manus开放普通用户注册 [2] - AI智能体是端到端完整解决方案,核心功能包括感知/决策/执行能力,将提升大模型数据调用量并加速垂类应用落地 [2] - AI智能体成为AI应用商业化关键催化,有望拉升算力需求曲线 [2] - 推荐具备资本开支与用户优势的互联网大厂,以及受益算力需求提升的AIDC和国产算力产业链 [2] 主题三:内需消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强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 [3] - 国务院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激发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兴消费带动效应 [3] - 推荐教育/育儿/养老等服务消费,国牌化妆品/IP潮玩/宠物等新兴消费 [3] 主题四:并购重组 - 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 [3] - 2025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数量是2024年同期的3.3倍,已实施完成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是2024年同期的11.6倍 [3] - 推荐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优质资产重组,能源资源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3]
中信建投|下半年展望,寻找确定性与预期差
2025-06-19 17:4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A股市场、内需消费、有色金属、医药生物、金融、公用事业、煤炭、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创新药、新消费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弱美元周期显现及影响**:美元走势脱离利差框架且美国财政赤字扩大,预计2026年赤字率恶化至7%,2023 - 2024年或恶化至7.8%,弱美元成重要宏观背景;过去三段弱美元时期A股宽基指数上涨,消费风格最佳,内需消费、有色金属、医药生物和金融行业表现不错[1][2][4] - **资本市场新政策周期利好**:2024年9月以来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央行互换工具操作规模达1050亿,回购操作贷款上限总额达1374亿,合计约2400亿,为市场提供底部修复流动性支持[1][5] - **全球流动性宽松影响A股**:全球三大央行M2同比增长与A股走势相关,2019 - 2021年宽松推动A股牛市,2022年转负致熊市,2024年8月M2转正、9月美联储降息,开启新一轮牛市[1][6] - **全球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周期**:美联储短期暂停降息但周期未结束,2025年可能继续降息两次;欧洲央行多次降息,中国央行明确降准降息方向[1][7] - **外资态度转变**:外资从看空中国转向加仓,源于对中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信心、科技硬资产崛起、美国形象受损及中国软实力提升[3][8][9] - **下半年市场预期差**:外需可能不疲弱,通胀削减法案或提振美国需求;中美贸易战可能停战或修复;增量财政政策加码发力,结构性政策有望年中落地[3][11] - **下半年市场走势**:预计先震荡后向上,震荡中枢逐步上移,当前因基本面制约震荡,未来受弱美元、政策支持和流动性改善推动[12] - **市场向上突破因素**:全球基本面超预期改善、国内增量政策落地、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如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创新药、新消费等[13][16] - **A股中长期展望**:使用择时指标预测全A未来三年年化回报为8.64%,权益资产性价比高,建议维持60%中长期仓位配置,大趋势震荡上行[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年全年A股业绩增速预测年底仅零增长左右,全A剔除金融、石油、石化后的业绩增速可能负增长[12] - 市场存在对出口订单需求减弱、经济通缩、财政和货币政策乘数效应不足等悲观预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