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电赋能 让产业升级“风光无限”
央视网· 2025-09-18 20:50
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量位居全国首位 装机达到1.45亿千瓦 在总装机中占比52% [1][8] - 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446亿度 同比增长36% [8] - 乌兰察布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突破200亿千瓦时 在总发电量中占比超过50% [5]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 乌兰察布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从四年前的个位数增加到十多家 形成产业集聚 [3] - 当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厂房从一期扩展到二期 工作人员数量增长3倍 [3] - 风电装备发运需求旺盛 园区内装备排起长龙 [3] 储能技术发展 - 新能源发电催生储能产业快速成长 乌兰察布建立多技术路线实验场 [5] - 实验场采用集装箱形式 测试不同储能技术方案 [5] 算力产业崛起 - 绿电充足供应支撑算力产业发展 数据中心进行上亿用户数据运算 [5] - 建成直连北京传输线缆 数据传输延时仅4.2毫秒 [5] - 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项目在乌兰察布投产运营 [5][6] 绿色氢氨产业 -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首期项目在内蒙古建成投产 绿氨年产能32万吨 [8] - 项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40万吨 [8] - 产出全球首张国际认可的"可再生氨"认证 [8] 产业转型与升级 - 绿色电力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 [8] - 新能源发电带动风电装备制造和储能产业集聚发展 [3][5] - 绿电支撑新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5][8]
日程更新 | 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10月天津召开
储能行业安全发展现状 - 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技术 正迎来规模化发展浪潮[2] -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系统集成质量以及安全性 可靠性等问题 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2] 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概况 - 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6-17日在天津召开 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共同主办[2] - 会议恰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与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建所60周年 将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 深化产学研协同 聚焦安全议题 推动成果转化[2] 会议主要参与人员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担任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7]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舍华[11] -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14] -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所长鲁志宝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16] -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李斌教授[18] -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前振华[22]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王芳[26]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来小康[28] 会议组织架构 - 主办单位包括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9] - 协办单位为CNESA储能安全专委会和中国内燃机学会储能技术分会[29] - 支持单位包括厦门科华数能 远景能源 江苏天合储能 上海派能能源 北京西清能源 上海融和元储能源 上海采日能源 壳牌中国 苏州精控能源科技 东方日升新能源等十家企业[30] 拟邀参会机构 - 政府部门包括国家部委相关部门[31] - 电网公司包括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 内蒙古电力及地方电力公司 电科院[31] - 项目开发商及设计院包括中国电建 中国能建 国机集团 地方电力设计院 中建[31] - 发电集团包括国家能源投资集团 中国华能 中国华电 中国大唐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 国投电力 中国广核 三峡集团 华润电力 中节能太阳能 中国核工业集团 地方能源集团[31] - 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水规院 电规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31] - 电力设备企业包括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储能科技 西电集团 上海电气 东方电气 哈尔滨电气[31] 会议报名方式 - 会议采取预报名方式 报名信息需经组委会审核[32] - 报名成功后不收取参会费用 食宿自理[32] - 联系人包括曹先生13552712189 王先生13581885520 李先生13581741680[33] 往届会议规模 - 2024年第四届会议在苏州召开 参会人数超过500人 来自政府机构 高校 科研院所 设计院 电网公司 发电集团 储能厂商 消防企业及安全解决方案厂商[34] - 2023年第三届会议在山东青岛成功召开[34] 主办单位背景 -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 是专职从事消防救援科学研究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 拥有近60年历史[34] - 研究所拥有520余台科研试验设施设备 可开展覆盖火灾防治 灭火救援 应急装备及消防员防护等全链条消防救援科学研究试验[35][36] - 新能源消防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有新能源全链条消防安全科研实验平台和大型实体火灾实验平台 重点开展新能源领域本质安全 火灾防控 灭火救援等研究工作[37] - 天津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 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迄今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高层次人才[38] - 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于2021年12月获批 为全国首批三个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之一[39] - 平台下设六个中心 涵盖电化学储能 燃料储能与应用 储能装备与系统 储能安全与运维 储能经济与政策等领域[39] - 平台形成以4名院士为带头人 2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 40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为骨干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覆盖储能全环节[39]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3 02:48
合作协议签署背景 -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于2025年9月12日签署《合作协议》[3]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系清华大学与四川省政府共同推动建立的高层次科研机构 成立于2016年3月18日[2][3] - 双方不构成关联关系 合作基于平等互利 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2][5][3] 合作机构概况 - 研究院为事业单位 负责人康重庆 注册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经济产业园[3] - 经营范围涵盖能源技术研发 科技创新 技术服务 设备制造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3][4] - 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得到四川省 成都市及天府新区政府支持[2][5] 合作目标与机制 - 合作宗旨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推动创新技术市场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6] - 具体目标包括促进新能源 大模型与AI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深度应用 实现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突破[7] - 建立联合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决策与协调 公司投入研发资金 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与清华资源整合[8][9] 具体合作内容 - 研究院为公司提供数字化转型规划 科技创新规划及信息化建设全流程技术服务[11] - 重点领域包括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发 新能源发电优化 电力行业专用大模型开发及新型传感器部署[11] - 推动电力基建工程智能化升级 运用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与本质安全[12] - 拓展人工智能在电网运行 客户服务 运维管理中的应用 打造智能调度与AI客服平台[12] - 升级ERP CRM等核心信息系统 优化架构功能 实现数据整合分析以提升运营效能[12] 协议执行安排 - 协议有效期五年 自签署之日起生效[13] - 保密义务期限至协议终止后三年 违约方需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直接损失[14] - 具体合作项目将另行签署单项协议 依法履行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3][2] 对公司业务影响 - 协议不涉及具体金额 对当期及期后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视具体项目开展情况确定[3][15] - 不影响公司业务独立性 不会对合作方形成依赖[3][15] - 合作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市场竞争能力 符合长远发展战略及全体股东利益[15]
未来能源: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变革正在加速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8:25
从供给逻辑到协同机制的根本转变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能源体系重构与产业生态重塑 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能源转型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替代,而是走向了系统性的结构重 构与范式转换。"未来能源"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理念,正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传统能源体系以集中式供给为核心,用户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未来能源体系则呈现出分布式、智能化、网络化的特征,实现了从"以能源为 手段"到"以能源为变量"的跃迁。在这一体系中,每个终端都可能成为能源生产的节点,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协同者"。分布式光 伏、储能技术、虚拟电厂等新兴业态,正在重新定义能源的生产方式、分配结构和市场机制,推动能源系统从线性供应转向智能协同。 中国实践:从国家战略到产业落地 中国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系统性优势。通过"双碳"目标的战略牵引,构建了从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到市场培育的完整体系。无论是 宁夏的零碳工业园区,还是山东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抑或是浙江的城市虚拟电厂,这些实践案例正在为"未来能源"从理念走向现实提供有 力支撑。 在全球层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 ...
智启绿能 行致中和——2025零碳峰会正式举行
第一财经· 2025-08-30 11:51
峰会背景与主题 - 2025零碳峰会在上海举行 聚焦智启绿能行致中和主题 由第一财经和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 联合发起方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等机构[1][3] - 峰会汇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第三方机构力量 探讨零碳园区建设全链条碳中和实践绿色企业出海等核心议题[3] 政策与战略导向 - 上海市发改委强调零碳为产业发展底色 需政府战略引导和企业务实行动共同推进低碳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5] - 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 正值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攻坚之年 需凝聚共识破解难题[11] 技术路径与行业实践 - 储能技术是能源绿色转型关键支撑 需统筹发展短时与长时储能 布局氢氨等绿色燃料技术 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13] - 交通行业碳排放近峰值 通过乘用车纯电动化和商用车中短途纯电+长途氢能转型 2050年可实现道路交通零排放[15] - 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近70% 其中供热环节占比超50% 需优先推广热泵余热利用及生物质技术 逐步实现电锅炉替代和绿色燃料转型[21] 市场机制与碳交易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近7亿吨配额 交易金额约480亿元 覆盖电力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行业 控排企业达3700家左右[17] - 碳市场通过配额交易减排量变现和碳定价三大机制 推动高排放企业减排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领域[17] 企业创新与零碳竞争力 - 零碳园区核心是将绿色能源成本优势转化为绿色工业竞争力 绿电直连对降低用能成本应对欧盟碳关税具有重要意义[23] - 长三角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案例集发布 9个案例展现区域创新实践 为双碳目标提供借鉴[26] 国际协作与传播行动 - 第一财经联合中国气象网启动COP30中国角传播行动计划 向世界展示中国在绿色发展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及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努力[28] - 峰会获得碳中和认证 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颁发证书[19] 奖项与表彰 - 零碳地球奖项设立 包括奇点奖锚点奖芽点奖长江卫士奖 表彰绿色转型卓越先行者 由能源基金会等权威机构共同发起[34][36][38][40][42] 支持与协作机构 - 峰会获得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等机构协办支持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提供学术支持 大全集团远景科技集团等提供特别支持[42]
智启绿能 行致中和——2025零碳峰会正式举行
第一财经· 2025-08-30 00:06
峰会概况 - 2025零碳峰会于8月29日在上海举行 由第一财经和长三角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共同主办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起[1] - 峰会主题为"智启绿能 行致中和" 聚焦零碳园区建设 全链条碳中和实践 绿色企业出海等核心议题[3] 政策与战略导向 - 上海市发改委强调全球气侯治理进入行动加速新阶段 需以零碳为发展标志探索新路径[5] - 中国"双碳"目标进入第五年 正处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攻坚之年[11] 技术创新与能源转型 - 储能技术是能源绿色转型关键支撑 需统筹发展短时与长时储能 布局氢 氨等绿色燃料技术[13] - 交通行业需通过新能源汽车普及实现减排 乘用车纯电动化和商用车"中短途纯电+长途氢能"转型可在2050年实现道路交通零排放[15] - 工业领域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近70% 其中供热环节占比超50% 需优先推广热泵 余热利用及生物质技术[21] 市场机制与碳交易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近7亿吨配额 交易金额约480亿元 覆盖电力 水泥 电解铝和钢铁等行业 控排企业达3700家左右[17] - 峰会获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认证[19] 企业实践与园区建设 - 零碳园区核心在于将绿色能源成本优势转化为绿色工业竞争力 绿电直连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及应对欧盟碳关税具有重要意义[23] - 长三角企业绿色低碳创新案例集发布 包含9个创新实践案例[26] 国际合作与传播 - 第一财经联合中国气象网启动"COP30中国角传播行动计划" 系统展示中国在绿色发展 能源转型等方面的贡献[28] - 儿童投资基金会过去10多年在中国专注于支持应对气侯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7] 奖项与认可 - 现场揭晓"零碳地球"评选结果 包括奇点奖 锚点奖 芽点奖 长江卫士奖 表彰绿色转型卓越先行者[33] - 奖项由能源基金会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共同发起设立[35][37][39][41]
“绿”动京津冀 “电”亮新未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专题交流会在保定召开
中国发展网· 2025-08-15 18:59
会议背景与意义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专题交流会于8月15日在河北保定召开 作为2025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三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的分论坛 [1] - 会议邀请政府代表 专家学者 企业精英等各界嘉宾 解读政策 展示技术成果 分享案例 探索京津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1] - 会议是绿色技术盛宴和京津冀能源革命行动宣言 将持续输出安全可靠 灵活高效 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解决方案 [3] 政策与战略方向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 河北省正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解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国家战略布局与路径 [3]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系统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总体形态和未来展望 [3] 学术与技术创新 -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分享新型电力系统商业模式的思考 [3] -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剖析新能源数据的中国效应和新能源技术的中国路径 [3] - 电力和能源企业代表展示储能 多能互补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 [3]
崧盛股份:将积极把握政策机会提升业务布局及扩张速度
搜狐财经· 2025-08-11 11:52
政策支持与公司战略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 [1] - 政策支持工业领域碳减排、绿色化改造、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1] - 政策与公司在植物照明、储能技术和机器人核心部件等领域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1] 公司回应与行动 - 公司表示将积极把握政策机会,提升业务布局及扩张速度 [1] - 公司未具体说明如何利用政策中的创新举措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 [1]
市政协召开辖市区政协主席座谈会
镇江日报· 2025-08-07 07:57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政协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市县联动、协同共进格局进一步巩固深化, 全市政协工作成效持续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科 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建言献策。要加强专门协 商机构建设,着力提升协商质效,更好发挥专委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界别工作,持续深化"五 好"党建,建强"两支队伍",推动全市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8月6日,市政协召开辖市区政协主席座谈会。市政协主席郭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各市、区政协和市政协镇江经开区工委、市政协镇江高新区委员联络委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交 流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会前,与会人员还调研了高新区哈电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基地等项目。 市政协副主席吴彤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马国进、秘书长张军参加会议。(记者 周迎) ...
特斯拉:永远是领跑者,永远不会是赢家
美股研究社· 2025-08-06 18:23
特斯拉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公司在纯电动汽车(BEV)市场曾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领导地位逐渐被比亚迪取代[1] - 2024年特斯拉全球市场份额从19%降至18%,同期比亚迪在华销量达1100万辆(占中国汽车总销量近50%)[2][3] - 目前公司75%营收仍依赖汽车业务,但已转向储能、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机器人技术寻求突破[3][9]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024年总产量下降4%至177万辆,汽车销售收入下降6%至771亿美元[2] - 2025Q2总收入同比下降12%,其中汽车收入降幅达16%,GAAP毛利率降至17.2%[5] - 非汽车业务中:能源存储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7%),服务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17%)[5] - 研发投入53亿美元,低于比亚迪的78亿美元[10] 技术转型与新兴业务 - 铝离子电池技术进入高级研发阶段,可能于明年应用于电动车,具备能量密度高、充电快等优势[8] - Optimus人形机器人定位家务及安防场景,但商业化仍需数年且面临专业设备竞争[8] - Robotaxi于2025年6月在奥斯汀推出,但面临Waymo(谷歌950亿美元现金储备)和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的竞争[9] 供应链与生产挑战 - 电动车电机关键材料钕90%依赖中国供应,存在供应链风险[7] - 历史交付记录不佳(Cybertruck延迟案例),二手特斯拉贬值严重影响新车销售[6] - 马斯克承认接下来几个季度可能面临困难,完全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7] 估值与行业对比 - 2025年预期市盈率183倍,远高于传统车企(大众4.9倍/通用5.6倍)和科技公司(谷歌5.8倍)[10] - 市销率10.5倍达到比亚迪(0.99倍)的10倍以上,同期营收(980亿vs1060亿)和净利润(70亿vs60亿)相近[10] - 行业预期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达1.6万亿美元,公司能源业务28亿美元占比微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