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存托凭证
icon
搜索文档
健康元: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0 17:15
健康元药业集团 2024 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年 6 月 6 日的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证券代码:600380 证券简称:健康元 公告编号:临 2025-053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 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每股分配比例 A 股每股现金红利0.20元 ●相关日期 | 股份类别 | 股权登记日 | | 最后交易日 | 除权(息)日 | 现金红利发放日 | | --- | --- | --- | --- | --- | --- | | A股 | 2025/7/17 | - | 2025/7/18 | 2025/7/18 | | ●差异化分红送转: 否 一、通过分配方案的股东大会届次和日期 本次利润分配方案经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2025 二、分配方案 截至股权登记日下午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市后,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登记在册的本公司全体股东。 本次利润分配以方案实施前的公司总股本1,829,453,386股为基数,每股派发 ...
深圳综改有望试点红筹股二次上市,资本市场迎新变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28
政策突破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 - 这一举措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协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红筹股二次上市试点即将在深圳破冰 [1] 政策落地进程 - 深圳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上市规则,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已明确红筹企业回归路径 [3] - 主板要求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具备国际领先技术 [3] - 创业板侧重未盈利高成长科技企业,需满足营收增速和技术领先性等指标 [3] 市场反应 - 红筹架构企业回归A股将打破原有融资壁垒,腾讯控股、比亚迪电子等港股科技龙头回归可拓宽融资渠道并提升国内市场估值 [3] - 截至2025年6月中旬,粤港澳大湾区注册的港股上市公司达224家,其中满足主板二次上市条件的红筹企业有17家,涵盖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3] - 优质科技资产的注入将丰富A股投资标的,吸引更多境内外资金入场 [3] 制度创新 - 试点通过发行存托凭证(CDR)等方式为境外注册企业提供回归路径,解决股权架构复杂、两地监管规则差异等障碍 [5] - 建议建立深港交易所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衔接,并设立"港股回归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5] - 可参考"A股到H股"绿色通道模式,对满足特定条件的企业缩短审核周期 [5] 政策红利 - 试点将强化深圳作为产业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产业金融中心"协同发展 [5] - 红筹股回归将提升A股科技含量,优化市场结构 [5]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筹资额占全球总筹资额的24%,与A股合计占比达33%,大湾区已成为全球资本聚集高地 [5]
九号公司: 九号有限公司员工认股期权计划第三次行权限售存托凭证上市流通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0 17:24
九号公司员工认股期权计划第三次行权限售存托凭证上市流通公告 - 本次上市流通的存托凭证数量为3,617,100份,占公司存托凭证总数的0.50% [1] - 上市流通日期为2025年6月25日,涉及限售存托凭证持有人132名 [1] - 存托凭证类型为股权激励存托凭证,认购方式为网下 [1] 公司存托凭证数量变化情况 - 公司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完成后,存托凭证总数为704,091,670份,其中限售存托凭证646,427,534份,流通存托凭证57,664,136份 [1] - 截止公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十二次员工认股期权计划的行权及登记,累计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为1,937,434.8股,对应行权存托凭证数量为19,374,348份 [1] - 公司已完成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三个批次的归属及登记 [1] - 公司于2024年3月11日完成8,000,000份回购存托凭证的注销 [1] - 截止公告披露日,公司存托凭证总数为717,301,017份 [3] 员工认股期权计划执行情况 - 2015年期权计划、2019年期权计划、创始人期权计划已全部授予完毕,目前尚未行权完毕 [1] - 2015年期权计划和2019年期权计划行权条件为公司在中国境内成功上市 [1] - 创始人期权计划行权条件为公司上市成功 [1] - 截至第一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决议作出之日,公司激励计划累计可行权人数为218人,可行权的期权数量为5,181,310股(对应51,813,100份存托凭证) [1] 限售存托凭证持有人承诺 - 激励对象因参与员工认股期权计划行权新增的存托凭证自行权之日起三年内不减持 [3] - 上述期限届满后,激励对象比照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减持规定执行 [3] - 截至公告披露日,限售存托凭证持有人均严格履行了所作出的存托凭证锁定承诺 [3]
上海和深圳,喜提两个政策大礼包
吴晓波频道· 2025-06-19 02:21
上海金融政策 - 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8项重磅金融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 [2][12][17] - 自贸离岸债面向海外投资者,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融资窗口 [14][15]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允许人民币和外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提升企业跨境资金调配效率 [19][20]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处理全球贸易资金 [22][24]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帮助外贸企业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27][30] 深圳金融政策 - 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5][35] - 注册地位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可直接在深交所上市,注册地位于港澳台或外国的企业可通过存托凭证(CDR)间接上市 [37][38] - 腾讯、阿里等企业可能通过CDR方式在深交所或上交所上市 [50] - 政策旨在将香港的国际化资本接口与深圳的产业金融纵深结合,形成"港股流动性+A股估值"双支撑模式 [63] - 首批回归内地的香港上市公司可能包括腾讯、小鹏、华虹半导体等优质企业 [74] 政策影响 - 上海政策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外贸企业争取喘息机会 [32] - 深圳政策打通港股回A渠道,短期可能带来溢价回补,长期增强资本市场信心 [42][69] - 中概股、红筹股回归A股可激活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遏制外汇流失 [52][55] - 政策有助于争夺全球科技公司定价权,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64][66] - 港股与A股价差结构可能松动,局部套利机会增加 [65]
指数基金:被动投资的智慧与力量——读《万亿指数》
上海证券报· 2025-06-16 01:59
好捷加·修州 ·西德斯 Ted Seides 800 空亮相所得 "完斯· 沃伦 · 巴菲特Warren Buffett 默頓 · 米蘭 拉里 · 芬克 Rex Sinquefield 倫頓 · 慶福宗 Burton Malkie Larry Fi 合演出 · 旋式 罗布 · 卡皮托 直姆 · 维汀 26 IC (40) 11 迈伦 · 斯科尔斯 马克·维德 大卫·布局 Myron Scholes 成绩 · 夏卡 查见 ·特雷诺 格 信號 · 里 EF 成區·提斯 John Boqle # #ESANE Jan Twardo William Four 曲线 · 国图 布·卡皮杆 投资信托""先锋领航全市场指 的脸 · 精美 马克 · 维德 於10.18 脏癌 · 福斯 艾弗斯·莱利 丹· 原因 William F 兵 · 周公 旋幕 · 堪斯 艾麦图 · 湖北 Gan Whee 艾弗瑟·斯科 Villiam Fouse 品 · 高校园 中国:东1 图 转 e 微 · 罗 · 罗 · 罗 · 罗 · · 罗 · · 罗 · · 罗 试用·其實 表演 · 傲门 Harry Markowitz James Lori ...
IPO与存凭证并行,“H+A”路径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6-12 19:21
政策覆盖范围 - 注册地在粤港澳且在港股上市的企业可直接在深交所上市 注册地不在粤港澳的港股上市公司若符合条件可通过发行存托凭证实现A股上市 [1] - 政策覆盖范围拓宽至250家注册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上市企业 其中220家尚未在A股上市 包括友邦保险(7408.68亿港元) 香港交易所(5258.99亿港元) 中银香港(3679.33亿港元)等市值前三企业 [4] - 政策还涵盖796家办公地在内地但注册地位于境外的港股上市企业 包括腾讯控股(4.76万亿港元) 阿里巴巴-W(2.26万亿港元) 小米集团-W(1.40万亿港元)等互联网巨头 [5] 上市路径 - 明确两种上市方式:符合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直接赴深交所上市 符合条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存托凭证在深交所上市 [8][9] - 红筹企业二次上市需满足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等条件 目前有14家红筹企业符合要求 包括腾讯 阿里 小米 美团等 [10] - 存托凭证(CDR)发行流程包括试点企业遴选 确保满足股票发行基本要求 严格遵循现行股票发行程序等环节 [11] 市场影响 - 政策释放开放信号 为两地资本市场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进入新阶段 [1] - 2021至2025年A股IPO数量逐年下降 2025年至今仅有46家 首发融资金额从2022年5868.86亿元降至2024年673.53亿元 [13] - 政策可能提升港股企业回A预期 但具体放行速度和家数与A股二级市场韧性相关 短期内难大规模放行IPO融资需求 [14] 实施挑战 - 跨境制度差异推高合规成本 跨境资金流动受限 大型红筹企业回归可能对A股存量资金形成虹吸效应 [14] - 需构建透明规范的制度体系 建立高效的跨境监管机制 完善投资者保护措施 [15] - 短期内深交所设立新板块承接"回A"企业可能性较低 重点在于现有框架下的制度创新 [15]
重估中国资产!外资新动向,看好这两个方向!
天天基金网· 2025-06-11 13:08
外资机构重估中国资产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配置意愿明显加强 因寻求投资组合多元化和担心错过中国科技进步红利 [2] -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敞口仍较低 MSCI新兴市场基准指数中中国股票权重29%但全球配置仅26.6% 存在2.4个百分点的增持空间 [6][13][14] -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 驱动外资重新考量中国股票前景 [6][7]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20% [3][11] - 全球区域基金、美国区域基金等长线资金开始流入港股市场 预计南向资金下半年持续增配 [3][15] - 港股科技巨头2025年业绩增长预期稳健 科技叙事或带动盈利超预期上行 [16] - 摩根士丹利更看好港股和ADR 因AI与新消费相关大盘股多集中在港股 且部分A股公司选择港股双重上市 [8][9] 下半年市场展望与配置建议 -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预测中国权益资产将跑赢海外市场 因政策支持成长行业及亚太市场流动性环境改善 [4][17][19][20] - 建议采用哑铃策略 聚焦红利股(因沪深300静态估值较十年均值低估25.6%)和科技成长板块(如新能源、新消费) [21] - 华泰证券看好港股相对全球市场的收益表现 因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抬升及人民币资产修复空间 [22] 外资配置动态 - 摩根士丹利调查显示多数全球投资者有兴趣逐步增加对中国敞口 [12] - 野村观察到非美资产获国际资金青睐 欧元升值反映资金撤离美元资产动向 [17]
重估中国资产!外资新动向,看好这两个方向!
证券时报· 2025-06-11 12:40
外资机构重估中国资产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配置意愿明显加强,主要因寻求投资组合多元化和担心错过中国科技进步红利 [1][5] -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敞口仍较低,MSCI新兴市场基准指数中中国股票权重为29%,但资金配置仅26.6%,存在2.4个百分点的差距 [12][13] -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是外资重新考量的关键因素 [6][7]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截至6月10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均超20% [2][10] - 中信证券观察到全球区域基金、美国区域基金等长线资金开始流入港股市场 [2][14] - 港股科技巨头2025年业绩增长预期稳健,下半年或因科技叙事带动盈利超预期 [15] 中国权益资产展望 -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预测中国权益资产下半年将跑赢海外市场,受益于弱美元和亚太新兴市场流动性环境 [17][20] - 政策对成长行业的支持可能推动资金投向新兴高景气领域,如新能源、新消费 [20][22] - 沪深300指数静态估值较十年均值低估25.6%,红利股和科技成长板块更具吸引力 [22] 外资配置偏好 - 摩根士丹利更看好港股和ADR,因AI和新消费相关大盘股多集中于港股市场 [8][9] - 美的集团等A股公司选择港股双重上市,进一步增加离岸中国市场吸引力 [9] - 华泰证券看好港股相对全球市场的收益表现,因人民币资产修复预期 [23]
扩大“中国价格”影响力 期货市场深化对外开放
文章核心观点 - 《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推进期货市场开放,业内人士认为这有助于促进期货市场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参与[1] 提升定价话语权 - 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定价权由欧美市场主导,我国作为进口和消费大国缺乏定价权,提升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构建自主可控价格形成机制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2] - 我国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给境外交易所有助于提升我国期货价格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使“中国价格”成全球大宗商品贸易重要参考,也促使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加快国际化和规范化发展进程[2] -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开放和国际化,期货价格将更真实反映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争取有利价格条件,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 - 期货市场多元化开放有助于提高竞争性、透明度和稳定性,探索境内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等多元化开放路径有必要,将对期货市场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3] 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 - 我国稳步推进扩大期货市场开放,2024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扩大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等;2025年3月4日起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扩容后可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增至75个[4] -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开放路径不断丰富,截至2024年年末境外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17%,境外客户持仓量同比增长28%[4] - 推进期货市场开放可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繁荣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期货市场开放路径多元,服务国民经济范围更广,助力“中国价格”更有影响力,国内期货市场未来更开放、机遇更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