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恩智浦:从前端到后端布局中国本土市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7:21
公司背景 - 恩智浦是全球最大车用芯片供应商之一,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6年从飞利浦分拆独立,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 [1] - 公司以生产微控制器(MCU)芯片和多种传感器芯片闻名,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及物联网领域 [1] 中国市场战略 - 2024年中国区营收占公司全球总营收126.14亿美元的36%,远超美洲(14%)、欧洲中东非洲(22%)和其他亚洲地区(28%)[3] - 中国市场占据公司三分之一的销售额,被视为代表全球领先技术的汽车工业市场 [3] - 2025年1月成立中国事业部,整合销售、研发、运营等职能,服务中国超过6000家客户、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 [5] 本土化布局 - 在华设立办事处近40年,员工超6000人,14个城市设办事处,6个研发中心,1600多名工程师 [5] - 天津运营着公司全球最大的后端装配和测试工厂 [5] - 本地工程团队已为中国和全球客户开发200种产品 [5] 新产品发布 - 推出专为中国设计的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完全在中国完成定义、设计和开发 [6] - 2025年发布全新S32K5系列汽车微控制器和第三代成像雷达处理器S32R47等产品 [5] 供应链合作 - 与台积电南京工厂合作16纳米FinFET节点,与中芯国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9] - 天津封测工厂是公司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基地 [9] 车企合作项目 - 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芯片创新 [9] - 与深蓝汽车续签合作协议,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深化合作 [9] - 与长城汽车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ADAS和电气化等领域 [9] - S32K388应用于零跑LEAP 3.5架构,实现该芯片全球量产首发 [10]
“反内卷”生存之道,长期主义指迷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6:35
行业趋势 -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正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进入"价值引领"和"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2] - 2024年行业利润率为4.3%,同比下降8%,2025年Q1进一步降至3.9%,远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3] - 非理性竞争导致产业链系统性风险,包括研发投入压缩、供应商降价压力超10%、经销商批量关停等问题 [3] 政策与行业行动 - 2025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4] - 5月31日工信部和中汽协发声反对无序价格战,6月1日起实施60天账期支付新规,近20家车企承诺遵守 [4] - 6月9日工信部加强车辆生产一致性检查,重点抽查质量安全隐患车型 [4] 合资企业表现 - 上汽大众2025年5月终端销售8.7万辆,同比增长4.3%,东风日产N7车型上市50天大定破2万辆 [6] - 合资企业通过合资2.0模式整合全球资源,构建智能出行生态,坚持长期主义发展 [5][6] - 上汽大众将70%研发经费用于试验验证,建立360度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 [6] 企业案例 - 上汽大众坚持"德系工艺"核心价值,严守开发制造各环节质量标准 [6] - 广汽丰田开启中国自研2.0时代,展现市场周期穿越能力 [6] - 行业专家指出合资企业在技术革新、质量标准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欧洲再工业化召唤中国车企新出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5:33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现状 - 欧洲正全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电动汽车领域成为重点发力点 [2] - 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欧洲市场面临贸易壁垒和政策不确定性挑战 [2] - 欧洲汽车工业代表呼吁中国企业从低成本驱动转向效益驱动,提出本土化投资建议 [2]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机遇与挑战 - 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实现局部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 [3] - 欧洲市场环保法规严苛、劳工保护体系复杂、本土品牌壁垒深厚,是全球汽车产业"最高门槛"市场 [3] - 欧洲迫切需要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动当地汽车业"再工业化",期待中国企业投资 [3][4] 中国车企的欧洲布局策略 - 主流中国车企如奇瑞、上汽、比亚迪、小鹏等已在欧洲布局,但多数以贸易出口为主 [4] - 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认为欧洲是全球化车企必争之地,消费者认知成熟 [4] - 德国等欧洲汽车产业重地面临25%高额汽车税冲击,急需寻找破局之道 [4] "新出海"模式转型 - 传统贸易式"出海"受限,需转向本地化产销主导的"新出海"模式 [5] -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在海外市场被归入燃油车型,更匹配当地消费习惯和基础设施 [5] - "新出海"需实现全面本地化运营、全产业链协同、中外伙伴紧密合作 [5] 技术本地化与成本控制 - 短期需用好中国共性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进行快速本地化适配,长期需构建本地生态 [6] - 智能化技术应优先布置于车端,短期以单车智能技术迁移为目标 [6] - 中国车企需将成本控制能力向海外迁移,避免将国内"内卷式"竞争带到海外 [6] 政策与法规挑战 - 欧洲各国投资政策框架差异显著,持续性和稳定性难以预测 [7] - 欧洲工业生产法规标准全球最严,特斯拉柏林工厂曾遭遇多方阻力 [8] - 德国民众对中国品牌认知鸿沟存在,更看重品牌历史积淀与价值观契合度 [8] 合作与本土化策略 - 中国车企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规避政策风险,以"产能置换"方式低成本切入市场 [9] - 欧洲老牌车企关闭的工厂是中国车企本土化布局的优质资产 [9] - 波兰汽车行业建议与本土企业合作,抓住未来5~10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窗口期 [9]
评论 || 兼并重组,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5:25
行业集中度提升 - 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持续攀升 政策调控是关键因素 包括强化法规约束与动态市场监管 严厉整治无序低价竞争 [1] - 汽车金融领域高息高反政策全面叫停 阻断部分企业依赖金融杠杆的生存路径 [1] - 市场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 比亚迪 特斯拉中国等头部车企凭借技术 品牌和规模优势销量持续高速增长 尾部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 [1] 兼并重组的必要性 - 国际经验表明 兼并重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美国形成通用 福特 克莱斯勒三大巨头 欧洲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 品牌和市场整合 [2] - 中国汽车产业需通过兼并重组改变"大而散"现状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2] - 兼并重组面临文化冲突 管理体系重构 人员安置等挑战 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因文化差异和管理模式冲突未达预期效果 [2] 兼并重组的实施策略 - 车企需基于核心竞争力明确战略定位 寻找技术研发 供应链 市场渠道等领域互补的合作伙伴 如电池企业与智能驾驶企业联合 [3] - 需剥离非核心业务 集中资源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避免盲目跟风 [3] - 政府需完善破产退出机制 清退低效产能 出台财税激励政策降低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与制度成本 [3] 地方保护与产业整合 - 地方保护主义是产业整合的隐形障碍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设置准入限制 导致市场割裂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4] - 需打破地方保护壁垒 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 推动本地企业与外地优势企业深度协作 [4] 兼并重组的影响 - 对头部企业是扩大规模效应 强化技术壁垒的战略机遇 对尾部企业是避免被淘汰 实现重生的窗口期 [4] - 尾部企业通过整合可获得资金注入和先进管理经验 完成从生存危机到转型升级的蜕变 [4] - 中国汽车产业需直面结构性矛盾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4]
Robotaxi再增一员 哈啰为何开辟新赛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5:25
公司成立与股东背景 - 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蚂蚁集团、哈啰、宁德时代共同发起成立,注册资金12.88亿元,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商业化落地[2] - 三方股东首期合计出资超过30亿元,4月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3] - 股东分工明确:宁德时代提供动力电池技术("腿"),蚂蚁集团贡献AI技术("脑"),哈啰提供出行领域经验[4] 技术布局与资源优势 - 哈啰已搭建Robotaxi核心人才矩阵,招募AI大模型、自动驾驶等领域技术团队[4] - 蚂蚁集团在大模型、强化学习、具身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持[4] - 宁德时代的智能滑板底盘技术将作为自动驾驶安全底座[4] 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 - 哈啰Robotaxi业务以"ALL IN全球化"为基调,先聚焦国内市场再拓展海外[7][11] - 差异化竞争策略:打造多层次可接入的运营平台,适配不同车企[7][11] - 计划借助共享出行领域的运维经验降低Robotaxi服务成本,提升效率[11][12] 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 特斯拉Robotaxi已在美国运营,马斯克预判该赛道为"万亿美元级机会"[7] - 高盛预测2030年中国将有50万辆Robotaxi在10多座城市运营,2035年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7] - 曹操出行、享道出行等国内平台已启动示范运营,享道计划2026年L4级车队达200辆[8] - 文远知行与优步合作计划5年内在15座国际城市推广Robotaxi服务[9] 地方政府支持与产业协同 - 上海闵行区莘庄镇政府将项目纳入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核心布局,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持[5] - 地方政府在示范运营阶段的顶层设计支持被视为重要助力[5] 哈啰的转型逻辑 - 共享单车市场趋稳,Robotaxi成为新投资热点[9] - 公司2016年成立后持续多元化,共享出行经验为Robotaxi提供运营基础[10] - 行业处于爆发前期,技术路径明晰降低后发者进入门槛[12]
享界正式发布新车标,旅行车将于秋季上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5:18
品牌发布与定位 - 北汽集团与华为联合发布享界品牌新车标"寰宇之星",旨在强化品牌豪华高端定位 [2] - 新车标采用鸿蒙智行家族标志性六边形轮廓,融入东方美学设计元素 [6] - 鸿蒙智行"五界"车标均采用统一六边形轮廓设计 [7] 市场表现与战略 - 享界S9在6月交付4154辆,持续占据30万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榜首 [4] - 北汽集团"ALL IN享界"战略,结合华为智能化技术与北汽高端制造能力 [4] - 公司强调研发投入与品质标准"只做加法,永不妥协" [4] 产品与技术特点 - 享界S9配备4个激光雷达与全向防碰撞系统CAS 3.0,实现智能避障 [11] - 途灵底盘与"晕车舒缓模式"提升乘坐舒适性 [13] - 零重力座椅、智能投影巨幕系统2.0等配置满足多样化需求 [15] 用户反馈与体验 - 奥运冠军用户认可车辆细节设计如补妆镜柔光、一键泊车等功能 [9] - 科技奶爸用户验证了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 [11] - 摄影爱好者用户赞赏车辆对宠物友好的设计理念 [13] 产品规划 - 享界全新旅行车将于今年秋季上市,完善产品矩阵 [15] - 未来将持续打造科技与品质并重的产品体验 [7]
大功率充电桩如何建?四部门联合划重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3:35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7年 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通知》还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受此消息利好,充电桩概念股密集大涨,部分涨停。《通知》的发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标志着超充时代迈向加速落地新阶段, 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与热议。那么,《通知》的核心要点有哪些? 率先改造高速公路场景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通知》要求促进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 这一要求背后,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充电 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40万台,但主要是低功率慢充,快充渗透不足,而超快充刚刚萌芽。 鉴于传统充电设施在效率、覆盖范围等方面渐显不足,大功率充电设施成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抓手。《通知》要求,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 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 ...
汽车早餐 | 东风汽车公布下半年销量目标;华为公布辅助驾驶专利;特斯拉全球最大超充站在加州落成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9 11:00
国内乘用车行业动态 - 2024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3.31升/100公里,同比下降12.4%,涉及117家企业共生产/进口2318.9万辆乘用车 [2] - 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111.1万辆,同比增长29.7%,1-6月累计零售546.8万辆,同比增长33.3% [4] - 东风汽车集团下半年销量目标为188万辆,全年冲刺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目标100万辆(自主新能源确保90万辆) [11]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系统阐述L0-L5全场景技术路径及产业生态,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华为联合编制 [3] - 华为公布"辅助驾驶方法和装置"专利,通过全景与精细化感知结合提升环境感知能力 [12] - 蔚来子品牌萤火虫与HERE地图合作,整合实时限速数据以满足欧盟ADAS法规要求 [14] 国际车企动态 - 戴姆勒卡车启动20亿欧元股票回购计划,执行期为2025年下半年起两年内 [6] - 日产汽车将2031年到期债券总额从1500亿日元增至2000亿日元 [7] - 铃木汽车凭借印度组装车型成为日本6月最大汽车进口商,超越梅赛德斯-奔驰 [8] 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 - 特斯拉在加州建成全球最大超充站之一"Project Oasis",配备84个充电车位及太阳能储能系统 [9] - 比亚迪泰国工厂交付第9万辆新能源车(腾势D9),并下线首辆泰国产驱逐舰05 [10] - 吉利银河A7混动轿车7月11日开启预售,搭载雷神AI电混2.0系统及Flyme Auto智能座舱 [13] 产业链合作 - 四维图新与北汽新能源签署泊车软件开发合同,涉及两款车型 [15]
轮胎业破局“三重门” ——2025中国轮胎投资研讨会聚焦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8 17:5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自2006年以来稳居世界最大轮胎生产国和橡胶消费国,轮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3] - 2024年轮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显示,近8成企业实现营收增长,但超5成企业净利润下滑,头部企业已连续亏损6年[3] - 2025年一季度除一家轮胎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微增0.46%外,其余企业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3] - 行业面临三重挑战:新能源汽车底盘革新对轮胎性能提出新要求,绿色转型及"双碳"目标下的环保材料应用挑战,产业链协同环节存在研发与需求脱节问题[4] 新能源与绿色转型影响 - 新能源汽车对轮胎耐压性、抓地力、低噪声表现及耐磨性等关键指标提出更高要求[4] - 欧盟绿色壁垒持续加码,碳足迹核算、回收材料比例、有毒化学品限制等法规重构行业规则[5] - 中国超半数轮胎出口欧盟,面临全生命周期碳追踪挑战[7] - "十五五"期间我国年均碳排放需减少近5%,石化化工行业将于"十五五"期间被纳入全国碳市场[7] 低碳发展与技术路径 - 一辆新能源汽车约需要200kg橡胶,共计需要3吨标准煤,能源消耗问题突出[6] - 欧盟、日本、韩国2024年橡胶轮胎回收率超过90%,美国达80%,中国需加强回收工作[8] - 行业节能提效分三步走:淘汰落后产能兼并整合、先进节能技术应用、开发颠覆式创新工艺[9] - 建议发展电氢协同、原燃料双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9] 行业转型方向 - 行业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绑定新能源赛道成为突围关键[9] - 以生态链思维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9] - 国家橡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持续推动行业以解剖数据库为杠杆撬动创新未来[9]
蔚来自研神玑芯片落地:一次难而正确的长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8 17:19
核心观点 - 蔚来通过自研5nm车规工艺高阶智驾芯片"神玑NX9031"与NT Cedar/S"雪松"智驾系统的深度耦合,实现了"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全栈技术闭环,标志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2][9] - 公司选择了一条高投入、长周期的技术自研路径,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600亿元,拥有9900项全球专利,构建从芯片层到算法层的完整技术主权 [4][6] - 自研高端智能驾驶芯片面临特斯拉和英伟达的双重竞争压力,后者合计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蔚来通过持续高强度投入(年均30亿元)突破了5nm车规芯片的设计与制造难题 [5][6] - 软硬协同的战略使公司获得技术自主权,神玑芯片与SkyOS操作系统、NWM世界模型的深度耦合提升了智能驾驶体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9][10] - 市场短期认知与长期价值创造存在错配,公司核心技术成果被低估,但前瞻性布局正逐步成为行业主流发展方向 [12][14] 技术突破 - 神玑NX9031芯片采用5nm制程工艺,满足三大设计目标:十年算法迭代的算力储备、最高等级SLD功能安全标准、极端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效能 [6] - 芯片与雪松智驾系统实现"满血耦合",这是公司首次完成自研硬件与软件的深度整合,突破传统拼凑式集成方案的效率瓶颈 [2][9] - 技术自主权带来供应链安全与产品定义自由,摆脱对英伟达等国际供应商的依赖,可自主控制技术路线与交付节奏 [9] 行业竞争格局 - 特斯拉HW4.0已在中国上市,HW5.0算力将达十倍跃升,英伟达占据高阶智驾芯片51.4%市场份额,形成类似手机芯片领域苹果与高通的双寡头格局 [5] - 国内同行加速跟进:小米布局"大芯片"玄戒O1,小鹏7nm"图灵"芯片即将装车,验证蔚来技术路线的行业引领性 [14] - 行业普遍聚焦"冰箱彩电"配置堆砌与价格战,公司选择底层技术攻坚的战略差异明显 [4][7] 研发投入与挑战 - 芯片研发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日均研发支出近2000万元,流片成本单次达数亿美元 [6] - 车规芯片需满足极端环境可靠性要求,设计复杂度远超移动芯片,且国内产业链基础薄弱 [6] - 长期高强度投入导致短期财务压力,在市场追求速成的环境下承受"投入是否值得"的质疑 [7][12] 战略价值 - 构建"技术主权"形成终极护城河,在智能电动车同质化竞争中奠定差异化基础 [10] - 自研体系涵盖芯片、SkyOS操作系统、线控底盘等核心技术,形成完整自主技术栈 [12][14] - 前瞻布局多次引领行业:瞭望塔激光雷达、全铝车身等创新已成为行业主流方案 [14] 市场认知 - 短期销量波动和财务表现掩盖了公司在核心技术、充换电网络、全球化布局等体系化能力的长期价值 [12] - 市场过度关注月度销量数据,忽视近万项专利和核心技术资产的价值重估潜力 [12][13] - 随着神玑芯片装车量提升和技术成果转化,公司技术体系价值有望获得市场认可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