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中汽中心与中国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8:22
合作事件概述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于10月23日在重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 - 双方高层管理人员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 [2] 合作战略目标 - 合作旨在服务汽车强国建设、保障产业安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8] - 目标是通过战略协同,增强公司核心功能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 - 中国长安汽车的战略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7] 合作重点领域 - 合作将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业态及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5] - 重点领域包括标准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应用、产业生态布局以及国际化发展 [7] - 将针对行业“卡脖子”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进行协同攻关 [8] 合作机制与方式 - 计划通过成立“创新联合体”、“央企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技术攻关专项组”等形式开展联合技术创新 [8] - 将建立长效供需对接和联合研究机制,探索任务联合策划、申报和攻关 [7][8] - 合作将发挥中汽中心的行业服务、平台资源优势以及中国长安汽车的产业实践、市场应用优势 [9] 合作预期影响 - 力求打造央企战略协同创新的标杆与典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 [9] - 合作旨在带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能级提升 [9] - 双方将合力发挥中央企业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骨干中坚作用 [9]
尹同跃回应:奇瑞如何实现“Be somewhere”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8:06
全球化战略理念 - 公司提出"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本地化研发理念 是对其全球创新大会理念的再创新 [2] - "Be somewhere"战略旨在通过全球化创新体系开发极有竞争力的全球化产品 例如针对德国市场要有德国车的味道 针对日本市场要有日本车的味道 [5] - 该战略核心是将工程开发和品牌建设落在当地 并与当地科研院所联合创新 为所在市场创造福祉 解决当地社会痛点 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5] 资本市场动态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9月2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成为年内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IPO 首日股价最高涨幅达13.17% [3] - 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及开拓海外市场业务 未来公司还将有更多业务板块准备上市 [3] 海外市场表现与目标 - 公司目前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已接近企业总营收的一半 未来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和员工数量将远大于国内 [4] - 公司连续22年位居中国汽车出口榜首 并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能力 [5] - 公司强调全球化发展基础是本地化制造 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发展海外市场 [9] 本地化战略的具体实施 - 公司以"四个开发"诠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准备 包括法规开发 适应性开发 差异化开发和产品竞争力开发 [7] - 进入新市场前会进行充分本地化验证 例如进入德国市场前邀请当地工程师对产品进行为期两至三年的测试 以应对高速公路不限速的驾驶环境 [7] - 公司理念并非单纯销售产品 而是参与当地本地化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汽车出海需以更多维度进行审视 [5][9] 全球化发展的多维视角与风险意识 - 公司认为中国汽车出海需包含两层含义 既要从中国看世界 也要从世界看中国 [6] - 在培育出口市场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广交朋友少树敌 避免因产品质量等问题在喧嚣热闹后沦为笑柄 产业链扎进当地市场后不能再被轰出来 [8] - 采取"欲取先予"的形式才能实现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9]
车载卫星通信:从“应急备份”到“智驾冗余”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8:00
行业技术发展里程碑 - "曹操智行号"卫星成功入轨标志着吉利星座一期部署完成,将率先整合低轨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安全冗余体系,以解决传统自动驾驶在偏远地区或恶劣天气下的信号盲区问题 [2] - 低轨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技术的整合旨在提升自动驾驶运营安全边界,解决信号盲区与定位失准这一制约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安全问题 [2] 政策支持与监管框架 - 工信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发展目标,提出初步建成覆盖全球、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并将卫星通信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列为重点任务,首次将车载卫星通信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框架 [3] - 工信部《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放开业务限制,鼓励卫星通信在交通等行业创新应用,加强与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3] - 《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于2025年5月施行,配合中央与地方的专项补贴和奖励政策,形成"鼓励创新+规范发展"的双重导向,降低车企与卫星企业的合作门槛与研发部署成本 [3] 主要车企战略布局 - 吉利通过旗下时空道宇完成吉利星座一期64颗卫星组网,实现除极地区域外的全球实时覆盖,其星基高精定位技术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并为多款已搭载卫星通信模组的车型提供支持,同时在海外市场与20多国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 [4] - 比亚迪与卫星企业联合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芯片实现量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40%,并在汉EV卫星版车型中首次实现"卫星双向通话+紧急救援"功能集成,联合中国电信打通"卫星-车机-手机"生态链路 [4] - 长安汽车与中国星网战略合作,接入GW星座72颗在轨卫星资源,其UNIV智电iDD搭载的多模卫星定位系统将极端天气下定位漂移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并计划2026年前实现旗下L4自动驾驶车型卫星通信全覆盖 [5][6] 应用场景与市场定位 - 卫星通信在车辆中的应用创新核心在于将其功能融入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乘用车,标志着技术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消费场景 [7] - 车载卫星通信功能正成为高端车型的差异化标签,通过提升科技感与安全属性与中低端车型形成定位差异,成为高端市场"标配"之一 [8] - 车载卫星通信在中国汽车"出海"方面展现出更大应用价值,能填补海外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空白,成为适配海外市场需求的重要差异化卖点 [8] 行业挑战与发展前景 - 中国发展卫星互联网面临终端成本与使用费用居高不下的难题,单车卫星通信终端需几千元,每年通信费用达上千元,远超5G通信成本,规模化普及难度较大 [9] - 国内卫星通信领域存在市场化竞争但资源未互通的问题,不同企业的卫星网络无法互联互通,导致车载终端只能绑定单一服务商,且行业标准不统一增加发展阻力 [9][10] - 车载卫星通信的核心长远价值在于为高等级自动驾驶提供通信冗余,当5G信号中断时卫星通信需及时补位以保障安全,但现阶段其国内市场的实际应用价值仍需等待场景成熟与成本下降 [10]
观车 · 论势 || 重卡“百万辆”狂欢之后更需锚定产业成长本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7:58
市场销量表现 - 截至9月,中国重卡累计销量已超过82万辆,结合市场趋势判断,全年销量突破100万辆目标已无悬念 [1] - 这一成绩标志着重卡市场从连续3年的调整期中强势复苏 [1] 市场复苏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是市场回暖的核心推手,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通知落地后,支持范围持续扩大 [1] - 国三、国四排放标准营运货车被纳入补贴队列,天然气重卡首次获得政策支持,新能源重卡享受到补贴红利 [1] - 政策直接激活了老旧车辆的更新需求 [1] 当前市场繁荣的潜在风险 - 阶段性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下需求透支的结果,许多物流企业及个体车主将原本2至3年后的购车计划前置 [1] - 重卡销量增长与公路物流市场的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反差,运价持续低迷、同质化竞争加剧、个体司机经营压力增大 [2] - 当前需求扩张并非建立在实体经济复苏带动货运量增长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市场基本面支撑 [2] - 过度依赖政策刺激的行业增长难以持续,政策退坡后可能面临需求断崖式下跌、企业经营承压的被动局面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产业真实成长是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与市场抗风险能力的综合提升,而非短期销量数字的简单叠加 [3] - 行业需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核心在于企业跳出“政策红利依赖症”,将精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 [3] - 政策层面需注重“短期刺激”与“长期引导”的平衡,设置合理过渡期,并将重心从“直接补贴购车”转向“支持产业转型与生态建设” [3] - 行业需以更开阔的视野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者应避免“大水漫灌”式刺激,企业应摒弃“规模情结”,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上持续发力 [4] 对市场参与者的建议 - 物流企业和个体车主需理性决策,选择车辆时不能仅盯着补贴额度,而要综合考量车辆性能、能耗成本、维护费用和残值预期,精确计算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 [4] - 应根据自身货源稳定性、运营线路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车辆类型,在新能源车型选择上需充分考虑充电设施覆盖情况、运营强度要求等因素 [4] - 真正的行业强者不以一时销量高低论成败,而以持续创新能力定根基,不依赖政策庇护而靠市场竞争锤炼核心竞争力 [5]
专访 ||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升波:我们正在推动一条全新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路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7:58
政策监管动态 - 近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政策频出,9月15日《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结束意见征集,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与今年2月已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共同构成对行业的更高要求[1] -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旨在纠正行业将“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的夸大营销行为,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功能,促使技术发展回归产品本色,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4] 行业现状与核心挑战 - “智驾平权”概念反映了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将高端功能普及至中低端车型的积极心态,但其核心降本必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硬件配置降低带来的性能损失需由更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加倍弥补,否则将存在极大安全隐患[2] - 当前所有量产车的智驾功能均属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关键区别在于由谁监控行车风险及由谁负责事故责任,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并准备接管,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3] - 行业存在产品进化与激进营销不匹配的现象,个别企业的不当宣传是对用户的误导和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任[3] 技术路线演进:从规则驱动到端到端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两大技术路线:以专家规则为核心的分模块架构和以神经网络为载体的端到端方案,代表了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学习系统的技术演进[5] - 端到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建立从感知信号到控制命令的直接映射,其核心特征是所有模块均实现神经网络化,而非单一黑箱网络,可分为多段式或一段式架构[6] - 分段式端到端因更适合团队分工而具备更强工程落地性,但模块间信息传递存在损失;一段式端到端采用隐层特征传输,理论上具有更高性能上限[6] - 端到端概念可追溯至1988年的ALVINN系统,特斯拉于2023年底发布的FSD V12版本实现了该技术的首次商业化突破,展示了优秀驾驶能力[7] 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成果 - 面对数据匮乏与算力不足的资源瓶颈,清华大学车辆学院于2018年同期探索出“数据不足仿真补,算力落后算法超”的创新路线,以仿真数据为主、实车数据为辅,结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进行训练[8] - 该方案相比特斯拉的“实车数据+模仿学习”路线,在训练成本和模型能力上具显著优势,高保真仿真数据可海量廉价生成降低成本,强化学习通过自主环境探索实现性能持续提升,具备更高能力上限[8] - 团队通过研发一系列核心算法与工具软件,于2023年底推出国内首套全栈神经网络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iDrive,并在城市开放道路测试验证,标志着中国探索出与国情相符的新技术路径[9] 未来发展方向:车路云一体化 - 破解单车智能能力边界与安全性难题的核心思路是从“单车智能”走向“车路云一体化”,利用路的全局视野弥补车的感知局限,这是契合中国基建优势与管理模式的中国方案[13] - 车路云框架下,行业可合力构建更大规模数据闭环系统,通过路侧设备提供全局视角和超视距预警,结合云控平台强大算力进行数据清洗筛选与虚拟场景生成,融合真实与虚拟数据建立双阶段训练范式,提升安全性并降低成本[14] - 未来端到端模型将向多模态演进,例如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参数规模预计可达千亿甚至万亿级,具备与人类相仿的语言交互和理解能力,未来三五年内有望实用化[14] - 训练算法层面,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模型微调与世界模型的结合可提升数据泛化性与训练效率,赋予系统自进化能力[15] 安全性与性能考量 - 在汽车这一安全敏感场景中,不能仅关注算法在常规情况下的平均性能,更要重视极端复杂场景下的保底性能,确保算法维持人类可接受的安全底线是系统研发最核心的考量[15][16]
预见未来,《Al Car的初步畅想与探索实践》白皮书发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6:15
白皮书核心发布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吉利汽车研究院在SAECCE 2025上联合发布行业首份以AI Car为主题的白皮书《Al Car的初步畅想与探索实践》[1][3] AI Car的产品定义与本质 - AI技术将颠覆智能终端开发范式,推动汽车成为具身智能体(AI Car)[3] - AI Car将扮演司机与伙伴两个核心角色[3] - AI Car的本质是由驾驶、座舱、底盘、动力等多个子智能体有机融合的超级智能体[3] 十大关键技术判断 - VLA将改变自动驾驶系统设计逻辑,成为驾驶智能体基础模型[3] - 世界模型作为对真实世界的极致压缩,将成为理解预测未来的基础工具[3] - 算力优化与数据闭环是驾驶智能体实现高效自迭代的核心抓手[4] - 超拟人交互将重塑人车关系,助力座舱智能体迈向终极形态[5] - 基于端云协同、大小协同的交互功能智能分配将成为座舱应用范式[6] - 在多端互联推动下,AI OS将加速从座舱开始落地应用[6] - 智能底盘与动力将成为精准动态控制、保障行车安全的运动控制大脑[7] - AI将赋能形成智驾+底盘更大的端到端系统,重构驾乘体验[8] - 动力电池向集实时感知、自主决策、动态响应的智能电池系统转型[9] - AI赋能下的全局最优能量策略将重塑车辆全周期能量管理范式[10] 对产业与企业的影响及建议 - AI Car产品变革将改写企业生存发展逻辑,战略目标由造好车转型为运营智能体[10] - 数据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产,性能成本竞赛转为生态体系间价值网络对抗[10] - 企业突围需遵循生存三角新法则:定义智能体独特人格与价值主张以焕新品牌[10] - 资源配置需深挖全流程数据价值,打造开发至体验闭环,并搭建跨职能AI大研发团队[10][11] - 博弈逻辑要求整车企业加速构建全生态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跨终端智能协同体验以强化用户粘性[11]
全尺寸旗舰 百万级奢享,全款一口价28.99万元起 凯迪拉克新CT6上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5:46
产品发布与定价 - 凯迪拉克于10月22日发布全尺寸旗舰轿车新CT6,并同步推出百万级磁浮底盘 [2] - 新CT6优化为三款车型:臻享版、奢享版、旗舰版,全款一口价起售价为28.99万元 [2] - 具体建议零售价为:臻享版36.99万元、奢享版39.99万元、旗舰版42.99万元 [3] 核心技术与性能 - 新CT6搭载与法拉利SF90同源的第四代MRC电磁悬架,每秒可进行1000次路面扫描,并在0.01秒内瞬时建立4000牛阻尼力 [6] - 配备同级唯一全进口纵置10速自动变速箱,与百万级BLACKWING系列及凯雷德同源 [6] - 采用同级唯一全铝车身,广泛应用航天级7系铝合金,车长超5.2米,整车质量仅1.76吨 [8] - 配备"弯道利器"mLSD机械式限滑差速器,提升弯道操控性能 [6] 设计与豪华配置 - 新CT6设计与百万级旗舰Celestiq一脉相承,车长超5.2米,轴距超3.1米,配备19英寸轮毂 [9] - 内饰搭载环抱式游艇级座舱,全系标配33英寸9K环幕式超视网膜屏及AKG 5.0车机系统 [12] - 内饰采用Fine Nappa半苯胺真皮、天然白栓木饰板及高级拉丝真铝饰条等百万级用料 [13] - 配备与劳斯莱斯同级厚度的声学前挡风玻璃、前排双层隔音玻璃及ANC主动降噪系统,打造静音座舱 [15] 安全标准 - 新CT6采用五环八纵全笼式车身结构,车身抗扭强度达到同级领先的36.6kN·m/deg [18] - 全系标配23项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并搭载独家3D Haptic振动座椅专利技术及360°全景影像 [20] 市场推广与用户权益 - 推出"战损焕新礼":3年内单次车损超过购车价30%可免费置换新车,目前已有超过60位车主享受该权益 [2][3] - 提供限时膨胀礼遇:即日起至"双十一",支付5000元定金可抵扣15000元购车款 [2][3] - 同时推出金融礼、保养礼、续保礼、维修礼、忠爱礼、质保礼等八大用户权益 [2][3]
智能、舒适全面升级,全新坦克400开启预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4:40
产品发布与定价 - 全新坦克400于10月21日开启预售,Hi4-Z智享版预售价32.98万元,Hi4-T智享版预售价30.98万元 [1] - 预售期间提供多重权益,包括3000元订金抵扣8000元购车尾款、至高15000元置换补贴、至高21万元0息贷款等 [3] 市场定位与品牌战略 - 公司定位全新坦克400为全球唯一覆盖全动力矩阵(汽柴油、Hi4-T、Hi4-Z)的潮酷越野SUV,旨在成为年轻人的都市潮酷装备、移动智能装备和硬核性能装备 [4] - 品牌以“潮酷”为卖点,旨在突破越野圈层,面向年轻世代进行“潮酷进化”,使其成为表达自我的个性符号 [6] 设计与工艺 - 敦煌紫配色灵感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采用专属定制开发的紫色珠光漆,珠光粉粒径达行业最细的5微米级,并采用8层结构复合漆面 [8] 核心技术性能(Hi4-Z版本) - Hi4-Z架构通过功率分流和全球最短纵置3档DHT变速箱,解决了单挡混动低速无力、市区高油耗及增程能量损耗等问题 [9] - Hi4-Z智享版具备600kW瞬时放电能力,实现4.3秒零百加速,WLTC工况下纯电续航达200km,并搭载163kW高压快充 [9] 核心技术性能(Hi4-T版本) - Hi4-T智享版采用第二代Hi4-T架构,电机功率提升至130kW,扭矩提升至495Nm,30-80%快充时间仅需16分钟,充电速度提升30% [10] - 该版本配备3把差速锁,可实现动力在四轮间自由调配,增强困难路况通过性 [10] 智能化与舒适性配置 - 车型搭载行业第一梯队Coffee Pilot Ultra辅助驾驶系统,实现城市NOA和高速NOA全场景覆盖,全融合泊车系统支持200多种车位类型 [11] - 配备5.4L车载冷暖冰箱(支持-6℃到50℃调温)、15.6英寸二排超清娱乐屏及Nappa真皮座椅(带通风、加热、按摩功能) [13] - 搭载长城汽车第三代智慧空间系统Coffee OS 3,配备8295芯片和Coffee GPT语音大模型,提升操作流畅度与语音识别能力 [13]
以“精品化、差异化”切入微型电动车市场,埃尚汽车首款新车A100C上市,售价3.98万元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4:30
品牌与战略发布 - 五菱新能源正式发布全新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埃尚汽车”并推出首款量产车型A100C,售价区间为3.98万至5.28万元 [2] - 埃尚品牌的发布标志着公司“商乘并举”战略迈出关键一步,计划在2025-2027年实现商乘协同发展,并最终在2030年完成“由商转乘”的重心转移 [5] - 公司计划依托A级、B级、C级三大自主技术平台,在三年内推出轿车、SUV、MPV等多品类车型,采取“首款车型试水+全矩阵跟进”的策略 [9]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埃尚A100C定位A00级微型纯电动车,采用3门4座设计,CLTC续航里程为220公里,精准切入3-5万元的核心价格带 [2][10] - 220公里的续航里程满足2024年起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新规(要求200公里以上),可满足90%以上的城市通勤场景需求 [12] - 相较于竞品,其顶配价格5.28万元低于长安Lumin高配版的6.99万元,在配置相当前提下具备价格优势 [17] 市场格局与机遇 - 2024年微型电动车市场强势回暖,前三季度A00级市场销量达79.6万辆,同比增长29.2%,增速在纯电车型中仅次于C级车 [7] - 2024年前10个月微型电动车销量已超97万辆,接近2022年全年108万辆的峰值水平,显示出市场韧性 [18] - 市场经历洗牌,2023年有销量的品牌仅剩60家,较累计入局的163家减少超63%,为新品牌提供了市场空白机会 [7] 生产资质与合作模式 - 埃尚A100C通过与拥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河南森源电动汽车联合打造,并成立由五菱新能源控股75%的销售公司负责市场推广,解决了资质难题 [7] - 这种“技术输出+资质合作”的模式规避了政策风险,同时保留了对产品定义和渠道管理的主导权 [7] 面临的挑战 - 当前微型车市场已形成多强争霸格局,2024年五菱宏光MINIEV销量24.8万辆,长安Lumin达14.45万辆,吉利熊猫突破13万辆 [19] - 新入局者面临激烈价格竞争,例如奔腾小马推出补贴后不足万元的入门版车型,对价格敏感型用户吸引力强 [19] - 作为全新品牌缺乏乘用车市场运营经验,且微型车用户品牌忠诚度较低,超六成用户会因新品上市考虑换购 [19]
江淮汽车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4:24
公司获奖与研发实力 - 公司在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上,其参与的“智能网联车辆数据安全与高效防护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效环保轻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三等奖 [1] - “智能网联车辆数据安全与高效防护技术及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削弱了数据安全对智驾功能的影响,解决了空间模糊、时序破碎、防御延迟等问题 [5] - “高效环保轻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L轻型柴油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应用于江淮皮卡等车型,在国内外市场表现良好 [5][7] 公司研发战略与投入 - 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10% [3] - 公司构建了覆盖整车、核心零部件、前瞻技术的全栈研发体系 [3] - 公司未来将加快智能新能源转型,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目标在“十五五”中期实现百万销量、千亿营收 [7] 行业背景与奖项意义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首个经批准的社会力量承办奖项,是唯一面向全国汽车产业的科技奖,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7] -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浪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