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金融报
icon
搜索文档
吉利智驾“大手术”:极氪团队1300人直接并入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8:16
智驾团队整合 - 极氪智驾团队1300人整体并入千里科技 smart智驾团队100人可选择转岗至千里科技或吉利研究院 路特斯暂不参与调整 [2] - 整合后千里智驾团队规模达近3000人 含吉利研究院近1000人及迈驰智行500人团队 [2] - 极氪团队全员直接签约千里科技无需面试 smart团队需通过面试 未签约员工可获N+1补偿 [2] 整合战略目标 - 破解多品牌技术重复投入难题 加速L2+到L4级智驾场景落地 目标2026年实现全场景无接管 [3] - 整合后算力达23.5 EFLOPS 训练数据量从单品牌10亿级跃升至30亿级 [3] - 2024年智驾研发投入104.19亿元占营收4% 跨品牌重复开发导致资源浪费 [4] 组织架构与股权 - 重庆千里智驾科技为合资公司 重庆江河启兴/吉利/旷视各持股30% 路特斯持股5% [3] - 公司定位为吉利体系统一的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平台载体 [4] - 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关键人物王军加盟掌权 拟复刻华为"引望"模式成功 [5] 行业战略转向 - 行业从各自为战转向平台聚力 比亚迪已设立"迪派智行"统揽全集团智驾研发 [4] - 吉利3月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宣称整个吉利高阶智驾"一盘棋" 涵盖领克等品牌 [4] - 从战略发布到实操落地用时不到半年 [4] 运营挑战 - 需解决团队融合与文化冲突问题 各团队在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决策机制存在差异 [6] - 需平衡统一平台降本增效与不同品牌个性化需求 极氪追求科技感/smart定位都市精品 [6] - 如何确保合并后运营效率不下降并保持创新活力是关键挑战 [6] 销售业绩与目标 - 上半年吉利汽车总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 新能源销量72.5万辆渗透率51.4% [6] - 银河系列销量54.8万辆同比增长232% 极氪品牌销量9.07万辆同比增长25% [6] - 2025年乘用车销量目标271万辆 新能源目标150万辆渗透率超55% [7] - 2027年整车年销量目标超500万辆 战略从扩张转向整合以减少重复投资 [7]
硬折扣超市赛道,阿里、京东、美团“狭路相逢”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7:29
盒马业态调整 - 盒马X会员店数量从2020年10月首店开业缩减至目前仅剩4家 其中3家已停业 [1] - 公司战略经历多次调整:2021年探索下沉市场 2023年盒马鲜生主力业态实现全面盈利 2024年明确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业态 [1] - 盒马NB作为社区折扣店品牌 四年内在上海 浙江 江苏开出超200家门店 成为扩张重点方向 [1] 京东折扣超市布局 - 8月将在江苏宿迁和河北涿州新开5家折扣超市 首家涿州店面积达5000㎡ 精选超5000款商品 定位"国内首个大型折扣超市业态" [3] - 采用京东产地直采和自有品牌供应链优势 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常规售价 聚焦下沉市场大众消费 [3] - 此前已通过全资控股的华冠超市在北京房山试点两家折扣门店 [3] 美团线下零售战略 - 将"食杂零售"列为未来十年最高优先级核心业务 线下零售由硬折扣超市项目"快乐猴"承担 [8] - 快乐猴首批试点在北京和杭州 首家杭州门店8月底开业 今年计划开设约10家 未来全国铺开 [8]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折扣产品增量销售增长61 1亿美元 折扣零售渠道增速达8 2% 为增速第三快的零售渠道 [9] - 传统零售企业加速入场:中百集团6月底在武汉开首家硬折扣店 物美7月底在北京同步开业6家超值硬折扣店 [9] - 量贩零食品牌如零食很忙 赵一鸣零食等转向综合折扣超市业态 [9] 渠道变革趋势 - 市场话语权从品牌方转向渠道方 渠道商通过开发大单品和爆款形成独门商品优势 [10] - 品牌商为保销售额涌入仓储 折扣渠道 需针对渠道客群特点进行定向商品改造 [10]
从高光到落幕,盒马X会员店将全线关停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7:20
盒马X会员店闭店事件 - 上海森兰店将于8月31日正式闭店 标志着盒马X会员店业态全面退出市场[1] - 全国仅剩4家门店中 北京、苏州、南京三地门店已于7月底同步关闭[1] - 该业态为盒马旗下首个仓储式会员店 运营不足五年即告终止[1] 业务发展历程 - 2019年盒马创始人侯毅提出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会员店 对标Costco和山姆[1] - 2020年10月首店在上海浦东森兰开业 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年费258元[1] - 2021年进入高速扩张期 被定位为新零售战略"第二增长引擎"[2] - 2021年6月启动全国化布局 首站落地北京大兴区[2] - 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以"一月四城"速度扩张 创中国会员店拓展纪录[2] - 截至2022财年末付费会员达297万 会员费收入5.88亿元[2] - 至2023年10月共开设10家门店 分布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地[2] 战略转型与调整 - 2023年底暂停会员续费 称业务调整目标为保证盒马鲜生门店"双线降价"[4] - 2024年3月侯毅退休 CFO严筱磊接任CEO后展开大刀阔斧改革[5] - 2024年4月重启会员制度 战略重心转向盒马鲜生大店和NB社区折扣店[5] - 严筱磊将X会员店划归"非战略级业态" 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5] - 2024年实现连续9个月盈利 业务保持双位数增长 顾客数量同比增50%[5] - 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X会员店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加速收缩[5] 门店具体信息 - 上海森兰店为首店 2020年10月开业 2025年8月31日闭店[3] - 北京建国路店2023年10月开业 2024年5月闭店 仅营业7个月[3] - 上海普陀真如店2023年1月开业 2024年3月31日闭店[3] - 上海七宝店、大场店、高青店、东虹桥店均于2025年4-6月期间关闭[3] - 北京世界之花店、苏州环球港店、南京燕子矶店均于2025年7月31日关闭[3] 行业专家观点 - 零售专家指出会员店经营难度远超普通超市 需要三个核心能力:独特商品开发能力、强大供应链体系、持续服务创新能力[4] - 分析认为盒马X会员店偏离零售本质 在核心商品力和供应链效率上存在短板[6] - 与山姆、Costco成熟的会员价值体系相比 盒马会员价值感不足[6] - 经济下行和消费疲软暴露其定位模糊与高成本的脆弱性[6]
红星发展:拟以3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6:23
公司投资计划 - 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3000万元人民币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贵州天柱红星发展新材料有限公司 [1] - 新设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 公司持股比例为100% [1] - 投资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 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 [1] 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 - 公司旨在利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的重晶石资源优势 [1] - 通过设立子公司降低原材料重晶石采购成本 [1] - 进一步完善公司业务布局并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1]
应防止上市公司“并购后遗症”在北交所上演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6:16
北交所并购潮背景 - 北交所上市公司近期出现投资并购热潮,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1] - 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常态,北交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并购潮属正常现象 [1] - 沪深市场曾在2016年前后出现并购高峰,单日停牌公司超200家,主要因重大资产重组 [1] - 2020-2023年沪深市场并购案例已降至年均不足200起,较高峰期显著减少 [1] 并购驱动因素 - 新"国九条"及"并购六条"政策支持明确提振上市公司并购信心 [2] - 行业整合需求推动并购,案例显示通过并购可实现规模扩张与市场地位提升(如中信证券案例) [2] - 北交所并购以现金支付为主流模式,典型案例包括东和新材收购富裕矿业、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等 [2] - 控股式并购占比高,50%以上股权收购有利于后续管理整合 [3] 并购特征与建议 - 需强化业绩承诺标的审计,避免沪深市场曾出现的承诺期满后业绩变脸问题 [4] - 并购应聚焦主营业务,减少跨界并购风险 [4] - 优先选择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标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4] - 标的需契合北交所"专精特新"定位,保持板块特征一致性 [4]
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热,京东再度出手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5:52
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动态 - 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由金浦投资领投 北汽产投 中金资本 晶科能源等机构跟投[1] - 松延动力上半年完成三轮融资 累计融资达六轮 新一轮融资已在筹备中[1] - 帕西尼感知完成A系列融资 京东战略领投 浦耀信晔 宏兆基金 新国都等跟投 老股东持续加码[1] 公司商业化进展 - 松延动力上半年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 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成为国内第二家迈入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帕西尼在4个月内融资10亿元 刷新全球相关领域融资规模与速度[2] - 帕西尼实现批量商业级交付 客户覆盖智能制造 康养医疗 工业生产 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2] 技术布局与产品体系 - 帕西尼拥有具身智能多项触觉技术 以ITPU多维触觉传感技术为核心[2] - 产品线覆盖多维度触觉传感器 多指触觉灵巧手到人形机器人全线布局 实现从传感器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全链路覆盖[2] 战略投资方动态 - 京东最近三个月第六次投资具身智能赛道 覆盖智元机器人 千寻智能 逐际动力等企业[2] - 京东投资范围涵盖机器人本体 核心零部件 运动控制技术 具身模型 交互大模型等全产业链[2] - 京东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通过JoyAI大模型为机器人 玩具等终端设备注入交互能力 已接入十余家头部机器人及AI玩具品牌[2]
新帅首考挂科,百威中国啤酒销量降超8%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5:3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滑5.6% [1] - 股东应占溢利4.09亿美元同比减少24.4% [1] - 啤酒总销量43.63亿公升同比下滑6.1% [1] - 中国区啤酒销量同比减少8.2% 净收入下降9.5% [2] - 每百升收入下滑1.4% 市场表现低于其他地区 [2] 中国市场困境 - 2018-2024年中国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 [2] - 2023年销量锐减11.8% 收入下滑13% [2] - 市场份额减少149个基点 [2] - 即饮渠道疲软冲击高端品牌销售 [2] - 国产啤酒高端化挤压市场份额 [2] 战略调整措施 - 2023年中国区雇员从21181人降至18401人 减少2780人 [3] - 2023年底实施部分产品涨价策略 [3] - 2024年2月原CEO杨克卸任 结束七年任期 [4] - 2024年4月任命程衍俊为新任CEO [4] 管理层变动 - 新任CEO程衍俊为百威亚太首位中国籍CEO [5] - 程衍俊在公司体系内工作29年 曾任供应链与物流副总裁 [4] - 第二季度为新CEO上任后首个销售旺季 [5] - 新管理层交出的首份成绩单未达预期 [6]
重塑审计机构独立性、公平性迫在眉睫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5:36
一是推动审计委托支付改革试点。交易所可依据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进行排名,建立事务所白名 单制度,对其委派相关审计项目。先期试点可针对风险警示、高质押比例、财务造假前科等高风险公 司,实施委托审计机制,由交易所选择白名单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审计费用由交易所中转 支付。 试点上市公司在支付审计费时,可扣留50%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保证金,存放于第三方托管账 户。若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审计质量问题,按年度分批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若发现审计机构存在重大失 职,保证金转入"委托审计试点资金池",用于试点相关事宜。 二是构建审计意见争议的解决机制。设立上市公司审计复核中心,由中注协组织独立专家组成复核 机构。当上市公司对非标审计意见提出异议并准备起诉时,需先提交复核中心进行复核审计,复核中心 应在60日内出具权威审计意见,复核费用先由上市公司预付。若最终复核意见支持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 计意见,复核费用应由上市公司相关董监高承担;否则,由原会计师事务所承担。 近期,某上市公司将负责其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推上了被告席,认为对方在审计报告中"草率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要求撤销报告并返还审计费。而这并非个例,2024年以 ...
这家公司理财占净利“半壁江山”!现要重大资产重组!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4:27
交易概况 - 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及支付现金收购吉瞬科技100%股权和瞬雷科技17.15%股权,交易价格暂定4.026亿元 [1] - 拟配套募资不超过5000万元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及中介费用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间接持有两家标的公司100%股权 [1] - 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涉及关联交易或重组上市 [2] 标的公司情况 - 吉瞬科技为持股平台无实际经营,持有瞬雷科技82.85%股权 [2] - 瞬雷科技主营功率器件研发生产,产品包括TVS、MOSFET等,应用于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 [2] - 标的公司2023-2025H1营收分别为1.95亿/2.17亿/1.04亿元,净利润2526万/3879万/1861万元 [3] - 转让方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不低于3500万/3650万/4000万元 [3] 战略协同性 - 双方同属功率半导体行业,业务协同性高 [3] - 公司当前优势在消费电子领域,标的公司在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有稳固客户基础 [3] - 交易将帮助公司切入汽车电子等新应用领域 [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2年营收3.36亿元同比降29.33%,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4.3% [5] - 2023年营收3.2亿元同比降4.68%,净利润9649万元同比降19.23% [6] - 2024年营收3.53亿元同比增10.15%,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15.53% [6] - 2022-2024年投资收益占净利润约50%(0.59亿/0.53亿/0.54亿元) [7] 市场反应 - 预案披露次日股价收69元,单日涨幅11.47% [2]
相关ETF持续吸金,“红利+科技”策略为何奏效?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14:25
市场投资策略 - 多家机构倾向于"左手红利,右手科技"的投资策略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1] - 科技和红利资产通过正确搭配能够在市场中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1] - 资金在红利和科技资产上是"两手抓" [2] ETF资金流向 - 截至8月1日,年内份额增长破百亿份的ETF包括银行ETF(120.87亿份)、机器人ETF、军工龙头ETF [2] - 年内份额增长破50亿份的股票型ETF共有8只,其中4只与科技有关,2只是红利低波相关ETF [2] - 跨境型ETF中,年内份额增长前十的有8只是科技或互联网相关ETF,港股通互联网ETF份额增长达343.33亿份 [2] 资金净流入情况 - 机器人ETF年内净流入额超百亿元,红利低波50ETF年内净流入额超80亿元 [3] - 港股通互联网ETF年内净流入额达343.33亿元,港股通科技30ETF年内净流入额达122.84亿元 [3] - 银行、机器人、军工、人工智能相关ETF年内涨幅均超过15%,港股科技相关ETF多只涨幅超20%,最大涨幅超40% [3] 科技与红利资产特点 - 科技板块在政策扶持和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具备长期发展空间 [5] - 红利资产的高股息特性在市场震荡期展现出良好的防御属性 [5] - 能够持续稳定分红的企业多为行业龙头,具备穿越周期的投资价值 [5] 后市展望 - 科技与红利资产有望共同构成今年的核心配置方向 [5] -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孕育产业升级机遇 [5] - 高股息资产在利率走低环境中相对收益优势凸显 [6] - 国泰基金更看好港股红利,因AH股溢价收窄下港股红利更具机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