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
搜索文档
A股市场风格生变,未来行情怎么走?
国际金融报· 2025-11-01 00:23
市场整体表现 - 10月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继续回调,沪指收跌0.81%报3954.79点,创业板指收跌2.31%报3187.53点,深证成指、沪深300、上证50跌幅均超1%,科创50跌逾3%,北证50逆市涨近2% [1][2] - 市场呈现指数跌多、个股涨多态势,共计3760只个股收涨,1553只个股收跌,涨停股76只,跌停股17只 [1][6] - 市场成交额为2.35万亿元,较前一日2.46万亿元略有减少,沪深京两融余额约为2.5万亿元 [2] 行业板块表现 - 医药生物、传媒、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等板块表现强势,医药生物板块涨幅达2.42%,成交额1505亿元 [3][5] - 通信、电子、有色金属等热门赛道出现较大回调,通信板块跌幅4.07%,电子板块跌幅3.06%,有色金属板块跌幅2.03% [3][5] - 半导体、通信设备、英伟达概念、CPO、PCB、电子元件等科技板块重挫,而肝炎概念、重组蛋白、生物医药、化学制药等领涨 [3][4] 主要个股表现 - 创新药板块大涨3.21%,舒泰神“20cm”涨停,益方生物-U涨15.30%,德源药业涨13.09%,三元基因涨13.07% [5][6] - 科技股集体重挫,CPO概念股“易中天”表现不佳,中际旭创跌8.11%,新易盛跌7.94%,天孚通信跌8.14%,胜宏科技跌近11%,寒武纪-U跌逾3%,工业富联跌近8%,澜起科技跌逾10% [7][8] - 北证个股力佳科技涨13.91%,国子软件涨11.75%,昆工科技涨9.53% [9] 市场分析与展望 - 本周市场走出“先扬后抑”行情,是典型预期兑现后的回落表现,受短期技术压力及四季度机构兑现盈利需求影响 [1][10] - 接下来两个月市场将进入“业绩真空期”,风格可能转换为“弱现实、强预期”,机器人板块作为典型代表可能开启题材投机炒作行情 [1][11] - 科技自主创新是长周期方向,政策扶持预期不会减少,长期依旧值得关注,在“十五五”规划背景下科技板块有望成为未来指数上行核心动力 [10][13] - 建议沿“自主可控+产业趋势”主线布局,包括半导体设备与材料、AI算力与应用、高端制造中的工业母机、新能源领域的储能和锂电等方向 [12]
三季度卖车超111万辆 比亚迪要“求稳”
国际金融报· 2025-11-01 00:18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呈现销量领先但盈利承压的分化态势 海外业务成为关键增长支柱 [2] 销量表现 - 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1.42万辆 其中纯电车型销量58.25万辆 连续四个季度超越特斯拉的49.71万辆 [3] - 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326.01万辆 同比增长18.64% [3] - 海外市场销量表现突出 前三季度出口70.16万辆 同比激增132% 并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占总销量比例提升至21.52% [3]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并在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及东南亚市场实现对特斯拉的单月销量超越 [3] - 国内市场份额稳固 以28.7%的新能源零售份额稳居第一 [3] 销量增速与库存风险 - 第三季度月度销量增速显著放缓 7月、8月同比增幅仅0.56%、0.15% 9月出现5.52%的同比下降 [3] - 销量增速放缓导致库存高企 截至9月末存货规模达1529.73亿元 同比增长31.83% [3] - 9月出现产销倒挂 产量40.56万辆高于销量39.63万辆 放大存货跌价风险 [3] 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949.85亿元 归母净利润78.23亿元 扣非后净利润68.91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0.85元 [5]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达5662.66亿元 同比增长12.75% 但增速低于销量增速 [5] -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33.3亿元 同比有所下滑 [5] 盈利能力与成本压力 - 营收增速(12.75%)与销量增速(18.64%)存在差距 核心原因在于行业价格竞争导致单车收入下滑 [5]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 主流车企降价促销幅度达10%-15% 公司为维持市场份额跟进价格调整 导致单车毛利率承压 [5] - 研发投入加大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437.48亿元 同比增长31.3% [4][5] 行业环境与公司战略 - 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逐步退坡 使车企失去部分利润支撑 [6] - 海外面临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潜在风险 为出口业务增添不确定性 [6] - 合资品牌加速布局新能源领域 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6] - 公司通过本地化生产和适配区域政策的产品矩阵 在欧洲高端市场与东南亚新兴市场打开局面 [6] - 研发投入主要聚焦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核心领域 旨在智能化竞争中巩固技术壁垒 [5][6] - 未来关键在于稳住销量龙头地位的同时 通过技术降本和提升海外溢价来改善盈利能力 [6]
公募总规模续创新高,机构关注高景气和低估值赛道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3:54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9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5家,包括150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 - 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36.74万亿元,继8月底首次突破36万亿元后再创新高,并实现连续6个月刷新历史纪录 [1] - 公募基金规模自4月底以来接连跨越33万亿元、34万亿元、35万亿元和36万亿元四大关口 [1] 基金类型结构分析 - 9月底开放式基金净值达330,485.03亿元,封闭式基金净值达36,931.06亿元 [3] - 股票型基金9月底规模为5.95万亿元,环比增长超4000亿元,是当月公募基金总规模增长的主力军 [5] - 混合型基金9月底规模为4.31万亿元,环比增长超1500亿元 QDII基金9月底规模为0.91万亿元,环比增长超千亿元 [5] - 货币基金9月底规模为14.67万亿元,环比下降超1400亿元 债券型基金9月底规模为7.2万亿元,环比下降超60亿元 [5] 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4月初沪指触底接近3000点后一路震荡上行,在9月底无限接近3900点,结构性行情下部分基金赚钱效应明显 [5] - 权益类基金成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核心推手 [1] - 当前市场整体呈现"指数震荡整固,板块快速轮动"的特征 [5] 机构观点与投资主线 - 资金对"十五五"规划可能催生的科技主线充满期待,同时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有色金属、化工等具备防御属性的资产也备受青睐 [6] - 资金在传统周期、科技成长与防御性资产之间重新布局,市场正在酝酿新的平衡 [6] - 化工板块正处于偏左侧的底部阶段,而有色金属板块则已位于景气右侧,对黄金未来走势持相对乐观态度,并关注铜品种表现 [6] - 板块轮动与资金流向或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后续可关注高景气、低估值消费与民生相关行业发展情况 [6]
董事长变更?华润置地:系发债主体公司,无关上市平台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3:46
核心人事变动 - 华润置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由李欣变更为徐荣 [2] - 公司董事、财务总监、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由郭世清变更为赵伟 [2] - 此次变动为境内主要发债主体层面调整,依据公司章程及监管规定进行,不涉及上市公司平台华润置地 [2][3] 相关高管背景 - 新任首席财务官赵伟此前履职于华润啤酒,接替郭世清担任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成员、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及授权代表 [3] - 徐荣于2023年1月以副总裁身份加入公司,分管生态圈、战略部、城市更新等业务,并参与了深圳多个旧改项目 [3] - 徐荣在2024年12月升任华润置地总裁,此次接任董事长距其升任总裁不足两个月 [4]
直击伊利业绩会:竞争不是靠降价吸引消费者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3:33
公司业绩概览 - 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905.64亿元,同比增长1.71%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首次超过百亿,达到101.03亿元,同比增长18.73% [1] 分业务板块表现 - 液体乳业务营收549.39亿元,同比下降4.49% [3] - 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242.61亿元,同比增长13.74% [5] - 冷饮产品营收94.28亿元,同比增长12.99% [5] 行业竞争与公司策略 - 乳制品行业处于周期性供过于求的调整阶段,商超酸奶、鲜奶打折常态化,面临“量价齐跌”局面 [3] - 公司竞争策略转向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非单纯降价 [3] - 公司对下游经销商给予费用支持,并为零食折扣、山姆会员店等新兴渠道开发不同产品以应对竞争 [3] 新兴渠道与非乳业务发展 - 新兴渠道目前整体已实现盈利,但各渠道利润结构不同 [3] - 公司对非乳板块(如矿泉水、茶饮)的探索是长期规划,希望五年后能有一两款产品达到一定规模 [5] 具体业务举措与成效 - 液体乳业务市场需求未见明显改善,公司已主动调整发货和库存,业务压力最大的阶段已过去 [3] - 公司于4月启动16亿生育补贴计划,加码婴幼儿奶粉市场 [5] - 截至第三季度,生育补贴计划已吸引超80万名消费者参与申领,会员数量同比提升20%,并带动金领冠配方奶粉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5]
五大车型集中上市 金杯欲重返商用车头部阵营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3:12
公司战略焕新 - 公司发布全球焕新战略,展示重返商用车头部阵营的决心 [2] - 战略核心包括制造端升级4.0质慧工厂推进智能制造 [2] - 产品端实施“燃油 + 纯电 + 多能源”并行战略 [2] - 销售端采用“国内体验重塑 + 海外本地化”双驱动模式 [2] 产品与技术布局 - 集中发布五大车型,涵盖3款燃油车与2款纯电车型,价格区间为7.69万至18.58万元 [2] - 量产车型已落地L2级智驾,同步验证L3+技术并布局L4级 [2] - 展示L3+自动驾驶车、特种改装车等,凸显产品延展性 [2] - 产品覆盖物流、商务等场景,搭配至高1.5万元综合权益降低用户成本 [2] 市场拓展与合作 - 公司与丰田通商签署2亿元订单,达成整车销售、渠道拓展深度协同 [2] - 沙特市场渠道已落地,规划从技术合作迈向全球市场协同 [2] - 公司作为曾占据中型商用车75%份额的老牌企业,试图以多能源产品矩阵与全球化布局重塑市场格局 [2] 股东支持 - 沈阳汽车集团明确表示将全力支持公司在研发、制造、市场领域的突破 [2]
横跨全球68国512城,2026携程美食林榜单升级发布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3:08
入境旅游市场表现 - 今年上半年公司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00%,截至10月入境人次提升64%,入境消费金额增长59% [1] - 中国已稳居全球入境游订单量前三,市场增速进入全球前五 [1] - 入境游客源国从传统日韩、东南亚迅速扩展至欧洲、北美、印度、中东、北欧,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卡塔尔等新增免签国家游客增量显著 [1] 入境游客需求转变 - 海外用户在站内搜索"美食"、"餐厅"、"当地特色菜"等关键词的涨幅超过30% [1] - "吃地道"首次超过"看景点"和"住得好",成为入境游客规划行程的首选动机 [1] - 美食正从"附加体验"升级为"入境第一动力" [1] 美食林榜单升级与影响力 - 公司发布美食林2026全球榜单,覆盖全球68个国家、512座城市、超18000家餐厅 [1] - 高端餐厅榜首次将黑钻、钻石、铂金三大等级重新解读,分别定义为"旅程的终极目的地"、"目的地的味觉地标"和"城市隐藏的风味惊喜" [3] - 评选流程首次引入黑钻用户视角,为榜单注入真实市场温度与消费洞察 [4] 高端餐饮市场格局 - 上海、北京、杭州、广州、香港、成都、澳门构成中国高端餐饮消费最活跃版图,上海在热度前五餐厅中占据绝对主导 [4] - 澳门有22家餐厅入选榜单,其中澳门金沙度假区有7家餐厅入选 [4] - 由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晓燕主理的淮扬晓宴入选最高等级黑钻榜单 [4] 家乡味主题榜单与全球覆盖 - 平台内"川菜"、"粤菜"、"寿司"、"参鸡汤"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涨幅达30% [5] - "家乡味"主题榜单通过家乡代表菜系、用户喜爱度等五大维度,确保旅客在异国他乡吃到地道口味 [5] - 中餐已覆盖13国21城,日本、韩国、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旅客也可在海外通过榜单满足"家乡胃" [5] 必打卡榜单与体验式旅游产品 - 必打卡榜单旨在解决旅客选择"网红"餐厅易"踩雷"的难题,覆盖从奢华餐厅到街头小吃 [6] - 公司于上海开设TASTE OF CHINA味沉浸式餐厅,并宣布2026年起推出"大咖旅行团",由美食顾问谭国锋带队,提供走进后厨、上手学菜等深度体验 [6] - 未来计划将京都、巴黎、曼谷的顶级厨房纳入"大咖旅行团",让"吃"成为旅程出发的理由 [6]
起火事故发生一周后 理想召回11411辆MEGA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2:45
召回事件概述 - 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召回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2] - 此次主动召回源于一起MEGA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的事件,公司CEO表示事故调查需要时间,但为应对万分之一的风险选择不等候最终结论而主动召回 [3] - 公司发布长文回应车辆起火事件,称虽未形成最终技术结论,但已发现同批次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主动备案召回计划 [4] 召回原因与安全隐患 - 召回范围内车辆的特定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 [2][4] - 冷却液渗漏会导致车辆出现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的情形,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2][4] - 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车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 [2] 应急处置与客户服务 - 针对冷却液渗漏导致的动力电池安全隐患,公司云端预警程序会提前预警,并通过400客服、车机Ecall进线联系用户并安排救援服务 [2] - 当车辆出现故障时,会通过车机故障灯、文字及报警音提醒用户靠边停车并等待救援 [2] - 公司提醒用户,如未收到预警和车机故障信息,说明当前车辆状态正常 [2] 公司销量表现 - 截至今年9月,公司年内累计销售29.71万辆,同比下降13.07% [4] - 纯电产品MEGA年内销量为1.5万辆,仅占总销量的5% [4] - 以年度销量目标64万辆计,前三季度公司进度完成46.4%,剩余三个月需月均交付11.43万辆才能达标 [4]
大中华区收入再降3.6%,苹果靠什么预期下季恢复增长?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2:35
2025财年第四财季及全年业绩概览 - 第四财季营业收入为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7.94%,创下新的第四财季纪录 [1] - 第四财季净利润为274.6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86.39% [1] - 第四财季毛利率为47.18% [1] - 2025财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161.61亿美元,同比增长6.43% [1] - 2025财年全年净利润为1120.10亿美元,同比增长19.50% [1] - 2025财年全年毛利率为46.91% [1] 分区域业绩表现 - 第四财季美洲区收入441.92亿美元,同比增长6.07% [3] - 第四财季欧洲区收入287.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 [3] - 第四财季日本区收入66.36亿美元,同比增长11.98% [3] - 第四财季其他亚太地区收入84.4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4% [3] - 第四财季大中华区收入144.93亿美元,同比下降3.59% [3] - 2025财年大中华区收入643.77亿美元,同比下降3.85% [3] - 2025财年美洲区收入1783.53亿美元,同比增长6.77% [3] - 2025财年欧洲区收入1110.32亿美元,同比增长9.58% [3] - 2025财年日本区收入287.0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7% [3] - 2025财年其他亚太地区收入336.96亿美元,同比增长9.91% [3] 大中华区市场展望 - 大中华区收入下降主要归因于iPhone的供应限制,部分型号在中国大陆市场正式发售有所推迟 [4] - 管理层预计下一财季大中华区收入将恢复增长,主要由于客流量同比大幅增长且iPhone 17系列市场接受度良好 [4] - 公司正在努力推进生产以解决当前的供应限制问题 [4] - 中国市场实施的补贴政策成功驱动消费需求,并对苹果的市场表现产生积极作用 [4] 分业务业绩表现 - 第四财季iPhone收入490.25亿美元,同比增长6.06%,主要由iPhone 16系列驱动 [6] - iPhone 17系列全系型号均出现供应受限,需求远超预期 [6] - 第四财季Mac收入8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8%,主要由MacBook Air驱动 [6] - 第四财季iPad收入69.52亿美元,同比增长0.0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6] - 第四财季可穿戴设备、家居及配件收入90.13亿美元,同比下降0.32% [6] - 第四财季服务收入287.50亿美元,同比增长15.13%,创下历史新高 [7] - 2025财年iPhone收入2095.86亿美元,同比增长4.18% [7] - 2025财年Mac收入337.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42% [7] - 2025财年iPad收入280.23亿美元,同比增长4.98% [7] - 2025财年可穿戴设备、家居及配件收入356.86亿美元,同比下降3.56% [7] - 2025财年服务收入109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1%,年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7] 未来业绩指引与投资布局 - 管理层预计下一财季总收入将实现10%至12%的同比增长,有望创下公司有史以来最佳季度表现 [8] - 下一财季iPhone收入预计将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同样有望迎来其历史最佳季度 [8] - 下一财季服务收入预计保持与2025财年相当的增速 [8] - Mac业务因去年同期M4系列多款重磅新品集中发布,将面临巨大的高基数挑战 [8] - 公司预计下一财季毛利率介于47%至48%区间,其中包括约14亿美元与关税相关的成本 [8] - 下一季度运营支出预计在181亿至185亿美元之间,增长的绝大部分由研发驱动,公司正大幅增加对AI领域的投资 [8]
TCL科技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99.8% ,中小尺寸业务驱动高增长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2:31
公司整体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9亿元,同比增长10.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99.8% [1]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4亿元,同比增长53.8%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11.6亿元,环比增长33.6%,同比增长119% [1] 显示业务表现 - TCL华星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80.1亿元,同比增长17.5% [1] - TCL华星前三季度净利润61亿元,同比增长53.5% [1] - TCL华星前三季度归属TCL科技股东的净利润39亿元,同比提升41.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TV及商用显示等大尺寸领域市场份额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至25% [2] - 中小尺寸业务笔记本面板销量同比飙升63%,显示器面板销量增长10% [2] - 移动终端LCD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8%,平板产品全球市场份额跃升至13%,全球排名第二 [2] - 车载显示出货面积同比增长47%,市占率达11% [2] 产能整合与运营效率 - 完成对广州t11产线的并购整合,单位成本较收购前显著下降,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高位 [2] - 广州t11与广州t9产线形成协同格局,在显示器领域实现差异化分工 [2] 技术研发与布局 - 印刷OLED产业化提速,G5.5产线产能正由3K/月提升至9K/月,医疗显示已稳定出货 [3] - 启动全球首条高世代印刷OLED产线建设,为高世代OLED领域带来技术引领潜力 [3] - Micro LED业务将于年底前规模量产并稳定交付,积极应对AR眼镜市场增长潜力 [3] 新能源光伏业务 - 新能源光伏业务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60.1亿元,第三季度环比改善22% [4] - 截至9月末,光伏业务非硅成本较年初下降超40%,第三季度盈利水平显著改善 [4] - 电池与组件业务建立核心品牌矩阵,加速国内外市场突破 [4] 半导体材料业务 - 半导体材料业务实现出货907MSI,营业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28.7% [4] 其他业务板块 - 茂佳科技前三季度营收168.6亿元,同比增长10% [5] - TV代工量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达14.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5] - 显示器代工业务出货量同比增长21%,市占率提升至8.2%,行业排名全球第四 [5] 行业环境与展望 - 面板行业复苏,公司显示业务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1] - 政策层面推动光伏行业治理无序竞争,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产业链部分环节盈利有所修复 [4] - 第四季度面板价格有望受体育赛事影响企稳回升,反内卷政策将继续推动光伏产业回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