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均价4000元,撕掉弱势标签,低龄老人为“科技感轮椅”买单?
36氪· 2025-08-04 09:29
市场概况 - 2024年一季度国内轮椅市场线上销售累计近60万件,销售额约4.5亿元,同比增长超35% [1] - 2023年中国电动轮椅市场均价增至近4000元/辆 [15] - 全球电动轮椅产量从2015年353.44万辆增至2023年614.98万辆,需求量从340.51万辆增至590.44万辆 [15] - 2024年智能辅助功能手动轮椅销量占比达35%,销售额占比4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40%、50% [15] 用户需求 - 各年龄段老人轮椅需求量:65-69岁74万辆、70-74岁96万辆、75-79岁105万辆、80-84岁111万辆、85岁及以上164万辆,总计550万辆 [4] - 低龄老人和轻度失能老人成为新增长点,传统轮椅存在操作难度大、舒适性不足等问题 [4][12] - 智能代步轮椅车通过中性化与科技感设计降低老年人心理抵抗,满足低龄老人需求 [12] 产品创新 - 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可攀爬1120阶台阶,跨越28厘米宽沟渠 [19] - 电动站立轮椅配备多个电机,可让使用者重新站立行走 [21] - 脑控轮椅通过脑电信号实现前进、后退、转向、刹车控制 [24][26] - 日本WHILL Model C2支持手机遥控驾驶、多种颜色定制,强调"打破界限" [37][39] 技术突破 - 脑机交互技术实现轻量级脑电信号采集与可视化转化,已投入医院试用 [24] - 物联网技术推动共享轮椅发展,日均周转率提升2倍,故障响应时间30分钟 [27][29] - 2024年电动轮椅新国标实施,明确室内型、室外型、道路型三类产品标准 [34] 行业竞争 - 电动轮椅行业竞争格局分散,2023年信隆健康占4.19%,东方医疗占2.20%,凯洋医疗占2.10% [15] - 广东佛山轮椅、病床年产值超2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产地 [18] - 共享轮椅市场规模预计2025-2030年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超35% [32] 营销趋势 - 电动轮椅营销淡化老年标签,强调科技属性如"轻便"、"碳纤维"、"折叠防倾"等 [30] - 产品宣传转向年轻人形象,突出时尚感和科技感 [30][32] - 海外市场通过"智能代步车"概念模糊轮椅定位,扩大消费人群 [35][37]
巴菲特你学不会
36氪· 2025-08-04 09:29
01 因为巴菲特亏钱的人,要远比因为巴菲特而赚钱的人多。 道理很简单,会游泳的 人,不幸溺水的数量,远大于不会游泳的人。 后者对水抱有天然的敬畏,绝不轻易越雷池一步;而前者,常因掌握了三五种泳姿,便误以为自己征服 了水的力量,从而走向了深水区,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在投资的所有"门派"中,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就是那个最诱人的"游泳理论"。 它看上去如此令人信服:"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好公司",逻辑清晰,而且貌似没有啥门槛,连小白也能懂 是啥意思。 但事实上,这种简单,就像" 高尔夫就是挥一下杆"和"围棋就是黑白子"的简单一样,有着极强的迷惑 性。 于是,对其稍有了解的人,很容易以为自己在价值投资的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下水 了。 殊不知,投资如汪洋大海,貌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 所谓的价值投资,远非"买低卖高"这么直白; 市场周期的变化、人性的贪婪恐惧以及资产价格背后的复杂博弈,都远远超过了表面上的"简单"。 巴菲特真正的能力,不在于告诉你如何下水,而在于他能精确辨识哪片海域水浅浪平,哪片暗礁遍布。 他知道何时该全力出击,何时又应毫不犹豫地退守。他的交易看似简单,却从来都是以资本为刀、以结 构 ...
GPT-5难产内幕曝光,核心团队遭挖空,推理魔咒难破,靠英伟达续命
36氪· 2025-08-04 09:29
GPT-5研发内幕 - GPT-5未取得技术突破 不存在GPT-3到GPT-4级别的跃升 [1][8] - 面临严重数据瓶颈和技术难题 高质量网络数据日益枯竭 [1][7] - Orion项目失败 原计划作为GPT-5推出 最终降级为GPT-4.5 [5][6] - 推理模型成为新突破口 Q*技术能解决前所未见的数学问题 [16] - 内部测试显示新模型在更多算力下表现惊人 但转化为聊天版本后性能下降 [8][20] 公司融资情况 - 获得83亿美元融资 估值达3000亿美元 [3] - 本轮融资由Dragoneer投资集团以28亿美元领投 [4] - 软银牵头整个400亿美元融资计划 [4] - 融资将支持未来三年半烧掉450亿美元的计划 [10] 技术进展 - GPT-5编程和数学能力显著提升 驱动AI智能体优于前代 [10] - 开发"通用验证器" 可自动化确保模型产生高质量答案 [24] - 强化学习系统被认为具备通往AGI的潜力 [26] - o3模型理解科学知识能力大幅提升 受益于更多英伟达芯片和网络搜索能力 [19] 公司内部状况 - 核心研究者被Meta挖走 导致组织架构混乱 [1][12] - 研究副总裁公开抱怨团队变动问题 [14] - 与微软合作存在分歧 部分高级研究者抵触将成果交给微软 [12] - 公司决定回归GPT命名体系 因o系列模型造成用户困惑 [23] 未来发展 - 高管相信现有架构可达到GPT-8水平 [11] - CEO认为有望利用现有技术创造AGI [11] - GPT-5在不消耗更多算力情况下能生成更高质量代码和文本 [11] - 模型学会精准判断不同任务所需计算资源量 [11]
中国公司全球化周报|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征收10%-41%“对等关税”/京东收购欧洲消费电子龙头Ceconomy
36氪· 2025-08-04 09:13
头条大事 - 36氪出海联合迪拜IFZA自贸区举办线上活动,分享中国企业迪拜落地路径、决策难点及运营实操建议 [2] 公司动态 - 京东集团拟以每股4.60欧元现金收购德国Ceconomy AG全部股份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4] -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海外乘用车及皮卡累计销量达47万辆,占总销量21.9% [4] - 文远知行与Uber合作扩大阿布扎比Robotaxi服务范围,覆盖近半核心区域且订单量预计翻倍 [5] - 阿里巴巴高德地图在欧洲和亚洲24国上线打车服务,覆盖巴黎、伦敦等热门城市 [5] - 智元机器人计划在北美、欧洲、中东等地区推进本地化部署 [6] - Manus推出Wide Research功能,支持百个智能体并行处理复杂研究任务 [6] - OpenAI启动欧洲首个AI数据中心项目"星际之门挪威",与Nscale和Aker合作建设 [6] 宏观政策与行业趋势 - 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举行,双方同意展期24%对等关税及反制措施90天 [6]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多国征收10%-41%不等的"对等关税",叙利亚最高达41% [7] - 美国与墨西哥同意延长关税协议90天,墨方维持25%芬太尼关税及50%钢铁铝铜关税 [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达5228.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8% [8] - 中国对非洲出口上半年增长23%,增速远超欧盟(7.9%)和东南亚(14.3%) [8] - 宁德时代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需至2030年,2027年仅能小规模量产 [8] - 2025年中国氢能企业出海案例达44项,7月单月海外动态11项 [9]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达成意向采购金额约162亿元 [9] - 2024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收入占比达33.62%,中美游戏市场规模分别为470亿和461亿美元 [10] 投融资 - 智元机器人获LG电子和韩国未来资产集团战略投资 [10] - 宁德时代底盘公司时代智能启动20亿元融资,投前估值90亿元 [10] - Anthropic拟融资30-50亿美元,估值或达1700亿美元(3月估值615亿美元) [11] 行业服务 - KrASIA英文媒体服务覆盖东南亚商业人群,60%读者来自核心国家 [11] - 36氪出海社群聚集超1.7万出海从业者,提供跨境资讯和资源对接 [13]
至格科技半年内再获亿元级融资,为清华孵化的AR眼镜光学厂商|36氪首发
36氪· 2025-08-04 09:13
融资情况 - 至格科技近期完成亿元级融资 这是2025年完成的第二轮亿元级融资 [1] - 本轮融资由银润资本领投 老股东方广资本超额追投 久德投资 人才科创基金 易景科技跟投 [1] - 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提升 团队扩充和产品研发迭代 [1]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9年 专注AR衍射光波导 衍射光栅和微纳光学领域 [1] - 由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栅与测量实验室孵化 核心团队包括长江学者 国家杰青 国家万人 清华博士及前上市公司高管 [1] - 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1] 行业技术 - 衍射光波导具有轻薄 高透光率 可规模化量产等优势 被认为是AR光学方案中最具潜力的方案 [1] - 近两年发布的AR眼镜新品中 一半以上已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 [1] - 衍射光波导技术面临彩虹纹 漏光等问题 [2] 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 同比增长26% [1] - 中国市场将突破275万台 同比增长107% 跃居全球第一 [1] - Meta 三星 苹果 亚马逊 小米 华为 阿里 字节跳动等大厂均参与AI眼镜研发 [1] 产能与技术优势 - 建成国内首条衍射光波导全自动批量生产线 月产能达10万片 [2] - 已实现单月2万片的量产出货 产能和出货量行业领先 [2] - 自主掌握光栅设计 光栅母版加工 纳米压印生产三大核心技术 采用IDM模式 [2] 产品创新 - 开发无彩虹纹专利技术 95%场景下用户感受不到彩虹纹 [3] - 波导镜片综合透光率超98% 非光栅区域透光率达99%以上 [3] - 拥有渐变光栅专利技术 提升显示均匀性和外观美观度 [3] - 波导镜片重量不到4g 纯波导片厚度仅0.4mm 叠加盖板后厚度控制在0.65mm以内 [3] 技术指标 - 量产产品光效达1000nits/lm 行业领先 [4] - 光效提升意味着更高入眼亮度和更低系统功耗 [4] 战略方向 - 公司战略是让光波导镜片更接近普通眼镜镜片的佩戴体验 [3] - 通过技术迭代提升显示效果和佩戴体验 推动AR/AI眼镜产业链发展 [4]
艾力斯的大单品依赖症
36氪· 2025-08-04 09:13
公司核心专利与商业化成果 - 公司凭借伏美替尼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吡啶胺基嘧啶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获中国专利奖最高荣誉,该专利在分子结构设计和临床应用上实现创新突破 [1] - 伏美替尼是公司成立20年来唯一商业化单品,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产品,推动公司实现"研发-商业化"闭环,并带动业绩与市值同步飙升 [1] - 2024年伏美替尼单产品销售收入达35.06亿元,占总营收98%以上,贡献利润比例超99% [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2004年由杜锦豪与郭建辉创立,早期聚焦高血压药物研发,2013年上市首款1类抗高血压药阿利沙坦,后以10.2亿元转让给信立泰 [3][4] - 战略转向肿瘤靶向药研发后,2021年伏美替尼获批成为国内第三款三代EGFR-TKI抑制剂,通过"以价换量"策略突破原研药垄断 [4] - 2021-2024年营收从5.3亿元增至35.58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88.6%,2024年净利润达14.3亿元 [4][6] 市场竞争格局与挑战 - 2024年中国EGFR抑制剂市场规模204.4亿元(+19.5%),第三代药物占比88%(179.9亿元),伏美替尼市场份额14.3% [7] - 短期受益于阿斯利康奥希替尼推广受阻(市场份额降至46.6%),但2023-2025年国内新增4款三代竞品,形成七雄并立局面 [7][8] - 第四代EGFR抑制剂(如强生埃万妥替尼)及ADC等新技术路线(如乐普生物MRG003 ORR达66.7%)对传统疗法形成替代压力 [8][9] 公司应对策略与未来布局 - 推进伏美替尼"全病程覆盖"战略,包括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及6项适应症拓展,中美突破性疗法认定助力市场扩容 [11] - 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合作"布局第四代EGFR抑制剂、KRAS G12C抑制剂(戈来雷塞)和RET抑制剂(普拉替尼),但短期仍依赖伏美替尼 [12] - 2025Q1营收10.98亿元(+47.86%)、净利润4.10亿元(+34.13%),增速较前期明显放缓,反映单品增长瓶颈 [12] 资本市场表现与核心变量 - 2022年以来股价涨幅超586%,市值突破400亿元,当前股价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6][14] - 未来增长取决于伏美替尼潜力挖掘深度(适应症拓展)及第二增长极打造能力(管线商业化进度) [14]
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从这10件事做起
36氪· 2025-08-04 09:13
组织发展原则 核心观点 - 组织需要一套明确的原则来指导发展行动,以维系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1] - 提出十条具体原则,涵盖协作、变革规划、前瞻性、灵活性、环境设计、多元化、个人成长、员工赋能、绩效奖励和领导力文化 [1][3][5][6][7][9][11][12][13][15][19] 协作机制 - 构建协作性机构秩序是组织发展的核心,需避免个人私利破坏稳定 [3] - 公司通过奖惩机制改变利益关系,如奖励协作表现或公开表彰团队合作 [3] - 更有效的策略是改变工作关系本质,通过构建员工间稳固的社会联系提升协作效率 [4] 变革规划 - 组织失败常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需在明确需求出现前推动变革 [5] - 领导者需通过达成共识打破变革僵局,阐述变革缘由并营造积极心态 [5] - 变革需要信心、信念与勇气,以对抗体制性惯性力量 [5] 前瞻性判断 - 组织存续取决于领导者前瞻性能力,需避免短期冲动阻碍长期愿景 [6] - 高管常面临短期压力,但需超越眼前障碍洞察未来走向 [6] - 通过汇聚有洞察力的人才质疑当前假设,探索其他可能性 [6] 灵活性设计 - 组织需兼具纪律性与灵活性,根据客户需求动态调整技术与人员配置 [8] - 成功案例:新加坡樟宜机场通过通才流动人员动态分配解决排队问题 [8] 环境设计 - 工作环境质量与员工健康、满意度及绩效正相关,需关注热舒适度、空气质量等要素 [9] - 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可降低压力,提升注意力与工作效率 [9] - 案例:QBP公司鼓励员工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会议 [9] 多元化与包容性 - 多元化团队在包容环境下表现更优,但需避免冲突和派系摩擦 [11] - 通过持续努力让成员感受到归属感,化解多元化带来的潜在问题 [11] 个人成长支持 - 有效人才管理需提供职业咨询、培训等项目,匹配员工兴趣与能力 [12] - 员工从事与天赋和热情相符的工作时表现更优,忠诚度更高 [12] 员工赋能 - 权力下放需伴随文化调整,包括信息共享、技术提升和团队信任构建 [13] - 赋能框架需设定规则,经理适度介入提供指导而非微观管理 [14] 绩效奖励 - 基于绩效的薪酬方案可提升满意度,优秀员工能带动团队共同进步 [15] - 团队需拥有共同目标,成员相互依赖并鼓励良性竞争 [16][17][18] 领导力文化 - 领导力对组织文化影响深远,支持性管理实践能提升员工安全感和创造力 [19] - 卓越组织需培养前瞻性领导者,关注员工福祉和可持续实践 [19]
又一个万亿风口,电力央企集体争抢
36氪· 2025-08-04 08:45
国网新源增资扩股 - 国网新源增资规模达365亿元,创国资产权交易现金募资规模之最,资金将用于抽水蓄能项目建设,预计撬动投资超3000亿元 [1] - 投资方包括中国石油、中国人保、皖能集团、农银投资等多家大型机构,显示资本对抽水蓄能赛道的高度认可 [1] - 公司为国家电网旗下企业,成立于2005年,核心业务为抽水蓄能 [1] 抽水蓄能行业规划 - 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年装机目标6200万千瓦以上,2030年目标1.2亿千瓦 [1]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运及在建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额已达2万亿元 [1] - 2024年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5850万千瓦,同比增长14.84%,在运规模4995万千瓦,在建规模15013万千瓦 [6] 国家电网布局 - 国家电网规划2025年经营区内抽蓄装机5000万千瓦,2030年1亿千瓦,占国家规划目标的80% [2] - 公司在7省拥有75座抽蓄电站,总装机9404万千瓦,全球第一,预计2025年底在运规模达5900万千瓦(相当于2.5个三峡电站) [2] 南方电网布局 - 南方电网2024年底在大湾区运营7座抽蓄电站,总装机1028万千瓦 [3] - 子公司南网储能有9座在建抽蓄站,总规模1080万千瓦,总投资超700亿元 [3] - 规划投运、在建、规划抽蓄装机总容量突破"三个一千万" [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3060双碳目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扭转了抽水蓄能此前发展滞后的态势 [5] - 容量电价政策明确40年经营期和6.5%资本金内部收益率,保障投资收益 [5] - 现行项目造价已升至8000-10000元/千瓦,部分超10000元/千瓦 [6] 技术经济性比较 - 抽水蓄能综合效率约75%(抽水用电4千瓦时、发电3千瓦时) [9] - 单体装机规模普遍百万千瓦以上,可实现4-8小时长周期充放电 [9] - 对风光资源带动效应达1:4或1:5(100万千瓦抽蓄可为400-500万千瓦风光电站调峰) [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占据抽蓄市场领导地位,因其先天电网属性 [2][3] - 五大发电集团积极参与风光大基地配套抽蓄项目建设 [9] - 2024年南方区域抽蓄机组调用次数突破4万次,时长11万小时,促进新能源发电量增长36% [3] 市场空间测算 - 按2亿千瓦在运及在建规模计算,行业总投资额1.6-2万亿元 [6] - 相比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在调节时长、能力与效率方面优势显著 [9] - 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资源占比仅18.5%,远低于西方国家30%的水平 [7]
海南封关前夜,煤老板重金围猎高星酒店
36氪· 2025-08-04 08:45
煤老板海南酒店投资热潮 - 能源资本正加速在海南进行战略布局,以煤老板为代表的投资者大量收购高星酒店及地块,单笔交易金额达数亿至十几亿元[3][4] - 投资动机与2025年海南封关运作直接相关,煤老板抢占核心稀缺资源以获取政策红利[4][5] - 投资主体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煤炭产区,包括陕西赛维诺实业(3.85亿收购三亚万嘉戴斯酒店)、山西泰和通煤业(合作海棠湾丽笙酒店)等[7][10][21] 典型交易案例 - 陕西赛维诺实业2022年以3.85亿元收购三亚湾万嘉戴斯度假酒店(208间客房),该地块容积率0.8,建筑限高25米[7] - 山西泰和通煤业(实控人张三货)2023年7月签约海棠湾丽笙酒店项目,该集团旗下昌通集团曾斥资8000万收购盘古一号国际酒店[10][16] - 内蒙古世林集团2023年Q2以3亿元收购上海五角场CitiGo欢阁酒店,显示投资地域多元化[21] 海南封关政策吸引力 - 海南将实施"六大自由便利"政策,包括贸易、投资、资金流动等领域的全面开放[30] - 企业所得税税率最高15%,显著低于内地25%的标准税率[33] - 四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占GDP比重已达67%,近5年提升13.7个百分点[38] 投资逻辑与行业影响 - 煤老板瞄准"稀缺性"资产,重点收购一线海景、核心商圈的高星酒店,如三亚湾、海棠湾等项目[7][11][29] - 投资目的包含资产保值("一铺传三代"理念)、税务筹划及产业链延伸,部分项目用于商务接待[27][47] -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海南"关键词搜索量单日增长87%,反映市场关注度快速提升[41]
Steam下架成人游戏后,全球玩家决定和支付机构拼了
36氪· 2025-08-04 08:39
Steam平台成人游戏下架事件 - Steam在七月中旬大规模下架特定题材成人游戏 涉及多款游戏被移除或重命名 包括《Fallen Priestess》《Naughty Narratives》《Train Capacity 300%》等[1][2] - 此次下架规模远超以往 开发商采取修改游戏名称等应对措施试图规避审查[2] Collective Shout组织施压 - 澳大利亚组织Collective Shout宣称对下架事件负责 该组织曾成功促使澳洲零售商下架《GTA5》[3][5] - 组织通过向Visa等支付机构发送1000多封投诉邮件 指控相关游戏内容涉及虐待和剥削[7] 支付机构干预机制 - Steam于7月16日更新Steamworks文献库 新增第15条规则 要求游戏内容需符合支付机构标准[10] - 支付机构Visa和Mastercard基于品牌保护考虑 对成人内容采取限制措施 此前已对日本DLsite等平台实施制裁[14][19] 行业影响与连锁反应 - 支付渠道干预导致P站从2020年开始衰退 显示支付机构对内容平台的关键影响[9] - 纽约大学专家指出此次事件可能对LGBTQ群体内容创作造成风险[21] - 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呼吁提高审核透明度 但实际影响力有限[35] 市场反应与用户抵制 - 马斯克借机推广"X支付" 试图挑战传统支付机构地位[12] - 玩家发起20万人联署请愿 要求支付机构停止干预合法娱乐活动[28] - 部分媒体人因相关报道被删稿而辞职 显示内容审查已延伸至媒体报道领域[33] 行业长期影响 - 事件显示支付机构在数字内容生态中拥有超预期的话语权[11][18] - 缺乏明确审查标准导致内容下架具有随机性 可能影响行业创新[21][23] - 用户抵制行为可能为新兴支付平台创造市场机会[37]